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人工培種貝母 讓種子萌發率提高70%

種植業 川貝 農資 藏醫 中國西藏新聞網 2017-05-11
西藏人工培種貝母 讓種子萌發率提高70%

把技術交給百姓

編制人工種苗繁育SOP

川貝的主要功效是潤肺、止咳、化痰,藏醫藥理論中它還能用於治療顱骨損傷。業內人士表示,人們常說的川貝其實是個大範疇的藥材名稱,川貝共有6個來源物種,即川貝母、暗紫貝母、甘肅貝母、梭砂貝母、卷葉貝母和瓦布貝母,在我區,貝母類藥用植物資源以卷葉貝母和梭砂貝母為主,因品質優良、療效確切,是國內外公認的貝母類藥材優質品種。

西藏人工培種貝母 讓種子萌發率提高70%

記者瞭解到,目前市場上出售的川貝基本是老百姓自己採集的野生貝母鱗莖。川貝的市場需求量在逐年遞增,面對此現狀,2011年,香港京都念慈庵與自治區藏醫院簽訂了“川貝人工種植技術研究與示範”技術合作協議,進行卷葉貝母和梭砂貝母的人工種植技術研發工作。“目前根據我們所掌握的情況來看,這兩種貝母的已知分佈區域為山南、昌都、拉薩、日喀則、林芝等地,但是隨著採集力度的加大,野生資源在逐年減少,而實現人工種植,意味著能夠很好地解決野生貝母資源的保護問題。”自治區藏醫院藏藥生物研究所副所長扎西次仁說,“目前項目已進入收尾階段,我們編制了人工種苗繁育SOP(標準作業程序),接下來就是編制藏語版的。因為,技術最終是要交給老百姓的,預計6月底前能全部完成,步入推廣期。”

市場需求量供不應求

導致種群結構被破壞

很多人會有這樣的疑問:野生貝母年年生長,怎麼會因人為採集導致資源的緊缺呢?對此,自治區藏醫院藏藥材研究專家表示:貝母如今已成為一種可以直接為當地百姓帶來經濟收入的重要藥用植物資源,導致我區貝母類藥用植物野生資源長期經受著過度、無計劃、無節制採挖的壓力。而貝母生長週期長,從種子萌發到開花結果,一般要4-5年時間。

西藏人工培種貝母 讓種子萌發率提高70%

“人工種植貝母需要4-5年才會結籽,野生的年限則更長。”扎西次仁說,“而百姓是直接採集其鱗莖來獲取收益。從種群結構來說,野生貝母合理的種群結構應該有老、中、青三代,但是在利益驅使下,將老、中兩代的鱗莖採的差不多了,這樣的種群結構是不完整的,因為沒有了自我恢復的能力。所以說人為過度採集導致部分區域的野生資源處於瀕危狀態。”

記者瞭解到,近年來隨著貝母藥用價值被越來越多的人瞭解,其市場價值也在逐年增加。“現在每年國內市場對貝母的需求量在150噸左右,但是實際產量只有100噸左右。”業內人士告訴記者,“2011年的時候,一斤新鮮貝母的市場價在160元左右,但是現在已經漲到了230-300元。”

保護野生母資源

人工繁育萌發率達92%

野生貝母種子萌發率只有20%左右,甚至更低,意味著其產量本身就不高。因此,人工培育貝母最大的難點是種子萌發率問題。為了突破這個難關,扎西次仁和他的團隊在基地內建立了仿野生培育生境,從種子生理、種子萌發特性等最基礎的研究開始。

記者來到自治區藏醫院藏藥材種植基地種子實驗室,看到人工培育成功的貝母種子在2-4℃的冷藏箱裡已經發芽了。

其實,在人工培育之前,科研人員還需要到野外去尋找野生貝母的種子帶回基地,一遍一遍地進行試驗。種子萌發率的影響因素主要有出苗率、發芽率和保苗率三方面。“5年來,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提高它的萌發率。野生貝母的萌發率在20%左右,它的種胚是不成熟的,直接從碩果中掉入地裡不能正常萌發,這牽扯到種子處理問題,人工培育時就需要通過人工措施幫助種子達到能夠正常萌發的狀態,過程非常繁瑣,只能不斷摸索,因為今年長得好並不意味著明年也會長得好,技術穩定性不夠。”扎西次仁說,“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是仿野生生境的,雖然漫長,但是難關終於突破了。目前,人工種植萌發率已經達到了92%。一朵貝母花中可結150-170粒種子,這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保護母資源的作用。”

■新聞+

如何區分小百合和川貝

在利益驅動下, 不少商販會在銷售的川貝中摻入小百合,它的外形與川貝極相似,讓人難辨真假。這是因為貝母和百合是“近親”,它們的鱗莖幾乎長得一模一樣,顏色更是一樣,如果不是專業人員,幾乎無法分辨。專家表示:川貝(貝母的乾燥鱗莖)是圓錐形的,而小百合的鱗莖則相對來說比較細長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