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的第二次遷都之爭:南京?武漢?北京?誰才是最終贏家

中華民國立國伊始便經歷了一次遷都。孫中山辭職,袁世凱並沒同意前者南下就任臨時大總統的要求,反而將首都遷至了北洋軍閥的老巢、同時也是清舊都的北京城。雖然革命派在這一問題上做出了巨大的妥協,但南北議和畢竟避免了南北戰爭,中國百姓因此躲開了一次生靈塗炭,也是萬幸之事。

中華民國的第二次遷都之爭:南京?武漢?北京?誰才是最終贏家

只可惜中國百姓似乎註定了多災多難,南北戰爭沒有避免,只是被延時了。1913年宋教仁遇刺、袁世凱借款於國外,引發二次革命;1915年袁世凱稱帝建立中華帝國,雲南率先獨立成立護國軍並引發護國戰爭;1917年段祺瑞執政,拒絕恢復《臨時約法》和召集國會,引發護法戰爭……中華民國在動亂中逐漸分裂為幾大軍閥的勢力範圍。1918年7月,雲南和兩廣人士退出國會成立了廣州軍政府,中國再一次形成宏觀上的南北對峙與微觀上的群雄割據。

中華民國的第二次遷都之爭:南京?武漢?北京?誰才是最終贏家

北洋時期的軍閥割據與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頗為相似,只是三國最終由北向南統一,北洋時期的中國版圖卻是由南而北統一。1925年,廣州軍政府改組為國民政府,組建國民革命軍開始北伐,這一戰,被稱為北伐戰爭。

從1912年南北議和到1925年北伐戰爭之間間隔了13年,但事實上北伐戰爭只是南北議和的另一面。如果當初革命派不向袁世凱讓步,那北伐戰爭便會發生在1912年,只是勝利到底屬於南方還是北方,卻不得而知了。

中華民國的第二次遷都之爭:南京?武漢?北京?誰才是最終贏家

北伐戰爭發生的時候,中國北方主要分為孫傳芳、吳佩孚、張作霖三大勢力。僅十萬軍隊的國民革命軍一路攻城掠地,先後攻克了武漢與南京。在此情況下,廣州已經不再適合作為北進的國民政府的首都而存在,遷都之事也漸漸提上議程。

只是沒想到,北洋軍閥還沒有盡數消滅,國民革命軍自己先內鬥起來,於是便有了中華民國的第二次遷都之爭。

中華民國的第二次遷都之爭:南京?武漢?北京?誰才是最終贏家

1926年,國民革命軍攻佔武昌,於武漢成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國民政府委員臨時聯席會議”並行使中央最高職權——這意味著國民政府正式遷至武漢。1927年4月,蔣介石在南京另立南京國民政府,南京成為國民政府的另一個首都,這便是民國史上著名的“寧漢分裂”事件。

中華民國的第二次遷都之爭:南京?武漢?北京?誰才是最終贏家

“寧漢分裂”使國民政府的首都一分為二,但事實上定都之事在國民政府內部早有爭議。最早是民國“副刊大王”孫伏園寫的《計劃中的北京》:“那麼所謂新都者,當然要有若干個。廣州也,武漢也,南京也,北京也,都是。”孫伏園雖然羅列了這麼多城市,但其心儀的還是北京,之後孫與林語堂等人還對定都北京做了七條方案,不過這些終究是文人之言,很難影響政治家們的決策。

中華民國的第二次遷都之爭:南京?武漢?北京?誰才是最終贏家

北伐戰爭之後,國民政府的遷都之爭才真正白熱化。1926年底,國民政府分化成了“立即遷移”派和“暫緩遷移”派,前者以孫科為首,認為革命形勢大好,廣州方位過於偏遠,對中原之事“鞭長莫及”;後者以吳玉章為首,認為武漢三面受敵,不便於定都。不過廣州的爭論最終沒有改變軍事上的變化,1927年國民政府的首都還是分成了武漢與南京。

中華民國的第二次遷都之爭:南京?武漢?北京?誰才是最終贏家

1927年9月,寧漢合流,武漢一切的首都職能併入南京。1928年,隨著國民革命軍統一全國,遷都於北京的呼聲再次高漲。最終蔣介石頂住了壓力,將直隸改為河北省,將北京改為北平,國民政府的第二次遷都之爭,也終於塵埃落定。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