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命令妃嬪公主自盡,自己煤山自縊,那麼他的兒子下場怎樣呢?

大明的最後一位大一統君王崇禎的一生,非常富有戲劇性。這個上位就勵精圖治的君主,在任期間卻發生了大明最嚴重的自然災害——小冰河世紀。乾旱、瘟疫、嚴寒等等天災,使原本就搖搖欲墜的大明王朝走向了終點。內憂外患、天災人禍,勵精圖治的崇禎救不了風雨飄搖的大明王朝,它已經病入膏肓了。

李自成包圍了燕京,燕京失卻了往昔的繁華,不再歌舞昇平,變得人心惶惶。崇禎面對這種景象,好像明白了些什麼,可能遠不止燕京,天下百姓早處於水生火熱之中了。這位憂國憂民的君王,在召集群臣無果後,頗為自嘲的說了一句:“可惜苦了這天下的百姓”。

崇禎命令妃嬪公主自盡,自己煤山自縊,那麼他的兒子下場怎樣呢?

看清一切的崇禎,心灰意冷。挽救不了天下的他,要維護大明王朝最後的尊嚴。他勸說自己的皇妃、皇后自盡保節,親自用劍刺向了年幼的女兒,最後自己也選擇了自縊。整個血染的大明宮殿,彰顯著一個昔日強盛帝國的最後尊嚴。無數宮女、太監,紛紛隨同效仿,這一切彷彿是對應召卻無人敢至的公卿要員無情的諷刺。

崇禎自縊了,皇妃女兒自盡了,可他的兒子並沒有死。除去早亡的,崇禎派太監祕密保護三個皇子。崇禎自己無力收復山河,但他要為大明留下復國的火種,其次要保證朱氏血脈的傳承。

崇禎命令妃嬪公主自盡,自己煤山自縊,那麼他的兒子下場怎樣呢?

三個皇子中太子朱慈烺應該就是,承擔復興大明的那位。李自成進京之後,崇禎已經自縊,太子自然是關注的重點對象。李自成為了收服人心,封他為宋王。後來清軍入關,李自成不敵敗退,朱慈烺再無記載。最大的可能就是敗退的李自成,不再意圖收復燕京人心,將他處死。

朱慈炯是另一位皇子,他的文采武功都很不錯,深受崇禎喜愛,被封為定王。從稱號就可以看出,崇禎這位皇子就是為了輔佐太子培養的,是他寄予厚望的兒子。李自成攻陷燕京後,封了他一個奇特的稱號——安定公。首先“公”既肯定了他的才能,又暗示他大明亡了,他已不再是皇子了。安定也是示意朱慈炯,最好乖乖地待著,不要生亂。

崇禎命令妃嬪公主自盡,自己煤山自縊,那麼他的兒子下場怎樣呢?

這位定王可以說是崇禎心血和大明希望所在,太子的號召力,定王的文才武功還是很有希望復興大明的。不過李自成在逃出燕京之後,朱慈炯也不知所蹤。自然也是處死了,大順的戰敗使事情超出了李自成的掌控,他再也不能容忍明朝殘餘勢力組合了。

只有崇禎的第五子朱慈煥得以倖存,李自成敗退燕京時,把他帶走了。原因有二:朱慈煥性格柔弱,易於掌控;那年他才十二歲,比起兩個哥哥,還沒什麼威脅。崇禎對他的期望就是,大明難以復興的話,保存朱氏最正統的血脈。

可能是上天都憐憫崇禎的苦心,在南下的旅途中,李自成率十幾個親衛探路時為鄉勇所殺。之後大順發生了內亂,也有說法這是李自成金蟬脫殼之計。但不管什麼原因,朱慈煥趁亂逃跑成功就是大明最大的幸運。

這位年幼的王子對於國破家亡,感觸還是比較淺的。再加上溫順的性格,崇禎教導他的隱居傳家指令,他一直遵從著。

崇禎命令妃嬪公主自盡,自己煤山自縊,那麼他的兒子下場怎樣呢?

善良的人往往有著獨特的幸運,年幼的朱慈煥就是如此。無依無靠的他只能沿途乞討,一個王姓的地主覺得這個年幼的孩子有種說不出的獨特。就問他的出身來歷,12歲的朱慈煥還沒有意識到自己身份的重要性,就說了實話。幸好這個王姓老人感念大明,冒著家破人亡的風險收留了他,還幫他改了名字。

等到老人病故,朱慈煥已經長大了,他選擇去出家避世。朱慈煥沒有王子應有的權謀勇武,但他有著絕佳的氣質和高超的棋藝。

一次有個鄉紳在寺廟上香時,見到了氣質不俗、又滿腹經綸的朱慈煥。對他非常中意,朱慈煥還俗了,娶了鄉紳的女兒過上了平凡人的生活。朱慈煥娶妻後,以教書為生,有了三個兒子和兩個女兒。生活談不上富足,但卻很美滿。

可數十年間,他從未安心過,清廷一直在通緝明朝皇室。風頭緊了,朱慈煥就拖家帶口,遠走他鄉。大江南北,這位大明皇子為了逃難,走遍了千山萬水。

時光匆匆,幸福的生活為這位仁慈的大明皇子染上了一頭銀髮,朱慈煥已經七十歲了。大明已經覆滅近半個世紀之久,大清成為了這片土地新的主人。特別是“聖君”康熙統治期間,為了爭取民心,緩和復明運動,親自六次拜祭明十三陵。並且下令要善待大明皇族,找流落民間的皇族之後管理皇陵。

崇禎命令妃嬪公主自盡,自己煤山自縊,那麼他的兒子下場怎樣呢?

朱慈煥沒有輕信清廷的仁慈,但總覺得康熙還是很和善的,就放鬆了戒心。年邁的他回想起往昔的崢嶸歲月,由年幼的大明皇子,到出家的少年僧人,最後到滿頭華髮、兒女滿堂的仁慈老者。他在一次醉酒後,一時不察,向一位好友訴說了自己的真實身份,這個消息就這樣傳播了出去。

反清復明的組織一直打著一個旗號,“朱三太子”,就是朱慈煥死去的文武具佳的三哥,那個昔日的定王。所以清廷對於明朝皇室遠沒有自己說的那麼寬厚,反而迫切的想除之而後快。

朱慈煥發現說漏嘴後,趕緊舉家搬遷。可孤零零的一家人,怎麼可能逃出滿清的有組織察訪?在山東七十五歲的朱慈煥一家子被捕,他言真意切的訴說自己已經年過古稀,而且沒有參與過任何組織的事實。當時審訊的官員,查明之後發現樣樣屬實,又想起康熙幾年前說要找大明皇室管理皇陵,就上報了。

崇禎命令妃嬪公主自盡,自己煤山自縊,那麼他的兒子下場怎樣呢?

但所謂的“聖君”康熙,拜訪明皇陵不過是為了安定民心,他們對於明皇室從未放下過敵視的心態。面對狀案上記載的朱慈煥一生隱姓埋名,且年過古稀的實情。康熙卻一口咬定,朱慈煥就是“朱三太子”,下令處死朱慈煥所有親人,這位慈善的老人更是被凌遲處死。崇禎的後裔,歷經半個世紀,在李自成屠刀下都倖存的朱慈煥一脈,在“聖君”康熙的指令下,全部處死。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朱慈煥這個大明皇子,隱姓埋名六十餘年,教書育人,謙和有禮,可謂之君子。可還是在七十五歲的高齡,沒有任何過錯的情況下死於“聖君”康熙之手,何其之悲?就像崇禎將利劍刺向六歲女兒時所說“出身皇家就是你最大的不幸”,他最年幼寬厚的兒子最終也沒有逃出命運的羈絆。“權力”二字,世間可有幾人無視,又有幾人超脫?

參考資料:

《明史》

《清史》

《中國通史》

《皇太子祕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