儻駱道是穿越秦嶺的幾條古道之一。從秦嶺北麓的周至縣西駱峪進山,溯河跋涉,翻山越嶺,至漢中洋縣儻水河口出山,就完成了關中到陝南全長約五百華里的穿越。

五百華里儻駱古道,道不盡的歲月滄桑

儻駱道,南口曰儻,因洋縣城西有儻水河谷。北口曰駱,因周至縣西南的西駱峪。因該道呈南北走向跨越秦嶺,故以南北谷口命名,稱儻駱道。

儻駱道是穿越秦嶺的幾條古道中最近捷,但也最險峻的一條古道。古代行旅牽騾馬馱行李,日行60裡,八天可以走完全程。

五百華里儻駱古道,道不盡的歲月滄桑

由長安向西南,經戶縣至周至,從西駱谷入秦嶺,越駱谷關,至陳家河上游,翻越老君嶺,沿八斗河、大蟒河河谷上行,越秦嶺樑至都督門,再向西南翻越興隆山,至洋縣華陽鎮,沿酉水經茅坪過八里關,越貫嶺樑經白草驛,出儻谷口;或由華陽鎮向西南,越牛嶺至八里關;也可由牛嶺折西南至鐵河,循儻水河谷至洋縣。

五百華里儻駱古道,道不盡的歲月滄桑

儻駱道雖有路途近捷之利,但途中翻越七座海拔超過1500米的山樑,依次為官嶺樑、西老君嶺,秦嶺樑,財神嶺,興隆嶺,大牛嶺等,所行之處,人跡罕至,又有毒蟲猛獸,路途異常艱險,故儻駱道開闢利用較晚,被用作官驛大道的時間也較短。

五百華里儻駱古道,道不盡的歲月滄桑

早在秦漢時期,儻駱古道就已形成,但是直到三國時期,才有歷史記載。

三國時期,儻駱道多用於軍事,是魏、蜀兩國交戰的一條重要通道。

三國魏正始五年(公元224年)三月,魏國大將軍 曹爽,親自率領十萬大軍從儻駱道長驅直入,企圖侵犯蜀國。蜀軍大將軍費禕搶佔老君嶺,截斷魏軍的退路。曹爽率軍拼死苦戰,傷亡慘重,最後大敗而歸。

蜀漢延熙二十年,即公元257年,蜀國大將姜維趁魏國關中兵力空虛之際,從漢中率軍由洋縣儻谷北進伐魏,前鋒到達芒水(今周至縣黑河口),但魏軍卻堅壁不出,姜維只好班師回漢中。

五百華里儻駱古道,道不盡的歲月滄桑

老君嶺

魏元帝曹奐景元三年(262)冬,大將鍾會統率的十餘萬人馬兵分兩路,分別從儻駱道和子午道南進。一路上沒有遭到任何抵擋,很快會師於漢中盆地。

南北朝時期,東晉穆帝永和五年即公元349年,漢中太守司馬勳領兵從洋縣儻谷北進,佔據了長城戍(周至縣西南駱水東岸),派兵向長安進攻。由於兵力不足,只好中途退回。

唐王朝建立後,徵調民力整治疏通了儻駱道,在北口設置了駱谷關。在沿途設置了許多驛站,邸店,郵亭,鋪遞等,為來往的官吏、商賈和行人服務。還在駱谷關、都督河、華陽鎮等處駐紮軍隊,負責維護道路安全。

五百華里儻駱古道,道不盡的歲月滄桑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涇原兵變,朱泚盤據長安,德宗被迫經武功、盩厔入駱谷,逃往漢中。他最疼愛的女兒唐安公主病死於洋縣。次年五月,平定叛亂後,德宗又返回長安。

唐僖宗廣明元年,即公元880年,黃巢農民起義軍進圍長安,唐僖宗在宦官田令孜護送下,經儻駱道逃到興元(漢中),不久又逃到成都。

唐憲宗年間,朝臣文士途經駱穀道者甚多,行旅益盛。著名文士元稹曾兩次往返於儻駱道上,寫詩三十餘首,記述沿途風光和驛站。

著名詩人白居易、岑參、韓琮、崔覲等,均曾著詩於駱穀道。柳宗元在貞觀年間作《館驛使壁記》,列舉當時京都長安通向四面八方的驛路,入川驛路獨舉駱谷。

五百華里儻駱古道,道不盡的歲月滄桑

北宋時期,儻駱道亦曾是驛道。宋敏求《長安志》曾記載了鄠縣、盩厔縣及其通往興道縣(治所今洋縣)的驛館多處。如"櫻桃驛"、"三交驛"、"林關驛"、"大望驛"等。

南宋與金對立,劃秦嶺為界,駱穀道仍佔有重要地位。據文獻記載,南宋紹興三十一年至隆興元年(1161~1163),金帝完顏亮大舉分道攻宋。西路金軍由鳳翔出散關,宋吳磷部別軍姚仲出駱谷,分道反擊。陸游《憶南鄭舊遊》詩有"千艘漕粟魚關北,一點烽傳駱谷東"之句。

元、明、清時期,駱穀道可能已荒塞不通。《漢中府志》記:"洋縣之北,林深谷邃,蟠亙千里,為樑、雍第一奧阻。"

五百華里儻駱古道,道不盡的歲月滄桑

興隆嶺埡口

清代也有過藍大順領導的農民起義軍由雲南進入陝南,又由陝南洋縣沿駱谷北上,出黑水峪,攻佔盩厔縣城。後因清軍強大,又退還秦嶺山中。

到了近代,隨著佛坪縣城東遷到佛坪袁家莊,108國道(周城公路)開通,儻駱道已被廢棄,再也見不到各色風塵僕僕的行旅了。只留下了大量的神怪誌異,還有無數的英雄偉績和傳奇故事在山民間口耳相傳。

【美食與遠方】編輯 資料來源於網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