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秉建:50年,重回那片草原

周秉建:50年,重回那片草原

周秉建周恩來最小的侄女,財政部離退休幹部局巡視員。十一屆、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

2018年對許許多多人來說,註定是極為不平凡的一年。對於我來說同樣如此。

第一件重要的事就是迎來了我的伯父周恩來誕辰120週年。在黨中央召開的紀念週恩來同志誕辰120週年座談會上,我親耳聆聽到了習近平總書記那段著名的金句:“周恩來,這是一個光榮的名字、不朽的名字。每當我們提起這個名字就感到很溫暖、很自豪。”這段話也深深銘刻在我的心中。

從我個人來說,我把自己心裡想做、也是必須要做到的事情完成了——這就是為紀念伯父誕辰120週年,我和先生拉蘇榮特意製作了《獻給伯父的歌·拉蘇榮演唱專輯》,以此獻給他老人家。

伯父曾12次觀看內蒙古烏蘭牧騎的演出,也曾經多次叮囑歌唱家們,在聲樂藝術上要學會融會貫通,既要學習西方唱法,也要保持自己的演唱風格。拉蘇榮是烏蘭牧騎的第一代老隊員,他在繼承發揚民族唱法基礎上,借鑑西方聲樂的優勢長處,形成自己獨特的演唱風格,做到了老人家的要求。

當年,是70歲高齡的伯父親自為我插隊餞行。後來,曾經有3個月軍齡的我又被伯父勸回草原繼續住蒙古包當牧民,也是病重的伯父在電話裡支持鼓勵我好好學習蒙古語,還是慈祥的伯父建議我找一個普通人家的蒙古族青年,不然怎麼會有今天的我和我們?

我知道,伯父是非常喜歡文藝的一個人,所以和先生一起策劃、編輯了這張專輯,一首一首地反覆聽、選、編。我們暗下決心一定要做出來,告慰伯父在天之靈。專輯雖然依然留有遺憾,但終於完成了自己的心願,並且先後在呼和浩特與烏蘭巴托舉行了首發式。在這裡我要再次對朋友們的大力支持幫助致以衷心的感謝。

第二件重要的事情就是迎來了我和同學們離開北京到內蒙古草原插隊的50週年紀念。我們這些知識青年,為什麼會對這段經歷念念不忘、感激萬分呢?原因就是我們插隊的地點是大草原,是祖國的邊疆,我們逐步都成了放羊、放牛、放馬的能手,我們穿的是蒙古袍,說的是蒙古語,喝的是奶茶,吃的是手把肉,睡的是蒙古包,我們不騎自行車,也不坐毛驢車,而是騎蒙古馬。

我們因此而與眾不同。

2018年夏天時,為了紀念插隊50週年,更是為了報答草原牧民對我們的教育培養,我們大隊的老知青們相約在一起,專門前往內蒙古大草原看望鄉親們。

我們按照蒙古族的民俗,像老鄉一樣一起先去祭了敖包,接著就是跟大隊的牧民們見面。大家非常高興,都有一肚子的話要說。當然,我們說得最多的就是50年前插隊時候的事情,回憶起學騎馬時候的趣事、學蒙古話時的百態、學放羊學接羔時的尷尬、學放牛時的認牛技巧……一時間時空穿越,每個知青都沉浸在往日的時光裡。

大隊當今的黨支部書記、老牧民的兒子寶力特巴特爾向知青們簡單介紹了目前大隊的狀況,改革開放為牧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變化,使他們的日子越過越好。我的先生拉蘇榮陪伴我前去,在大隊舉辦的小型那達慕上,他為大家獻上蒙古長調,唱起了大家熟悉的“讚歌”。儘管那天干燥風大,在場的老粉絲小粉絲仍然把他團團圍住,久久不肯離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