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一把刀”區慶嘉病逝,去世前數月仍在給患者做手術

本文3264字,閱讀完需要06分鐘

逝者

“華南一把刀”區慶嘉病逝,去世前數月仍在給患者做手術

區慶嘉(1936-2017),主任醫師,外科學教授、博導,1936年生於東莞,1960年畢業於中山醫學院醫療系。1980-1981年赴美國進修。長期從事外科臨床工作,主要研究普通外科特別是肝膽外科和肝癌的臨床治療,研究成果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等多項省部級獎勵。曾擔任中華醫學會廣東分會外科學會主任委員,中山醫科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學位委員會委員;曾獲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中華醫學會廣東分會外科學會終身成就獎等榮譽。

無影燈下57載,仁心仁術終不改。

我國著名外科專家、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原外科主任區慶嘉教授,因病醫治無效,於9月17日凌晨去世,享年81歲。

區慶嘉的弟子,從天南海北齊聚廣州。伴著他生前最愛的兩首英文歌《Love me tender》和《Yesterday once more》,弟子們送他最後一程。同行、患者也紛紛到場緬懷,悼念的花圈都快擺不下了。

耄耋之年,區慶嘉仍捨不得手術刀,還在追最新的學術文獻。他的一生,都給了醫療事業,給了患者。

創廣東最早外科實驗室

區慶嘉生於東莞的醫學世家。父親是東莞名醫,解放後曾任東莞市人民醫院院長,母親是助產士。他是家中老么,兩個哥哥、一個姐姐均從醫。

1955年,他考入中山醫學院醫療系,畢業後分配到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工作。1979年,已到不惑之年的他突然接到通知,要參加出國留學考試。因一直堅持自學英語,他順理成章成為改革開放後第一批公派出國留學生之一,先後赴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附屬麻省總醫院和美國克里夫蘭醫學中心,進修兩年。

“華南一把刀”區慶嘉病逝,去世前數月仍在給患者做手術
1980年,區慶嘉教授到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附屬麻省總醫院進修。

留美的經歷讓區慶嘉大開眼界。回國後,他創立了廣東最早的外科實驗室。初創時期的實驗室很簡陋,一房一廳,房做辦公室,堆滿書籍,廳裡放著手術檯,專做動物試驗,衛生間還養著做實驗的老鼠。實驗室很臭,但區慶嘉不在乎。

就在這裡,區慶嘉改寫了相關醫學教科書。當時,國際上公認肝靜脈結紮後須切除相關肝組織,否則會導致肝臟淤血性壞死。

但臨床中的奇怪現象引起區慶嘉的注意:好幾例病人的肝組織術後並未壞死。他翻閱大量資料,進行動物實驗,最終推翻了前人的論斷,提出在一定條件下結紮肝靜脈可保留所屬肝段,避免患者切除過多肝臟而導致術後肝衰竭的發生。“好比江水的幹流被堵住,但很多小的支流,慢慢取代形成水流循環”,弟子、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副院長劉超說。

這是相關領域劃時代的一步,區慶嘉也因此被稱為我國“肝靜脈外科實驗研究和臨床應用的奠基人”。

“翻翻中國的外科史,對外科理念、觀念有傑出貢獻的外科醫生中,廣東的王成恩教授開了肝臟手術的先河,區慶嘉教授在此基礎上,為非規則性肝切除奠定了理論基礎”,弟子、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南院區管委會主任、肝膽外科主任陳亞進說。

14個日夜不回家陪伴患者

“作為醫生,為醫之道是什麼?首先就是要愛病人,你不愛病人是沒有動力的”,在2015年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口述史文集中,區慶嘉說。

區慶嘉出門診,診室總是歡聲笑語不斷。他耐心為病人講解,偶爾幽默,“吃海鮮太多膽固醇高,有得吃記得叫上我呀!”

從住院醫師開始,收治了病人特別是重病人,區慶嘉一般不回家。1977年,一名危重患者術後仍未度過危險期,病房離家只有5分鐘路程,但區慶嘉連續14個日夜沒有回家。每天的飯菜都是6歲的女兒拎著飯盅送來的。“一年365天,我天天都去看病人。過春節,我也要去看。因為有些時候,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情況,你碰見就能夠及時挽救病人的生命”,他說。

“華南一把刀”區慶嘉病逝,去世前數月仍在給患者做手術
1983年區慶嘉教授回國後創建廣東最早的外科實驗室。

上世紀80年代,同事黃洪錚教授消化道大出血超3000ml,其他醫生不敢開刀,區慶嘉當機立斷做手術。“我的命是他救的”,憶起區慶嘉,黃洪錚哽咽道。

區慶嘉弟子、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肝膽胰外科教授王捷曾帶老師出門旅遊,飛機在海南博鰲一落地,得知颱風欲來,區慶嘉不願出機場,說怕颱風耽擱回廣州的時間,他還惦記著病人。王捷無奈,只好退掉酒店,將老師和師母送回廣州。

多年來,區慶嘉忙於工作和病人,家庭瑣事由妻子陳文清一力承擔。“嫁給外科醫生,就要付出很多。他是為了挽救人的生命,我應該無償支援他”,陳文清說。

醫人無數,有患者贈詩詞贊區慶嘉:“綠水青山枉自多,華佗無奈小蟲何,人世難逢開口笑,中山二院有區嘉”。

凌晨兩點救場做10小時手術

年過八旬,區慶嘉也未曾離開手術檯。就在今年,他還做了一臺手術。他曾跟弟子王捷說,有愧於家人,過了70歲就不上臺了,要開車帶著師母一起出去轉一轉。年過七旬,他赧然,“我覺得現在(做手術)才做出一點味道來。”

區慶嘉重臨床、喜鑽研,曾被稱為“華南一把刀”。“技術很全面,甲狀腺、乳腺、疝氣……做手術的感覺非常好”,陳亞進這樣評價老師。區慶嘉也說,自己的手指是“金手指”,“摸一摸就都知道了”。

“一個臨床醫生在他所從事的專業中一定有他不懂的或是空白的地方,就是因為這一點點空白沒有搞清,有時會要了病人的命”,為此,區慶嘉看很多書,上網查資料,為病人找最好的診療方法。

“華南一把刀”區慶嘉病逝,去世前數月仍在給患者做手術
區慶嘉教授在查房。

今年2月,陳亞進上門探望病中的老師。區慶嘉床上擺滿英文資料,64寸大電視投射的是最新英文文獻,每一篇文章都做了筆記,工工整整。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膽胰外科副主任劉建平去年中秋上門探望,發現區慶嘉正在看美劇《實習醫生格蕾》。區慶嘉說並非追劇,而是學英語,怕回國太久、英文水平不再。

弟子劉超記得,區慶嘉說過,做一個好的外科醫生要熟練掌握三個工具:英語、電腦、照相機。區慶嘉操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語,常負責接待訪華專家學者。他56歲學電腦,當年的386計算機,他在科室第一個買,iPad也用得很熟。照相機,則用來拍手術照片。就連開車,他也是在60多歲學的,是為了有緊急情況時快速趕到醫院。

外科醫生最怕手術下不了臺。無論是誰,碰到疑難病人,請區慶嘉救場,哪怕三更半夜、人在外地,他都及時趕到,因此被同行稱為“救火隊員”。一次,廣州某醫院接診一名胰十二指腸外傷病人,病人出現消化道大出血和胰瘻,生命垂危。束手無策的醫生凌晨兩點撥通區慶嘉電話。年屆古稀的他二話不說,馬上趕到主刀手術,一站就是10個小時,病人最終轉危為安。

愛才惜才培養了不少業界翹楚

從1985年起,區慶嘉共培養了18名碩士、22名博士,其中不少已是業界翹楚。

區慶嘉愛才。1991年,回老家武漢後一週,陳亞進接到消息,讓他參加攻讀區慶嘉的博士生的考試。在手機沒有普及的年代,區慶嘉通過人事科檔案查到陳亞進父親的單位,再通過武漢114找到單位電話,而後讓陳亞進父親的同事轉告消息。

弟子王捷的研究生名額,也是區慶嘉爭取來的。只要有機會,區慶嘉總不忘扶植弟子,“不要一棍子打死一個人,給人機會,予人平臺”,他對科室人員一視同仁,教導弟子要與人為善。

57年來,區慶嘉從未離開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這家180多年曆史的“百年老院”孕育了他,“博愛、崇德、求精、奮進,他的精神,是對醫院文化的傳承,同時又豐富和深化了其內涵”,劉超說。

在醫院的口述史文集中,區慶嘉總結:“本人對其他東西不大感興趣,唯獨對病人,發現還有弄不清楚的問題時,喜歡尋根問底,‘上躥下跳’,查來查去,希望搞個明白,我對這一點情有獨鍾。多動腦筋,或許這會令我離阿爾茲海默症發作遠點有些好處。”

悼詞

區慶嘉教授的一生可以用“愛院、敬業、仁心、智慧”來概括。他愛院如家、樂於助人,對年輕人成長關懷備至,熱心扶持,金針度人,深受廣大同仁的敬愛;他愛崗敬業、治學嚴謹,數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潛心從醫從教;他仁心仁術,視病人如親人,一心赴救,不慕名利,深受患者愛戴;他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敢於決斷,屢屢能在病人的生死關頭,拿出敢於負責的勇氣,堅持自己的意見。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院長宋爾衛

出品:南都採編指揮中心

統籌:南都人物新聞工作室

主持:胡群芳

採寫:南都記者 陽廣霞 實習生 熊雅婷 通訊員 劉文琴 林偉吟(通訊員供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