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別人才,明察秋毫——曾國藩:根據人的不同表現慧眼識人

清咸豐年間,曾國藩需要人才,於是常常會有人慕名而來:他們中有的是經人推薦、有的是自願來投效。不管來路如何,曾國藩必定召見面試,談話之後才決定是否要這人。

相傳有一次,曾國藩約了三個人面試,可過了預定的時間很久,尚未被召,會客室裡的三個人因此各具情態:一人靜坐沉思,一人走來走去,一個人臉上十分生氣,擺出一副不耐煩的樣子。到了傍晚,曾國藩派人告訴他們三個人,可以回家等候被用,不必見面了。這人心裡不懂何故,問他說:“三個人為何不用召見,就被錄用?”曾國藩說:“此三人在屋內時,我已觀察過了,那個沉思的人,心情不暢,活得不久,但為人卻很穩重;來回踱步的,器度膽識不凡,剛強沉著,實在是不可多得之才;那個不耐煩的,英勇果敢,一定可敗敵,然而有點心急,成功之後可能會殉國,這三人都是軍中所需要的人才。”後來經過事實證明,沉思的人是王某,年餘病發,功勞不顯揚。踱步的是彭玉麟,立軍功建水軍,官至兵部尚書,部下皆誠服於他。不耐煩的是江忠源,勇敢好戰,常常建立軍功打勝仗,進官至安徽巡撫後,即在廬州三河鎮力戰殉國,被追加封號為忠烈。於是大家都佩服曾國藩,說他慧眼識人,確實不同凡響。

【智慧點撥】

孔子說:人分五個層次:庸人,士人,君子,聖人,賢人。若能清清楚楚地分辨這五類人,那麼就掌握了能夠帶來長時間安定的統治藝術了。

庸人

心裡沒有一點嚴肅慎重的信念,做什麼都粗心大意,見頭不見尾,為人處事從不善始善終,滿口胡言,不三不四。所有結識的朋友都是社會上的小混混,唯獨沒有品學兼優的高人。不是紮紮實實地安身立命、老老實實地做事做人。見小利,忘大義,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迷戀於聲色犬馬,隨波逐流,總是管不住自己——只要是像這一類表現的人,就是庸人。

士人

有信念,有原則。雖然不能夠知道天道和人道的根本,但向來都有自己的觀點和主張;雖不能把各種善行做得十全十美,但必定有值得稱道之處。因此,對這類人,不要求他有很多的智慧,但只要有一點,能夠明白是非曲直就行;言語理論不求很多,但只要是他所主張的,就務必中肯簡要;他所完成的事業不一定很多,但每做一件事都務必要明白為什麼。他的思想既然非常明確,說話就不但要簡單,而且是重點得當,做事也要有根有據,猶如人的性命和形體一樣和諧統一,那就是一個叭格和思想非常完整、獨立的知識分子,外在的力量是很難改變他的。即使是富有了,他也不會感覺出自己會得到什麼好處;貧賤了,也不會覺得自己有什麼損失——這就是士人,這也是知識分子的主要特點。

君子

君子的特徵是說話一定誠實守信,心裡不會對人心存忌恨。秉性仁義但從不向人炫耀,通情達理,明智豁達,但說話從不武斷。行為一貫,守道不渝,自強不息。在別人看來,顯得平平常常,坦坦然然,也並沒有什麼特別與眾不同的地方,然而真要趕上他,卻很難做到。這才是真正的君子。什麼樣的人才是君子?荀子的看法是:君子可以做到被人尊重,但未必一定要讓人尊重自己;可以做到被人相信,但也不一定非要讓別人去信任自己,可以做到被人重用,但未必一定要讓人重用自己。所以君子以不修身為恥辱,以被誣陷為恥辱;以不講信義為恥辱,以不被別人信任為恥辱;以無能為恥辱,以不被任用為恥辱。不會受到榮譽的引誘,不會因為誹謗而怨恨,自自然然做事,卻件件符合的標準,以行得直坐得正去約束自己——這就叫君子。

賢人

賢人的主要特徵是品德方面要符合於法,行為方面要符合於規範,其言論可以被天下人奉為道德準則而不傷及自身,其德性足以教化百姓而不損傷事物的根本。能使人民富有,然而卻看不到天下有積壓的財物;好善樂施,普濟天下,民眾並不因貧困而不滿。這就是賢人。賢人的品德與天地的自然法則契然相合,善於變通,不為陳規束縛,以解天下萬物生成與死滅的根源已任,和天下的一切生靈、世間萬象配合得天衣無縫,自然相處,把大道拓展成自己的性情,光明如日月,變化運行,猶如神明,芸芸眾生永遠不能明白他的品德有多麼崇高偉大,即使見到一點,也不能真正瞭解其德性的涯際在哪裡。能夠達到這種意境的人才稱得上是賢人。

聖人

在莊周看來,聖人的境界是這樣的,他說:刻意崇尚德行,顯得超凡脫俗,高談闊論,冷嘲熱諷,凡此種種,都不過是為了顯示自己的清高傲慢而已。這都是山林隱士、憤世嫉俗者的做法,這類人遠離紅塵,形容枯槁,可他們偏偏喜歡這樣。言必仁義忠信,行必恭廉謙讓,這樣做只不過是為了標榜品行美好而已。這是天下太平時那些讀書人好為人師的做法,有學問的和當先生的,都好搞這一套。只要一開口說話就是怎樣怎樣去做什麼大的業績,建大名,以及怎樣事君為臣,匡正朝野,這都是為追求如何治國濟世而已。朝廷裡當官的,為尊君強國而奮鬥的,開拓疆土、建功立業的,一生都是在追求這些。隱逸山澤,棲身曠野,釣魚觀花,只求無為自在而已。這是在江海上悠遊的人,逃避現實、閒暇幽隱的人所喜好的。吹噓呼吸,吞吐空氣,做一些黑熊吊頸、飛鳥展翅的運動,也就只是為了延年益壽。這是導引養生、修練氣功者如彭祖一樣高壽的人所喜好的。假如有人從來不刻意修養而人品自然高尚,不講求仁義而道德自然美好,不去尋求功名利祿天下也自然可以得到治理,不處江海而無處不安適悠閒,不練氣功而自然高壽,是什麼都沒有又不是什麼都沒有,恬淡無極但民眾卻人人都景仰追隨,這才是天地的大道理,聖人至高的道德啊。

【引申名言】

《家語》曰:昔者明王必盡知天下良士之名,既知其名,又知其實,然後用天下之爵以尊之,則天下理也。此之謂矣。——(唐)趙蕤《反經》

【名言釋義】

《孔子家語》說:普天下的名流,在從前,賢明的君主一定要對其瞭如指掌,不但知道他們名聲的好壞,而且知道他們品質的優劣,這樣才能非常合適地去給他們相應的名銜,使他們顯得尊貴榮耀。這樣一來,天下就好統治了。孔子在這裡所說的意思是,對人才的品行之等級要有個根本的估計和正確的看待。

【名言智慧】

獲得管理整個天下的至高無上的權力,成就國家統一的大業,都有賴於對人才明察秋毫的識別和任命使用之得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