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眼中」察布查爾縣稻農熱衷種植水稻奪高產

種植業 水稻 農業 農資 伊犁零距離 2017-05-24

新疆亞歐網訊(通訊員華巖明攝影報道)5月17日,烏孫山腳下,時而細雨洗臉,時而淡雲遮陽,空氣中盪漾著稻秧鮮味,使人吸氣舒暢。新疆伊犁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綽霍爾鄉博斯坦村一塊灌滿水的水田裡,稻農仍在抓緊有利時機在水田裡開啟水稻生產最為關鍵的插秧環節。

「媒體眼中」察布查爾縣稻農熱衷種植水稻奪高產

眼下正是水稻插秧的大好時機,察布查爾縣大河灌區和部分山區的12個鄉(鎮)場的路邊放眼望去,一塊塊稻田水地規劃整齊,插秧機處處轟轟作響,水田地裡呈現出一派繁忙景象。

「媒體眼中」察布查爾縣稻農熱衷種植水稻奪高產

當日,博斯坦村稻農張平一大早就帶著家屬在秧苗地裡拔苗、卷苗、運苗等備好秧苗。隨著插秧機機械手的靈活移動駕駛,把一株株秧苗整齊地插入水田裡,不到兩個時程,張平的水稻田裡就插滿了綠油油的一片綠網。

今年60多歲的張平仍然不服老,一邊滿頭大汗往插秧機托盤上擺放秧苗,一邊滿笑容地對筆者說:“我在生產隊的時候就種水稻,種了半輩子水稻,從沒感覺到現在這樣輕鬆過。”與往年一樣,張平夫婦今年又種了80多畝水稻。

「媒體眼中」察布查爾縣稻農熱衷種植水稻奪高產

“那時候種水稻全靠人力,只有有水的生產隊才種七、八十畝水稻能力,全縣種水稻面積還不到1萬畝,種水稻的社員人人成為泥人,刮完10畝地,人就攤在水田邊,而畝均產量仍在150公斤左右徘徊,過年的時候全隊人家每戶僅分到2到5公斤大米。”張平用手勢比劃著說。

“你看現在我們倆口子就能種80多畝水稻地,從育苗、插秧、收穫都使用機械化農具,去年畝均產量達到730公斤,今年,我家秧苗長得不錯,爭取畝均產量達到全村最高單產800公斤水平。”張平信息十足地對筆者說。

「媒體眼中」察布查爾縣稻農熱衷種植水稻奪高產

張平的話吊起老伴內心的喜悅心情,她說:“這幾年我們家種水稻掙的錢,供家裡三個孩子大學畢業後,又蓋了新房子。”

看著眼前一排排整齊插好的成片稻田,張平又談起他種水稻經驗,他說:“我種了大半輩子水稻,總結了三個“法寶”,一是把握好育苗時機育好苗,二是不插隔夜秧插好苗,三是水田追肥管好田。”他還有趣地對筆者說:只要按時做到這三個“法寶”技術,金秋稻田成為沉沉的金黃色“搖錢樹”。

據當地農機部門人員介紹,近年來,隨著該縣水稻機插秧技術的不斷推廣使用,國家補貼力度也不斷加大,插秧機在種稻區得到迅速普及,既克服了人工插秧的缺點,又降低了生產成本,讓稻農從傳統的人工插秧中解放出來的同時,既降低水稻生產成本,又提高稻農豐產增收效益。目前,該縣共投入插秧機1596臺,其中高速插秧機33臺,全面實現全縣水稻“高產、優質、增收”打好了機械化作業基礎。

據瞭解,察布查爾縣地處新疆天山一帶的烏孫山腳下,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氣候溫和,光熱資源豐富,有利於水稻生產和營養積累,每年種植水稻面積約佔伊犁河谷水稻總面積的80%以上,素有“稻米之鄉”美稱。

2016年,該縣種植的16.8萬畝水稻,畝均產量達到630公斤,畝均收入超過1700元。其中有機水稻7794畝,2615畝當年獲得中國國標和歐盟有機水稻認證證書,成為全疆最大有機水稻生產種植基地。

今年,該縣新增水稻1.5萬畝,種植面積達到18.3萬畝。針對2016年水稻豐產增收,稻農種植水稻積極性空前高漲,該縣農機、農技人員“急稻農所急”早早走進產稻區早規劃、早實施,力保不育五月苗,不插六月秧。提早指導稻農做好水田整地、耙地、養地,注意插勻、插直、潛插、稀插等插秧技術,防止隔夜秧、窩脖秧、腳窩秧、拳頭秧等四不插秧苗,確保全縣水稻豐產增收打好基礎。

特別推薦

來源 | 亞歐網

編輯 | 王海平

責編 | 白 羽

審核 | 舒 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