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朝代的人太愛考試,連王子也要化名去考一把,結果還考了狀元

中國歷史 趙匡胤 唐朝 宋朝 張生全精彩歷史 2017-06-08

被譽為“近代以來最偉大的歷史學家”的湯恩比曾經說過:“如果讓我選擇,我願意活在中國的宋朝”。是什麼原因,讓這位英國的歷史學家產生了這樣的想法呢?

如果仔細推敲,我們不難發現,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文人官員的天堂,而且是窮苦學子的天堂。

這個朝代的人太愛考試,連王子也要化名去考一把,結果還考了狀元

(學子參加科舉考試蠟像)

為什麼這麼說?首先,宋朝相對於其他朝代,科舉考試後得到的待遇,遠遠不是其他朝代能比的。宋朝的皇帝會變著法兒給官員們發錢,除了豐厚的俸祿之外,每年還發大量綾羅綢緞,除此之外,還有大量諸如茶酒、車馬、冷暖各種補貼,光是這些雜七雜八的補貼加起來,就比月薪還高。

待遇水平如此之高,那科舉考試錄用率一定很低吧?事實正好相反,宋太宗即位之後,開始大力實行文官制,科舉考試錄用率高得驚人。他搞的第一次科舉考試,就錄用了太祖趙匡胤在位十多年總共錄取的人數!而且這些人,幾乎全部都出身寒門,不存在水分。

有學者做了一個統計,說在唐朝一共有兩百多個狀元,但是真正能在歷史上查到事蹟的人不多,而能查到事蹟的這些人,九成以上都是達官貴人的後代子孫,真正出身微寒的人,很少能夠在朝廷中有所作為。

說穿了,唐朝的科舉就是一場上流社會的“權利的遊戲”,但是在宋朝,卻完全不一樣,從太祖趙匡胤開始,就發佈了一項禁令:所有科舉考試,嚴禁所有宗室、官家子弟參加。這其實從根源上就杜絕了官員互相通氣,徇私舞弊的可能。

根據《宋史》記載,有一次宋徽宗的兒子趙楷閒來無事,就改名換姓參加了科舉考試,結果被主考官直接欽點為狀元,當然了,後來被發現之後,他的狀元被撤下,由第二名頂替。

這個朝代的人太愛考試,連王子也要化名去考一把,結果還考了狀元

(古代考官緊張閱卷)

可見,宋代科舉制度雖然也不能說完美,但是跟別的朝代一比,簡直就是“公正,公平,公開”的良心送官大賽。

除了科舉考試,宋朝也對文人相當的寬容,甚至在仁宗時期,還專門辦了“納諫殿試”,就是讓文人來指出皇帝、朝廷的罪過。其中有些人年少輕狂,寫得非常過火,啥該寫不該寫的都亂噴一氣,這之中就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轍。可仁宗反而提拔了他,後來蘇轍官至副宰相。

相比於動輒大興“文字獄”的清朝,宋朝的文人學子,擁有永遠不會沒收的筆,他們可以隨意指責朝廷的不對,就算言辭過激,也不用擔心獲罪。

那麼是什麼造就了這個文人的“天堂”呢?說起來所有的宋代知識分子都該感謝一個人,就是宋太祖趙匡胤。趙匡胤立於亂世,那是一個誰拳頭大誰就稱王稱霸的時代,他親眼看著郭威奪取了後漢的江山,然後自己又親手奪取了後周的江山,這讓他明白,想要長治久安,除了加強中央集權之外,還必須得重文抑武。

這個朝代的人太愛考試,連王子也要化名去考一把,結果還考了狀元

(古代學子看放榜)

他對武將非常不放心,所以也整出了“杯酒釋兵權”這類的典故。但是他卻非常信任文官,究其原因,趙匡胤認為文官沒有兵權,只能用筆發發牢騷,卻威脅不了自己的統治,而且文人多了,這社會氛圍就不同了,別老想著打打殺殺的來奪權,好好的舞文弄墨混個官員,過過自在富足的日子豈不是更開心?

趙匡胤為了自己的後代子孫,為了江山的穩固,甚至把優待文人這一條寫進了“家法”之中。根據《避暑漫抄》記載,趙匡胤在密室給後代留下了三條“祖傳家法”,只有歷代皇帝才能看,而其中第二條就是“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可見,後代的皇帝們都嚴格的遵守執行了老祖宗的規矩,而趙匡胤對於文人的寬容也影響了一個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