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

前言

話說蔡州(今河南駐馬店市汝南縣)三大將秦賢、盧瑭、張晊全部被朱溫擊敗,蔡州軍的終極BOSS被譽為“魔獸”的秦宗權震怒,終於親自下場,來到開封城外。

經過長時間的準備,此時秦宗權在邊孝村(汴州城北郊)集結的兵力已經達十五萬之眾,光屯駐的營寨就有三十六個,這是一組令人恐怖的數字,蔡州軍的主力部隊幾乎是傾巢而出。

十五萬蔡州軍在酸棗門外發出巨大的嘈雜聲,讓開封城中的所有人,終於想起了被“魔獸”秦宗權支配的恐懼。

"

前言

話說蔡州(今河南駐馬店市汝南縣)三大將秦賢、盧瑭、張晊全部被朱溫擊敗,蔡州軍的終極BOSS被譽為“魔獸”的秦宗權震怒,終於親自下場,來到開封城外。

經過長時間的準備,此時秦宗權在邊孝村(汴州城北郊)集結的兵力已經達十五萬之眾,光屯駐的營寨就有三十六個,這是一組令人恐怖的數字,蔡州軍的主力部隊幾乎是傾巢而出。

十五萬蔡州軍在酸棗門外發出巨大的嘈雜聲,讓開封城中的所有人,終於想起了被“魔獸”秦宗權支配的恐懼。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開封城四門緊閉,免戰牌高高掛起,往日意氣風發的朱溫,也只能窩在府中,大氣都不敢喘。

《新唐書•逆臣傳•秦宗權傳》:“宗權悉軍十五萬列三十六屯,逼汴,全忠懼。”

《新五代史•梁太祖本紀》:“(秦宗權)環汴為三十六柵,王顧兵少,不敢出。”

怎麼辦?

面對如此兵力的懸殊,我該怎麼辦?

正當朱溫一籌莫展、愁眉苦臉的時候,朱溫突然想到了一個人,頓時面露喜色。

朱溫篤定地說道:“他一定知道怎麼辦!”

朱溫口中的這個人是誰呢?

他能否幫朱溫度過此次危機呢?



正文

朱溫口中的這個人叫做敬翔,此時他任職宣武鎮的館驛巡官,專管檄文奏告,在宣武鎮的幕職官序列中,屬於中下層。

《新唐書•百官志》:“節度使、副大使知節度事、行軍司馬、副使、判官、支使、掌書記、推官、巡官、衙推各一人,同節度副使十人,館驛巡官四人,府院法直官、要籍、逐要親事各一人,隨軍四人。”
"

前言

話說蔡州(今河南駐馬店市汝南縣)三大將秦賢、盧瑭、張晊全部被朱溫擊敗,蔡州軍的終極BOSS被譽為“魔獸”的秦宗權震怒,終於親自下場,來到開封城外。

經過長時間的準備,此時秦宗權在邊孝村(汴州城北郊)集結的兵力已經達十五萬之眾,光屯駐的營寨就有三十六個,這是一組令人恐怖的數字,蔡州軍的主力部隊幾乎是傾巢而出。

十五萬蔡州軍在酸棗門外發出巨大的嘈雜聲,讓開封城中的所有人,終於想起了被“魔獸”秦宗權支配的恐懼。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開封城四門緊閉,免戰牌高高掛起,往日意氣風發的朱溫,也只能窩在府中,大氣都不敢喘。

《新唐書•逆臣傳•秦宗權傳》:“宗權悉軍十五萬列三十六屯,逼汴,全忠懼。”

《新五代史•梁太祖本紀》:“(秦宗權)環汴為三十六柵,王顧兵少,不敢出。”

怎麼辦?

面對如此兵力的懸殊,我該怎麼辦?

正當朱溫一籌莫展、愁眉苦臉的時候,朱溫突然想到了一個人,頓時面露喜色。

朱溫篤定地說道:“他一定知道怎麼辦!”

朱溫口中的這個人是誰呢?

他能否幫朱溫度過此次危機呢?



正文

朱溫口中的這個人叫做敬翔,此時他任職宣武鎮的館驛巡官,專管檄文奏告,在宣武鎮的幕職官序列中,屬於中下層。

《新唐書•百官志》:“節度使、副大使知節度事、行軍司馬、副使、判官、支使、掌書記、推官、巡官、衙推各一人,同節度副使十人,館驛巡官四人,府院法直官、要籍、逐要親事各一人,隨軍四人。”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朱溫召敬翔前來,將自己的窘境告知後,急迫地問道:“先生,計將安出?”

敬翔畢恭畢敬地向朱溫施了一禮,然後說道:“秉大帥,此事易也。翔贈予大帥兩字,即可解之。”

朱溫狐疑地凝視著敬翔,如今開封城中人心惶惶,包括自己也不例外,唯有眼前這位瘦弱的文人氣定神閒,他那單薄的身體,在此時卻猶如一座巍巍高山,任由風雲飄搖,他自巋然不動,想到此處,朱溫收回思緒,問道:“敢問先生,是哪兩個字?”

敬翔再度施禮,鄭重地向朱溫答道:“救命!”

《資治通鑑•唐紀七十三》:“夏,四月,丙子,朱全忠求救於袞、鄆。”

鄆即鄆州,代指的是天平軍節度使朱瑄;兗即兗州,代指的是泰寧軍節度使朱瑾,他們是兩兄弟。秦宗權侵略鄰道二十餘州時,此兄弟二人勢力範圍遠離蔡州,免受侵害,於是作壁上觀,安心招兵買馬,因此保有相當不錯的軍事實力,這是朱溫求救於他們的客觀條件。

雖然正史上有明確記載,朱溫面對秦宗權大軍壓境之時,使用了“救命之計”,但是在正史上並未記載,此計是由敬翔所獻。也就是說,前文所述朱溫與敬翔的對話,實乃羚羊的推斷。

那麼問題來了,羚羊推斷朱溫是因為採納了敬翔的計策,才向朱瑄、朱瑾兩兄弟發起求救,這一說法是否合理呢?

是合理的,有三點可證。


第一點,敬翔的能力。

在薛居正編纂的《舊五代史》中,張文蔚、薛貽矩、張策、杜曉、敬翔、李振六人同列一傳,其中張文蔚、薛貽矩、張策、杜曉這四人為後梁王朝的四位開國宰相,敬翔與李振二人為後梁王朝的開國崇政院使(後唐改崇政院為樞密院,專掌軍國重事),此六人所在的列傳可名為“後梁開國重臣傳”。

雖然敬翔在序列中為第五,但眾所周知,在五代十國,掌管行政的宰相併不擁有實權,而掌管軍政大權的崇政院使,才是真正的後梁第一實權重臣,可以這麼說敬翔是後梁開國第一重臣。

在歐陽修編纂的《新五代史》中,則更加明顯地說明了敬翔的地位,《樑臣傳》中名列第一的就是敬翔,其次才是立下赫赫戰功的後梁名將朱珍、李唐賓、龐師古、葛從周、霍存等人。

敬翔一個文人,在武將橫行的五代十國亂世,是靠什麼混上後梁開國第一重臣之位的呢?

"

前言

話說蔡州(今河南駐馬店市汝南縣)三大將秦賢、盧瑭、張晊全部被朱溫擊敗,蔡州軍的終極BOSS被譽為“魔獸”的秦宗權震怒,終於親自下場,來到開封城外。

經過長時間的準備,此時秦宗權在邊孝村(汴州城北郊)集結的兵力已經達十五萬之眾,光屯駐的營寨就有三十六個,這是一組令人恐怖的數字,蔡州軍的主力部隊幾乎是傾巢而出。

十五萬蔡州軍在酸棗門外發出巨大的嘈雜聲,讓開封城中的所有人,終於想起了被“魔獸”秦宗權支配的恐懼。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開封城四門緊閉,免戰牌高高掛起,往日意氣風發的朱溫,也只能窩在府中,大氣都不敢喘。

《新唐書•逆臣傳•秦宗權傳》:“宗權悉軍十五萬列三十六屯,逼汴,全忠懼。”

《新五代史•梁太祖本紀》:“(秦宗權)環汴為三十六柵,王顧兵少,不敢出。”

怎麼辦?

面對如此兵力的懸殊,我該怎麼辦?

正當朱溫一籌莫展、愁眉苦臉的時候,朱溫突然想到了一個人,頓時面露喜色。

朱溫篤定地說道:“他一定知道怎麼辦!”

朱溫口中的這個人是誰呢?

他能否幫朱溫度過此次危機呢?



正文

朱溫口中的這個人叫做敬翔,此時他任職宣武鎮的館驛巡官,專管檄文奏告,在宣武鎮的幕職官序列中,屬於中下層。

《新唐書•百官志》:“節度使、副大使知節度事、行軍司馬、副使、判官、支使、掌書記、推官、巡官、衙推各一人,同節度副使十人,館驛巡官四人,府院法直官、要籍、逐要親事各一人,隨軍四人。”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朱溫召敬翔前來,將自己的窘境告知後,急迫地問道:“先生,計將安出?”

敬翔畢恭畢敬地向朱溫施了一禮,然後說道:“秉大帥,此事易也。翔贈予大帥兩字,即可解之。”

朱溫狐疑地凝視著敬翔,如今開封城中人心惶惶,包括自己也不例外,唯有眼前這位瘦弱的文人氣定神閒,他那單薄的身體,在此時卻猶如一座巍巍高山,任由風雲飄搖,他自巋然不動,想到此處,朱溫收回思緒,問道:“敢問先生,是哪兩個字?”

敬翔再度施禮,鄭重地向朱溫答道:“救命!”

《資治通鑑•唐紀七十三》:“夏,四月,丙子,朱全忠求救於袞、鄆。”

鄆即鄆州,代指的是天平軍節度使朱瑄;兗即兗州,代指的是泰寧軍節度使朱瑾,他們是兩兄弟。秦宗權侵略鄰道二十餘州時,此兄弟二人勢力範圍遠離蔡州,免受侵害,於是作壁上觀,安心招兵買馬,因此保有相當不錯的軍事實力,這是朱溫求救於他們的客觀條件。

雖然正史上有明確記載,朱溫面對秦宗權大軍壓境之時,使用了“救命之計”,但是在正史上並未記載,此計是由敬翔所獻。也就是說,前文所述朱溫與敬翔的對話,實乃羚羊的推斷。

那麼問題來了,羚羊推斷朱溫是因為採納了敬翔的計策,才向朱瑄、朱瑾兩兄弟發起求救,這一說法是否合理呢?

是合理的,有三點可證。


第一點,敬翔的能力。

在薛居正編纂的《舊五代史》中,張文蔚、薛貽矩、張策、杜曉、敬翔、李振六人同列一傳,其中張文蔚、薛貽矩、張策、杜曉這四人為後梁王朝的四位開國宰相,敬翔與李振二人為後梁王朝的開國崇政院使(後唐改崇政院為樞密院,專掌軍國重事),此六人所在的列傳可名為“後梁開國重臣傳”。

雖然敬翔在序列中為第五,但眾所周知,在五代十國,掌管行政的宰相併不擁有實權,而掌管軍政大權的崇政院使,才是真正的後梁第一實權重臣,可以這麼說敬翔是後梁開國第一重臣。

在歐陽修編纂的《新五代史》中,則更加明顯地說明了敬翔的地位,《樑臣傳》中名列第一的就是敬翔,其次才是立下赫赫戰功的後梁名將朱珍、李唐賓、龐師古、葛從周、霍存等人。

敬翔一個文人,在武將橫行的五代十國亂世,是靠什麼混上後梁開國第一重臣之位的呢?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很簡單,依然是兩個字

沉謀。

魏徵所著《群書治要》雲:“自古成大事者有三,一曰堅毅,二曰沉謀,三曰果勇。”

敬翔就是一個典型的沉謀之人,他悉心輔佐朱溫三十餘年,事無鉅細,鞠躬盡瘁,經常徹夜不眠,只有在行軍途中的馬鞍上可以稍事休息。

敬翔深沉低調,從不直接勸諫或者獻策,但敬翔舉手投足間只要稍有遲疑,朱溫就可以察覺到,然後就會按照敬翔的意見行事。朱溫與敬翔,這對君臣心意相通,一個不明示,一個不明說,所以外人壓根不曉得敬翔到底為朱溫進行了哪些謀劃,也不清楚哪些是朱溫的意見,哪些是敬翔的意見。

朱溫晚年臥病在床,召敬翔前來託孤,向敬翔吐露自己此生不能平滅河東的遺憾與憤恨,言辭悲切,君臣相望,憶往昔三十餘年,敬翔聲淚俱下。

朱溫是歷史上有名的雄猜之主與殘暴之君,越是朱溫的近臣,反而越容易死於非命,但敬翔不同,卻能與朱溫一直君臣相知。他們之間的情誼,真可謂是人倫大喪的後梁王朝中,罕見的真情實感,極其可貴。

《舊五代史•敬翔傳》:“翔自釋褐東下,遭遇霸王,懷抱深沉,有經濟之略,起中和歲,至鼎革大運,其間三十餘年,扈從征伐,出入帷幄,庶務叢委,恆達旦不寢,惟在馬上稍得晏息。每有所裨贊,亦未嘗顯諫,上俯仰顧步間微示持疑爾,而太祖意已察,必改行之,故裨佐之跡,人莫得知。及太祖大漸,召至御床前受顧託之命,且深以並寇為恨,翔鳴咽不忍,受命而退。”

敬翔之沉謀,不顯山不漏水,但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與左右了後梁太祖朱溫的一生,朱溫一生對敬翔的態度也始終如一,用四字可以概括,那就是——言聽計從。

敬翔:“世人皆嘆,我敬翔之謀,因為隱於朱溫幕後,未能顯名青史,但我想說,身為一個在亂世中的謀士,能找到一個始終對你言聽計從的主公,我敬翔,夫復何求!”

"

前言

話說蔡州(今河南駐馬店市汝南縣)三大將秦賢、盧瑭、張晊全部被朱溫擊敗,蔡州軍的終極BOSS被譽為“魔獸”的秦宗權震怒,終於親自下場,來到開封城外。

經過長時間的準備,此時秦宗權在邊孝村(汴州城北郊)集結的兵力已經達十五萬之眾,光屯駐的營寨就有三十六個,這是一組令人恐怖的數字,蔡州軍的主力部隊幾乎是傾巢而出。

十五萬蔡州軍在酸棗門外發出巨大的嘈雜聲,讓開封城中的所有人,終於想起了被“魔獸”秦宗權支配的恐懼。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開封城四門緊閉,免戰牌高高掛起,往日意氣風發的朱溫,也只能窩在府中,大氣都不敢喘。

《新唐書•逆臣傳•秦宗權傳》:“宗權悉軍十五萬列三十六屯,逼汴,全忠懼。”

《新五代史•梁太祖本紀》:“(秦宗權)環汴為三十六柵,王顧兵少,不敢出。”

怎麼辦?

面對如此兵力的懸殊,我該怎麼辦?

正當朱溫一籌莫展、愁眉苦臉的時候,朱溫突然想到了一個人,頓時面露喜色。

朱溫篤定地說道:“他一定知道怎麼辦!”

朱溫口中的這個人是誰呢?

他能否幫朱溫度過此次危機呢?



正文

朱溫口中的這個人叫做敬翔,此時他任職宣武鎮的館驛巡官,專管檄文奏告,在宣武鎮的幕職官序列中,屬於中下層。

《新唐書•百官志》:“節度使、副大使知節度事、行軍司馬、副使、判官、支使、掌書記、推官、巡官、衙推各一人,同節度副使十人,館驛巡官四人,府院法直官、要籍、逐要親事各一人,隨軍四人。”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朱溫召敬翔前來,將自己的窘境告知後,急迫地問道:“先生,計將安出?”

敬翔畢恭畢敬地向朱溫施了一禮,然後說道:“秉大帥,此事易也。翔贈予大帥兩字,即可解之。”

朱溫狐疑地凝視著敬翔,如今開封城中人心惶惶,包括自己也不例外,唯有眼前這位瘦弱的文人氣定神閒,他那單薄的身體,在此時卻猶如一座巍巍高山,任由風雲飄搖,他自巋然不動,想到此處,朱溫收回思緒,問道:“敢問先生,是哪兩個字?”

敬翔再度施禮,鄭重地向朱溫答道:“救命!”

《資治通鑑•唐紀七十三》:“夏,四月,丙子,朱全忠求救於袞、鄆。”

鄆即鄆州,代指的是天平軍節度使朱瑄;兗即兗州,代指的是泰寧軍節度使朱瑾,他們是兩兄弟。秦宗權侵略鄰道二十餘州時,此兄弟二人勢力範圍遠離蔡州,免受侵害,於是作壁上觀,安心招兵買馬,因此保有相當不錯的軍事實力,這是朱溫求救於他們的客觀條件。

雖然正史上有明確記載,朱溫面對秦宗權大軍壓境之時,使用了“救命之計”,但是在正史上並未記載,此計是由敬翔所獻。也就是說,前文所述朱溫與敬翔的對話,實乃羚羊的推斷。

那麼問題來了,羚羊推斷朱溫是因為採納了敬翔的計策,才向朱瑄、朱瑾兩兄弟發起求救,這一說法是否合理呢?

是合理的,有三點可證。


第一點,敬翔的能力。

在薛居正編纂的《舊五代史》中,張文蔚、薛貽矩、張策、杜曉、敬翔、李振六人同列一傳,其中張文蔚、薛貽矩、張策、杜曉這四人為後梁王朝的四位開國宰相,敬翔與李振二人為後梁王朝的開國崇政院使(後唐改崇政院為樞密院,專掌軍國重事),此六人所在的列傳可名為“後梁開國重臣傳”。

雖然敬翔在序列中為第五,但眾所周知,在五代十國,掌管行政的宰相併不擁有實權,而掌管軍政大權的崇政院使,才是真正的後梁第一實權重臣,可以這麼說敬翔是後梁開國第一重臣。

在歐陽修編纂的《新五代史》中,則更加明顯地說明了敬翔的地位,《樑臣傳》中名列第一的就是敬翔,其次才是立下赫赫戰功的後梁名將朱珍、李唐賓、龐師古、葛從周、霍存等人。

敬翔一個文人,在武將橫行的五代十國亂世,是靠什麼混上後梁開國第一重臣之位的呢?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很簡單,依然是兩個字

沉謀。

魏徵所著《群書治要》雲:“自古成大事者有三,一曰堅毅,二曰沉謀,三曰果勇。”

敬翔就是一個典型的沉謀之人,他悉心輔佐朱溫三十餘年,事無鉅細,鞠躬盡瘁,經常徹夜不眠,只有在行軍途中的馬鞍上可以稍事休息。

敬翔深沉低調,從不直接勸諫或者獻策,但敬翔舉手投足間只要稍有遲疑,朱溫就可以察覺到,然後就會按照敬翔的意見行事。朱溫與敬翔,這對君臣心意相通,一個不明示,一個不明說,所以外人壓根不曉得敬翔到底為朱溫進行了哪些謀劃,也不清楚哪些是朱溫的意見,哪些是敬翔的意見。

朱溫晚年臥病在床,召敬翔前來託孤,向敬翔吐露自己此生不能平滅河東的遺憾與憤恨,言辭悲切,君臣相望,憶往昔三十餘年,敬翔聲淚俱下。

朱溫是歷史上有名的雄猜之主與殘暴之君,越是朱溫的近臣,反而越容易死於非命,但敬翔不同,卻能與朱溫一直君臣相知。他們之間的情誼,真可謂是人倫大喪的後梁王朝中,罕見的真情實感,極其可貴。

《舊五代史•敬翔傳》:“翔自釋褐東下,遭遇霸王,懷抱深沉,有經濟之略,起中和歲,至鼎革大運,其間三十餘年,扈從征伐,出入帷幄,庶務叢委,恆達旦不寢,惟在馬上稍得晏息。每有所裨贊,亦未嘗顯諫,上俯仰顧步間微示持疑爾,而太祖意已察,必改行之,故裨佐之跡,人莫得知。及太祖大漸,召至御床前受顧託之命,且深以並寇為恨,翔鳴咽不忍,受命而退。”

敬翔之沉謀,不顯山不漏水,但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與左右了後梁太祖朱溫的一生,朱溫一生對敬翔的態度也始終如一,用四字可以概括,那就是——言聽計從。

敬翔:“世人皆嘆,我敬翔之謀,因為隱於朱溫幕後,未能顯名青史,但我想說,身為一個在亂世中的謀士,能找到一個始終對你言聽計從的主公,我敬翔,夫復何求!”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所以當我們分析朱溫的時候,一定不能忽略,那個視三十餘年如一日心甘情願隱於朱溫幕後的敬翔。


第二點,事件的吻合。

正史上雖未記載敬翔具體為朱溫謀劃了哪些事件,但是卻對敬翔何時投靠朱溫,何時受朱溫重用,都做了詳細記載,因此我們根據這些記載,可以依次確定人物、時間、地點,從而推斷事件。

首先,我們來看敬翔是何時投靠朱溫的呢?

《舊五代史•敬翔傳》:“時太祖初鎮大梁,有觀察支使王發者,翔里人也,翔往依焉,發以故人遇之,然無由薦達。翔久之計窘,乃與人為箋刺,往往有警句,傳於軍中。太祖比不知書,章檄喜淺近語,聞翔所作,愛之,謂發曰:‘知公鄉人有才,可與俱來。’及見,應對稱旨,即補右職,每令從軍。翔不喜武職,求補文吏,即署館驛巡官,俾專掌檄奏。”

《新五代史•敬翔傳》:“翔同里人王發為汴州觀察支使,遂往依焉。久之,發無所薦引,翔客益窘,為人作箋刺,傳之軍中。太祖素不知書,翔所作皆俚俗語,太祖愛之,謂發曰:‘聞君有故人,可與俱來。’翔見太祖...太祖大喜,補以軍職,非其所好,乃以為館驛巡官。”

這兩段記載,都說明了敬翔是因為寫文章喜歡用“俚語與俗語”而得到了朱溫的賞識,而不是因為出謀劃策,所以朱溫給敬翔委派的職務,也是專管檄文奏告的館驛巡官,此時的敬翔還沒有成為朱溫的心腹謀主。

"

前言

話說蔡州(今河南駐馬店市汝南縣)三大將秦賢、盧瑭、張晊全部被朱溫擊敗,蔡州軍的終極BOSS被譽為“魔獸”的秦宗權震怒,終於親自下場,來到開封城外。

經過長時間的準備,此時秦宗權在邊孝村(汴州城北郊)集結的兵力已經達十五萬之眾,光屯駐的營寨就有三十六個,這是一組令人恐怖的數字,蔡州軍的主力部隊幾乎是傾巢而出。

十五萬蔡州軍在酸棗門外發出巨大的嘈雜聲,讓開封城中的所有人,終於想起了被“魔獸”秦宗權支配的恐懼。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開封城四門緊閉,免戰牌高高掛起,往日意氣風發的朱溫,也只能窩在府中,大氣都不敢喘。

《新唐書•逆臣傳•秦宗權傳》:“宗權悉軍十五萬列三十六屯,逼汴,全忠懼。”

《新五代史•梁太祖本紀》:“(秦宗權)環汴為三十六柵,王顧兵少,不敢出。”

怎麼辦?

面對如此兵力的懸殊,我該怎麼辦?

正當朱溫一籌莫展、愁眉苦臉的時候,朱溫突然想到了一個人,頓時面露喜色。

朱溫篤定地說道:“他一定知道怎麼辦!”

朱溫口中的這個人是誰呢?

他能否幫朱溫度過此次危機呢?



正文

朱溫口中的這個人叫做敬翔,此時他任職宣武鎮的館驛巡官,專管檄文奏告,在宣武鎮的幕職官序列中,屬於中下層。

《新唐書•百官志》:“節度使、副大使知節度事、行軍司馬、副使、判官、支使、掌書記、推官、巡官、衙推各一人,同節度副使十人,館驛巡官四人,府院法直官、要籍、逐要親事各一人,隨軍四人。”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朱溫召敬翔前來,將自己的窘境告知後,急迫地問道:“先生,計將安出?”

敬翔畢恭畢敬地向朱溫施了一禮,然後說道:“秉大帥,此事易也。翔贈予大帥兩字,即可解之。”

朱溫狐疑地凝視著敬翔,如今開封城中人心惶惶,包括自己也不例外,唯有眼前這位瘦弱的文人氣定神閒,他那單薄的身體,在此時卻猶如一座巍巍高山,任由風雲飄搖,他自巋然不動,想到此處,朱溫收回思緒,問道:“敢問先生,是哪兩個字?”

敬翔再度施禮,鄭重地向朱溫答道:“救命!”

《資治通鑑•唐紀七十三》:“夏,四月,丙子,朱全忠求救於袞、鄆。”

鄆即鄆州,代指的是天平軍節度使朱瑄;兗即兗州,代指的是泰寧軍節度使朱瑾,他們是兩兄弟。秦宗權侵略鄰道二十餘州時,此兄弟二人勢力範圍遠離蔡州,免受侵害,於是作壁上觀,安心招兵買馬,因此保有相當不錯的軍事實力,這是朱溫求救於他們的客觀條件。

雖然正史上有明確記載,朱溫面對秦宗權大軍壓境之時,使用了“救命之計”,但是在正史上並未記載,此計是由敬翔所獻。也就是說,前文所述朱溫與敬翔的對話,實乃羚羊的推斷。

那麼問題來了,羚羊推斷朱溫是因為採納了敬翔的計策,才向朱瑄、朱瑾兩兄弟發起求救,這一說法是否合理呢?

是合理的,有三點可證。


第一點,敬翔的能力。

在薛居正編纂的《舊五代史》中,張文蔚、薛貽矩、張策、杜曉、敬翔、李振六人同列一傳,其中張文蔚、薛貽矩、張策、杜曉這四人為後梁王朝的四位開國宰相,敬翔與李振二人為後梁王朝的開國崇政院使(後唐改崇政院為樞密院,專掌軍國重事),此六人所在的列傳可名為“後梁開國重臣傳”。

雖然敬翔在序列中為第五,但眾所周知,在五代十國,掌管行政的宰相併不擁有實權,而掌管軍政大權的崇政院使,才是真正的後梁第一實權重臣,可以這麼說敬翔是後梁開國第一重臣。

在歐陽修編纂的《新五代史》中,則更加明顯地說明了敬翔的地位,《樑臣傳》中名列第一的就是敬翔,其次才是立下赫赫戰功的後梁名將朱珍、李唐賓、龐師古、葛從周、霍存等人。

敬翔一個文人,在武將橫行的五代十國亂世,是靠什麼混上後梁開國第一重臣之位的呢?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很簡單,依然是兩個字

沉謀。

魏徵所著《群書治要》雲:“自古成大事者有三,一曰堅毅,二曰沉謀,三曰果勇。”

敬翔就是一個典型的沉謀之人,他悉心輔佐朱溫三十餘年,事無鉅細,鞠躬盡瘁,經常徹夜不眠,只有在行軍途中的馬鞍上可以稍事休息。

敬翔深沉低調,從不直接勸諫或者獻策,但敬翔舉手投足間只要稍有遲疑,朱溫就可以察覺到,然後就會按照敬翔的意見行事。朱溫與敬翔,這對君臣心意相通,一個不明示,一個不明說,所以外人壓根不曉得敬翔到底為朱溫進行了哪些謀劃,也不清楚哪些是朱溫的意見,哪些是敬翔的意見。

朱溫晚年臥病在床,召敬翔前來託孤,向敬翔吐露自己此生不能平滅河東的遺憾與憤恨,言辭悲切,君臣相望,憶往昔三十餘年,敬翔聲淚俱下。

朱溫是歷史上有名的雄猜之主與殘暴之君,越是朱溫的近臣,反而越容易死於非命,但敬翔不同,卻能與朱溫一直君臣相知。他們之間的情誼,真可謂是人倫大喪的後梁王朝中,罕見的真情實感,極其可貴。

《舊五代史•敬翔傳》:“翔自釋褐東下,遭遇霸王,懷抱深沉,有經濟之略,起中和歲,至鼎革大運,其間三十餘年,扈從征伐,出入帷幄,庶務叢委,恆達旦不寢,惟在馬上稍得晏息。每有所裨贊,亦未嘗顯諫,上俯仰顧步間微示持疑爾,而太祖意已察,必改行之,故裨佐之跡,人莫得知。及太祖大漸,召至御床前受顧託之命,且深以並寇為恨,翔鳴咽不忍,受命而退。”

敬翔之沉謀,不顯山不漏水,但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與左右了後梁太祖朱溫的一生,朱溫一生對敬翔的態度也始終如一,用四字可以概括,那就是——言聽計從。

敬翔:“世人皆嘆,我敬翔之謀,因為隱於朱溫幕後,未能顯名青史,但我想說,身為一個在亂世中的謀士,能找到一個始終對你言聽計從的主公,我敬翔,夫復何求!”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所以當我們分析朱溫的時候,一定不能忽略,那個視三十餘年如一日心甘情願隱於朱溫幕後的敬翔。


第二點,事件的吻合。

正史上雖未記載敬翔具體為朱溫謀劃了哪些事件,但是卻對敬翔何時投靠朱溫,何時受朱溫重用,都做了詳細記載,因此我們根據這些記載,可以依次確定人物、時間、地點,從而推斷事件。

首先,我們來看敬翔是何時投靠朱溫的呢?

《舊五代史•敬翔傳》:“時太祖初鎮大梁,有觀察支使王發者,翔里人也,翔往依焉,發以故人遇之,然無由薦達。翔久之計窘,乃與人為箋刺,往往有警句,傳於軍中。太祖比不知書,章檄喜淺近語,聞翔所作,愛之,謂發曰:‘知公鄉人有才,可與俱來。’及見,應對稱旨,即補右職,每令從軍。翔不喜武職,求補文吏,即署館驛巡官,俾專掌檄奏。”

《新五代史•敬翔傳》:“翔同里人王發為汴州觀察支使,遂往依焉。久之,發無所薦引,翔客益窘,為人作箋刺,傳之軍中。太祖素不知書,翔所作皆俚俗語,太祖愛之,謂發曰:‘聞君有故人,可與俱來。’翔見太祖...太祖大喜,補以軍職,非其所好,乃以為館驛巡官。”

這兩段記載,都說明了敬翔是因為寫文章喜歡用“俚語與俗語”而得到了朱溫的賞識,而不是因為出謀劃策,所以朱溫給敬翔委派的職務,也是專管檄文奏告的館驛巡官,此時的敬翔還沒有成為朱溫的心腹謀主。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其次,我們來看敬翔是何時得到朱溫的重用呢?

《舊五代史•敬翔傳》:“太祖與蔡賊相拒累歲,城門之外,戰聲相聞,機略之間,翔頗預之。太祖大悅,恨得翔之晚,故軍謀政術,一以諮之。”

《新五代史•敬翔傳》:“太祖與蔡人戰汴郊,翔時時為太祖謀畫,多中,太祖欣然,以謂得翔之晚,動靜輒以問之。”

這兩段記載,都說明了敬翔在朱溫與秦宗權交戰時,為朱溫出謀劃策而且“頗預之”、“多中”,於是朱溫相見恨晚,引為心腹謀主。

而且這兩段記載,都明確提到了地點,一個是“城門之外”,一個是“汴郊”。

"

前言

話說蔡州(今河南駐馬店市汝南縣)三大將秦賢、盧瑭、張晊全部被朱溫擊敗,蔡州軍的終極BOSS被譽為“魔獸”的秦宗權震怒,終於親自下場,來到開封城外。

經過長時間的準備,此時秦宗權在邊孝村(汴州城北郊)集結的兵力已經達十五萬之眾,光屯駐的營寨就有三十六個,這是一組令人恐怖的數字,蔡州軍的主力部隊幾乎是傾巢而出。

十五萬蔡州軍在酸棗門外發出巨大的嘈雜聲,讓開封城中的所有人,終於想起了被“魔獸”秦宗權支配的恐懼。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開封城四門緊閉,免戰牌高高掛起,往日意氣風發的朱溫,也只能窩在府中,大氣都不敢喘。

《新唐書•逆臣傳•秦宗權傳》:“宗權悉軍十五萬列三十六屯,逼汴,全忠懼。”

《新五代史•梁太祖本紀》:“(秦宗權)環汴為三十六柵,王顧兵少,不敢出。”

怎麼辦?

面對如此兵力的懸殊,我該怎麼辦?

正當朱溫一籌莫展、愁眉苦臉的時候,朱溫突然想到了一個人,頓時面露喜色。

朱溫篤定地說道:“他一定知道怎麼辦!”

朱溫口中的這個人是誰呢?

他能否幫朱溫度過此次危機呢?



正文

朱溫口中的這個人叫做敬翔,此時他任職宣武鎮的館驛巡官,專管檄文奏告,在宣武鎮的幕職官序列中,屬於中下層。

《新唐書•百官志》:“節度使、副大使知節度事、行軍司馬、副使、判官、支使、掌書記、推官、巡官、衙推各一人,同節度副使十人,館驛巡官四人,府院法直官、要籍、逐要親事各一人,隨軍四人。”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朱溫召敬翔前來,將自己的窘境告知後,急迫地問道:“先生,計將安出?”

敬翔畢恭畢敬地向朱溫施了一禮,然後說道:“秉大帥,此事易也。翔贈予大帥兩字,即可解之。”

朱溫狐疑地凝視著敬翔,如今開封城中人心惶惶,包括自己也不例外,唯有眼前這位瘦弱的文人氣定神閒,他那單薄的身體,在此時卻猶如一座巍巍高山,任由風雲飄搖,他自巋然不動,想到此處,朱溫收回思緒,問道:“敢問先生,是哪兩個字?”

敬翔再度施禮,鄭重地向朱溫答道:“救命!”

《資治通鑑•唐紀七十三》:“夏,四月,丙子,朱全忠求救於袞、鄆。”

鄆即鄆州,代指的是天平軍節度使朱瑄;兗即兗州,代指的是泰寧軍節度使朱瑾,他們是兩兄弟。秦宗權侵略鄰道二十餘州時,此兄弟二人勢力範圍遠離蔡州,免受侵害,於是作壁上觀,安心招兵買馬,因此保有相當不錯的軍事實力,這是朱溫求救於他們的客觀條件。

雖然正史上有明確記載,朱溫面對秦宗權大軍壓境之時,使用了“救命之計”,但是在正史上並未記載,此計是由敬翔所獻。也就是說,前文所述朱溫與敬翔的對話,實乃羚羊的推斷。

那麼問題來了,羚羊推斷朱溫是因為採納了敬翔的計策,才向朱瑄、朱瑾兩兄弟發起求救,這一說法是否合理呢?

是合理的,有三點可證。


第一點,敬翔的能力。

在薛居正編纂的《舊五代史》中,張文蔚、薛貽矩、張策、杜曉、敬翔、李振六人同列一傳,其中張文蔚、薛貽矩、張策、杜曉這四人為後梁王朝的四位開國宰相,敬翔與李振二人為後梁王朝的開國崇政院使(後唐改崇政院為樞密院,專掌軍國重事),此六人所在的列傳可名為“後梁開國重臣傳”。

雖然敬翔在序列中為第五,但眾所周知,在五代十國,掌管行政的宰相併不擁有實權,而掌管軍政大權的崇政院使,才是真正的後梁第一實權重臣,可以這麼說敬翔是後梁開國第一重臣。

在歐陽修編纂的《新五代史》中,則更加明顯地說明了敬翔的地位,《樑臣傳》中名列第一的就是敬翔,其次才是立下赫赫戰功的後梁名將朱珍、李唐賓、龐師古、葛從周、霍存等人。

敬翔一個文人,在武將橫行的五代十國亂世,是靠什麼混上後梁開國第一重臣之位的呢?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很簡單,依然是兩個字

沉謀。

魏徵所著《群書治要》雲:“自古成大事者有三,一曰堅毅,二曰沉謀,三曰果勇。”

敬翔就是一個典型的沉謀之人,他悉心輔佐朱溫三十餘年,事無鉅細,鞠躬盡瘁,經常徹夜不眠,只有在行軍途中的馬鞍上可以稍事休息。

敬翔深沉低調,從不直接勸諫或者獻策,但敬翔舉手投足間只要稍有遲疑,朱溫就可以察覺到,然後就會按照敬翔的意見行事。朱溫與敬翔,這對君臣心意相通,一個不明示,一個不明說,所以外人壓根不曉得敬翔到底為朱溫進行了哪些謀劃,也不清楚哪些是朱溫的意見,哪些是敬翔的意見。

朱溫晚年臥病在床,召敬翔前來託孤,向敬翔吐露自己此生不能平滅河東的遺憾與憤恨,言辭悲切,君臣相望,憶往昔三十餘年,敬翔聲淚俱下。

朱溫是歷史上有名的雄猜之主與殘暴之君,越是朱溫的近臣,反而越容易死於非命,但敬翔不同,卻能與朱溫一直君臣相知。他們之間的情誼,真可謂是人倫大喪的後梁王朝中,罕見的真情實感,極其可貴。

《舊五代史•敬翔傳》:“翔自釋褐東下,遭遇霸王,懷抱深沉,有經濟之略,起中和歲,至鼎革大運,其間三十餘年,扈從征伐,出入帷幄,庶務叢委,恆達旦不寢,惟在馬上稍得晏息。每有所裨贊,亦未嘗顯諫,上俯仰顧步間微示持疑爾,而太祖意已察,必改行之,故裨佐之跡,人莫得知。及太祖大漸,召至御床前受顧託之命,且深以並寇為恨,翔鳴咽不忍,受命而退。”

敬翔之沉謀,不顯山不漏水,但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與左右了後梁太祖朱溫的一生,朱溫一生對敬翔的態度也始終如一,用四字可以概括,那就是——言聽計從。

敬翔:“世人皆嘆,我敬翔之謀,因為隱於朱溫幕後,未能顯名青史,但我想說,身為一個在亂世中的謀士,能找到一個始終對你言聽計從的主公,我敬翔,夫復何求!”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所以當我們分析朱溫的時候,一定不能忽略,那個視三十餘年如一日心甘情願隱於朱溫幕後的敬翔。


第二點,事件的吻合。

正史上雖未記載敬翔具體為朱溫謀劃了哪些事件,但是卻對敬翔何時投靠朱溫,何時受朱溫重用,都做了詳細記載,因此我們根據這些記載,可以依次確定人物、時間、地點,從而推斷事件。

首先,我們來看敬翔是何時投靠朱溫的呢?

《舊五代史•敬翔傳》:“時太祖初鎮大梁,有觀察支使王發者,翔里人也,翔往依焉,發以故人遇之,然無由薦達。翔久之計窘,乃與人為箋刺,往往有警句,傳於軍中。太祖比不知書,章檄喜淺近語,聞翔所作,愛之,謂發曰:‘知公鄉人有才,可與俱來。’及見,應對稱旨,即補右職,每令從軍。翔不喜武職,求補文吏,即署館驛巡官,俾專掌檄奏。”

《新五代史•敬翔傳》:“翔同里人王發為汴州觀察支使,遂往依焉。久之,發無所薦引,翔客益窘,為人作箋刺,傳之軍中。太祖素不知書,翔所作皆俚俗語,太祖愛之,謂發曰:‘聞君有故人,可與俱來。’翔見太祖...太祖大喜,補以軍職,非其所好,乃以為館驛巡官。”

這兩段記載,都說明了敬翔是因為寫文章喜歡用“俚語與俗語”而得到了朱溫的賞識,而不是因為出謀劃策,所以朱溫給敬翔委派的職務,也是專管檄文奏告的館驛巡官,此時的敬翔還沒有成為朱溫的心腹謀主。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其次,我們來看敬翔是何時得到朱溫的重用呢?

《舊五代史•敬翔傳》:“太祖與蔡賊相拒累歲,城門之外,戰聲相聞,機略之間,翔頗預之。太祖大悅,恨得翔之晚,故軍謀政術,一以諮之。”

《新五代史•敬翔傳》:“太祖與蔡人戰汴郊,翔時時為太祖謀畫,多中,太祖欣然,以謂得翔之晚,動靜輒以問之。”

這兩段記載,都說明了敬翔在朱溫與秦宗權交戰時,為朱溫出謀劃策而且“頗預之”、“多中”,於是朱溫相見恨晚,引為心腹謀主。

而且這兩段記載,都明確提到了地點,一個是“城門之外”,一個是“汴郊”。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最後,通過人物(朱溫與敬翔)、時間(朱溫與秦宗權交戰時)、地點(開封城外)的這三點的確定,從而我們可以推斷出來,在秦宗權大軍壓境開封城外之時,先發生了敬翔為朱溫出謀劃策的事件,然後發生了朱溫向朱瑄、朱瑾兩兄弟發起求救的事件,是非常吻合事情的發展順序的。


第三點,朱溫的反常。

朱溫以狡猾著稱,他的聰敏銳利,使他能成為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從四戰之地起家的開國皇帝,但一體兩面,朱溫同時是一個相當自負的人。

朱溫如果不自負,就不會在與李克用聯合剿滅黃巢之後,就匆忙決定對這個曾經的戰友,痛下殺手。

朱溫如果不自負,就不會為了獨立對抗秦宗權,冒著風險兩次跨鎮募兵和一次跨鎮出擊,去開罪其他藩鎮節帥。

而此次,自負的朱溫,居然向其他藩鎮節帥求救,這是反常的。

誰能讓朱溫做出這個反常的舉動呢?

我想答案,大家已經瞭然。

綜上三點可證,朱溫是因為採納了敬翔的計策,才向朱瑄、朱瑾兩兄弟發起求救。

求救信,是發出來了,但是現在選擇權交到了朱瑄、朱瑾兩兄弟的手裡了,他們願不願意前來救朱溫呢?

《舊五代史•梁太祖本紀》:“辛巳,兗、鄆、滑軍士皆來赴援。”

《新五代史•梁太祖本紀》:“五月,兗州朱瑾、鄆州朱瑄來赴援。”

《資治通鑑•唐紀七十三》:“朱全忠求救於袞、鄆,朱瑄、朱瑾皆引兵赴之,義成軍亦至。”

(註明:義成軍節度使又稱鄭滑節度使,由朱溫麾下大將胡真擔任,其治所在滑州,亦發兵前來救援)

"

前言

話說蔡州(今河南駐馬店市汝南縣)三大將秦賢、盧瑭、張晊全部被朱溫擊敗,蔡州軍的終極BOSS被譽為“魔獸”的秦宗權震怒,終於親自下場,來到開封城外。

經過長時間的準備,此時秦宗權在邊孝村(汴州城北郊)集結的兵力已經達十五萬之眾,光屯駐的營寨就有三十六個,這是一組令人恐怖的數字,蔡州軍的主力部隊幾乎是傾巢而出。

十五萬蔡州軍在酸棗門外發出巨大的嘈雜聲,讓開封城中的所有人,終於想起了被“魔獸”秦宗權支配的恐懼。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開封城四門緊閉,免戰牌高高掛起,往日意氣風發的朱溫,也只能窩在府中,大氣都不敢喘。

《新唐書•逆臣傳•秦宗權傳》:“宗權悉軍十五萬列三十六屯,逼汴,全忠懼。”

《新五代史•梁太祖本紀》:“(秦宗權)環汴為三十六柵,王顧兵少,不敢出。”

怎麼辦?

面對如此兵力的懸殊,我該怎麼辦?

正當朱溫一籌莫展、愁眉苦臉的時候,朱溫突然想到了一個人,頓時面露喜色。

朱溫篤定地說道:“他一定知道怎麼辦!”

朱溫口中的這個人是誰呢?

他能否幫朱溫度過此次危機呢?



正文

朱溫口中的這個人叫做敬翔,此時他任職宣武鎮的館驛巡官,專管檄文奏告,在宣武鎮的幕職官序列中,屬於中下層。

《新唐書•百官志》:“節度使、副大使知節度事、行軍司馬、副使、判官、支使、掌書記、推官、巡官、衙推各一人,同節度副使十人,館驛巡官四人,府院法直官、要籍、逐要親事各一人,隨軍四人。”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朱溫召敬翔前來,將自己的窘境告知後,急迫地問道:“先生,計將安出?”

敬翔畢恭畢敬地向朱溫施了一禮,然後說道:“秉大帥,此事易也。翔贈予大帥兩字,即可解之。”

朱溫狐疑地凝視著敬翔,如今開封城中人心惶惶,包括自己也不例外,唯有眼前這位瘦弱的文人氣定神閒,他那單薄的身體,在此時卻猶如一座巍巍高山,任由風雲飄搖,他自巋然不動,想到此處,朱溫收回思緒,問道:“敢問先生,是哪兩個字?”

敬翔再度施禮,鄭重地向朱溫答道:“救命!”

《資治通鑑•唐紀七十三》:“夏,四月,丙子,朱全忠求救於袞、鄆。”

鄆即鄆州,代指的是天平軍節度使朱瑄;兗即兗州,代指的是泰寧軍節度使朱瑾,他們是兩兄弟。秦宗權侵略鄰道二十餘州時,此兄弟二人勢力範圍遠離蔡州,免受侵害,於是作壁上觀,安心招兵買馬,因此保有相當不錯的軍事實力,這是朱溫求救於他們的客觀條件。

雖然正史上有明確記載,朱溫面對秦宗權大軍壓境之時,使用了“救命之計”,但是在正史上並未記載,此計是由敬翔所獻。也就是說,前文所述朱溫與敬翔的對話,實乃羚羊的推斷。

那麼問題來了,羚羊推斷朱溫是因為採納了敬翔的計策,才向朱瑄、朱瑾兩兄弟發起求救,這一說法是否合理呢?

是合理的,有三點可證。


第一點,敬翔的能力。

在薛居正編纂的《舊五代史》中,張文蔚、薛貽矩、張策、杜曉、敬翔、李振六人同列一傳,其中張文蔚、薛貽矩、張策、杜曉這四人為後梁王朝的四位開國宰相,敬翔與李振二人為後梁王朝的開國崇政院使(後唐改崇政院為樞密院,專掌軍國重事),此六人所在的列傳可名為“後梁開國重臣傳”。

雖然敬翔在序列中為第五,但眾所周知,在五代十國,掌管行政的宰相併不擁有實權,而掌管軍政大權的崇政院使,才是真正的後梁第一實權重臣,可以這麼說敬翔是後梁開國第一重臣。

在歐陽修編纂的《新五代史》中,則更加明顯地說明了敬翔的地位,《樑臣傳》中名列第一的就是敬翔,其次才是立下赫赫戰功的後梁名將朱珍、李唐賓、龐師古、葛從周、霍存等人。

敬翔一個文人,在武將橫行的五代十國亂世,是靠什麼混上後梁開國第一重臣之位的呢?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很簡單,依然是兩個字

沉謀。

魏徵所著《群書治要》雲:“自古成大事者有三,一曰堅毅,二曰沉謀,三曰果勇。”

敬翔就是一個典型的沉謀之人,他悉心輔佐朱溫三十餘年,事無鉅細,鞠躬盡瘁,經常徹夜不眠,只有在行軍途中的馬鞍上可以稍事休息。

敬翔深沉低調,從不直接勸諫或者獻策,但敬翔舉手投足間只要稍有遲疑,朱溫就可以察覺到,然後就會按照敬翔的意見行事。朱溫與敬翔,這對君臣心意相通,一個不明示,一個不明說,所以外人壓根不曉得敬翔到底為朱溫進行了哪些謀劃,也不清楚哪些是朱溫的意見,哪些是敬翔的意見。

朱溫晚年臥病在床,召敬翔前來託孤,向敬翔吐露自己此生不能平滅河東的遺憾與憤恨,言辭悲切,君臣相望,憶往昔三十餘年,敬翔聲淚俱下。

朱溫是歷史上有名的雄猜之主與殘暴之君,越是朱溫的近臣,反而越容易死於非命,但敬翔不同,卻能與朱溫一直君臣相知。他們之間的情誼,真可謂是人倫大喪的後梁王朝中,罕見的真情實感,極其可貴。

《舊五代史•敬翔傳》:“翔自釋褐東下,遭遇霸王,懷抱深沉,有經濟之略,起中和歲,至鼎革大運,其間三十餘年,扈從征伐,出入帷幄,庶務叢委,恆達旦不寢,惟在馬上稍得晏息。每有所裨贊,亦未嘗顯諫,上俯仰顧步間微示持疑爾,而太祖意已察,必改行之,故裨佐之跡,人莫得知。及太祖大漸,召至御床前受顧託之命,且深以並寇為恨,翔鳴咽不忍,受命而退。”

敬翔之沉謀,不顯山不漏水,但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與左右了後梁太祖朱溫的一生,朱溫一生對敬翔的態度也始終如一,用四字可以概括,那就是——言聽計從。

敬翔:“世人皆嘆,我敬翔之謀,因為隱於朱溫幕後,未能顯名青史,但我想說,身為一個在亂世中的謀士,能找到一個始終對你言聽計從的主公,我敬翔,夫復何求!”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所以當我們分析朱溫的時候,一定不能忽略,那個視三十餘年如一日心甘情願隱於朱溫幕後的敬翔。


第二點,事件的吻合。

正史上雖未記載敬翔具體為朱溫謀劃了哪些事件,但是卻對敬翔何時投靠朱溫,何時受朱溫重用,都做了詳細記載,因此我們根據這些記載,可以依次確定人物、時間、地點,從而推斷事件。

首先,我們來看敬翔是何時投靠朱溫的呢?

《舊五代史•敬翔傳》:“時太祖初鎮大梁,有觀察支使王發者,翔里人也,翔往依焉,發以故人遇之,然無由薦達。翔久之計窘,乃與人為箋刺,往往有警句,傳於軍中。太祖比不知書,章檄喜淺近語,聞翔所作,愛之,謂發曰:‘知公鄉人有才,可與俱來。’及見,應對稱旨,即補右職,每令從軍。翔不喜武職,求補文吏,即署館驛巡官,俾專掌檄奏。”

《新五代史•敬翔傳》:“翔同里人王發為汴州觀察支使,遂往依焉。久之,發無所薦引,翔客益窘,為人作箋刺,傳之軍中。太祖素不知書,翔所作皆俚俗語,太祖愛之,謂發曰:‘聞君有故人,可與俱來。’翔見太祖...太祖大喜,補以軍職,非其所好,乃以為館驛巡官。”

這兩段記載,都說明了敬翔是因為寫文章喜歡用“俚語與俗語”而得到了朱溫的賞識,而不是因為出謀劃策,所以朱溫給敬翔委派的職務,也是專管檄文奏告的館驛巡官,此時的敬翔還沒有成為朱溫的心腹謀主。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其次,我們來看敬翔是何時得到朱溫的重用呢?

《舊五代史•敬翔傳》:“太祖與蔡賊相拒累歲,城門之外,戰聲相聞,機略之間,翔頗預之。太祖大悅,恨得翔之晚,故軍謀政術,一以諮之。”

《新五代史•敬翔傳》:“太祖與蔡人戰汴郊,翔時時為太祖謀畫,多中,太祖欣然,以謂得翔之晚,動靜輒以問之。”

這兩段記載,都說明了敬翔在朱溫與秦宗權交戰時,為朱溫出謀劃策而且“頗預之”、“多中”,於是朱溫相見恨晚,引為心腹謀主。

而且這兩段記載,都明確提到了地點,一個是“城門之外”,一個是“汴郊”。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最後,通過人物(朱溫與敬翔)、時間(朱溫與秦宗權交戰時)、地點(開封城外)的這三點的確定,從而我們可以推斷出來,在秦宗權大軍壓境開封城外之時,先發生了敬翔為朱溫出謀劃策的事件,然後發生了朱溫向朱瑄、朱瑾兩兄弟發起求救的事件,是非常吻合事情的發展順序的。


第三點,朱溫的反常。

朱溫以狡猾著稱,他的聰敏銳利,使他能成為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從四戰之地起家的開國皇帝,但一體兩面,朱溫同時是一個相當自負的人。

朱溫如果不自負,就不會在與李克用聯合剿滅黃巢之後,就匆忙決定對這個曾經的戰友,痛下殺手。

朱溫如果不自負,就不會為了獨立對抗秦宗權,冒著風險兩次跨鎮募兵和一次跨鎮出擊,去開罪其他藩鎮節帥。

而此次,自負的朱溫,居然向其他藩鎮節帥求救,這是反常的。

誰能讓朱溫做出這個反常的舉動呢?

我想答案,大家已經瞭然。

綜上三點可證,朱溫是因為採納了敬翔的計策,才向朱瑄、朱瑾兩兄弟發起求救。

求救信,是發出來了,但是現在選擇權交到了朱瑄、朱瑾兩兄弟的手裡了,他們願不願意前來救朱溫呢?

《舊五代史•梁太祖本紀》:“辛巳,兗、鄆、滑軍士皆來赴援。”

《新五代史•梁太祖本紀》:“五月,兗州朱瑾、鄆州朱瑄來赴援。”

《資治通鑑•唐紀七十三》:“朱全忠求救於袞、鄆,朱瑄、朱瑾皆引兵赴之,義成軍亦至。”

(註明:義成軍節度使又稱鄭滑節度使,由朱溫麾下大將胡真擔任,其治所在滑州,亦發兵前來救援)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朱瑄、朱瑾兩兄弟果然如約而至,一切皆如敬翔所料,脣亡齒寒的道理很淺顯,但是影響以及改變一個狡猾但又自負之人的決策卻很難。由於史料的缺乏,這其中細節我們雖然無法得知,但我們可知,敬翔是一位洞悉人性,洞察人心的非凡謀士,因為這次出色的謀劃,朱溫大嘆與他相見恨晚。


兗、鄆、滑、汴四鎮兵馬齊聚,兵力差距被抹平,心中已然無懼的朱溫,吹響了進攻秦宗權的號角。

但有關朱溫是採用什麼戰術進行進攻的,卻各說紛紜。

《舊五代史》與《新五代史》的相關記載,發生了衝突。史料衝突,這是學習五代十國曆史的過程中經常要遇到的狀況,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導致關注五代十國曆史領域的創作者相對其他歷史領域的創作者而言,相對稀少。因為在學習的過程中,得提前花不少功夫在史料的相互印證上,這是非常令人頭疼的。

有關朱溫是採用什麼戰術進行反擊的,薛居正所著《舊五代史》的說法,比較玄幻。

講的是四鎮聯合軍發起反擊的大前天夜裡,天降隕石砸入秦宗權寨中,蔡州軍遭受了天譴,戰鬥力陡然下降。於是在第二天,看見四鎮聯合軍甲冑鮮明,已經嚇得不成樣子。第三天輕鬆被四鎮聯合軍擊破,斬首二萬餘人,當天夜裡張晊和秦宗權逃跑。

"

前言

話說蔡州(今河南駐馬店市汝南縣)三大將秦賢、盧瑭、張晊全部被朱溫擊敗,蔡州軍的終極BOSS被譽為“魔獸”的秦宗權震怒,終於親自下場,來到開封城外。

經過長時間的準備,此時秦宗權在邊孝村(汴州城北郊)集結的兵力已經達十五萬之眾,光屯駐的營寨就有三十六個,這是一組令人恐怖的數字,蔡州軍的主力部隊幾乎是傾巢而出。

十五萬蔡州軍在酸棗門外發出巨大的嘈雜聲,讓開封城中的所有人,終於想起了被“魔獸”秦宗權支配的恐懼。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開封城四門緊閉,免戰牌高高掛起,往日意氣風發的朱溫,也只能窩在府中,大氣都不敢喘。

《新唐書•逆臣傳•秦宗權傳》:“宗權悉軍十五萬列三十六屯,逼汴,全忠懼。”

《新五代史•梁太祖本紀》:“(秦宗權)環汴為三十六柵,王顧兵少,不敢出。”

怎麼辦?

面對如此兵力的懸殊,我該怎麼辦?

正當朱溫一籌莫展、愁眉苦臉的時候,朱溫突然想到了一個人,頓時面露喜色。

朱溫篤定地說道:“他一定知道怎麼辦!”

朱溫口中的這個人是誰呢?

他能否幫朱溫度過此次危機呢?



正文

朱溫口中的這個人叫做敬翔,此時他任職宣武鎮的館驛巡官,專管檄文奏告,在宣武鎮的幕職官序列中,屬於中下層。

《新唐書•百官志》:“節度使、副大使知節度事、行軍司馬、副使、判官、支使、掌書記、推官、巡官、衙推各一人,同節度副使十人,館驛巡官四人,府院法直官、要籍、逐要親事各一人,隨軍四人。”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朱溫召敬翔前來,將自己的窘境告知後,急迫地問道:“先生,計將安出?”

敬翔畢恭畢敬地向朱溫施了一禮,然後說道:“秉大帥,此事易也。翔贈予大帥兩字,即可解之。”

朱溫狐疑地凝視著敬翔,如今開封城中人心惶惶,包括自己也不例外,唯有眼前這位瘦弱的文人氣定神閒,他那單薄的身體,在此時卻猶如一座巍巍高山,任由風雲飄搖,他自巋然不動,想到此處,朱溫收回思緒,問道:“敢問先生,是哪兩個字?”

敬翔再度施禮,鄭重地向朱溫答道:“救命!”

《資治通鑑•唐紀七十三》:“夏,四月,丙子,朱全忠求救於袞、鄆。”

鄆即鄆州,代指的是天平軍節度使朱瑄;兗即兗州,代指的是泰寧軍節度使朱瑾,他們是兩兄弟。秦宗權侵略鄰道二十餘州時,此兄弟二人勢力範圍遠離蔡州,免受侵害,於是作壁上觀,安心招兵買馬,因此保有相當不錯的軍事實力,這是朱溫求救於他們的客觀條件。

雖然正史上有明確記載,朱溫面對秦宗權大軍壓境之時,使用了“救命之計”,但是在正史上並未記載,此計是由敬翔所獻。也就是說,前文所述朱溫與敬翔的對話,實乃羚羊的推斷。

那麼問題來了,羚羊推斷朱溫是因為採納了敬翔的計策,才向朱瑄、朱瑾兩兄弟發起求救,這一說法是否合理呢?

是合理的,有三點可證。


第一點,敬翔的能力。

在薛居正編纂的《舊五代史》中,張文蔚、薛貽矩、張策、杜曉、敬翔、李振六人同列一傳,其中張文蔚、薛貽矩、張策、杜曉這四人為後梁王朝的四位開國宰相,敬翔與李振二人為後梁王朝的開國崇政院使(後唐改崇政院為樞密院,專掌軍國重事),此六人所在的列傳可名為“後梁開國重臣傳”。

雖然敬翔在序列中為第五,但眾所周知,在五代十國,掌管行政的宰相併不擁有實權,而掌管軍政大權的崇政院使,才是真正的後梁第一實權重臣,可以這麼說敬翔是後梁開國第一重臣。

在歐陽修編纂的《新五代史》中,則更加明顯地說明了敬翔的地位,《樑臣傳》中名列第一的就是敬翔,其次才是立下赫赫戰功的後梁名將朱珍、李唐賓、龐師古、葛從周、霍存等人。

敬翔一個文人,在武將橫行的五代十國亂世,是靠什麼混上後梁開國第一重臣之位的呢?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很簡單,依然是兩個字

沉謀。

魏徵所著《群書治要》雲:“自古成大事者有三,一曰堅毅,二曰沉謀,三曰果勇。”

敬翔就是一個典型的沉謀之人,他悉心輔佐朱溫三十餘年,事無鉅細,鞠躬盡瘁,經常徹夜不眠,只有在行軍途中的馬鞍上可以稍事休息。

敬翔深沉低調,從不直接勸諫或者獻策,但敬翔舉手投足間只要稍有遲疑,朱溫就可以察覺到,然後就會按照敬翔的意見行事。朱溫與敬翔,這對君臣心意相通,一個不明示,一個不明說,所以外人壓根不曉得敬翔到底為朱溫進行了哪些謀劃,也不清楚哪些是朱溫的意見,哪些是敬翔的意見。

朱溫晚年臥病在床,召敬翔前來託孤,向敬翔吐露自己此生不能平滅河東的遺憾與憤恨,言辭悲切,君臣相望,憶往昔三十餘年,敬翔聲淚俱下。

朱溫是歷史上有名的雄猜之主與殘暴之君,越是朱溫的近臣,反而越容易死於非命,但敬翔不同,卻能與朱溫一直君臣相知。他們之間的情誼,真可謂是人倫大喪的後梁王朝中,罕見的真情實感,極其可貴。

《舊五代史•敬翔傳》:“翔自釋褐東下,遭遇霸王,懷抱深沉,有經濟之略,起中和歲,至鼎革大運,其間三十餘年,扈從征伐,出入帷幄,庶務叢委,恆達旦不寢,惟在馬上稍得晏息。每有所裨贊,亦未嘗顯諫,上俯仰顧步間微示持疑爾,而太祖意已察,必改行之,故裨佐之跡,人莫得知。及太祖大漸,召至御床前受顧託之命,且深以並寇為恨,翔鳴咽不忍,受命而退。”

敬翔之沉謀,不顯山不漏水,但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與左右了後梁太祖朱溫的一生,朱溫一生對敬翔的態度也始終如一,用四字可以概括,那就是——言聽計從。

敬翔:“世人皆嘆,我敬翔之謀,因為隱於朱溫幕後,未能顯名青史,但我想說,身為一個在亂世中的謀士,能找到一個始終對你言聽計從的主公,我敬翔,夫復何求!”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所以當我們分析朱溫的時候,一定不能忽略,那個視三十餘年如一日心甘情願隱於朱溫幕後的敬翔。


第二點,事件的吻合。

正史上雖未記載敬翔具體為朱溫謀劃了哪些事件,但是卻對敬翔何時投靠朱溫,何時受朱溫重用,都做了詳細記載,因此我們根據這些記載,可以依次確定人物、時間、地點,從而推斷事件。

首先,我們來看敬翔是何時投靠朱溫的呢?

《舊五代史•敬翔傳》:“時太祖初鎮大梁,有觀察支使王發者,翔里人也,翔往依焉,發以故人遇之,然無由薦達。翔久之計窘,乃與人為箋刺,往往有警句,傳於軍中。太祖比不知書,章檄喜淺近語,聞翔所作,愛之,謂發曰:‘知公鄉人有才,可與俱來。’及見,應對稱旨,即補右職,每令從軍。翔不喜武職,求補文吏,即署館驛巡官,俾專掌檄奏。”

《新五代史•敬翔傳》:“翔同里人王發為汴州觀察支使,遂往依焉。久之,發無所薦引,翔客益窘,為人作箋刺,傳之軍中。太祖素不知書,翔所作皆俚俗語,太祖愛之,謂發曰:‘聞君有故人,可與俱來。’翔見太祖...太祖大喜,補以軍職,非其所好,乃以為館驛巡官。”

這兩段記載,都說明了敬翔是因為寫文章喜歡用“俚語與俗語”而得到了朱溫的賞識,而不是因為出謀劃策,所以朱溫給敬翔委派的職務,也是專管檄文奏告的館驛巡官,此時的敬翔還沒有成為朱溫的心腹謀主。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其次,我們來看敬翔是何時得到朱溫的重用呢?

《舊五代史•敬翔傳》:“太祖與蔡賊相拒累歲,城門之外,戰聲相聞,機略之間,翔頗預之。太祖大悅,恨得翔之晚,故軍謀政術,一以諮之。”

《新五代史•敬翔傳》:“太祖與蔡人戰汴郊,翔時時為太祖謀畫,多中,太祖欣然,以謂得翔之晚,動靜輒以問之。”

這兩段記載,都說明了敬翔在朱溫與秦宗權交戰時,為朱溫出謀劃策而且“頗預之”、“多中”,於是朱溫相見恨晚,引為心腹謀主。

而且這兩段記載,都明確提到了地點,一個是“城門之外”,一個是“汴郊”。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最後,通過人物(朱溫與敬翔)、時間(朱溫與秦宗權交戰時)、地點(開封城外)的這三點的確定,從而我們可以推斷出來,在秦宗權大軍壓境開封城外之時,先發生了敬翔為朱溫出謀劃策的事件,然後發生了朱溫向朱瑄、朱瑾兩兄弟發起求救的事件,是非常吻合事情的發展順序的。


第三點,朱溫的反常。

朱溫以狡猾著稱,他的聰敏銳利,使他能成為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從四戰之地起家的開國皇帝,但一體兩面,朱溫同時是一個相當自負的人。

朱溫如果不自負,就不會在與李克用聯合剿滅黃巢之後,就匆忙決定對這個曾經的戰友,痛下殺手。

朱溫如果不自負,就不會為了獨立對抗秦宗權,冒著風險兩次跨鎮募兵和一次跨鎮出擊,去開罪其他藩鎮節帥。

而此次,自負的朱溫,居然向其他藩鎮節帥求救,這是反常的。

誰能讓朱溫做出這個反常的舉動呢?

我想答案,大家已經瞭然。

綜上三點可證,朱溫是因為採納了敬翔的計策,才向朱瑄、朱瑾兩兄弟發起求救。

求救信,是發出來了,但是現在選擇權交到了朱瑄、朱瑾兩兄弟的手裡了,他們願不願意前來救朱溫呢?

《舊五代史•梁太祖本紀》:“辛巳,兗、鄆、滑軍士皆來赴援。”

《新五代史•梁太祖本紀》:“五月,兗州朱瑾、鄆州朱瑄來赴援。”

《資治通鑑•唐紀七十三》:“朱全忠求救於袞、鄆,朱瑄、朱瑾皆引兵赴之,義成軍亦至。”

(註明:義成軍節度使又稱鄭滑節度使,由朱溫麾下大將胡真擔任,其治所在滑州,亦發兵前來救援)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朱瑄、朱瑾兩兄弟果然如約而至,一切皆如敬翔所料,脣亡齒寒的道理很淺顯,但是影響以及改變一個狡猾但又自負之人的決策卻很難。由於史料的缺乏,這其中細節我們雖然無法得知,但我們可知,敬翔是一位洞悉人性,洞察人心的非凡謀士,因為這次出色的謀劃,朱溫大嘆與他相見恨晚。


兗、鄆、滑、汴四鎮兵馬齊聚,兵力差距被抹平,心中已然無懼的朱溫,吹響了進攻秦宗權的號角。

但有關朱溫是採用什麼戰術進行進攻的,卻各說紛紜。

《舊五代史》與《新五代史》的相關記載,發生了衝突。史料衝突,這是學習五代十國曆史的過程中經常要遇到的狀況,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導致關注五代十國曆史領域的創作者相對其他歷史領域的創作者而言,相對稀少。因為在學習的過程中,得提前花不少功夫在史料的相互印證上,這是非常令人頭疼的。

有關朱溫是採用什麼戰術進行反擊的,薛居正所著《舊五代史》的說法,比較玄幻。

講的是四鎮聯合軍發起反擊的大前天夜裡,天降隕石砸入秦宗權寨中,蔡州軍遭受了天譴,戰鬥力陡然下降。於是在第二天,看見四鎮聯合軍甲冑鮮明,已經嚇得不成樣子。第三天輕鬆被四鎮聯合軍擊破,斬首二萬餘人,當天夜裡張晊和秦宗權逃跑。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舊五代史•梁太祖本紀》:“其日晚,大星隕於賊壘,有聲如雷。辛巳,兗、鄆、滑軍士皆來赴援,乃陳兵於汴水之上,旌旗器甲甚盛。蔡人望之,不敢出寨。翌日,分佈諸軍,齊攻賊寨,自寅至申,斬首二萬餘級。會夜收軍,獲牛馬、輜重、生口、器甲不可勝計。是夜,宗權、晊遁去,遲明追之,至陽武橋而還。”

而歐陽修所著《新五代史》的說法,相較於薛居正所著《舊五代史》的說法,顯得更加簡練與精彩。

講的是朱溫在反擊前夜使用“誘敵之計”,在城中大擺筵席,燈火通明,歌樂之聲,不絕於耳,北門外的張晊正聽得如痴如醉時,朱溫率領四鎮聯合軍夜襲,斬首二萬餘人,當天夜裡張晊和秦宗權逃跑。

"

前言

話說蔡州(今河南駐馬店市汝南縣)三大將秦賢、盧瑭、張晊全部被朱溫擊敗,蔡州軍的終極BOSS被譽為“魔獸”的秦宗權震怒,終於親自下場,來到開封城外。

經過長時間的準備,此時秦宗權在邊孝村(汴州城北郊)集結的兵力已經達十五萬之眾,光屯駐的營寨就有三十六個,這是一組令人恐怖的數字,蔡州軍的主力部隊幾乎是傾巢而出。

十五萬蔡州軍在酸棗門外發出巨大的嘈雜聲,讓開封城中的所有人,終於想起了被“魔獸”秦宗權支配的恐懼。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開封城四門緊閉,免戰牌高高掛起,往日意氣風發的朱溫,也只能窩在府中,大氣都不敢喘。

《新唐書•逆臣傳•秦宗權傳》:“宗權悉軍十五萬列三十六屯,逼汴,全忠懼。”

《新五代史•梁太祖本紀》:“(秦宗權)環汴為三十六柵,王顧兵少,不敢出。”

怎麼辦?

面對如此兵力的懸殊,我該怎麼辦?

正當朱溫一籌莫展、愁眉苦臉的時候,朱溫突然想到了一個人,頓時面露喜色。

朱溫篤定地說道:“他一定知道怎麼辦!”

朱溫口中的這個人是誰呢?

他能否幫朱溫度過此次危機呢?



正文

朱溫口中的這個人叫做敬翔,此時他任職宣武鎮的館驛巡官,專管檄文奏告,在宣武鎮的幕職官序列中,屬於中下層。

《新唐書•百官志》:“節度使、副大使知節度事、行軍司馬、副使、判官、支使、掌書記、推官、巡官、衙推各一人,同節度副使十人,館驛巡官四人,府院法直官、要籍、逐要親事各一人,隨軍四人。”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朱溫召敬翔前來,將自己的窘境告知後,急迫地問道:“先生,計將安出?”

敬翔畢恭畢敬地向朱溫施了一禮,然後說道:“秉大帥,此事易也。翔贈予大帥兩字,即可解之。”

朱溫狐疑地凝視著敬翔,如今開封城中人心惶惶,包括自己也不例外,唯有眼前這位瘦弱的文人氣定神閒,他那單薄的身體,在此時卻猶如一座巍巍高山,任由風雲飄搖,他自巋然不動,想到此處,朱溫收回思緒,問道:“敢問先生,是哪兩個字?”

敬翔再度施禮,鄭重地向朱溫答道:“救命!”

《資治通鑑•唐紀七十三》:“夏,四月,丙子,朱全忠求救於袞、鄆。”

鄆即鄆州,代指的是天平軍節度使朱瑄;兗即兗州,代指的是泰寧軍節度使朱瑾,他們是兩兄弟。秦宗權侵略鄰道二十餘州時,此兄弟二人勢力範圍遠離蔡州,免受侵害,於是作壁上觀,安心招兵買馬,因此保有相當不錯的軍事實力,這是朱溫求救於他們的客觀條件。

雖然正史上有明確記載,朱溫面對秦宗權大軍壓境之時,使用了“救命之計”,但是在正史上並未記載,此計是由敬翔所獻。也就是說,前文所述朱溫與敬翔的對話,實乃羚羊的推斷。

那麼問題來了,羚羊推斷朱溫是因為採納了敬翔的計策,才向朱瑄、朱瑾兩兄弟發起求救,這一說法是否合理呢?

是合理的,有三點可證。


第一點,敬翔的能力。

在薛居正編纂的《舊五代史》中,張文蔚、薛貽矩、張策、杜曉、敬翔、李振六人同列一傳,其中張文蔚、薛貽矩、張策、杜曉這四人為後梁王朝的四位開國宰相,敬翔與李振二人為後梁王朝的開國崇政院使(後唐改崇政院為樞密院,專掌軍國重事),此六人所在的列傳可名為“後梁開國重臣傳”。

雖然敬翔在序列中為第五,但眾所周知,在五代十國,掌管行政的宰相併不擁有實權,而掌管軍政大權的崇政院使,才是真正的後梁第一實權重臣,可以這麼說敬翔是後梁開國第一重臣。

在歐陽修編纂的《新五代史》中,則更加明顯地說明了敬翔的地位,《樑臣傳》中名列第一的就是敬翔,其次才是立下赫赫戰功的後梁名將朱珍、李唐賓、龐師古、葛從周、霍存等人。

敬翔一個文人,在武將橫行的五代十國亂世,是靠什麼混上後梁開國第一重臣之位的呢?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很簡單,依然是兩個字

沉謀。

魏徵所著《群書治要》雲:“自古成大事者有三,一曰堅毅,二曰沉謀,三曰果勇。”

敬翔就是一個典型的沉謀之人,他悉心輔佐朱溫三十餘年,事無鉅細,鞠躬盡瘁,經常徹夜不眠,只有在行軍途中的馬鞍上可以稍事休息。

敬翔深沉低調,從不直接勸諫或者獻策,但敬翔舉手投足間只要稍有遲疑,朱溫就可以察覺到,然後就會按照敬翔的意見行事。朱溫與敬翔,這對君臣心意相通,一個不明示,一個不明說,所以外人壓根不曉得敬翔到底為朱溫進行了哪些謀劃,也不清楚哪些是朱溫的意見,哪些是敬翔的意見。

朱溫晚年臥病在床,召敬翔前來託孤,向敬翔吐露自己此生不能平滅河東的遺憾與憤恨,言辭悲切,君臣相望,憶往昔三十餘年,敬翔聲淚俱下。

朱溫是歷史上有名的雄猜之主與殘暴之君,越是朱溫的近臣,反而越容易死於非命,但敬翔不同,卻能與朱溫一直君臣相知。他們之間的情誼,真可謂是人倫大喪的後梁王朝中,罕見的真情實感,極其可貴。

《舊五代史•敬翔傳》:“翔自釋褐東下,遭遇霸王,懷抱深沉,有經濟之略,起中和歲,至鼎革大運,其間三十餘年,扈從征伐,出入帷幄,庶務叢委,恆達旦不寢,惟在馬上稍得晏息。每有所裨贊,亦未嘗顯諫,上俯仰顧步間微示持疑爾,而太祖意已察,必改行之,故裨佐之跡,人莫得知。及太祖大漸,召至御床前受顧託之命,且深以並寇為恨,翔鳴咽不忍,受命而退。”

敬翔之沉謀,不顯山不漏水,但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與左右了後梁太祖朱溫的一生,朱溫一生對敬翔的態度也始終如一,用四字可以概括,那就是——言聽計從。

敬翔:“世人皆嘆,我敬翔之謀,因為隱於朱溫幕後,未能顯名青史,但我想說,身為一個在亂世中的謀士,能找到一個始終對你言聽計從的主公,我敬翔,夫復何求!”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所以當我們分析朱溫的時候,一定不能忽略,那個視三十餘年如一日心甘情願隱於朱溫幕後的敬翔。


第二點,事件的吻合。

正史上雖未記載敬翔具體為朱溫謀劃了哪些事件,但是卻對敬翔何時投靠朱溫,何時受朱溫重用,都做了詳細記載,因此我們根據這些記載,可以依次確定人物、時間、地點,從而推斷事件。

首先,我們來看敬翔是何時投靠朱溫的呢?

《舊五代史•敬翔傳》:“時太祖初鎮大梁,有觀察支使王發者,翔里人也,翔往依焉,發以故人遇之,然無由薦達。翔久之計窘,乃與人為箋刺,往往有警句,傳於軍中。太祖比不知書,章檄喜淺近語,聞翔所作,愛之,謂發曰:‘知公鄉人有才,可與俱來。’及見,應對稱旨,即補右職,每令從軍。翔不喜武職,求補文吏,即署館驛巡官,俾專掌檄奏。”

《新五代史•敬翔傳》:“翔同里人王發為汴州觀察支使,遂往依焉。久之,發無所薦引,翔客益窘,為人作箋刺,傳之軍中。太祖素不知書,翔所作皆俚俗語,太祖愛之,謂發曰:‘聞君有故人,可與俱來。’翔見太祖...太祖大喜,補以軍職,非其所好,乃以為館驛巡官。”

這兩段記載,都說明了敬翔是因為寫文章喜歡用“俚語與俗語”而得到了朱溫的賞識,而不是因為出謀劃策,所以朱溫給敬翔委派的職務,也是專管檄文奏告的館驛巡官,此時的敬翔還沒有成為朱溫的心腹謀主。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其次,我們來看敬翔是何時得到朱溫的重用呢?

《舊五代史•敬翔傳》:“太祖與蔡賊相拒累歲,城門之外,戰聲相聞,機略之間,翔頗預之。太祖大悅,恨得翔之晚,故軍謀政術,一以諮之。”

《新五代史•敬翔傳》:“太祖與蔡人戰汴郊,翔時時為太祖謀畫,多中,太祖欣然,以謂得翔之晚,動靜輒以問之。”

這兩段記載,都說明了敬翔在朱溫與秦宗權交戰時,為朱溫出謀劃策而且“頗預之”、“多中”,於是朱溫相見恨晚,引為心腹謀主。

而且這兩段記載,都明確提到了地點,一個是“城門之外”,一個是“汴郊”。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最後,通過人物(朱溫與敬翔)、時間(朱溫與秦宗權交戰時)、地點(開封城外)的這三點的確定,從而我們可以推斷出來,在秦宗權大軍壓境開封城外之時,先發生了敬翔為朱溫出謀劃策的事件,然後發生了朱溫向朱瑄、朱瑾兩兄弟發起求救的事件,是非常吻合事情的發展順序的。


第三點,朱溫的反常。

朱溫以狡猾著稱,他的聰敏銳利,使他能成為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從四戰之地起家的開國皇帝,但一體兩面,朱溫同時是一個相當自負的人。

朱溫如果不自負,就不會在與李克用聯合剿滅黃巢之後,就匆忙決定對這個曾經的戰友,痛下殺手。

朱溫如果不自負,就不會為了獨立對抗秦宗權,冒著風險兩次跨鎮募兵和一次跨鎮出擊,去開罪其他藩鎮節帥。

而此次,自負的朱溫,居然向其他藩鎮節帥求救,這是反常的。

誰能讓朱溫做出這個反常的舉動呢?

我想答案,大家已經瞭然。

綜上三點可證,朱溫是因為採納了敬翔的計策,才向朱瑄、朱瑾兩兄弟發起求救。

求救信,是發出來了,但是現在選擇權交到了朱瑄、朱瑾兩兄弟的手裡了,他們願不願意前來救朱溫呢?

《舊五代史•梁太祖本紀》:“辛巳,兗、鄆、滑軍士皆來赴援。”

《新五代史•梁太祖本紀》:“五月,兗州朱瑾、鄆州朱瑄來赴援。”

《資治通鑑•唐紀七十三》:“朱全忠求救於袞、鄆,朱瑄、朱瑾皆引兵赴之,義成軍亦至。”

(註明:義成軍節度使又稱鄭滑節度使,由朱溫麾下大將胡真擔任,其治所在滑州,亦發兵前來救援)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朱瑄、朱瑾兩兄弟果然如約而至,一切皆如敬翔所料,脣亡齒寒的道理很淺顯,但是影響以及改變一個狡猾但又自負之人的決策卻很難。由於史料的缺乏,這其中細節我們雖然無法得知,但我們可知,敬翔是一位洞悉人性,洞察人心的非凡謀士,因為這次出色的謀劃,朱溫大嘆與他相見恨晚。


兗、鄆、滑、汴四鎮兵馬齊聚,兵力差距被抹平,心中已然無懼的朱溫,吹響了進攻秦宗權的號角。

但有關朱溫是採用什麼戰術進行進攻的,卻各說紛紜。

《舊五代史》與《新五代史》的相關記載,發生了衝突。史料衝突,這是學習五代十國曆史的過程中經常要遇到的狀況,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導致關注五代十國曆史領域的創作者相對其他歷史領域的創作者而言,相對稀少。因為在學習的過程中,得提前花不少功夫在史料的相互印證上,這是非常令人頭疼的。

有關朱溫是採用什麼戰術進行反擊的,薛居正所著《舊五代史》的說法,比較玄幻。

講的是四鎮聯合軍發起反擊的大前天夜裡,天降隕石砸入秦宗權寨中,蔡州軍遭受了天譴,戰鬥力陡然下降。於是在第二天,看見四鎮聯合軍甲冑鮮明,已經嚇得不成樣子。第三天輕鬆被四鎮聯合軍擊破,斬首二萬餘人,當天夜裡張晊和秦宗權逃跑。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舊五代史•梁太祖本紀》:“其日晚,大星隕於賊壘,有聲如雷。辛巳,兗、鄆、滑軍士皆來赴援,乃陳兵於汴水之上,旌旗器甲甚盛。蔡人望之,不敢出寨。翌日,分佈諸軍,齊攻賊寨,自寅至申,斬首二萬餘級。會夜收軍,獲牛馬、輜重、生口、器甲不可勝計。是夜,宗權、晊遁去,遲明追之,至陽武橋而還。”

而歐陽修所著《新五代史》的說法,相較於薛居正所著《舊五代史》的說法,顯得更加簡練與精彩。

講的是朱溫在反擊前夜使用“誘敵之計”,在城中大擺筵席,燈火通明,歌樂之聲,不絕於耳,北門外的張晊正聽得如痴如醉時,朱溫率領四鎮聯合軍夜襲,斬首二萬餘人,當天夜裡張晊和秦宗權逃跑。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新五代史•梁太祖本紀》:“王置酒軍中,中席,王陽 起如廁,以輕兵出北門襲晊,而樂聲不輟。晊不意兵之至也,兗、鄆之兵又從而合擊,遂大敗之,斬首二萬餘級,宗權與晊夜走。”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是聽薛居正的,還是聽歐陽修的呢?

羚羊答,我們聽司馬光的。

司馬光所著《資治通鑑》的說法,不同於薛居正與歐陽修,很簡單,很樸實,也很乾脆。

講的是朱溫帶領四鎮聯合軍,沒有使用任何計略,直接正面進攻秦宗權十五萬大軍駐紮地邊孝村(開封城北),大敗秦宗權,斬首二萬餘人,這一戰殺的秦宗權膽寒,秦宗權趁夜逃跑,被朱溫發現,一直追擊到陽武橋而還。

"

前言

話說蔡州(今河南駐馬店市汝南縣)三大將秦賢、盧瑭、張晊全部被朱溫擊敗,蔡州軍的終極BOSS被譽為“魔獸”的秦宗權震怒,終於親自下場,來到開封城外。

經過長時間的準備,此時秦宗權在邊孝村(汴州城北郊)集結的兵力已經達十五萬之眾,光屯駐的營寨就有三十六個,這是一組令人恐怖的數字,蔡州軍的主力部隊幾乎是傾巢而出。

十五萬蔡州軍在酸棗門外發出巨大的嘈雜聲,讓開封城中的所有人,終於想起了被“魔獸”秦宗權支配的恐懼。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開封城四門緊閉,免戰牌高高掛起,往日意氣風發的朱溫,也只能窩在府中,大氣都不敢喘。

《新唐書•逆臣傳•秦宗權傳》:“宗權悉軍十五萬列三十六屯,逼汴,全忠懼。”

《新五代史•梁太祖本紀》:“(秦宗權)環汴為三十六柵,王顧兵少,不敢出。”

怎麼辦?

面對如此兵力的懸殊,我該怎麼辦?

正當朱溫一籌莫展、愁眉苦臉的時候,朱溫突然想到了一個人,頓時面露喜色。

朱溫篤定地說道:“他一定知道怎麼辦!”

朱溫口中的這個人是誰呢?

他能否幫朱溫度過此次危機呢?



正文

朱溫口中的這個人叫做敬翔,此時他任職宣武鎮的館驛巡官,專管檄文奏告,在宣武鎮的幕職官序列中,屬於中下層。

《新唐書•百官志》:“節度使、副大使知節度事、行軍司馬、副使、判官、支使、掌書記、推官、巡官、衙推各一人,同節度副使十人,館驛巡官四人,府院法直官、要籍、逐要親事各一人,隨軍四人。”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朱溫召敬翔前來,將自己的窘境告知後,急迫地問道:“先生,計將安出?”

敬翔畢恭畢敬地向朱溫施了一禮,然後說道:“秉大帥,此事易也。翔贈予大帥兩字,即可解之。”

朱溫狐疑地凝視著敬翔,如今開封城中人心惶惶,包括自己也不例外,唯有眼前這位瘦弱的文人氣定神閒,他那單薄的身體,在此時卻猶如一座巍巍高山,任由風雲飄搖,他自巋然不動,想到此處,朱溫收回思緒,問道:“敢問先生,是哪兩個字?”

敬翔再度施禮,鄭重地向朱溫答道:“救命!”

《資治通鑑•唐紀七十三》:“夏,四月,丙子,朱全忠求救於袞、鄆。”

鄆即鄆州,代指的是天平軍節度使朱瑄;兗即兗州,代指的是泰寧軍節度使朱瑾,他們是兩兄弟。秦宗權侵略鄰道二十餘州時,此兄弟二人勢力範圍遠離蔡州,免受侵害,於是作壁上觀,安心招兵買馬,因此保有相當不錯的軍事實力,這是朱溫求救於他們的客觀條件。

雖然正史上有明確記載,朱溫面對秦宗權大軍壓境之時,使用了“救命之計”,但是在正史上並未記載,此計是由敬翔所獻。也就是說,前文所述朱溫與敬翔的對話,實乃羚羊的推斷。

那麼問題來了,羚羊推斷朱溫是因為採納了敬翔的計策,才向朱瑄、朱瑾兩兄弟發起求救,這一說法是否合理呢?

是合理的,有三點可證。


第一點,敬翔的能力。

在薛居正編纂的《舊五代史》中,張文蔚、薛貽矩、張策、杜曉、敬翔、李振六人同列一傳,其中張文蔚、薛貽矩、張策、杜曉這四人為後梁王朝的四位開國宰相,敬翔與李振二人為後梁王朝的開國崇政院使(後唐改崇政院為樞密院,專掌軍國重事),此六人所在的列傳可名為“後梁開國重臣傳”。

雖然敬翔在序列中為第五,但眾所周知,在五代十國,掌管行政的宰相併不擁有實權,而掌管軍政大權的崇政院使,才是真正的後梁第一實權重臣,可以這麼說敬翔是後梁開國第一重臣。

在歐陽修編纂的《新五代史》中,則更加明顯地說明了敬翔的地位,《樑臣傳》中名列第一的就是敬翔,其次才是立下赫赫戰功的後梁名將朱珍、李唐賓、龐師古、葛從周、霍存等人。

敬翔一個文人,在武將橫行的五代十國亂世,是靠什麼混上後梁開國第一重臣之位的呢?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很簡單,依然是兩個字

沉謀。

魏徵所著《群書治要》雲:“自古成大事者有三,一曰堅毅,二曰沉謀,三曰果勇。”

敬翔就是一個典型的沉謀之人,他悉心輔佐朱溫三十餘年,事無鉅細,鞠躬盡瘁,經常徹夜不眠,只有在行軍途中的馬鞍上可以稍事休息。

敬翔深沉低調,從不直接勸諫或者獻策,但敬翔舉手投足間只要稍有遲疑,朱溫就可以察覺到,然後就會按照敬翔的意見行事。朱溫與敬翔,這對君臣心意相通,一個不明示,一個不明說,所以外人壓根不曉得敬翔到底為朱溫進行了哪些謀劃,也不清楚哪些是朱溫的意見,哪些是敬翔的意見。

朱溫晚年臥病在床,召敬翔前來託孤,向敬翔吐露自己此生不能平滅河東的遺憾與憤恨,言辭悲切,君臣相望,憶往昔三十餘年,敬翔聲淚俱下。

朱溫是歷史上有名的雄猜之主與殘暴之君,越是朱溫的近臣,反而越容易死於非命,但敬翔不同,卻能與朱溫一直君臣相知。他們之間的情誼,真可謂是人倫大喪的後梁王朝中,罕見的真情實感,極其可貴。

《舊五代史•敬翔傳》:“翔自釋褐東下,遭遇霸王,懷抱深沉,有經濟之略,起中和歲,至鼎革大運,其間三十餘年,扈從征伐,出入帷幄,庶務叢委,恆達旦不寢,惟在馬上稍得晏息。每有所裨贊,亦未嘗顯諫,上俯仰顧步間微示持疑爾,而太祖意已察,必改行之,故裨佐之跡,人莫得知。及太祖大漸,召至御床前受顧託之命,且深以並寇為恨,翔鳴咽不忍,受命而退。”

敬翔之沉謀,不顯山不漏水,但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與左右了後梁太祖朱溫的一生,朱溫一生對敬翔的態度也始終如一,用四字可以概括,那就是——言聽計從。

敬翔:“世人皆嘆,我敬翔之謀,因為隱於朱溫幕後,未能顯名青史,但我想說,身為一個在亂世中的謀士,能找到一個始終對你言聽計從的主公,我敬翔,夫復何求!”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所以當我們分析朱溫的時候,一定不能忽略,那個視三十餘年如一日心甘情願隱於朱溫幕後的敬翔。


第二點,事件的吻合。

正史上雖未記載敬翔具體為朱溫謀劃了哪些事件,但是卻對敬翔何時投靠朱溫,何時受朱溫重用,都做了詳細記載,因此我們根據這些記載,可以依次確定人物、時間、地點,從而推斷事件。

首先,我們來看敬翔是何時投靠朱溫的呢?

《舊五代史•敬翔傳》:“時太祖初鎮大梁,有觀察支使王發者,翔里人也,翔往依焉,發以故人遇之,然無由薦達。翔久之計窘,乃與人為箋刺,往往有警句,傳於軍中。太祖比不知書,章檄喜淺近語,聞翔所作,愛之,謂發曰:‘知公鄉人有才,可與俱來。’及見,應對稱旨,即補右職,每令從軍。翔不喜武職,求補文吏,即署館驛巡官,俾專掌檄奏。”

《新五代史•敬翔傳》:“翔同里人王發為汴州觀察支使,遂往依焉。久之,發無所薦引,翔客益窘,為人作箋刺,傳之軍中。太祖素不知書,翔所作皆俚俗語,太祖愛之,謂發曰:‘聞君有故人,可與俱來。’翔見太祖...太祖大喜,補以軍職,非其所好,乃以為館驛巡官。”

這兩段記載,都說明了敬翔是因為寫文章喜歡用“俚語與俗語”而得到了朱溫的賞識,而不是因為出謀劃策,所以朱溫給敬翔委派的職務,也是專管檄文奏告的館驛巡官,此時的敬翔還沒有成為朱溫的心腹謀主。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其次,我們來看敬翔是何時得到朱溫的重用呢?

《舊五代史•敬翔傳》:“太祖與蔡賊相拒累歲,城門之外,戰聲相聞,機略之間,翔頗預之。太祖大悅,恨得翔之晚,故軍謀政術,一以諮之。”

《新五代史•敬翔傳》:“太祖與蔡人戰汴郊,翔時時為太祖謀畫,多中,太祖欣然,以謂得翔之晚,動靜輒以問之。”

這兩段記載,都說明了敬翔在朱溫與秦宗權交戰時,為朱溫出謀劃策而且“頗預之”、“多中”,於是朱溫相見恨晚,引為心腹謀主。

而且這兩段記載,都明確提到了地點,一個是“城門之外”,一個是“汴郊”。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最後,通過人物(朱溫與敬翔)、時間(朱溫與秦宗權交戰時)、地點(開封城外)的這三點的確定,從而我們可以推斷出來,在秦宗權大軍壓境開封城外之時,先發生了敬翔為朱溫出謀劃策的事件,然後發生了朱溫向朱瑄、朱瑾兩兄弟發起求救的事件,是非常吻合事情的發展順序的。


第三點,朱溫的反常。

朱溫以狡猾著稱,他的聰敏銳利,使他能成為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從四戰之地起家的開國皇帝,但一體兩面,朱溫同時是一個相當自負的人。

朱溫如果不自負,就不會在與李克用聯合剿滅黃巢之後,就匆忙決定對這個曾經的戰友,痛下殺手。

朱溫如果不自負,就不會為了獨立對抗秦宗權,冒著風險兩次跨鎮募兵和一次跨鎮出擊,去開罪其他藩鎮節帥。

而此次,自負的朱溫,居然向其他藩鎮節帥求救,這是反常的。

誰能讓朱溫做出這個反常的舉動呢?

我想答案,大家已經瞭然。

綜上三點可證,朱溫是因為採納了敬翔的計策,才向朱瑄、朱瑾兩兄弟發起求救。

求救信,是發出來了,但是現在選擇權交到了朱瑄、朱瑾兩兄弟的手裡了,他們願不願意前來救朱溫呢?

《舊五代史•梁太祖本紀》:“辛巳,兗、鄆、滑軍士皆來赴援。”

《新五代史•梁太祖本紀》:“五月,兗州朱瑾、鄆州朱瑄來赴援。”

《資治通鑑•唐紀七十三》:“朱全忠求救於袞、鄆,朱瑄、朱瑾皆引兵赴之,義成軍亦至。”

(註明:義成軍節度使又稱鄭滑節度使,由朱溫麾下大將胡真擔任,其治所在滑州,亦發兵前來救援)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朱瑄、朱瑾兩兄弟果然如約而至,一切皆如敬翔所料,脣亡齒寒的道理很淺顯,但是影響以及改變一個狡猾但又自負之人的決策卻很難。由於史料的缺乏,這其中細節我們雖然無法得知,但我們可知,敬翔是一位洞悉人性,洞察人心的非凡謀士,因為這次出色的謀劃,朱溫大嘆與他相見恨晚。


兗、鄆、滑、汴四鎮兵馬齊聚,兵力差距被抹平,心中已然無懼的朱溫,吹響了進攻秦宗權的號角。

但有關朱溫是採用什麼戰術進行進攻的,卻各說紛紜。

《舊五代史》與《新五代史》的相關記載,發生了衝突。史料衝突,這是學習五代十國曆史的過程中經常要遇到的狀況,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導致關注五代十國曆史領域的創作者相對其他歷史領域的創作者而言,相對稀少。因為在學習的過程中,得提前花不少功夫在史料的相互印證上,這是非常令人頭疼的。

有關朱溫是採用什麼戰術進行反擊的,薛居正所著《舊五代史》的說法,比較玄幻。

講的是四鎮聯合軍發起反擊的大前天夜裡,天降隕石砸入秦宗權寨中,蔡州軍遭受了天譴,戰鬥力陡然下降。於是在第二天,看見四鎮聯合軍甲冑鮮明,已經嚇得不成樣子。第三天輕鬆被四鎮聯合軍擊破,斬首二萬餘人,當天夜裡張晊和秦宗權逃跑。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舊五代史•梁太祖本紀》:“其日晚,大星隕於賊壘,有聲如雷。辛巳,兗、鄆、滑軍士皆來赴援,乃陳兵於汴水之上,旌旗器甲甚盛。蔡人望之,不敢出寨。翌日,分佈諸軍,齊攻賊寨,自寅至申,斬首二萬餘級。會夜收軍,獲牛馬、輜重、生口、器甲不可勝計。是夜,宗權、晊遁去,遲明追之,至陽武橋而還。”

而歐陽修所著《新五代史》的說法,相較於薛居正所著《舊五代史》的說法,顯得更加簡練與精彩。

講的是朱溫在反擊前夜使用“誘敵之計”,在城中大擺筵席,燈火通明,歌樂之聲,不絕於耳,北門外的張晊正聽得如痴如醉時,朱溫率領四鎮聯合軍夜襲,斬首二萬餘人,當天夜裡張晊和秦宗權逃跑。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新五代史•梁太祖本紀》:“王置酒軍中,中席,王陽 起如廁,以輕兵出北門襲晊,而樂聲不輟。晊不意兵之至也,兗、鄆之兵又從而合擊,遂大敗之,斬首二萬餘級,宗權與晊夜走。”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是聽薛居正的,還是聽歐陽修的呢?

羚羊答,我們聽司馬光的。

司馬光所著《資治通鑑》的說法,不同於薛居正與歐陽修,很簡單,很樸實,也很乾脆。

講的是朱溫帶領四鎮聯合軍,沒有使用任何計略,直接正面進攻秦宗權十五萬大軍駐紮地邊孝村(開封城北),大敗秦宗權,斬首二萬餘人,這一戰殺的秦宗權膽寒,秦宗權趁夜逃跑,被朱溫發現,一直追擊到陽武橋而還。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資治通鑑•唐紀七十三》:“辛巳,全忠以四鎮兵攻秦宗權於邊孝村,大破之,斬首二萬餘級,宗權宵遁,全忠追之,至陽武橋而還。”

接下來羚羊說說,為什麼我認為司馬光的說法更貼近史實呢?


第一點,秦宗權逃跑的原因。

通過三部史料相互印證,我們可以確定一個基本的事實,就是朱溫率領四鎮聯合軍反擊的結果是一致的,那就是秦宗權在夜裡逃跑了。

那麼秦宗權為什麼要逃跑呢?

薛居正和歐陽修在此點上說法大致雷同,那就是朱溫擊破了張晊軍,斬首兩萬餘人,然後秦宗權帶著張晊一起在當夜逃跑,但是這種說法並不合理。

在上回我們講到在開封保衛戰中(預知詳情,請看羚羊往期精彩文章進擊的朱溫:大唐王朝887年,開封保衛戰

秦賢被擊破死傷萬餘人,盧瑭被擊破傷亡慘重,張晊在赤崗大敗也是傷亡慘重,所有秦宗權才親自下場,率十五萬大軍壓境。因此我們可知張晊軍麾下戰鬥力已然不足,此戰中挑大樑的是秦宗權本人。

張晊軍再度被擊破的可能性本就極高,秦宗權作為一個成功攻陷鄰道二十餘州的軍事統帥,不會不明白這點。

"

前言

話說蔡州(今河南駐馬店市汝南縣)三大將秦賢、盧瑭、張晊全部被朱溫擊敗,蔡州軍的終極BOSS被譽為“魔獸”的秦宗權震怒,終於親自下場,來到開封城外。

經過長時間的準備,此時秦宗權在邊孝村(汴州城北郊)集結的兵力已經達十五萬之眾,光屯駐的營寨就有三十六個,這是一組令人恐怖的數字,蔡州軍的主力部隊幾乎是傾巢而出。

十五萬蔡州軍在酸棗門外發出巨大的嘈雜聲,讓開封城中的所有人,終於想起了被“魔獸”秦宗權支配的恐懼。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開封城四門緊閉,免戰牌高高掛起,往日意氣風發的朱溫,也只能窩在府中,大氣都不敢喘。

《新唐書•逆臣傳•秦宗權傳》:“宗權悉軍十五萬列三十六屯,逼汴,全忠懼。”

《新五代史•梁太祖本紀》:“(秦宗權)環汴為三十六柵,王顧兵少,不敢出。”

怎麼辦?

面對如此兵力的懸殊,我該怎麼辦?

正當朱溫一籌莫展、愁眉苦臉的時候,朱溫突然想到了一個人,頓時面露喜色。

朱溫篤定地說道:“他一定知道怎麼辦!”

朱溫口中的這個人是誰呢?

他能否幫朱溫度過此次危機呢?



正文

朱溫口中的這個人叫做敬翔,此時他任職宣武鎮的館驛巡官,專管檄文奏告,在宣武鎮的幕職官序列中,屬於中下層。

《新唐書•百官志》:“節度使、副大使知節度事、行軍司馬、副使、判官、支使、掌書記、推官、巡官、衙推各一人,同節度副使十人,館驛巡官四人,府院法直官、要籍、逐要親事各一人,隨軍四人。”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朱溫召敬翔前來,將自己的窘境告知後,急迫地問道:“先生,計將安出?”

敬翔畢恭畢敬地向朱溫施了一禮,然後說道:“秉大帥,此事易也。翔贈予大帥兩字,即可解之。”

朱溫狐疑地凝視著敬翔,如今開封城中人心惶惶,包括自己也不例外,唯有眼前這位瘦弱的文人氣定神閒,他那單薄的身體,在此時卻猶如一座巍巍高山,任由風雲飄搖,他自巋然不動,想到此處,朱溫收回思緒,問道:“敢問先生,是哪兩個字?”

敬翔再度施禮,鄭重地向朱溫答道:“救命!”

《資治通鑑•唐紀七十三》:“夏,四月,丙子,朱全忠求救於袞、鄆。”

鄆即鄆州,代指的是天平軍節度使朱瑄;兗即兗州,代指的是泰寧軍節度使朱瑾,他們是兩兄弟。秦宗權侵略鄰道二十餘州時,此兄弟二人勢力範圍遠離蔡州,免受侵害,於是作壁上觀,安心招兵買馬,因此保有相當不錯的軍事實力,這是朱溫求救於他們的客觀條件。

雖然正史上有明確記載,朱溫面對秦宗權大軍壓境之時,使用了“救命之計”,但是在正史上並未記載,此計是由敬翔所獻。也就是說,前文所述朱溫與敬翔的對話,實乃羚羊的推斷。

那麼問題來了,羚羊推斷朱溫是因為採納了敬翔的計策,才向朱瑄、朱瑾兩兄弟發起求救,這一說法是否合理呢?

是合理的,有三點可證。


第一點,敬翔的能力。

在薛居正編纂的《舊五代史》中,張文蔚、薛貽矩、張策、杜曉、敬翔、李振六人同列一傳,其中張文蔚、薛貽矩、張策、杜曉這四人為後梁王朝的四位開國宰相,敬翔與李振二人為後梁王朝的開國崇政院使(後唐改崇政院為樞密院,專掌軍國重事),此六人所在的列傳可名為“後梁開國重臣傳”。

雖然敬翔在序列中為第五,但眾所周知,在五代十國,掌管行政的宰相併不擁有實權,而掌管軍政大權的崇政院使,才是真正的後梁第一實權重臣,可以這麼說敬翔是後梁開國第一重臣。

在歐陽修編纂的《新五代史》中,則更加明顯地說明了敬翔的地位,《樑臣傳》中名列第一的就是敬翔,其次才是立下赫赫戰功的後梁名將朱珍、李唐賓、龐師古、葛從周、霍存等人。

敬翔一個文人,在武將橫行的五代十國亂世,是靠什麼混上後梁開國第一重臣之位的呢?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很簡單,依然是兩個字

沉謀。

魏徵所著《群書治要》雲:“自古成大事者有三,一曰堅毅,二曰沉謀,三曰果勇。”

敬翔就是一個典型的沉謀之人,他悉心輔佐朱溫三十餘年,事無鉅細,鞠躬盡瘁,經常徹夜不眠,只有在行軍途中的馬鞍上可以稍事休息。

敬翔深沉低調,從不直接勸諫或者獻策,但敬翔舉手投足間只要稍有遲疑,朱溫就可以察覺到,然後就會按照敬翔的意見行事。朱溫與敬翔,這對君臣心意相通,一個不明示,一個不明說,所以外人壓根不曉得敬翔到底為朱溫進行了哪些謀劃,也不清楚哪些是朱溫的意見,哪些是敬翔的意見。

朱溫晚年臥病在床,召敬翔前來託孤,向敬翔吐露自己此生不能平滅河東的遺憾與憤恨,言辭悲切,君臣相望,憶往昔三十餘年,敬翔聲淚俱下。

朱溫是歷史上有名的雄猜之主與殘暴之君,越是朱溫的近臣,反而越容易死於非命,但敬翔不同,卻能與朱溫一直君臣相知。他們之間的情誼,真可謂是人倫大喪的後梁王朝中,罕見的真情實感,極其可貴。

《舊五代史•敬翔傳》:“翔自釋褐東下,遭遇霸王,懷抱深沉,有經濟之略,起中和歲,至鼎革大運,其間三十餘年,扈從征伐,出入帷幄,庶務叢委,恆達旦不寢,惟在馬上稍得晏息。每有所裨贊,亦未嘗顯諫,上俯仰顧步間微示持疑爾,而太祖意已察,必改行之,故裨佐之跡,人莫得知。及太祖大漸,召至御床前受顧託之命,且深以並寇為恨,翔鳴咽不忍,受命而退。”

敬翔之沉謀,不顯山不漏水,但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與左右了後梁太祖朱溫的一生,朱溫一生對敬翔的態度也始終如一,用四字可以概括,那就是——言聽計從。

敬翔:“世人皆嘆,我敬翔之謀,因為隱於朱溫幕後,未能顯名青史,但我想說,身為一個在亂世中的謀士,能找到一個始終對你言聽計從的主公,我敬翔,夫復何求!”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所以當我們分析朱溫的時候,一定不能忽略,那個視三十餘年如一日心甘情願隱於朱溫幕後的敬翔。


第二點,事件的吻合。

正史上雖未記載敬翔具體為朱溫謀劃了哪些事件,但是卻對敬翔何時投靠朱溫,何時受朱溫重用,都做了詳細記載,因此我們根據這些記載,可以依次確定人物、時間、地點,從而推斷事件。

首先,我們來看敬翔是何時投靠朱溫的呢?

《舊五代史•敬翔傳》:“時太祖初鎮大梁,有觀察支使王發者,翔里人也,翔往依焉,發以故人遇之,然無由薦達。翔久之計窘,乃與人為箋刺,往往有警句,傳於軍中。太祖比不知書,章檄喜淺近語,聞翔所作,愛之,謂發曰:‘知公鄉人有才,可與俱來。’及見,應對稱旨,即補右職,每令從軍。翔不喜武職,求補文吏,即署館驛巡官,俾專掌檄奏。”

《新五代史•敬翔傳》:“翔同里人王發為汴州觀察支使,遂往依焉。久之,發無所薦引,翔客益窘,為人作箋刺,傳之軍中。太祖素不知書,翔所作皆俚俗語,太祖愛之,謂發曰:‘聞君有故人,可與俱來。’翔見太祖...太祖大喜,補以軍職,非其所好,乃以為館驛巡官。”

這兩段記載,都說明了敬翔是因為寫文章喜歡用“俚語與俗語”而得到了朱溫的賞識,而不是因為出謀劃策,所以朱溫給敬翔委派的職務,也是專管檄文奏告的館驛巡官,此時的敬翔還沒有成為朱溫的心腹謀主。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其次,我們來看敬翔是何時得到朱溫的重用呢?

《舊五代史•敬翔傳》:“太祖與蔡賊相拒累歲,城門之外,戰聲相聞,機略之間,翔頗預之。太祖大悅,恨得翔之晚,故軍謀政術,一以諮之。”

《新五代史•敬翔傳》:“太祖與蔡人戰汴郊,翔時時為太祖謀畫,多中,太祖欣然,以謂得翔之晚,動靜輒以問之。”

這兩段記載,都說明了敬翔在朱溫與秦宗權交戰時,為朱溫出謀劃策而且“頗預之”、“多中”,於是朱溫相見恨晚,引為心腹謀主。

而且這兩段記載,都明確提到了地點,一個是“城門之外”,一個是“汴郊”。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最後,通過人物(朱溫與敬翔)、時間(朱溫與秦宗權交戰時)、地點(開封城外)的這三點的確定,從而我們可以推斷出來,在秦宗權大軍壓境開封城外之時,先發生了敬翔為朱溫出謀劃策的事件,然後發生了朱溫向朱瑄、朱瑾兩兄弟發起求救的事件,是非常吻合事情的發展順序的。


第三點,朱溫的反常。

朱溫以狡猾著稱,他的聰敏銳利,使他能成為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從四戰之地起家的開國皇帝,但一體兩面,朱溫同時是一個相當自負的人。

朱溫如果不自負,就不會在與李克用聯合剿滅黃巢之後,就匆忙決定對這個曾經的戰友,痛下殺手。

朱溫如果不自負,就不會為了獨立對抗秦宗權,冒著風險兩次跨鎮募兵和一次跨鎮出擊,去開罪其他藩鎮節帥。

而此次,自負的朱溫,居然向其他藩鎮節帥求救,這是反常的。

誰能讓朱溫做出這個反常的舉動呢?

我想答案,大家已經瞭然。

綜上三點可證,朱溫是因為採納了敬翔的計策,才向朱瑄、朱瑾兩兄弟發起求救。

求救信,是發出來了,但是現在選擇權交到了朱瑄、朱瑾兩兄弟的手裡了,他們願不願意前來救朱溫呢?

《舊五代史•梁太祖本紀》:“辛巳,兗、鄆、滑軍士皆來赴援。”

《新五代史•梁太祖本紀》:“五月,兗州朱瑾、鄆州朱瑄來赴援。”

《資治通鑑•唐紀七十三》:“朱全忠求救於袞、鄆,朱瑄、朱瑾皆引兵赴之,義成軍亦至。”

(註明:義成軍節度使又稱鄭滑節度使,由朱溫麾下大將胡真擔任,其治所在滑州,亦發兵前來救援)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朱瑄、朱瑾兩兄弟果然如約而至,一切皆如敬翔所料,脣亡齒寒的道理很淺顯,但是影響以及改變一個狡猾但又自負之人的決策卻很難。由於史料的缺乏,這其中細節我們雖然無法得知,但我們可知,敬翔是一位洞悉人性,洞察人心的非凡謀士,因為這次出色的謀劃,朱溫大嘆與他相見恨晚。


兗、鄆、滑、汴四鎮兵馬齊聚,兵力差距被抹平,心中已然無懼的朱溫,吹響了進攻秦宗權的號角。

但有關朱溫是採用什麼戰術進行進攻的,卻各說紛紜。

《舊五代史》與《新五代史》的相關記載,發生了衝突。史料衝突,這是學習五代十國曆史的過程中經常要遇到的狀況,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導致關注五代十國曆史領域的創作者相對其他歷史領域的創作者而言,相對稀少。因為在學習的過程中,得提前花不少功夫在史料的相互印證上,這是非常令人頭疼的。

有關朱溫是採用什麼戰術進行反擊的,薛居正所著《舊五代史》的說法,比較玄幻。

講的是四鎮聯合軍發起反擊的大前天夜裡,天降隕石砸入秦宗權寨中,蔡州軍遭受了天譴,戰鬥力陡然下降。於是在第二天,看見四鎮聯合軍甲冑鮮明,已經嚇得不成樣子。第三天輕鬆被四鎮聯合軍擊破,斬首二萬餘人,當天夜裡張晊和秦宗權逃跑。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舊五代史•梁太祖本紀》:“其日晚,大星隕於賊壘,有聲如雷。辛巳,兗、鄆、滑軍士皆來赴援,乃陳兵於汴水之上,旌旗器甲甚盛。蔡人望之,不敢出寨。翌日,分佈諸軍,齊攻賊寨,自寅至申,斬首二萬餘級。會夜收軍,獲牛馬、輜重、生口、器甲不可勝計。是夜,宗權、晊遁去,遲明追之,至陽武橋而還。”

而歐陽修所著《新五代史》的說法,相較於薛居正所著《舊五代史》的說法,顯得更加簡練與精彩。

講的是朱溫在反擊前夜使用“誘敵之計”,在城中大擺筵席,燈火通明,歌樂之聲,不絕於耳,北門外的張晊正聽得如痴如醉時,朱溫率領四鎮聯合軍夜襲,斬首二萬餘人,當天夜裡張晊和秦宗權逃跑。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新五代史•梁太祖本紀》:“王置酒軍中,中席,王陽 起如廁,以輕兵出北門襲晊,而樂聲不輟。晊不意兵之至也,兗、鄆之兵又從而合擊,遂大敗之,斬首二萬餘級,宗權與晊夜走。”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是聽薛居正的,還是聽歐陽修的呢?

羚羊答,我們聽司馬光的。

司馬光所著《資治通鑑》的說法,不同於薛居正與歐陽修,很簡單,很樸實,也很乾脆。

講的是朱溫帶領四鎮聯合軍,沒有使用任何計略,直接正面進攻秦宗權十五萬大軍駐紮地邊孝村(開封城北),大敗秦宗權,斬首二萬餘人,這一戰殺的秦宗權膽寒,秦宗權趁夜逃跑,被朱溫發現,一直追擊到陽武橋而還。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資治通鑑•唐紀七十三》:“辛巳,全忠以四鎮兵攻秦宗權於邊孝村,大破之,斬首二萬餘級,宗權宵遁,全忠追之,至陽武橋而還。”

接下來羚羊說說,為什麼我認為司馬光的說法更貼近史實呢?


第一點,秦宗權逃跑的原因。

通過三部史料相互印證,我們可以確定一個基本的事實,就是朱溫率領四鎮聯合軍反擊的結果是一致的,那就是秦宗權在夜裡逃跑了。

那麼秦宗權為什麼要逃跑呢?

薛居正和歐陽修在此點上說法大致雷同,那就是朱溫擊破了張晊軍,斬首兩萬餘人,然後秦宗權帶著張晊一起在當夜逃跑,但是這種說法並不合理。

在上回我們講到在開封保衛戰中(預知詳情,請看羚羊往期精彩文章進擊的朱溫:大唐王朝887年,開封保衛戰

秦賢被擊破死傷萬餘人,盧瑭被擊破傷亡慘重,張晊在赤崗大敗也是傷亡慘重,所有秦宗權才親自下場,率十五萬大軍壓境。因此我們可知張晊軍麾下戰鬥力已然不足,此戰中挑大樑的是秦宗權本人。

張晊軍再度被擊破的可能性本就極高,秦宗權作為一個成功攻陷鄰道二十餘州的軍事統帥,不會不明白這點。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而且張晊軍駐紮地赤崗,在邊孝村南邊,與秦宗權互為犄角之勢。誠如薛居正和歐陽修所說張晊遭受到了四鎮聯合軍的攻擊,被斬首兩萬餘人,那麼秦宗權所率十五萬大軍為何沒有南下救援?

就算因為四鎮聯合軍的突襲,秦宗權被打了個措手不及,使秦宗權稀裡糊塗放棄了救援的機會,但為什麼之前肆虐中原不可一世的秦宗權不率十五萬大軍進行反擊,而是一反常態,放棄抵抗,直接選擇在當夜和張晊一起灰溜溜地逃跑了呢?

秦宗權逃跑的原因,是因為張晊被擊敗,這種說法站不住腳。


第二點,這次兵敗的影響力。

我們來看一下三部史料有關這此蔡州軍兵敗的後續記載。

《舊五代史•梁太祖本紀》:“始蔡人分兵寇陝、洛、孟、懷、許、汝,皆先據之,因是敗也,賊眾恐懼,鹹棄之而遁。”

《新五代史•梁太祖本紀》:“而河陽、陝、洛之兵為宗權守者,聞蔡精兵皆已殲於汴,因各潰去。”

《資治通鑑•唐紀七十三》:“蔡人之守東都、河陽、許、汝、懷、鄭、陝、虢者,聞宗權敗,皆棄去。”

這次的失敗,直接導致各地駐守的蔡州軍全部棄秦宗權而去,如果僅僅只是張晊被擊敗,有這麼大影響力嗎?

秦宗權不是還有十五萬大軍回到蔡州呢嘛?

所以這次被擊敗的不是張晊及他的赤崗寨殘兵,而是秦宗權本人及蔡州軍十五萬主力部隊,這才說得通。

基於以上兩點,羚羊認為司馬光的說法,更貼近史實。

只有朱溫在正面戰場上直接擊敗了秦宗權本人及蔡州軍十五萬主力部隊,破了秦宗權這隻“魔獸”不敗的“神話”,才能有如此巨大的影響力。

"

前言

話說蔡州(今河南駐馬店市汝南縣)三大將秦賢、盧瑭、張晊全部被朱溫擊敗,蔡州軍的終極BOSS被譽為“魔獸”的秦宗權震怒,終於親自下場,來到開封城外。

經過長時間的準備,此時秦宗權在邊孝村(汴州城北郊)集結的兵力已經達十五萬之眾,光屯駐的營寨就有三十六個,這是一組令人恐怖的數字,蔡州軍的主力部隊幾乎是傾巢而出。

十五萬蔡州軍在酸棗門外發出巨大的嘈雜聲,讓開封城中的所有人,終於想起了被“魔獸”秦宗權支配的恐懼。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開封城四門緊閉,免戰牌高高掛起,往日意氣風發的朱溫,也只能窩在府中,大氣都不敢喘。

《新唐書•逆臣傳•秦宗權傳》:“宗權悉軍十五萬列三十六屯,逼汴,全忠懼。”

《新五代史•梁太祖本紀》:“(秦宗權)環汴為三十六柵,王顧兵少,不敢出。”

怎麼辦?

面對如此兵力的懸殊,我該怎麼辦?

正當朱溫一籌莫展、愁眉苦臉的時候,朱溫突然想到了一個人,頓時面露喜色。

朱溫篤定地說道:“他一定知道怎麼辦!”

朱溫口中的這個人是誰呢?

他能否幫朱溫度過此次危機呢?



正文

朱溫口中的這個人叫做敬翔,此時他任職宣武鎮的館驛巡官,專管檄文奏告,在宣武鎮的幕職官序列中,屬於中下層。

《新唐書•百官志》:“節度使、副大使知節度事、行軍司馬、副使、判官、支使、掌書記、推官、巡官、衙推各一人,同節度副使十人,館驛巡官四人,府院法直官、要籍、逐要親事各一人,隨軍四人。”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朱溫召敬翔前來,將自己的窘境告知後,急迫地問道:“先生,計將安出?”

敬翔畢恭畢敬地向朱溫施了一禮,然後說道:“秉大帥,此事易也。翔贈予大帥兩字,即可解之。”

朱溫狐疑地凝視著敬翔,如今開封城中人心惶惶,包括自己也不例外,唯有眼前這位瘦弱的文人氣定神閒,他那單薄的身體,在此時卻猶如一座巍巍高山,任由風雲飄搖,他自巋然不動,想到此處,朱溫收回思緒,問道:“敢問先生,是哪兩個字?”

敬翔再度施禮,鄭重地向朱溫答道:“救命!”

《資治通鑑•唐紀七十三》:“夏,四月,丙子,朱全忠求救於袞、鄆。”

鄆即鄆州,代指的是天平軍節度使朱瑄;兗即兗州,代指的是泰寧軍節度使朱瑾,他們是兩兄弟。秦宗權侵略鄰道二十餘州時,此兄弟二人勢力範圍遠離蔡州,免受侵害,於是作壁上觀,安心招兵買馬,因此保有相當不錯的軍事實力,這是朱溫求救於他們的客觀條件。

雖然正史上有明確記載,朱溫面對秦宗權大軍壓境之時,使用了“救命之計”,但是在正史上並未記載,此計是由敬翔所獻。也就是說,前文所述朱溫與敬翔的對話,實乃羚羊的推斷。

那麼問題來了,羚羊推斷朱溫是因為採納了敬翔的計策,才向朱瑄、朱瑾兩兄弟發起求救,這一說法是否合理呢?

是合理的,有三點可證。


第一點,敬翔的能力。

在薛居正編纂的《舊五代史》中,張文蔚、薛貽矩、張策、杜曉、敬翔、李振六人同列一傳,其中張文蔚、薛貽矩、張策、杜曉這四人為後梁王朝的四位開國宰相,敬翔與李振二人為後梁王朝的開國崇政院使(後唐改崇政院為樞密院,專掌軍國重事),此六人所在的列傳可名為“後梁開國重臣傳”。

雖然敬翔在序列中為第五,但眾所周知,在五代十國,掌管行政的宰相併不擁有實權,而掌管軍政大權的崇政院使,才是真正的後梁第一實權重臣,可以這麼說敬翔是後梁開國第一重臣。

在歐陽修編纂的《新五代史》中,則更加明顯地說明了敬翔的地位,《樑臣傳》中名列第一的就是敬翔,其次才是立下赫赫戰功的後梁名將朱珍、李唐賓、龐師古、葛從周、霍存等人。

敬翔一個文人,在武將橫行的五代十國亂世,是靠什麼混上後梁開國第一重臣之位的呢?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很簡單,依然是兩個字

沉謀。

魏徵所著《群書治要》雲:“自古成大事者有三,一曰堅毅,二曰沉謀,三曰果勇。”

敬翔就是一個典型的沉謀之人,他悉心輔佐朱溫三十餘年,事無鉅細,鞠躬盡瘁,經常徹夜不眠,只有在行軍途中的馬鞍上可以稍事休息。

敬翔深沉低調,從不直接勸諫或者獻策,但敬翔舉手投足間只要稍有遲疑,朱溫就可以察覺到,然後就會按照敬翔的意見行事。朱溫與敬翔,這對君臣心意相通,一個不明示,一個不明說,所以外人壓根不曉得敬翔到底為朱溫進行了哪些謀劃,也不清楚哪些是朱溫的意見,哪些是敬翔的意見。

朱溫晚年臥病在床,召敬翔前來託孤,向敬翔吐露自己此生不能平滅河東的遺憾與憤恨,言辭悲切,君臣相望,憶往昔三十餘年,敬翔聲淚俱下。

朱溫是歷史上有名的雄猜之主與殘暴之君,越是朱溫的近臣,反而越容易死於非命,但敬翔不同,卻能與朱溫一直君臣相知。他們之間的情誼,真可謂是人倫大喪的後梁王朝中,罕見的真情實感,極其可貴。

《舊五代史•敬翔傳》:“翔自釋褐東下,遭遇霸王,懷抱深沉,有經濟之略,起中和歲,至鼎革大運,其間三十餘年,扈從征伐,出入帷幄,庶務叢委,恆達旦不寢,惟在馬上稍得晏息。每有所裨贊,亦未嘗顯諫,上俯仰顧步間微示持疑爾,而太祖意已察,必改行之,故裨佐之跡,人莫得知。及太祖大漸,召至御床前受顧託之命,且深以並寇為恨,翔鳴咽不忍,受命而退。”

敬翔之沉謀,不顯山不漏水,但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與左右了後梁太祖朱溫的一生,朱溫一生對敬翔的態度也始終如一,用四字可以概括,那就是——言聽計從。

敬翔:“世人皆嘆,我敬翔之謀,因為隱於朱溫幕後,未能顯名青史,但我想說,身為一個在亂世中的謀士,能找到一個始終對你言聽計從的主公,我敬翔,夫復何求!”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所以當我們分析朱溫的時候,一定不能忽略,那個視三十餘年如一日心甘情願隱於朱溫幕後的敬翔。


第二點,事件的吻合。

正史上雖未記載敬翔具體為朱溫謀劃了哪些事件,但是卻對敬翔何時投靠朱溫,何時受朱溫重用,都做了詳細記載,因此我們根據這些記載,可以依次確定人物、時間、地點,從而推斷事件。

首先,我們來看敬翔是何時投靠朱溫的呢?

《舊五代史•敬翔傳》:“時太祖初鎮大梁,有觀察支使王發者,翔里人也,翔往依焉,發以故人遇之,然無由薦達。翔久之計窘,乃與人為箋刺,往往有警句,傳於軍中。太祖比不知書,章檄喜淺近語,聞翔所作,愛之,謂發曰:‘知公鄉人有才,可與俱來。’及見,應對稱旨,即補右職,每令從軍。翔不喜武職,求補文吏,即署館驛巡官,俾專掌檄奏。”

《新五代史•敬翔傳》:“翔同里人王發為汴州觀察支使,遂往依焉。久之,發無所薦引,翔客益窘,為人作箋刺,傳之軍中。太祖素不知書,翔所作皆俚俗語,太祖愛之,謂發曰:‘聞君有故人,可與俱來。’翔見太祖...太祖大喜,補以軍職,非其所好,乃以為館驛巡官。”

這兩段記載,都說明了敬翔是因為寫文章喜歡用“俚語與俗語”而得到了朱溫的賞識,而不是因為出謀劃策,所以朱溫給敬翔委派的職務,也是專管檄文奏告的館驛巡官,此時的敬翔還沒有成為朱溫的心腹謀主。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其次,我們來看敬翔是何時得到朱溫的重用呢?

《舊五代史•敬翔傳》:“太祖與蔡賊相拒累歲,城門之外,戰聲相聞,機略之間,翔頗預之。太祖大悅,恨得翔之晚,故軍謀政術,一以諮之。”

《新五代史•敬翔傳》:“太祖與蔡人戰汴郊,翔時時為太祖謀畫,多中,太祖欣然,以謂得翔之晚,動靜輒以問之。”

這兩段記載,都說明了敬翔在朱溫與秦宗權交戰時,為朱溫出謀劃策而且“頗預之”、“多中”,於是朱溫相見恨晚,引為心腹謀主。

而且這兩段記載,都明確提到了地點,一個是“城門之外”,一個是“汴郊”。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最後,通過人物(朱溫與敬翔)、時間(朱溫與秦宗權交戰時)、地點(開封城外)的這三點的確定,從而我們可以推斷出來,在秦宗權大軍壓境開封城外之時,先發生了敬翔為朱溫出謀劃策的事件,然後發生了朱溫向朱瑄、朱瑾兩兄弟發起求救的事件,是非常吻合事情的發展順序的。


第三點,朱溫的反常。

朱溫以狡猾著稱,他的聰敏銳利,使他能成為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從四戰之地起家的開國皇帝,但一體兩面,朱溫同時是一個相當自負的人。

朱溫如果不自負,就不會在與李克用聯合剿滅黃巢之後,就匆忙決定對這個曾經的戰友,痛下殺手。

朱溫如果不自負,就不會為了獨立對抗秦宗權,冒著風險兩次跨鎮募兵和一次跨鎮出擊,去開罪其他藩鎮節帥。

而此次,自負的朱溫,居然向其他藩鎮節帥求救,這是反常的。

誰能讓朱溫做出這個反常的舉動呢?

我想答案,大家已經瞭然。

綜上三點可證,朱溫是因為採納了敬翔的計策,才向朱瑄、朱瑾兩兄弟發起求救。

求救信,是發出來了,但是現在選擇權交到了朱瑄、朱瑾兩兄弟的手裡了,他們願不願意前來救朱溫呢?

《舊五代史•梁太祖本紀》:“辛巳,兗、鄆、滑軍士皆來赴援。”

《新五代史•梁太祖本紀》:“五月,兗州朱瑾、鄆州朱瑄來赴援。”

《資治通鑑•唐紀七十三》:“朱全忠求救於袞、鄆,朱瑄、朱瑾皆引兵赴之,義成軍亦至。”

(註明:義成軍節度使又稱鄭滑節度使,由朱溫麾下大將胡真擔任,其治所在滑州,亦發兵前來救援)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朱瑄、朱瑾兩兄弟果然如約而至,一切皆如敬翔所料,脣亡齒寒的道理很淺顯,但是影響以及改變一個狡猾但又自負之人的決策卻很難。由於史料的缺乏,這其中細節我們雖然無法得知,但我們可知,敬翔是一位洞悉人性,洞察人心的非凡謀士,因為這次出色的謀劃,朱溫大嘆與他相見恨晚。


兗、鄆、滑、汴四鎮兵馬齊聚,兵力差距被抹平,心中已然無懼的朱溫,吹響了進攻秦宗權的號角。

但有關朱溫是採用什麼戰術進行進攻的,卻各說紛紜。

《舊五代史》與《新五代史》的相關記載,發生了衝突。史料衝突,這是學習五代十國曆史的過程中經常要遇到的狀況,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導致關注五代十國曆史領域的創作者相對其他歷史領域的創作者而言,相對稀少。因為在學習的過程中,得提前花不少功夫在史料的相互印證上,這是非常令人頭疼的。

有關朱溫是採用什麼戰術進行反擊的,薛居正所著《舊五代史》的說法,比較玄幻。

講的是四鎮聯合軍發起反擊的大前天夜裡,天降隕石砸入秦宗權寨中,蔡州軍遭受了天譴,戰鬥力陡然下降。於是在第二天,看見四鎮聯合軍甲冑鮮明,已經嚇得不成樣子。第三天輕鬆被四鎮聯合軍擊破,斬首二萬餘人,當天夜裡張晊和秦宗權逃跑。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舊五代史•梁太祖本紀》:“其日晚,大星隕於賊壘,有聲如雷。辛巳,兗、鄆、滑軍士皆來赴援,乃陳兵於汴水之上,旌旗器甲甚盛。蔡人望之,不敢出寨。翌日,分佈諸軍,齊攻賊寨,自寅至申,斬首二萬餘級。會夜收軍,獲牛馬、輜重、生口、器甲不可勝計。是夜,宗權、晊遁去,遲明追之,至陽武橋而還。”

而歐陽修所著《新五代史》的說法,相較於薛居正所著《舊五代史》的說法,顯得更加簡練與精彩。

講的是朱溫在反擊前夜使用“誘敵之計”,在城中大擺筵席,燈火通明,歌樂之聲,不絕於耳,北門外的張晊正聽得如痴如醉時,朱溫率領四鎮聯合軍夜襲,斬首二萬餘人,當天夜裡張晊和秦宗權逃跑。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新五代史•梁太祖本紀》:“王置酒軍中,中席,王陽 起如廁,以輕兵出北門襲晊,而樂聲不輟。晊不意兵之至也,兗、鄆之兵又從而合擊,遂大敗之,斬首二萬餘級,宗權與晊夜走。”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是聽薛居正的,還是聽歐陽修的呢?

羚羊答,我們聽司馬光的。

司馬光所著《資治通鑑》的說法,不同於薛居正與歐陽修,很簡單,很樸實,也很乾脆。

講的是朱溫帶領四鎮聯合軍,沒有使用任何計略,直接正面進攻秦宗權十五萬大軍駐紮地邊孝村(開封城北),大敗秦宗權,斬首二萬餘人,這一戰殺的秦宗權膽寒,秦宗權趁夜逃跑,被朱溫發現,一直追擊到陽武橋而還。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資治通鑑•唐紀七十三》:“辛巳,全忠以四鎮兵攻秦宗權於邊孝村,大破之,斬首二萬餘級,宗權宵遁,全忠追之,至陽武橋而還。”

接下來羚羊說說,為什麼我認為司馬光的說法更貼近史實呢?


第一點,秦宗權逃跑的原因。

通過三部史料相互印證,我們可以確定一個基本的事實,就是朱溫率領四鎮聯合軍反擊的結果是一致的,那就是秦宗權在夜裡逃跑了。

那麼秦宗權為什麼要逃跑呢?

薛居正和歐陽修在此點上說法大致雷同,那就是朱溫擊破了張晊軍,斬首兩萬餘人,然後秦宗權帶著張晊一起在當夜逃跑,但是這種說法並不合理。

在上回我們講到在開封保衛戰中(預知詳情,請看羚羊往期精彩文章進擊的朱溫:大唐王朝887年,開封保衛戰

秦賢被擊破死傷萬餘人,盧瑭被擊破傷亡慘重,張晊在赤崗大敗也是傷亡慘重,所有秦宗權才親自下場,率十五萬大軍壓境。因此我們可知張晊軍麾下戰鬥力已然不足,此戰中挑大樑的是秦宗權本人。

張晊軍再度被擊破的可能性本就極高,秦宗權作為一個成功攻陷鄰道二十餘州的軍事統帥,不會不明白這點。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而且張晊軍駐紮地赤崗,在邊孝村南邊,與秦宗權互為犄角之勢。誠如薛居正和歐陽修所說張晊遭受到了四鎮聯合軍的攻擊,被斬首兩萬餘人,那麼秦宗權所率十五萬大軍為何沒有南下救援?

就算因為四鎮聯合軍的突襲,秦宗權被打了個措手不及,使秦宗權稀裡糊塗放棄了救援的機會,但為什麼之前肆虐中原不可一世的秦宗權不率十五萬大軍進行反擊,而是一反常態,放棄抵抗,直接選擇在當夜和張晊一起灰溜溜地逃跑了呢?

秦宗權逃跑的原因,是因為張晊被擊敗,這種說法站不住腳。


第二點,這次兵敗的影響力。

我們來看一下三部史料有關這此蔡州軍兵敗的後續記載。

《舊五代史•梁太祖本紀》:“始蔡人分兵寇陝、洛、孟、懷、許、汝,皆先據之,因是敗也,賊眾恐懼,鹹棄之而遁。”

《新五代史•梁太祖本紀》:“而河陽、陝、洛之兵為宗權守者,聞蔡精兵皆已殲於汴,因各潰去。”

《資治通鑑•唐紀七十三》:“蔡人之守東都、河陽、許、汝、懷、鄭、陝、虢者,聞宗權敗,皆棄去。”

這次的失敗,直接導致各地駐守的蔡州軍全部棄秦宗權而去,如果僅僅只是張晊被擊敗,有這麼大影響力嗎?

秦宗權不是還有十五萬大軍回到蔡州呢嘛?

所以這次被擊敗的不是張晊及他的赤崗寨殘兵,而是秦宗權本人及蔡州軍十五萬主力部隊,這才說得通。

基於以上兩點,羚羊認為司馬光的說法,更貼近史實。

只有朱溫在正面戰場上直接擊敗了秦宗權本人及蔡州軍十五萬主力部隊,破了秦宗權這隻“魔獸”不敗的“神話”,才能有如此巨大的影響力。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估計朱溫也是這麼想的吧,之前一直用各種突襲戰術,那是因為兵少,如今四鎮聯合,兵力的差距被抹平,朱溫就是要堂堂正正的直接把秦宗權打敗,不僅要打敗他,更要打掉這隻“魔獸”的囂張氣焰,更要擊碎這數年來人們對於“魔獸”的恐懼。

朱溫最終做到了,在正面戰場上很樸實,也很乾脆的一擊,讓“魔獸”秦宗權走向了末路,從此人們不再畏懼“魔獸”,從此再也沒有人真正依附秦宗權的人了,他麾下的蔡州將領各懷鬼胎開始各謀出路。

"

前言

話說蔡州(今河南駐馬店市汝南縣)三大將秦賢、盧瑭、張晊全部被朱溫擊敗,蔡州軍的終極BOSS被譽為“魔獸”的秦宗權震怒,終於親自下場,來到開封城外。

經過長時間的準備,此時秦宗權在邊孝村(汴州城北郊)集結的兵力已經達十五萬之眾,光屯駐的營寨就有三十六個,這是一組令人恐怖的數字,蔡州軍的主力部隊幾乎是傾巢而出。

十五萬蔡州軍在酸棗門外發出巨大的嘈雜聲,讓開封城中的所有人,終於想起了被“魔獸”秦宗權支配的恐懼。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開封城四門緊閉,免戰牌高高掛起,往日意氣風發的朱溫,也只能窩在府中,大氣都不敢喘。

《新唐書•逆臣傳•秦宗權傳》:“宗權悉軍十五萬列三十六屯,逼汴,全忠懼。”

《新五代史•梁太祖本紀》:“(秦宗權)環汴為三十六柵,王顧兵少,不敢出。”

怎麼辦?

面對如此兵力的懸殊,我該怎麼辦?

正當朱溫一籌莫展、愁眉苦臉的時候,朱溫突然想到了一個人,頓時面露喜色。

朱溫篤定地說道:“他一定知道怎麼辦!”

朱溫口中的這個人是誰呢?

他能否幫朱溫度過此次危機呢?



正文

朱溫口中的這個人叫做敬翔,此時他任職宣武鎮的館驛巡官,專管檄文奏告,在宣武鎮的幕職官序列中,屬於中下層。

《新唐書•百官志》:“節度使、副大使知節度事、行軍司馬、副使、判官、支使、掌書記、推官、巡官、衙推各一人,同節度副使十人,館驛巡官四人,府院法直官、要籍、逐要親事各一人,隨軍四人。”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朱溫召敬翔前來,將自己的窘境告知後,急迫地問道:“先生,計將安出?”

敬翔畢恭畢敬地向朱溫施了一禮,然後說道:“秉大帥,此事易也。翔贈予大帥兩字,即可解之。”

朱溫狐疑地凝視著敬翔,如今開封城中人心惶惶,包括自己也不例外,唯有眼前這位瘦弱的文人氣定神閒,他那單薄的身體,在此時卻猶如一座巍巍高山,任由風雲飄搖,他自巋然不動,想到此處,朱溫收回思緒,問道:“敢問先生,是哪兩個字?”

敬翔再度施禮,鄭重地向朱溫答道:“救命!”

《資治通鑑•唐紀七十三》:“夏,四月,丙子,朱全忠求救於袞、鄆。”

鄆即鄆州,代指的是天平軍節度使朱瑄;兗即兗州,代指的是泰寧軍節度使朱瑾,他們是兩兄弟。秦宗權侵略鄰道二十餘州時,此兄弟二人勢力範圍遠離蔡州,免受侵害,於是作壁上觀,安心招兵買馬,因此保有相當不錯的軍事實力,這是朱溫求救於他們的客觀條件。

雖然正史上有明確記載,朱溫面對秦宗權大軍壓境之時,使用了“救命之計”,但是在正史上並未記載,此計是由敬翔所獻。也就是說,前文所述朱溫與敬翔的對話,實乃羚羊的推斷。

那麼問題來了,羚羊推斷朱溫是因為採納了敬翔的計策,才向朱瑄、朱瑾兩兄弟發起求救,這一說法是否合理呢?

是合理的,有三點可證。


第一點,敬翔的能力。

在薛居正編纂的《舊五代史》中,張文蔚、薛貽矩、張策、杜曉、敬翔、李振六人同列一傳,其中張文蔚、薛貽矩、張策、杜曉這四人為後梁王朝的四位開國宰相,敬翔與李振二人為後梁王朝的開國崇政院使(後唐改崇政院為樞密院,專掌軍國重事),此六人所在的列傳可名為“後梁開國重臣傳”。

雖然敬翔在序列中為第五,但眾所周知,在五代十國,掌管行政的宰相併不擁有實權,而掌管軍政大權的崇政院使,才是真正的後梁第一實權重臣,可以這麼說敬翔是後梁開國第一重臣。

在歐陽修編纂的《新五代史》中,則更加明顯地說明了敬翔的地位,《樑臣傳》中名列第一的就是敬翔,其次才是立下赫赫戰功的後梁名將朱珍、李唐賓、龐師古、葛從周、霍存等人。

敬翔一個文人,在武將橫行的五代十國亂世,是靠什麼混上後梁開國第一重臣之位的呢?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很簡單,依然是兩個字

沉謀。

魏徵所著《群書治要》雲:“自古成大事者有三,一曰堅毅,二曰沉謀,三曰果勇。”

敬翔就是一個典型的沉謀之人,他悉心輔佐朱溫三十餘年,事無鉅細,鞠躬盡瘁,經常徹夜不眠,只有在行軍途中的馬鞍上可以稍事休息。

敬翔深沉低調,從不直接勸諫或者獻策,但敬翔舉手投足間只要稍有遲疑,朱溫就可以察覺到,然後就會按照敬翔的意見行事。朱溫與敬翔,這對君臣心意相通,一個不明示,一個不明說,所以外人壓根不曉得敬翔到底為朱溫進行了哪些謀劃,也不清楚哪些是朱溫的意見,哪些是敬翔的意見。

朱溫晚年臥病在床,召敬翔前來託孤,向敬翔吐露自己此生不能平滅河東的遺憾與憤恨,言辭悲切,君臣相望,憶往昔三十餘年,敬翔聲淚俱下。

朱溫是歷史上有名的雄猜之主與殘暴之君,越是朱溫的近臣,反而越容易死於非命,但敬翔不同,卻能與朱溫一直君臣相知。他們之間的情誼,真可謂是人倫大喪的後梁王朝中,罕見的真情實感,極其可貴。

《舊五代史•敬翔傳》:“翔自釋褐東下,遭遇霸王,懷抱深沉,有經濟之略,起中和歲,至鼎革大運,其間三十餘年,扈從征伐,出入帷幄,庶務叢委,恆達旦不寢,惟在馬上稍得晏息。每有所裨贊,亦未嘗顯諫,上俯仰顧步間微示持疑爾,而太祖意已察,必改行之,故裨佐之跡,人莫得知。及太祖大漸,召至御床前受顧託之命,且深以並寇為恨,翔鳴咽不忍,受命而退。”

敬翔之沉謀,不顯山不漏水,但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與左右了後梁太祖朱溫的一生,朱溫一生對敬翔的態度也始終如一,用四字可以概括,那就是——言聽計從。

敬翔:“世人皆嘆,我敬翔之謀,因為隱於朱溫幕後,未能顯名青史,但我想說,身為一個在亂世中的謀士,能找到一個始終對你言聽計從的主公,我敬翔,夫復何求!”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所以當我們分析朱溫的時候,一定不能忽略,那個視三十餘年如一日心甘情願隱於朱溫幕後的敬翔。


第二點,事件的吻合。

正史上雖未記載敬翔具體為朱溫謀劃了哪些事件,但是卻對敬翔何時投靠朱溫,何時受朱溫重用,都做了詳細記載,因此我們根據這些記載,可以依次確定人物、時間、地點,從而推斷事件。

首先,我們來看敬翔是何時投靠朱溫的呢?

《舊五代史•敬翔傳》:“時太祖初鎮大梁,有觀察支使王發者,翔里人也,翔往依焉,發以故人遇之,然無由薦達。翔久之計窘,乃與人為箋刺,往往有警句,傳於軍中。太祖比不知書,章檄喜淺近語,聞翔所作,愛之,謂發曰:‘知公鄉人有才,可與俱來。’及見,應對稱旨,即補右職,每令從軍。翔不喜武職,求補文吏,即署館驛巡官,俾專掌檄奏。”

《新五代史•敬翔傳》:“翔同里人王發為汴州觀察支使,遂往依焉。久之,發無所薦引,翔客益窘,為人作箋刺,傳之軍中。太祖素不知書,翔所作皆俚俗語,太祖愛之,謂發曰:‘聞君有故人,可與俱來。’翔見太祖...太祖大喜,補以軍職,非其所好,乃以為館驛巡官。”

這兩段記載,都說明了敬翔是因為寫文章喜歡用“俚語與俗語”而得到了朱溫的賞識,而不是因為出謀劃策,所以朱溫給敬翔委派的職務,也是專管檄文奏告的館驛巡官,此時的敬翔還沒有成為朱溫的心腹謀主。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其次,我們來看敬翔是何時得到朱溫的重用呢?

《舊五代史•敬翔傳》:“太祖與蔡賊相拒累歲,城門之外,戰聲相聞,機略之間,翔頗預之。太祖大悅,恨得翔之晚,故軍謀政術,一以諮之。”

《新五代史•敬翔傳》:“太祖與蔡人戰汴郊,翔時時為太祖謀畫,多中,太祖欣然,以謂得翔之晚,動靜輒以問之。”

這兩段記載,都說明了敬翔在朱溫與秦宗權交戰時,為朱溫出謀劃策而且“頗預之”、“多中”,於是朱溫相見恨晚,引為心腹謀主。

而且這兩段記載,都明確提到了地點,一個是“城門之外”,一個是“汴郊”。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最後,通過人物(朱溫與敬翔)、時間(朱溫與秦宗權交戰時)、地點(開封城外)的這三點的確定,從而我們可以推斷出來,在秦宗權大軍壓境開封城外之時,先發生了敬翔為朱溫出謀劃策的事件,然後發生了朱溫向朱瑄、朱瑾兩兄弟發起求救的事件,是非常吻合事情的發展順序的。


第三點,朱溫的反常。

朱溫以狡猾著稱,他的聰敏銳利,使他能成為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從四戰之地起家的開國皇帝,但一體兩面,朱溫同時是一個相當自負的人。

朱溫如果不自負,就不會在與李克用聯合剿滅黃巢之後,就匆忙決定對這個曾經的戰友,痛下殺手。

朱溫如果不自負,就不會為了獨立對抗秦宗權,冒著風險兩次跨鎮募兵和一次跨鎮出擊,去開罪其他藩鎮節帥。

而此次,自負的朱溫,居然向其他藩鎮節帥求救,這是反常的。

誰能讓朱溫做出這個反常的舉動呢?

我想答案,大家已經瞭然。

綜上三點可證,朱溫是因為採納了敬翔的計策,才向朱瑄、朱瑾兩兄弟發起求救。

求救信,是發出來了,但是現在選擇權交到了朱瑄、朱瑾兩兄弟的手裡了,他們願不願意前來救朱溫呢?

《舊五代史•梁太祖本紀》:“辛巳,兗、鄆、滑軍士皆來赴援。”

《新五代史•梁太祖本紀》:“五月,兗州朱瑾、鄆州朱瑄來赴援。”

《資治通鑑•唐紀七十三》:“朱全忠求救於袞、鄆,朱瑄、朱瑾皆引兵赴之,義成軍亦至。”

(註明:義成軍節度使又稱鄭滑節度使,由朱溫麾下大將胡真擔任,其治所在滑州,亦發兵前來救援)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朱瑄、朱瑾兩兄弟果然如約而至,一切皆如敬翔所料,脣亡齒寒的道理很淺顯,但是影響以及改變一個狡猾但又自負之人的決策卻很難。由於史料的缺乏,這其中細節我們雖然無法得知,但我們可知,敬翔是一位洞悉人性,洞察人心的非凡謀士,因為這次出色的謀劃,朱溫大嘆與他相見恨晚。


兗、鄆、滑、汴四鎮兵馬齊聚,兵力差距被抹平,心中已然無懼的朱溫,吹響了進攻秦宗權的號角。

但有關朱溫是採用什麼戰術進行進攻的,卻各說紛紜。

《舊五代史》與《新五代史》的相關記載,發生了衝突。史料衝突,這是學習五代十國曆史的過程中經常要遇到的狀況,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導致關注五代十國曆史領域的創作者相對其他歷史領域的創作者而言,相對稀少。因為在學習的過程中,得提前花不少功夫在史料的相互印證上,這是非常令人頭疼的。

有關朱溫是採用什麼戰術進行反擊的,薛居正所著《舊五代史》的說法,比較玄幻。

講的是四鎮聯合軍發起反擊的大前天夜裡,天降隕石砸入秦宗權寨中,蔡州軍遭受了天譴,戰鬥力陡然下降。於是在第二天,看見四鎮聯合軍甲冑鮮明,已經嚇得不成樣子。第三天輕鬆被四鎮聯合軍擊破,斬首二萬餘人,當天夜裡張晊和秦宗權逃跑。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舊五代史•梁太祖本紀》:“其日晚,大星隕於賊壘,有聲如雷。辛巳,兗、鄆、滑軍士皆來赴援,乃陳兵於汴水之上,旌旗器甲甚盛。蔡人望之,不敢出寨。翌日,分佈諸軍,齊攻賊寨,自寅至申,斬首二萬餘級。會夜收軍,獲牛馬、輜重、生口、器甲不可勝計。是夜,宗權、晊遁去,遲明追之,至陽武橋而還。”

而歐陽修所著《新五代史》的說法,相較於薛居正所著《舊五代史》的說法,顯得更加簡練與精彩。

講的是朱溫在反擊前夜使用“誘敵之計”,在城中大擺筵席,燈火通明,歌樂之聲,不絕於耳,北門外的張晊正聽得如痴如醉時,朱溫率領四鎮聯合軍夜襲,斬首二萬餘人,當天夜裡張晊和秦宗權逃跑。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新五代史•梁太祖本紀》:“王置酒軍中,中席,王陽 起如廁,以輕兵出北門襲晊,而樂聲不輟。晊不意兵之至也,兗、鄆之兵又從而合擊,遂大敗之,斬首二萬餘級,宗權與晊夜走。”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是聽薛居正的,還是聽歐陽修的呢?

羚羊答,我們聽司馬光的。

司馬光所著《資治通鑑》的說法,不同於薛居正與歐陽修,很簡單,很樸實,也很乾脆。

講的是朱溫帶領四鎮聯合軍,沒有使用任何計略,直接正面進攻秦宗權十五萬大軍駐紮地邊孝村(開封城北),大敗秦宗權,斬首二萬餘人,這一戰殺的秦宗權膽寒,秦宗權趁夜逃跑,被朱溫發現,一直追擊到陽武橋而還。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資治通鑑•唐紀七十三》:“辛巳,全忠以四鎮兵攻秦宗權於邊孝村,大破之,斬首二萬餘級,宗權宵遁,全忠追之,至陽武橋而還。”

接下來羚羊說說,為什麼我認為司馬光的說法更貼近史實呢?


第一點,秦宗權逃跑的原因。

通過三部史料相互印證,我們可以確定一個基本的事實,就是朱溫率領四鎮聯合軍反擊的結果是一致的,那就是秦宗權在夜裡逃跑了。

那麼秦宗權為什麼要逃跑呢?

薛居正和歐陽修在此點上說法大致雷同,那就是朱溫擊破了張晊軍,斬首兩萬餘人,然後秦宗權帶著張晊一起在當夜逃跑,但是這種說法並不合理。

在上回我們講到在開封保衛戰中(預知詳情,請看羚羊往期精彩文章進擊的朱溫:大唐王朝887年,開封保衛戰

秦賢被擊破死傷萬餘人,盧瑭被擊破傷亡慘重,張晊在赤崗大敗也是傷亡慘重,所有秦宗權才親自下場,率十五萬大軍壓境。因此我們可知張晊軍麾下戰鬥力已然不足,此戰中挑大樑的是秦宗權本人。

張晊軍再度被擊破的可能性本就極高,秦宗權作為一個成功攻陷鄰道二十餘州的軍事統帥,不會不明白這點。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而且張晊軍駐紮地赤崗,在邊孝村南邊,與秦宗權互為犄角之勢。誠如薛居正和歐陽修所說張晊遭受到了四鎮聯合軍的攻擊,被斬首兩萬餘人,那麼秦宗權所率十五萬大軍為何沒有南下救援?

就算因為四鎮聯合軍的突襲,秦宗權被打了個措手不及,使秦宗權稀裡糊塗放棄了救援的機會,但為什麼之前肆虐中原不可一世的秦宗權不率十五萬大軍進行反擊,而是一反常態,放棄抵抗,直接選擇在當夜和張晊一起灰溜溜地逃跑了呢?

秦宗權逃跑的原因,是因為張晊被擊敗,這種說法站不住腳。


第二點,這次兵敗的影響力。

我們來看一下三部史料有關這此蔡州軍兵敗的後續記載。

《舊五代史•梁太祖本紀》:“始蔡人分兵寇陝、洛、孟、懷、許、汝,皆先據之,因是敗也,賊眾恐懼,鹹棄之而遁。”

《新五代史•梁太祖本紀》:“而河陽、陝、洛之兵為宗權守者,聞蔡精兵皆已殲於汴,因各潰去。”

《資治通鑑•唐紀七十三》:“蔡人之守東都、河陽、許、汝、懷、鄭、陝、虢者,聞宗權敗,皆棄去。”

這次的失敗,直接導致各地駐守的蔡州軍全部棄秦宗權而去,如果僅僅只是張晊被擊敗,有這麼大影響力嗎?

秦宗權不是還有十五萬大軍回到蔡州呢嘛?

所以這次被擊敗的不是張晊及他的赤崗寨殘兵,而是秦宗權本人及蔡州軍十五萬主力部隊,這才說得通。

基於以上兩點,羚羊認為司馬光的說法,更貼近史實。

只有朱溫在正面戰場上直接擊敗了秦宗權本人及蔡州軍十五萬主力部隊,破了秦宗權這隻“魔獸”不敗的“神話”,才能有如此巨大的影響力。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估計朱溫也是這麼想的吧,之前一直用各種突襲戰術,那是因為兵少,如今四鎮聯合,兵力的差距被抹平,朱溫就是要堂堂正正的直接把秦宗權打敗,不僅要打敗他,更要打掉這隻“魔獸”的囂張氣焰,更要擊碎這數年來人們對於“魔獸”的恐懼。

朱溫最終做到了,在正面戰場上很樸實,也很乾脆的一擊,讓“魔獸”秦宗權走向了末路,從此人們不再畏懼“魔獸”,從此再也沒有人真正依附秦宗權的人了,他麾下的蔡州將領各懷鬼胎開始各謀出路。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雖然邊孝村之戰後,秦宗權依然還在蔡州盤踞,但不過是困獸猶鬥。



後記

朱溫至此威震中原,他終於在四戰之地站穩了腳跟。

敬翔因此名震宣武,他終於進入了後梁集團的核心。

《舊五代史•敬翔傳》:“蔡賊平,奏授太子中允,賜緋。”

朱溫握著敬翔的手,激動地說道:“先生真乃天降奇人,以佐於我,從今往後,請多指教!”

往日畢恭畢敬地敬翔,在此刻也難免激動萬分,動情地說道:“翔,定不負大帥所託!”

兩隻大手緊緊地握在了一起,朱溫沒有食言,敬翔也沒有食言,從此這對君臣至死不相負,兩人攜手開啟了風雲變幻的滅唐建樑之路。

"

前言

話說蔡州(今河南駐馬店市汝南縣)三大將秦賢、盧瑭、張晊全部被朱溫擊敗,蔡州軍的終極BOSS被譽為“魔獸”的秦宗權震怒,終於親自下場,來到開封城外。

經過長時間的準備,此時秦宗權在邊孝村(汴州城北郊)集結的兵力已經達十五萬之眾,光屯駐的營寨就有三十六個,這是一組令人恐怖的數字,蔡州軍的主力部隊幾乎是傾巢而出。

十五萬蔡州軍在酸棗門外發出巨大的嘈雜聲,讓開封城中的所有人,終於想起了被“魔獸”秦宗權支配的恐懼。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開封城四門緊閉,免戰牌高高掛起,往日意氣風發的朱溫,也只能窩在府中,大氣都不敢喘。

《新唐書•逆臣傳•秦宗權傳》:“宗權悉軍十五萬列三十六屯,逼汴,全忠懼。”

《新五代史•梁太祖本紀》:“(秦宗權)環汴為三十六柵,王顧兵少,不敢出。”

怎麼辦?

面對如此兵力的懸殊,我該怎麼辦?

正當朱溫一籌莫展、愁眉苦臉的時候,朱溫突然想到了一個人,頓時面露喜色。

朱溫篤定地說道:“他一定知道怎麼辦!”

朱溫口中的這個人是誰呢?

他能否幫朱溫度過此次危機呢?



正文

朱溫口中的這個人叫做敬翔,此時他任職宣武鎮的館驛巡官,專管檄文奏告,在宣武鎮的幕職官序列中,屬於中下層。

《新唐書•百官志》:“節度使、副大使知節度事、行軍司馬、副使、判官、支使、掌書記、推官、巡官、衙推各一人,同節度副使十人,館驛巡官四人,府院法直官、要籍、逐要親事各一人,隨軍四人。”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朱溫召敬翔前來,將自己的窘境告知後,急迫地問道:“先生,計將安出?”

敬翔畢恭畢敬地向朱溫施了一禮,然後說道:“秉大帥,此事易也。翔贈予大帥兩字,即可解之。”

朱溫狐疑地凝視著敬翔,如今開封城中人心惶惶,包括自己也不例外,唯有眼前這位瘦弱的文人氣定神閒,他那單薄的身體,在此時卻猶如一座巍巍高山,任由風雲飄搖,他自巋然不動,想到此處,朱溫收回思緒,問道:“敢問先生,是哪兩個字?”

敬翔再度施禮,鄭重地向朱溫答道:“救命!”

《資治通鑑•唐紀七十三》:“夏,四月,丙子,朱全忠求救於袞、鄆。”

鄆即鄆州,代指的是天平軍節度使朱瑄;兗即兗州,代指的是泰寧軍節度使朱瑾,他們是兩兄弟。秦宗權侵略鄰道二十餘州時,此兄弟二人勢力範圍遠離蔡州,免受侵害,於是作壁上觀,安心招兵買馬,因此保有相當不錯的軍事實力,這是朱溫求救於他們的客觀條件。

雖然正史上有明確記載,朱溫面對秦宗權大軍壓境之時,使用了“救命之計”,但是在正史上並未記載,此計是由敬翔所獻。也就是說,前文所述朱溫與敬翔的對話,實乃羚羊的推斷。

那麼問題來了,羚羊推斷朱溫是因為採納了敬翔的計策,才向朱瑄、朱瑾兩兄弟發起求救,這一說法是否合理呢?

是合理的,有三點可證。


第一點,敬翔的能力。

在薛居正編纂的《舊五代史》中,張文蔚、薛貽矩、張策、杜曉、敬翔、李振六人同列一傳,其中張文蔚、薛貽矩、張策、杜曉這四人為後梁王朝的四位開國宰相,敬翔與李振二人為後梁王朝的開國崇政院使(後唐改崇政院為樞密院,專掌軍國重事),此六人所在的列傳可名為“後梁開國重臣傳”。

雖然敬翔在序列中為第五,但眾所周知,在五代十國,掌管行政的宰相併不擁有實權,而掌管軍政大權的崇政院使,才是真正的後梁第一實權重臣,可以這麼說敬翔是後梁開國第一重臣。

在歐陽修編纂的《新五代史》中,則更加明顯地說明了敬翔的地位,《樑臣傳》中名列第一的就是敬翔,其次才是立下赫赫戰功的後梁名將朱珍、李唐賓、龐師古、葛從周、霍存等人。

敬翔一個文人,在武將橫行的五代十國亂世,是靠什麼混上後梁開國第一重臣之位的呢?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很簡單,依然是兩個字

沉謀。

魏徵所著《群書治要》雲:“自古成大事者有三,一曰堅毅,二曰沉謀,三曰果勇。”

敬翔就是一個典型的沉謀之人,他悉心輔佐朱溫三十餘年,事無鉅細,鞠躬盡瘁,經常徹夜不眠,只有在行軍途中的馬鞍上可以稍事休息。

敬翔深沉低調,從不直接勸諫或者獻策,但敬翔舉手投足間只要稍有遲疑,朱溫就可以察覺到,然後就會按照敬翔的意見行事。朱溫與敬翔,這對君臣心意相通,一個不明示,一個不明說,所以外人壓根不曉得敬翔到底為朱溫進行了哪些謀劃,也不清楚哪些是朱溫的意見,哪些是敬翔的意見。

朱溫晚年臥病在床,召敬翔前來託孤,向敬翔吐露自己此生不能平滅河東的遺憾與憤恨,言辭悲切,君臣相望,憶往昔三十餘年,敬翔聲淚俱下。

朱溫是歷史上有名的雄猜之主與殘暴之君,越是朱溫的近臣,反而越容易死於非命,但敬翔不同,卻能與朱溫一直君臣相知。他們之間的情誼,真可謂是人倫大喪的後梁王朝中,罕見的真情實感,極其可貴。

《舊五代史•敬翔傳》:“翔自釋褐東下,遭遇霸王,懷抱深沉,有經濟之略,起中和歲,至鼎革大運,其間三十餘年,扈從征伐,出入帷幄,庶務叢委,恆達旦不寢,惟在馬上稍得晏息。每有所裨贊,亦未嘗顯諫,上俯仰顧步間微示持疑爾,而太祖意已察,必改行之,故裨佐之跡,人莫得知。及太祖大漸,召至御床前受顧託之命,且深以並寇為恨,翔鳴咽不忍,受命而退。”

敬翔之沉謀,不顯山不漏水,但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與左右了後梁太祖朱溫的一生,朱溫一生對敬翔的態度也始終如一,用四字可以概括,那就是——言聽計從。

敬翔:“世人皆嘆,我敬翔之謀,因為隱於朱溫幕後,未能顯名青史,但我想說,身為一個在亂世中的謀士,能找到一個始終對你言聽計從的主公,我敬翔,夫復何求!”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所以當我們分析朱溫的時候,一定不能忽略,那個視三十餘年如一日心甘情願隱於朱溫幕後的敬翔。


第二點,事件的吻合。

正史上雖未記載敬翔具體為朱溫謀劃了哪些事件,但是卻對敬翔何時投靠朱溫,何時受朱溫重用,都做了詳細記載,因此我們根據這些記載,可以依次確定人物、時間、地點,從而推斷事件。

首先,我們來看敬翔是何時投靠朱溫的呢?

《舊五代史•敬翔傳》:“時太祖初鎮大梁,有觀察支使王發者,翔里人也,翔往依焉,發以故人遇之,然無由薦達。翔久之計窘,乃與人為箋刺,往往有警句,傳於軍中。太祖比不知書,章檄喜淺近語,聞翔所作,愛之,謂發曰:‘知公鄉人有才,可與俱來。’及見,應對稱旨,即補右職,每令從軍。翔不喜武職,求補文吏,即署館驛巡官,俾專掌檄奏。”

《新五代史•敬翔傳》:“翔同里人王發為汴州觀察支使,遂往依焉。久之,發無所薦引,翔客益窘,為人作箋刺,傳之軍中。太祖素不知書,翔所作皆俚俗語,太祖愛之,謂發曰:‘聞君有故人,可與俱來。’翔見太祖...太祖大喜,補以軍職,非其所好,乃以為館驛巡官。”

這兩段記載,都說明了敬翔是因為寫文章喜歡用“俚語與俗語”而得到了朱溫的賞識,而不是因為出謀劃策,所以朱溫給敬翔委派的職務,也是專管檄文奏告的館驛巡官,此時的敬翔還沒有成為朱溫的心腹謀主。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其次,我們來看敬翔是何時得到朱溫的重用呢?

《舊五代史•敬翔傳》:“太祖與蔡賊相拒累歲,城門之外,戰聲相聞,機略之間,翔頗預之。太祖大悅,恨得翔之晚,故軍謀政術,一以諮之。”

《新五代史•敬翔傳》:“太祖與蔡人戰汴郊,翔時時為太祖謀畫,多中,太祖欣然,以謂得翔之晚,動靜輒以問之。”

這兩段記載,都說明了敬翔在朱溫與秦宗權交戰時,為朱溫出謀劃策而且“頗預之”、“多中”,於是朱溫相見恨晚,引為心腹謀主。

而且這兩段記載,都明確提到了地點,一個是“城門之外”,一個是“汴郊”。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最後,通過人物(朱溫與敬翔)、時間(朱溫與秦宗權交戰時)、地點(開封城外)的這三點的確定,從而我們可以推斷出來,在秦宗權大軍壓境開封城外之時,先發生了敬翔為朱溫出謀劃策的事件,然後發生了朱溫向朱瑄、朱瑾兩兄弟發起求救的事件,是非常吻合事情的發展順序的。


第三點,朱溫的反常。

朱溫以狡猾著稱,他的聰敏銳利,使他能成為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從四戰之地起家的開國皇帝,但一體兩面,朱溫同時是一個相當自負的人。

朱溫如果不自負,就不會在與李克用聯合剿滅黃巢之後,就匆忙決定對這個曾經的戰友,痛下殺手。

朱溫如果不自負,就不會為了獨立對抗秦宗權,冒著風險兩次跨鎮募兵和一次跨鎮出擊,去開罪其他藩鎮節帥。

而此次,自負的朱溫,居然向其他藩鎮節帥求救,這是反常的。

誰能讓朱溫做出這個反常的舉動呢?

我想答案,大家已經瞭然。

綜上三點可證,朱溫是因為採納了敬翔的計策,才向朱瑄、朱瑾兩兄弟發起求救。

求救信,是發出來了,但是現在選擇權交到了朱瑄、朱瑾兩兄弟的手裡了,他們願不願意前來救朱溫呢?

《舊五代史•梁太祖本紀》:“辛巳,兗、鄆、滑軍士皆來赴援。”

《新五代史•梁太祖本紀》:“五月,兗州朱瑾、鄆州朱瑄來赴援。”

《資治通鑑•唐紀七十三》:“朱全忠求救於袞、鄆,朱瑄、朱瑾皆引兵赴之,義成軍亦至。”

(註明:義成軍節度使又稱鄭滑節度使,由朱溫麾下大將胡真擔任,其治所在滑州,亦發兵前來救援)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朱瑄、朱瑾兩兄弟果然如約而至,一切皆如敬翔所料,脣亡齒寒的道理很淺顯,但是影響以及改變一個狡猾但又自負之人的決策卻很難。由於史料的缺乏,這其中細節我們雖然無法得知,但我們可知,敬翔是一位洞悉人性,洞察人心的非凡謀士,因為這次出色的謀劃,朱溫大嘆與他相見恨晚。


兗、鄆、滑、汴四鎮兵馬齊聚,兵力差距被抹平,心中已然無懼的朱溫,吹響了進攻秦宗權的號角。

但有關朱溫是採用什麼戰術進行進攻的,卻各說紛紜。

《舊五代史》與《新五代史》的相關記載,發生了衝突。史料衝突,這是學習五代十國曆史的過程中經常要遇到的狀況,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導致關注五代十國曆史領域的創作者相對其他歷史領域的創作者而言,相對稀少。因為在學習的過程中,得提前花不少功夫在史料的相互印證上,這是非常令人頭疼的。

有關朱溫是採用什麼戰術進行反擊的,薛居正所著《舊五代史》的說法,比較玄幻。

講的是四鎮聯合軍發起反擊的大前天夜裡,天降隕石砸入秦宗權寨中,蔡州軍遭受了天譴,戰鬥力陡然下降。於是在第二天,看見四鎮聯合軍甲冑鮮明,已經嚇得不成樣子。第三天輕鬆被四鎮聯合軍擊破,斬首二萬餘人,當天夜裡張晊和秦宗權逃跑。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舊五代史•梁太祖本紀》:“其日晚,大星隕於賊壘,有聲如雷。辛巳,兗、鄆、滑軍士皆來赴援,乃陳兵於汴水之上,旌旗器甲甚盛。蔡人望之,不敢出寨。翌日,分佈諸軍,齊攻賊寨,自寅至申,斬首二萬餘級。會夜收軍,獲牛馬、輜重、生口、器甲不可勝計。是夜,宗權、晊遁去,遲明追之,至陽武橋而還。”

而歐陽修所著《新五代史》的說法,相較於薛居正所著《舊五代史》的說法,顯得更加簡練與精彩。

講的是朱溫在反擊前夜使用“誘敵之計”,在城中大擺筵席,燈火通明,歌樂之聲,不絕於耳,北門外的張晊正聽得如痴如醉時,朱溫率領四鎮聯合軍夜襲,斬首二萬餘人,當天夜裡張晊和秦宗權逃跑。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新五代史•梁太祖本紀》:“王置酒軍中,中席,王陽 起如廁,以輕兵出北門襲晊,而樂聲不輟。晊不意兵之至也,兗、鄆之兵又從而合擊,遂大敗之,斬首二萬餘級,宗權與晊夜走。”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是聽薛居正的,還是聽歐陽修的呢?

羚羊答,我們聽司馬光的。

司馬光所著《資治通鑑》的說法,不同於薛居正與歐陽修,很簡單,很樸實,也很乾脆。

講的是朱溫帶領四鎮聯合軍,沒有使用任何計略,直接正面進攻秦宗權十五萬大軍駐紮地邊孝村(開封城北),大敗秦宗權,斬首二萬餘人,這一戰殺的秦宗權膽寒,秦宗權趁夜逃跑,被朱溫發現,一直追擊到陽武橋而還。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資治通鑑•唐紀七十三》:“辛巳,全忠以四鎮兵攻秦宗權於邊孝村,大破之,斬首二萬餘級,宗權宵遁,全忠追之,至陽武橋而還。”

接下來羚羊說說,為什麼我認為司馬光的說法更貼近史實呢?


第一點,秦宗權逃跑的原因。

通過三部史料相互印證,我們可以確定一個基本的事實,就是朱溫率領四鎮聯合軍反擊的結果是一致的,那就是秦宗權在夜裡逃跑了。

那麼秦宗權為什麼要逃跑呢?

薛居正和歐陽修在此點上說法大致雷同,那就是朱溫擊破了張晊軍,斬首兩萬餘人,然後秦宗權帶著張晊一起在當夜逃跑,但是這種說法並不合理。

在上回我們講到在開封保衛戰中(預知詳情,請看羚羊往期精彩文章進擊的朱溫:大唐王朝887年,開封保衛戰

秦賢被擊破死傷萬餘人,盧瑭被擊破傷亡慘重,張晊在赤崗大敗也是傷亡慘重,所有秦宗權才親自下場,率十五萬大軍壓境。因此我們可知張晊軍麾下戰鬥力已然不足,此戰中挑大樑的是秦宗權本人。

張晊軍再度被擊破的可能性本就極高,秦宗權作為一個成功攻陷鄰道二十餘州的軍事統帥,不會不明白這點。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而且張晊軍駐紮地赤崗,在邊孝村南邊,與秦宗權互為犄角之勢。誠如薛居正和歐陽修所說張晊遭受到了四鎮聯合軍的攻擊,被斬首兩萬餘人,那麼秦宗權所率十五萬大軍為何沒有南下救援?

就算因為四鎮聯合軍的突襲,秦宗權被打了個措手不及,使秦宗權稀裡糊塗放棄了救援的機會,但為什麼之前肆虐中原不可一世的秦宗權不率十五萬大軍進行反擊,而是一反常態,放棄抵抗,直接選擇在當夜和張晊一起灰溜溜地逃跑了呢?

秦宗權逃跑的原因,是因為張晊被擊敗,這種說法站不住腳。


第二點,這次兵敗的影響力。

我們來看一下三部史料有關這此蔡州軍兵敗的後續記載。

《舊五代史•梁太祖本紀》:“始蔡人分兵寇陝、洛、孟、懷、許、汝,皆先據之,因是敗也,賊眾恐懼,鹹棄之而遁。”

《新五代史•梁太祖本紀》:“而河陽、陝、洛之兵為宗權守者,聞蔡精兵皆已殲於汴,因各潰去。”

《資治通鑑•唐紀七十三》:“蔡人之守東都、河陽、許、汝、懷、鄭、陝、虢者,聞宗權敗,皆棄去。”

這次的失敗,直接導致各地駐守的蔡州軍全部棄秦宗權而去,如果僅僅只是張晊被擊敗,有這麼大影響力嗎?

秦宗權不是還有十五萬大軍回到蔡州呢嘛?

所以這次被擊敗的不是張晊及他的赤崗寨殘兵,而是秦宗權本人及蔡州軍十五萬主力部隊,這才說得通。

基於以上兩點,羚羊認為司馬光的說法,更貼近史實。

只有朱溫在正面戰場上直接擊敗了秦宗權本人及蔡州軍十五萬主力部隊,破了秦宗權這隻“魔獸”不敗的“神話”,才能有如此巨大的影響力。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估計朱溫也是這麼想的吧,之前一直用各種突襲戰術,那是因為兵少,如今四鎮聯合,兵力的差距被抹平,朱溫就是要堂堂正正的直接把秦宗權打敗,不僅要打敗他,更要打掉這隻“魔獸”的囂張氣焰,更要擊碎這數年來人們對於“魔獸”的恐懼。

朱溫最終做到了,在正面戰場上很樸實,也很乾脆的一擊,讓“魔獸”秦宗權走向了末路,從此人們不再畏懼“魔獸”,從此再也沒有人真正依附秦宗權的人了,他麾下的蔡州將領各懷鬼胎開始各謀出路。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雖然邊孝村之戰後,秦宗權依然還在蔡州盤踞,但不過是困獸猶鬥。



後記

朱溫至此威震中原,他終於在四戰之地站穩了腳跟。

敬翔因此名震宣武,他終於進入了後梁集團的核心。

《舊五代史•敬翔傳》:“蔡賊平,奏授太子中允,賜緋。”

朱溫握著敬翔的手,激動地說道:“先生真乃天降奇人,以佐於我,從今往後,請多指教!”

往日畢恭畢敬地敬翔,在此刻也難免激動萬分,動情地說道:“翔,定不負大帥所託!”

兩隻大手緊緊地握在了一起,朱溫沒有食言,敬翔也沒有食言,從此這對君臣至死不相負,兩人攜手開啟了風雲變幻的滅唐建樑之路。

誰主中原?開封朱溫與駐馬店秦宗權的終極PK


【感謝您的閱讀、點贊、轉發、評論與關注,我是羚羊飛渡,中簡堂歷史文化交流群領頭羊,擅長隋唐五代史與網文小說創作。中正簡素,立志弘揚歷史文化,羚羊掛角,多元角度解讀歷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