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七、三週年不燒不周全,為什麼這兩個祭日最為隆重'

祝其 天順祥殯葬 2019-08-18
"

中國喪葬習俗比較多,尤其祭祀方式。老人去世後兒孫們要舉行哭祭、文祭、燒祭、供祭等,其中燒祭祀重要的祭祀方式。即在不同的時間節點,通過焚燒冥幣、紙紮的方式來祭奠死者,以表達兒孫對逝者的惦念、緬懷之情。

"

中國喪葬習俗比較多,尤其祭祀方式。老人去世後兒孫們要舉行哭祭、文祭、燒祭、供祭等,其中燒祭祀重要的祭祀方式。即在不同的時間節點,通過焚燒冥幣、紙紮的方式來祭奠死者,以表達兒孫對逝者的惦念、緬懷之情。

五七、三週年不燒不周全,為什麼這兩個祭日最為隆重

眾多祭祀時間、祭祀方式中,以燒五七、三週年最為隆重。俗語有“五七三週年,不燒不周全。”的說法,那麼為什麼五七、三週年最為隆重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談一下,喪葬習俗中的五七、三週年。

民間的燒七也叫做起,是民間流傳已久的祭祀習俗。燒七的大致內容如下:在死者死亡後的四十九天內(去世那天算起),兒孫每隔七天對死者祭祀一次,前後共七次。

"

中國喪葬習俗比較多,尤其祭祀方式。老人去世後兒孫們要舉行哭祭、文祭、燒祭、供祭等,其中燒祭祀重要的祭祀方式。即在不同的時間節點,通過焚燒冥幣、紙紮的方式來祭奠死者,以表達兒孫對逝者的惦念、緬懷之情。

五七、三週年不燒不周全,為什麼這兩個祭日最為隆重

眾多祭祀時間、祭祀方式中,以燒五七、三週年最為隆重。俗語有“五七三週年,不燒不周全。”的說法,那麼為什麼五七、三週年最為隆重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談一下,喪葬習俗中的五七、三週年。

民間的燒七也叫做起,是民間流傳已久的祭祀習俗。燒七的大致內容如下:在死者死亡後的四十九天內(去世那天算起),兒孫每隔七天對死者祭祀一次,前後共七次。

五七、三週年不燒不周全,為什麼這兩個祭日最為隆重

關於做七的淵源,據說源於先秦時代的“魂魄聚散說”,認為人自出生之日起,以七日為臘,一臘成一魄,直至七七四十九日,七魄成。對應的人之初死,一日散一魄,直至七日散盡而歸西。故有七日為祭之說,所以要燒七。

燒七習俗的講究比較多,在燒七活動上,頭七、二七為死者的兒子主持,三七、四七由死者的外甥、侄輩來做,五七有設望鄉臺、墓祭等儀式,六七由女兒或侄女備酒飯祭奠,七七供奉祭奠,並請僧道誦經除靈等。

"

中國喪葬習俗比較多,尤其祭祀方式。老人去世後兒孫們要舉行哭祭、文祭、燒祭、供祭等,其中燒祭祀重要的祭祀方式。即在不同的時間節點,通過焚燒冥幣、紙紮的方式來祭奠死者,以表達兒孫對逝者的惦念、緬懷之情。

五七、三週年不燒不周全,為什麼這兩個祭日最為隆重

眾多祭祀時間、祭祀方式中,以燒五七、三週年最為隆重。俗語有“五七三週年,不燒不周全。”的說法,那麼為什麼五七、三週年最為隆重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談一下,喪葬習俗中的五七、三週年。

民間的燒七也叫做起,是民間流傳已久的祭祀習俗。燒七的大致內容如下:在死者死亡後的四十九天內(去世那天算起),兒孫每隔七天對死者祭祀一次,前後共七次。

五七、三週年不燒不周全,為什麼這兩個祭日最為隆重

關於做七的淵源,據說源於先秦時代的“魂魄聚散說”,認為人自出生之日起,以七日為臘,一臘成一魄,直至七七四十九日,七魄成。對應的人之初死,一日散一魄,直至七日散盡而歸西。故有七日為祭之說,所以要燒七。

燒七習俗的講究比較多,在燒七活動上,頭七、二七為死者的兒子主持,三七、四七由死者的外甥、侄輩來做,五七有設望鄉臺、墓祭等儀式,六七由女兒或侄女備酒飯祭奠,七七供奉祭奠,並請僧道誦經除靈等。

五七、三週年不燒不周全,為什麼這兩個祭日最為隆重

有的地方對各七的時辰和人數也有規定,如頭七上午十一時,二七至七七每七就得向後推遲半小時左右。參加燒七人數要一次比一次增加,參加燒頭七者,每七均要參加,如一次缺席,則被視為不吉。燒頭七時,要對能否參加燒到七七的人充分估計,因此燒頭七人數越少越好。

在這七個七中,以五七最為重要,所以有“五七為大七”、“五七三週年,不燒不周全”等說法。民間有一種習俗認為,死者只有到五七時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會在那天登上陰間的望鄉臺,眺望陽界的家人。所以很多地方都有在五七前夜搭“望鄉臺”的習俗。

"

中國喪葬習俗比較多,尤其祭祀方式。老人去世後兒孫們要舉行哭祭、文祭、燒祭、供祭等,其中燒祭祀重要的祭祀方式。即在不同的時間節點,通過焚燒冥幣、紙紮的方式來祭奠死者,以表達兒孫對逝者的惦念、緬懷之情。

五七、三週年不燒不周全,為什麼這兩個祭日最為隆重

眾多祭祀時間、祭祀方式中,以燒五七、三週年最為隆重。俗語有“五七三週年,不燒不周全。”的說法,那麼為什麼五七、三週年最為隆重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談一下,喪葬習俗中的五七、三週年。

民間的燒七也叫做起,是民間流傳已久的祭祀習俗。燒七的大致內容如下:在死者死亡後的四十九天內(去世那天算起),兒孫每隔七天對死者祭祀一次,前後共七次。

五七、三週年不燒不周全,為什麼這兩個祭日最為隆重

關於做七的淵源,據說源於先秦時代的“魂魄聚散說”,認為人自出生之日起,以七日為臘,一臘成一魄,直至七七四十九日,七魄成。對應的人之初死,一日散一魄,直至七日散盡而歸西。故有七日為祭之說,所以要燒七。

燒七習俗的講究比較多,在燒七活動上,頭七、二七為死者的兒子主持,三七、四七由死者的外甥、侄輩來做,五七有設望鄉臺、墓祭等儀式,六七由女兒或侄女備酒飯祭奠,七七供奉祭奠,並請僧道誦經除靈等。

五七、三週年不燒不周全,為什麼這兩個祭日最為隆重

有的地方對各七的時辰和人數也有規定,如頭七上午十一時,二七至七七每七就得向後推遲半小時左右。參加燒七人數要一次比一次增加,參加燒頭七者,每七均要參加,如一次缺席,則被視為不吉。燒頭七時,要對能否參加燒到七七的人充分估計,因此燒頭七人數越少越好。

在這七個七中,以五七最為重要,所以有“五七為大七”、“五七三週年,不燒不周全”等說法。民間有一種習俗認為,死者只有到五七時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會在那天登上陰間的望鄉臺,眺望陽界的家人。所以很多地方都有在五七前夜搭“望鄉臺”的習俗。

五七、三週年不燒不周全,為什麼這兩個祭日最為隆重

除了燒五七,民間還有燒週年的習俗。燒週年即為死者逝世一週年的紀念,以此類推有燒二週年、三週年習俗,其中以燒三週年最為隆重。

燒三週年通常有捧亡靈牌位和墓祭兩項活動,前者源於民間認為的亡靈牌位不得在家過三個冬天的習俗,故三週年之日要為逝者捧亡靈牌位,把其擱置在祖廟。實際上這種儀式也是喪家脫孝,宣佈結束守喪的標誌。

"

中國喪葬習俗比較多,尤其祭祀方式。老人去世後兒孫們要舉行哭祭、文祭、燒祭、供祭等,其中燒祭祀重要的祭祀方式。即在不同的時間節點,通過焚燒冥幣、紙紮的方式來祭奠死者,以表達兒孫對逝者的惦念、緬懷之情。

五七、三週年不燒不周全,為什麼這兩個祭日最為隆重

眾多祭祀時間、祭祀方式中,以燒五七、三週年最為隆重。俗語有“五七三週年,不燒不周全。”的說法,那麼為什麼五七、三週年最為隆重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談一下,喪葬習俗中的五七、三週年。

民間的燒七也叫做起,是民間流傳已久的祭祀習俗。燒七的大致內容如下:在死者死亡後的四十九天內(去世那天算起),兒孫每隔七天對死者祭祀一次,前後共七次。

五七、三週年不燒不周全,為什麼這兩個祭日最為隆重

關於做七的淵源,據說源於先秦時代的“魂魄聚散說”,認為人自出生之日起,以七日為臘,一臘成一魄,直至七七四十九日,七魄成。對應的人之初死,一日散一魄,直至七日散盡而歸西。故有七日為祭之說,所以要燒七。

燒七習俗的講究比較多,在燒七活動上,頭七、二七為死者的兒子主持,三七、四七由死者的外甥、侄輩來做,五七有設望鄉臺、墓祭等儀式,六七由女兒或侄女備酒飯祭奠,七七供奉祭奠,並請僧道誦經除靈等。

五七、三週年不燒不周全,為什麼這兩個祭日最為隆重

有的地方對各七的時辰和人數也有規定,如頭七上午十一時,二七至七七每七就得向後推遲半小時左右。參加燒七人數要一次比一次增加,參加燒頭七者,每七均要參加,如一次缺席,則被視為不吉。燒頭七時,要對能否參加燒到七七的人充分估計,因此燒頭七人數越少越好。

在這七個七中,以五七最為重要,所以有“五七為大七”、“五七三週年,不燒不周全”等說法。民間有一種習俗認為,死者只有到五七時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會在那天登上陰間的望鄉臺,眺望陽界的家人。所以很多地方都有在五七前夜搭“望鄉臺”的習俗。

五七、三週年不燒不周全,為什麼這兩個祭日最為隆重

除了燒五七,民間還有燒週年的習俗。燒週年即為死者逝世一週年的紀念,以此類推有燒二週年、三週年習俗,其中以燒三週年最為隆重。

燒三週年通常有捧亡靈牌位和墓祭兩項活動,前者源於民間認為的亡靈牌位不得在家過三個冬天的習俗,故三週年之日要為逝者捧亡靈牌位,把其擱置在祖廟。實際上這種儀式也是喪家脫孝,宣佈結束守喪的標誌。

五七、三週年不燒不周全,為什麼這兩個祭日最為隆重

喪家擇好日子後,通知服孝的親屬前來脫孝,屆時還要舉行墓祭,大致類同於下葬時的規格,到墳地焚燒紙幣、冥器,供奉酒饌,加以奠祭、哭悼。墓祭之後,燃放鞭炮,為其上樑,祝其安息。此後子女不再守孝,摘掉孝冒、脫去孝服,恢復平日的生活。(圖片源自網絡,如侵聯繫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