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愛國將領還是沒能挽回甲午戰爭失敗的結局

作者:小A

甲午戰爭時中日雙方的一次國運之戰,戰爭期間雙方都出現了大批不怕死的將士。清國的這些愛國將士為了保衛國家、抵抗入侵,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可歌可泣、日月可鑑。

小A這次簡單列舉一下甲午戰爭中的愛國將領,希望大家喜歡,同時也希望今人不要重蹈甲午覆轍。

七、蔡廷幹

蔡廷幹(1861-1935) , 字耀堂,廣東省香山縣上恭都上柵村人。1873年,蔡廷幹在預備學校畢業,被選派為第二批三十名幼童赴美留學,在西式教育的影響下,對中國固有的封建禮教社會倫理的觀念有所淡薄,成為幾名首先剪掉辮子的學生之一。

蔡廷幹參過中法之戰,1888年以“守備銜儘先補用“調往北洋水師服役。1889年,升署北洋海軍魚雷左一營都司、委帶左隊一號魚雷艇。1892年,升署三年期滿改為實授,後調任“福龍”號魚雷艇管帶(武職正四品)並賞繪花翎頂戴。

在大東溝海戰中,蔡廷乾的“福龍號”魚雷艦多次擊中日方艦船,但終因船隻太弱,熄火被俘。

這些愛國將領還是沒能挽回甲午戰爭失敗的結局

被俘後,日方“嚴格”審訊了蔡廷幹,並且記下《審訊筆錄》。

問:有降服的考慮嗎?

蔡答:否,不會降服。陸兵敗戰時,相互從來沒有救援心,而我北洋艦隊的軍人絕不會有那樣的情形。

問:眼下艦隊的士氣如何?

蔡答:仍然堅持抗戰。

……

問:倘若將汝釋放,還有再上魚雷艇與我艦隊對抗的考慮嗎?

蔡答:有。

蔡廷幹拒絕投降,被日軍押送回本國監禁在廣島俘虜營內。1895年3月13日《讀賣新聞》發表“蔡廷幹惜敗”的文章,文中寫道:“無勇可憐可笑的數百清軍俘虜中,仍然存在一兩個有血有骨的硬漢子,他就是北洋水師水雷艇長蔡廷幹。“

在獄中,蔡廷幹寫了一首《嘆北洋兵敗》:‘渤海清兵勢力微,日東軍士向前馳,此敗沙場君莫笑,他年再戰決雄雌’。

這些愛國將領還是沒能挽回甲午戰爭失敗的結局

甲午戰爭後,遣返清國的蔡廷幹經歷了輝煌的政軍生涯,歷任清國海軍部軍制司司長、民國海軍中將、民國總統府副大禮官、中國紅十字會副會長等職。以其較為深厚的中英文功底潛心讀書習字、翻譯書籍,並在清華大學、燕京大學教授中國文學。

六、李鴻章

李鴻章是歷史上頗具爭議的一個人物,早期的歷史教材把李鴻章當作“賣國賊”來看。然而,歷史上真實的李鴻章不僅僅不賣國,而且還是一個布這不扣的愛國將領。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李鴻章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慈禧太后視其為“再造玄黃之人”。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與俾斯麥、格蘭特並稱為“十九世紀世界三大偉人”。

李鴻章的事蹟想必大家總有耳聞,他參加了平定太平天國叛亂的戰爭,並且官居高位,北洋水師就是他的一手主持創辦起來的,清國重要的國防力量——淮軍,也是李鴻章的傑作。他主張發展西方科技,用西方先進的武器裝備清軍。

這些愛國將領還是沒能挽回甲午戰爭失敗的結局

歷史上對李鴻章批評多居於他簽了不平等條約,但是李鴻章只是大清國的一個代理人,他沒有任何真正的權力拒絕簽字。而最為直接的批評,是他勒令北洋水師“拒不出戰”。其實這根本不算什麼汙點,當時的北洋水師雖然號稱亞洲第一,但是實際上已經被日本艦隊所超越,大多數人不如李鴻章瞭解北洋水師的真實情況,於是就給他扣上個帽子,其實很不公正。

甲午戰敗後,李鴻章為了維護大清朝的疆土,不惜讓列強介入,以夷治夷,保住了山東,小A覺得他配得上“愛國”二字。

五、左寶貴

左寶貴(1837—1894),字冠廷,回族,山東費縣地方鎮人。早年因為家中貧困,只好參加清軍鎮壓太平天國叛亂。1880年,左寶貴奉命統領奉軍,因治軍嚴肅,以提督總兵記名。1889年,左寶貴被授與廣東高州鎮總兵,但仍然留駐奉天。

1894年7月,甲午戰爭爆發,清廷命左寶貴率兵入朝進駐平壤。為了儘快打贏戰爭,左寶貴曾與眾將商議南下進剿,以便與先期進駐牙山的葉志超、聶士成部南北配合,夾擊日軍。誰知道葉志超這個草包不光打了敗仗,竟然還跑到皇帝面前騙賞錢。左寶貴這個時候就成了平壤地區實際上統領。

這些愛國將領還是沒能挽回甲午戰爭失敗的結局

1894年9月15日凌晨5時5分,日本帝國軍的元山支隊集中大量炮火,向牡丹臺外側的兩個堡壘開始了猛烈炮擊,步兵在炮火的掩護下發起衝鋒。左寶貴親自到城上指揮守衛堡壘的清軍作戰,日軍死傷無數。然而在日軍猛烈的炮火下,清軍堡壘一個個喪失,牡丹臺壘最終陷落。

左寶貴在穿上官服,戴上頂戴花翎,希望能鼓舞軍隊士氣,不料一枚炮彈襲來將清軍火炮擊碎,彈片擊穿左寶貴肋下。左寶貴堅持作戰,直到鮮血染紅。緊接著,又一枚炮彈襲來,左寶貴身體被炮彈擊穿。之後撤退的清軍冒死去尋找左寶貴的屍骨,卻只找到沾滿血汙的官服和官鞋。

左寶貴是甲午戰爭中清軍高級將領戰死第一人,他的遺物送回淮安後,當地人建立了“左忠壯公祠”來紀念他。

四、戴宗騫

戴宗騫(1842-1895),字孝候,安徽壽州人。1861年,戴宗騫投入李鴻章帳下做幕僚,參與鎮壓捻軍。

1882年,戴宗騫負責建造威海衛軍港,經營臺壘,以備海防。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戴宗騫任威海衛陸路清軍統領,率領綏軍四營,守衛威海衛北岸炮臺。

這些愛國將領還是沒能挽回甲午戰爭失敗的結局

1895年1月,日軍對南幫炮臺發起總攻,劉超佩不戰乘小艇棄臺逃往劉公島。劉超佩到劉公島後,先匿居在其同鄉林琅齋家裡,於二月十八日逃至煙臺。失去掩護的戴宗騫沒有氣餒,他為了迅速率軍組織反擊,一度收復兩座炮臺。然而,日軍糾集了優勢優先進攻,戴宗騫終究是勢單力薄,部下眼見不妙,隨即譁變。

戴宗騫不得已只好逃亡劉公島,最終自殺死。官方說他是吞金自殺,但是所謂“吞金自殺”實際上沒辦法真的自殺,而根據日方的蔡廷乾的審訊錄,戴宗騫是吞食鴉片而死。當時清軍軍營裡有沒有金子,小A不清楚,但是鴉片肯定到處都有,所以服鴉片自殺的可能性更大,所謂“吞金自殺”只是聽起來美一些。

三、李和

李和(1852--1930),廣東三水縣蘆苞鎮大宜崗村人。1867年,李和考入福州船政學堂,為傳政學堂第一期學員。1889年,升署北洋水師前營都司,委帶“鎮南”炮艦。1892年,升署北洋水師後軍前營都司,調帶平遠艦。

1894年9月,北洋水師與日本聯合艦隊遭遇,雙反展開激戰。當時“平遠”、“廣丙”二艦適在大東溝港口擔任警戒。中午12時50分,北洋水師先發制人,由旗艦“定遠”打響第一炮,揭開鏖戰帷幕。午後2時30分,“平遠”、“廣丙”駛至作戰海域,港內的“福龍”、“左一”兩艘魚雷艇也同時駛至,共同參加戰鬥。此時,“平遠”與日本旗艦“鬆島”相距2800公尺,“漸進至2200公尺,平遠以26公分炮擊中中央魚雷室,打死左舷魚雷發射員4人”。3時10分,又一炮打穿左舷魚雷室上部,“在大檣下部爆炸,打死左舷魚雷發射員2人”。不久,李和又下令對日艦“嚴島”炮擊,連中兩炮,但“平遠”也中彈起火,退出戰場。

這些愛國將領還是沒能挽回甲午戰爭失敗的結局

辛亥革命後,李和成了中華民國的海軍肱骨之臣。1914年5月25日,李和晉升為海軍中將。同年8月7日,擁有豐富海戰經驗的李和迅速兼任海軍部總務廳廳長。

1928年,國民政府為整編海軍,新設立全國軍港司令,李和以海軍元老身份出任首任司令1930年病逝。兩年後,參加過甲午海戰的愛國將領李和病逝。

二、丁汝昌

丁汝昌(1836年11月18日—1895年2月12日),安徽合肥人。丁汝昌起初為了活命參加了太平軍。安慶被湘軍圍困,身為太平軍的程學啟,深夜率丁汝昌等300餘人翻越城牆,向集賢關湘軍訓導曾貞幹投降。

加入清軍的丁汝昌作戰勇敢,得到劉銘傳的賞識。而後丁汝昌參加剿滅捻軍的戰鬥,因功被授為總兵,加提督銜,賜協勇巴圖魯勇號。(平壤戰役中的逃跑將軍葉志超也是個巴圖魯

這些愛國將領還是沒能挽回甲午戰爭失敗的結局

隨著北洋軍艦日漸增多,李鴻章奏准將丁汝昌留北洋海防差遣,派充炮船督操。

1880年,李鴻章奏派丁汝昌率林泰曾鄧世昌等赴英接收訂購的“超勇”、“揚威”號巡洋艦。

1886年,丁汝昌與總查琅威理率北洋水師前往長崎並爆發了長崎事件,最終中日通過外交、法律途徑平息了這場爭端,日本向中國賠償5萬餘元,不過清軍的密碼本丟失被日本人意外的撿到。

甲午戰爭中,丁汝昌率領北洋水師奮勇抵抗,還組織過敢死隊,但終究敵不過日本艦隊。艦隊陷入絕境。最後在彈盡糧絕,援軍來援的希望破滅之後,丁汝昌拒絕了伊東祐亨的勸降,服鴉片自盡以謝國人。

一、鄧世昌

鄧世昌(1849年10月4日-1894年9月17日),字正卿,廣東廣府人。鄧世昌從小資質聰穎,勤奮好學,在家鄉以優異成績學完小學學業。鄧世昌在船政學堂攻讀五年

這些愛國將領還是沒能挽回甲午戰爭失敗的結局

1889年2月20日,李鴻章在北洋海軍中新設了中軍中營副將的職位,專門請以鄧世昌借補,同時任“致遠”艦管帶。

1891年李鴻章檢閱北洋海軍,而鄧世昌平時訓練部隊,絕對不允許搞花架子。閱兵過程中,鄧世昌的船能在敵我雙方高速運動中,快速測定雙方的距離,李鴻章很滿意上奏請賞。鄧世昌獲“葛爾薩巴圖魯”勇號,並賜給三代一品封典。

1894年9月17日,在黃海大東溝海戰中,鄧世昌指揮“致遠”艦奮勇作戰,後在日艦圍攻下,“致遠”多處受傷全艦燃起大火,船身傾斜,不幸一發炮彈擊中“致遠”艦的魚雷發射管,管內魚雷發生爆炸導致“致遠”艦沉沒。

鄧世昌隨即墜入海中,他的隨從扔給他救生圈,可鄧世昌卻回絕了,他要同軍艦共存亡。最終鄧世昌與軍艦共存亡,自己同致遠艦一同沉沒于波濤之中,與全艦官兵250餘人一同壯烈殉國。

以上排名不分先後,請各位不要糾結排名。


本公眾號文章均系小A本人原創,未經允許,不要轉載。

這些愛國將領還是沒能挽回甲午戰爭失敗的結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