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一個縣級市,歷史上曾是全省政治中心,當地有一塊口音很奇怪

接觸過山東朋友的人們或許都會感覺到山東話比較硬,而且鼻音有點重,區域方言差異也不算大。有些地方的人到山東,可能會覺得方言聽不太懂,但是山東有一個地方,口音卻很奇怪,某些發音竟然很像北京話,北京人來這裡沒有太大的語言障礙。

朱言說的這個地方就是青州市,是濰坊下面的縣級市,其實也不是整個青州都是如此,而是其中的一小塊地方形成了方言孤島現象,是青州市益都街道辦事處的北城社區,以前稱之為益都鎮北城村。

山東一個縣級市,歷史上曾是全省政治中心,當地有一塊口音很奇怪

八旗

這種方言孤島現象是如何形成的呢?這一切要從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開始說起。雍正初年,清廷為加強海防,建立了八旗水師。雍正三年((1725)十二月,朝廷得出在天津建立海防基地的決定,“天津之海口,為京師重鎮,滿洲兵丁令往天津駐紮,學習水師,於海防大有裨益。”於是,雍正帝下旨從北京調遣八旗滿洲、蒙古餘丁(未獲披甲的壯丁)設天津八旗水師營。

此後一段時間,江寧、杭州、福建等處八旗駐防也相繼設立水師營。依雍正帝原來的打算,還要在山東的登州、萊州以及奉天的金州設立八旗水師營,作為天津水師的左右翼。但是,河東總督田文鏡奉旨去山東勘查的時候,卻得出一個結論:當地綠營水師以及夠用了,不需要再添設八旗水師部隊了。

山東一個縣級市,歷史上曾是全省政治中心,當地有一塊口音很奇怪

雍正帝

一直對田文鏡的意見比較尊重的雍正帝卻對此並不滿意,批覆道:“如雲登、萊二府及膠州地方必不相宜,或於青州酌量查勘,再不然即於濟南省城亦可。”

青州和濟南都不是沿海城市,那雍正帝卻為何執意要在這裡設立八旗水師營呢?說白了,還是對周邊漢人綠營兵不信任,派遣軍隊過來監控而已。另外,京師八旗滋生人口越來越多,生計也是問題,這也算是分流。

雍正七年(1729)七月河東總督田文鏡遵旨議奏:

山東青州府,為適中要地,內與陸路各營聲勢聯絡,外與沿海營汛呼吸相通,設立滿洲兵駐防,可以資彈壓而重保障。查青州府北城外,有古廢東陽舊城基址,請建造城垣街著營房,可以駐兵數千。

山東一個縣級市,歷史上曾是全省政治中心,當地有一塊口音很奇怪

田文鏡

不久,經過清廷中樞研究決定,在青州建立駐防據點,先從北京派出八旗滿洲兵二千,駐防青州。青州的駐防級別不低,設立將軍一人,副都統一人,原計劃駐防登州、萊州而建立八旗水師的八旗兵丁也移駐青州。

青州駐防據點,原計劃建在府城北東陽城舊址,後因距府城較近,擔心兵民互擾,乃移向舊址北五里的高原,該處為一西南高東北低的丘陵,南有群山迴護,北瞰益壽平原。城兩旁舊有東、西店,系東陽古城釋站。東店向東,通登、萊二州,西店北通京、津、濟等大都市,外地人青州的西、北、東三條官道均彙集於此,是名副其實的交通要道。

青州八旗駐防城,也稱之為青州滿城竣工於雍正十年(1732年),這座滿城南北280丈,東西240丈,是一座長方形的三合土城,城垛磚砌。城周圍有護城河,城牆高1.2丈,頂寬0.7丈,城周圍長3公里零140丈,總面積1120畝。城門四個,東海晏、南寧齊、西泰安,北拱辰。這是個典型的軍事據點,在滿洲對中原軍事控制的體現。因為青州滿城建於青州府城之北,故當地又習稱為“北城”,而居住著漢人的府城也就順理成章地稱作“南城”了。

山東一個縣級市,歷史上曾是全省政治中心,當地有一塊口音很奇怪

八旗駐防示意圖

雍正十年(1732)九月初二日,2000名滿洲兵丁以及他們的眷屬共計15000人,在青州將軍鄂彌達帶領下自京師啟程,分作四隊,南下青州。由此又掀開青州滿族二百餘年曆史的開篇。

青州八旗駐防一開始是將軍級別,後來又降低到副都統級別。清末光緒二十七年(1901),朝廷搞新政,搞軍事改革青州駐防八旗改演新操,按步隊、馬隊編制。三十一年(1905)調操濰縣300名,不久又調操保定府100名。

山東一個縣級市,歷史上曾是全省政治中心,當地有一塊口音很奇怪

青州府貢院

特別奇怪的是,青州八旗兵的編制居然一直保留到民國十四年(1925年),山東軍閥張宗昌還收編了這支八旗殘餘武裝,將其改編為旗兵團,旗兵團下轄3個營,每營3個連,另有直屬機槍連和迫擊炮連,共11個連,1276人。民國十七年(1928年),這支八旗最後的武裝被土匪打垮繳械,從此退出歷史舞臺。

青州滿城最後毀掉是在1947年,但是北城這個地名從此保留下來,經過歷史演變,最後成了青州市益都鎮北城村,即今日的益都街道辦事處北城社區。因為當年的青州八旗駐防兵丁是從北京調來的,故而口音帶有北京八旗的特點,如今在北城這裡還是有一點北京口音的,與山東其他地方很不一樣,和青州地方方言也有不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