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墓堅固得炸不開,有人略施小計,挖出了棺槨,葬品讓人詫異

李鴻章墓堅固得炸不開,有人略施小計,挖出了棺槨,葬品讓人詫異

丈夫隻手把吳鉤,意氣高於百尺樓。

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覓封侯。

定將捷足隨途驥,那有閒情逐水鷗!

笑指瀘溝橋畔路,有人從此到瀛洲。

上詩為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李鴻章遵父命入北京順天府鄉試時所寫《入都》詩十首之一,抒胸懷,吐壯志,滿腔降服外夷、留名青史的慷慨豪情,為世人稱道所傳誦。

彼年,李鴻章只有十九歲。

王揖唐在《今傳是樓詩話》中說:“詩雖少作,然其作秀才時氣象便已不同,亦可徵後來之事業矣。”

的確,若干年後,李鴻章實實在在是做到了詩中所發宏願。

王光漢先生在《李鴻章自安徽入都詩箋傳》中就大讚說:“於自信之餘,特充溢豪氣,大有天下公爵捨我其誰,晚清歷史為我是著之意……前兩聯說盡詩人一生:運轉晚清機樞,捭闔歐美交際,盡李公‘隻手’而已。尾聯為詩眼,盡得詩家韻味,意蘊尤長。”

李鴻章為大清國奔波操勞一生,官東宮三師、文華殿大學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光緒27年(1901年)11月7日,病逝於北京,留絕命詩: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

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

海外塵氛猶未息,諸君莫作等閒看。

詩中充滿憂時念危之意,飽含悽愴悲涼之音。如果說“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覓封侯”是李鴻章少年時代的進取宣言,則“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便是其臨終前對自己忠公體國品格的最後總結。

李鴻章病逝噩耗傳入宮中,慈禧太后和光緒帝均失聲痛哭。

慈禧哀傷無限地說:“大局未定,倘有不測,再也沒有人分擔了。”

隨後,贈李鴻章太傅,晉一等肅毅侯,諡文忠,賜北京建祠。賜白銀五千兩治喪,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處,京師祠由地方官員定期祭祀。

清代漢人官員北京建祠者,僅李鴻章一人而已。

李鴻章墓堅固得炸不開,有人略施小計,挖出了棺槨,葬品讓人詫異

李鴻章病逝後第二日,英國《泰晤士報》用了足足兩個整版的篇幅,詳細介紹了李鴻章的生平。美國駐華使館降半旗表示致哀。

十六個月後,李鴻章下葬於安徽合肥東鄉夏小影(即今合肥大興集)。

俗話說,蓋棺定論。

關於對李鴻章的評論,慈禧太后稱其為“再造玄黃之人”。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

後人亦將之與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並列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有世界格局眼光的人還將之與德國的俾斯麥、美國的格蘭特並稱十九世紀三偉人。

而在西方世界,李鴻章向來就有 “東方伸斯麥”之譽。

1883年,美國總統格蘭特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談及自己在國外所遇到的英雄人物,他算了一下,共有四個,分別是:法國首相甘貝特、德國首相俾斯麥、英國首相格蘭斯頓和中國的李鴻章。

李鴻章是淮軍、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的領袖、晚清重臣,一生所辦實事多得數不清,在他主辦的洋務中,有500多箇中國第一,200多個亞洲第一,堪稱中國近現代電力、電訊、郵政、金融、外貿、鐵路、航運、冶金、造船、教育、翻譯、出版、海軍、兵器等多項事業的開山鼻祖。

而且,經他手培養出來的高級人才數不勝數。

梁啟超在《李鴻章傳》稱:李鴻章必為數千年中國歷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李鴻章必為十九世紀世界歷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

李鴻章墓堅固得炸不開,有人略施小計,挖出了棺槨,葬品讓人詫異

可惜的是,晚清積重難返,帝國已近黃昏,李鴻章一介孤臣,雖然曾“以一人戰一國”,用一副肩膀硬扛起半邊天,不計個人得失,一次又一次出面承擔帝國最不堪、最難以應付之事。梁啟超因此動情萬分地說:“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

梁啟超所悲者,不過李鴻章生前之遇;其實,李鴻章身後之遇,更加悲慘。

前文提到,李鴻章墓地在合肥城東十五里的大興集。

合肥大興集並非李鴻章出生的地方,也不是他家祖墳所在地,李鴻章將自己的墓地選在這裡,用意何在?

早在1892年,李鴻章夫人趙小蓮去世後,李鴻章在給兒子李經方的家信中,就特別談到對生後葬事的安排,指定是“夏小影生壙”,坦言:“風水之說,吾不甚為然,只求無水無蟻,以安體魄。今世所云地師者,言人人殊,各挾小術以欺世射利”。而在給兄長李瀚章的家信中,則明確解釋了選址夏小影的緣由,他說:“弟本不知堪輿,亦不甚信風水,但喜鄰近包公墳,又濱大河。”

李鴻章墓堅固得炸不開,有人略施小計,挖出了棺槨,葬品讓人詫異

原來,就因為夏小影有包公墓,李鴻章止願身後能與包公比鄰。

李鴻章平生崇仰包拯,1882年,曾解囊白銀二千八百兩建包拯祠,且自撰碑記。

李鴻章以為,自己與夫人趙小蓮埋葬於包公之側,可以永遠安息。

可是,李鴻章在地下沉睡五十多年後,有人打起了他墓的主意。

晚清民間流傳有一副這樣的對聯:

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常熟世間荒。

李鴻章是安徽合肥人,曾任宰相;翁同和為江蘇常熟人,曾任司農。則這副對聯直指他們吸食民脂民膏而享受富貴。

雖然梁啟超曾對李鴻章損公肥私之說持懷疑態度,但大多數人都認定了李鴻章生前是富甲天下的,則死後墓中的寶貝就不會少。

1958年,前來盜李鴻章墓的人動用了十公斤炸藥來炸墓穴。

李鴻章墓堅固得炸不開,有人略施小計,挖出了棺槨,葬品讓人詫異

但墓穴寶頂為水泥質,異常堅固,根本炸不開。

最後,有發掘者想出一條妙計,盜墓術語叫“鯉魚打挺”,即從墓冢前挖地道,自墓室底部進入墓室內,將棺材拖出。

被拖出的棺材共有兩口,分別是李鴻章和夫人趙小蓮的。

趙夫人的遺體依然保存完好,蓋著慈禧太后特賜陪葬的陀羅經被,身上穿著華貴的衣服,就像睡著了一樣。棺柩旁有一個小箱子,裡還有一個精緻的木盒子。

打開木盒,裡面放著兩塊黃澄澄、金燦燦的磚頭狀的大傢伙,這可不就是金磚?

人們的眼光發綠,趕緊用秤稱,近30斤重。

發財了!發財了!

可是,銀行專家鑑定,這其實是兩塊銅磚。

李鴻章屍體層層包紮著棉絮,也保存完好,他所枕的金元寶下有他親筆所寫的自傳,身旁放著一副眼鏡、一塊懷錶、一個柺杖,身下墊著七枚金幣,按照北斗七星的形狀擺放著。

另有一把寶劍,完好無損,出鞘閃耀著光芒。

由於李鴻章一生簽訂了30多個條約,其中《煙臺條約》、《會議簡明條款》、《天津條約》、《中法新約》、《馬關條約》、《遼南條約》、《膠澳租借條約》、《遼南條約》、《膠澳租借條約》、《中俄密約》、《展拓香港界址條約》、《辛丑條約》等12個條約都是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國人恨之入骨,罵他是“賣國賊”。

李鴻章墓堅固得炸不開,有人略施小計,挖出了棺槨,葬品讓人詫異

所以,李鴻章夫婦的棺槨被打開後,有人將他們的遺骸用繩子拴在拖拉機後遊街,一直拖到屍骨散盡。

其實,簽訂喪權辱國條約,李鴻章不過是為統治者背黑鍋而已。

李鴻章病逝時,有識之士、維新思想家嚴復獻給李鴻章寫的輓聯就是:

使先時盡用其謀,知成功必不止此;

設晚節無以自見,則士論又當何如?

上聯是說,假如李鴻章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倡導的各項改革能真正得到實施,則成就必遠大於目前;下聯則是說倘若李鴻章不從廣東奉詔赴京,談判議和,知識分子們又要批評他為了自己的名譽,置國家利益於不顧了。

李鴻章墓堅固得炸不開,有人略施小計,挖出了棺槨,葬品讓人詫異

想想看,李鴻章的智商可不比天下許多人都要高?難道他在簽訂這些屈辱條約時,就從沒考慮過自己身後的名聲?而如果說李鴻章是迫於清廷的脅迫而去簽訂這些條約,他又分明不是怕死之輩——籤《馬關條約》時,因為和日本人硬頂,年逾七旬之軀,還遭到了日本人的槍擊。

那麼,是什麼因素驅使李鴻章甘冒身後滾滾罵名來做這些事?

英國公使歐格訥曾回憶,在李鴻章馬關議和期間,北京的“大臣們不準備承擔給李鴻章指示的責任,而是堅持必須讓李鴻章特使採取主動,而大臣們將批准他所作出的任何決定”。到了向日本割讓臺灣的時候,朝廷又命李鴻章的兒子李經方前去辦理。據議和使團顧問、美國前國務卿科士達(JohnWatsonFoster)披露,李“對此非常生氣和吃驚,這表明北京感興趣的是把人們對條約的全部憎恨都加在他和他的親屬身上”。他給兒子去電,說“我父子獨為其難,無可推諉,汝宜妥籌辦法”,又給總理衙門去電,稱經方憂勞成病,牽發舊疾,症忡日劇,神志不清,斷難勝此巨任。然而朝廷不允,詔命“李經方迅速前往,毋許畏難辭避。倘因遲延貽誤,惟李經方是問,李鴻章也不能辭其咎”。在離開廣州,北上與各國使節開展議和談判前,他對送行的朋友說:“我已垂老,尚能活幾年。總之,當一日和尚撞一天鐘。鐘不鳴了,和尚亦死了。”說罷涕淚長流。此時,他完全知道自己是在為不可為之事。

自古弱國無外交,條約雖然屈辱,卻是當時化解國運危機不得已的手段呵。

因為這樣,李鴻章不但蒙受了和秦檜一樣臭的惡名,死後屍骨還遭到了摧毀。

李鴻章墓堅固得炸不開,有人略施小計,挖出了棺槨,葬品讓人詫異

根據記載,那些人還在李鴻章墓裡發掘出了手槍、德制大刀、朝珠、戒指、銀幣等物,金幣、銀幣、朝珠等物,當時收藏於肥東縣有關文物部門。

按《安徽省志•供銷合作社志》記載,1959年,收購到李鴻章墓群出土的陪葬品,有三顆特大鑽石,上交省人民政府後,獎勵合肥市3萬元。

遺憾的是,李鴻章墓所出文物,近年來並未在安徽省博物館展出,不知去向何在。

至於蓋在趙夫人身上那張慈禧太后特賜陪葬的陀羅經被,據說是當天就被人拿回家,洗洗後蓋了。李鴻章身旁那一把出鞘尚還閃耀著光芒的寶劍,則被一個戲劇團拿走,說是當戲劇道具,卻永遠人間蒸發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