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區賈嗣鎮牛欄溝裡的兩牛人一對殘疾夫婦的創業故事

來源:中國報道

在重慶市江津區賈嗣鎮,近幾年來先後成立了多家農業合作社,但規模最大、效益最好的要數祥和鮮股份農業合作社。令人沒想到是這個合作社的兩位負責人居然都是肢體殘疾人,而且是一口鍋裡舀飯吃的兩夫妻,他們就是崇興村牛欄溝的王勇和殷小蘭。一場車禍,導致夫妻倆終身殘疾,而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他們卻揚鞭催馬不斷向前……

江津區賈嗣鎮牛欄溝裡的兩牛人一對殘疾夫婦的創業故事

圖為王勇在公司辦公室

王勇原本是江津區珞璜鎮人,因家裡貧窮,只有小學文化的他,十三、四歲就開始學做生意,20歲時父親去世,祖孫三代的生活擔子落在了他身上,於是開始搞養殖餵鴨子。殷小蘭因是獨生女,家裡缺少勞動力,加之地區條件要好點,25歲那年,經人介紹,王勇與殷小蘭結為夫妻,來到賈嗣鎮崇興村當上了倒挿門女婿,從此夫妻倆承擔起了兩個家庭的責任。

運菜途中 遭遇車禍

夫妻倆為了早日脫貧致富,讓雙方父母生活得更好,在黨的富民政策的感召下,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奮發圖強,走上了經商道路,在重慶九龍坡蔬菜批發市場開門坐店,做起了蔬菜生意。

正當生意做得順心順手時,沒想到,天有不測風雲,2005年5月8日,夫妻倆在江津區支坪收購蔬菜運往重慶的途中,在巴南區境內因一輛摩托車左轉佔道,導致摩托車和一輛大貨車與王勇開的運菜車相撞,夫妻倆腿部、胸腔多處受重傷。經交警現場堪察裁定,這場車禍由摩托車司機負主要責任,承擔60﹪;大貨車司機負次要責任,承擔40﹪。

江津區賈嗣鎮牛欄溝裡的兩牛人一對殘疾夫婦的創業故事

圖為妻子殷小蘭在批發部與客戶交談

這場車禍導致丈夫王勇左腳膝蓋下、大腿骨、韌帶多處被壓斷;妻子殷小蘭傷情更加複雜嚴重,左腳韌帶、大腿骨、盆腔骨被壓斷,右腳變形,腳掌不能動,脾臟、肝臟受到破壞,就近住進了巴南區人民醫院治療。入院後,王勇的安鋼板、取鋼板,接韌帶等3次手術都很成功,半年後就出院了,但也落下了殘疾。而殷小蘭的手術就沒有那麼順利了,第一次手術上鋼板後,肌肉化濃腐爛嚴重,三個月後就轉到大坪醫院了。在大坪醫院,殷小蘭前後經歷了10次手術,且時間漫長,歷時達8年之久,由於傷情嚴重,手術複雜,醫院曾多次發出病危通知書,經醫生們的全力槍救才把她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最終恢復到今天這個模樣(肢體2級殘),2013年才拄著柺杖到市場上班。

“說起那場車禍心裡就害怕,儘管已經過去十多年了,至今都還有些陰影。因為我們兩條生命險些就那樣結束了,特別是殷小蘭更是受盡了痛苦的折磨,連醫生都說是把她活人當死人整。”王勇有些傷感地說。

東山再起 從頭再來

夫妻倆身體殘疾了,走路不便了,但他們並沒有被擊垮,沒有被屈服,沒有抱殘守缺,而是以身殘志不殘,迎風斗浪永向前的精神作支撐,東山再起,重操舊業,從頭再來,重新干起了蔬菜批發生意。“我出院沒過多久就開車跑生意了,因人活著要生活就得勞動啊,勞動才能創造幸福嘛。”王勇這樣說。

江津區賈嗣鎮牛欄溝裡的兩牛人一對殘疾夫婦的創業故事

圖為王勇檢查泡菜壇裡的泡菜

當筆者問道:“你們夫妻都曾因運輸蔬菜發生過車禍,幹別的不行嗎,幹嘛非要做蔬菜生意呢?”

“做蔬菜生意,是我們喜歡做的事情,幹自己喜歡乾的事,幹起來才有勁頭,感覺才有奔頭,小時候有父母管著,想幹的事情不一定幹成,長大後就是自己的地盤自己作主了;加之,我會開車,來去方便;再說,我們夫妻倆都沒什麼文化,別的工作幹不下來,所以,我們就一門心思想著把蔬菜生意做好,帶動大家多種蔬菜,把勞動產品轉變為商品,源源不斷地銷往城裡去,以滿足城裡人們生活需要,增加菜農收入,密切城鄉聯繫,共同致富奔小康。”王勇的這番話,聽起來似乎簡單而又很平凡,但卻包含著一個深刻的道理:人的興趣來自愛好,興趣是成功的一半。同時,也折射出了夫妻倆的心地善良、顧及大義、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共同過上好日子的良好願望。

為了把蔬菜批發生意做大做強,夫妻倆分工合作,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把生意做得越來越紅火,幹勁越來越大。為滿足人們對蔬菜品種多樣化的需要,夫妻倆除在當地收購外,還在成都、資陽、綿陽、廣安、嶽池、武勝、遵義、貴陽、桐梓等建立了收購點。同時,銷售市場也得到擴大,除重慶九龍坡蔬菜批發市場設立批發部外,2015年又在江津區雙福國際農貿市場設立了批發部,收入也一年比一年多。

江津區賈嗣鎮牛欄溝裡的兩牛人一對殘疾夫婦的創業故事

圖為王勇在基地檢查玉米生長情況


江津區賈嗣鎮牛欄溝裡的兩牛人一對殘疾夫婦的創業故事

圖為即將完工的蔬菜加工廠

當筆者問及夫妻倆的分工時,殷小蘭說:“王勇負責生產、收購;我負責批發銷售。”“那經濟誰管?”“經濟這當然是我管嘛。人們都說男主外,女主內噻”殷小蘭笑著說。“你負責的市場銷售情況怎麼樣呢?”“感覺還可以吧,每天可銷售蔬菜20來噸”

回鄉興業 開辦公司

通過誠實勞動,做好蔬菜生意,走上脫貧致富道路的王勇、殷小蘭夫婦,為走出一條持續穩定、又能帶動父老鄉親走向共同富裕的新路子,夫妻倆毅然決定,回鄉就地“鬧革命”,實現單一的收購批發模式,轉向“產、購、銷”一條龍的產業化模式。2015年,王勇回到家鄉賈嗣鎮崇興鎮牛欄溝,發動群眾大搞蔬菜種植,並於2017年2月,成立了重慶市江津區祥和鮮農業股份有限公司,由王勇任經理,殷小蘭任副經理。同時,還成立了由56戶社員(殘疾人家庭10戶)組成的蔬菜專業合作社,夫妻倆分別入股500萬元。而今兩年過去了,合作社成員已發展到800多戶,他門中有殘疾人家庭110戶。

為維護合作社社員合法利益,調動菜農的生產積極性,夫妻倆還通過股東大會討論制定了《重慶市祥和鮮農業有限公司章程》,明確規定了公司總則、經營範圍、註冊資本、股東權利和義務、股權和股東會、執行董事與經理等都作了明確規定。

在夫妻倆的不懈努力下,形成了具有較大規模的蔬菜產業,走上了公司+合作社+農戶的蔬菜產業模式。為辦好蔬菜基地,夫妻倆流轉土地206.7畝,其中蔬菜育苗大棚3.5畝,用於為周邊200多戶農戶無償提供菜苗,並提供技術指導,採取保底價與市場價比對,以價格高的定價回收。當問及他為什麼要這樣操作時,王勇說:“種菜比賣菜難,賺錢沒有賣菜易,所以我們必須要為社員農戶著想。”

在夫妻倆的共同努力下,公司、合作社成立以來,單是2017年10月到2018年5月,僅半年多的時間,就收購當地菜農各類蔬菜達1500噸,銷售收入150餘萬元。同時還帶動了崇興村及周邊菜農的生產積極性,湧現出了周才、刁正富、李正兵等一群年產蔬菜幾萬斤到10萬斤的種植大戶,讓他們甩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志向高遠 大幹一場

已經走上富裕道路上的王勇、殷小蘭夫婦,不滿足於現狀,又有了新的夢想,他們的視野更開寬、目標更遠大,要投資1000萬元,創辦蔬菜加工廠,搞蔬菜深加工,決心創造出富有江津特色的品牌產品,打入國內外市場,實行生產—收購—銷售和生產—加工—銷售的雙軌制,增加蔬菜附加值,讓經濟效益更大化,同時,解決一些殘疾人就業。為此,夫妻倆正籌劃著工廠建成後,申請加入江津區集中安置殘疾人就業協會。“我花了近百萬元買下了這房子,就是用於辦蔬菜加工廠,現正在抓緊改造裝修,有關設備將陸續完善。”王勇介紹說。

在短短的兩年多時間裡,夫妻倆已經投資300多萬元,購買了廠房;建起了11個蔬菜深加工醃製池(每個池子可醃製蔬菜50噸);裝備了100多個泡菜壇(每個可泡1000斤),泡有生薑、青菜等酸菜。“泡菜壇裡的菜已經賣得差不多了。現有的蔬菜醃製池還不夠,打算再建40個。到那時,年銷售收入可達幾千萬元。”王勇一邊在罈子裡檢查泡菜,一邊說著他的打算。

江津區賈嗣鎮牛欄溝裡的兩牛人一對殘疾夫婦的創業故事

圖為部分獲獎證書

曾與死神擦肩而過的王勇、殷小蘭夫妻倆,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身殘志堅、自強不息、敢想敢幹、勇於開拓、敢為人先,辦起了蔬菜產業,帶動困難群眾脫貧致富,鮮菜批發銷售達3000多噸,呈現出了產銷兩旺的好勢頭。公司因成績突出,連續兩年獲得“銷售明星獎”稱號;殷小蘭也因此被表彰為江津區殘疾人先進個人、“自強模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