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與妻子李蕙仙遭遇“七年之癢”,她憑一封回信讓丈夫收了心

“智商決定下限,情商決定上限。”

思想家、教育家梁啟超背後女人李蕙仙的一生,就是這句話的最好佐證。

李蕙仙是名門閨秀,她容貌清秀、知書達理,相比同時代的其他女子,她有太多值得驕傲的資本。

1890年,李惠仙堂哥,時任清朝尚書的李端棻,在主考時慧眼識珠發現了梁啟超。這位伯樂在看了梁啟超文章後,對時年年僅17歲的梁啟超很是賞識。他意識到,這個寒酸學子很可能就是日後撐起中國一片天的人才。

聽聞梁啟超並未婚配,李端棻便主動為梁啟超當起了紅娘,他紅線的另一頭,牽著的正是自己的堂妹李惠仙。由於定下婚約時,梁啟超還只是窮酸小子,李惠仙卻是家境優渥的名門千金。所以,雙方約定,待梁啟超功成名就之時,就是二人大婚之日。

梁啟超與妻子李蕙仙遭遇“七年之癢”,她憑一封回信讓丈夫收了心

有了這個動力,剛剛考上舉人的梁啟超日夜苦讀,唯盼著金榜題名、洞房花燭。但興許是壓力太大,在接下來的幾次考試中,梁啟超都不幸落第了。

在接二連三的失敗面前,梁啟超對人生失去了希望,對於這段天賜的良緣,他也有了不好的預感。他和她,一個是大戶千金,一個卻是落魄書生,這種情況下,只要李惠仙一句“不願意”,這段姻緣隨時都可能作廢。

實際,因為李惠仙條件出眾,又已到試婚年齡,當時上門提親的富家子弟多不勝數。但始終惦記著那個“寒酸書生”梁啟超的李惠仙,不但沒有在這種情況下“毀婚約”,反而派人給梁啟超傳話說:婚約繼續,可擇日成婚。

在以為良緣即將打水漂的情況下收到這樣的喜訊,梁啟超在意外的同時,也被感動得熱戀盈眶。

要知道,以當時兩人條件的巨大對比差,李惠仙嫁給寒門子弟梁啟超,當屬真正意義上的“下嫁”,傳說中的“鳳凰落入麻雀窩”,大抵如此。

梁啟超與妻子李蕙仙遭遇“七年之癢”,她憑一封回信讓丈夫收了心

這段婚姻對於梁啟超而言,無疑是人生的巨大彩蛋。也是在這以後,梁啟超的人生才真正開始放出光彩。

而李惠仙在最初嫁給梁啟超的幾年裡,卻著實從鳳凰變成了土雞。樑家貧寒,就連兩人的新房,都是老父親臨時用老書房改造而成。

相比之下,更糟糕的是:南北的巨大差異,讓過慣了北方富裕日子的李惠仙很難適用。

南方炎熱潮溼的天氣,加上生活習慣的不同及語言不通,李惠仙在生活上遭受了很大的困難。對於這些看得見看不見的艱難,李惠仙卻從無半句怨言。她只在努力適用環境的同時,盡力操持著家務。

挑水、舂米、洗衣、煮飯,很難想象,之前十指不沾陽春水的李惠仙,竟以最快的速度適應了這些活計。對於這一切,梁啟超全都看在了眼裡。梁啟超在慶幸自己得了好姻緣的同時,也分外心疼妻子。

梁啟超與妻子李蕙仙遭遇“七年之癢”,她憑一封回信讓丈夫收了心

李惠仙嫁到樑家時,梁啟超生母已經過世,主事樑家的,是一位僅比李蕙仙大兩歲的繼母。

這種關係,發展到最後,通常都會性同水火。但李惠仙卻將這段婆媳關係處理得分外妥當,她的方法很簡單:擺正自己的位子,盡一切可能地尊重婆婆。

所以,平日裡,對這個僅比自己大兩歲的婆婆,李惠仙從來是謙恭有禮,每次家裡有任何需要決策的事情,她都事無鉅細地“奏請”婆婆。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從來是相互的,面對這個孝順懂事的兒媳婦,婆婆自是非常滿意了。以至於最後,梁啟超繼母竟將李惠仙看做親生女兒一般地疼愛。

搞定公婆有一手的李惠仙,在處理夫妻關係時,更是棋高一籌。

李惠仙大梁啟超四歲,加之平日涉獵廣泛,自然,李惠仙在很多事情上的看法都較梁啟超成熟。梁啟超娶了嬌妻後,但凡遇到需要做決定的事宜,都會奏請夫人。每每這時,李惠仙總是耐心聽著,並和他一起探討解決事宜。

無話不談的兩人,還經常在梁啟超出差之際鴻雁傳書。有了夫人的支持,梁啟超做事明顯較以前妥當了,做事時的魄力也較以前更足了。

一個男人成為什麼樣的男人,在多數時候,都由他背後的女人決定。

在和李惠仙結婚前,梁啟超只會說廣東話,不會說官話(國語)。這個缺陷給梁啟超的事業帶來了很大的阻礙,梁啟超雖博學多才,但由於其說話時帶著濃厚的廣州口音,很多人都聽不懂他的話。

1898年7月3日,光緒皇帝召見梁啟超。依清朝舊制,舉人被皇帝召見通常會被賜予翰林或內閣中書,賞四品銜。但聲望極大的梁啟超,最後卻只被賜了個小小的六品頂戴。這個原因背後,就是因為梁啟超的“官話”說得實在差。

梁啟超與妻子李蕙仙遭遇“七年之癢”,她憑一封回信讓丈夫收了心

光緒與梁啟超

想想,開口就把“考”字說成“好”,把“高”字說成“古”,縱光緒皇帝再“認真仔細”的側耳傾聽,要聽懂梁啟超的粵語也難上加難啊!

這番雞同鴨講之後,光緒皇帝一臉懵,而梁啟超則頓覺自己的“滿腹經綸”,竟因語言差而成了天書一般的存在。這件事後,深受打擊的梁啟超下定了學習“官話”的決心。

說來,梁啟超終究是幸運的。他一說想學官話,長在京城自幼以“官話”為語言的妻子李惠仙立馬告訴丈夫:這件事,包在她身上。

這以後,為了幫助丈夫學官話,糾正樑啟超的發音,李惠仙親手為丈夫做了語言學習的冊子,每日早晚親自“教授”先生。

人說,最好的情愛是彼此成就,梁啟超與李蕙仙的愛,無疑,在某種程度上成就了梁啟超。

兩人夫唱婦隨地學了半載後,梁啟超的口語水平便有了顯著的提升。自此以後,掌握了官話的梁啟超便再未在社交場合鬧過“笑話”。他的事業,也隨著他官話的提升,開始風生水起。對於這段過往,梁啟超曾這樣寫道:

“吾因蕙仙得諳習官話,遂以馳騁於全國!”

在為梁啟超打理家事、為丈夫事業分憂的同時,李惠仙還為梁啟超生下了長女樑思順。一家子其樂融融,羨煞眾人。

更難能可貴在於,李惠仙還在相夫教子的同時,努力追求個人實現。

1896年,梁啟超與李蕙家仙夫妻攜手來到上海,合力創辦《時務報》以此鼓吹維新學派的主張。這期間,他們建立了上海女子學堂。

最高等級的“夫唱婦隨”,大約就是這般模樣吧。在共同創辦報紙、學堂期間,學識淵博的李惠仙還被推選出任校長,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校長。

但再好的感情也終究逃不開現實,就在李惠仙和梁啟超沉浸在幸福中時,因戊戌變法的失敗,梁啟超隻身亡命日本,李蕙仙則與樑父等帶著女兒思順避難澳門。自此,恩愛的小兩口便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分居了。

特殊時期,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李惠仙再次表現出了她過人的堅韌,動盪面前,李惠仙臨危不亂,她將樑父等和女兒安頓好後,還以最快的速度給逃亡日本的丈夫報了平安。

在日本分外惦念家眷安全的梁啟超,接到夫人的信後分外感動,他在給妻子李惠仙的信中寫到:

"南海師來,得詳聞家中近狀,並聞卿慷慨從容,辭色不變,絕無怨言,且有壯語。聞之喜慰敬服,斯真不愧為任公閨中良友矣。"

“閨中良友”,梁啟超對李惠仙的這一稱呼大約能羨煞無數夫妻。

但縱如梁啟超與李惠仙這等“閨中良友”似的恩愛,也還是會有七年止癢。

1899年,在日本的梁啟超邂逅了才女何蕙珍。何惠珍自幼生活在國外,以英語為母語。在梁啟超在國外宣傳維新思想期間,何蕙珍一直擔任梁啟超的翻譯。

梁啟超與妻子李蕙仙遭遇“七年之癢”,她憑一封回信讓丈夫收了心

何蕙珍

何惠珍在一次宴會上偶遇梁啟超以後,便對才華橫溢的梁啟超很是傾慕。她主動向梁啟超要了小像,之後,何惠珍還曾多次寫英文文章為梁啟超辯護。

人說“女追男隔層紗”,在何惠珍屢屢示好後,身在國外的梁啟超內心如小鹿亂撞。在一個不眠夜,梁啟超做了一件在常人看來不可思議的事:他提筆將自己“愛”上這個姑娘的事,告訴了妻子。他說到:

“愈益思念蕙珍,由敬重之心,生出愛戀之念來....終夕不能成寐,心頭小鹿,忽上忽落... .”

在這封長信裡, 梁啟超在向妻子講述了相關細節後,還感慨:

“若更因慧珍得諳習英語,將來馳騁於地球,豈非絕好之事。”

梁啟超雖未在信中明確表明自己想娶何惠珍,但聰明如李蕙仙且會不懂丈夫的用意。

這位智商卓絕的女子,在接到這封特殊信箋後的處理方式,簡直堪稱“完美典範”。

很多女子,尤其如李惠仙這般曾“下嫁”的女子,在丈夫外遇後,通常都會被情緒掌控。大約,在這種情況下,任何一個女人都會不可避免地產生情緒。

想想梁啟超,李惠仙當初不顧一切下嫁於他,還盡心盡力幫他開創事業,為他打理後院,可他呢,卻在事業起色後“出軌”了。試問,這不是忘恩負義,是什麼?!

何況,主張一夫一妻的梁啟超,還曾親口對李惠仙承諾:要與她一生一世一雙人。

轉眼,就把承諾忘得一乾二淨,這不是背信棄義,又是什麼?

面對這樣的男人,百分之九十九的女子的第一反應估計都是:罵,罵,罵!但李惠仙終究不是尋常女子,接到丈夫這樣的信,李惠仙肯定也有情緒。但她知道,任何時候,情緒都不能解決問題,而只會讓事情更糟糕。

於是,如往常一樣,李惠仙坐定深呼吸,然後開始理性分析起這封信來。

李惠仙首先確定了一件事:決不能讓梁啟超娶何惠珍。從梁啟超信中的描述就可以看出,這個女子不僅比自己年輕一二十歲,而且文化修養都在自己之上,更主要的是她還懂英語。

讓這樣的女子進入樑家,不用說,很快自己的地位就不保了。萬一,何惠珍還先於自己為梁啟超生下男胎延續香火,那她李惠仙還能不能在這個家裡立下腳跟,都難說!

理清楚這層後,李惠仙便基本知道自己該怎麼做了:讓丈夫斷了對何惠珍的念想。

所以接下來,最大的難點便清楚了:如何讓梁啟超心甘情願地斷了這個念想。

以李惠仙的智商,她自然知道,如果自己直接出面表示反對,勢必會影響夫妻感情,在很大程度上,還有可能讓事情走向反面。所以,她自己心裡雖反對,卻絕對不能表現出來。那誰出來反對有效呢?梁啟超的父親,他的公公樑父。

隨即,理清頭緒的李惠仙就鋪紙提筆給丈夫去了回信。

那邊焦急等待夫人回信的梁啟超拿到夫人回信後,就火急火燎地打開了,打開以後,梁啟超立馬冷汗直冒。這冷汗冒得,直將他因情慾亂衝的血液都凝固了。

梁啟超與妻子李蕙仙遭遇“七年之癢”,她憑一封回信讓丈夫收了心

李惠仙在信裡絲毫沒提及自己對此事的看法,只論述說“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言外之意是:我對你的‘動情’很是理解。隨後,李惠仙在點到後便筆鋒一轉說:

“事已至此,若君真有意,吾當稟報堂上,為你二人主婚。”

梁啟超在看到“堂上”二字時,頓覺後背涼颼颼。不用說,這事要是被父親知道,深愛兒媳李惠仙的他非得氣病不可。

梁啟超在信裡,不僅絲毫沒看到想要的,反而被嚇了個魂飛魄散。原本他想,若引得妻子吃一吃醋也是好的,但他絕沒料到,醋意沒看到,倒看到了“騰騰殺氣”。

此時的梁啟超才知道,在聰慧的李惠仙面前,自己的智商和情商簡直被秒成了渣啊!梁啟超看到信後,頓覺後悔後怕起來,他趕緊提筆為妻子寫了回信。

在這封信裡,梁啟超忙不迭地向妻子各種解釋,並反覆強調他與何惠珍僅會“發乎情止乎禮”。末了,他還近乎懇求地對妻子說“這種小事,千萬不要讓身體本就不佳的父親知道!”

這以後,見識到李惠仙厲害的梁啟超,便再也未對何惠珍動過心思。

幾年後,在生下樑啟超長子樑思成後,李惠仙再次遇到了感情的重大考驗:丈夫梁啟超和自己的丫鬟王桂荃在一起了,丫鬟還懷上了梁啟超的孩子。

對於這一切,李惠仙自是難以接受。不得已之下,梁啟超只得暫時將王桂荃安置到別處待產。

李惠仙眼見生米已經煮成熟飯,便決定坦然面對。在思考再三後,她乾脆大度地做了“順水人情”,接回王桂荃,並以王桂荃主子的身份將她賜給了梁啟超。

對於李惠仙的大度之舉,梁啟超感激涕零。自此,梁啟超一妻一妾的生活便正式拉開了序幕。但在名義上,梁啟超對外堅稱自己只有李惠仙一個妻子。

梁啟超與妻子李蕙仙遭遇“七年之癢”,她憑一封回信讓丈夫收了心

此後,在一妻一妾的生活裡,李蕙仙也很快調整了自己的位置。王桂荃成為樑家一員後,李蕙仙第一時間對讓女兒樑思順說:以後該改口管她(王桂荃)叫“娘”。

人說女人多了是非就多,但在梁啟超的後院,卻一直相安無事。可見,李蕙仙的大度與能容。

在感情上,李蕙仙曾在最大程度做出了讓步。在事業上,李蕙仙也總是竭盡所能地犧牲自我。

1913年梁啟超攜妻妾回國後,於1915年參加了護國戰爭,此時的他常因無力照顧家小,而心中多有愧疚。

梁啟超當時已經有了九個孩子,家庭的壓力之大可以想見。但在這種情況下,當李惠仙聽到梁啟超的顧慮時,她仍鼓勵他說:

“上自高堂,下至兒女,我一身任之。君為國死,勿反顧也!”

李蕙仙的深明大義無疑給了梁啟超極大的鼓舞,但這也為李蕙仙的死的埋下了伏筆。

由於過度操勞,李蕙仙的身體慢慢支撐不住了。

梁啟超與妻子李蕙仙遭遇“七年之癢”,她憑一封回信讓丈夫收了心

左為李蕙仙右為王桂荃

1924年春,李蕙仙的乳腺癌復發,這次癌細胞擴散後和血管相連無法再動手術了。李蕙仙終因病情嚴重醫治無效,於1924年9月13日病逝,終年55歲。

李惠仙過世後,悲痛萬分的梁啟超為妻子寫下了很多緬懷的文章。在《祭樑夫人文》中,他寫到:

“我德有闕,君實匡之;我生多難,君扶將少:我有疑事,君榷君商;我有賞心,君寫君藏.....我唱君和,我揄君揚;今我失君,隻影彷徨。”

李蕙仙過世後的4年多裡,梁啟超每每憶起李蕙仙總忍不住淚溼眼眶。之後,梁啟超雖然一直有王桂荃和子女作陪,卻一直鬱鬱寡歡。4年後,年僅55歲的梁啟超也追隨李蕙仙而去了。

此後,偌大的樑家便一直由王桂荃一人支撐著。或許是感念李惠仙當年對自己和梁啟超的大度,王桂荃在李惠仙死後,一直盡心照顧著她的三個孩子,而李惠仙的三個孩子也都親切地稱呼王桂荃為“娘”。

多年後,梁啟超所生的9個孩子都成了國家棟梁,傳說中的“一門9子女3院士個個皆才俊”,說的就是梁啟超家。而他們都能成才的背後,想必與李蕙仙的努力和付出密不可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