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里河的原名到底是什麼?請叫我“承水河”'

"

作為一個十八里河人,一直對村邊的這條河到底叫什麼名字充滿了疑惑,特別是最近幾年隨著這條河被隨意的命名為“十八里河河”而給周邊習慣以十八里河村(或鎮)作為地標的人們帶來諸多困惑與不便,解開這個迷團的願望愈加迫切。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水經注》這部宏大又晦澀的古書裡,竟然找到了答案,更幸運的是,本想查完《水經注》再查一下《山海經》,沒想的是酈道元老先生已經幫我查過了,並且在《水經》中作了原文引用,還有其它佐證,酈老先生也都一併蒐集引用。

以下是來自《水經注》的原文(見第22卷--渠水):

渠出滎陽北河,東南過中牟縣之北

《風俗通》曰:渠者,水所居也。渠水自河與濟亂流,東逕滎澤北,東南分濟,歷中牟縣之圃田澤,北與陽武分水。澤多麻黃草,故《述徵記》曰:踐縣境便覩斯卉,窮則知逾界。今雖不能,然諒亦非謬。《詩》所謂東有圃草也。皇武子曰:鄭之有原圃,猶秦之有具圃。澤在中牟縣西,西限長城,東極官渡,北佩渠水,東西四十許裡,南北二十許裡。

原文內容還有很很多,這只是節摘了一部分。

大意就是指出渠水的方位是自鄭州由西北向東南經圃田流入中牟,原文中還有一大段關於渠水來歷的考證,不詳細說了,總之結果就是--渠水是一條人工開挖的運河。

說到這裡也許對鄭州地理感興趣的朋友已經猜到了,渠水就是現在的賈魯河。

司馬彪《郡國志》曰:中牟有清口水。即是水也。清水又東北,白溝水注之,水有二源,北水出密之梅山東南,而東逕靖城南,與南水合。南水出太山,西北流至靖城南,左注北水,即承水也。

《山海經》曰:承水出太山之陰,東北流注於役水者也。世亦謂之靖澗水也。又東北流,太水注之,水出太山東平地,《山海經》曰:太水出於太山之陽,而東南流注於役水。世謂之禮水也。東北逕武陵縣城西,東北流注於承水。

大意是說,有一條叫清水的河注入當時還是大湖的圃田澤,而溯清水河向東北方向走,又有一條白溝的河匯入,而白溝有兩個源頭....,

也就是這兩段文字同時提到兩個地名“梅山”、“太山”,這兩座山現在的名字沒有改變,就座落在現新鄭龍湖西十餘里,一南一北,南邊是太山,稍偏西北邊是梅山。梅山下有梅山村,太山上有泰山村(近幾年才改的名字,原名太山村),自大學南路可達。

出自梅山的“役水(靖澗水、禮水”,出自泰山西坡的“承水”與出自泰山東坡流經小喬溝的“太水”這三條支流匯成了一條河,即“承水”,也叫 “白溝”,以命名來看,顯然這條河是以出自泰山西坡的“承水”為正源的。

至此可以印證:《郡國志》和《山海經》所說的 “承水”才是“十八里河河”真正的名字,“白溝”可能是俗稱

至於這條河將來能不能恢復原名,用這兩個名字中的哪個好,大家見仁見智,反正都比用十八里河這個名字合適。

捎帶說一句,文中所提及的“清水河”應該就現在那條同樣被無厘頭的命名為“七里河”的河段,請七里河村人民去考證吧。至於另外一條更無厘頭的“十七里河”,愛誰誰去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