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積暴發增長,阿克蘇地區機採棉發展進入快車道

種植業 棉花 農村改革 農民 農村 我愛棉花 2018-12-18
面積暴發增長,阿克蘇地區機採棉發展進入快車道

棉花是阿克蘇地區主要的經濟作物和支柱產業,是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多年來,在地委、行署的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下,地區棉產業不斷髮展壯大,種植面積、單產、總產水平穩步提高,以棉花高密度栽培、高效節水膜下滴灌、棉花全程機械化等重大技術得到快速推廣應用,棉花面積穩定在700-800萬畝,拉動棉紡、加工、運輸、儲運等多行業的連動發展,進一步鞏固了阿克蘇地區作為國家優質棉生產基地的優勢地位。但近年來隨著棉花生產成本快速上漲、季節性生產用工短缺矛盾突出等問題,植棉效益受到明顯抑制,尤其是棉花采摘成本過高、勞力不足的問題已成為嚴重製約地區棉花發展戰略的“瓶頸”。

在此背景下,棉花機械化採收技術的推廣應用逐漸得到重視。2012以來,地區開始有計劃分步驟開展機採棉示範推廣工作,在政策導向、市場需求、勞力緊缺、植棉成本快速增長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2017年以來地區機採棉迎來暴發式增長,面積從2016年的12.5萬畝迅速增加到2017年的42.6萬畝,2018年地區機採棉面積又猛增到175萬餘畝,較2017年增加310.7%,地區棉花生產加速從手採向機採邁進,棉花生產全程機械化進程取得實質性進展。

一、2018年地區機採棉生產及配套技術推廣應用情況

(一)規模迅速擴大,機採面積再創新高

根據地區機採棉推廣目標任務,2018年地區推廣機採模式種植面積255萬畝,實際完成308.82萬畝。其中阿克蘇市22.5萬畝,阿瓦提縣80.31萬畝,庫車縣55.19萬畝,沙雅縣102.3萬畝,新和縣37.3萬畝,溫宿縣11.2萬畝。全地區計劃完成機採面積150萬畝,至11月15日,實際完成機械採收面積171.9萬畝,其中阿克蘇市12萬畝,阿瓦提縣40.2萬畝,庫車縣20.5萬畝,沙雅縣65.3萬畝,新和縣27.03萬畝,溫宿縣6.8萬畝。全地區機採模式種植面積實際機械採收面積均超過計劃任務,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一是各縣市高度重視機採棉推廣工作,將機採模式種植作為推廣機械化採收的先決條件,建立健全目標責任制,強化鄉鎮主體責任,按條件適宜、集中連片的原則,根據土地條件和生產水平,將目標任務合理分配至各棉花種植區域。如阿瓦提縣規定50畝以上連片條田均採取機採棉播種模式進行播種;二是土地流轉助推機採面積快速增長。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用於開展機採棉種植的土地流轉面積超過50萬畝,其中僅利華棉業在阿瓦提、沙雅、新和等地流轉土地約30萬畝,另外還有中棉公司、部分棉花加工企業、農資企業、各類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紛紛加入土地流轉行列。為滿足機採棉生產條件,企業對流轉後的土地均投入大量資金進行了條田規劃和土地平整,實現了棉花規模化生產和集約化經營,對機採棉的推廣普及發揮了重要作用。

面積暴發增長,阿克蘇地區機採棉發展進入快車道

(二)生產效益顯著,棉農積極性高漲

隨著機採棉推廣速度的加快,特別是北疆和兵團棉花機械化採收技術全面普及,效益突顯的強烈示範效應,使阿克蘇地區越來越多的棉農對機採棉的認識逐步加深,接受程度逐年提高。據調查,目前大多數棉花種植戶包括鄉鎮基本農戶也對機採棉種植抱有較高熱情,但苦於條件不具備,暫時無法實現。相對於手採棉而言,目前農戶對機採棉熱情較高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因素:一是拾花難、拾花貴的現象仍然存在。雖然近兩年地區機採棉面積迅速擴大,總量上對拾花工數量有所減少,但地區近800萬畝棉花中機採面積不足200萬畝,大多數棉花仍需人工採收。近年來內地來疆拾花人員逐年減少,雖然2018疆內勞動力轉移力度有所加強,和田、喀什等地來阿拾花人數有所增加,但總量依然短缺,特別是部分地處偏遠的棉花種植戶尋找拾花工較為困難;二是拾花價格居高不下,擠壓利潤空間。2018年,人工拾花單價為每公斤2.1~2.3元,加上人員接送、人員管理、吃住等其它支出,綜合成本達到每公斤2.5元,長絨棉每公拾花費用2.7元,綜合成本達到3元。在目前棉花市場價格低迷的情況下,拾花費用佔據了生產成本的35%以上,使植棉效益受到嚴重擠壓,部分地力條件較差或受到災害影響產量不高的棉農無利可圖甚至出現虧損。三是機採棉省時省力,效益明顯。2018各縣市棉花機械採收價格為每畝180~200元,以畝產籽棉400公斤為例,僅拾花費用較手採棉節約650~680元,籽棉銷售價每公斤6.1~6.4元,較手採棉低0.8~1元,綜合測算其它成本,機採棉理論上可實現節本增效200~250元。實際瞭解到的情況,多數機採棉種植戶認為增加效益在150~200元,同時還節省了大量的勞力和時間成本,綜合效益十分可觀。

(三)機具數量大幅增長、設備保障能力明顯提高

據農機部門數據統計,2018年地區共新增機採棉播種機2360臺,其中新增6行播種機1939臺,新增12行採棉機421臺,使全地區機採棉播種機保有量達到3251臺,理論上測算,年播種面積可達570萬畝以上。特別是各縣市積極推廣衛星導航自動駕駛播種技術,大大提高了播種工作效率和播種行距精度,為實現機械化採收、減少機採損失浪費發揮了巨大作用。2018年新增打藥機418臺,其中新增自走式打藥機56臺,懸掛式打藥機377臺;新增植保無人機77架,可滿足機採棉脫葉催熟劑噴施作業需求。2018年全地區新增各類採棉機158臺,其中新增3頭採棉機100臺,新增5頭以上採棉機58臺,使全地區採棉機保有量達到219臺,僅本地採棉機就可實現約187萬畝機採作業,加上外地採棉機跨區作業,採棉機械數量充足。從今年的機採作業情況看,主要機型為約翰迪爾7660水平摘錠式採棉機和約翰迪爾CP690自走式打包採棉機,從全疆來看,這兩種採棉機佔據市場主導地位,作業效率高,每天可採收500~600畝,適合較為平整的大田條作業。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國產缽施然4MZ-3A和現代農裝4MZ-4自走式三頭採棉機在阿克蘇地區受到市場追捧,相對六頭大型採棉機而言,此種採棉機機體較小、寬度較窄,不受道路、橋涵等條件限制,對條田面積較小,道路等設施不配套的棉田也可進行機採作業,具有機動靈活、採淨率高、浪費少等優勢,雖作業效率略低(每天150畝左右),但適合小條田作業,深受棉農歡迎,售價為125萬元,除去農機補貼後實際購買價為95萬元,預計明年此種採棉機數量將會大幅增加。

面積暴發增長,阿克蘇地區機採棉發展進入快車道

(四)交售順暢,機採棉加工能力大幅提高

隨著機採面積的迅速擴大,各縣市棉花收購加工企業積極改造加工設備,增加機採棉清花設備。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共新增機採棉加工生產線22條,使地區機採棉加工線總數達到60條,其中新和縣、庫車、阿瓦提縣增加數量較多,其中庫車縣由2017年3條增加到2018年的10條、新和縣由2017年的4條增加到2018年的13條。按每條生產線年加工量1.5萬噸計,全地區機採棉加工能力可達90萬噸,可滿足300萬畝機採棉生產需求。機採棉加工線數量增加,分佈範圍擴大,機採棉種植戶交售機採棉較過去方便許多。調查中瞭解到,目前大多數機採棉種植戶都能就近交售棉花,拉運距離一般不超過30公里。價格方面,大多數機採棉收購加工廠均能按照市場價格進行收購,今年普遍在每公斤6.1~6.4元,農民普遍反映可以接受。但也有農戶反映部分加工企業存在壓級壓價情況,指出庫車二八臺農場和種羊場機採棉收購價格僅為5.8~5.9元,低於其它地方,但由於時間問題,未進行調查核實。

(五)農機農藝配套技術得到重視,科學管理意識明顯增強

一是在棉花品種的選擇和確定方面,地區和各縣市均普遍較為重視,地區種子管理中心站制定並下發了《阿克蘇地區2018年主要農作物品種佈局指導意見》,提出機採棉主栽培品種為:中棉所49號、J206-5、新陸中66、新陸中80、禾棉A9—9;搭配品種為:新陸中67號、新陸中68號。為進一步優選適宜機採的高產優質棉花品種,進一步壓縮棉花品種數量,解決地區棉花品種“多、亂、雜”問題,地區種子管理部門組織開展了棉花品種大比較大篩選工作,其中機採棉試驗組蒐集疆內40餘個品種分兩個區域進行對比試驗,從產量、株型、成熟期、纖維品質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評價分析,以期篩選出適宜機採的優質高產抗病品種,為下一步機採棉品種的確定提供可靠依據。各縣市也加對品種數量進行了大幅壓縮,使全地區棉花品種數量有所減少。二是在農藝措施方面更加重視機採棉適期播種、一播全苗、全程化調、水肥運籌、化學脫葉催熟的技術應用,以期實現機採棉高產優質的目標。地區及縣市農技部門圍繞機採棉種植,開展全程跟蹤式技術服務,在機採棉播種、栽培管理、化學脫葉等關鍵環節多次深入生產一線開展技術指導和技術服務,有效促進了技術措施的落實。三是農機部門依託農機合作社、農機大戶認真開展了春季機採棉機具的檢修、保養工作,保證春耕春播期間農機具有良好的技術狀態; 通過狠抓犁地和整地作業質量,尤其對病重棉田和鹽鹼斑地加大深鬆深翻作業力度,改善機採棉田土壤條件; 積極開展培訓,提高機械播種、機械打藥和機械採收的質量和效率。

面積暴發增長,阿克蘇地區機採棉發展進入快車道

(六)社會化服務組織不斷壯大、服務保障能力增強

地區機採棉的快速發展,帶動圍繞機採棉的社會化服務組織不斷成長壯大。一是以土地流轉規模化經營的合作經濟組織數量增加,一般由農村本土致富帶頭和當地棉花種植專業大戶發起,吸納本地村民入社參股,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土地流轉,將各家各戶分散的土地整合歸併成集中連片的大條田,並開展土平整和基礎設施配套,完善滴灌系統,實現機採棉種植和機械化採收,並吸納本地勞動力參與生產管理。有些合作社還集資購買了大馬力拖拉機、打藥機、採棉機等大型農機具,除滿足自有土地使用外,還對外服務獲取收益;二是各類農機合作社發展迅猛。棉花全程機械化的實現以土地規模經營為前提,這方面農機合作社發揮了明顯優勢。為了充分發揮出農機專業合作社在示範推廣棉花全程機械化技術上的“排頭兵”作用,地區農機部門高度重視農機合作組織的扶持、培育。一方面通過國家級、自治區級、地區級農機專業合作社示範社的建設,引導了一批合作社規範化、規模化發展,從自治區財政扶持農機化發展專項資金中安排農機合作社發展專項資金,為農機合作社發展壯大提供資金支持;另一方面依託土地流轉、中低產田改造等項目建設,為各類農機合作社提供項目支持,促進其在機採棉生產管理上實行統一的種植、管理、收穫、加工、銷售。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基礎條件仍顯薄弱,成為機採棉持續發展的瓶頸

機採棉田對田間基礎設施、道路、橋涵的寬度和承重能力、電線等要求較高,實行機採的條田應當選擇地塊規整、地表平坦、土壤肥力適中、鹽鹼小、便於灌溉、有節水灌溉設施、長度在300-800m、面積最好在100畝以上,適合大型機械作業。2018年,地區提出大面積開展土地規劃平整以適應機採棉發展要求,但從實際情況看,目前地區這方面工作進展較為緩慢,許多種植了機採模式的棉田無法實施機採,主要還基礎設施條件差,機採棉無法進地或採收浪費大,農民無法接受。除部分開展土地流轉的公司、合作社實施力度較大外,其餘棉花種植大戶特別是鄉鎮基本農戶動作較小。主要原因:一是條田歸併和土地平整投資較大,有沒有這方面的資金扶持,農民一時難以承受;二是缺乏有效組織,基本農戶土地零星分散,歸併後會產生很多遺留問題,一時還難以解決。

(二)品種問題依舊突出,不利於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品種因素是直接影響到機採棉品質、等級和以及地區棉花產品市場競爭力的最關鍵因素。地區棉花品種“多亂雜”問題由來已久,要徹底解決難度較大。雖然近年來特別是2018年地區和各縣市在品種篩選、品種區劃、壓減數量上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離真正實現統一品種,提高棉花品級及內在質量一致性方面還有很大差距。原因一是目前經過審定且在市場上銷售的品種太多,僅在阿克蘇種植的早中熟品種數量不少於一百多個,南疆片區開展棉種生產和銷售的大小種子公司數量50餘家,而且每個公司經銷幾個品種或一個品種多家公司同時經銷,市場較為混亂;二是缺乏各方面表現突出,適宜機採的棉花品種。雖然近幾年各育種部門加強了機採棉品種的選育力度,但從實際生產表現看真正表現突出的品種不多,大多品種性狀雷同,生產上難以區分;三是品種區劃難以實現。目前地區開展機採棉生產的多為生產企業和種植大戶,生產企業在統一品種、統一種植方面較為可控,但種植大戶由於數量眾多,分佈範圍廣,難以實施統一管理,在品種擇上較為隨意,是實現品種區劃的最大難點。

(三)配套農藝技術仍需完善

除品種因素外,栽培技術不配套導致的棉花成熟偏晚、吐絮集中度差、機採時青鈴多導致產量損失大,含雜率偏高等問題,也直接影響到機採棉種植效益和機採後的加工品質。一是部分機採棉田播期偏晚,因機採棉種植區多為相對偏遠的種植大戶,由於水源問題未能採取冬灌,翌年春灌時因來水較晚,無法按期播種,導致棉花生育期推遲。二是“促早”栽培技術落實不到位,水肥調控、化學調控、及早打頂等措施滯後,因片面追求高產,水肥過旺導致棉花植株高大,棉田廕庇,容易導致棉花貪青晚熟,噴施脫葉催熟劑後,脫葉速度慢、脫葉效果差,給機採造成困難甚至無法實施機採。三是水源問題造成棉花產量及品質受到影響。水資源問題已嚴重影響到地區棉花產量和品質提升,地區棉花種植面積大,棉花生長期間水源緊握已成常態,許多棉田因不能及時灌溉造成產量和品質受到影響,如新和縣玉其喀特鎮吾爾闊臺克村農民反映,因渠水供應得到不能保障,長期採用井水灌溉,目前打井深度已超過200米,生育期內灌水得不到保障,棉花產量明顯下降。

(四)脫葉催熟技術仍有待提高

2018年,地區農技中心針對地區機採棉脫葉催熟問題制定並下發了技術要點,並通發放資料、微信平臺推送等形式廣泛傳播,還專門成立技術小組赴生產線進行服務指導,今年地區機採棉脫葉催熟效果總體良好。但部分區域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脫葉劑噴施偏晚。溫度是影響脫葉效果的重要因素,據研究,噴藥後10天的日平均溫度需>20℃、最低溫度需>12℃,在我區通常在9月15~25日左右。今年部分種植機採棉農戶對此要求認識不清,擔心噴施過早影響產量,實際噴藥時間多在9月25日以後,造成脫葉效果不理想。二是無人機施藥效果仍需進一步驗證。今年地區無人機噴施脫葉劑面積較大,農戶普遍反應效果不錯,但今年天氣特殊,9至10月晴好天氣多,棉花成熟良好棉葉自然脫落率高,在其它年份能否達到此效果還需慎重。機械施藥效率高、成本低、效果可靠,但碾壓棉花造成損失農民難以接受,這方面還需進一步完善。

(五)收購標準混亂,優質優價難以體現

根據對部分棉花加工企業的走訪調查,今年企業對機採棉收購價格主要參照當時棉花市場價格變化和參照北疆及周邊加工所出價格,並不太關注機採棉品級、長度、水分雜質等相關指標。原因一是加工廠缺乏必要的檢驗檢測設備,收購時基本依據感觀出價,只要看起來不是很髒一律按統一價格收購;二是執行標準較為粗放,有些按照水雜雙12標準,只要不超過一律不扣水雜,有些以扣衣分代替扣水雜,一般不對棉花纖維長度、馬克隆值進行檢驗,對於種植戶而言只要棉花產量高、衣分高就能實現效益最大化,纖維品質優良的品種在收購環節其價值得不到體現。

(六)長絨棉機採問題仍難解決

阿克蘇是全國最大的長絨棉產區,特別是阿瓦提近年長絨棉種植面積在90萬畝左右。長絨棉畝產籽棉一般在250公斤左右,較陸地棉平均低100公斤,但生產成本與陸地棉相當。近幾年長絨棉價格不振,今年平均收購價在9.1元左右,單位面積產值不及陸地棉,但長絨棉拾花價格高於陸地棉,使長絨棉生產效益受到較大影響。長絨棉拾花難現象超過陸地棉,以魯泰棉業為例,去年因大量缺少拾花工,使用機械採收的面積達到近5萬畝,因長絨棉機採技術尚不成熟,特別是結鈴部位低,機採時浪費嚴重,據調查因漏採浪費每畝達50~80公斤,損失率達到16-25%。加工方面因目前長絨棉清花設備多不配套,加工後雜質含量高,纖維損傷明顯,嚴重影響到皮棉的質量和品質。2018年,魯泰棉業對播種機械和播種模式進行了改進,採取低壟栽培,作業時降低採收高度,增加下部棉鈴採淨率,取得一些效果。2018魯泰棉業試採長絨棉1.1萬畝,經調查每畝浪費率下降到25~38公斤,但相對陸地棉損失率仍然偏高。因此,長絨棉機採技術從播種模式、品種改良、採收機械、清理加工等各環節還需進行深入研究。

三、對策及建議

(一)強化措施,推動機採棉有序發展

機採棉推廣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農業、農機、水利、財政、發改、質監、國土等部門,農戶、軋花企業等各方相互協調,形成合力。一是要進一步發揮政府職能,加強對機採棉發展的組織領導,建立配套完善的政策措施;二是積極開展配套服務。農業、農機、種子、農技等部門在機採棉生長髮育和生產管理的重要節點期,開展巡迴技術、管理服務工作,從備耕春播開始,對每個機採棉主產區開展全程跟蹤式技術指導服務,確保各項關鍵技術措施的落實。三是加強溝通交流、取長補短。以兵地融合發展為契機,加強機採棉在種植、脫葉、收購、加工方面的溝通交流,學習借鑑北疆和第一師在推廣機採棉工作中好的做法和經驗,著力突破棉花機械採摘薄弱環節,抓點帶面、總結提高,加快機採棉技術大面積普及推廣。

(二)加強政策支持和資金扶持,解決發展機採棉的實際困難

地區及各棉花主產縣(市)要進一步細化和落實對機採棉產業整個環節的政策支持,千方百計為機採棉生產和收購、加工方面提供便利,引導機採棉健康、有序發展,力促機採棉產業發展壯大。一是要對率先示範機採棉的棉花生產企業、農場和種植大戶提供棉田規範化建設、水源保障等方面的支持。二是認真落實國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通過項目、專項資金等方式加大對大型播種機具、噴藥機具和清花加工配套設備的補貼力度,提高設備配套率;三是積極協調解決機採棉收購環節出現的問題,督促企業及時完善收購標準,體現優質優價,提高棉農種植優質品種的積極性。

(三)加快條田規劃和土地平整,為機採棉發展創造條件

面積暴發增長,阿克蘇地區機採棉發展進入快車道

就目前地區的現狀而言,棉花生產企業、私營農場、種植大戶因土地相對集中、單戶種植面積大,種植管理技術水平較高,發展機採棉條件相對成熟。而基本農戶種植面積較小,零散分散、管理水平相對較低,發展機採棉還存在著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一是建議通過國家高新節水項目、優質棉基地項目、低產田改造項目等增加對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投資,優先惠及基本農戶,對基本農田渠、路、橋進行配套改造。二是制定配套政策,建立農企雙贏的土地流轉機制。土地流轉是現階段發展機採棉的最有效途徑,也是目前機採棉快速增長的直接原因。當前,企業流轉土地熱情高漲,流轉規模不斷擴大,但在流轉過程中也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如企業反映:部分農民思想上不接受,使流轉出現停滯,影響條田規劃和土地平整進度,造成棉花生產不能如期進行,耽誤了農時。林果插花種植又不允許移除,形成條田分隔不能連片,造成建設成本增加影響機械化作業等。這些問題需要政府統籌考慮,出臺政策進行規範,兼顧近期和長遠,才能保障工作正常開展,形成農企雙贏局面。

(四)採取有效措施解決機採棉品種問題

品種是發展機採棉的關鍵所在。一是要進一步加強品種選育和品種篩選,著力解決機採棉的適宜品種問題。篩選的棉花品種應符合以下特點:第一鈴結鈴部位高於20 cm以上,結鈴性強,葉量適中;莖稈堅挺,不倒伏、吐絮集中且暢,從底部到上部40天左右吐完,吐絮率達到98%以上;株型相對緊湊,果枝夾角小;落葉性較強,對落葉劑敏感;絨長達31mm以上,斷裂比強度達到31cN/tex。二是要進一步完善品種區劃,繼續壓縮品種數量。一個種植區域或交售至同一加工廠的棉花盡可能種植一個品種,以提高棉花品質的一致性。三是要充分利用棉花產業聯盟的利益聯結機制,擴大訂單生產規模和覆蓋面,藉此實現品種優化和統一的目標,推動機採棉優質高效生產向縱深發展。

  1. 農機農藝融合,推廣機採棉優質高效集成技術

一是加快現代高新農業機械應用步伐。推廣機械深翻、深鬆作業,改善土壤理化性狀,為棉採棉持續高產穩產打好基礎,通過配套的大型播種機具提高機採棉播種質量,特別是衛星導航播種技術,確保實現接行準確、播行端直,誤差不超過±2cm的要求。二是積極創造條件,確保機採棉田實現適期早播。對實施機採的棉田,在冬灌及春季播前水供給上給予一定的優先,為在4月5日-4月15日的最佳播期內完成播種創造條件,以實現棉花早播、早發、早熟,延長有效生長期,使棉花成鈴期儘可能前移,同時確保頂部棉鈴齡期在45天以上,將機採棉產量損失降至最低。三是強化機採種植模式下的精量播種及一播全苗技術,棉花生育期內全程化調技術,化調時間、用藥量都要有利於將棉株第1果枝控制在18cm左右的高度,以保證棉株最下部吐絮鈴不漏採;四是進一步完善機採模式棉花種植管理技術。科學運籌水肥,提高栽培管理技術到位率,在塑造有利於機採的理想株型結構前提下,著力提高產量和品質,提高機採棉生產效益。

(六)研究和落實機採棉採收環節技術,提高機採質量

一是加強殘膜回收力度,預防殘膜汙染。大力推廣應用殘膜回收機械,加大棉田殘膜機械化回收工作力度,做好機採、貯運和堆放過程中地膜混入的預防工作,推廣應用厚度在0.01-0.012mm高強度農用地膜,利於人力和機械收膜作業。二是加大對棉葉脫落劑的研發與篩選力度,變枯葉劑為脫落劑,使噴施後棉葉不是被幹枯脫落,而是葉片不幹枯在葉柄處產生離層脫落,從根本上解決機採棉的殘膜與雜質問題。三是加強國產小型採棉機械的應用,目前國產三頭採棉機受到農民歡迎,是解決小規模棉田實現機採的有效途徑,但還要進一步完善目前小型三頭採棉機的產品質量,推動國產小型採棉機加快技術改造,以滿足生產需要。

(七)

  1. 儘快完善機採棉加工技術及質量標準,實現農、企雙贏

儘快完善機採棉加工技術及質量標準,實現農、企雙贏。儘快研究出臺既能保護棉農利益又能保護機採棉收購企業利益的政策措施,打消棉農顧慮,給機採棉農戶提振信心,切實解決機採棉交售和收購難題。一是儘快制定機採棉收購質量標準,以便維護農民、棉花加工廠利益,讓棉農“種的放心”,企業“收的開心”。二是要儘快責成和幫助企業通過技術改造,提高機採棉的清理、加工工藝,改善棉花加質量,提高地區機採棉品質等級和市場競爭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