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永泰先生幾件“竹子盆景”讀後感

竹子 盆景 鄭燮 金竹 嶺南盆景藝術 2018-11-30

作者:柯孝仁

鄭永泰先生幾件“竹子盆景”讀後感



鄭永泰先生幾件“竹子盆景”讀後感


板橋畫竹:一兩三枝竹竿,四五六片竹葉,描繪出竹子的一種簡約意境一一淡淡的疏疏的清清的幽幽的⋯⋯“雨洗娟娟淨,風吹細細香”。 我們讀鄭永泰先生的“竹子盆景”,讀岀“竹子尊嚴”一一筆直、有節、空的總和⋯⋯空室生空,澹泊其中,更好存貯諸多自然元素:日月星辰和風的年輪,還有罕見的雨水⋯⋯同時,謙遜克制,生產許多隱祕的童話,“留住時間和時間中的好象”⋯⋯好讓我們蒞臨這心靈世界與自然世界之間距離,來深情詮釋精神愉悅獨特的承載方式。


鄭永泰先生幾件“竹子盆景”讀後感


新雨 空 山 竹 影 幽 篁 古 石 窕 好 新 禾 儲 芳

苔 嫩 凝 碧 奇 葩 猶 狂 承 嵐 漫 津 擁 鬱 清 歡

風 生 翠 葉 石 冶 一 川 詩 中 拓 意 畫 間 渲 染

微 觀 況 自 是 否 江 南


鄭永泰先生幾件“竹子盆景”讀後感

嘉禾三、五杆⋯⋯約略竹影,搖拽幽冥,跡簡清雅,風聲可聞⋯⋯不難看出:“流動的沉默裡慾望暗湧。”《清影搖風》中,聽雨聽風的石頭,靠著竹子坐著。它們在季候的浸滛中那悄然的而又是無所不在的作用著。有時候石頭就是竹子,竹子也成石頭一一竹子的清影落在石頭上,風初動,石頭上的竹子也動⋯⋯其實,不把現狀弄混,清晰就是一種遇見。

竹與石作為“個人”的相互憐惜和愛戴,“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心旌履行其中,那麼,一份至真的“親”情準在彼此間流傳⋯⋯瘦篁風影,淨碧空靈⋯⋯“對心的慰藉,對神的安爽,對目的暢朗,對意的體念諸多方面均有特殊的感染力”。


鄭永泰先生幾件“竹子盆景”讀後感

雲程。筇橫。禾葉翠。

節勁。篁單。人文蔚。

時尚的一張“畫”,關乎蒲竹:

蒲草不曼,盈雅灑脫,清平放蕩一一可以養晦,可以寄意,可以親和⋯⋯

竹影老健,謙謙之度,韻神張揚一一獨秀幾許,幽趣幾許,泊淡幾許⋯⋯

《蒲竹圖》一一慕其逸味,適其閒趣,未必達意,只得寬心。


鄭永泰先生幾件“竹子盆景”讀後感

中國人愛竹自古有之。東坡有言: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竹子,歷來是大戶人家庭院裡不可或缺的的精神“燃料”,是火焰,是希望一一住宅周邊,若有竹林護遮,濃郁清蒼,只有正方留足明亮空地,平保氣場,維護一定的張馳力度的散淡氣度是必要的生活節奏,這樣就能肇和福星高照,長久平安。

“我”在它們面前停住腳步,絕不是平安夜的風景,也絕不是東坡詩句的記憶⋯⋯“我”知道,安平寧靜的夜晚沒有彼岸。

“竹報平安”這是不爭的事實。不真不實,不虛不空。唯心與唯物在辯證的巢窠裡辯證地安眠⋯⋯同樣也安眠於《竹報平安》的真實中。


鄭永泰先生幾件“竹子盆景”讀後感

“渴望扺達的心情,一直響在日子深處”⋯⋯一株金竹,隨著主人的心路成就了最姣好的構圖:予以異域的蝴蝶蘭以及沉木為伴⋯⋯一個南國的“春天”張揚隔世的情一一鄭板橋《蘭竹石》題識:“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變之木,千秋不變之人。寫三物與大君子為四美也。”

蘭、竹本君子,有石更尤切。人心慰藉,託物言志,方寸間的寫意,顯現的卻是一生秉承的精神關照。不世故,不如故,以真忱敘述寂然的心胸。


鄭永泰先生幾件“竹子盆景”讀後感

英石睡在金竹夢沿,彼此守護在南坡。滄桑的金竹讓節勁掛在微笑的枝頭,“如暖晴的陽光”⋯⋯

金竹不再年輕,坐在晚風的影子裡。頂端新筠亮風颯爽,節拔甚簡,便成疏林。坡谷寂寥,霧露氤氳。纈風輕拂,一綠盡綠。心扉空靈淨碧,抑或曉嵐初澤。一些溫尓細膩勢趨蘊舞之姿一一婉約蹈之,出岫透其。


鄭永泰先生幾件“竹子盆景”讀後感

竹石可以相擬。另類地上的“文登竹”與“英石”,不負日月精華,不在乎“別人”的嬉擅,僅在自己的的領地,追逐時光,為當下的心安,不與世俗相煩;不為取寵,不為警醒,只與“斗室”、“庭軒”陪伴。地義天經,隨意又隨心。 後則,感受“主人”的情,翻躍出“板橋的怪”:淡煙古墨縱橫,寫出此君半面,不須日報平安,高節清風曾見。(鄭板橋巜竹石》)。

《竹石圖》流入精神的範一一省略許多情節,便是自己的主角。一簾眼眸,一幀美畫⋯⋯。


鄭永泰先生幾件“竹子盆景”讀後感

高士竹韻,老曼健碩。在這個午後君臨一一板橋紫銅色骨氣的空間。舊時情懷,舊時風範⋯⋯依然。還有“我”怯怯的目光。

“我”沒有一點兒板橋的忍耐:種竹,賞竹,聽竹,畫竹,夢竹,詠竹,直至靈魂化竹。面對“竹韻”,只能讓不合拍的腳步迂迴感嘆。心緩之後,果敢拍下《板橋竹韻》:一節復一節,千枝攢萬葉;我自不開花,免撩蜂與蝶⋯⋯舉世愛栽花,老夫只栽竹,霜雪滿庭除,灑然照新綠⋯⋯(鄭板橋《竹》)。

加料:鄭板橋畫對比

鄭永泰先生幾件“竹子盆景”讀後感

鄭板橋一生喜竹愛竹,痴竹迷竹,指竹作詩,寫竹入畫, 詠竹言志,畫竹傳情。(此圖對比一下鄭永泰老師盆景實例)

鳴謝:感謝柯孝仁老師供稿分享!

嶺南盆景公眾號編輯,轉載請註明出處 ID: lnpjsj

想要閱讀更多原創文章,敬請關注《嶺南盆景》微信公眾平臺: lnpjsj ,分享最有價值的盆景文化。小編微信: lnpj178 歡迎投稿、留言參與交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