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牆角埋葬大清,被埋沒的武昌起義第一人|董嘯

1911年4月27日下午5點半,廣州。

湖南人黃興帶領130餘人攻入毫無防備的兩廣總督署,本該吃著晚飯的清政府兩廣總督張鳴岐倉皇逃跑,革命黨人遍尋張制臺不見,就放了一把火走掉。分頭走的路上,遭遇趕來彈壓的清軍,造反者瞬間死傷遍地,腳快的匆匆逃走。

這是同盟會發動的第十次武裝起義,人數最多,犧牲最巨,依然是幾個小時就被撲滅了。

以黃興為首的這130多人,約1/4是留學生,1/3是華僑工人,20多個會黨成員和武術高手,4名教士,軍人和有軍事背景的不到10人。

此前,孫中山、黃興等已經組織了9次武裝起義,無一例外,也都失敗了。

此時的清軍已經實現了近代化改裝,不再是現代人想象中的大刀長矛騎馬射箭的樣子。士兵普遍裝備了根據德國Gewehr88步槍專利生產的“漢陽造”步槍,重武器則有馬克沁重機槍和德制克虜伯野戰炮。

這樣的軍隊,清政府有十萬。

只有手槍和自製炸彈的留學生、會黨、工人、農民和教士,如何才能打敗這樣一支強大的軍隊,並推翻清王朝的統治?

革命黨人苦苦思索這個難題,被一名來自湖南澧縣的年輕人所破解。


挖牆角埋葬大清,被埋沒的武昌起義第一人|董嘯

蔣翊武


1

這個濃眉大眼的澧縣年輕人叫蔣翊武,1884年12月21日,出生在澧州府一個賣豆製品的城市平民家庭。

蔣翊武少年聰慧,讀書甚多。此時民智漸開,世界大勢漸明,革命排滿思想開始興起。少年蔣翊武也準備投身其中。他在公開場合毫不畏懼地聲言:“中國欲圖自強,首當傾覆清廷,建立新政府。”

1902年,適逢千年科舉最後一次開考,族兄蔣念堂考取秀才,蔣翊武卻拒不參加,斥曰:“奴隸功名,要它何用?”

1903年,蔣翊武以第一的成績考入湖南西路公立師範學堂。在這裡,他結識了宋教仁、劉復基、林伯渠等人,並積極參與反清企劃。1904年2月,黃興在長沙成立“華興會”。蔣翊武在常德設立祕密據點,以謀響應。11月,華興會起義事洩,黃興、宋教仁流亡日本,蔣翊武被學校開除,從此成為職業革命家。這一年,蔣翊武剛剛20歲。

此後,蔣翊武奔走於湖南各地,聯絡哥老會等圖謀暴動,終於無功而返。

多次受挫的蔣翊武,發現依靠會黨搞革命的想法並不可行——清廷此時已經完成軍隊近代化進程,編練十九鎮新軍。這支當時中國最核心也是最強大的武裝力量,將決定中國最高權力的走向:他們支持誰,誰就可以獲得政權;他們反對誰,誰就會失去政權。

對清政府來說,新軍就是他們統治大廈的柱石。

很明顯,蔣翊武也看到了這一點:“當今天演競爭,惟武力乃能制勝,欲實行革命,當以聯絡軍隊為要著”。

他決定,不再搞小打小鬧的會黨暴動,改挖大清政府的牆角。

1909年,蔣翊武化名蔣伯夔,投入湖北新軍第21混成協41標3營左隊當兵,不久升為班長。

2

據辛亥同仁的回憶錄記載,蔣翊武相貌堂堂,濃眉大眼,英武之氣尤為令人一見傾心。

1912年3月,著名學者、革命元老章士釗隨孫中山訪問武漢,見到時任湖北軍政府軍事顧問的蔣翊武。他記述說:“民國元年三月,愚至武昌,在黎宋卿廣坐之中,蔣翊武持酒勸客,猜拳行令,氣象萬千。愚亦曾與對飲一杯。”

這一杯酒,讓章士釗極為心折。30年後,章氏還去蔣翊武臨難地憑弔,並作詞一首以作紀念。

蔣翊武加入湖北新軍後,聯合同志,創立革命組織。1911年3月15日,文學社在武昌小東門內同文學舍召開正式的成立大會,蔣翊武被推為社長。

僅僅幾個月的時間,文學社發展成員3000餘人。當時駐武漢的湖北新軍兵員共約15000人,文學社成員就佔據了二成。

在組織方面,蔣翊武創造性地發明了“士兵代表制度”:各標設標代表一人,由標社員推任;各營設營代表一人,由各營社員推任,對標代表負責;各隊設隊代表一人,由各隊社員推任,對營代表負責。

這種嚴密的組織保證了武昌起義的成功,故而,蔣翊武也以一個最基層的班長,成為起義總指揮。

晚清名臣張之洞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死後僅僅兩年,他為大清續命而編練的湖北新軍,就被蔣翊武用“抬營主義”收入革命黨麾下,成了老大帝國的掘墓人。

3

埋葬清廷的起義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1911年9月24日,文學社與湖北另一個革命團體共進會的領導骨幹舉行聯席會議。會上推舉共進會領導人劉公任軍政府總理,蔣翊武任革命軍臨時總指揮(有說是臨時總司令),共進會另一領導人孫武任參謀長。

10月9日凌晨,蔣翊武由嶽州駐防地趕回武昌小朝街起義總指揮部,商議部署兩湖革命軍起義事宜。不料,當天白天因製作炸彈時有人抽菸導致爆炸,位於漢口俄租界內的機關部被俄國巡捕破壞,黨人名冊、印信被查抄,起義計劃暴露。

鑑於形勢危急,蔣翊武立即以總司令名義下達“十條十款”起義令,命令在當晚12時整,以南湖炮隊鳴炮為號,城內外各軍一齊行動。起義令被人用複寫紙謄寫二三十份,下午4點由專人分送到各標營,蔣還特別囑咐給炮隊送命令的同志:“事關全局,最為緊要。”

當晚11時,小朝街起義總指揮部忽然響起敲門聲,有人說:“來會你們老爺的。”蔣翊武感到事已暴露,對其他人說:“事已至此,不要慌!”抄起一顆炸彈便往樓下衝。劉復基手拿兩顆炸彈搶在前面,把炸彈扔向破門而入的警察,但炸彈未爆,未能阻止大批警察的湧進。

經過一陣搏鬥,劉復基、彭楚藩、楊宏勝等被捕,蔣翊武跳出窗戶,未及逃遠便被軍警抓獲。因為蔣翊武蓄有長辮,身穿白布長衫,因此並不起眼。他對警官說:“我是來看熱鬧的,抓我做甚?”警官見他容止貌似鄉野學究,便放鬆了防範。待警官一走開,蔣翊武立即在同志的幫助下越牆逃走。

給炮隊送命令的同志因故貽誤了時間,起義炮聲未響。

10月10日凌晨,劉、彭、楊三人殉難。軍警按照名單,大肆搜捕新軍中的革命黨人,軍官下令:新軍官兵一概不得出營,並勸諭黨人自首。


挖牆角埋葬大清,被埋沒的武昌起義第一人|董嘯

武昌起義


晚8時,湖北新軍第八鎮工程八營的革命士兵數百人,議決率先發動起義。程正瀛首先開槍打死值班排長陶啟勝,後擊斃前來彈壓的黃坤榮、張文濤,全營振動,槍聲四起。該營營代表和革命軍大隊長熊秉坤首先率部發難,“下樓吹哨笛集合隊伍”,隨即對空連放3槍,佔領楚望臺軍械庫。

隨後,新軍在革命黨人的組織下大部舉事,攻克湖廣總督署,武昌光復。

4

蔣翊武逃脫後乘船離開武漢,打算去監利縣以待時機。12日,聽聞起義成功,蔣翊武返回武漢,擔任民軍臨時總司令。

10月11日夜至10月12日,起義軍先後光復漢陽和漢口。掌控武漢三鎮後,湖北軍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改國號為“中華民國”。

黃興抵達武漢後,以其聲望和戰術素養,擔任了起義軍總司令,著手抵擋清軍的鎮壓。

隨後,在歷時40余天的“陽夏保衛戰”中,漢口和漢陽先後落入北洋軍之手。黃興被逼去職走避上海,起義軍頓時陷入群龍無首的境遇。

滄海橫流,英雄本色。

11月29日,黎元洪任命蔣翊武為戰時總司令,湖北軍政府決定:“堅守武昌,城在人在,城亡人亡!”蔣翊武收攏隊伍,鞏固防線,與北洋軍形成對峙。

此時的形勢已經大變——武昌起義之後一月間,全國各省紛紛舉事。湖南、陝西、江西、山西、雲南、浙江、貴州、江蘇、安徽、廣西、福建、廣東、四川等省市,先後宣佈獨立。關內十八省中只剩下甘肅、河南、直隸、山東四省依舊效忠大清。

復出的袁世凱一面以北洋軍武力震懾起義軍,一面向清政府要求組閣權力。歐美諸國順勢開始在雙方之間進行調停議和。

12月1日,湖北軍政府代表蔣翊武和吳兆麟,北洋總理大臣袁世凱代表劉承恩和蔡廷幹,在武昌寶通寺簽定協議。次日,南北停戰。

12月25日,孫中山自海外回國,籌備組建政府。並於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結束。

5

革命功成,革命者卻不曾停下腳步。

1912年2月,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不斷電邀蔣翊武去北京,擔任臨時大總統府高等軍事顧問。臨行前,蔣翊武召開了文學社的最後一次社員大會,在蔣翊武的倡導下,文學社全體會員全體加入同盟會。

赴京之後,袁世凱著意籠絡蔣翊武,授予他勳二位,又授予陸軍中將加上將銜,他一概婉辭不受。

蔣翊武后來主辦了《民心報》,“揚孫黃,抑袁黎”,宋教仁被刺後,蔣翊武返回湖南參加了“二次革命”。事敗後蔣翊武遭到袁世凱的通緝,逃亡到廣西,8月29日被當地巡防營抓住,後來被押送到桂林受審。

此時的湖北軍政府黎元洪已經成為中華民國副總統,由於在武昌起義期間被蔣翊武等人逼著參與革命,吃了不少苦頭,懷恨在心。得知蔣翊武被捕後,黎元洪忙不迭地致電袁世凱,請求迅速誅殺“亂黨”,於是袁世凱便命廣西都督陸榮廷將蔣翊武就地槍決。

被捕後,蔣翊武已知必死,言笑晏晏。“日飲酒數升”。他在獄中對看守他的官兵慷慨陳詞:“予死固所甘,請懸餘首北門,以觀袁氏之盜國。天下後世有知餘得死所者。且此次失敗,為國盡忠者寥寥,翊武請先君等拚為之!”

1913年9月9日下午4時,桂林麗澤門外,刑場。

29歲的蔣翊武身穿白色府綢褲褂,盤腿端坐在紅地毯上,向圍觀群眾做生命中最後的演講,講革命大義,講民族危亡。群眾失聲痛哭,執刑士兵凝神靜聽,為之動容,遲遲不忍動手。行刑官見狀驚懼不安,偷偷從背後開槍。蔣翊武從容就義。


挖牆角埋葬大清,被埋沒的武昌起義第一人|董嘯

長沙嶽麓山蔣翊武墓

上刑場前,廣西方面按陸軍中將加上將銜的禮儀給蔣翊武餞行,因為沒有軍樂隊,就集合全部號兵吹進軍號向他致敬。

獄中,蔣翊武寫下遺言數千字,猶念念不忘革命救國。另有絕命詩四首:

當年豪氣今何在?如此江山怒不平。

嗟我寂冤終無了,空留弩劍作寒鳴。

只知離亂逢真友,誰識他鄉是故鄉?

從此情絲牽未斷,忍餘紅淚對殘陽。

痛我當年何昧昧?只知相友不相知;

而今相識有如此,滿載仁聲長相思。

斬斷塵根感晚秋,中原無主倍增愁。

是誰支得江山住,只有餘哀逐水流。

1916年,袁世凱病死。蔣翊武魂歸湖南,遺骨被迎放在嶽麓山上。1921年12月,孫中山出師桂林,專程來到麗澤門外憑弔蔣翊武,下令修建紀念碑,親筆題寫了“開國元勳蔣翊武先生就義處”。由國民黨元老胡漢民親筆所撰的蔣翊武紀念碑文中這樣寫道:

辛亥武昌發難,以公功為冠。

挖牆角埋葬大清,被埋沒的武昌起義第一人|董嘯

挖牆角埋葬大清,被埋沒的武昌起義第一人|董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