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獲得人性內心的力量,看莊子,老子,王陽明和喬布斯怎麼說?'

"

大家好,今天我們繼續分享《莊子》,今天我們要分享的是《莊子·繕性》。

01

哲學家康德說:“有兩樣東西,愈是經常和持久地思考它們,對它們日久彌新和不斷增長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實著心靈,這兩樣東西是:我頭頂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這句話出自康德的“三大批判”之一的《實踐理性批判》,後人把它刻在康德的墓碑上。

"

大家好,今天我們繼續分享《莊子》,今天我們要分享的是《莊子·繕性》。

01

哲學家康德說:“有兩樣東西,愈是經常和持久地思考它們,對它們日久彌新和不斷增長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實著心靈,這兩樣東西是:我頭頂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這句話出自康德的“三大批判”之一的《實踐理性批判》,後人把它刻在康德的墓碑上。

如何獲得人性內心的力量,看莊子,老子,王陽明和喬布斯怎麼說?

“頭頂的星空”代表廣袤的外部世界,而“心中的道德律”則代表著深邃的內心世界。人的本性到底是什麼?是善是惡?人的本性的力量到底有多大?以及如何發現本性的力量?這正是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內容。

所謂繕性,其實就是修治或者調理本性,也就是如何修身養性,但這顯然不是談養生的。這一篇“繕性”是《莊子》的第十六篇,這一篇比較短,只有三個小段,如果用大白話來理解莊子的這一篇的內容的話,那就是:如何修身養性,做一個“隨心所欲”的人。

當然這裡的“隨心所欲”並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的意思,而是要讓我們“遵從自己的內心”。那為什麼要遵從自己的內心呢?怎麼才能做一個“隨心所欲”的人呢?我們通過四個人的思想和故事來闡述。

"

大家好,今天我們繼續分享《莊子》,今天我們要分享的是《莊子·繕性》。

01

哲學家康德說:“有兩樣東西,愈是經常和持久地思考它們,對它們日久彌新和不斷增長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實著心靈,這兩樣東西是:我頭頂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這句話出自康德的“三大批判”之一的《實踐理性批判》,後人把它刻在康德的墓碑上。

如何獲得人性內心的力量,看莊子,老子,王陽明和喬布斯怎麼說?

“頭頂的星空”代表廣袤的外部世界,而“心中的道德律”則代表著深邃的內心世界。人的本性到底是什麼?是善是惡?人的本性的力量到底有多大?以及如何發現本性的力量?這正是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內容。

所謂繕性,其實就是修治或者調理本性,也就是如何修身養性,但這顯然不是談養生的。這一篇“繕性”是《莊子》的第十六篇,這一篇比較短,只有三個小段,如果用大白話來理解莊子的這一篇的內容的話,那就是:如何修身養性,做一個“隨心所欲”的人。

當然這裡的“隨心所欲”並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的意思,而是要讓我們“遵從自己的內心”。那為什麼要遵從自己的內心呢?怎麼才能做一個“隨心所欲”的人呢?我們通過四個人的思想和故事來闡述。

如何獲得人性內心的力量,看莊子,老子,王陽明和喬布斯怎麼說?

02

第一個:喬布斯

2005年6月14日,蘋果的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的畢業典禮上做了一次非常精彩的演講,有人說,這可能是“有史以來最精彩的畢業演講”。在演講中之前的一年,喬布斯就被檢查出患有癌症,他說“你的生命很有限,所以不要浪費在過別人的生活上。不要被教條束縛。那只是根據別人的思維結果而生活。不要讓他人的喧囂紛繁,淹沒了自己內心的聲音。最重要的是,你要有勇氣去遵從你的直覺和心靈的呼喚。”這次演講的主題就是我們很多人都熟悉的:Stay Hungry,Stay Foolish(求知若飢,虛心若愚)。

"

大家好,今天我們繼續分享《莊子》,今天我們要分享的是《莊子·繕性》。

01

哲學家康德說:“有兩樣東西,愈是經常和持久地思考它們,對它們日久彌新和不斷增長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實著心靈,這兩樣東西是:我頭頂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這句話出自康德的“三大批判”之一的《實踐理性批判》,後人把它刻在康德的墓碑上。

如何獲得人性內心的力量,看莊子,老子,王陽明和喬布斯怎麼說?

“頭頂的星空”代表廣袤的外部世界,而“心中的道德律”則代表著深邃的內心世界。人的本性到底是什麼?是善是惡?人的本性的力量到底有多大?以及如何發現本性的力量?這正是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內容。

所謂繕性,其實就是修治或者調理本性,也就是如何修身養性,但這顯然不是談養生的。這一篇“繕性”是《莊子》的第十六篇,這一篇比較短,只有三個小段,如果用大白話來理解莊子的這一篇的內容的話,那就是:如何修身養性,做一個“隨心所欲”的人。

當然這裡的“隨心所欲”並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的意思,而是要讓我們“遵從自己的內心”。那為什麼要遵從自己的內心呢?怎麼才能做一個“隨心所欲”的人呢?我們通過四個人的思想和故事來闡述。

如何獲得人性內心的力量,看莊子,老子,王陽明和喬布斯怎麼說?

02

第一個:喬布斯

2005年6月14日,蘋果的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的畢業典禮上做了一次非常精彩的演講,有人說,這可能是“有史以來最精彩的畢業演講”。在演講中之前的一年,喬布斯就被檢查出患有癌症,他說“你的生命很有限,所以不要浪費在過別人的生活上。不要被教條束縛。那只是根據別人的思維結果而生活。不要讓他人的喧囂紛繁,淹沒了自己內心的聲音。最重要的是,你要有勇氣去遵從你的直覺和心靈的呼喚。”這次演講的主題就是我們很多人都熟悉的:Stay Hungry,Stay Foolish(求知若飢,虛心若愚)。

如何獲得人性內心的力量,看莊子,老子,王陽明和喬布斯怎麼說?

喬布斯在那次演講中講了三個故事,其中一個故事是關於死亡的,他說:當我十七歲時,我讀到一則格言,好像是“把每一天都當成生命中的最後一天,你就會輕鬆自在”。這對我影響深遠,在過去33年裡,我每天早上都會照鏡子,自問:“如果今天是此生最後一日,我今天要幹些什麼?”每當我連續太多天都得到一個“沒事做”的答案時,我就知道我必須有所變革了。

他接著說,提醒自己快死了,是我在人生中下重大決定時,所用過最重要的工具。因為幾乎每件事-所有外界期望、所有名譽、所有對困窘或失敗的恐懼-在面對死亡時,都消失了,只有最重要的東西才會留下。提醒自己快死了,是我所知避免掉入自己有東西要失去了的陷阱裡最好的方法。人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沒什麼道理不順心而為。

我們從常說“置之死地而後生”,當我們面對死亡,才明白自己真正想要什麼。追隨自己的內心,才可以發現我們真正的熱愛。

03

第二個:王陽明

"

大家好,今天我們繼續分享《莊子》,今天我們要分享的是《莊子·繕性》。

01

哲學家康德說:“有兩樣東西,愈是經常和持久地思考它們,對它們日久彌新和不斷增長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實著心靈,這兩樣東西是:我頭頂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這句話出自康德的“三大批判”之一的《實踐理性批判》,後人把它刻在康德的墓碑上。

如何獲得人性內心的力量,看莊子,老子,王陽明和喬布斯怎麼說?

“頭頂的星空”代表廣袤的外部世界,而“心中的道德律”則代表著深邃的內心世界。人的本性到底是什麼?是善是惡?人的本性的力量到底有多大?以及如何發現本性的力量?這正是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內容。

所謂繕性,其實就是修治或者調理本性,也就是如何修身養性,但這顯然不是談養生的。這一篇“繕性”是《莊子》的第十六篇,這一篇比較短,只有三個小段,如果用大白話來理解莊子的這一篇的內容的話,那就是:如何修身養性,做一個“隨心所欲”的人。

當然這裡的“隨心所欲”並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的意思,而是要讓我們“遵從自己的內心”。那為什麼要遵從自己的內心呢?怎麼才能做一個“隨心所欲”的人呢?我們通過四個人的思想和故事來闡述。

如何獲得人性內心的力量,看莊子,老子,王陽明和喬布斯怎麼說?

02

第一個:喬布斯

2005年6月14日,蘋果的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的畢業典禮上做了一次非常精彩的演講,有人說,這可能是“有史以來最精彩的畢業演講”。在演講中之前的一年,喬布斯就被檢查出患有癌症,他說“你的生命很有限,所以不要浪費在過別人的生活上。不要被教條束縛。那只是根據別人的思維結果而生活。不要讓他人的喧囂紛繁,淹沒了自己內心的聲音。最重要的是,你要有勇氣去遵從你的直覺和心靈的呼喚。”這次演講的主題就是我們很多人都熟悉的:Stay Hungry,Stay Foolish(求知若飢,虛心若愚)。

如何獲得人性內心的力量,看莊子,老子,王陽明和喬布斯怎麼說?

喬布斯在那次演講中講了三個故事,其中一個故事是關於死亡的,他說:當我十七歲時,我讀到一則格言,好像是“把每一天都當成生命中的最後一天,你就會輕鬆自在”。這對我影響深遠,在過去33年裡,我每天早上都會照鏡子,自問:“如果今天是此生最後一日,我今天要幹些什麼?”每當我連續太多天都得到一個“沒事做”的答案時,我就知道我必須有所變革了。

他接著說,提醒自己快死了,是我在人生中下重大決定時,所用過最重要的工具。因為幾乎每件事-所有外界期望、所有名譽、所有對困窘或失敗的恐懼-在面對死亡時,都消失了,只有最重要的東西才會留下。提醒自己快死了,是我所知避免掉入自己有東西要失去了的陷阱裡最好的方法。人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沒什麼道理不順心而為。

我們從常說“置之死地而後生”,當我們面對死亡,才明白自己真正想要什麼。追隨自己的內心,才可以發現我們真正的熱愛。

03

第二個:王陽明

如何獲得人性內心的力量,看莊子,老子,王陽明和喬布斯怎麼說?

要遵從自己的內心,這種思想在我國著名的“心學大師”王陽明的思想中也有深刻的體現。王陽明心學思想的核心就是三個字:致良知。而對“致良知”這三個字更豐富的解釋是四句話:“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四句話,其實就是一個人“致良知”的過程。

第一句:“無善無噁心之體”:心之本體是無善無惡的,也就是“心即理”。王陽明說:“無心外之理,無心外之物”。這是陽明心學的本體論,是心學的最高法則,是宇宙萬物之本源。

第二句:“有善有惡意之動”:人的善惡觀念源於人的起心動念,是人對事物的認知所產生的主觀意識。一般以道德準則來衡量,符合即為善,不合即為惡。人之道德意識與生俱來,之所謂“良知”,是人區別於禽獸之根本。

第三句:“知善知惡是良知”:良知即為心之本體,如澄明的鏡子,有辨別善惡的能力,知善知惡就是人之良知。

第四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句話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格除私慾,恢復良知之本體。二是擇善而從之,並踐行於事事物物上。

這四句話合起來,其實就是“致良知”也是知行合一的過程。也是王陽明整個心學思想的核心。所以,不要過別人的生活,不要被外在的東西所左右,而要追隨自己的內心。因為王陽明告訴我們“無心外之理,無心外之物”,我們可以通過探求自己的內心,獲得無限的可能。我們都知道喬布斯是一位很有創造力的人,而這種創造力很大程度上,也來自於他對內心的探索。喬布斯有冥想的習慣,而冥想正是通達我們內心世界的一種方式,從那裡,我們可以獲得無窮的力量。

04

第三個:老子

"

大家好,今天我們繼續分享《莊子》,今天我們要分享的是《莊子·繕性》。

01

哲學家康德說:“有兩樣東西,愈是經常和持久地思考它們,對它們日久彌新和不斷增長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實著心靈,這兩樣東西是:我頭頂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這句話出自康德的“三大批判”之一的《實踐理性批判》,後人把它刻在康德的墓碑上。

如何獲得人性內心的力量,看莊子,老子,王陽明和喬布斯怎麼說?

“頭頂的星空”代表廣袤的外部世界,而“心中的道德律”則代表著深邃的內心世界。人的本性到底是什麼?是善是惡?人的本性的力量到底有多大?以及如何發現本性的力量?這正是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內容。

所謂繕性,其實就是修治或者調理本性,也就是如何修身養性,但這顯然不是談養生的。這一篇“繕性”是《莊子》的第十六篇,這一篇比較短,只有三個小段,如果用大白話來理解莊子的這一篇的內容的話,那就是:如何修身養性,做一個“隨心所欲”的人。

當然這裡的“隨心所欲”並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的意思,而是要讓我們“遵從自己的內心”。那為什麼要遵從自己的內心呢?怎麼才能做一個“隨心所欲”的人呢?我們通過四個人的思想和故事來闡述。

如何獲得人性內心的力量,看莊子,老子,王陽明和喬布斯怎麼說?

02

第一個:喬布斯

2005年6月14日,蘋果的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的畢業典禮上做了一次非常精彩的演講,有人說,這可能是“有史以來最精彩的畢業演講”。在演講中之前的一年,喬布斯就被檢查出患有癌症,他說“你的生命很有限,所以不要浪費在過別人的生活上。不要被教條束縛。那只是根據別人的思維結果而生活。不要讓他人的喧囂紛繁,淹沒了自己內心的聲音。最重要的是,你要有勇氣去遵從你的直覺和心靈的呼喚。”這次演講的主題就是我們很多人都熟悉的:Stay Hungry,Stay Foolish(求知若飢,虛心若愚)。

如何獲得人性內心的力量,看莊子,老子,王陽明和喬布斯怎麼說?

喬布斯在那次演講中講了三個故事,其中一個故事是關於死亡的,他說:當我十七歲時,我讀到一則格言,好像是“把每一天都當成生命中的最後一天,你就會輕鬆自在”。這對我影響深遠,在過去33年裡,我每天早上都會照鏡子,自問:“如果今天是此生最後一日,我今天要幹些什麼?”每當我連續太多天都得到一個“沒事做”的答案時,我就知道我必須有所變革了。

他接著說,提醒自己快死了,是我在人生中下重大決定時,所用過最重要的工具。因為幾乎每件事-所有外界期望、所有名譽、所有對困窘或失敗的恐懼-在面對死亡時,都消失了,只有最重要的東西才會留下。提醒自己快死了,是我所知避免掉入自己有東西要失去了的陷阱裡最好的方法。人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沒什麼道理不順心而為。

我們從常說“置之死地而後生”,當我們面對死亡,才明白自己真正想要什麼。追隨自己的內心,才可以發現我們真正的熱愛。

03

第二個:王陽明

如何獲得人性內心的力量,看莊子,老子,王陽明和喬布斯怎麼說?

要遵從自己的內心,這種思想在我國著名的“心學大師”王陽明的思想中也有深刻的體現。王陽明心學思想的核心就是三個字:致良知。而對“致良知”這三個字更豐富的解釋是四句話:“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四句話,其實就是一個人“致良知”的過程。

第一句:“無善無噁心之體”:心之本體是無善無惡的,也就是“心即理”。王陽明說:“無心外之理,無心外之物”。這是陽明心學的本體論,是心學的最高法則,是宇宙萬物之本源。

第二句:“有善有惡意之動”:人的善惡觀念源於人的起心動念,是人對事物的認知所產生的主觀意識。一般以道德準則來衡量,符合即為善,不合即為惡。人之道德意識與生俱來,之所謂“良知”,是人區別於禽獸之根本。

第三句:“知善知惡是良知”:良知即為心之本體,如澄明的鏡子,有辨別善惡的能力,知善知惡就是人之良知。

第四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句話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格除私慾,恢復良知之本體。二是擇善而從之,並踐行於事事物物上。

這四句話合起來,其實就是“致良知”也是知行合一的過程。也是王陽明整個心學思想的核心。所以,不要過別人的生活,不要被外在的東西所左右,而要追隨自己的內心。因為王陽明告訴我們“無心外之理,無心外之物”,我們可以通過探求自己的內心,獲得無限的可能。我們都知道喬布斯是一位很有創造力的人,而這種創造力很大程度上,也來自於他對內心的探索。喬布斯有冥想的習慣,而冥想正是通達我們內心世界的一種方式,從那裡,我們可以獲得無窮的力量。

04

第三個:老子

如何獲得人性內心的力量,看莊子,老子,王陽明和喬布斯怎麼說?

我們生活在一個物慾橫流的社會,要真的做到遵從自己的內心,其實不容易,在兩千多年的春秋戰國時代如此,在今天也是如此,外在形形色色的誘惑很多,榮華富貴,高官厚祿,名譽地位都讓我們很難獨善其身。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意思是說,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嘈雜的音聲使人聽覺失靈;濃厚的雜味使人味覺受傷;縱情獵掠使人心思放蕩發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於不軌。所以,聖人的生活,只求飽腹,不求享受,寧要質樸寧靜,而不要奢侈浮華。主張摒棄一切外在的引誘,才能喚醒我們內心本來的天賦。

05

第四個:莊子

"

大家好,今天我們繼續分享《莊子》,今天我們要分享的是《莊子·繕性》。

01

哲學家康德說:“有兩樣東西,愈是經常和持久地思考它們,對它們日久彌新和不斷增長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實著心靈,這兩樣東西是:我頭頂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這句話出自康德的“三大批判”之一的《實踐理性批判》,後人把它刻在康德的墓碑上。

如何獲得人性內心的力量,看莊子,老子,王陽明和喬布斯怎麼說?

“頭頂的星空”代表廣袤的外部世界,而“心中的道德律”則代表著深邃的內心世界。人的本性到底是什麼?是善是惡?人的本性的力量到底有多大?以及如何發現本性的力量?這正是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內容。

所謂繕性,其實就是修治或者調理本性,也就是如何修身養性,但這顯然不是談養生的。這一篇“繕性”是《莊子》的第十六篇,這一篇比較短,只有三個小段,如果用大白話來理解莊子的這一篇的內容的話,那就是:如何修身養性,做一個“隨心所欲”的人。

當然這裡的“隨心所欲”並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的意思,而是要讓我們“遵從自己的內心”。那為什麼要遵從自己的內心呢?怎麼才能做一個“隨心所欲”的人呢?我們通過四個人的思想和故事來闡述。

如何獲得人性內心的力量,看莊子,老子,王陽明和喬布斯怎麼說?

02

第一個:喬布斯

2005年6月14日,蘋果的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的畢業典禮上做了一次非常精彩的演講,有人說,這可能是“有史以來最精彩的畢業演講”。在演講中之前的一年,喬布斯就被檢查出患有癌症,他說“你的生命很有限,所以不要浪費在過別人的生活上。不要被教條束縛。那只是根據別人的思維結果而生活。不要讓他人的喧囂紛繁,淹沒了自己內心的聲音。最重要的是,你要有勇氣去遵從你的直覺和心靈的呼喚。”這次演講的主題就是我們很多人都熟悉的:Stay Hungry,Stay Foolish(求知若飢,虛心若愚)。

如何獲得人性內心的力量,看莊子,老子,王陽明和喬布斯怎麼說?

喬布斯在那次演講中講了三個故事,其中一個故事是關於死亡的,他說:當我十七歲時,我讀到一則格言,好像是“把每一天都當成生命中的最後一天,你就會輕鬆自在”。這對我影響深遠,在過去33年裡,我每天早上都會照鏡子,自問:“如果今天是此生最後一日,我今天要幹些什麼?”每當我連續太多天都得到一個“沒事做”的答案時,我就知道我必須有所變革了。

他接著說,提醒自己快死了,是我在人生中下重大決定時,所用過最重要的工具。因為幾乎每件事-所有外界期望、所有名譽、所有對困窘或失敗的恐懼-在面對死亡時,都消失了,只有最重要的東西才會留下。提醒自己快死了,是我所知避免掉入自己有東西要失去了的陷阱裡最好的方法。人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沒什麼道理不順心而為。

我們從常說“置之死地而後生”,當我們面對死亡,才明白自己真正想要什麼。追隨自己的內心,才可以發現我們真正的熱愛。

03

第二個:王陽明

如何獲得人性內心的力量,看莊子,老子,王陽明和喬布斯怎麼說?

要遵從自己的內心,這種思想在我國著名的“心學大師”王陽明的思想中也有深刻的體現。王陽明心學思想的核心就是三個字:致良知。而對“致良知”這三個字更豐富的解釋是四句話:“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四句話,其實就是一個人“致良知”的過程。

第一句:“無善無噁心之體”:心之本體是無善無惡的,也就是“心即理”。王陽明說:“無心外之理,無心外之物”。這是陽明心學的本體論,是心學的最高法則,是宇宙萬物之本源。

第二句:“有善有惡意之動”:人的善惡觀念源於人的起心動念,是人對事物的認知所產生的主觀意識。一般以道德準則來衡量,符合即為善,不合即為惡。人之道德意識與生俱來,之所謂“良知”,是人區別於禽獸之根本。

第三句:“知善知惡是良知”:良知即為心之本體,如澄明的鏡子,有辨別善惡的能力,知善知惡就是人之良知。

第四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句話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格除私慾,恢復良知之本體。二是擇善而從之,並踐行於事事物物上。

這四句話合起來,其實就是“致良知”也是知行合一的過程。也是王陽明整個心學思想的核心。所以,不要過別人的生活,不要被外在的東西所左右,而要追隨自己的內心。因為王陽明告訴我們“無心外之理,無心外之物”,我們可以通過探求自己的內心,獲得無限的可能。我們都知道喬布斯是一位很有創造力的人,而這種創造力很大程度上,也來自於他對內心的探索。喬布斯有冥想的習慣,而冥想正是通達我們內心世界的一種方式,從那裡,我們可以獲得無窮的力量。

04

第三個:老子

如何獲得人性內心的力量,看莊子,老子,王陽明和喬布斯怎麼說?

我們生活在一個物慾橫流的社會,要真的做到遵從自己的內心,其實不容易,在兩千多年的春秋戰國時代如此,在今天也是如此,外在形形色色的誘惑很多,榮華富貴,高官厚祿,名譽地位都讓我們很難獨善其身。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意思是說,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嘈雜的音聲使人聽覺失靈;濃厚的雜味使人味覺受傷;縱情獵掠使人心思放蕩發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於不軌。所以,聖人的生活,只求飽腹,不求享受,寧要質樸寧靜,而不要奢侈浮華。主張摒棄一切外在的引誘,才能喚醒我們內心本來的天賦。

05

第四個:莊子

如何獲得人性內心的力量,看莊子,老子,王陽明和喬布斯怎麼說?

道家的另外一位思想家莊子,對遵從自己的內心,也有過很多精彩的論述。

莊子在《莊子·繕性》這一篇中說“古之所謂得志者,非軒冕之謂也,謂其無以益其樂而已矣。今之所謂得志者,軒冕之謂也。軒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儻來,寄也。寄之,其來不可圉,其去不可止。故不為軒冕肆志,不為窮約趨俗,其樂彼與此同,故無憂而已矣!今寄去則不樂。由是觀之,雖樂,未嘗不荒也。故曰:喪己於物,失性於俗者,謂之倒置之民。”

意思是說,古時候那些得志的人,不是指擁有高官厚祿,或者地位顯赫,他們的快樂是由內而外散發的。而現在所謂得志的人,是指那些擁有高官厚祿地位顯赫的人。榮華富貴都是身外之物,並不是來自自然的本性,這些都是外在是事物臨時寄託在我們身上而已。對於身外之物,它們到的時候,不必加以阻擋,它們離去的時候,我們也不必加以勸止。所以,不要為了富貴榮華而恣意放縱,不要因為窮困貧乏而趨附流俗,身處富貴和貧窮,都可以得到發自本性的快樂和幸福。如果寄託之物離開了我們,我們就感覺不快樂,這是外物迷惑了我們的內心本性,由於外物而喪失自身,由於流俗而失卻本性,這些都是顛倒了本末的人。

"

大家好,今天我們繼續分享《莊子》,今天我們要分享的是《莊子·繕性》。

01

哲學家康德說:“有兩樣東西,愈是經常和持久地思考它們,對它們日久彌新和不斷增長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實著心靈,這兩樣東西是:我頭頂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這句話出自康德的“三大批判”之一的《實踐理性批判》,後人把它刻在康德的墓碑上。

如何獲得人性內心的力量,看莊子,老子,王陽明和喬布斯怎麼說?

“頭頂的星空”代表廣袤的外部世界,而“心中的道德律”則代表著深邃的內心世界。人的本性到底是什麼?是善是惡?人的本性的力量到底有多大?以及如何發現本性的力量?這正是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內容。

所謂繕性,其實就是修治或者調理本性,也就是如何修身養性,但這顯然不是談養生的。這一篇“繕性”是《莊子》的第十六篇,這一篇比較短,只有三個小段,如果用大白話來理解莊子的這一篇的內容的話,那就是:如何修身養性,做一個“隨心所欲”的人。

當然這裡的“隨心所欲”並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的意思,而是要讓我們“遵從自己的內心”。那為什麼要遵從自己的內心呢?怎麼才能做一個“隨心所欲”的人呢?我們通過四個人的思想和故事來闡述。

如何獲得人性內心的力量,看莊子,老子,王陽明和喬布斯怎麼說?

02

第一個:喬布斯

2005年6月14日,蘋果的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的畢業典禮上做了一次非常精彩的演講,有人說,這可能是“有史以來最精彩的畢業演講”。在演講中之前的一年,喬布斯就被檢查出患有癌症,他說“你的生命很有限,所以不要浪費在過別人的生活上。不要被教條束縛。那只是根據別人的思維結果而生活。不要讓他人的喧囂紛繁,淹沒了自己內心的聲音。最重要的是,你要有勇氣去遵從你的直覺和心靈的呼喚。”這次演講的主題就是我們很多人都熟悉的:Stay Hungry,Stay Foolish(求知若飢,虛心若愚)。

如何獲得人性內心的力量,看莊子,老子,王陽明和喬布斯怎麼說?

喬布斯在那次演講中講了三個故事,其中一個故事是關於死亡的,他說:當我十七歲時,我讀到一則格言,好像是“把每一天都當成生命中的最後一天,你就會輕鬆自在”。這對我影響深遠,在過去33年裡,我每天早上都會照鏡子,自問:“如果今天是此生最後一日,我今天要幹些什麼?”每當我連續太多天都得到一個“沒事做”的答案時,我就知道我必須有所變革了。

他接著說,提醒自己快死了,是我在人生中下重大決定時,所用過最重要的工具。因為幾乎每件事-所有外界期望、所有名譽、所有對困窘或失敗的恐懼-在面對死亡時,都消失了,只有最重要的東西才會留下。提醒自己快死了,是我所知避免掉入自己有東西要失去了的陷阱裡最好的方法。人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沒什麼道理不順心而為。

我們從常說“置之死地而後生”,當我們面對死亡,才明白自己真正想要什麼。追隨自己的內心,才可以發現我們真正的熱愛。

03

第二個:王陽明

如何獲得人性內心的力量,看莊子,老子,王陽明和喬布斯怎麼說?

要遵從自己的內心,這種思想在我國著名的“心學大師”王陽明的思想中也有深刻的體現。王陽明心學思想的核心就是三個字:致良知。而對“致良知”這三個字更豐富的解釋是四句話:“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四句話,其實就是一個人“致良知”的過程。

第一句:“無善無噁心之體”:心之本體是無善無惡的,也就是“心即理”。王陽明說:“無心外之理,無心外之物”。這是陽明心學的本體論,是心學的最高法則,是宇宙萬物之本源。

第二句:“有善有惡意之動”:人的善惡觀念源於人的起心動念,是人對事物的認知所產生的主觀意識。一般以道德準則來衡量,符合即為善,不合即為惡。人之道德意識與生俱來,之所謂“良知”,是人區別於禽獸之根本。

第三句:“知善知惡是良知”:良知即為心之本體,如澄明的鏡子,有辨別善惡的能力,知善知惡就是人之良知。

第四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句話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格除私慾,恢復良知之本體。二是擇善而從之,並踐行於事事物物上。

這四句話合起來,其實就是“致良知”也是知行合一的過程。也是王陽明整個心學思想的核心。所以,不要過別人的生活,不要被外在的東西所左右,而要追隨自己的內心。因為王陽明告訴我們“無心外之理,無心外之物”,我們可以通過探求自己的內心,獲得無限的可能。我們都知道喬布斯是一位很有創造力的人,而這種創造力很大程度上,也來自於他對內心的探索。喬布斯有冥想的習慣,而冥想正是通達我們內心世界的一種方式,從那裡,我們可以獲得無窮的力量。

04

第三個:老子

如何獲得人性內心的力量,看莊子,老子,王陽明和喬布斯怎麼說?

我們生活在一個物慾橫流的社會,要真的做到遵從自己的內心,其實不容易,在兩千多年的春秋戰國時代如此,在今天也是如此,外在形形色色的誘惑很多,榮華富貴,高官厚祿,名譽地位都讓我們很難獨善其身。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意思是說,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嘈雜的音聲使人聽覺失靈;濃厚的雜味使人味覺受傷;縱情獵掠使人心思放蕩發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於不軌。所以,聖人的生活,只求飽腹,不求享受,寧要質樸寧靜,而不要奢侈浮華。主張摒棄一切外在的引誘,才能喚醒我們內心本來的天賦。

05

第四個:莊子

如何獲得人性內心的力量,看莊子,老子,王陽明和喬布斯怎麼說?

道家的另外一位思想家莊子,對遵從自己的內心,也有過很多精彩的論述。

莊子在《莊子·繕性》這一篇中說“古之所謂得志者,非軒冕之謂也,謂其無以益其樂而已矣。今之所謂得志者,軒冕之謂也。軒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儻來,寄也。寄之,其來不可圉,其去不可止。故不為軒冕肆志,不為窮約趨俗,其樂彼與此同,故無憂而已矣!今寄去則不樂。由是觀之,雖樂,未嘗不荒也。故曰:喪己於物,失性於俗者,謂之倒置之民。”

意思是說,古時候那些得志的人,不是指擁有高官厚祿,或者地位顯赫,他們的快樂是由內而外散發的。而現在所謂得志的人,是指那些擁有高官厚祿地位顯赫的人。榮華富貴都是身外之物,並不是來自自然的本性,這些都是外在是事物臨時寄託在我們身上而已。對於身外之物,它們到的時候,不必加以阻擋,它們離去的時候,我們也不必加以勸止。所以,不要為了富貴榮華而恣意放縱,不要因為窮困貧乏而趨附流俗,身處富貴和貧窮,都可以得到發自本性的快樂和幸福。如果寄託之物離開了我們,我們就感覺不快樂,這是外物迷惑了我們的內心本性,由於外物而喪失自身,由於流俗而失卻本性,這些都是顛倒了本末的人。

如何獲得人性內心的力量,看莊子,老子,王陽明和喬布斯怎麼說?

莊子在《莊子·繕性》中還說“繕性於俗,俗學以求復其初;滑欲於俗思,以求致其明;謂之蔽蒙之民。古治道者,以恬養知;知生而無以知為也,謂之以知養恬。知與恬交相養,而和理出其性。夫德,和也;道,理也。”

意思是說:在世俗的範圍內修治性情,靠仁義禮智的儒俗學說來期求復歸原始的真性;內心慾念早已被習俗所擾亂,還一心希望能達到明徹與通達,這就是矇昧無知的人的表現。古時候研究道術的人,總是以恬靜來調養心智;心智生成卻不用智巧行事,可稱它為以心智調養恬靜。心智和恬靜交相調治,因而諧和順應之情從本性中表露而出。德,就是諧和;道,就是順應。

06

這是什麼意思呢?莊子說的意思有點含糊,很多地方的翻譯也都比較晦澀難懂,似是而非。這裡,我嘗試通過對方的方式,給大家分享莊子的求知之道。

我們求知通常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我們可以稱之為“刻意練習式學習”,我們通過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勤奮刻苦學習,可以獲得知識,這是我們大多數人的學習成長方式。

"

大家好,今天我們繼續分享《莊子》,今天我們要分享的是《莊子·繕性》。

01

哲學家康德說:“有兩樣東西,愈是經常和持久地思考它們,對它們日久彌新和不斷增長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實著心靈,這兩樣東西是:我頭頂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這句話出自康德的“三大批判”之一的《實踐理性批判》,後人把它刻在康德的墓碑上。

如何獲得人性內心的力量,看莊子,老子,王陽明和喬布斯怎麼說?

“頭頂的星空”代表廣袤的外部世界,而“心中的道德律”則代表著深邃的內心世界。人的本性到底是什麼?是善是惡?人的本性的力量到底有多大?以及如何發現本性的力量?這正是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內容。

所謂繕性,其實就是修治或者調理本性,也就是如何修身養性,但這顯然不是談養生的。這一篇“繕性”是《莊子》的第十六篇,這一篇比較短,只有三個小段,如果用大白話來理解莊子的這一篇的內容的話,那就是:如何修身養性,做一個“隨心所欲”的人。

當然這裡的“隨心所欲”並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的意思,而是要讓我們“遵從自己的內心”。那為什麼要遵從自己的內心呢?怎麼才能做一個“隨心所欲”的人呢?我們通過四個人的思想和故事來闡述。

如何獲得人性內心的力量,看莊子,老子,王陽明和喬布斯怎麼說?

02

第一個:喬布斯

2005年6月14日,蘋果的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的畢業典禮上做了一次非常精彩的演講,有人說,這可能是“有史以來最精彩的畢業演講”。在演講中之前的一年,喬布斯就被檢查出患有癌症,他說“你的生命很有限,所以不要浪費在過別人的生活上。不要被教條束縛。那只是根據別人的思維結果而生活。不要讓他人的喧囂紛繁,淹沒了自己內心的聲音。最重要的是,你要有勇氣去遵從你的直覺和心靈的呼喚。”這次演講的主題就是我們很多人都熟悉的:Stay Hungry,Stay Foolish(求知若飢,虛心若愚)。

如何獲得人性內心的力量,看莊子,老子,王陽明和喬布斯怎麼說?

喬布斯在那次演講中講了三個故事,其中一個故事是關於死亡的,他說:當我十七歲時,我讀到一則格言,好像是“把每一天都當成生命中的最後一天,你就會輕鬆自在”。這對我影響深遠,在過去33年裡,我每天早上都會照鏡子,自問:“如果今天是此生最後一日,我今天要幹些什麼?”每當我連續太多天都得到一個“沒事做”的答案時,我就知道我必須有所變革了。

他接著說,提醒自己快死了,是我在人生中下重大決定時,所用過最重要的工具。因為幾乎每件事-所有外界期望、所有名譽、所有對困窘或失敗的恐懼-在面對死亡時,都消失了,只有最重要的東西才會留下。提醒自己快死了,是我所知避免掉入自己有東西要失去了的陷阱裡最好的方法。人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沒什麼道理不順心而為。

我們從常說“置之死地而後生”,當我們面對死亡,才明白自己真正想要什麼。追隨自己的內心,才可以發現我們真正的熱愛。

03

第二個:王陽明

如何獲得人性內心的力量,看莊子,老子,王陽明和喬布斯怎麼說?

要遵從自己的內心,這種思想在我國著名的“心學大師”王陽明的思想中也有深刻的體現。王陽明心學思想的核心就是三個字:致良知。而對“致良知”這三個字更豐富的解釋是四句話:“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四句話,其實就是一個人“致良知”的過程。

第一句:“無善無噁心之體”:心之本體是無善無惡的,也就是“心即理”。王陽明說:“無心外之理,無心外之物”。這是陽明心學的本體論,是心學的最高法則,是宇宙萬物之本源。

第二句:“有善有惡意之動”:人的善惡觀念源於人的起心動念,是人對事物的認知所產生的主觀意識。一般以道德準則來衡量,符合即為善,不合即為惡。人之道德意識與生俱來,之所謂“良知”,是人區別於禽獸之根本。

第三句:“知善知惡是良知”:良知即為心之本體,如澄明的鏡子,有辨別善惡的能力,知善知惡就是人之良知。

第四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句話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格除私慾,恢復良知之本體。二是擇善而從之,並踐行於事事物物上。

這四句話合起來,其實就是“致良知”也是知行合一的過程。也是王陽明整個心學思想的核心。所以,不要過別人的生活,不要被外在的東西所左右,而要追隨自己的內心。因為王陽明告訴我們“無心外之理,無心外之物”,我們可以通過探求自己的內心,獲得無限的可能。我們都知道喬布斯是一位很有創造力的人,而這種創造力很大程度上,也來自於他對內心的探索。喬布斯有冥想的習慣,而冥想正是通達我們內心世界的一種方式,從那裡,我們可以獲得無窮的力量。

04

第三個:老子

如何獲得人性內心的力量,看莊子,老子,王陽明和喬布斯怎麼說?

我們生活在一個物慾橫流的社會,要真的做到遵從自己的內心,其實不容易,在兩千多年的春秋戰國時代如此,在今天也是如此,外在形形色色的誘惑很多,榮華富貴,高官厚祿,名譽地位都讓我們很難獨善其身。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意思是說,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嘈雜的音聲使人聽覺失靈;濃厚的雜味使人味覺受傷;縱情獵掠使人心思放蕩發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於不軌。所以,聖人的生活,只求飽腹,不求享受,寧要質樸寧靜,而不要奢侈浮華。主張摒棄一切外在的引誘,才能喚醒我們內心本來的天賦。

05

第四個:莊子

如何獲得人性內心的力量,看莊子,老子,王陽明和喬布斯怎麼說?

道家的另外一位思想家莊子,對遵從自己的內心,也有過很多精彩的論述。

莊子在《莊子·繕性》這一篇中說“古之所謂得志者,非軒冕之謂也,謂其無以益其樂而已矣。今之所謂得志者,軒冕之謂也。軒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儻來,寄也。寄之,其來不可圉,其去不可止。故不為軒冕肆志,不為窮約趨俗,其樂彼與此同,故無憂而已矣!今寄去則不樂。由是觀之,雖樂,未嘗不荒也。故曰:喪己於物,失性於俗者,謂之倒置之民。”

意思是說,古時候那些得志的人,不是指擁有高官厚祿,或者地位顯赫,他們的快樂是由內而外散發的。而現在所謂得志的人,是指那些擁有高官厚祿地位顯赫的人。榮華富貴都是身外之物,並不是來自自然的本性,這些都是外在是事物臨時寄託在我們身上而已。對於身外之物,它們到的時候,不必加以阻擋,它們離去的時候,我們也不必加以勸止。所以,不要為了富貴榮華而恣意放縱,不要因為窮困貧乏而趨附流俗,身處富貴和貧窮,都可以得到發自本性的快樂和幸福。如果寄託之物離開了我們,我們就感覺不快樂,這是外物迷惑了我們的內心本性,由於外物而喪失自身,由於流俗而失卻本性,這些都是顛倒了本末的人。

如何獲得人性內心的力量,看莊子,老子,王陽明和喬布斯怎麼說?

莊子在《莊子·繕性》中還說“繕性於俗,俗學以求復其初;滑欲於俗思,以求致其明;謂之蔽蒙之民。古治道者,以恬養知;知生而無以知為也,謂之以知養恬。知與恬交相養,而和理出其性。夫德,和也;道,理也。”

意思是說:在世俗的範圍內修治性情,靠仁義禮智的儒俗學說來期求復歸原始的真性;內心慾念早已被習俗所擾亂,還一心希望能達到明徹與通達,這就是矇昧無知的人的表現。古時候研究道術的人,總是以恬靜來調養心智;心智生成卻不用智巧行事,可稱它為以心智調養恬靜。心智和恬靜交相調治,因而諧和順應之情從本性中表露而出。德,就是諧和;道,就是順應。

06

這是什麼意思呢?莊子說的意思有點含糊,很多地方的翻譯也都比較晦澀難懂,似是而非。這裡,我嘗試通過對方的方式,給大家分享莊子的求知之道。

我們求知通常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我們可以稱之為“刻意練習式學習”,我們通過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勤奮刻苦學習,可以獲得知識,這是我們大多數人的學習成長方式。

如何獲得人性內心的力量,看莊子,老子,王陽明和喬布斯怎麼說?

而第二種我們可以稱之為“心流式學習”,當我們進入一種方式、忘我的境界時,我們經常會有頓悟的時刻,比如很多人在半睡半醒的時候,在散步慢跑的時候,經常獲得很多靈感和智慧,這就是“心流式學習”。這種方式不需要我們刻意去求知。

這種方式,我們也可以稱之為“以恬養知”,就是讓我們放棄私心雜念,以恬靜的心態去體會,去感悟。通過這樣的方式,我們也可以獲得智慧。第一種方式得來的是知識,而第二種得來的是智慧;第一種方式是可以獲得持續積累的知識,而第二種方式,是我們靈感和創造力的源泉。這就是兩種求知方式的不同。

"

大家好,今天我們繼續分享《莊子》,今天我們要分享的是《莊子·繕性》。

01

哲學家康德說:“有兩樣東西,愈是經常和持久地思考它們,對它們日久彌新和不斷增長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實著心靈,這兩樣東西是:我頭頂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這句話出自康德的“三大批判”之一的《實踐理性批判》,後人把它刻在康德的墓碑上。

如何獲得人性內心的力量,看莊子,老子,王陽明和喬布斯怎麼說?

“頭頂的星空”代表廣袤的外部世界,而“心中的道德律”則代表著深邃的內心世界。人的本性到底是什麼?是善是惡?人的本性的力量到底有多大?以及如何發現本性的力量?這正是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內容。

所謂繕性,其實就是修治或者調理本性,也就是如何修身養性,但這顯然不是談養生的。這一篇“繕性”是《莊子》的第十六篇,這一篇比較短,只有三個小段,如果用大白話來理解莊子的這一篇的內容的話,那就是:如何修身養性,做一個“隨心所欲”的人。

當然這裡的“隨心所欲”並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的意思,而是要讓我們“遵從自己的內心”。那為什麼要遵從自己的內心呢?怎麼才能做一個“隨心所欲”的人呢?我們通過四個人的思想和故事來闡述。

如何獲得人性內心的力量,看莊子,老子,王陽明和喬布斯怎麼說?

02

第一個:喬布斯

2005年6月14日,蘋果的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的畢業典禮上做了一次非常精彩的演講,有人說,這可能是“有史以來最精彩的畢業演講”。在演講中之前的一年,喬布斯就被檢查出患有癌症,他說“你的生命很有限,所以不要浪費在過別人的生活上。不要被教條束縛。那只是根據別人的思維結果而生活。不要讓他人的喧囂紛繁,淹沒了自己內心的聲音。最重要的是,你要有勇氣去遵從你的直覺和心靈的呼喚。”這次演講的主題就是我們很多人都熟悉的:Stay Hungry,Stay Foolish(求知若飢,虛心若愚)。

如何獲得人性內心的力量,看莊子,老子,王陽明和喬布斯怎麼說?

喬布斯在那次演講中講了三個故事,其中一個故事是關於死亡的,他說:當我十七歲時,我讀到一則格言,好像是“把每一天都當成生命中的最後一天,你就會輕鬆自在”。這對我影響深遠,在過去33年裡,我每天早上都會照鏡子,自問:“如果今天是此生最後一日,我今天要幹些什麼?”每當我連續太多天都得到一個“沒事做”的答案時,我就知道我必須有所變革了。

他接著說,提醒自己快死了,是我在人生中下重大決定時,所用過最重要的工具。因為幾乎每件事-所有外界期望、所有名譽、所有對困窘或失敗的恐懼-在面對死亡時,都消失了,只有最重要的東西才會留下。提醒自己快死了,是我所知避免掉入自己有東西要失去了的陷阱裡最好的方法。人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沒什麼道理不順心而為。

我們從常說“置之死地而後生”,當我們面對死亡,才明白自己真正想要什麼。追隨自己的內心,才可以發現我們真正的熱愛。

03

第二個:王陽明

如何獲得人性內心的力量,看莊子,老子,王陽明和喬布斯怎麼說?

要遵從自己的內心,這種思想在我國著名的“心學大師”王陽明的思想中也有深刻的體現。王陽明心學思想的核心就是三個字:致良知。而對“致良知”這三個字更豐富的解釋是四句話:“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四句話,其實就是一個人“致良知”的過程。

第一句:“無善無噁心之體”:心之本體是無善無惡的,也就是“心即理”。王陽明說:“無心外之理,無心外之物”。這是陽明心學的本體論,是心學的最高法則,是宇宙萬物之本源。

第二句:“有善有惡意之動”:人的善惡觀念源於人的起心動念,是人對事物的認知所產生的主觀意識。一般以道德準則來衡量,符合即為善,不合即為惡。人之道德意識與生俱來,之所謂“良知”,是人區別於禽獸之根本。

第三句:“知善知惡是良知”:良知即為心之本體,如澄明的鏡子,有辨別善惡的能力,知善知惡就是人之良知。

第四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句話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格除私慾,恢復良知之本體。二是擇善而從之,並踐行於事事物物上。

這四句話合起來,其實就是“致良知”也是知行合一的過程。也是王陽明整個心學思想的核心。所以,不要過別人的生活,不要被外在的東西所左右,而要追隨自己的內心。因為王陽明告訴我們“無心外之理,無心外之物”,我們可以通過探求自己的內心,獲得無限的可能。我們都知道喬布斯是一位很有創造力的人,而這種創造力很大程度上,也來自於他對內心的探索。喬布斯有冥想的習慣,而冥想正是通達我們內心世界的一種方式,從那裡,我們可以獲得無窮的力量。

04

第三個:老子

如何獲得人性內心的力量,看莊子,老子,王陽明和喬布斯怎麼說?

我們生活在一個物慾橫流的社會,要真的做到遵從自己的內心,其實不容易,在兩千多年的春秋戰國時代如此,在今天也是如此,外在形形色色的誘惑很多,榮華富貴,高官厚祿,名譽地位都讓我們很難獨善其身。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意思是說,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嘈雜的音聲使人聽覺失靈;濃厚的雜味使人味覺受傷;縱情獵掠使人心思放蕩發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於不軌。所以,聖人的生活,只求飽腹,不求享受,寧要質樸寧靜,而不要奢侈浮華。主張摒棄一切外在的引誘,才能喚醒我們內心本來的天賦。

05

第四個:莊子

如何獲得人性內心的力量,看莊子,老子,王陽明和喬布斯怎麼說?

道家的另外一位思想家莊子,對遵從自己的內心,也有過很多精彩的論述。

莊子在《莊子·繕性》這一篇中說“古之所謂得志者,非軒冕之謂也,謂其無以益其樂而已矣。今之所謂得志者,軒冕之謂也。軒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儻來,寄也。寄之,其來不可圉,其去不可止。故不為軒冕肆志,不為窮約趨俗,其樂彼與此同,故無憂而已矣!今寄去則不樂。由是觀之,雖樂,未嘗不荒也。故曰:喪己於物,失性於俗者,謂之倒置之民。”

意思是說,古時候那些得志的人,不是指擁有高官厚祿,或者地位顯赫,他們的快樂是由內而外散發的。而現在所謂得志的人,是指那些擁有高官厚祿地位顯赫的人。榮華富貴都是身外之物,並不是來自自然的本性,這些都是外在是事物臨時寄託在我們身上而已。對於身外之物,它們到的時候,不必加以阻擋,它們離去的時候,我們也不必加以勸止。所以,不要為了富貴榮華而恣意放縱,不要因為窮困貧乏而趨附流俗,身處富貴和貧窮,都可以得到發自本性的快樂和幸福。如果寄託之物離開了我們,我們就感覺不快樂,這是外物迷惑了我們的內心本性,由於外物而喪失自身,由於流俗而失卻本性,這些都是顛倒了本末的人。

如何獲得人性內心的力量,看莊子,老子,王陽明和喬布斯怎麼說?

莊子在《莊子·繕性》中還說“繕性於俗,俗學以求復其初;滑欲於俗思,以求致其明;謂之蔽蒙之民。古治道者,以恬養知;知生而無以知為也,謂之以知養恬。知與恬交相養,而和理出其性。夫德,和也;道,理也。”

意思是說:在世俗的範圍內修治性情,靠仁義禮智的儒俗學說來期求復歸原始的真性;內心慾念早已被習俗所擾亂,還一心希望能達到明徹與通達,這就是矇昧無知的人的表現。古時候研究道術的人,總是以恬靜來調養心智;心智生成卻不用智巧行事,可稱它為以心智調養恬靜。心智和恬靜交相調治,因而諧和順應之情從本性中表露而出。德,就是諧和;道,就是順應。

06

這是什麼意思呢?莊子說的意思有點含糊,很多地方的翻譯也都比較晦澀難懂,似是而非。這裡,我嘗試通過對方的方式,給大家分享莊子的求知之道。

我們求知通常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我們可以稱之為“刻意練習式學習”,我們通過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勤奮刻苦學習,可以獲得知識,這是我們大多數人的學習成長方式。

如何獲得人性內心的力量,看莊子,老子,王陽明和喬布斯怎麼說?

而第二種我們可以稱之為“心流式學習”,當我們進入一種方式、忘我的境界時,我們經常會有頓悟的時刻,比如很多人在半睡半醒的時候,在散步慢跑的時候,經常獲得很多靈感和智慧,這就是“心流式學習”。這種方式不需要我們刻意去求知。

這種方式,我們也可以稱之為“以恬養知”,就是讓我們放棄私心雜念,以恬靜的心態去體會,去感悟。通過這樣的方式,我們也可以獲得智慧。第一種方式得來的是知識,而第二種得來的是智慧;第一種方式是可以獲得持續積累的知識,而第二種方式,是我們靈感和創造力的源泉。這就是兩種求知方式的不同。

如何獲得人性內心的力量,看莊子,老子,王陽明和喬布斯怎麼說?

莊子在這裡說的“古治道者,以恬養知;知生而無以知為也,謂之以知養恬”,正是第二種情況。喬布斯通過冥想,達到了“以恬養知”以及“知與恬交相養,而和理出其性”的狀態,從內心獲得了無限靈感和創造力;王陽明的“致良知”也告訴我們,我們內心的良知本來就具有無窮的力量,我們不必向外求知,也可以向內探求,所謂“無心外之理,無心外之物”也是這個道理。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小播讀書”或分享給您的朋友,謝謝。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