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豈為名傳世,做事唯思利及人'

中庸 原汁原味的德系SUV 王陽明 孝親尊師 2019-07-22
"

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

真誠,並不是自我完善就夠了,而是還要完善事物。自我完善是仁,完善事物是智。仁和智是出於本性的德行,是融合自身與外物的準則,所以,任何時候施行都是適宜的。

"

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

真誠,並不是自我完善就夠了,而是還要完善事物。自我完善是仁,完善事物是智。仁和智是出於本性的德行,是融合自身與外物的準則,所以,任何時候施行都是適宜的。

修身豈為名傳世,做事唯思利及人

為了解釋清楚這段,我們還要看,上段怎麼講的:"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君子誠之為貴。"上篇講到,真誠,說到底,就是王陽明先生的"知行合一",意思是,知道了就是已經在行動了,沒有行動,是因為還沒有真正知道。只有在認為自己懂了的時候,就去做,才能發現問題所在,才能解決問題,然後進步。

"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這段很好理解,真正做到真誠的人,並不單單為了真誠就行了。這就像很多人追求自我成長,只是在自己身上下功夫,而忘了,真正磨練自己的地方是在和別人相處中。很多人打坐會走偏,就是因為他只為了自己清心寡慾,但是,這又違反了人的天性。所以,王陽明先生就告訴大家,不要獨自學習修養自身,而是在事情中磨練才能成長。

"

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

真誠,並不是自我完善就夠了,而是還要完善事物。自我完善是仁,完善事物是智。仁和智是出於本性的德行,是融合自身與外物的準則,所以,任何時候施行都是適宜的。

修身豈為名傳世,做事唯思利及人

為了解釋清楚這段,我們還要看,上段怎麼講的:"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君子誠之為貴。"上篇講到,真誠,說到底,就是王陽明先生的"知行合一",意思是,知道了就是已經在行動了,沒有行動,是因為還沒有真正知道。只有在認為自己懂了的時候,就去做,才能發現問題所在,才能解決問題,然後進步。

"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這段很好理解,真正做到真誠的人,並不單單為了真誠就行了。這就像很多人追求自我成長,只是在自己身上下功夫,而忘了,真正磨練自己的地方是在和別人相處中。很多人打坐會走偏,就是因為他只為了自己清心寡慾,但是,這又違反了人的天性。所以,王陽明先生就告訴大家,不要獨自學習修養自身,而是在事情中磨練才能成長。

修身豈為名傳世,做事唯思利及人

"成己仁也,成物知也",修養身心,在自身方面來說就是做到很多人所向往的仁愛、慈悲、正直、無私,等等品質。在和別人相處過程中就又體現出了智慧、才辨、博學多聞、洞察一切,等等品質。所以,在《中庸》來講,只要做到真誠,就可以成就自己比如,無私、慈悲,也可以在為人處事中成就他人,表現在智慧、洞察等等。

"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為了瞭解這句話,我們先看幾個字的意思。"性",由"心"+"生"組成,人內心生起的最初的想法。這個想法無善無惡,只是人原始的本能反映。"德",這個字的甲骨文很形象"是在一個四通八達的十字路口上,有一隻眼睛在十字路口中央,目視前方某個路口。就是說,不管有多少選擇,眼睛一直盯著自己的目標,不左顧右盼,也不為所動。

"

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

真誠,並不是自我完善就夠了,而是還要完善事物。自我完善是仁,完善事物是智。仁和智是出於本性的德行,是融合自身與外物的準則,所以,任何時候施行都是適宜的。

修身豈為名傳世,做事唯思利及人

為了解釋清楚這段,我們還要看,上段怎麼講的:"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君子誠之為貴。"上篇講到,真誠,說到底,就是王陽明先生的"知行合一",意思是,知道了就是已經在行動了,沒有行動,是因為還沒有真正知道。只有在認為自己懂了的時候,就去做,才能發現問題所在,才能解決問題,然後進步。

"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這段很好理解,真正做到真誠的人,並不單單為了真誠就行了。這就像很多人追求自我成長,只是在自己身上下功夫,而忘了,真正磨練自己的地方是在和別人相處中。很多人打坐會走偏,就是因為他只為了自己清心寡慾,但是,這又違反了人的天性。所以,王陽明先生就告訴大家,不要獨自學習修養自身,而是在事情中磨練才能成長。

修身豈為名傳世,做事唯思利及人

"成己仁也,成物知也",修養身心,在自身方面來說就是做到很多人所向往的仁愛、慈悲、正直、無私,等等品質。在和別人相處過程中就又體現出了智慧、才辨、博學多聞、洞察一切,等等品質。所以,在《中庸》來講,只要做到真誠,就可以成就自己比如,無私、慈悲,也可以在為人處事中成就他人,表現在智慧、洞察等等。

"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為了瞭解這句話,我們先看幾個字的意思。"性",由"心"+"生"組成,人內心生起的最初的想法。這個想法無善無惡,只是人原始的本能反映。"德",這個字的甲骨文很形象"是在一個四通八達的十字路口上,有一隻眼睛在十字路口中央,目視前方某個路口。就是說,不管有多少選擇,眼睛一直盯著自己的目標,不左顧右盼,也不為所動。

修身豈為名傳世,做事唯思利及人

所以,古人很清楚的告訴我們,如果一個人希望自身有所成就和發展,必須從兩方面下手,這樣才能做到真誠。一方面是自己要修養自身,讓自身更完善,能具備所有我們理想中的品德,這樣其實是一個反覆又努力的過程,但是會很值得。而另一方面,不能忘了,人只有去掉私心,不為名利,以這樣的心態對人對事,才能真正有所感悟,有所收穫。

有句對聯說的好:"修身豈為名傳世,做事唯思利及人",就說的這個道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