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淄博桓臺安置點:有吃有喝還有人關注身體,老茶友相談甚歡'

"

連日來,颱風“利奇馬”肆虐,淄博短期降雨量創了歷史記錄,致使多處河段出現險情。在桓臺縣馬橋鎮,杏花河8月11日的漫堤,殃及了周邊20多個村莊。8月14日凌晨三點,杏花河與小清河交匯處燈火通明,200餘人正在爭分奪秒地搶裝沙袋。

清晨6:34分,桓臺縣馬橋鎮政府,東方升起了五天以來的第一縷陽光,光線直直地照耀在身,讓人感覺格外溫暖。迎著陽光,救援隊伍再次趕往小清河西岸,實地探查河流水勢。

居民已全部安全轉移

鎮政府咋還要連夜裝沙袋?

柴濤說,颱風一來,整個小清河水位都在不斷上漲,造成境內杏花河水位高而返灌,最終導致企業和居民區發生內澇。“這幾天,我們一直在安排幹部堅守崗位,期間還有村民自願來到橋頭看守。公安幹警、武警、消防,以及水利等部門到現場,幫助查看解決實際問題。”

8月13日20:30分,三馬社區、辛莊社區,以及金城社區的近6000餘名被積水圍困的居民獲救,均被安全轉移到了馬橋鎮會議中心等的四大安置點。當天22點,馬橋鎮會議中心燈火通明,不少居民在歷經一天的疲倦和驚險後,沉沉地進入了夢鄉。

在看到居民們被穩妥安置後,記者也準備結束一天的採訪任務,於當天22:50分返回張店。由於返回路上積水深、路況差,記者直到14日0:10分才趕回家。但就在記者即將回家休整之時,通過同行處得到消息:馬橋鎮小清河西岸將被連夜築堤。

來不及補覺,也來不及吃飯,記者又連夜折返,並於14日凌晨兩點鐘到達馬橋鎮政府。隨後,記者跟隨大巴車,與馬橋鎮政府工作人員涉水進入小清河南岸。

居民已經安全轉移出來了,鎮政府深夜搶裝沙袋的用意何在?記者瞭解到,一開始,搶險隊的搶裝沙袋的主要目的是填充攔水閘,準備對杏花河實施填埋。馬橋鎮黨委副書記於宗福介紹,13日第一批搶險隊在晚八點多到達小清河漫堤現場,集中裝沙袋,“之所以築堤,是由於馬橋鎮地勢低,多條河流都從這裡流入小清河。但因為小清河水量大,致使杏花河的水流進小清河,頂託了,才導致小清河的水發生倒灌。”

險情在夜裡12點發生轉機:搶險隊突然發現,杏花河水已經逐步迴流到了小清河,小清河水位發生下降。“小清河水位下降後,我鬆了一口氣。風險雖然降低了,但我們最終要做的就是保障群眾的安全。”盯守在一線的馬橋鎮黨委書記柴濤說,一開始研判決定先築堤,但隨著水位變化,已經沒有了倒灌現象,這種情況下再築堤就沒必要了。

有救援者連戰17小時

才啃上了第一包方便麵

據此前媒體報道,由於杏花河漫堤,致使周邊社區積水,隨著持續不斷的救援力量加入,13日晚8時許,受困老百姓全被救出。

而在救援過程中,包括公安幹警、武警、消防、藍天救援隊、紅狼救援隊、陽光救援隊以及淄博市城際救援隊在內的救援者,很多都是連續十幾個小時作戰。淄博市城際救援隊金珂在歷經17個小時的救援和搶險活動後,才吃上了第一包乾方便麵。“任務很緊急,根本沒時間喝水吃飯,幹起活來也就忘了餓。”

其實,像金珂一樣的救援者仍大有人在,有的連續五天奮戰在搶險第一線。記者觀察發現,搶險隊員都穿有雨鞋,但在實際的搶險工作中,有的水域水位顯然早已沒過膝蓋,穿雨鞋根本起不了防水作用,只能是依靠雨鞋的膠底避免腳底板遭到劃傷。但在搶險隊返回鎮政府時,與記者一樣,搶險隊員脫下雨鞋倒出了至少500毫升水,脫下早已被浸溼的襪子,露出來的是一雙雙被泡爛了的腳,觸目驚心。

一位不願透漏姓名的搶險隊員告訴記者,他和隊友已在一線奮戰了四天,之前主要負責救援被圍困在積水裡的居民,“前兩天主要在三馬社區和辛莊小區外圍負責接應,站在水裡水位達腰部以上,幫助被搜救出來的居民上大型裝載機和衝鋒艇。不少隊友和我一樣泡在水裡,直到救援全部結束。”

搶排杏花河漫溢外圍水

緩解周邊村莊積水壓力

14日11:40分,記者乘麵包車趕至馬橋鎮金城路,越往北水越深,中途被迫停下,直到換乘大型拖拉機繼續才得以繼續前行。

行至金城路和杏花河交界處,記者看到,淄博和棗莊消防部門工作人員正在佈置水袋,路東的兩條水袋同時鋪展到一公里開外。一位救援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要將杏花河漫溢到外圍的積水抽至勝利河,再通過勝利河排到小清河。

馬橋鎮黨委書記柴濤說,此次搶排水,早在14日上午七點多就開始布點,截至12時許,已有五臺消防車到位,目前仍在逐步加大力度,“整體漫堤近兩米,下一步重點消化積水,減輕周邊村莊積水壓力。要全面清幹還需要很長時間。”

記者瞭解到,13日晚在解救出因杏花河漫堤被困的居民後,馬橋鎮政府專門配備了五輛大巴車,為轉移群眾做準備。“每輛車2-3名幹部,做信息登記和安撫工作,將搜救出來的居民轉移到安置地點。”

記者從馬橋鎮政府獲悉,鎮上共設了四個安置點,其中馬橋鎮會議中心可容納500餘人。於宗福說,他們一方面鼓勵老百姓投親奔走;另一方面他們以村為單位,通過村委集中將百姓安置到禮堂、辦公樓;第三,針對行動不便的老百姓,為他們聯繫衛生院,幫助他們轉院做醫療護理,根據明後天轉移情況,到第二三安置點。後期還要繼續進行摸排,根據情況做進一步安排。”

記者還了解到,如果不再發生倒灌,搶險隊就要立即實施搶排,通過備好的二三十臺水泵,將小清河裡的水輸送出去,以緩解周邊村莊的積水壓力。

有吃有喝還有人關注身體

老茶友安置點裡相談甚歡

14日12:10分,在馬橋會議中心安置點,最早被轉移來的東圈村村民王先生和孫先生,在領到了午飯油餅後,王先生坐在會議中心的固定椅上,孫先生則坐在他對面的塑料凳上,倆人中間還用一個凳子當桌子,把午飯都放在上面,邊聊天邊吃飯。

不一會兒,王先生從行李包中拿出一包茶葉,捏了點放在一個不鏽鋼杯中。而孫先生拿來了幾個一次性紙杯和一壺熱水,兩人準備飯後邊喝茶邊聊天。

王先生告訴記者:“我是10號來的安置點,當時雨下的有點大時,鎮上和村裡的工作人員挨家挨戶的勸轉移。我和老孫家相距不遠,我們兩個就一起轉移到這裡了。”來到安置點的第一天,王先生表示並不太適應,想要投靠親戚家,但看到孫先生也在這,兩個人一見面,發現聊天越聊越投機,而且每天安置點還會定時送飯,並且時刻關注他們的身體,覺得在安置點過的還挺舒服的,兩人便決定留下來相互作伴。

馬橋鎮會議中心安置點工作人員趙女士告訴記者,這次村裡陸續成立了5個安置點,從昨晚上的600餘人送到這裡,到投奔親友,配合鎮政府的協調分流,現在這裡還有100餘名受災居民。“從昨天晚上開始就有很多救援物資不斷地運輸到安置點。我粗略統計了一下,一上午三個小時得來了五六輛送物資的車,他們中有愛心企業送來了感冒發燒藥物、防蚊蟲叮咬藥物,方便麵、火腿腸、礦泉水等,還有淄博大醫院的醫生護士在安置點為村民義診……”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鞏悅悅 胡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