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朱文近代第一人陳巨來先生的用刀與寫稿方法

陳巨來(1904-1984),原名斝,字巨來,後以字行,號墒齋,別署安持,安持老人、牟道人、石鶴居士,齋名安持精舍,浙江平湖乍浦鎮人。寓居上海人。

元朱文近代第一人陳巨來先生的用刀與寫稿方法

陳巨來被世人稱為元朱文近代第一人,他曾自言平生刻印不下三萬方,全國各大博物館、圖書館都請他刻制元朱文考藏印,當代書畫大家張大千、溥心畲、吳湖帆、葉恭綽、馮超然、張伯駒、謝稚柳等用印。友人曾集其印章,刊成《盍齋藏印》。出版有《安持精舍印存》、《安持精舍印冣》。曾與胡鐵耕、俞逸芬、王玉蓉三人同時拜袁世凱次子袁寒云為師學習繪畫。

元朱文近代第一人陳巨來先生的用刀與寫稿方法

本文淺談一下先生不為人知的一些篆刻工具與技法

元朱文近代第一人陳巨來先生的用刀與寫稿方法

初學篆刻很想有把世界上最鋒利的刻刀,古代有昆吾刀能切玉,《篆刻入門》上也是這樣記載的,可是現實生活中是沒有的。據講,好的刀要用好鋼材經鍛打加上蘸火而成,但那時候大家都沒有這個條件。筆者首次買刀是到上海,那裡有許多刀具卻叫筆者犯難,實際上是對刻刀分類的具體使用胸中無數,於是第一次買的是把有盒子裝的價格較貴的刻刀,籤條上面寫著“老缶鐵筆”,刀鋒呈鈍角刀背寬厚,以為名家用刀的款式一定是好的,其實這把刻刀還從來沒派上過用場。

元朱文近代第一人陳巨來先生的用刀與寫稿方法

刀具的使用是因人而異的,先生的刀具與老缶的刻刀截然相反,刀鋒呈銳角刀背薄而刀身狹。後來從中悟出刀鋒角度的鈍與銳,能直接決定由石質產生的藝術效果,而印章大小與刻刀大小要成正比。欲刻工整、挺秀、潤澤的印章,那真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先生常用的平口刻刀有大小二種:約4×l.5(毫米)與5×2(毫米),長200毫米左右,刀鋒角度都成銳角,他早年用高碳鋼,後來同門好友章魯庵提供了英國貨鷹立球牌的封鋼,在“事件”期間那種階級鬥爭形勢下,嚇破了膽的老師怕被人套上“封資修”的帽子,連刀具材質都改用國產高碳鋼、封鋼、白鋼。先生曾風趣地自嘲:“我磨的刀,永遠是斜的,像小腳女人的腳”,故而喜歡他人代磨。章魯庵特別愛好研究印泥,能仿製一手絕品的章州印泥,為了使先生的元朱文更加傳神,特地選用進口的德國洋紅,做成暗紫紅色的並命名為陳巨來印泥,把流暢的曲線美和明媚的小篆結體,襯托得更加神采奕奕。先生刻象牙印章時,他的刀功特別好,一般都不用印床,有時為了講究一點,要平印底時才用上剔子與印床。

元朱文近代第一人陳巨來先生的用刀與寫稿方法

先生寫元朱文印稿時,我們常為之稱絕叫好,並一致認為這是“寫好刻好”的效果,意思是他把“小心落墨”真正做到了極限,而大膽奏刀的刀功也好到極點。老師常年使用的是一枝紫毫筆,是用黃銅筆套套著。每次用墨都是現磨的。而印稿紙不同於平常,是那種吸墨後不易化開的半透明薄紙,你若是要問“這是什麼紙?”他會向你推薦—種做蠟紙的坯紙來代替,只有熟悉內情的才知道,這是外國人美容時用的吸油紙,經比較得知吸油紙要比蠟紙坯更吸墨,故以老師從不使用其他紙質寫印稿。

元朱文近代第一人陳巨來先生的用刀與寫稿方法

寫元朱文印稿時的方法也有一定竅門,先把印稿紙放在左手手心內,右手拿印章對著左手印稿紙重重地一按,形成一個清晰的帶有印面輪廓線的稜角,再用墨筆的筆肚對著這個四周稜角輕輕地一拉,已把印面輪廓的大小正確地固定下來。

元朱文近代第一人陳巨來先生的用刀與寫稿方法

接著另用第一張拷貝紙覆蓋在印稿紙上,用墨筆勾出印面的墨圈,再用第二張拷貝紙覆蓋其上,開始篆寫印稿,如此多次反覆、覆蓋在第一張拷貝紙上篆寫與修改,直至章法妥帖為止。最後取印稿紙覆蓋在章法妥帖的拷貝紙上,直接篆寫為正式墨稿。手續雖然繁瑣似是作文完稿後的修改,故可謂是“九修一罷”了。

元朱文近代第一人陳巨來先生的用刀與寫稿方法

有趣的是寫元朱文印稿,從方法上講是繁複了點,但熟練者也並非如此,筆者至今還保存著當年先生一次性寫成的印稿,那時候筆者不止一次地提出難排的元朱文章法,老師取出大前門香菸殼內那張半透明的薄襯紙作廢物利用,馬上把你要的章法一次性寫成,有時為了求得章法上的平衡,甚至還一款兩式、三式,這時信手拈來的文字與章法變化,真叫人看得目不轉睛。

元朱文近代第一人陳巨來先生的用刀與寫稿方法

先生寫宋白文印稿時相對就簡單多了,據講早期也是寫空心字的,後來改寫實心字。

元朱文近代第一人陳巨來先生的用刀與寫稿方法

寫成印稿後,把印稿紙的正面對準印章磨好的印面,趁印稿紙潮溼時蓋上一張吸水紙,邊移動吸水紙,邊用大拇指甲來回刮,使印面受墨後反出反體篆字,這也就是水印墨稿法。

圖文源自網絡僅供學習交流如涉版權問題請聯繫處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