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用藥法:重用黃芪一味藥治療手術後傷口不癒合

中藥 黃芪 當歸 中醫 中醫骨科筆記 中醫骨科筆記 2017-08-25

特殊用藥法:重用黃芪一味藥治療手術後傷口不癒合

文:展文國

楊某,男,40 歲。2013 年10 月8日初診。

患者主訴右股骨頸及右膝關節骨折術後一年,右膝關節瘡面化膿感染 1 周。 患者右股骨頸骨折手術予以內鋼板固定,術後 1 月時患者右膝關節化膿感染,流膿血水,紅腫疼痛,給予抗炎對症治療,中藥以活血化瘀、清熱解毒、託毒排膿等治療1月膿腫消退,病情好轉,在家休養治療。

手術後1年半後在蘭州某醫院住院手術取出鋼板及螺絲。 手術中發現患者膝關節腔內有膿腫,骨頭壞死,膿液較多,色暗紅,引流排膿,抗感染治療4 周不見好轉,右膝關節手術部位沒有癒合,且瘡面不長,滲出大量膿性分泌物,伴有發燒症狀。 醫院繼續給予大劑量抗生素治療和清瘡處理,但效果不佳。由於患者手術花費很大,無力再次手術治療,只好出院求助中醫治療。

刻下:患者疼痛難忍,右膝關節紅腫疼痛,四肢怕冷畏寒,舌質紅,苔薄黃,脈滑數。

右膝關節瀰漫性腫脹,局部青紫,縱向傷口有深約 2 釐米竇道,流膿血水。瘡面潰爛,縫合線全部露出,髕骨、血管、神經盡數露出。

西醫診斷:右膝關節髕骨骨折術後瘡面化膿感染,右股骨頸骨折術後。

中醫辨證:氣血兩虛,寒凝血瘀

辯證分析:大量輸液抗生素溼邪停留,手術創傷致元氣虛損,正氣不足,氣血雙虧,寒凝血瘀,不能託毒外出,肌肉不長,感染邪毒,化膿潰爛。

治則:托裡透膿,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溫陽散寒治療,方藥以陽和湯、托裡透膿散、仙方活命飲加減。

組成:生黃芪 200 克,當歸 10 克,制乳沒各 6 克,穿山甲 10 克,皁角刺 15 克,金銀花 15克,連翹 15 克,赤芍 10 克,白芷 6 克,陳皮 6 克,甘草 6 克,浙貝母 10 克,天花粉 30 克,麻黃 10 克,鹿角膠 10 克,肉桂 6 克,熟地 10 克,白芥子 10 克,炮乾薑 6 克,蜈蚣 2 條,桃仁 10克,紅花 6 克。水煎服,14 劑。

二診:右膝關節傷口化膿大部分開始癒合,紅腫疼痛減輕,四肢溫度正常,怕冷減輕,手術傷口逐漸有新的肉芽組織生長,膝關節白骨、肌腱和韌帶外漏,夜間抽筋,睡眠差,夜尿頻數。 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滑。

證屬:正虛邪毒內陷,氣血不足,瘀毒內結,腎陽虧虛。

上方生黃芪加至250 克,加巴戟天、肉蓯蓉各10 克溫補腎陽。予30 劑。

同時配合外用中藥膏生肌潤膚。

處方:當歸 10 克,制乳沒 12 克,丹蔘 20 克,自然銅 10 克,骨碎補 10 克,川斷 10 克,紅花 6 克,漢三七 3 克,土鱉蟲 6 克,生黃芪 15 克,甘草 5 克,煅石膏 10 克,蘇木 10 克,白蘞 10 克,玳瑁 3 克,血竭 3 克,枯礬 2 克,冰片 1 克,蘆薈 3 克。水煎 2 次混勻收膏,加入麻油 50 毫升,凡士林 30 克,加熱入膏,裝瓶外用,塗於紗布上外敷關節處。

三診:右膝關節內側肌肉長勢良好,外側仍然紅腫疼痛少量膿液溢出,呈淡紅色,表皮暗紅色,溫度良好,不痛。舌質紅,苔薄白,脈弦滑,尺脈不足。局部清洗後外敷藥物治療。

患者髕骨破裂、股骨骨折術後膝關節化膿感染,1 年內經 2 次手術沒有徹底治癒,證屬氣虛血瘀,毒邪內陷,腎主骨而生髓,腎虛髓海不足,筋骨失養。故以托裡透膿散、陽和湯、補中益氣湯加減。

處方:麻黃 10 克,鹿角膠 10 克,肉桂 6 克,熟地 10 克,白芥子 10 克,炮乾薑 6 克,蜈蚣2 條,生黃芪 250 克,炒白朮 30 克,黨蔘 15 克,當歸 10 克,制乳沒各 6 克,丹蔘 20 克,穿山甲 10 克,皁角刺 15 克,金銀花 15 克,連翹 15 克,骨碎補 20 克,川斷 20 克,川牛膝 10 克,巴戟天 10 克,自然銅 10 克。水煎服,一日一劑。

四診:患者堅持服用此方 2 月,病情明顯好轉,右側膝關節肌肉長勢良好,局部再無滲液,傷口合攏,表皮淡紅色,觸之溫度正常,膝關節彎曲至 120°,已能棄杖外出行走活動,精神食納俱佳。舌質紅,苔薄白,脈弦滑,尺脈有力。病之恢復期,以人蔘養榮湯、托裡透膿散,重用黃芪250克,補氣養血,養心安神,託毒生肌,服用月餘,病情痊癒。

按:外傷後創面久不癒合,其病機主要為正氣虧虛,外感邪毒,毒邪內陷,氣血鬱阻。毒邪之愈盛,正氣之愈虛,正虛無力託毒外出。瘀久化膿感染,邪毒內伏,潰爛肌膚,久不收斂,傷氣耗血,元氣虧虛,故骨折感染,傷口流膿,久不癒合。

本例患者瘡瘍久不癒合,破潰流膿,以扶正固本、托裡透膿為主,輔以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溫陽散寒等法治療,方藥以陽和湯、托裡透膿散、仙方活命飲、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取得了滿意的療效。

方中黃芪、當歸、丹蔘、黨蔘、白朮益氣健脾生血。

重用黃芪 200~250 克,益氣扶正。

配合穿山甲、皁角刺託毒生肌,透邪外出。

骨碎補、川斷、川牛膝、巴戟天、鹿角膠、肉桂、熟地溫陽補腎,共為治本。

穿山甲、制乳沒、當歸、丹蔘活血化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

炮姜、麻黃、肉桂、白芥子溫陽散寒,消腫散結。

金銀花、連翹、蒲公英、敗醬草、紫花地丁等清熱解毒藥。

自然銅、川斷、骨碎補疏筋接骨,促進骨質癒合。

刺蝟皮炭、益智仁、山藥、芡實、金櫻子收斂固澀,因骨病日久不愈,損傷腎氣,腎失封藏則可出現尿頻。

以上共為治標之法。重用生黃芪用量200至250 克,連續使用三月之久,主要為加強託毒生肌之力,為瘡瘍之癒合起了關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