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不懈努力U23政策又改回去了 中超名帥終於不用打明牌

從2017年開始實施的U23新政,據說行將做一次減法:從“每場每隊首發球員中至少要有一名U23球員,整場比賽U23出場不能少於3人次”簡化成“只需要有一名U23隊員在場參賽”即可。

此次調整被一些網友嘲諷為是一次“打臉行動”,但如果從正面角度去理解,我更傾向於這是一次積極的“糾偏行為”。

事實證明,U23新政推行實施兩年多來,所取得的成效遠遠小於預期。雖然U23新政催生了一小撮尖子生,但與其所帶來的品牌殺傷與價值貶損相比,顯然弊大於利。

經過不懈努力U23政策又改回去了 中超名帥終於不用打明牌

首先是部分俱樂部為滿足U23新政迫使年輕球員成為走過場的“洗澡蟹”,極大挫傷了年輕球員的職業自尊。 如中超第3輪,重慶斯威隊在第89分鐘時換上尹聰耀,兩分鐘後又用另一名U23隊員替換。大連一方在對陣山東魯能比賽中,在換上U23隊員楊芳志僅95秒後,就用另外一名U23球員何宇鵬將他換下。

這一攬子“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被迫為之的“騷操作”,都讓年輕球員面臨著衝不沖澡的現實性問題。

不僅是出場即被“秒換”的遭遇會挫傷年輕球員自信,在場上被對方球員合圍針對的經歷同樣會讓年輕球員感受到傷害。一些教練還會針對對方U23球員這一場上最為薄弱的短板做針對性戰術部署。有年輕球員一下場就告訴筆者:“就知道我上場後,對方會安排幾個人來逼搶我,還是有點慌的。”

U23政策也讓主教練的排兵佈陣與臨場變陣受到了侷限與抑制。有時候,球迷拿到首發名單便知道哪兩名U23替補球員必須出場。受俱樂部高薪請來的世界名帥,在中超賽場也不得不卸去“兵者詭道”的神祕感,攤開一副明牌在打。而一些頗有實力的中生代球員,卻被U23政策打壓了生存空間,生生被擠壓到了替補席。用媒體的標題就是“他們消失在了24歲”。

而這些背離足球運動發展規律、跳脫足球市場運作規範的行為,均造成了聯賽品牌價值的萎縮與市場行為法則的失範。

早在2017年即新政實施元年,上海上港前任主帥博阿斯就曾對U23政策留下過一段很有嚼頭的點評:“對於年輕球員來說,如果一分鐘就換下來,這樣會很滑稽。這是政策的問題,我始終認為球員應該以自然發展的方式成長,而不是用政策強迫他們留在場上。”

經過不懈努力U23政策又改回去了 中超名帥終於不用打明牌

如今,花去兩年半的時間,足協終於認識到了調整U23政策的必要性。雖然試錯成本高了一點,但終究是明智地邁出了迴歸事物理性、抑制業績衝動的關鍵性一步——讓年輕球員不受保護地充分參與競爭,這是尊重足球,也是捍衛常識。

經過不懈努力U23政策又改回去了 中超名帥終於不用打明牌

畢竟,國際賽場上都是真刀真槍地憑本事吃飯,誰會賜予你來自U23新政的神祕力量與人為保護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