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閱讀筆記——文治與武功 千年惟左公,貝爾斯《左宗棠傳》

小編最佩服的古人就是左文襄公,特別是在當前的民族矛盾形勢下,更易讓人追思左公。附離剛好也對左宗棠感興趣,於是讀了貝爾斯寫的《左宗棠傳》,以下是他的讀書筆記。

十尺齊鬆萬里山,連雲攢簇亂峰間。

應同笛裡迎亭柳,齊唱春風度玉關。

讀罷《左宗棠傳》,夜不能寐。感動於左文襄公生平際遇,感動於每度華夏將傾,總有如左公這般“天生德於予”之人,下學上達、立心捨命、恪矢公忠,唯“知我者其天乎!”迴應先賢爾。

1937年,美國海軍陸戰隊上尉W·L·貝爾斯著成《左宗棠傳》並在上海出版。“左宗棠去世後的大約25年間……大清帝國衰亡的趨勢進一步掩蓋了左宗棠為挽救帝國所付出的巨大努力……於是他很少受到關注,幾乎被人遺忘。”作者著此書初衷在於“更清晰地闡釋這個傑出男人的一生”。

世人以曾、左並稱。左宗棠: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欺無負平生。曾國藩:論兵戰,吾不如左宗棠;為國盡忠,亦以季高為冠。國幸有左宗棠也!左公生性驕傲剛峻,40歲從軍至73歲病逝,幾乎一直呆在戰場。“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 既是左公對自己的勉勵,也是他一生的寫照。一百多年後回看左公戰鬥的一生,以其善戰之能,建不世功業,可謂厥功尤偉,揚歷中外。

1

步步為營 VS 神出鬼沒

太平軍作戰,如遊牧民族一般,對城市任意地攻克、搶掠又放棄,他們兵多將廣,反覆殺進殺出、來去迅捷、不做糾纏、戰而不佔,使清軍常常限於被動應付,疲於救火而不得不分散軍力,導致戰爭初期清軍屢吃敗仗。左公進入戰場之後,當即選擇了步步為營穩紮穩打的戰略應對,他總是要求一邊征戰一邊重建,一方面以屯田養民恢復元氣為湘軍輸血,一方面志在限制敵人的活動範圍,伺機給予致命一擊,自江西、湖北、安徽至江蘇、浙江後福建、廣東,逐步肅清。

2

和而不同 VS 同而不和

在左公奉命由福建前往陝甘上任之時,朝廷已先後派出僧格林沁、曾國藩、李鴻章擔負剿滅捻軍任務,捻軍被迫向西運動眼看入陝,朝廷因此急劇擔心捻回合謀發威而催促左軍加快行程。然而左公判斷:一是捻軍已然不足為懼,因為朝廷幾乎派出了所有大人物來對付捻軍,所以自身當務之急首要為作戰準備而非倉促進軍。二是陝甘本已回亂,與朝廷擔心的捻回聯合相反,他的作戰意圖恰恰是要把捻軍驅入回軍之中,他認為兩支不同人生觀的軍隊攪在一起,註定只能加速失敗。果然捻軍未能與回軍聯合,最後被左、李聯合剿滅。

3

直搗黃龍 VS 圍魏救趙

在經歷慘烈戰爭得以肅清陝西回亂後,左公深刻認識到回軍企圖獨佔與太平軍企圖顛覆、捻軍打家劫舍的本質不同,他發現了回亂根源所在,於是調動幾路大軍,直指最終目標新舊教教主所在地。新教教主動員了一切力量,但一開始沒能採取大規模集結隊伍,正面把左公逼出甘肅的打法,而是企圖圍魏救趙,想通過重新滋擾陝西而把左軍引出甘肅。左公只在陝西留下必要的守軍應對,仍然堅持既定決心不變,此時新教教主重新整肅隊伍為時已晚最終授首,舊教教主隨後也迫於左公必勝的意志而主動投降。

4

緩進速決 TO 眾之所歸

左公有著堅毅的身體和頭腦,他具備在任何嚴酷考驗下都不會有絲毫動搖的意志與決斷,他對自己極度自信而非自欺,因為他總是能夠恰如其分的評估自身能力。為抗禦外侮收復新疆,左公認真備戰兩年多,也許這是這位60歲老人最艱難的時期,他把機器引入西北,在甘肅開發羊毛產業,命令軍士投入地方生產,與朝廷力表異議,最終“且索性幹去而已”,使我們在那個屈辱的時代得以“我之疆索,尺寸不可讓人”。

以上,謹對左文襄公生平所作的一絲功課,難表偉人萬一。同時也對作者貝爾斯致敬。最後再容我感嘆一下:第一,作者對軍事觀察判斷之深入、戰例剖析之詳細,令人折服;第二,作者對中國人性人心洞悉洞察的能力,令人驚歎;第三,作者對中國疆土方輿、地形地貌所做的功課,令人汗顏。第四,作者對中國的一切懷揣敬佩,充滿善意,再次致敬。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