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不了餐廳》因暖心治癒收穫口碑一位阿爾茲海默症家屬卻有不同意見 催淚綜藝掩蓋了現實的殘酷'

""《忘不了餐廳》因暖心治癒收穫口碑一位阿爾茲海默症家屬卻有不同意見 催淚綜藝掩蓋了現實的殘酷

本版圖片均為資料圖

"《忘不了餐廳》因暖心治癒收穫口碑一位阿爾茲海默症家屬卻有不同意見 催淚綜藝掩蓋了現實的殘酷

本版圖片均為資料圖

《忘不了餐廳》因暖心治癒收穫口碑一位阿爾茲海默症家屬卻有不同意見 催淚綜藝掩蓋了現實的殘酷"《忘不了餐廳》因暖心治癒收穫口碑一位阿爾茲海默症家屬卻有不同意見 催淚綜藝掩蓋了現實的殘酷

本版圖片均為資料圖

《忘不了餐廳》因暖心治癒收穫口碑一位阿爾茲海默症家屬卻有不同意見 催淚綜藝掩蓋了現實的殘酷《忘不了餐廳》因暖心治癒收穫口碑一位阿爾茲海默症家屬卻有不同意見 催淚綜藝掩蓋了現實的殘酷

《忘不了餐廳》,今年口碑最好的國產綜藝之一,它的設定是由黃渤擔任店長,帶著五位患有阿爾茲海默症的老人經營餐廳。在豆瓣,有94.2%的網友為它打出了四星及以上的評分,感動、暖心、治癒、溫情脈脈是短評中出現最多的形容詞。但也有5.8%的觀眾有不同的意見,貓姑娘是其中一位。作為阿爾茲海默症的患者家屬,她對這個節目的感受要複雜得多。一方面,有綜藝願意站出來呼籲大眾關注這種疾病,顯然是一種進步;但另一方面,節目中對病症過於溫情化的呈現方式,又讓她感受到某種不適。在她看來,節目把阿爾茲海默症的症狀簡化為記憶力退化,隨之開出了“愛與包容”的藥方,但她所經歷的現實要殘酷得多。以下是她的講述——

A 只能等她把情緒發洩完

作為一個阿爾茲海默症患者的家屬,我幾乎是在《忘不了餐廳》更新的第一時間,就追看了。但看完後我發現,節目要呈現的方向,和我想象中有很大不同。

第一期節目的結尾設定了一個淚點。一位給自己起名叫“公主”的奶奶平時樂觀外向,會主動和客人攀談。營業第一天,她熱情地教一個10歲小女孩跳東北秧歌。第二天,小女孩特意再回到餐廳向“公主奶奶”表達感謝,但這時候,儘管身邊人一再提醒,“公主奶奶”已經不記得小女孩是誰了。這時鏡頭給了奶奶一個特寫,她的眼神迷茫而無助,彈幕裡很多觀眾都說看哭了。類似的情形在《忘不了餐廳》不止發生過一次,但現實中,並不是這樣。

我奶奶在我小學時開始表現出阿爾茲海默症的初期症狀,經常忘記一些小事情,我上初中時她被確診。“公主奶奶”面臨的情況,在我奶奶病情非常嚴重時,也在我們家裡多次發生過。姑姑會考奶奶,問她記不記得我是誰。當奶奶一下子沒想起來的時候,並不會像綜藝中的老人們一樣,平靜地接受這一切,你能明顯感覺到她的沮喪,進而發展成懊惱,甚至會表現為暴躁。對於阿爾茲海默症患者來說,情緒不穩定是伴隨著記憶力衰退一起出現的常見表現。

我們家生活在江蘇的一個縣城,我奶奶四十多歲時就發過腦溢血,是阿爾茲海默症的高發人群。生病之前,她是個體面能幹的人。然而生病之後,她漸漸失去邏輯能力,常常完全被情緒支配。一個最典型的表現是,家裡什麼東西找不到了,她會坐在院子裡大罵鄰居是小偷,罵得很大聲,用詞非常難聽,以前我從來沒聽過她那樣說話。作為家人,在這樣的時刻你是沒有什麼辦法的,某種程度上說,和小孩子哭鬧一樣,哄和講道理都起不到作用,只能等她把情緒發洩完。

黃渤的爸爸也得了這個病。他在節目裡講過一個他爸爸的故事:有一次他回家,發現爸爸對他特別客氣。黃渤問爸爸自己是誰,老人假裝想起來了,指著他說是老戰友,還說自己根本沒有兒子。出於自尊心,病人有時會想辦法掩飾自己記憶的空白。《忘不了餐廳》裡表達的無助,是最容易讓觀眾接受和產生同情的一種表現,但現實情況真的沒有這麼簡單。

B 深陷自責的患者家屬

我在豆瓣評論中說,節目對疾病的過度美化,可能對家屬來說會形成二次打擊。這種打擊的一方面在於,節目中呈現的過於溫情和美好會讓真正的患者家屬感受到一種挫折感——“為什麼別人的情況就這麼好?我家的就不是這樣。”這會更突顯他們的痛苦。

另一方面,它也會形成一個邏輯陷阱,讓人覺得只要有愛,足夠包容,情況就能被極大改善,這會讓家屬背上極大的道德負擔——如果老人有些什麼問題,是不是我不夠關心、沒有照顧好?這實際上是一種綁架。

我曾經看過一個報道,裡面說阿爾茲海默症患者的家屬患抑鬱症的比例明顯升高。我想它的特殊性就在於,無論家人怎麼努力,病人的狀況最多是不快速惡化,而不會有任何好轉,你長期得不到正向反饋,這是一種很現實的壓力。

在照顧我奶奶這件事上,我爸爸媽媽和姑姑們盡了他們最大的努力,我都看在眼裡。爸爸每天都睡不了整覺,一定會中途起來查看我奶奶的情況。

有一天半夜,奶奶從床上摔下來,但沒有發出聲響。我爸習慣性半夜起來看她的時候發現了,已經算非常及時了,但奶奶還是摔骨折了,只能住院。老年人循環和代謝都慢,一臥床就容易生褥瘡,我的姑姑們不停地給奶奶翻身、擦身體。奶奶出院以後,家裡人給她租了一個醫院那種可以搖起來的床,輪流照顧她。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奶奶的狀況還是越來越差,最後去世了。

對於奶奶去世這件事,我的家人們一直非常自責,他們總是在反思,是不是哪裡沒做好,要是當時能怎麼怎麼樣,結果會不會就不一樣了。這種自責不是短期的,連續好多年我都能聽到姑姑們聚在一起談論這個話題。這其實還是說明,大家沒有完全把阿爾茲海默症當做一種疾病來看待,除了情感因素之外,自己也給自己揹負了很重的道德包袱。

綜藝節目把立足點放在呼籲真善美上,強調愛與包容,這當然是沒錯的。但在真實而殘酷的疾病面前,僅僅製造感動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需要做的,還有太多太多。據每日人物

數據

2018年全世界有5000萬老人患有痴呆,每3秒鐘,就有一位患者產生;中國是阿爾茲海默症的重災區,估計有1000萬患者。形勢非常嚴峻,阿爾茲海默症的防治已刻不容緩。

支招

阿爾茲海默症有一個特殊的地方在於,它既不像癌症一樣劇烈,又不像一些慢性病可以基本控制住甚至治癒。目前醫學並不能逆轉病程的發展,所有的治療手段都只能延緩惡化的過程。對家屬來說,這就像你眼看著一盞燈慢慢熄滅。

如何早發現

中國阿爾茲海默病協會名譽主席,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王蔭華介紹,這種病的症狀非常複雜,可大致分為三大症候群,即:記憶與認知功能損害、精神與行為異常、工作與日常生活能力喪失症候群。在最初發病時往往難以發覺,但還是有一些徵兆:比如說早期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反應比較遲鈍,定向力、判斷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下降,計算力、邏輯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都下降。做事失去主動性,原來的興趣愛好都逐漸喪失。患者的脾氣性格也會發生變化,而且會出現精神症狀和有異常的行為。之後逐漸發展為工作、社交以及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晚期病人的智能、語言功能完全喪失,表現為緘默不語、臥床不起、屈曲性截癱、大小便失禁等等。

家人能夠及早發現老人是否得了阿爾茲海默症的“祕訣”最主要的是抓住“變化”這兩個字。比如:當父母出現記憶力減退的時候,不要認為“老糊塗”是自然的;在父母脾氣性格、情緒行為發生改變時,不要認為是“老小孩”別理他;當父母出現幻覺看到或聽到不存在的人或聲音的時候,不要只認為他在胡說八道;當父母懷疑丟了錢或東西,認為是保姆或你拿了的時候,不要只覺得委屈,急於爭辯;當父母撿垃圾、走失、受騙上當時,不要訓斥和抱怨;要及早發現問題,更不要認為他是“成心”、“裝的”。當父母得病之後要能容忍和理解,當兒女的唯一要做的是帶父母去醫院看病,並做到三早:早診斷、早治療、早干預。

應該咋預防

《柳葉刀》雜誌曾經發布:在人生各階段中,可改變患阿爾茲海默症風險的9項危險因素,分別是:早年——教育(未完成中學教育);中年——高血壓、肥胖症、聽力損失;晚年——抑鬱症、糖尿病、缺乏身體鍛鍊、吸菸、很少與社會接觸。如對上述9項危險因素進行管理和干預,可以降低大約三分之一的阿爾茲海默症患病風險。預防的潛力可見一斑。文/楊琳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