'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


"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季益順17歲進入江蘇省宜興紫砂工藝廠,跟隨師傅在傳統的紫砂花器裡摹古追意,“四小龍”美稱展露鋒芒。

通過進入中央美院的進修學習,而立之年,季益順創新作品迭出。以自然生態的景象作為創作的靈感,信手拈來,融會貫通,妙趣橫生。在傳統中尋找改變,在對泥料特性的運用、製作技法的表現,都有了突破,從而形成了自己的獨有風格。

在季益順眼中,做壺和畫畫一樣,一定要具備很多的前提條件,做壺眼光手低不行,手高眼低也不行,如今已經不年輕的他,希望能把技藝傳承下去,在季暢園培養一批後起之秀。


採訪 | 小雅

撰文 | 小雅

圖片 | 季益順 提供

穿著高定的衣服,喜歡鮮豔的色彩,用十年時光把自己的私人博物館打造一片遺世獨立的江南園林,在“紫砂國大師”名號外的季益順,是一個非常懂得生活的人。

在不用外出交流的日子,他喜歡宅在自己的季暢園裡,有時候他會在自己搭建的茅草屋裡喝茶創作,他的博物館並不是陳列著冷冰的作品,給人那種距離感的,而是和自然融為一體,你能在園子裡能聽到鳥鳴雞叫。

這些年他養了一群滿坡跑的土雞,養了一池天鵝,還養了一隻逃跑了的孔雀。

2019年是建園的第十年,在紫砂這行業悶頭幹了四十年的他,如今仍對創作充滿激情。他仍想著如何在這塊天地繼續開拓,去給自己和徒弟們建立一個更好的創作空間。


"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季益順17歲進入江蘇省宜興紫砂工藝廠,跟隨師傅在傳統的紫砂花器裡摹古追意,“四小龍”美稱展露鋒芒。

通過進入中央美院的進修學習,而立之年,季益順創新作品迭出。以自然生態的景象作為創作的靈感,信手拈來,融會貫通,妙趣橫生。在傳統中尋找改變,在對泥料特性的運用、製作技法的表現,都有了突破,從而形成了自己的獨有風格。

在季益順眼中,做壺和畫畫一樣,一定要具備很多的前提條件,做壺眼光手低不行,手高眼低也不行,如今已經不年輕的他,希望能把技藝傳承下去,在季暢園培養一批後起之秀。


採訪 | 小雅

撰文 | 小雅

圖片 | 季益順 提供

穿著高定的衣服,喜歡鮮豔的色彩,用十年時光把自己的私人博物館打造一片遺世獨立的江南園林,在“紫砂國大師”名號外的季益順,是一個非常懂得生活的人。

在不用外出交流的日子,他喜歡宅在自己的季暢園裡,有時候他會在自己搭建的茅草屋裡喝茶創作,他的博物館並不是陳列著冷冰的作品,給人那種距離感的,而是和自然融為一體,你能在園子裡能聽到鳥鳴雞叫。

這些年他養了一群滿坡跑的土雞,養了一池天鵝,還養了一隻逃跑了的孔雀。

2019年是建園的第十年,在紫砂這行業悶頭幹了四十年的他,如今仍對創作充滿激情。他仍想著如何在這塊天地繼續開拓,去給自己和徒弟們建立一個更好的創作空間。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季益順17歲進入江蘇省宜興紫砂工藝廠,跟隨師傅在傳統的紫砂花器裡摹古追意,“四小龍”美稱展露鋒芒。

通過進入中央美院的進修學習,而立之年,季益順創新作品迭出。以自然生態的景象作為創作的靈感,信手拈來,融會貫通,妙趣橫生。在傳統中尋找改變,在對泥料特性的運用、製作技法的表現,都有了突破,從而形成了自己的獨有風格。

在季益順眼中,做壺和畫畫一樣,一定要具備很多的前提條件,做壺眼光手低不行,手高眼低也不行,如今已經不年輕的他,希望能把技藝傳承下去,在季暢園培養一批後起之秀。


採訪 | 小雅

撰文 | 小雅

圖片 | 季益順 提供

穿著高定的衣服,喜歡鮮豔的色彩,用十年時光把自己的私人博物館打造一片遺世獨立的江南園林,在“紫砂國大師”名號外的季益順,是一個非常懂得生活的人。

在不用外出交流的日子,他喜歡宅在自己的季暢園裡,有時候他會在自己搭建的茅草屋裡喝茶創作,他的博物館並不是陳列著冷冰的作品,給人那種距離感的,而是和自然融為一體,你能在園子裡能聽到鳥鳴雞叫。

這些年他養了一群滿坡跑的土雞,養了一池天鵝,還養了一隻逃跑了的孔雀。

2019年是建園的第十年,在紫砂這行業悶頭幹了四十年的他,如今仍對創作充滿激情。他仍想著如何在這塊天地繼續開拓,去給自己和徒弟們建立一個更好的創作空間。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體面的手藝人

紫砂行業和國內很多傳統手工藝行業不同,因為在曾經很長的一段時間紫砂壺並不是生活所需的日用品,而是禮品,收藏品。

80年代臺灣經濟迅猛增長,飲茶熱帶動了紫砂壺收藏市場,所以名家的壺在臺灣價格就被抬得很高。2000年後,國內收藏市場興起,紫砂壺迴流,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收藏大師們的紫砂壺。因此宜興大師出產的紫砂壺,就成了一個有增值空間的藝術收藏品,它的價格像股票一樣,“嗖”地一下往上衝,形成了一條瘋狂上揚的拋物線,直到這幾年才有所回落。

所以小小的丁蜀鎮,卻有無數因為做紫砂,賣紫砂而暴富的人,相比於其他行業來說,大師們的生活水平都會處在一個比較高的水準上。

季益順從不避諱自己對物質的追求,不會刻意展現一個手藝人的低姿態。這些年來,他是行業內設計品種最多,市面流通款式最多的一位大師。他的作品在收藏市場得到了很好的反饋,他的壺一把能夠拍出幾十萬的天價。


"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季益順17歲進入江蘇省宜興紫砂工藝廠,跟隨師傅在傳統的紫砂花器裡摹古追意,“四小龍”美稱展露鋒芒。

通過進入中央美院的進修學習,而立之年,季益順創新作品迭出。以自然生態的景象作為創作的靈感,信手拈來,融會貫通,妙趣橫生。在傳統中尋找改變,在對泥料特性的運用、製作技法的表現,都有了突破,從而形成了自己的獨有風格。

在季益順眼中,做壺和畫畫一樣,一定要具備很多的前提條件,做壺眼光手低不行,手高眼低也不行,如今已經不年輕的他,希望能把技藝傳承下去,在季暢園培養一批後起之秀。


採訪 | 小雅

撰文 | 小雅

圖片 | 季益順 提供

穿著高定的衣服,喜歡鮮豔的色彩,用十年時光把自己的私人博物館打造一片遺世獨立的江南園林,在“紫砂國大師”名號外的季益順,是一個非常懂得生活的人。

在不用外出交流的日子,他喜歡宅在自己的季暢園裡,有時候他會在自己搭建的茅草屋裡喝茶創作,他的博物館並不是陳列著冷冰的作品,給人那種距離感的,而是和自然融為一體,你能在園子裡能聽到鳥鳴雞叫。

這些年他養了一群滿坡跑的土雞,養了一池天鵝,還養了一隻逃跑了的孔雀。

2019年是建園的第十年,在紫砂這行業悶頭幹了四十年的他,如今仍對創作充滿激情。他仍想著如何在這塊天地繼續開拓,去給自己和徒弟們建立一個更好的創作空間。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體面的手藝人

紫砂行業和國內很多傳統手工藝行業不同,因為在曾經很長的一段時間紫砂壺並不是生活所需的日用品,而是禮品,收藏品。

80年代臺灣經濟迅猛增長,飲茶熱帶動了紫砂壺收藏市場,所以名家的壺在臺灣價格就被抬得很高。2000年後,國內收藏市場興起,紫砂壺迴流,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收藏大師們的紫砂壺。因此宜興大師出產的紫砂壺,就成了一個有增值空間的藝術收藏品,它的價格像股票一樣,“嗖”地一下往上衝,形成了一條瘋狂上揚的拋物線,直到這幾年才有所回落。

所以小小的丁蜀鎮,卻有無數因為做紫砂,賣紫砂而暴富的人,相比於其他行業來說,大師們的生活水平都會處在一個比較高的水準上。

季益順從不避諱自己對物質的追求,不會刻意展現一個手藝人的低姿態。這些年來,他是行業內設計品種最多,市面流通款式最多的一位大師。他的作品在收藏市場得到了很好的反饋,他的壺一把能夠拍出幾十萬的天價。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作品《母儀天下》

“其實,過好的生活,從表面上看是一種享受,但是從本質上看並不是。能成大器的人,必定要經過兩個極端,一個是經歷過最差的;一個是見到過最好的,這兩點是構建一個人胸懷的兩個要素。”他在採訪中說到。

1960年出生的他,經歷過那個時代的艱辛。

他出生後不久進入文革時期,當時工作都是集體分配的,家裡獨生子女就可以安排工作,不是獨生子女就上山下鄉。他雖是家裡獨子,但因為沒有背景,又因生在蜀山,被分配到比較艱苦,大家都不太想去的宜興紫砂工藝廠。

他從學徒開始做起。三年學徒期從打泥片,全手工,到接受定額的任務(這個任務是要看誰的基本功優秀就安排誰做一些高檔的壺,做得差的就做花盆之類的)。

那時候的紫砂廠非常嚴格,每天都需要驗收成品,做得不合格的產品就會被驗收師傅當場壓碎。他被分在了高麗君老師所在的班。

紫砂就跟書畫一樣,脫離不了基本功,掌握了它的流程,再開發自己的思維,創新出的紫砂作品。同一批的學徒都是在同一起跑線上。但季益順是一個能吃苦的人,除了吃飯睡覺他幾乎所有的時間都在泥凳上度過,不論酷暑還是寒冬,為了構思,創作,熬夜是常有的事。

因為在同一批年輕人中特別優秀,他在1983年得到了去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進修的機會。在那個手藝人普遍學歷不高的時代裡,這次進修讓他在專業設計和文化修養上都有了提升。

正因為熬過了大工廠時期的那種苦,他才把基本功打紮實,有了創作的底氣。

上世紀九十年代,季益順已是小有名氣了,被海內外收藏家讚譽為“壺界四小龍”(臺灣收藏家之間私下會鬥壺評選,因季益順的壺實用性特別好,所以被藏家喜歡)。他形成了花素相融、賞用皆美、風格獨特的壺藝流派,被人稱為“竹王”、“花王”。

他在在宜興紫砂工藝廠研究所做了很多紫砂壺的創新造型,“季益順樣”、“季益順款”曾風靡廣交會,如今更有100多件版權登記的原創作品。


"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季益順17歲進入江蘇省宜興紫砂工藝廠,跟隨師傅在傳統的紫砂花器裡摹古追意,“四小龍”美稱展露鋒芒。

通過進入中央美院的進修學習,而立之年,季益順創新作品迭出。以自然生態的景象作為創作的靈感,信手拈來,融會貫通,妙趣橫生。在傳統中尋找改變,在對泥料特性的運用、製作技法的表現,都有了突破,從而形成了自己的獨有風格。

在季益順眼中,做壺和畫畫一樣,一定要具備很多的前提條件,做壺眼光手低不行,手高眼低也不行,如今已經不年輕的他,希望能把技藝傳承下去,在季暢園培養一批後起之秀。


採訪 | 小雅

撰文 | 小雅

圖片 | 季益順 提供

穿著高定的衣服,喜歡鮮豔的色彩,用十年時光把自己的私人博物館打造一片遺世獨立的江南園林,在“紫砂國大師”名號外的季益順,是一個非常懂得生活的人。

在不用外出交流的日子,他喜歡宅在自己的季暢園裡,有時候他會在自己搭建的茅草屋裡喝茶創作,他的博物館並不是陳列著冷冰的作品,給人那種距離感的,而是和自然融為一體,你能在園子裡能聽到鳥鳴雞叫。

這些年他養了一群滿坡跑的土雞,養了一池天鵝,還養了一隻逃跑了的孔雀。

2019年是建園的第十年,在紫砂這行業悶頭幹了四十年的他,如今仍對創作充滿激情。他仍想著如何在這塊天地繼續開拓,去給自己和徒弟們建立一個更好的創作空間。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體面的手藝人

紫砂行業和國內很多傳統手工藝行業不同,因為在曾經很長的一段時間紫砂壺並不是生活所需的日用品,而是禮品,收藏品。

80年代臺灣經濟迅猛增長,飲茶熱帶動了紫砂壺收藏市場,所以名家的壺在臺灣價格就被抬得很高。2000年後,國內收藏市場興起,紫砂壺迴流,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收藏大師們的紫砂壺。因此宜興大師出產的紫砂壺,就成了一個有增值空間的藝術收藏品,它的價格像股票一樣,“嗖”地一下往上衝,形成了一條瘋狂上揚的拋物線,直到這幾年才有所回落。

所以小小的丁蜀鎮,卻有無數因為做紫砂,賣紫砂而暴富的人,相比於其他行業來說,大師們的生活水平都會處在一個比較高的水準上。

季益順從不避諱自己對物質的追求,不會刻意展現一個手藝人的低姿態。這些年來,他是行業內設計品種最多,市面流通款式最多的一位大師。他的作品在收藏市場得到了很好的反饋,他的壺一把能夠拍出幾十萬的天價。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作品《母儀天下》

“其實,過好的生活,從表面上看是一種享受,但是從本質上看並不是。能成大器的人,必定要經過兩個極端,一個是經歷過最差的;一個是見到過最好的,這兩點是構建一個人胸懷的兩個要素。”他在採訪中說到。

1960年出生的他,經歷過那個時代的艱辛。

他出生後不久進入文革時期,當時工作都是集體分配的,家裡獨生子女就可以安排工作,不是獨生子女就上山下鄉。他雖是家裡獨子,但因為沒有背景,又因生在蜀山,被分配到比較艱苦,大家都不太想去的宜興紫砂工藝廠。

他從學徒開始做起。三年學徒期從打泥片,全手工,到接受定額的任務(這個任務是要看誰的基本功優秀就安排誰做一些高檔的壺,做得差的就做花盆之類的)。

那時候的紫砂廠非常嚴格,每天都需要驗收成品,做得不合格的產品就會被驗收師傅當場壓碎。他被分在了高麗君老師所在的班。

紫砂就跟書畫一樣,脫離不了基本功,掌握了它的流程,再開發自己的思維,創新出的紫砂作品。同一批的學徒都是在同一起跑線上。但季益順是一個能吃苦的人,除了吃飯睡覺他幾乎所有的時間都在泥凳上度過,不論酷暑還是寒冬,為了構思,創作,熬夜是常有的事。

因為在同一批年輕人中特別優秀,他在1983年得到了去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進修的機會。在那個手藝人普遍學歷不高的時代裡,這次進修讓他在專業設計和文化修養上都有了提升。

正因為熬過了大工廠時期的那種苦,他才把基本功打紮實,有了創作的底氣。

上世紀九十年代,季益順已是小有名氣了,被海內外收藏家讚譽為“壺界四小龍”(臺灣收藏家之間私下會鬥壺評選,因季益順的壺實用性特別好,所以被藏家喜歡)。他形成了花素相融、賞用皆美、風格獨特的壺藝流派,被人稱為“竹王”、“花王”。

他在在宜興紫砂工藝廠研究所做了很多紫砂壺的創新造型,“季益順樣”、“季益順款”曾風靡廣交會,如今更有100多件版權登記的原創作品。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作品《並蒂蓮》

“在國家富強,能靠手藝致富的時代,為什麼要故意吃苦,裝著一副寒酸的樣子?”

這些年來,他是紫砂行業內第一位買百萬豪車的人,除了買車,他也買古董,去世界各地旅行交流,也捐錢,捐壺做慈善,當然更多的所得投入到了季暢園的建設中。

在他看來物質條件很大程度也是決定藝術層次的一個條件。


"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季益順17歲進入江蘇省宜興紫砂工藝廠,跟隨師傅在傳統的紫砂花器裡摹古追意,“四小龍”美稱展露鋒芒。

通過進入中央美院的進修學習,而立之年,季益順創新作品迭出。以自然生態的景象作為創作的靈感,信手拈來,融會貫通,妙趣橫生。在傳統中尋找改變,在對泥料特性的運用、製作技法的表現,都有了突破,從而形成了自己的獨有風格。

在季益順眼中,做壺和畫畫一樣,一定要具備很多的前提條件,做壺眼光手低不行,手高眼低也不行,如今已經不年輕的他,希望能把技藝傳承下去,在季暢園培養一批後起之秀。


採訪 | 小雅

撰文 | 小雅

圖片 | 季益順 提供

穿著高定的衣服,喜歡鮮豔的色彩,用十年時光把自己的私人博物館打造一片遺世獨立的江南園林,在“紫砂國大師”名號外的季益順,是一個非常懂得生活的人。

在不用外出交流的日子,他喜歡宅在自己的季暢園裡,有時候他會在自己搭建的茅草屋裡喝茶創作,他的博物館並不是陳列著冷冰的作品,給人那種距離感的,而是和自然融為一體,你能在園子裡能聽到鳥鳴雞叫。

這些年他養了一群滿坡跑的土雞,養了一池天鵝,還養了一隻逃跑了的孔雀。

2019年是建園的第十年,在紫砂這行業悶頭幹了四十年的他,如今仍對創作充滿激情。他仍想著如何在這塊天地繼續開拓,去給自己和徒弟們建立一個更好的創作空間。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體面的手藝人

紫砂行業和國內很多傳統手工藝行業不同,因為在曾經很長的一段時間紫砂壺並不是生活所需的日用品,而是禮品,收藏品。

80年代臺灣經濟迅猛增長,飲茶熱帶動了紫砂壺收藏市場,所以名家的壺在臺灣價格就被抬得很高。2000年後,國內收藏市場興起,紫砂壺迴流,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收藏大師們的紫砂壺。因此宜興大師出產的紫砂壺,就成了一個有增值空間的藝術收藏品,它的價格像股票一樣,“嗖”地一下往上衝,形成了一條瘋狂上揚的拋物線,直到這幾年才有所回落。

所以小小的丁蜀鎮,卻有無數因為做紫砂,賣紫砂而暴富的人,相比於其他行業來說,大師們的生活水平都會處在一個比較高的水準上。

季益順從不避諱自己對物質的追求,不會刻意展現一個手藝人的低姿態。這些年來,他是行業內設計品種最多,市面流通款式最多的一位大師。他的作品在收藏市場得到了很好的反饋,他的壺一把能夠拍出幾十萬的天價。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作品《母儀天下》

“其實,過好的生活,從表面上看是一種享受,但是從本質上看並不是。能成大器的人,必定要經過兩個極端,一個是經歷過最差的;一個是見到過最好的,這兩點是構建一個人胸懷的兩個要素。”他在採訪中說到。

1960年出生的他,經歷過那個時代的艱辛。

他出生後不久進入文革時期,當時工作都是集體分配的,家裡獨生子女就可以安排工作,不是獨生子女就上山下鄉。他雖是家裡獨子,但因為沒有背景,又因生在蜀山,被分配到比較艱苦,大家都不太想去的宜興紫砂工藝廠。

他從學徒開始做起。三年學徒期從打泥片,全手工,到接受定額的任務(這個任務是要看誰的基本功優秀就安排誰做一些高檔的壺,做得差的就做花盆之類的)。

那時候的紫砂廠非常嚴格,每天都需要驗收成品,做得不合格的產品就會被驗收師傅當場壓碎。他被分在了高麗君老師所在的班。

紫砂就跟書畫一樣,脫離不了基本功,掌握了它的流程,再開發自己的思維,創新出的紫砂作品。同一批的學徒都是在同一起跑線上。但季益順是一個能吃苦的人,除了吃飯睡覺他幾乎所有的時間都在泥凳上度過,不論酷暑還是寒冬,為了構思,創作,熬夜是常有的事。

因為在同一批年輕人中特別優秀,他在1983年得到了去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進修的機會。在那個手藝人普遍學歷不高的時代裡,這次進修讓他在專業設計和文化修養上都有了提升。

正因為熬過了大工廠時期的那種苦,他才把基本功打紮實,有了創作的底氣。

上世紀九十年代,季益順已是小有名氣了,被海內外收藏家讚譽為“壺界四小龍”(臺灣收藏家之間私下會鬥壺評選,因季益順的壺實用性特別好,所以被藏家喜歡)。他形成了花素相融、賞用皆美、風格獨特的壺藝流派,被人稱為“竹王”、“花王”。

他在在宜興紫砂工藝廠研究所做了很多紫砂壺的創新造型,“季益順樣”、“季益順款”曾風靡廣交會,如今更有100多件版權登記的原創作品。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作品《並蒂蓮》

“在國家富強,能靠手藝致富的時代,為什麼要故意吃苦,裝著一副寒酸的樣子?”

這些年來,他是紫砂行業內第一位買百萬豪車的人,除了買車,他也買古董,去世界各地旅行交流,也捐錢,捐壺做慈善,當然更多的所得投入到了季暢園的建設中。

在他看來物質條件很大程度也是決定藝術層次的一個條件。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免費的師父

宜興是一個比較講究“師門”的地方,“師門”就像是一個鮮明的個人符號,會成為從藝簡歷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幫助外界的人構建對你的認知。

而之所以師徒關係很緊密,是因為紫砂壺作為手工藝品,特別講究手上的功夫。手藝的傳承,一直以來都是由師父交給徒弟,一代一代這麼進行下去。

從紫砂七老開始,每個“門派”都會有各自擅長的風格,徒弟會延續這種風格,同時也會在此基礎上演變出自己的風格。

季益順師從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高麗君,而高麗君師承著名紫砂藝人朱可心學藝,並得蔣蓉和王寅春教澤。作品造型生動,細膩逼真,清新自然,以花素器見長。

他跟隨師父學習制壺技藝,花器、素器並具,而立之年,他在傳統中尋找改變,在對泥料特性的運用、製作技法的表現,都有了突破,從而形成了自己的獨有風格。


"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季益順17歲進入江蘇省宜興紫砂工藝廠,跟隨師傅在傳統的紫砂花器裡摹古追意,“四小龍”美稱展露鋒芒。

通過進入中央美院的進修學習,而立之年,季益順創新作品迭出。以自然生態的景象作為創作的靈感,信手拈來,融會貫通,妙趣橫生。在傳統中尋找改變,在對泥料特性的運用、製作技法的表現,都有了突破,從而形成了自己的獨有風格。

在季益順眼中,做壺和畫畫一樣,一定要具備很多的前提條件,做壺眼光手低不行,手高眼低也不行,如今已經不年輕的他,希望能把技藝傳承下去,在季暢園培養一批後起之秀。


採訪 | 小雅

撰文 | 小雅

圖片 | 季益順 提供

穿著高定的衣服,喜歡鮮豔的色彩,用十年時光把自己的私人博物館打造一片遺世獨立的江南園林,在“紫砂國大師”名號外的季益順,是一個非常懂得生活的人。

在不用外出交流的日子,他喜歡宅在自己的季暢園裡,有時候他會在自己搭建的茅草屋裡喝茶創作,他的博物館並不是陳列著冷冰的作品,給人那種距離感的,而是和自然融為一體,你能在園子裡能聽到鳥鳴雞叫。

這些年他養了一群滿坡跑的土雞,養了一池天鵝,還養了一隻逃跑了的孔雀。

2019年是建園的第十年,在紫砂這行業悶頭幹了四十年的他,如今仍對創作充滿激情。他仍想著如何在這塊天地繼續開拓,去給自己和徒弟們建立一個更好的創作空間。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體面的手藝人

紫砂行業和國內很多傳統手工藝行業不同,因為在曾經很長的一段時間紫砂壺並不是生活所需的日用品,而是禮品,收藏品。

80年代臺灣經濟迅猛增長,飲茶熱帶動了紫砂壺收藏市場,所以名家的壺在臺灣價格就被抬得很高。2000年後,國內收藏市場興起,紫砂壺迴流,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收藏大師們的紫砂壺。因此宜興大師出產的紫砂壺,就成了一個有增值空間的藝術收藏品,它的價格像股票一樣,“嗖”地一下往上衝,形成了一條瘋狂上揚的拋物線,直到這幾年才有所回落。

所以小小的丁蜀鎮,卻有無數因為做紫砂,賣紫砂而暴富的人,相比於其他行業來說,大師們的生活水平都會處在一個比較高的水準上。

季益順從不避諱自己對物質的追求,不會刻意展現一個手藝人的低姿態。這些年來,他是行業內設計品種最多,市面流通款式最多的一位大師。他的作品在收藏市場得到了很好的反饋,他的壺一把能夠拍出幾十萬的天價。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作品《母儀天下》

“其實,過好的生活,從表面上看是一種享受,但是從本質上看並不是。能成大器的人,必定要經過兩個極端,一個是經歷過最差的;一個是見到過最好的,這兩點是構建一個人胸懷的兩個要素。”他在採訪中說到。

1960年出生的他,經歷過那個時代的艱辛。

他出生後不久進入文革時期,當時工作都是集體分配的,家裡獨生子女就可以安排工作,不是獨生子女就上山下鄉。他雖是家裡獨子,但因為沒有背景,又因生在蜀山,被分配到比較艱苦,大家都不太想去的宜興紫砂工藝廠。

他從學徒開始做起。三年學徒期從打泥片,全手工,到接受定額的任務(這個任務是要看誰的基本功優秀就安排誰做一些高檔的壺,做得差的就做花盆之類的)。

那時候的紫砂廠非常嚴格,每天都需要驗收成品,做得不合格的產品就會被驗收師傅當場壓碎。他被分在了高麗君老師所在的班。

紫砂就跟書畫一樣,脫離不了基本功,掌握了它的流程,再開發自己的思維,創新出的紫砂作品。同一批的學徒都是在同一起跑線上。但季益順是一個能吃苦的人,除了吃飯睡覺他幾乎所有的時間都在泥凳上度過,不論酷暑還是寒冬,為了構思,創作,熬夜是常有的事。

因為在同一批年輕人中特別優秀,他在1983年得到了去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進修的機會。在那個手藝人普遍學歷不高的時代裡,這次進修讓他在專業設計和文化修養上都有了提升。

正因為熬過了大工廠時期的那種苦,他才把基本功打紮實,有了創作的底氣。

上世紀九十年代,季益順已是小有名氣了,被海內外收藏家讚譽為“壺界四小龍”(臺灣收藏家之間私下會鬥壺評選,因季益順的壺實用性特別好,所以被藏家喜歡)。他形成了花素相融、賞用皆美、風格獨特的壺藝流派,被人稱為“竹王”、“花王”。

他在在宜興紫砂工藝廠研究所做了很多紫砂壺的創新造型,“季益順樣”、“季益順款”曾風靡廣交會,如今更有100多件版權登記的原創作品。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作品《並蒂蓮》

“在國家富強,能靠手藝致富的時代,為什麼要故意吃苦,裝著一副寒酸的樣子?”

這些年來,他是紫砂行業內第一位買百萬豪車的人,除了買車,他也買古董,去世界各地旅行交流,也捐錢,捐壺做慈善,當然更多的所得投入到了季暢園的建設中。

在他看來物質條件很大程度也是決定藝術層次的一個條件。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免費的師父

宜興是一個比較講究“師門”的地方,“師門”就像是一個鮮明的個人符號,會成為從藝簡歷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幫助外界的人構建對你的認知。

而之所以師徒關係很緊密,是因為紫砂壺作為手工藝品,特別講究手上的功夫。手藝的傳承,一直以來都是由師父交給徒弟,一代一代這麼進行下去。

從紫砂七老開始,每個“門派”都會有各自擅長的風格,徒弟會延續這種風格,同時也會在此基礎上演變出自己的風格。

季益順師從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高麗君,而高麗君師承著名紫砂藝人朱可心學藝,並得蔣蓉和王寅春教澤。作品造型生動,細膩逼真,清新自然,以花素器見長。

他跟隨師父學習制壺技藝,花器、素器並具,而立之年,他在傳統中尋找改變,在對泥料特性的運用、製作技法的表現,都有了突破,從而形成了自己的獨有風格。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作品《金佛蓮》

對於如今的年輕人來說,要找到一位德藝雙馨的師父並不容易。如若沒有熟人推薦,沒有恰當的緣分,那大師並不會輕易收下一位徒弟。

同時,因為時代的變化傳統的師徒關係也在發生變化。

季暢園對於宜興而言是一個很特別的存在,在利益混雜的師徒關係之下,季益順敞開了季暢園的大門,無論基礎,不收學費,免費來帶徒弟。

“我的啟蒙老師,不僅教會了我做壺,更教會了我做人。她曾一再強調,“先做人,後做壺”,給我的影響很大。任何事都要踏踏實實地去做,在工藝上精益求精、力求創新,所以才有我的今天,她也是我一生最感激的人。”

在他眼中,“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師父給了你維持生命的本領,作為徒弟理應懷著謙卑的心去感恩,尊重師父。但社會在發展,傳統的社會關係也在不斷變化,現在的教學方法已經從拜師學藝轉向了學校教學,“師徒關係”轉向了“師生關係”。

傳統的師徒關係也並不都適合當今的社會關係。“良師益友”才是當今社會環境下一個非常好的師徒狀態。

所以,在季暢園內有一批一批上門求學的人,季益順和他們更像是一種師生關係,他打趣地說到自己也常和徒弟們討教。比如自己做了一把茶壺,他會拿給徒弟看,讓他們來提提建議,在他眼裡,年輕人當然更瞭解當下的時代和審美。


"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季益順17歲進入江蘇省宜興紫砂工藝廠,跟隨師傅在傳統的紫砂花器裡摹古追意,“四小龍”美稱展露鋒芒。

通過進入中央美院的進修學習,而立之年,季益順創新作品迭出。以自然生態的景象作為創作的靈感,信手拈來,融會貫通,妙趣橫生。在傳統中尋找改變,在對泥料特性的運用、製作技法的表現,都有了突破,從而形成了自己的獨有風格。

在季益順眼中,做壺和畫畫一樣,一定要具備很多的前提條件,做壺眼光手低不行,手高眼低也不行,如今已經不年輕的他,希望能把技藝傳承下去,在季暢園培養一批後起之秀。


採訪 | 小雅

撰文 | 小雅

圖片 | 季益順 提供

穿著高定的衣服,喜歡鮮豔的色彩,用十年時光把自己的私人博物館打造一片遺世獨立的江南園林,在“紫砂國大師”名號外的季益順,是一個非常懂得生活的人。

在不用外出交流的日子,他喜歡宅在自己的季暢園裡,有時候他會在自己搭建的茅草屋裡喝茶創作,他的博物館並不是陳列著冷冰的作品,給人那種距離感的,而是和自然融為一體,你能在園子裡能聽到鳥鳴雞叫。

這些年他養了一群滿坡跑的土雞,養了一池天鵝,還養了一隻逃跑了的孔雀。

2019年是建園的第十年,在紫砂這行業悶頭幹了四十年的他,如今仍對創作充滿激情。他仍想著如何在這塊天地繼續開拓,去給自己和徒弟們建立一個更好的創作空間。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體面的手藝人

紫砂行業和國內很多傳統手工藝行業不同,因為在曾經很長的一段時間紫砂壺並不是生活所需的日用品,而是禮品,收藏品。

80年代臺灣經濟迅猛增長,飲茶熱帶動了紫砂壺收藏市場,所以名家的壺在臺灣價格就被抬得很高。2000年後,國內收藏市場興起,紫砂壺迴流,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收藏大師們的紫砂壺。因此宜興大師出產的紫砂壺,就成了一個有增值空間的藝術收藏品,它的價格像股票一樣,“嗖”地一下往上衝,形成了一條瘋狂上揚的拋物線,直到這幾年才有所回落。

所以小小的丁蜀鎮,卻有無數因為做紫砂,賣紫砂而暴富的人,相比於其他行業來說,大師們的生活水平都會處在一個比較高的水準上。

季益順從不避諱自己對物質的追求,不會刻意展現一個手藝人的低姿態。這些年來,他是行業內設計品種最多,市面流通款式最多的一位大師。他的作品在收藏市場得到了很好的反饋,他的壺一把能夠拍出幾十萬的天價。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作品《母儀天下》

“其實,過好的生活,從表面上看是一種享受,但是從本質上看並不是。能成大器的人,必定要經過兩個極端,一個是經歷過最差的;一個是見到過最好的,這兩點是構建一個人胸懷的兩個要素。”他在採訪中說到。

1960年出生的他,經歷過那個時代的艱辛。

他出生後不久進入文革時期,當時工作都是集體分配的,家裡獨生子女就可以安排工作,不是獨生子女就上山下鄉。他雖是家裡獨子,但因為沒有背景,又因生在蜀山,被分配到比較艱苦,大家都不太想去的宜興紫砂工藝廠。

他從學徒開始做起。三年學徒期從打泥片,全手工,到接受定額的任務(這個任務是要看誰的基本功優秀就安排誰做一些高檔的壺,做得差的就做花盆之類的)。

那時候的紫砂廠非常嚴格,每天都需要驗收成品,做得不合格的產品就會被驗收師傅當場壓碎。他被分在了高麗君老師所在的班。

紫砂就跟書畫一樣,脫離不了基本功,掌握了它的流程,再開發自己的思維,創新出的紫砂作品。同一批的學徒都是在同一起跑線上。但季益順是一個能吃苦的人,除了吃飯睡覺他幾乎所有的時間都在泥凳上度過,不論酷暑還是寒冬,為了構思,創作,熬夜是常有的事。

因為在同一批年輕人中特別優秀,他在1983年得到了去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進修的機會。在那個手藝人普遍學歷不高的時代裡,這次進修讓他在專業設計和文化修養上都有了提升。

正因為熬過了大工廠時期的那種苦,他才把基本功打紮實,有了創作的底氣。

上世紀九十年代,季益順已是小有名氣了,被海內外收藏家讚譽為“壺界四小龍”(臺灣收藏家之間私下會鬥壺評選,因季益順的壺實用性特別好,所以被藏家喜歡)。他形成了花素相融、賞用皆美、風格獨特的壺藝流派,被人稱為“竹王”、“花王”。

他在在宜興紫砂工藝廠研究所做了很多紫砂壺的創新造型,“季益順樣”、“季益順款”曾風靡廣交會,如今更有100多件版權登記的原創作品。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作品《並蒂蓮》

“在國家富強,能靠手藝致富的時代,為什麼要故意吃苦,裝著一副寒酸的樣子?”

這些年來,他是紫砂行業內第一位買百萬豪車的人,除了買車,他也買古董,去世界各地旅行交流,也捐錢,捐壺做慈善,當然更多的所得投入到了季暢園的建設中。

在他看來物質條件很大程度也是決定藝術層次的一個條件。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免費的師父

宜興是一個比較講究“師門”的地方,“師門”就像是一個鮮明的個人符號,會成為從藝簡歷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幫助外界的人構建對你的認知。

而之所以師徒關係很緊密,是因為紫砂壺作為手工藝品,特別講究手上的功夫。手藝的傳承,一直以來都是由師父交給徒弟,一代一代這麼進行下去。

從紫砂七老開始,每個“門派”都會有各自擅長的風格,徒弟會延續這種風格,同時也會在此基礎上演變出自己的風格。

季益順師從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高麗君,而高麗君師承著名紫砂藝人朱可心學藝,並得蔣蓉和王寅春教澤。作品造型生動,細膩逼真,清新自然,以花素器見長。

他跟隨師父學習制壺技藝,花器、素器並具,而立之年,他在傳統中尋找改變,在對泥料特性的運用、製作技法的表現,都有了突破,從而形成了自己的獨有風格。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作品《金佛蓮》

對於如今的年輕人來說,要找到一位德藝雙馨的師父並不容易。如若沒有熟人推薦,沒有恰當的緣分,那大師並不會輕易收下一位徒弟。

同時,因為時代的變化傳統的師徒關係也在發生變化。

季暢園對於宜興而言是一個很特別的存在,在利益混雜的師徒關係之下,季益順敞開了季暢園的大門,無論基礎,不收學費,免費來帶徒弟。

“我的啟蒙老師,不僅教會了我做壺,更教會了我做人。她曾一再強調,“先做人,後做壺”,給我的影響很大。任何事都要踏踏實實地去做,在工藝上精益求精、力求創新,所以才有我的今天,她也是我一生最感激的人。”

在他眼中,“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師父給了你維持生命的本領,作為徒弟理應懷著謙卑的心去感恩,尊重師父。但社會在發展,傳統的社會關係也在不斷變化,現在的教學方法已經從拜師學藝轉向了學校教學,“師徒關係”轉向了“師生關係”。

傳統的師徒關係也並不都適合當今的社會關係。“良師益友”才是當今社會環境下一個非常好的師徒狀態。

所以,在季暢園內有一批一批上門求學的人,季益順和他們更像是一種師生關係,他打趣地說到自己也常和徒弟們討教。比如自己做了一把茶壺,他會拿給徒弟看,讓他們來提提建議,在他眼裡,年輕人當然更瞭解當下的時代和審美。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作品《崇禮》


保有開放的心態,互相影響,兩代人才能共同成長,為這個行業帶來向上的力量。

季益順平日裡常會到徒弟們學習的場所看看,他最小的徒弟還有零零後,“每個時代的人,都有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年輕人對於現代化的工具自然掌握得更好,像是他們現在畫設計圖,都是直接用電腦軟件,而我們還只會用手繪。”

很多外出交流的機會,他都會帶著徒弟們一同前往,這些年來,他把季暢園做成一塊響亮的招牌,他幫著徒弟們做宣傳,這樣更多的人會關注到這群年輕人的作品,他們也能夠更容易在行業裡脫穎而出。

“作為這個時代從事紫砂藝術的人,首先要有自己的風格,紫砂藝術中方有的精神,圓有圓的韻味,花貨有花貨的詩情畫意,所以紫砂藝術界中沒有一個人能說自己做的最好,因為每個人在藝術的某一方面都有他的代表性。”

行業內百花齊放,年輕人都能發揮各自所長,這才是我們應該努力的。


"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季益順17歲進入江蘇省宜興紫砂工藝廠,跟隨師傅在傳統的紫砂花器裡摹古追意,“四小龍”美稱展露鋒芒。

通過進入中央美院的進修學習,而立之年,季益順創新作品迭出。以自然生態的景象作為創作的靈感,信手拈來,融會貫通,妙趣橫生。在傳統中尋找改變,在對泥料特性的運用、製作技法的表現,都有了突破,從而形成了自己的獨有風格。

在季益順眼中,做壺和畫畫一樣,一定要具備很多的前提條件,做壺眼光手低不行,手高眼低也不行,如今已經不年輕的他,希望能把技藝傳承下去,在季暢園培養一批後起之秀。


採訪 | 小雅

撰文 | 小雅

圖片 | 季益順 提供

穿著高定的衣服,喜歡鮮豔的色彩,用十年時光把自己的私人博物館打造一片遺世獨立的江南園林,在“紫砂國大師”名號外的季益順,是一個非常懂得生活的人。

在不用外出交流的日子,他喜歡宅在自己的季暢園裡,有時候他會在自己搭建的茅草屋裡喝茶創作,他的博物館並不是陳列著冷冰的作品,給人那種距離感的,而是和自然融為一體,你能在園子裡能聽到鳥鳴雞叫。

這些年他養了一群滿坡跑的土雞,養了一池天鵝,還養了一隻逃跑了的孔雀。

2019年是建園的第十年,在紫砂這行業悶頭幹了四十年的他,如今仍對創作充滿激情。他仍想著如何在這塊天地繼續開拓,去給自己和徒弟們建立一個更好的創作空間。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體面的手藝人

紫砂行業和國內很多傳統手工藝行業不同,因為在曾經很長的一段時間紫砂壺並不是生活所需的日用品,而是禮品,收藏品。

80年代臺灣經濟迅猛增長,飲茶熱帶動了紫砂壺收藏市場,所以名家的壺在臺灣價格就被抬得很高。2000年後,國內收藏市場興起,紫砂壺迴流,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收藏大師們的紫砂壺。因此宜興大師出產的紫砂壺,就成了一個有增值空間的藝術收藏品,它的價格像股票一樣,“嗖”地一下往上衝,形成了一條瘋狂上揚的拋物線,直到這幾年才有所回落。

所以小小的丁蜀鎮,卻有無數因為做紫砂,賣紫砂而暴富的人,相比於其他行業來說,大師們的生活水平都會處在一個比較高的水準上。

季益順從不避諱自己對物質的追求,不會刻意展現一個手藝人的低姿態。這些年來,他是行業內設計品種最多,市面流通款式最多的一位大師。他的作品在收藏市場得到了很好的反饋,他的壺一把能夠拍出幾十萬的天價。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作品《母儀天下》

“其實,過好的生活,從表面上看是一種享受,但是從本質上看並不是。能成大器的人,必定要經過兩個極端,一個是經歷過最差的;一個是見到過最好的,這兩點是構建一個人胸懷的兩個要素。”他在採訪中說到。

1960年出生的他,經歷過那個時代的艱辛。

他出生後不久進入文革時期,當時工作都是集體分配的,家裡獨生子女就可以安排工作,不是獨生子女就上山下鄉。他雖是家裡獨子,但因為沒有背景,又因生在蜀山,被分配到比較艱苦,大家都不太想去的宜興紫砂工藝廠。

他從學徒開始做起。三年學徒期從打泥片,全手工,到接受定額的任務(這個任務是要看誰的基本功優秀就安排誰做一些高檔的壺,做得差的就做花盆之類的)。

那時候的紫砂廠非常嚴格,每天都需要驗收成品,做得不合格的產品就會被驗收師傅當場壓碎。他被分在了高麗君老師所在的班。

紫砂就跟書畫一樣,脫離不了基本功,掌握了它的流程,再開發自己的思維,創新出的紫砂作品。同一批的學徒都是在同一起跑線上。但季益順是一個能吃苦的人,除了吃飯睡覺他幾乎所有的時間都在泥凳上度過,不論酷暑還是寒冬,為了構思,創作,熬夜是常有的事。

因為在同一批年輕人中特別優秀,他在1983年得到了去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進修的機會。在那個手藝人普遍學歷不高的時代裡,這次進修讓他在專業設計和文化修養上都有了提升。

正因為熬過了大工廠時期的那種苦,他才把基本功打紮實,有了創作的底氣。

上世紀九十年代,季益順已是小有名氣了,被海內外收藏家讚譽為“壺界四小龍”(臺灣收藏家之間私下會鬥壺評選,因季益順的壺實用性特別好,所以被藏家喜歡)。他形成了花素相融、賞用皆美、風格獨特的壺藝流派,被人稱為“竹王”、“花王”。

他在在宜興紫砂工藝廠研究所做了很多紫砂壺的創新造型,“季益順樣”、“季益順款”曾風靡廣交會,如今更有100多件版權登記的原創作品。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作品《並蒂蓮》

“在國家富強,能靠手藝致富的時代,為什麼要故意吃苦,裝著一副寒酸的樣子?”

這些年來,他是紫砂行業內第一位買百萬豪車的人,除了買車,他也買古董,去世界各地旅行交流,也捐錢,捐壺做慈善,當然更多的所得投入到了季暢園的建設中。

在他看來物質條件很大程度也是決定藝術層次的一個條件。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免費的師父

宜興是一個比較講究“師門”的地方,“師門”就像是一個鮮明的個人符號,會成為從藝簡歷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幫助外界的人構建對你的認知。

而之所以師徒關係很緊密,是因為紫砂壺作為手工藝品,特別講究手上的功夫。手藝的傳承,一直以來都是由師父交給徒弟,一代一代這麼進行下去。

從紫砂七老開始,每個“門派”都會有各自擅長的風格,徒弟會延續這種風格,同時也會在此基礎上演變出自己的風格。

季益順師從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高麗君,而高麗君師承著名紫砂藝人朱可心學藝,並得蔣蓉和王寅春教澤。作品造型生動,細膩逼真,清新自然,以花素器見長。

他跟隨師父學習制壺技藝,花器、素器並具,而立之年,他在傳統中尋找改變,在對泥料特性的運用、製作技法的表現,都有了突破,從而形成了自己的獨有風格。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作品《金佛蓮》

對於如今的年輕人來說,要找到一位德藝雙馨的師父並不容易。如若沒有熟人推薦,沒有恰當的緣分,那大師並不會輕易收下一位徒弟。

同時,因為時代的變化傳統的師徒關係也在發生變化。

季暢園對於宜興而言是一個很特別的存在,在利益混雜的師徒關係之下,季益順敞開了季暢園的大門,無論基礎,不收學費,免費來帶徒弟。

“我的啟蒙老師,不僅教會了我做壺,更教會了我做人。她曾一再強調,“先做人,後做壺”,給我的影響很大。任何事都要踏踏實實地去做,在工藝上精益求精、力求創新,所以才有我的今天,她也是我一生最感激的人。”

在他眼中,“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師父給了你維持生命的本領,作為徒弟理應懷著謙卑的心去感恩,尊重師父。但社會在發展,傳統的社會關係也在不斷變化,現在的教學方法已經從拜師學藝轉向了學校教學,“師徒關係”轉向了“師生關係”。

傳統的師徒關係也並不都適合當今的社會關係。“良師益友”才是當今社會環境下一個非常好的師徒狀態。

所以,在季暢園內有一批一批上門求學的人,季益順和他們更像是一種師生關係,他打趣地說到自己也常和徒弟們討教。比如自己做了一把茶壺,他會拿給徒弟看,讓他們來提提建議,在他眼裡,年輕人當然更瞭解當下的時代和審美。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作品《崇禮》


保有開放的心態,互相影響,兩代人才能共同成長,為這個行業帶來向上的力量。

季益順平日裡常會到徒弟們學習的場所看看,他最小的徒弟還有零零後,“每個時代的人,都有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年輕人對於現代化的工具自然掌握得更好,像是他們現在畫設計圖,都是直接用電腦軟件,而我們還只會用手繪。”

很多外出交流的機會,他都會帶著徒弟們一同前往,這些年來,他把季暢園做成一塊響亮的招牌,他幫著徒弟們做宣傳,這樣更多的人會關注到這群年輕人的作品,他們也能夠更容易在行業裡脫穎而出。

“作為這個時代從事紫砂藝術的人,首先要有自己的風格,紫砂藝術中方有的精神,圓有圓的韻味,花貨有花貨的詩情畫意,所以紫砂藝術界中沒有一個人能說自己做的最好,因為每個人在藝術的某一方面都有他的代表性。”

行業內百花齊放,年輕人都能發揮各自所長,這才是我們應該努力的。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心中的理想國

去往季暢園的那天,工人們還在對園區進行修繕。

季益順用十年打造的季暢園,是一個做紫砂的理想國。這是一座江南古典園林建築,門匾上是範曾所題“季暢園”三個大字。藝術館取了無錫一座明代園林“寄暢園”的諧音,建築物及陳設都汲取了江南園林之大成。

走入園區別有洞天,裡面亭臺樓閣,小橋流水,每一處細節都經過精心打磨。

砌牆的磚、鋪地的石、房上的瓦、椽桁木料都採自皖、浙等地古董老宅院拆運來的老料,歷時數年,經主人精心挑選後用於季暢園的建設。

庭院東側為園主居所,南側則是平日探討紫砂文化的一個文化館,西側是園主學生們工作學的場所。

"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季益順17歲進入江蘇省宜興紫砂工藝廠,跟隨師傅在傳統的紫砂花器裡摹古追意,“四小龍”美稱展露鋒芒。

通過進入中央美院的進修學習,而立之年,季益順創新作品迭出。以自然生態的景象作為創作的靈感,信手拈來,融會貫通,妙趣橫生。在傳統中尋找改變,在對泥料特性的運用、製作技法的表現,都有了突破,從而形成了自己的獨有風格。

在季益順眼中,做壺和畫畫一樣,一定要具備很多的前提條件,做壺眼光手低不行,手高眼低也不行,如今已經不年輕的他,希望能把技藝傳承下去,在季暢園培養一批後起之秀。


採訪 | 小雅

撰文 | 小雅

圖片 | 季益順 提供

穿著高定的衣服,喜歡鮮豔的色彩,用十年時光把自己的私人博物館打造一片遺世獨立的江南園林,在“紫砂國大師”名號外的季益順,是一個非常懂得生活的人。

在不用外出交流的日子,他喜歡宅在自己的季暢園裡,有時候他會在自己搭建的茅草屋裡喝茶創作,他的博物館並不是陳列著冷冰的作品,給人那種距離感的,而是和自然融為一體,你能在園子裡能聽到鳥鳴雞叫。

這些年他養了一群滿坡跑的土雞,養了一池天鵝,還養了一隻逃跑了的孔雀。

2019年是建園的第十年,在紫砂這行業悶頭幹了四十年的他,如今仍對創作充滿激情。他仍想著如何在這塊天地繼續開拓,去給自己和徒弟們建立一個更好的創作空間。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體面的手藝人

紫砂行業和國內很多傳統手工藝行業不同,因為在曾經很長的一段時間紫砂壺並不是生活所需的日用品,而是禮品,收藏品。

80年代臺灣經濟迅猛增長,飲茶熱帶動了紫砂壺收藏市場,所以名家的壺在臺灣價格就被抬得很高。2000年後,國內收藏市場興起,紫砂壺迴流,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收藏大師們的紫砂壺。因此宜興大師出產的紫砂壺,就成了一個有增值空間的藝術收藏品,它的價格像股票一樣,“嗖”地一下往上衝,形成了一條瘋狂上揚的拋物線,直到這幾年才有所回落。

所以小小的丁蜀鎮,卻有無數因為做紫砂,賣紫砂而暴富的人,相比於其他行業來說,大師們的生活水平都會處在一個比較高的水準上。

季益順從不避諱自己對物質的追求,不會刻意展現一個手藝人的低姿態。這些年來,他是行業內設計品種最多,市面流通款式最多的一位大師。他的作品在收藏市場得到了很好的反饋,他的壺一把能夠拍出幾十萬的天價。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作品《母儀天下》

“其實,過好的生活,從表面上看是一種享受,但是從本質上看並不是。能成大器的人,必定要經過兩個極端,一個是經歷過最差的;一個是見到過最好的,這兩點是構建一個人胸懷的兩個要素。”他在採訪中說到。

1960年出生的他,經歷過那個時代的艱辛。

他出生後不久進入文革時期,當時工作都是集體分配的,家裡獨生子女就可以安排工作,不是獨生子女就上山下鄉。他雖是家裡獨子,但因為沒有背景,又因生在蜀山,被分配到比較艱苦,大家都不太想去的宜興紫砂工藝廠。

他從學徒開始做起。三年學徒期從打泥片,全手工,到接受定額的任務(這個任務是要看誰的基本功優秀就安排誰做一些高檔的壺,做得差的就做花盆之類的)。

那時候的紫砂廠非常嚴格,每天都需要驗收成品,做得不合格的產品就會被驗收師傅當場壓碎。他被分在了高麗君老師所在的班。

紫砂就跟書畫一樣,脫離不了基本功,掌握了它的流程,再開發自己的思維,創新出的紫砂作品。同一批的學徒都是在同一起跑線上。但季益順是一個能吃苦的人,除了吃飯睡覺他幾乎所有的時間都在泥凳上度過,不論酷暑還是寒冬,為了構思,創作,熬夜是常有的事。

因為在同一批年輕人中特別優秀,他在1983年得到了去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進修的機會。在那個手藝人普遍學歷不高的時代裡,這次進修讓他在專業設計和文化修養上都有了提升。

正因為熬過了大工廠時期的那種苦,他才把基本功打紮實,有了創作的底氣。

上世紀九十年代,季益順已是小有名氣了,被海內外收藏家讚譽為“壺界四小龍”(臺灣收藏家之間私下會鬥壺評選,因季益順的壺實用性特別好,所以被藏家喜歡)。他形成了花素相融、賞用皆美、風格獨特的壺藝流派,被人稱為“竹王”、“花王”。

他在在宜興紫砂工藝廠研究所做了很多紫砂壺的創新造型,“季益順樣”、“季益順款”曾風靡廣交會,如今更有100多件版權登記的原創作品。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作品《並蒂蓮》

“在國家富強,能靠手藝致富的時代,為什麼要故意吃苦,裝著一副寒酸的樣子?”

這些年來,他是紫砂行業內第一位買百萬豪車的人,除了買車,他也買古董,去世界各地旅行交流,也捐錢,捐壺做慈善,當然更多的所得投入到了季暢園的建設中。

在他看來物質條件很大程度也是決定藝術層次的一個條件。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免費的師父

宜興是一個比較講究“師門”的地方,“師門”就像是一個鮮明的個人符號,會成為從藝簡歷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幫助外界的人構建對你的認知。

而之所以師徒關係很緊密,是因為紫砂壺作為手工藝品,特別講究手上的功夫。手藝的傳承,一直以來都是由師父交給徒弟,一代一代這麼進行下去。

從紫砂七老開始,每個“門派”都會有各自擅長的風格,徒弟會延續這種風格,同時也會在此基礎上演變出自己的風格。

季益順師從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高麗君,而高麗君師承著名紫砂藝人朱可心學藝,並得蔣蓉和王寅春教澤。作品造型生動,細膩逼真,清新自然,以花素器見長。

他跟隨師父學習制壺技藝,花器、素器並具,而立之年,他在傳統中尋找改變,在對泥料特性的運用、製作技法的表現,都有了突破,從而形成了自己的獨有風格。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作品《金佛蓮》

對於如今的年輕人來說,要找到一位德藝雙馨的師父並不容易。如若沒有熟人推薦,沒有恰當的緣分,那大師並不會輕易收下一位徒弟。

同時,因為時代的變化傳統的師徒關係也在發生變化。

季暢園對於宜興而言是一個很特別的存在,在利益混雜的師徒關係之下,季益順敞開了季暢園的大門,無論基礎,不收學費,免費來帶徒弟。

“我的啟蒙老師,不僅教會了我做壺,更教會了我做人。她曾一再強調,“先做人,後做壺”,給我的影響很大。任何事都要踏踏實實地去做,在工藝上精益求精、力求創新,所以才有我的今天,她也是我一生最感激的人。”

在他眼中,“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師父給了你維持生命的本領,作為徒弟理應懷著謙卑的心去感恩,尊重師父。但社會在發展,傳統的社會關係也在不斷變化,現在的教學方法已經從拜師學藝轉向了學校教學,“師徒關係”轉向了“師生關係”。

傳統的師徒關係也並不都適合當今的社會關係。“良師益友”才是當今社會環境下一個非常好的師徒狀態。

所以,在季暢園內有一批一批上門求學的人,季益順和他們更像是一種師生關係,他打趣地說到自己也常和徒弟們討教。比如自己做了一把茶壺,他會拿給徒弟看,讓他們來提提建議,在他眼裡,年輕人當然更瞭解當下的時代和審美。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作品《崇禮》


保有開放的心態,互相影響,兩代人才能共同成長,為這個行業帶來向上的力量。

季益順平日裡常會到徒弟們學習的場所看看,他最小的徒弟還有零零後,“每個時代的人,都有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年輕人對於現代化的工具自然掌握得更好,像是他們現在畫設計圖,都是直接用電腦軟件,而我們還只會用手繪。”

很多外出交流的機會,他都會帶著徒弟們一同前往,這些年來,他把季暢園做成一塊響亮的招牌,他幫著徒弟們做宣傳,這樣更多的人會關注到這群年輕人的作品,他們也能夠更容易在行業裡脫穎而出。

“作為這個時代從事紫砂藝術的人,首先要有自己的風格,紫砂藝術中方有的精神,圓有圓的韻味,花貨有花貨的詩情畫意,所以紫砂藝術界中沒有一個人能說自己做的最好,因為每個人在藝術的某一方面都有他的代表性。”

行業內百花齊放,年輕人都能發揮各自所長,這才是我們應該努力的。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心中的理想國

去往季暢園的那天,工人們還在對園區進行修繕。

季益順用十年打造的季暢園,是一個做紫砂的理想國。這是一座江南古典園林建築,門匾上是範曾所題“季暢園”三個大字。藝術館取了無錫一座明代園林“寄暢園”的諧音,建築物及陳設都汲取了江南園林之大成。

走入園區別有洞天,裡面亭臺樓閣,小橋流水,每一處細節都經過精心打磨。

砌牆的磚、鋪地的石、房上的瓦、椽桁木料都採自皖、浙等地古董老宅院拆運來的老料,歷時數年,經主人精心挑選後用於季暢園的建設。

庭院東側為園主居所,南側則是平日探討紫砂文化的一個文化館,西側是園主學生們工作學的場所。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一樓的博物館陳列著顧景舟、顧紹培等大師的作品,二樓則按照時間軸線,陳列著他從80年代到現在的代表作,很多作品他都在迴流時期從臺灣重新買了回來。藝術館還有不少拍賣,收來的古玩,庭院中有假山,有園林的佈景,還有開頭提到的喝茶茅草屋,圈起來養雞的田地,整體就是一個很有詩意的私人園林。

“我常和我的徒弟們說,做紫砂壺是一件幸福指數特別高的事。因為不用在露天暴晒,它不像做瓷器那樣身上會被泥漿沾溼,做茶壺泥不沾手,很乾淨。你還能自己掌握時間。”

在他心裡,紫砂與茶,便是與山河湖海、花鳥魚蟲為一體的,是這些構成了一幅和諧的自然畫卷。也只有心裡想著如此世外桃源景象的人,才能做出如此與之相應的壺。

比如說《春江水暖鴨先知》,他將古代的詩融入了紫砂作品中。壺的主體用綠泥,中間底部用膠泥來展現波浪,表達出江水的意思。最具特點的是“水暖”,他用粗、細有別的砂慢慢鋪在壺身上,底下粗越往上越細,用紫砂語言生動地將所見的情景表達了出來。

還有他的《晨曲》,也是使用了類似的表達手法。壺體的造型呈現橢圓形,感覺像海浪流動,壺鈕製作成紅色像是一輪初升的太陽,由壺鈕延伸的一個扇面印在壺底絞泥的壺體上,波光粼粼,幾隻鳥兒飛起,就把清晨這個場景表達了出來。

"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季益順17歲進入江蘇省宜興紫砂工藝廠,跟隨師傅在傳統的紫砂花器裡摹古追意,“四小龍”美稱展露鋒芒。

通過進入中央美院的進修學習,而立之年,季益順創新作品迭出。以自然生態的景象作為創作的靈感,信手拈來,融會貫通,妙趣橫生。在傳統中尋找改變,在對泥料特性的運用、製作技法的表現,都有了突破,從而形成了自己的獨有風格。

在季益順眼中,做壺和畫畫一樣,一定要具備很多的前提條件,做壺眼光手低不行,手高眼低也不行,如今已經不年輕的他,希望能把技藝傳承下去,在季暢園培養一批後起之秀。


採訪 | 小雅

撰文 | 小雅

圖片 | 季益順 提供

穿著高定的衣服,喜歡鮮豔的色彩,用十年時光把自己的私人博物館打造一片遺世獨立的江南園林,在“紫砂國大師”名號外的季益順,是一個非常懂得生活的人。

在不用外出交流的日子,他喜歡宅在自己的季暢園裡,有時候他會在自己搭建的茅草屋裡喝茶創作,他的博物館並不是陳列著冷冰的作品,給人那種距離感的,而是和自然融為一體,你能在園子裡能聽到鳥鳴雞叫。

這些年他養了一群滿坡跑的土雞,養了一池天鵝,還養了一隻逃跑了的孔雀。

2019年是建園的第十年,在紫砂這行業悶頭幹了四十年的他,如今仍對創作充滿激情。他仍想著如何在這塊天地繼續開拓,去給自己和徒弟們建立一個更好的創作空間。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體面的手藝人

紫砂行業和國內很多傳統手工藝行業不同,因為在曾經很長的一段時間紫砂壺並不是生活所需的日用品,而是禮品,收藏品。

80年代臺灣經濟迅猛增長,飲茶熱帶動了紫砂壺收藏市場,所以名家的壺在臺灣價格就被抬得很高。2000年後,國內收藏市場興起,紫砂壺迴流,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收藏大師們的紫砂壺。因此宜興大師出產的紫砂壺,就成了一個有增值空間的藝術收藏品,它的價格像股票一樣,“嗖”地一下往上衝,形成了一條瘋狂上揚的拋物線,直到這幾年才有所回落。

所以小小的丁蜀鎮,卻有無數因為做紫砂,賣紫砂而暴富的人,相比於其他行業來說,大師們的生活水平都會處在一個比較高的水準上。

季益順從不避諱自己對物質的追求,不會刻意展現一個手藝人的低姿態。這些年來,他是行業內設計品種最多,市面流通款式最多的一位大師。他的作品在收藏市場得到了很好的反饋,他的壺一把能夠拍出幾十萬的天價。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作品《母儀天下》

“其實,過好的生活,從表面上看是一種享受,但是從本質上看並不是。能成大器的人,必定要經過兩個極端,一個是經歷過最差的;一個是見到過最好的,這兩點是構建一個人胸懷的兩個要素。”他在採訪中說到。

1960年出生的他,經歷過那個時代的艱辛。

他出生後不久進入文革時期,當時工作都是集體分配的,家裡獨生子女就可以安排工作,不是獨生子女就上山下鄉。他雖是家裡獨子,但因為沒有背景,又因生在蜀山,被分配到比較艱苦,大家都不太想去的宜興紫砂工藝廠。

他從學徒開始做起。三年學徒期從打泥片,全手工,到接受定額的任務(這個任務是要看誰的基本功優秀就安排誰做一些高檔的壺,做得差的就做花盆之類的)。

那時候的紫砂廠非常嚴格,每天都需要驗收成品,做得不合格的產品就會被驗收師傅當場壓碎。他被分在了高麗君老師所在的班。

紫砂就跟書畫一樣,脫離不了基本功,掌握了它的流程,再開發自己的思維,創新出的紫砂作品。同一批的學徒都是在同一起跑線上。但季益順是一個能吃苦的人,除了吃飯睡覺他幾乎所有的時間都在泥凳上度過,不論酷暑還是寒冬,為了構思,創作,熬夜是常有的事。

因為在同一批年輕人中特別優秀,他在1983年得到了去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進修的機會。在那個手藝人普遍學歷不高的時代裡,這次進修讓他在專業設計和文化修養上都有了提升。

正因為熬過了大工廠時期的那種苦,他才把基本功打紮實,有了創作的底氣。

上世紀九十年代,季益順已是小有名氣了,被海內外收藏家讚譽為“壺界四小龍”(臺灣收藏家之間私下會鬥壺評選,因季益順的壺實用性特別好,所以被藏家喜歡)。他形成了花素相融、賞用皆美、風格獨特的壺藝流派,被人稱為“竹王”、“花王”。

他在在宜興紫砂工藝廠研究所做了很多紫砂壺的創新造型,“季益順樣”、“季益順款”曾風靡廣交會,如今更有100多件版權登記的原創作品。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作品《並蒂蓮》

“在國家富強,能靠手藝致富的時代,為什麼要故意吃苦,裝著一副寒酸的樣子?”

這些年來,他是紫砂行業內第一位買百萬豪車的人,除了買車,他也買古董,去世界各地旅行交流,也捐錢,捐壺做慈善,當然更多的所得投入到了季暢園的建設中。

在他看來物質條件很大程度也是決定藝術層次的一個條件。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免費的師父

宜興是一個比較講究“師門”的地方,“師門”就像是一個鮮明的個人符號,會成為從藝簡歷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幫助外界的人構建對你的認知。

而之所以師徒關係很緊密,是因為紫砂壺作為手工藝品,特別講究手上的功夫。手藝的傳承,一直以來都是由師父交給徒弟,一代一代這麼進行下去。

從紫砂七老開始,每個“門派”都會有各自擅長的風格,徒弟會延續這種風格,同時也會在此基礎上演變出自己的風格。

季益順師從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高麗君,而高麗君師承著名紫砂藝人朱可心學藝,並得蔣蓉和王寅春教澤。作品造型生動,細膩逼真,清新自然,以花素器見長。

他跟隨師父學習制壺技藝,花器、素器並具,而立之年,他在傳統中尋找改變,在對泥料特性的運用、製作技法的表現,都有了突破,從而形成了自己的獨有風格。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作品《金佛蓮》

對於如今的年輕人來說,要找到一位德藝雙馨的師父並不容易。如若沒有熟人推薦,沒有恰當的緣分,那大師並不會輕易收下一位徒弟。

同時,因為時代的變化傳統的師徒關係也在發生變化。

季暢園對於宜興而言是一個很特別的存在,在利益混雜的師徒關係之下,季益順敞開了季暢園的大門,無論基礎,不收學費,免費來帶徒弟。

“我的啟蒙老師,不僅教會了我做壺,更教會了我做人。她曾一再強調,“先做人,後做壺”,給我的影響很大。任何事都要踏踏實實地去做,在工藝上精益求精、力求創新,所以才有我的今天,她也是我一生最感激的人。”

在他眼中,“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師父給了你維持生命的本領,作為徒弟理應懷著謙卑的心去感恩,尊重師父。但社會在發展,傳統的社會關係也在不斷變化,現在的教學方法已經從拜師學藝轉向了學校教學,“師徒關係”轉向了“師生關係”。

傳統的師徒關係也並不都適合當今的社會關係。“良師益友”才是當今社會環境下一個非常好的師徒狀態。

所以,在季暢園內有一批一批上門求學的人,季益順和他們更像是一種師生關係,他打趣地說到自己也常和徒弟們討教。比如自己做了一把茶壺,他會拿給徒弟看,讓他們來提提建議,在他眼裡,年輕人當然更瞭解當下的時代和審美。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作品《崇禮》


保有開放的心態,互相影響,兩代人才能共同成長,為這個行業帶來向上的力量。

季益順平日裡常會到徒弟們學習的場所看看,他最小的徒弟還有零零後,“每個時代的人,都有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年輕人對於現代化的工具自然掌握得更好,像是他們現在畫設計圖,都是直接用電腦軟件,而我們還只會用手繪。”

很多外出交流的機會,他都會帶著徒弟們一同前往,這些年來,他把季暢園做成一塊響亮的招牌,他幫著徒弟們做宣傳,這樣更多的人會關注到這群年輕人的作品,他們也能夠更容易在行業裡脫穎而出。

“作為這個時代從事紫砂藝術的人,首先要有自己的風格,紫砂藝術中方有的精神,圓有圓的韻味,花貨有花貨的詩情畫意,所以紫砂藝術界中沒有一個人能說自己做的最好,因為每個人在藝術的某一方面都有他的代表性。”

行業內百花齊放,年輕人都能發揮各自所長,這才是我們應該努力的。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心中的理想國

去往季暢園的那天,工人們還在對園區進行修繕。

季益順用十年打造的季暢園,是一個做紫砂的理想國。這是一座江南古典園林建築,門匾上是範曾所題“季暢園”三個大字。藝術館取了無錫一座明代園林“寄暢園”的諧音,建築物及陳設都汲取了江南園林之大成。

走入園區別有洞天,裡面亭臺樓閣,小橋流水,每一處細節都經過精心打磨。

砌牆的磚、鋪地的石、房上的瓦、椽桁木料都採自皖、浙等地古董老宅院拆運來的老料,歷時數年,經主人精心挑選後用於季暢園的建設。

庭院東側為園主居所,南側則是平日探討紫砂文化的一個文化館,西側是園主學生們工作學的場所。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一樓的博物館陳列著顧景舟、顧紹培等大師的作品,二樓則按照時間軸線,陳列著他從80年代到現在的代表作,很多作品他都在迴流時期從臺灣重新買了回來。藝術館還有不少拍賣,收來的古玩,庭院中有假山,有園林的佈景,還有開頭提到的喝茶茅草屋,圈起來養雞的田地,整體就是一個很有詩意的私人園林。

“我常和我的徒弟們說,做紫砂壺是一件幸福指數特別高的事。因為不用在露天暴晒,它不像做瓷器那樣身上會被泥漿沾溼,做茶壺泥不沾手,很乾淨。你還能自己掌握時間。”

在他心裡,紫砂與茶,便是與山河湖海、花鳥魚蟲為一體的,是這些構成了一幅和諧的自然畫卷。也只有心裡想著如此世外桃源景象的人,才能做出如此與之相應的壺。

比如說《春江水暖鴨先知》,他將古代的詩融入了紫砂作品中。壺的主體用綠泥,中間底部用膠泥來展現波浪,表達出江水的意思。最具特點的是“水暖”,他用粗、細有別的砂慢慢鋪在壺身上,底下粗越往上越細,用紫砂語言生動地將所見的情景表達了出來。

還有他的《晨曲》,也是使用了類似的表達手法。壺體的造型呈現橢圓形,感覺像海浪流動,壺鈕製作成紅色像是一輪初升的太陽,由壺鈕延伸的一個扇面印在壺底絞泥的壺體上,波光粼粼,幾隻鳥兒飛起,就把清晨這個場景表達了出來。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作品《晨曲》

他的心中一直有一個理想國,而季暢園就是他按照心中的理解,一手打造的。這十年來,季暢園一直都在不斷完善中。

在外人眼中,這是一個價值連城的藝術殿堂,身處其中時刻會感到拘謹,深怕弄壞了什麼寶貝。但在季益順眼裡,它是一個團隊共同創作的場所,是他的另一個家,這裡有鳥獸蟲魚,有假山園景,有古董有紫砂壺,是他在六十歲完成的夢想。

這些年裡,他在圈內人緣頗好,年輕人,大師,行業裡的人都喜歡和他玩在一起。有時候他高興了,還會打著胰島素和朋友們一起喝酒,他也喜歡唱歌,有時候在園子裡唱,有時候也會約上朋友一起唱。

只要身處季暢園,他放佛就能得到年輕的力量,永遠充滿激情。

手藝漫遊計劃·宜興站

東家APP x 紫砂人物錄 聯合出品

"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季益順17歲進入江蘇省宜興紫砂工藝廠,跟隨師傅在傳統的紫砂花器裡摹古追意,“四小龍”美稱展露鋒芒。

通過進入中央美院的進修學習,而立之年,季益順創新作品迭出。以自然生態的景象作為創作的靈感,信手拈來,融會貫通,妙趣橫生。在傳統中尋找改變,在對泥料特性的運用、製作技法的表現,都有了突破,從而形成了自己的獨有風格。

在季益順眼中,做壺和畫畫一樣,一定要具備很多的前提條件,做壺眼光手低不行,手高眼低也不行,如今已經不年輕的他,希望能把技藝傳承下去,在季暢園培養一批後起之秀。


採訪 | 小雅

撰文 | 小雅

圖片 | 季益順 提供

穿著高定的衣服,喜歡鮮豔的色彩,用十年時光把自己的私人博物館打造一片遺世獨立的江南園林,在“紫砂國大師”名號外的季益順,是一個非常懂得生活的人。

在不用外出交流的日子,他喜歡宅在自己的季暢園裡,有時候他會在自己搭建的茅草屋裡喝茶創作,他的博物館並不是陳列著冷冰的作品,給人那種距離感的,而是和自然融為一體,你能在園子裡能聽到鳥鳴雞叫。

這些年他養了一群滿坡跑的土雞,養了一池天鵝,還養了一隻逃跑了的孔雀。

2019年是建園的第十年,在紫砂這行業悶頭幹了四十年的他,如今仍對創作充滿激情。他仍想著如何在這塊天地繼續開拓,去給自己和徒弟們建立一個更好的創作空間。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體面的手藝人

紫砂行業和國內很多傳統手工藝行業不同,因為在曾經很長的一段時間紫砂壺並不是生活所需的日用品,而是禮品,收藏品。

80年代臺灣經濟迅猛增長,飲茶熱帶動了紫砂壺收藏市場,所以名家的壺在臺灣價格就被抬得很高。2000年後,國內收藏市場興起,紫砂壺迴流,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收藏大師們的紫砂壺。因此宜興大師出產的紫砂壺,就成了一個有增值空間的藝術收藏品,它的價格像股票一樣,“嗖”地一下往上衝,形成了一條瘋狂上揚的拋物線,直到這幾年才有所回落。

所以小小的丁蜀鎮,卻有無數因為做紫砂,賣紫砂而暴富的人,相比於其他行業來說,大師們的生活水平都會處在一個比較高的水準上。

季益順從不避諱自己對物質的追求,不會刻意展現一個手藝人的低姿態。這些年來,他是行業內設計品種最多,市面流通款式最多的一位大師。他的作品在收藏市場得到了很好的反饋,他的壺一把能夠拍出幾十萬的天價。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作品《母儀天下》

“其實,過好的生活,從表面上看是一種享受,但是從本質上看並不是。能成大器的人,必定要經過兩個極端,一個是經歷過最差的;一個是見到過最好的,這兩點是構建一個人胸懷的兩個要素。”他在採訪中說到。

1960年出生的他,經歷過那個時代的艱辛。

他出生後不久進入文革時期,當時工作都是集體分配的,家裡獨生子女就可以安排工作,不是獨生子女就上山下鄉。他雖是家裡獨子,但因為沒有背景,又因生在蜀山,被分配到比較艱苦,大家都不太想去的宜興紫砂工藝廠。

他從學徒開始做起。三年學徒期從打泥片,全手工,到接受定額的任務(這個任務是要看誰的基本功優秀就安排誰做一些高檔的壺,做得差的就做花盆之類的)。

那時候的紫砂廠非常嚴格,每天都需要驗收成品,做得不合格的產品就會被驗收師傅當場壓碎。他被分在了高麗君老師所在的班。

紫砂就跟書畫一樣,脫離不了基本功,掌握了它的流程,再開發自己的思維,創新出的紫砂作品。同一批的學徒都是在同一起跑線上。但季益順是一個能吃苦的人,除了吃飯睡覺他幾乎所有的時間都在泥凳上度過,不論酷暑還是寒冬,為了構思,創作,熬夜是常有的事。

因為在同一批年輕人中特別優秀,他在1983年得到了去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進修的機會。在那個手藝人普遍學歷不高的時代裡,這次進修讓他在專業設計和文化修養上都有了提升。

正因為熬過了大工廠時期的那種苦,他才把基本功打紮實,有了創作的底氣。

上世紀九十年代,季益順已是小有名氣了,被海內外收藏家讚譽為“壺界四小龍”(臺灣收藏家之間私下會鬥壺評選,因季益順的壺實用性特別好,所以被藏家喜歡)。他形成了花素相融、賞用皆美、風格獨特的壺藝流派,被人稱為“竹王”、“花王”。

他在在宜興紫砂工藝廠研究所做了很多紫砂壺的創新造型,“季益順樣”、“季益順款”曾風靡廣交會,如今更有100多件版權登記的原創作品。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作品《並蒂蓮》

“在國家富強,能靠手藝致富的時代,為什麼要故意吃苦,裝著一副寒酸的樣子?”

這些年來,他是紫砂行業內第一位買百萬豪車的人,除了買車,他也買古董,去世界各地旅行交流,也捐錢,捐壺做慈善,當然更多的所得投入到了季暢園的建設中。

在他看來物質條件很大程度也是決定藝術層次的一個條件。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免費的師父

宜興是一個比較講究“師門”的地方,“師門”就像是一個鮮明的個人符號,會成為從藝簡歷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幫助外界的人構建對你的認知。

而之所以師徒關係很緊密,是因為紫砂壺作為手工藝品,特別講究手上的功夫。手藝的傳承,一直以來都是由師父交給徒弟,一代一代這麼進行下去。

從紫砂七老開始,每個“門派”都會有各自擅長的風格,徒弟會延續這種風格,同時也會在此基礎上演變出自己的風格。

季益順師從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高麗君,而高麗君師承著名紫砂藝人朱可心學藝,並得蔣蓉和王寅春教澤。作品造型生動,細膩逼真,清新自然,以花素器見長。

他跟隨師父學習制壺技藝,花器、素器並具,而立之年,他在傳統中尋找改變,在對泥料特性的運用、製作技法的表現,都有了突破,從而形成了自己的獨有風格。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作品《金佛蓮》

對於如今的年輕人來說,要找到一位德藝雙馨的師父並不容易。如若沒有熟人推薦,沒有恰當的緣分,那大師並不會輕易收下一位徒弟。

同時,因為時代的變化傳統的師徒關係也在發生變化。

季暢園對於宜興而言是一個很特別的存在,在利益混雜的師徒關係之下,季益順敞開了季暢園的大門,無論基礎,不收學費,免費來帶徒弟。

“我的啟蒙老師,不僅教會了我做壺,更教會了我做人。她曾一再強調,“先做人,後做壺”,給我的影響很大。任何事都要踏踏實實地去做,在工藝上精益求精、力求創新,所以才有我的今天,她也是我一生最感激的人。”

在他眼中,“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師父給了你維持生命的本領,作為徒弟理應懷著謙卑的心去感恩,尊重師父。但社會在發展,傳統的社會關係也在不斷變化,現在的教學方法已經從拜師學藝轉向了學校教學,“師徒關係”轉向了“師生關係”。

傳統的師徒關係也並不都適合當今的社會關係。“良師益友”才是當今社會環境下一個非常好的師徒狀態。

所以,在季暢園內有一批一批上門求學的人,季益順和他們更像是一種師生關係,他打趣地說到自己也常和徒弟們討教。比如自己做了一把茶壺,他會拿給徒弟看,讓他們來提提建議,在他眼裡,年輕人當然更瞭解當下的時代和審美。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作品《崇禮》


保有開放的心態,互相影響,兩代人才能共同成長,為這個行業帶來向上的力量。

季益順平日裡常會到徒弟們學習的場所看看,他最小的徒弟還有零零後,“每個時代的人,都有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年輕人對於現代化的工具自然掌握得更好,像是他們現在畫設計圖,都是直接用電腦軟件,而我們還只會用手繪。”

很多外出交流的機會,他都會帶著徒弟們一同前往,這些年來,他把季暢園做成一塊響亮的招牌,他幫著徒弟們做宣傳,這樣更多的人會關注到這群年輕人的作品,他們也能夠更容易在行業裡脫穎而出。

“作為這個時代從事紫砂藝術的人,首先要有自己的風格,紫砂藝術中方有的精神,圓有圓的韻味,花貨有花貨的詩情畫意,所以紫砂藝術界中沒有一個人能說自己做的最好,因為每個人在藝術的某一方面都有他的代表性。”

行業內百花齊放,年輕人都能發揮各自所長,這才是我們應該努力的。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心中的理想國

去往季暢園的那天,工人們還在對園區進行修繕。

季益順用十年打造的季暢園,是一個做紫砂的理想國。這是一座江南古典園林建築,門匾上是範曾所題“季暢園”三個大字。藝術館取了無錫一座明代園林“寄暢園”的諧音,建築物及陳設都汲取了江南園林之大成。

走入園區別有洞天,裡面亭臺樓閣,小橋流水,每一處細節都經過精心打磨。

砌牆的磚、鋪地的石、房上的瓦、椽桁木料都採自皖、浙等地古董老宅院拆運來的老料,歷時數年,經主人精心挑選後用於季暢園的建設。

庭院東側為園主居所,南側則是平日探討紫砂文化的一個文化館,西側是園主學生們工作學的場所。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一樓的博物館陳列著顧景舟、顧紹培等大師的作品,二樓則按照時間軸線,陳列著他從80年代到現在的代表作,很多作品他都在迴流時期從臺灣重新買了回來。藝術館還有不少拍賣,收來的古玩,庭院中有假山,有園林的佈景,還有開頭提到的喝茶茅草屋,圈起來養雞的田地,整體就是一個很有詩意的私人園林。

“我常和我的徒弟們說,做紫砂壺是一件幸福指數特別高的事。因為不用在露天暴晒,它不像做瓷器那樣身上會被泥漿沾溼,做茶壺泥不沾手,很乾淨。你還能自己掌握時間。”

在他心裡,紫砂與茶,便是與山河湖海、花鳥魚蟲為一體的,是這些構成了一幅和諧的自然畫卷。也只有心裡想著如此世外桃源景象的人,才能做出如此與之相應的壺。

比如說《春江水暖鴨先知》,他將古代的詩融入了紫砂作品中。壺的主體用綠泥,中間底部用膠泥來展現波浪,表達出江水的意思。最具特點的是“水暖”,他用粗、細有別的砂慢慢鋪在壺身上,底下粗越往上越細,用紫砂語言生動地將所見的情景表達了出來。

還有他的《晨曲》,也是使用了類似的表達手法。壺體的造型呈現橢圓形,感覺像海浪流動,壺鈕製作成紅色像是一輪初升的太陽,由壺鈕延伸的一個扇面印在壺底絞泥的壺體上,波光粼粼,幾隻鳥兒飛起,就把清晨這個場景表達了出來。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作品《晨曲》

他的心中一直有一個理想國,而季暢園就是他按照心中的理解,一手打造的。這十年來,季暢園一直都在不斷完善中。

在外人眼中,這是一個價值連城的藝術殿堂,身處其中時刻會感到拘謹,深怕弄壞了什麼寶貝。但在季益順眼裡,它是一個團隊共同創作的場所,是他的另一個家,這裡有鳥獸蟲魚,有假山園景,有古董有紫砂壺,是他在六十歲完成的夢想。

這些年裡,他在圈內人緣頗好,年輕人,大師,行業裡的人都喜歡和他玩在一起。有時候他高興了,還會打著胰島素和朋友們一起喝酒,他也喜歡唱歌,有時候在園子裡唱,有時候也會約上朋友一起唱。

只要身處季暢園,他放佛就能得到年輕的力量,永遠充滿激情。

手藝漫遊計劃·宜興站

東家APP x 紫砂人物錄 聯合出品

國大師季益順,40年不斷創新制壺,10年打造專屬紫砂的季暢園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