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此人擁護袁世凱,那他皇帝之位便能坐穩,蔡鍔無疑是螳臂擋車

袁世凱復闢帝制後,遭到了全社會的聲討。但對於他那樣一個政治強人、軍事強人來說,民心所向似乎並不值得一提,反對也好擁護也罷,只能打打嘴仗,掀不起什麼風浪。也可以這麼理解,如果僅僅是民意,那麼他這個皇帝的寶座還是能坐穩的。

假如此人擁護袁世凱,那他皇帝之位便能坐穩,蔡鍔無疑是螳臂擋車

事實上,袁世凱復闢帝制最終失敗的原因並不是民意問題,而是他一手締造的北洋集團給了他致命一擊。袁世凱稱帝,激發了北洋集團內部的固有矛盾,矛盾的根源就是軍權的爭奪。

袁世凱是靠北洋集團發跡的,自然不會在任何時候大權旁落,為了稱帝,他要將軍權集中到自己手中。雖然稱帝后他授予段祺瑞、劉冠雄、陳宦還有蔡鍔等六人上將軍銜。表面看來,他們仍然是大權在握,實際上只是秉承袁世凱旨意在辦事。因此,引起了久握兵權的段祺瑞的強烈不滿。

假如此人擁護袁世凱,那他皇帝之位便能坐穩,蔡鍔無疑是螳臂擋車

同時,袁世凱實行軍民分治,廢除了集一省軍政大權於一身的都督職務,改設將軍,只管軍事;增設巡按使,只管理民政。這就引起了北洋舊部、擁兵自重的地方軍閥的強烈反彈。民國軍民分治的策略是黎元洪與1913年首次提出的。那時候,袁世凱自然不會同意。可是如今當了皇帝,卻不能不聞不問,任由地方都督成為一方諸侯,威脅自己的獨裁。

為了給“太子”袁克定組建有別於北洋舊軍隊的新的政治軍事集團,袁世凱還成立了所謂的“模範團”,此舉讓北洋集團的將領們頓感有被替代和拋棄的危機。如果一切按照袁世凱的部署,那麼軍權就會全部集中在袁世凱父子二人之手。這就和宋太祖當年“杯酒釋兵權”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了。

假如此人擁護袁世凱,那他皇帝之位便能坐穩,蔡鍔無疑是螳臂擋車

北洋舊部中,最關鍵的人物是馮國璋,在段祺瑞暫時蟄伏之時,馮國璋事實上成了北洋集團的頭號人物。以當時的兵力而論,屬於北洋集團的直屬軍隊達44萬之眾,而蔡鍔、李烈鈞等率領的雲南護國軍不過區區4000人,再加上黔、川等西南各軍,也不過3萬餘人。力量如此懸殊,蔡鍔的護國軍何以能顛覆袁世凱的“洪憲帝制”呢?

這就是馮國璋一手導演的大戲了。他一面放縱護國軍的軍事行動,一面又聯合湖南、山東等五位將軍聯名發表通電,要求袁世凱取消帝制;一面又與四川將軍陳宦同前去督師進剿的曹錕達成協議,讓北洋軍在前線停戰,坐視西南各省獨立。至此,北洋軍宣佈反對帝制的已佔了多數,袁世凱所能指揮的軍隊所剩無幾,北方的局面尚難以控制,更無暇顧及西南的“平叛”了。

假如此人擁護袁世凱,那他皇帝之位便能坐穩,蔡鍔無疑是螳臂擋車

可以說,馮國璋的態度決定了袁世凱的命運。假如他一門心思擁護袁世凱,率北洋各軍出戰,那麼蔡鍔自然是螳臂當車;如果他率北洋各軍支持西南護國軍,並與之東西呼應,那袁世凱將陷入孤立;假如他獨立於二者之外,採用不偏不倚的中立態度,那麼袁世凱就會和護國軍保持對峙的局面。

馮國璋和北洋各軍將領的最終選擇是,一致反對帝制。這固然不乏民意和時勢的考量,但最根本的還是從自己的利益出發,以求能攫取最大的政治利益。很顯然,袁世凱復闢帝制的失敗讓馮國璋和段祺瑞成了最大的贏家。歷史不容假設,但事實求是的說,如果馮國璋和段祺瑞這兩個昔日的心腹堅決擁護袁世凱稱帝,或許袁世凱將在皇帝的寶座上安心地坐上幾年。

假如此人擁護袁世凱,那他皇帝之位便能坐穩,蔡鍔無疑是螳臂擋車

自古以來,唯利是圖是人的共性,尤其政治集團更是如此。袁世凱天真地認為這些他一手培養、提拔起來的下屬不管什麼時候都會和他一條心。殊不知,人的慾望是無窮的,袁世凱你想當皇帝,人家又何曾不想安心地做一方諸侯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