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死後,莊子敲著瓦盆唱歌,並非冷血無情,他看破了生死變化'

"

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點擊關注閱讀系列文章。

莊子是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與老子並稱為“老莊”。莊子和他的弟子、後學們寫成了《莊子》一書,以論述莊子本人以及莊子學派的思想。《莊子》的文筆汪洋恣肆,奇異詭譎,經常使用寓言、故事來論證道理

《莊子·至樂》講述了一個違揹人倫禮儀的故事:

有一天,莊子的妻子死了。莊子的好朋友惠施便去莊子家弔唁,發現莊子並沒有哀痛哭泣,而是箕踞在地上,一邊敲著瓦盆一邊唱歌,即鼓盆而歌。所謂“箕踞”,指的是兩腳張開坐在地上。先秦時男人穿的是裙裝,又沒有底褲,因此箕踞是很沒有禮貌的一種坐法,等於把重點部位露出來了。

"

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點擊關注閱讀系列文章。

莊子是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與老子並稱為“老莊”。莊子和他的弟子、後學們寫成了《莊子》一書,以論述莊子本人以及莊子學派的思想。《莊子》的文筆汪洋恣肆,奇異詭譎,經常使用寓言、故事來論證道理

《莊子·至樂》講述了一個違揹人倫禮儀的故事:

有一天,莊子的妻子死了。莊子的好朋友惠施便去莊子家弔唁,發現莊子並沒有哀痛哭泣,而是箕踞在地上,一邊敲著瓦盆一邊唱歌,即鼓盆而歌。所謂“箕踞”,指的是兩腳張開坐在地上。先秦時男人穿的是裙裝,又沒有底褲,因此箕踞是很沒有禮貌的一種坐法,等於把重點部位露出來了。

妻子死後,莊子敲著瓦盆唱歌,並非冷血無情,他看破了生死變化

惠施見了這一場景,感覺非常生氣,他責備莊子說:“你的妻子跟你生活了一輩子,為你養兒育女。現在她死去了,你不哭也就算了,怎麼還能鼓盆而歌呢?這成何體統,太過分了吧!”

莊子卻說:“老夥計,不是這樣說的。她剛死的時候,我怎能不悲傷呢?但是我又想到,她本來是沒有生命的,非但沒有生命,連形體都沒有。非但沒有形體,連氣都沒有。在恍恍惚惚若有若無之間變成了氣,氣變成了形體,形體變成了生命,現在生命又變為了死寂。人的生死循環變化就如一年四季一樣周而復始,現在她安安靜靜地躺在天地之間,不過是生死變化中的一個環節而已,我卻在一旁哭哭啼啼,豈不是不懂得生命的道理嗎?”

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於巨室,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莊子·至樂》)

可見,莊子之所以鼓盆而歌,不是因為“中年男人三大喜,升官發財死老婆”,而是因為莊子看破了生死的真相。

"

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點擊關注閱讀系列文章。

莊子是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與老子並稱為“老莊”。莊子和他的弟子、後學們寫成了《莊子》一書,以論述莊子本人以及莊子學派的思想。《莊子》的文筆汪洋恣肆,奇異詭譎,經常使用寓言、故事來論證道理

《莊子·至樂》講述了一個違揹人倫禮儀的故事:

有一天,莊子的妻子死了。莊子的好朋友惠施便去莊子家弔唁,發現莊子並沒有哀痛哭泣,而是箕踞在地上,一邊敲著瓦盆一邊唱歌,即鼓盆而歌。所謂“箕踞”,指的是兩腳張開坐在地上。先秦時男人穿的是裙裝,又沒有底褲,因此箕踞是很沒有禮貌的一種坐法,等於把重點部位露出來了。

妻子死後,莊子敲著瓦盆唱歌,並非冷血無情,他看破了生死變化

惠施見了這一場景,感覺非常生氣,他責備莊子說:“你的妻子跟你生活了一輩子,為你養兒育女。現在她死去了,你不哭也就算了,怎麼還能鼓盆而歌呢?這成何體統,太過分了吧!”

莊子卻說:“老夥計,不是這樣說的。她剛死的時候,我怎能不悲傷呢?但是我又想到,她本來是沒有生命的,非但沒有生命,連形體都沒有。非但沒有形體,連氣都沒有。在恍恍惚惚若有若無之間變成了氣,氣變成了形體,形體變成了生命,現在生命又變為了死寂。人的生死循環變化就如一年四季一樣周而復始,現在她安安靜靜地躺在天地之間,不過是生死變化中的一個環節而已,我卻在一旁哭哭啼啼,豈不是不懂得生命的道理嗎?”

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於巨室,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莊子·至樂》)

可見,莊子之所以鼓盆而歌,不是因為“中年男人三大喜,升官發財死老婆”,而是因為莊子看破了生死的真相。

妻子死後,莊子敲著瓦盆唱歌,並非冷血無情,他看破了生死變化

莊子生於戰國。那是一個偉大的時代,因為思想家輩出,百家爭鳴;那也是一個黑暗的時代,因為戰亂頻仍,統治者十分殘酷。

在戰國時代,普通人的生活是非常困苦的。他們受到統治者的殘酷剝削與無情壓榨,雖然終日操勞,卻僅能勉強餬口。《莊子》一書中記載,莊子本人的生活就是非常貧困的,有一次莊子家斷糧了,他不得不厚著臉皮去找河監候借糧食。所以莊子把生命視作操勞,把死亡視作修習。所以當死亡來臨時,不要抵抗,也不要哭泣,順命而行就可以了,因為相對於生的貧窮困苦而言,死亡反而是甜美的休憩。

《莊子·至樂》借一個骷髏之口,說出了死亡的快樂:死亡之後,上沒有君主,下沒有臣子,沒有夏天的酷熱和冬天的嚴寒,能夠從容自在的與天地共存,哪怕是當上天子,也不會比死亡更快樂了。

死,無君於上,無臣於下,亦無四時之事,從然以天地為春秋,雖南面王樂,不能過也。(《莊子·至樂》)

生與死不過是氣的聚散而已。莊子認為,充斥天地間的只有氣。中國的古人們所說的氣,並不是我們今天說的氧氣、氫氣等氣體,而是指無形的物質,是萬物的本原。氣聚集在一起,便是生命,氣消散於天地間,便是死亡。天地之間有無數的生命,每一時刻都有生命在誕生,也有生命在死亡,這一切不過是氣的聚散循環而已。所以生命就像是人身上長了一個贅疣一樣,沒什麼值得欣喜的,死亡就像膿瘡潰破一樣,也沒什麼值得悲傷的。

"

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點擊關注閱讀系列文章。

莊子是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與老子並稱為“老莊”。莊子和他的弟子、後學們寫成了《莊子》一書,以論述莊子本人以及莊子學派的思想。《莊子》的文筆汪洋恣肆,奇異詭譎,經常使用寓言、故事來論證道理

《莊子·至樂》講述了一個違揹人倫禮儀的故事:

有一天,莊子的妻子死了。莊子的好朋友惠施便去莊子家弔唁,發現莊子並沒有哀痛哭泣,而是箕踞在地上,一邊敲著瓦盆一邊唱歌,即鼓盆而歌。所謂“箕踞”,指的是兩腳張開坐在地上。先秦時男人穿的是裙裝,又沒有底褲,因此箕踞是很沒有禮貌的一種坐法,等於把重點部位露出來了。

妻子死後,莊子敲著瓦盆唱歌,並非冷血無情,他看破了生死變化

惠施見了這一場景,感覺非常生氣,他責備莊子說:“你的妻子跟你生活了一輩子,為你養兒育女。現在她死去了,你不哭也就算了,怎麼還能鼓盆而歌呢?這成何體統,太過分了吧!”

莊子卻說:“老夥計,不是這樣說的。她剛死的時候,我怎能不悲傷呢?但是我又想到,她本來是沒有生命的,非但沒有生命,連形體都沒有。非但沒有形體,連氣都沒有。在恍恍惚惚若有若無之間變成了氣,氣變成了形體,形體變成了生命,現在生命又變為了死寂。人的生死循環變化就如一年四季一樣周而復始,現在她安安靜靜地躺在天地之間,不過是生死變化中的一個環節而已,我卻在一旁哭哭啼啼,豈不是不懂得生命的道理嗎?”

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於巨室,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莊子·至樂》)

可見,莊子之所以鼓盆而歌,不是因為“中年男人三大喜,升官發財死老婆”,而是因為莊子看破了生死的真相。

妻子死後,莊子敲著瓦盆唱歌,並非冷血無情,他看破了生死變化

莊子生於戰國。那是一個偉大的時代,因為思想家輩出,百家爭鳴;那也是一個黑暗的時代,因為戰亂頻仍,統治者十分殘酷。

在戰國時代,普通人的生活是非常困苦的。他們受到統治者的殘酷剝削與無情壓榨,雖然終日操勞,卻僅能勉強餬口。《莊子》一書中記載,莊子本人的生活就是非常貧困的,有一次莊子家斷糧了,他不得不厚著臉皮去找河監候借糧食。所以莊子把生命視作操勞,把死亡視作修習。所以當死亡來臨時,不要抵抗,也不要哭泣,順命而行就可以了,因為相對於生的貧窮困苦而言,死亡反而是甜美的休憩。

《莊子·至樂》借一個骷髏之口,說出了死亡的快樂:死亡之後,上沒有君主,下沒有臣子,沒有夏天的酷熱和冬天的嚴寒,能夠從容自在的與天地共存,哪怕是當上天子,也不會比死亡更快樂了。

死,無君於上,無臣於下,亦無四時之事,從然以天地為春秋,雖南面王樂,不能過也。(《莊子·至樂》)

生與死不過是氣的聚散而已。莊子認為,充斥天地間的只有氣。中國的古人們所說的氣,並不是我們今天說的氧氣、氫氣等氣體,而是指無形的物質,是萬物的本原。氣聚集在一起,便是生命,氣消散於天地間,便是死亡。天地之間有無數的生命,每一時刻都有生命在誕生,也有生命在死亡,這一切不過是氣的聚散循環而已。所以生命就像是人身上長了一個贅疣一樣,沒什麼值得欣喜的,死亡就像膿瘡潰破一樣,也沒什麼值得悲傷的。

妻子死後,莊子敲著瓦盆唱歌,並非冷血無情,他看破了生死變化

莊子認為,人死之後,他的氣消散了,又會重新凝聚成新的生命,循環不已,所以要順應生死變化,不要因死亡而悲傷。

在《莊子·大宗師》中,一個名叫子來的人快要死了,他的妻子兒女圍在床前痛哭流涕。這時候子來的好朋友子犁來了,他對子來的親屬們說:“快走開啊,不要驚動正要變化的人!”他又向著子來說道:“造化者多麼偉大,會把你變成什麼呢?是老鼠的肝臟,還是小蟲子的臂膀呢?”

偉哉造化!又將奚以汝為?將奚以汝適?以汝為鼠肝乎?以汝為蟲臂乎?(《莊子·大宗師》)

不僅死亡是一種變化,人在活著的時候也會變化。莊子筆下的人物,常常會得怪病。比如一個叫做子輿的人突然病了,他變得彎腰駝背,臉長到了肚臍下,肩膀比頭頂還高。然而子輿卻並不厭惡自己的變化,他說:“如果我的左胳膊變成了公雞,我就用它來報曉。假如我的右胳膊變成了彈弓,我就拿它去打斑鳩吃。假如我的大腿骨變成了車,我的精神變成了馬,我就可以乘著車四處遊玩。不論我的形體變成什麼,我都能安逸的順從這種變化。”

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為雞,予因以求時夜。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為彈,予因以求鴞炙。浸假而化予之尻以為輪,以神為馬,予因以乘之,豈更駕哉。(《莊子·大宗師》)

"

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點擊關注閱讀系列文章。

莊子是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與老子並稱為“老莊”。莊子和他的弟子、後學們寫成了《莊子》一書,以論述莊子本人以及莊子學派的思想。《莊子》的文筆汪洋恣肆,奇異詭譎,經常使用寓言、故事來論證道理

《莊子·至樂》講述了一個違揹人倫禮儀的故事:

有一天,莊子的妻子死了。莊子的好朋友惠施便去莊子家弔唁,發現莊子並沒有哀痛哭泣,而是箕踞在地上,一邊敲著瓦盆一邊唱歌,即鼓盆而歌。所謂“箕踞”,指的是兩腳張開坐在地上。先秦時男人穿的是裙裝,又沒有底褲,因此箕踞是很沒有禮貌的一種坐法,等於把重點部位露出來了。

妻子死後,莊子敲著瓦盆唱歌,並非冷血無情,他看破了生死變化

惠施見了這一場景,感覺非常生氣,他責備莊子說:“你的妻子跟你生活了一輩子,為你養兒育女。現在她死去了,你不哭也就算了,怎麼還能鼓盆而歌呢?這成何體統,太過分了吧!”

莊子卻說:“老夥計,不是這樣說的。她剛死的時候,我怎能不悲傷呢?但是我又想到,她本來是沒有生命的,非但沒有生命,連形體都沒有。非但沒有形體,連氣都沒有。在恍恍惚惚若有若無之間變成了氣,氣變成了形體,形體變成了生命,現在生命又變為了死寂。人的生死循環變化就如一年四季一樣周而復始,現在她安安靜靜地躺在天地之間,不過是生死變化中的一個環節而已,我卻在一旁哭哭啼啼,豈不是不懂得生命的道理嗎?”

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於巨室,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莊子·至樂》)

可見,莊子之所以鼓盆而歌,不是因為“中年男人三大喜,升官發財死老婆”,而是因為莊子看破了生死的真相。

妻子死後,莊子敲著瓦盆唱歌,並非冷血無情,他看破了生死變化

莊子生於戰國。那是一個偉大的時代,因為思想家輩出,百家爭鳴;那也是一個黑暗的時代,因為戰亂頻仍,統治者十分殘酷。

在戰國時代,普通人的生活是非常困苦的。他們受到統治者的殘酷剝削與無情壓榨,雖然終日操勞,卻僅能勉強餬口。《莊子》一書中記載,莊子本人的生活就是非常貧困的,有一次莊子家斷糧了,他不得不厚著臉皮去找河監候借糧食。所以莊子把生命視作操勞,把死亡視作修習。所以當死亡來臨時,不要抵抗,也不要哭泣,順命而行就可以了,因為相對於生的貧窮困苦而言,死亡反而是甜美的休憩。

《莊子·至樂》借一個骷髏之口,說出了死亡的快樂:死亡之後,上沒有君主,下沒有臣子,沒有夏天的酷熱和冬天的嚴寒,能夠從容自在的與天地共存,哪怕是當上天子,也不會比死亡更快樂了。

死,無君於上,無臣於下,亦無四時之事,從然以天地為春秋,雖南面王樂,不能過也。(《莊子·至樂》)

生與死不過是氣的聚散而已。莊子認為,充斥天地間的只有氣。中國的古人們所說的氣,並不是我們今天說的氧氣、氫氣等氣體,而是指無形的物質,是萬物的本原。氣聚集在一起,便是生命,氣消散於天地間,便是死亡。天地之間有無數的生命,每一時刻都有生命在誕生,也有生命在死亡,這一切不過是氣的聚散循環而已。所以生命就像是人身上長了一個贅疣一樣,沒什麼值得欣喜的,死亡就像膿瘡潰破一樣,也沒什麼值得悲傷的。

妻子死後,莊子敲著瓦盆唱歌,並非冷血無情,他看破了生死變化

莊子認為,人死之後,他的氣消散了,又會重新凝聚成新的生命,循環不已,所以要順應生死變化,不要因死亡而悲傷。

在《莊子·大宗師》中,一個名叫子來的人快要死了,他的妻子兒女圍在床前痛哭流涕。這時候子來的好朋友子犁來了,他對子來的親屬們說:“快走開啊,不要驚動正要變化的人!”他又向著子來說道:“造化者多麼偉大,會把你變成什麼呢?是老鼠的肝臟,還是小蟲子的臂膀呢?”

偉哉造化!又將奚以汝為?將奚以汝適?以汝為鼠肝乎?以汝為蟲臂乎?(《莊子·大宗師》)

不僅死亡是一種變化,人在活著的時候也會變化。莊子筆下的人物,常常會得怪病。比如一個叫做子輿的人突然病了,他變得彎腰駝背,臉長到了肚臍下,肩膀比頭頂還高。然而子輿卻並不厭惡自己的變化,他說:“如果我的左胳膊變成了公雞,我就用它來報曉。假如我的右胳膊變成了彈弓,我就拿它去打斑鳩吃。假如我的大腿骨變成了車,我的精神變成了馬,我就可以乘著車四處遊玩。不論我的形體變成什麼,我都能安逸的順從這種變化。”

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為雞,予因以求時夜。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為彈,予因以求鴞炙。浸假而化予之尻以為輪,以神為馬,予因以乘之,豈更駕哉。(《莊子·大宗師》)

妻子死後,莊子敲著瓦盆唱歌,並非冷血無情,他看破了生死變化

所以莊子反對世俗的喪禮,因為死亡不過是變化的一個階段而已。在《莊子·大宗師》中有一個與“鼓盆而歌”類似的故事: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三個人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有一天,子桑戶死了,孔子讓子貢去子桑戶家弔唁。子貢去了之後,卻發現子桑戶家是一片歡樂的海洋,原來孟子反和子琴張正在對著屍體彈琴唱歌:“子桑戶啊,子桑戶啊,你已經迴歸本真了,留下我倆還在做人啊!”

子貢回到了孔子那裡,把孟子反和子琴張開演唱會的事情告訴了孔子。孔子卻說:“這些人是逍遙神遊於塵世之外的方外之人啊。他們怎麼會拘守俗世的禮儀,表演給別人看呢?”

彼,遊方之外者也。……芒然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為之業。彼又惡能憒憒然為世俗之禮,以觀眾人之耳目哉!(《莊子·大宗師》)

在莊子心中,喪禮只不過是一種表演而已。

莊子的觀點真是一語中的,我們在今天還能看到這的現象:老人生前,兒女們不聞不問,不盡贍養義務。老人死後,兒女們卻大操大辦,將葬禮辦的風風光光,在葬禮上哭天搶地,以顯示自己的孝順。這是多麼諷刺的一件事啊,真正的哀痛是不需要用外在的形式來表達的。

"

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點擊關注閱讀系列文章。

莊子是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與老子並稱為“老莊”。莊子和他的弟子、後學們寫成了《莊子》一書,以論述莊子本人以及莊子學派的思想。《莊子》的文筆汪洋恣肆,奇異詭譎,經常使用寓言、故事來論證道理

《莊子·至樂》講述了一個違揹人倫禮儀的故事:

有一天,莊子的妻子死了。莊子的好朋友惠施便去莊子家弔唁,發現莊子並沒有哀痛哭泣,而是箕踞在地上,一邊敲著瓦盆一邊唱歌,即鼓盆而歌。所謂“箕踞”,指的是兩腳張開坐在地上。先秦時男人穿的是裙裝,又沒有底褲,因此箕踞是很沒有禮貌的一種坐法,等於把重點部位露出來了。

妻子死後,莊子敲著瓦盆唱歌,並非冷血無情,他看破了生死變化

惠施見了這一場景,感覺非常生氣,他責備莊子說:“你的妻子跟你生活了一輩子,為你養兒育女。現在她死去了,你不哭也就算了,怎麼還能鼓盆而歌呢?這成何體統,太過分了吧!”

莊子卻說:“老夥計,不是這樣說的。她剛死的時候,我怎能不悲傷呢?但是我又想到,她本來是沒有生命的,非但沒有生命,連形體都沒有。非但沒有形體,連氣都沒有。在恍恍惚惚若有若無之間變成了氣,氣變成了形體,形體變成了生命,現在生命又變為了死寂。人的生死循環變化就如一年四季一樣周而復始,現在她安安靜靜地躺在天地之間,不過是生死變化中的一個環節而已,我卻在一旁哭哭啼啼,豈不是不懂得生命的道理嗎?”

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於巨室,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莊子·至樂》)

可見,莊子之所以鼓盆而歌,不是因為“中年男人三大喜,升官發財死老婆”,而是因為莊子看破了生死的真相。

妻子死後,莊子敲著瓦盆唱歌,並非冷血無情,他看破了生死變化

莊子生於戰國。那是一個偉大的時代,因為思想家輩出,百家爭鳴;那也是一個黑暗的時代,因為戰亂頻仍,統治者十分殘酷。

在戰國時代,普通人的生活是非常困苦的。他們受到統治者的殘酷剝削與無情壓榨,雖然終日操勞,卻僅能勉強餬口。《莊子》一書中記載,莊子本人的生活就是非常貧困的,有一次莊子家斷糧了,他不得不厚著臉皮去找河監候借糧食。所以莊子把生命視作操勞,把死亡視作修習。所以當死亡來臨時,不要抵抗,也不要哭泣,順命而行就可以了,因為相對於生的貧窮困苦而言,死亡反而是甜美的休憩。

《莊子·至樂》借一個骷髏之口,說出了死亡的快樂:死亡之後,上沒有君主,下沒有臣子,沒有夏天的酷熱和冬天的嚴寒,能夠從容自在的與天地共存,哪怕是當上天子,也不會比死亡更快樂了。

死,無君於上,無臣於下,亦無四時之事,從然以天地為春秋,雖南面王樂,不能過也。(《莊子·至樂》)

生與死不過是氣的聚散而已。莊子認為,充斥天地間的只有氣。中國的古人們所說的氣,並不是我們今天說的氧氣、氫氣等氣體,而是指無形的物質,是萬物的本原。氣聚集在一起,便是生命,氣消散於天地間,便是死亡。天地之間有無數的生命,每一時刻都有生命在誕生,也有生命在死亡,這一切不過是氣的聚散循環而已。所以生命就像是人身上長了一個贅疣一樣,沒什麼值得欣喜的,死亡就像膿瘡潰破一樣,也沒什麼值得悲傷的。

妻子死後,莊子敲著瓦盆唱歌,並非冷血無情,他看破了生死變化

莊子認為,人死之後,他的氣消散了,又會重新凝聚成新的生命,循環不已,所以要順應生死變化,不要因死亡而悲傷。

在《莊子·大宗師》中,一個名叫子來的人快要死了,他的妻子兒女圍在床前痛哭流涕。這時候子來的好朋友子犁來了,他對子來的親屬們說:“快走開啊,不要驚動正要變化的人!”他又向著子來說道:“造化者多麼偉大,會把你變成什麼呢?是老鼠的肝臟,還是小蟲子的臂膀呢?”

偉哉造化!又將奚以汝為?將奚以汝適?以汝為鼠肝乎?以汝為蟲臂乎?(《莊子·大宗師》)

不僅死亡是一種變化,人在活著的時候也會變化。莊子筆下的人物,常常會得怪病。比如一個叫做子輿的人突然病了,他變得彎腰駝背,臉長到了肚臍下,肩膀比頭頂還高。然而子輿卻並不厭惡自己的變化,他說:“如果我的左胳膊變成了公雞,我就用它來報曉。假如我的右胳膊變成了彈弓,我就拿它去打斑鳩吃。假如我的大腿骨變成了車,我的精神變成了馬,我就可以乘著車四處遊玩。不論我的形體變成什麼,我都能安逸的順從這種變化。”

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為雞,予因以求時夜。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為彈,予因以求鴞炙。浸假而化予之尻以為輪,以神為馬,予因以乘之,豈更駕哉。(《莊子·大宗師》)

妻子死後,莊子敲著瓦盆唱歌,並非冷血無情,他看破了生死變化

所以莊子反對世俗的喪禮,因為死亡不過是變化的一個階段而已。在《莊子·大宗師》中有一個與“鼓盆而歌”類似的故事: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三個人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有一天,子桑戶死了,孔子讓子貢去子桑戶家弔唁。子貢去了之後,卻發現子桑戶家是一片歡樂的海洋,原來孟子反和子琴張正在對著屍體彈琴唱歌:“子桑戶啊,子桑戶啊,你已經迴歸本真了,留下我倆還在做人啊!”

子貢回到了孔子那裡,把孟子反和子琴張開演唱會的事情告訴了孔子。孔子卻說:“這些人是逍遙神遊於塵世之外的方外之人啊。他們怎麼會拘守俗世的禮儀,表演給別人看呢?”

彼,遊方之外者也。……芒然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為之業。彼又惡能憒憒然為世俗之禮,以觀眾人之耳目哉!(《莊子·大宗師》)

在莊子心中,喪禮只不過是一種表演而已。

莊子的觀點真是一語中的,我們在今天還能看到這的現象:老人生前,兒女們不聞不問,不盡贍養義務。老人死後,兒女們卻大操大辦,將葬禮辦的風風光光,在葬禮上哭天搶地,以顯示自己的孝順。這是多麼諷刺的一件事啊,真正的哀痛是不需要用外在的形式來表達的。

妻子死後,莊子敲著瓦盆唱歌,並非冷血無情,他看破了生死變化

《世說新語》中有這麼一個故事:王戎、和嶠兩個人都是大孝子,他倆同時遭遇了父母的喪事。晉武帝司馬炎對劉仲雄說:“你常去看望這兩個人嗎?我聽說和嶠悲傷過度,我很擔心他的身體啊。”劉仲雄則回答說:“和嶠哀號哭泣,恪守禮數,可他的精氣沒有損傷。王戎不拘禮法,可是卻悲痛得形銷骨立了。所以和嶠是生孝,王戎卻是死孝,真正值得擔心的是王戎啊!”

王戎、和嶠同時遭大喪,俱以孝稱。王雞骨支床,和哭泣備禮。武帝謂劉仲雄曰:“卿數省王、和不?聞和哀苦過禮,使人憂之。”仲雄曰:“和嶠雖備禮,神氣不損;王戎雖不備禮,而哀毀骨立。臣以和嶠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應憂嶠,而應憂戎。”(《世說新語·德行》)

真心悲痛比恪守喪禮更加真誠,因為恪守喪禮只是表演給旁觀者看而已。但莊子的境界比王戎更高,他已經看透了生與死的真相,所以當妻子的死亡降臨時,他可以鼓盆而歌,以歌唱送妻子踏上變化的旅途。

"

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點擊關注閱讀系列文章。

莊子是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與老子並稱為“老莊”。莊子和他的弟子、後學們寫成了《莊子》一書,以論述莊子本人以及莊子學派的思想。《莊子》的文筆汪洋恣肆,奇異詭譎,經常使用寓言、故事來論證道理

《莊子·至樂》講述了一個違揹人倫禮儀的故事:

有一天,莊子的妻子死了。莊子的好朋友惠施便去莊子家弔唁,發現莊子並沒有哀痛哭泣,而是箕踞在地上,一邊敲著瓦盆一邊唱歌,即鼓盆而歌。所謂“箕踞”,指的是兩腳張開坐在地上。先秦時男人穿的是裙裝,又沒有底褲,因此箕踞是很沒有禮貌的一種坐法,等於把重點部位露出來了。

妻子死後,莊子敲著瓦盆唱歌,並非冷血無情,他看破了生死變化

惠施見了這一場景,感覺非常生氣,他責備莊子說:“你的妻子跟你生活了一輩子,為你養兒育女。現在她死去了,你不哭也就算了,怎麼還能鼓盆而歌呢?這成何體統,太過分了吧!”

莊子卻說:“老夥計,不是這樣說的。她剛死的時候,我怎能不悲傷呢?但是我又想到,她本來是沒有生命的,非但沒有生命,連形體都沒有。非但沒有形體,連氣都沒有。在恍恍惚惚若有若無之間變成了氣,氣變成了形體,形體變成了生命,現在生命又變為了死寂。人的生死循環變化就如一年四季一樣周而復始,現在她安安靜靜地躺在天地之間,不過是生死變化中的一個環節而已,我卻在一旁哭哭啼啼,豈不是不懂得生命的道理嗎?”

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於巨室,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莊子·至樂》)

可見,莊子之所以鼓盆而歌,不是因為“中年男人三大喜,升官發財死老婆”,而是因為莊子看破了生死的真相。

妻子死後,莊子敲著瓦盆唱歌,並非冷血無情,他看破了生死變化

莊子生於戰國。那是一個偉大的時代,因為思想家輩出,百家爭鳴;那也是一個黑暗的時代,因為戰亂頻仍,統治者十分殘酷。

在戰國時代,普通人的生活是非常困苦的。他們受到統治者的殘酷剝削與無情壓榨,雖然終日操勞,卻僅能勉強餬口。《莊子》一書中記載,莊子本人的生活就是非常貧困的,有一次莊子家斷糧了,他不得不厚著臉皮去找河監候借糧食。所以莊子把生命視作操勞,把死亡視作修習。所以當死亡來臨時,不要抵抗,也不要哭泣,順命而行就可以了,因為相對於生的貧窮困苦而言,死亡反而是甜美的休憩。

《莊子·至樂》借一個骷髏之口,說出了死亡的快樂:死亡之後,上沒有君主,下沒有臣子,沒有夏天的酷熱和冬天的嚴寒,能夠從容自在的與天地共存,哪怕是當上天子,也不會比死亡更快樂了。

死,無君於上,無臣於下,亦無四時之事,從然以天地為春秋,雖南面王樂,不能過也。(《莊子·至樂》)

生與死不過是氣的聚散而已。莊子認為,充斥天地間的只有氣。中國的古人們所說的氣,並不是我們今天說的氧氣、氫氣等氣體,而是指無形的物質,是萬物的本原。氣聚集在一起,便是生命,氣消散於天地間,便是死亡。天地之間有無數的生命,每一時刻都有生命在誕生,也有生命在死亡,這一切不過是氣的聚散循環而已。所以生命就像是人身上長了一個贅疣一樣,沒什麼值得欣喜的,死亡就像膿瘡潰破一樣,也沒什麼值得悲傷的。

妻子死後,莊子敲著瓦盆唱歌,並非冷血無情,他看破了生死變化

莊子認為,人死之後,他的氣消散了,又會重新凝聚成新的生命,循環不已,所以要順應生死變化,不要因死亡而悲傷。

在《莊子·大宗師》中,一個名叫子來的人快要死了,他的妻子兒女圍在床前痛哭流涕。這時候子來的好朋友子犁來了,他對子來的親屬們說:“快走開啊,不要驚動正要變化的人!”他又向著子來說道:“造化者多麼偉大,會把你變成什麼呢?是老鼠的肝臟,還是小蟲子的臂膀呢?”

偉哉造化!又將奚以汝為?將奚以汝適?以汝為鼠肝乎?以汝為蟲臂乎?(《莊子·大宗師》)

不僅死亡是一種變化,人在活著的時候也會變化。莊子筆下的人物,常常會得怪病。比如一個叫做子輿的人突然病了,他變得彎腰駝背,臉長到了肚臍下,肩膀比頭頂還高。然而子輿卻並不厭惡自己的變化,他說:“如果我的左胳膊變成了公雞,我就用它來報曉。假如我的右胳膊變成了彈弓,我就拿它去打斑鳩吃。假如我的大腿骨變成了車,我的精神變成了馬,我就可以乘著車四處遊玩。不論我的形體變成什麼,我都能安逸的順從這種變化。”

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為雞,予因以求時夜。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為彈,予因以求鴞炙。浸假而化予之尻以為輪,以神為馬,予因以乘之,豈更駕哉。(《莊子·大宗師》)

妻子死後,莊子敲著瓦盆唱歌,並非冷血無情,他看破了生死變化

所以莊子反對世俗的喪禮,因為死亡不過是變化的一個階段而已。在《莊子·大宗師》中有一個與“鼓盆而歌”類似的故事: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三個人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有一天,子桑戶死了,孔子讓子貢去子桑戶家弔唁。子貢去了之後,卻發現子桑戶家是一片歡樂的海洋,原來孟子反和子琴張正在對著屍體彈琴唱歌:“子桑戶啊,子桑戶啊,你已經迴歸本真了,留下我倆還在做人啊!”

子貢回到了孔子那裡,把孟子反和子琴張開演唱會的事情告訴了孔子。孔子卻說:“這些人是逍遙神遊於塵世之外的方外之人啊。他們怎麼會拘守俗世的禮儀,表演給別人看呢?”

彼,遊方之外者也。……芒然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為之業。彼又惡能憒憒然為世俗之禮,以觀眾人之耳目哉!(《莊子·大宗師》)

在莊子心中,喪禮只不過是一種表演而已。

莊子的觀點真是一語中的,我們在今天還能看到這的現象:老人生前,兒女們不聞不問,不盡贍養義務。老人死後,兒女們卻大操大辦,將葬禮辦的風風光光,在葬禮上哭天搶地,以顯示自己的孝順。這是多麼諷刺的一件事啊,真正的哀痛是不需要用外在的形式來表達的。

妻子死後,莊子敲著瓦盆唱歌,並非冷血無情,他看破了生死變化

《世說新語》中有這麼一個故事:王戎、和嶠兩個人都是大孝子,他倆同時遭遇了父母的喪事。晉武帝司馬炎對劉仲雄說:“你常去看望這兩個人嗎?我聽說和嶠悲傷過度,我很擔心他的身體啊。”劉仲雄則回答說:“和嶠哀號哭泣,恪守禮數,可他的精氣沒有損傷。王戎不拘禮法,可是卻悲痛得形銷骨立了。所以和嶠是生孝,王戎卻是死孝,真正值得擔心的是王戎啊!”

王戎、和嶠同時遭大喪,俱以孝稱。王雞骨支床,和哭泣備禮。武帝謂劉仲雄曰:“卿數省王、和不?聞和哀苦過禮,使人憂之。”仲雄曰:“和嶠雖備禮,神氣不損;王戎雖不備禮,而哀毀骨立。臣以和嶠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應憂嶠,而應憂戎。”(《世說新語·德行》)

真心悲痛比恪守喪禮更加真誠,因為恪守喪禮只是表演給旁觀者看而已。但莊子的境界比王戎更高,他已經看透了生與死的真相,所以當妻子的死亡降臨時,他可以鼓盆而歌,以歌唱送妻子踏上變化的旅途。

妻子死後,莊子敲著瓦盆唱歌,並非冷血無情,他看破了生死變化

一切有為法,如夢亦如露。我是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歡迎關注,閱讀系列文章。

"

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點擊關注閱讀系列文章。

莊子是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與老子並稱為“老莊”。莊子和他的弟子、後學們寫成了《莊子》一書,以論述莊子本人以及莊子學派的思想。《莊子》的文筆汪洋恣肆,奇異詭譎,經常使用寓言、故事來論證道理

《莊子·至樂》講述了一個違揹人倫禮儀的故事:

有一天,莊子的妻子死了。莊子的好朋友惠施便去莊子家弔唁,發現莊子並沒有哀痛哭泣,而是箕踞在地上,一邊敲著瓦盆一邊唱歌,即鼓盆而歌。所謂“箕踞”,指的是兩腳張開坐在地上。先秦時男人穿的是裙裝,又沒有底褲,因此箕踞是很沒有禮貌的一種坐法,等於把重點部位露出來了。

妻子死後,莊子敲著瓦盆唱歌,並非冷血無情,他看破了生死變化

惠施見了這一場景,感覺非常生氣,他責備莊子說:“你的妻子跟你生活了一輩子,為你養兒育女。現在她死去了,你不哭也就算了,怎麼還能鼓盆而歌呢?這成何體統,太過分了吧!”

莊子卻說:“老夥計,不是這樣說的。她剛死的時候,我怎能不悲傷呢?但是我又想到,她本來是沒有生命的,非但沒有生命,連形體都沒有。非但沒有形體,連氣都沒有。在恍恍惚惚若有若無之間變成了氣,氣變成了形體,形體變成了生命,現在生命又變為了死寂。人的生死循環變化就如一年四季一樣周而復始,現在她安安靜靜地躺在天地之間,不過是生死變化中的一個環節而已,我卻在一旁哭哭啼啼,豈不是不懂得生命的道理嗎?”

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於巨室,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莊子·至樂》)

可見,莊子之所以鼓盆而歌,不是因為“中年男人三大喜,升官發財死老婆”,而是因為莊子看破了生死的真相。

妻子死後,莊子敲著瓦盆唱歌,並非冷血無情,他看破了生死變化

莊子生於戰國。那是一個偉大的時代,因為思想家輩出,百家爭鳴;那也是一個黑暗的時代,因為戰亂頻仍,統治者十分殘酷。

在戰國時代,普通人的生活是非常困苦的。他們受到統治者的殘酷剝削與無情壓榨,雖然終日操勞,卻僅能勉強餬口。《莊子》一書中記載,莊子本人的生活就是非常貧困的,有一次莊子家斷糧了,他不得不厚著臉皮去找河監候借糧食。所以莊子把生命視作操勞,把死亡視作修習。所以當死亡來臨時,不要抵抗,也不要哭泣,順命而行就可以了,因為相對於生的貧窮困苦而言,死亡反而是甜美的休憩。

《莊子·至樂》借一個骷髏之口,說出了死亡的快樂:死亡之後,上沒有君主,下沒有臣子,沒有夏天的酷熱和冬天的嚴寒,能夠從容自在的與天地共存,哪怕是當上天子,也不會比死亡更快樂了。

死,無君於上,無臣於下,亦無四時之事,從然以天地為春秋,雖南面王樂,不能過也。(《莊子·至樂》)

生與死不過是氣的聚散而已。莊子認為,充斥天地間的只有氣。中國的古人們所說的氣,並不是我們今天說的氧氣、氫氣等氣體,而是指無形的物質,是萬物的本原。氣聚集在一起,便是生命,氣消散於天地間,便是死亡。天地之間有無數的生命,每一時刻都有生命在誕生,也有生命在死亡,這一切不過是氣的聚散循環而已。所以生命就像是人身上長了一個贅疣一樣,沒什麼值得欣喜的,死亡就像膿瘡潰破一樣,也沒什麼值得悲傷的。

妻子死後,莊子敲著瓦盆唱歌,並非冷血無情,他看破了生死變化

莊子認為,人死之後,他的氣消散了,又會重新凝聚成新的生命,循環不已,所以要順應生死變化,不要因死亡而悲傷。

在《莊子·大宗師》中,一個名叫子來的人快要死了,他的妻子兒女圍在床前痛哭流涕。這時候子來的好朋友子犁來了,他對子來的親屬們說:“快走開啊,不要驚動正要變化的人!”他又向著子來說道:“造化者多麼偉大,會把你變成什麼呢?是老鼠的肝臟,還是小蟲子的臂膀呢?”

偉哉造化!又將奚以汝為?將奚以汝適?以汝為鼠肝乎?以汝為蟲臂乎?(《莊子·大宗師》)

不僅死亡是一種變化,人在活著的時候也會變化。莊子筆下的人物,常常會得怪病。比如一個叫做子輿的人突然病了,他變得彎腰駝背,臉長到了肚臍下,肩膀比頭頂還高。然而子輿卻並不厭惡自己的變化,他說:“如果我的左胳膊變成了公雞,我就用它來報曉。假如我的右胳膊變成了彈弓,我就拿它去打斑鳩吃。假如我的大腿骨變成了車,我的精神變成了馬,我就可以乘著車四處遊玩。不論我的形體變成什麼,我都能安逸的順從這種變化。”

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為雞,予因以求時夜。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為彈,予因以求鴞炙。浸假而化予之尻以為輪,以神為馬,予因以乘之,豈更駕哉。(《莊子·大宗師》)

妻子死後,莊子敲著瓦盆唱歌,並非冷血無情,他看破了生死變化

所以莊子反對世俗的喪禮,因為死亡不過是變化的一個階段而已。在《莊子·大宗師》中有一個與“鼓盆而歌”類似的故事: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三個人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有一天,子桑戶死了,孔子讓子貢去子桑戶家弔唁。子貢去了之後,卻發現子桑戶家是一片歡樂的海洋,原來孟子反和子琴張正在對著屍體彈琴唱歌:“子桑戶啊,子桑戶啊,你已經迴歸本真了,留下我倆還在做人啊!”

子貢回到了孔子那裡,把孟子反和子琴張開演唱會的事情告訴了孔子。孔子卻說:“這些人是逍遙神遊於塵世之外的方外之人啊。他們怎麼會拘守俗世的禮儀,表演給別人看呢?”

彼,遊方之外者也。……芒然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為之業。彼又惡能憒憒然為世俗之禮,以觀眾人之耳目哉!(《莊子·大宗師》)

在莊子心中,喪禮只不過是一種表演而已。

莊子的觀點真是一語中的,我們在今天還能看到這的現象:老人生前,兒女們不聞不問,不盡贍養義務。老人死後,兒女們卻大操大辦,將葬禮辦的風風光光,在葬禮上哭天搶地,以顯示自己的孝順。這是多麼諷刺的一件事啊,真正的哀痛是不需要用外在的形式來表達的。

妻子死後,莊子敲著瓦盆唱歌,並非冷血無情,他看破了生死變化

《世說新語》中有這麼一個故事:王戎、和嶠兩個人都是大孝子,他倆同時遭遇了父母的喪事。晉武帝司馬炎對劉仲雄說:“你常去看望這兩個人嗎?我聽說和嶠悲傷過度,我很擔心他的身體啊。”劉仲雄則回答說:“和嶠哀號哭泣,恪守禮數,可他的精氣沒有損傷。王戎不拘禮法,可是卻悲痛得形銷骨立了。所以和嶠是生孝,王戎卻是死孝,真正值得擔心的是王戎啊!”

王戎、和嶠同時遭大喪,俱以孝稱。王雞骨支床,和哭泣備禮。武帝謂劉仲雄曰:“卿數省王、和不?聞和哀苦過禮,使人憂之。”仲雄曰:“和嶠雖備禮,神氣不損;王戎雖不備禮,而哀毀骨立。臣以和嶠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應憂嶠,而應憂戎。”(《世說新語·德行》)

真心悲痛比恪守喪禮更加真誠,因為恪守喪禮只是表演給旁觀者看而已。但莊子的境界比王戎更高,他已經看透了生與死的真相,所以當妻子的死亡降臨時,他可以鼓盆而歌,以歌唱送妻子踏上變化的旅途。

妻子死後,莊子敲著瓦盆唱歌,並非冷血無情,他看破了生死變化

一切有為法,如夢亦如露。我是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歡迎關注,閱讀系列文章。

妻子死後,莊子敲著瓦盆唱歌,並非冷血無情,他看破了生死變化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