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拆多改 新中和升級更宜居

紫荊 民生 社會 成都高新 成都高新 2017-09-21

少拆多改 新中和升級更宜居

中和街道中街27號院“佳苑”改造後,新增了文化牆、健身設施,每戶居民家中陽臺還統一安裝了新雨棚。

作為成都高新區街道大家庭中的一員,由鄉鎮建制發展而來的中和街道,其“發展路線圖”跟其他街道有所不同,在老舊院落改造上有自己的獨特情況,一些承載著中和歷史的老舊院落面臨公共設施設備改造升級任務。自2015年起,中和街道啟動了老舊院落改造民生工程,通過完善公共配套設施和服務,逐步提升中和居民的生活環境和品質感。

據瞭解,僅今年,中和街道已經完成了5個院落的改造,並針對不同院落的特色進行了環境的整體規劃和局部特色裝飾,堅持少拆多改,創建更適宜居住、發展可持續的新型社區。

完善設施補功能

老年大學有了新舞臺

“以前的水泥地面坑坑窪窪,不便於老年人活動,現在改造好了,鋪了磚,平平整整,也不起灰塵了。”中和老年大學副校長鄧正富告訴記者。

已有20多年曆史的中和老年大學,搬到現在的校區已有十多年時間,校園佔地面積4000多平方米,從週一到週六,學校日程被柔力球、攝影、騎遊、聲樂、交誼舞等20多種興趣課程排滿,豐富著上千名學員的老年生活,同時也為更多中和居民提供了公共服務。

9月15日上午,儘管下著淅淅瀝瀝的小雨,但中和老年大學裡卻熱鬧得很,教室裡上著瑜伽課,茶鋪裡坐滿了習慣在這裡喝茶聊天擺龍門陣的中和居民,“以前這茶鋪只有一個簡易棚,下雨時會漏雨,出太陽時又熱得很,現在新修的屋簷舒服多了,夏天能避暑,也吸引了更多老年人來這裡活動。”鄧正富說。2016年年底,中和街道啟動了對中和老年大學的改造項目,項目於今年6月完工,不僅重新鋪磚改善了地面環境,還修繕了屋簷和展板,並在廣場上建起了大舞臺和文化牆,現在每天早晨,中和老年大學柔力球班都會在這個舞臺上上課。而在舞臺的文化牆上,則記錄著關於中和記憶的點滴:“中和,是府河之濱的一座城市……”

完成5個院落改造

無物業小區舊貌換新顏

除了中和老年大學的改造項目,中和街道今年還完成了5個院落的居民樓改造,集中對沒有物業管理的老舊居民小區院落進行了重新規劃和設計。“我們主要對院落內管網、排汙設施進行改造,並重新設計規劃了綠化、健身設施、道路等公共配套設施,對外牆立面重新鋪磚,統一更換了陳舊的雨棚和防護欄。”中和街道城管科相關負責人常昇華告訴記者。

9月15日,記者在成華街看到,原來的47號、49號院如今已有了新名字:和苑。兩個院子中間隔斷的圍牆也拆掉了,使兩個院子合併成一個院落小區,讓環境看上去更為寬敞。院落內還新修了專門的非機動車停車棚和健身器械,並規劃出專門的垃圾分類區域,每棟樓還安裝了全新的門禁系統,院落雖小,卻安靜整潔,一應俱全。與“和苑”同時改造的還有中街27號院——如今它的名字變成了“佳苑”。

朝陽路186號原來的硼砂廠宿舍是此次改造中面積最大的院落,涉及住戶500餘戶,改造完成後更名為“硼砂院”;油榨房街105號院則變成了“福苑”,都在今年完成了老舊院落改造,解決了小區內停車難、管理難、居住環境差等實際問題。“下一步,社區將會引進物業公司到這些院落,進一步提升院落的居住環境。”常昇華說。

桂溪街道居民

徐永勤

我住在桂溪街道雙源社區178號院18棟,從2006年小區安置入住後就一直在這裡,一住就是十多年。這裡安靜、生活方便,住著很舒服。但時間長了,房屋外牆風吹日晒,有些地方有起殼現象。我們把這個問題向街道提出來,街道很快就幫我們落實解決了。今年改造完工,新的外牆和雨棚讓我們的小區變化特別大,好像又搬了一次新家一樣!親戚們來玩,都問我是不是走錯了,變化真的很大。

芳草街街道城管科

謝翔

芳草街街道老舊院落改造,在完善居民居住功能的基礎上融入了“花重錦官城”理念,美化居民居住環境。通過改造,對院落樓道牆面、圍牆、綠化帶等與居住環境相關的項目逐一進行美化,讓院落居住環境“提檔升級”。例如,我們在院落空間允許的條件下,對院落的花臺和草坪進行修繕,搭配種植各類開花植物,目前已修繕紫荊北路社區58號院的花臺和草坪,並種植代表紫荊北路社區的紫荊花。在紫荊北路58號院和玉林西路4號院修建了廊亭,讓院落既美觀又實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