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道路換新居興產業 五峰深山貧困村有了新模樣

種植業 三農 合作社 農業 湖北日報網 2017-05-30
通道路換新居興產業 五峰深山貧困村有了新模樣

五峰灣潭鎮紅旗坪村種滿土豆的蔬菜大棚。記者王建鋒 攝

通道路換新居興產業 五峰深山貧困村有了新模樣

貧困村裡的新貌:產業、道路、新居相映成趣。記者王建鋒 攝

通道路換新居興產業 五峰深山貧困村有了新模樣

紅旗坪村扶貧安置點“紅旗坪小區”。通訊員王巍 攝

通道路換新居興產業 五峰深山貧困村有了新模樣

一條“斷頭”的通組道路已經平整好路基,即將進行硬化。通訊員黎明 攝

湖北日報網訊 記者王建鋒 通訊員周威

5月中旬,平原地區已逐漸進入燒烤模式,地處武陵山區西緣的五峰土家族自治縣灣潭鎮紅旗坪村,在群山萬壑的叢林掩映下,仍然十分涼爽。

整齊的大棚裡種的土豆已結出碩果、整潔的鄉村水泥路伸向遠方、易地扶貧搬遷居民點新建的房屋寬敞明亮,處處給人一種“美景如畫”的感覺。

這種感覺,是鎮、村“兩委”班子和駐村扶貧工作隊近兩年時間努力的成果。

暢通道路讓村民們找到好出路

在山區,一條與外界相連的公路,對村民們的意義非比尋常。

紅旗坪村平均海拔1425米的深山裡,散居著300多戶,1000多名村民。通村公路讓這裡與外界的聯繫變得緊密,但仍有些村小組沒有像樣的道路,群眾出行只能靠步行翻山。

也正因此,家住紅旗坪村一組的村民羅高雲,不得不常年帶著一家人在廣東潮州打工。雖然一個月3000至4000元的收入並不算高,“但相對於在家種點東西都賣不出去,還是好多了。”

去年三月,因為孫子到了讀學前班的年齡,羅高雲只好回了家。令他欣喜的是,“家裡通往外界的道路已經修通了。”

有了外出的道路,羅高雲彷彿看到了自家的出路。

2015年,紅旗坪村在宜昌市精準扶貧工作推進中,被劃為市地稅局等四家單位的扶貧聯繫點。駐村幹部進村瞭解情況後,首先便與村民達成了“找出路先修道路”的共識。

宜昌市地稅局作為隊長單位,與工農黨宜昌市委員會、市交運集團、市環境保護監測站一道,按照精準扶貧工作要求和方案,共同落實了35萬元幫扶資金,幫助該村打通3條約4公里的“斷頭路”。宜昌地稅稽查局等6家單位共同出資9萬元,建成錯車臺24個,讓紅旗坪村的“筋脈”進一步暢通,與外界的聯繫活躍起來。

環境改善讓村民們告別苦日子

在村委會對面的山腳下,一排寬敞整潔的新房子十分顯眼,那是已經交付居住的扶貧搬遷安置點。

村民趙釔欽家有三口人,住紅旗坪村四組,受制於高山阻隔,出行不便,收入低微。搬到集中點後,居住條件改善了,女兒在外務工,孫子在外讀書回家也十分方便。

根據前期摸排,紅旗坪村有樓房61戶,木板房241戶,其中需要維修的C級危房22棟,需重建的D級危房5棟。

掌握情況後,工作隊立即籌資7萬元對5棟D級危房進行整修。並選址建設異地扶貧搬遷安置點。2016年6月份以來,已集中安置13戶30人,分散安置11戶42人。

此外,工作隊成員單位發動社會力量,籌資30萬元,聯合宜昌天問教育集團,完成了“黨員服務中心”“農資超市”以及新衛生室的援建工程。

宜昌市地稅局還結合紅旗坪村實際情況,出資5萬元,幫助修建10個固定垃圾收集點,實施生活垃圾集中處理,改善村民們的生活條件、提升環境質量。

住房問題解決了,飲水問題也迫在眉睫,工作隊協調市縣兩級水利部門,籌資100多萬元,多處尋找水源,幫助該村建設60餘個中小型蓄水池,鋪設管網8萬多米。並邀請市環境保護監測站,對該村飲用水源中PH值等12個項目進行抽樣檢測。目前,全村集中供水達到75%,安全飲水達100%。

振興產業讓村民們看到致富希望

4畝土豆、2畝四季豆、1畝辣椒。村民羅高雲預計,今年的收入應該有3萬多元。

村民田繼軍承包了合作社15個大棚共10畝地,他說,“一年的收入應該會有5萬元左右。”

紅旗坪村傳統種植業以零碎的菸葉、蔬菜、玉米為主,因規模小,收入僅夠維持日常開支。工作隊2015年入村後,發現這裡種植蔬菜和菸葉的基礎環境很好,就鼓勵村民規模化發展,並籌資5萬塊錢做啟動資金,引導村民成立了卓雅農產品專業合作社。

將傳統零散的蔬菜集中起來規模化發展,再依託專業合作社賣到知名超市,形成從貧困戶到超市的完整產業鏈。這是工作隊對紅旗坪村產業扶貧工作,經多方考察研究後確定的發展思路。

合作社負責人彭銀城介紹,目前合作社發展了50個社員,帶動了周邊140戶村民從事蔬菜種植,種子、肥料、技術全部由合作社提供,幷包蔬菜回收,村民們負責種菜。全村已發展露天蔬菜100多畝、大棚蔬菜60多畝。種出的蔬菜產品經合作社聯繫銷售到荊門的中商超市、東方百貨、沃爾瑪等。

村支部書記匡文婭說,目前全村蔬菜總面積已達到251畝,年產值近200萬元,今年人均增收預計可達3000元。

在紅旗坪村,主導產業除了蔬菜,還有烤煙。工作隊和灣潭鎮領導班子引導村民將原本種植的馬里蘭品種菸葉改為烤煙品種,菸農發展到100戶,種植面積300畝,並配套資金90萬元新建烤房3棟15間。品種改換後預計畝產可達300斤,總產量45噸,農民增收90萬元。

此外,全村的中藥材面積也發展到了500畝,林下經濟收入也愈加明顯。貧困村民正在一步步的幫扶中,看到了脫貧致富的希望,變得自強自信,勇往直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