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打傷宋教仁,痛罵張學良,省長做過當校長,周恩來挽其一代宗師

清末民初,風起雲湧,人才輩出,無數豪傑志士應運而生,欲挽天傾。他們的努力雖未必都結出了理想的果實,但他們的精神實足以為後人楷模。這些豪傑之士中,當年與蔡元培齊名號稱“北蔡南馬”的“南馬”馬君武,就是十分突出的一位。

馬君武,廣西桂林人,祖籍湖北蒲圻(今赤壁市)。他的曾祖父是道光初年的進士,官至廣西思恩府知府。9歲時父親去世,從此家道中落。馬君武小時候十分頑皮、淘氣,誰的話都不聽,某次惹得母親大動肝火,用家法教訓了他一頓。沒想到一頓痛打,竟使馬君武痛下決心“拼命讀書”,“立志做人”,從此換了個性子,發憤苦讀,打下了堅實的舊學根底。

曾打傷宋教仁,痛罵張學良,省長做過當校長,周恩來挽其一代宗師

1901年冬,時年20歲的馬君武考取廣西第一批赴日留學生,入日本京都帝國大學應用化學專業學習。留學期間,馬君武先是結識並敬慕梁啟超,還一度為梁啟超主辦的《新民叢報》撰稿。但不久後,馬君武遇見了孫中山,一番對談後徹底傾倒。他對人說:“康梁者,過去之人物也;孫公,則未來人物也。”從此,馬君武改為追隨孫中山,至死不變。

曾打傷宋教仁,痛罵張學良,省長做過當校長,周恩來挽其一代宗師

同盟會時期,馬君武作為孫系少壯派骨幹之一,表現十分活躍。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馬君武以實業部次長代理部務,並參與起草《臨時約法》。

定都之爭問題發生,馬君武是孫中山的積極支持者,同盟會此時的機關報《民立報》發表了《建都私議》的社論,提出八大理由來論證首都宜建於北京,代表了宋教仁的態度。馬君武遂因此指責宋教仁倒向袁世凱,出賣革命,言語十分不堪入耳,宋教仁怒而打了馬君武一耳光,馬君武奮起還擊,重傷宋教仁左眼,不得不入院數日。(據胡漢民《自傳》雲:“宋以是質馬,而亟批其左頰,馬還擊,傷宋目。宋入病院,旬日始愈。”)

曾打傷宋教仁,痛罵張學良,省長做過當校長,周恩來挽其一代宗師

事後黃興勸和,宋教仁說:“馬君武粗暴,我知道,但說我出賣南京,豈有此理!”黃興說:“君武有口無心,孫先生教他認錯,當面賠禮,革命黨人說了算了,不必計較。”因此,雖發生了這一插曲,這兩位性情漢子、磊落英才之間卻並未結下私怨。

1913年初國會成立後,馬君武任國會參議院議員。後來革命黨與袁世凱鬧翻,馬君武被迫離開北京,再次赴德國,入柏林大學研究院學習。經過四年的苦讀,馬君武拿下了柏林大學工學博士學位,是中國獲得德國工學博士第一人

再後來,馬君武一度任廣西省長,時年37歲。不過,他的性格和能力其實不太適合波詭雲譎的政治,所以,他很快從政壇淡出,轉而把大部分精力投入了教育事業中去。他先後擔任大夏大學(今華東師範大學)、北京工業大學、中國公學、國立廣西大學等學校校長,倡導“三苦精神”,即“教授要苦教”、“職員要苦幹”、“學生要苦讀”,主張大學教育的目標不但是知識的傳授、技術的學習,還應與國運的隆盛、民族的復興、社會的發展密切聯繫。時人說他為辦校“悉心擘畫,手胼足胝,雖在疾中,未嘗少息”。

曾打傷宋教仁,痛罵張學良,省長做過當校長,周恩來挽其一代宗師

老年的馬君武脾氣有所收斂,但國家多事,時局多艱,他老人家再怎麼修身養性也難免再動肝火。1931年11月20日,馬君武在上海《時事新報》上發表《哀瀋陽》,痛罵時任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副司令的張學良,詩曰:

趙四風流朱五狂,翩翩胡蝶最當行。

溫柔鄉是英雄冢,哪管東師入瀋陽。

告急軍書夜半來,開場弦管又相催。

瀋陽已陷休回顧,更抱阿嬌舞幾回。

1940年8月1日,馬君武在桂林因病去世,享年60歲。當天,蔣介石發來唁電稱:“驚聞馬君武先生遽捐館舍,無恁愴悼。先生耆賢,文化先驅,未睹中興,突殞下壽,感教澤之在人,定流傳於久遠。”下葬之日,周恩來代表中共方面也為馬君武送來了輓詞,稱之“一代宗師”。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