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垣印記」中國共產黨早期黨員——革命烈士陳鏡湖

中國近代史 馮玉祥 李大釗 孫中山 方誌張垣 2017-05-15
「張垣印記」中國共產黨早期黨員——革命烈士陳鏡湖

張 垣 印 記

編者按

1933年5月12日,愛國將領馮玉祥派陳鏡湖(中共內蒙古特委書記、化名李鐵然,曾任宋哲元部旅長,公開身份是國民黨黨員)由張家口赴張北,組織內蒙古革命力量參加抗日。途經張北縣樺樹樑時,被當地的反動民團殺害,時年32歲。陳鏡湖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黨員,為熱河、內蒙古地區建立和發展黨的組織,為組建領導抗日武裝,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今天向大家介紹革命烈士陳鏡湖。歡迎大家在文章後與我們留言互動。

「張垣印記」中國共產黨早期黨員——革命烈士陳鏡湖

革命烈士陳鏡湖

陳鏡湖,字印潭,號小秋,又名龍川,1901年出生在吉林省建平縣一個較富裕的農民家庭。父親陳君是私塾先生。陳鏡湖8歲起隨父讀書。建平縣成立新式學堂時,父親送他到離家數十里的高等小學就讀。他學習成績名列前茅,享有“鐵桿文章陳龍川”的美譽。

1918年秋,陳鏡湖以優異成績考入天津直隸省立第一中學(以下簡稱直一中)。他品學兼優,受到同學們的愛戴。當五四風暴席捲海河之際,儘管他還是低年級學生,仍被擁戴為學運領導人之一。1919年5月6日,天津學界在北洋大學召開了中等以上學校學生代表會議,他是直一中的學生代表之一。會後,他和於方舟向全校傳達了會議精神,直一中立即沸騰起來,紛紛訂立愛國公約,成立陳鏡湖雪恥救國團等愛國組織。5月中旬,天津學生紛紛走上街頭掀起講演鼓動高潮,陳鏡湖多次到鬧市區慷慨陳詞發表演說。5月23日,天津大中專學生舉行總罷課,學聯又派代表分4路赴各省聯絡。陳鏡湖等人經北京直抵廣州,一路鬥志昂揚,演講串聯,表達津門學子的愛國熱忱。

在五四精神激勵下,同年秋,天津學界掀起以救國圖強為宗旨的集會結社熱潮。在以周恩來為首的覺悟社成立同時,以直一中學生為骨幹,於方舟、陳鏡湖等人發起成立了新生社。1920年4月又出刊《新生》雜誌,傳播新思想。同年秋,在李大釗指導下,覺悟社、新生社均改為馬克思主義研究會。陳鏡湖也得以結識李大釗等革命先驅,耳濡目染,思想境界有了新的昇華。

1922年8月,陳鏡湖考入南開大學文科,心情無比激動。入學前,他在天津普樂照相館,和同鄉同學杜真生等在模型船上合影留念。他在照片上親書:“於民國十一年八月二十四日上午乃在直一中最後一日及南開大學頭一日之形態,內寓二意焉。其一一在前一在後,同登一舟共登彼岸,世之所謂同舟共濟此意也。其二人當自強,不畏波濤之洶湧,二人搖櫓具有向上之氣概,堂堂儀容,勇往直前,世之所謂乘長風破萬里浪其斯之謂歟。書於此以志”。寥寥百餘字,一個熱血男兒壯志豪情躍然紙上。

陳鏡湖在南開大學一邊刻苦學習,保持優異成績,一邊積極從事進步學生活動。入學不久就和部分志同道合同學成立了嚮明學會。還利用《新民意報》副刊創辦了《嚮明學會半月刊》。在1923年1月第一期上發表了《嚮明宣言》。同期還發表陳鏡湖的文章《對陶行知先生在南開大學講演後的感想》,提倡用科學方法去研究和解決社會問題。

在努力求索中,陳鏡湖從一名追求民主自由的熱血青年逐步向一名共產主義戰士過渡。他是天津首批社會主義青年團員之一。天津檔案館保存的1924年天津團地委向團中央報送的團員名單共32人,第七名即陳鏡湖,並註明“負責組織工作”。1923年,他由李大釗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此義無反顧地踏上革命的艱苦征程。

在中國共產黨幫助下,由孫中山主持的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在廣州召開。李大釗參與大會領導工作。雙重黨籍的共產黨人以各省代表身份參加大會。瞿秋白、毛澤東、林伯渠、李維漢等著名共產黨人都是大會代表。陳鏡湖是直隸省6名代表之一,也是與會最年輕的代表之一。大會正式代表百多人,其中共產黨人20人左右。十天會期,朝夕相處,國共兩黨要人都對這位年輕的共產黨員留下了印象。

參加國民黨一大是陳鏡湖革命歷程的一個轉折點。從此他的一切行動都以革命需要為轉移。不久,中共北方區委派陳鏡湖到內蒙古地區開展黨的地下工作和兵運工作。他的公開身份是馮玉祥部騎兵第二支隊隊長。他走上了職業革命家的道路,先後到熱河、察哈爾、多倫等地調查研究,從事革命活動。根據調查情況,他寫了《洛吳對內蒙之新政策》一文,發表在黨中央機關刊物《嚮導》第七十五期上(1924年7月23日)。文中深刻揭露盤踞在洛陽的軍閥吳佩孚,與蒙古王公勾結,狼狽為奸,奴役盤剝廣大蒙漢民眾的罪行。

9月直奉戰爭爆發,作為直系的馮玉祥部攻打熱河。陳鏡湖以熱河民軍司令的身份率部進駐承德。10月,馮玉祥回師北京發動政變,並在共產黨推動下,倡導國民會議運動,誠邀孫中山先生北上共商國是。孫中山於11月10日發表了著名的《北上宣言》,接受召集國民會議的主張。孫中山隨即北上,於12月4日抵天津。李大釗派趙世炎專程到天津迎接孫中山,陳鏡湖也數次到孫中山寓所拜訪,請教和探討國民革命等有關問題。

孫中山抵京後,北方區委派一批人分赴各地作為孫中山先生的北上特派宣傳員。陳鏡湖奉派回熱河宣傳孫中山北上的意義。國民會議促成會於1925年3月1日在北京召開,陳鏡湖作為熱河代表出席會議。會議期間,3月12日孫中山先生病逝,舉國哀慟。陳鏡湖以熱河代表身份參加奠祭,痛哭偉大的革命先驅。

「張垣印記」中國共產黨早期黨員——革命烈士陳鏡湖

革命烈士陳鏡湖

不久,為加強蒙區黨的工作,中共北方區委在熱察綏地區建立4個工作委員會,陳為熱河工委負責人。他的公開身份是國民黨熱河省黨部負責人。他充分利用這一身份從事革命活動,1925年紀念五四運動六週年時,以省黨部名義召開了紀念大會和舉行盛大遊行,他還發表了演講。

為把內蒙古地區的革命鬥爭推向深入,北方區委於1925年在張家口成立了作為黨的統戰組織內蒙古工農兵大同盟,李大釗任書記,趙世炎、韓麟符為副書記,陳鏡湖等人為執委。

1925年12月,陳鏡湖率部向熱河進軍,以策應倒戈反奉的郭鬆齡部。郭部失敗,馮部也在張作霖、吳佩孚的夾擊下失利,節節西撤。1926年9月,馮玉祥在共產黨的幫助下決心重振旗鼓,舉行了著名的五原誓師。馮部進入陝西后,馮玉祥將陳鏡湖部騎兵歸併別部,派他到蒲城縣當縣長。他在任縣長不到1年時間裡,大刀闊斧,為民作主,懲治豪強,興辦教育,積極倡導三民主義,政績卓著。被蒲城民眾稱讚為“勤政愛民的好縣長”。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中國共產黨為總結教訓,繼續開展革命鬥爭,於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在武漢召開了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陳鏡湖作為內蒙古黨組織兩名代表之一出席大會。正當他奔走呼號貫徹五大會議精神時,馮玉祥也追隨蔣介石參與排共逆流。陳鏡湖憤然離開馮部,回到白色恐怖下的北京,在北方區委(後改順直省委)領導下堅持鬥爭。

中共中央為加強熱察綏地區的工作,於1929年2月將原隸屬於順直省委的內蒙古特別支部,改為直屬於中央的中共內蒙古特別委員會。鄭丕烈任書記,陳鏡湖為委員。

1930年6月,中共順直省委及內蒙特委遭空前破壞,大部分黨的負責人被捕,黨組織一時陷於癱瘓。陳鏡湖雖然倖免,但也失掉黨的關係。此刻,他百感交集,和他一同投身革命和並肩戰鬥的戰友,有的血染大地,有的身陷囹圄,有的投敵變節,有的落荒而走。他雖身處逆境,卻堅信革命必將最終勝利。但漫漫長夜,沒有黨組織,猶如沒孃的孩子,他一時不知所措。黨啊,您在哪裡?他在冥思苦想中,一個念頭油然而生:“到共產國際去找黨”。當他把這一想法告訴戰友劉剛時,劉剛嘆道:“關山重重,千里迢迢,談何容易!”“可我們總得找黨啊!”這句話說到了劉剛心坎上,他連連點頭。陳鏡湖又說:“與其在國內無目標的去找,莫如到共產國際去。”兩顆心融在了一起。他們深知自己都是上了黑名單的人,無法公開邁出國門,只有走穿越外蒙進入蘇聯這條路。外蒙古地域遼闊,氣候多變,環境惡劣,大都是茫茫草原和人跡罕至的荒漠。敢於走這條路的人,需要相當的勇氣和膽略。1930年夏秋之交,兩名年輕共產黨人邁著堅毅步伐,踏上了這艱難之旅。他們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重重困難,終於獲得成功。當他們在莫斯科找到共產國際中共代表團,自報家門敘述了一路坎坷後,聞者無不驚疑唏噓。返程時,共產國際派汽車把他們送達中蒙邊界。

受命於危難之際,陳鏡湖和劉剛立即著手重建中共內蒙特委。他們兩人在熱察綏廣大地區,跋山涉水,尋找一個個失散的同志,祕密串聯,熱情鼓動,使塞北大地又現生機。特委重建後,陳鏡湖任臨時書記,從此化名李鐵然。1931年10月2日在熱河灤平縣金溝屯召開了內蒙古各旗縣黨組織代表會議,正式選舉了新特委,陳鏡湖任書記,劉剛為委員。陳親手起草了《內蒙黨報告》報送黨中央,報告會議經過及新特委的組成情況。內蒙古黨的工作又翻開新的一頁。

「張垣印記」中國共產黨早期黨員——革命烈士陳鏡湖

革命烈士陳鏡湖

九一八事變前後,亡國慘禍,迫在眉睫。特委一建立就面臨抗日救亡這個大課題。

陳鏡湖來到較偏僻的圍場縣開展工作。1931年7月,日本人在吉林省一手製造了萬寶山慘案。東北各地民眾紛紛組織慘案後援會,聲援受難同胞。熱河省內紛紛效法。後援會開展幕捐及集會遊行活動,增強了廣大群眾的愛國意識。內蒙古各旗縣黨組織代表會議後,特委的工作重點又初步轉到發動群眾抗日救亡上來。一方面啟發群眾的愛國覺悟,一方面著手對一些地方武裝進行教育改造,進行備戰。

1932年,陳鏡湖還在北平、圍場發展王逸倫、惠世如等人入黨,並送王到黨中央去學習。

九一八事變一週年時,陳鏡湖以特委名義起草了《為紀念九一八反對日本帝國主義進攻熱河告蒙漢勞民眾書》。1932年12月他又起草了《內蒙古特委書記李鐵然報告書》上報中央,提出把反日“各項鬥爭走向我黨的政策方面來”。

同年末,陳鏡湖赴上海向黨中央彙報工作。1933年初回北方前,中央負責北方工作的孔原接待了他和王逸倫。當陳、王回抵塘沽時,山海關戰事已發,形勢緊急。在北平,陳鏡湖與王逸倫及剛抵北平的劉剛,租一客房召開了特委緊急會議。根據中央指示和當前形勢,確定特委的緊急任務是:“立即發動群眾,著手組織抗日武裝,特別是在日軍進攻熱察綏時,開展武裝鬥爭”。他又起草了以特委名義發出的《給熱河朝建地區義勇軍支部的指示信》和以蒙漢抗日同盟軍事委員會名義發出的《堅決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宣言》。會後,三人又分赴各地領導抗日救國鬥爭。

1933年2月下旬,日軍大舉進攻熱河。義勇軍雖頑強抵達,但東北軍節節敗退,熱河陷入敵手。陳鏡湖目睹國土淪喪,痛心疾首。

熱河淪陷,平津危急!察綏危急!值此關頭,在共產黨幫助下,馮玉祥赴張家口組建察省民眾抗日同盟軍。共產黨先派宣俠父等人赴張家口與馮共商大計。隨即又組成了以柯慶施為書記的前敵委員會。因陳鏡湖在馮部工作過,中央急調他到同盟軍工作。接指示後,他欣喜非常,立即部署特委工作,除留少數黨員就地堅持鬥爭外,大部分人隨赴張家口,並派惠世如化名魏永堅到北平建立特委交通站,負責柯與陳之間的聯繫。到張家口後,他立即與柯慶施在金臺旅館會面,商談工作。陳鏡湖到來,馮非常高興。因曾共過事,對陳鏡湖很欣賞,便留陳在同盟軍總部任參議。從此,陳鏡湖一面領導特委工作;一面以參議身份並利用老關係,廣泛接觸各界人士,擴大黨在同盟軍中的影響。

1933年5月1日,多倫失守,沽源相繼淪陷。日軍向察省腹地步步逼進。陳鏡湖為組織抗日力量日夜奔波。5月12日,他受馮玉祥將軍委託,帶領參謀朱耀遠和警衛員小王從張家口乘汽車去張北一帶點驗武裝隊伍,途中遭反動民團襲擊,在戰鬥中,陳鏡湖不幸中彈犧牲,年僅32歲。

陳鏡湖為組建察省民眾抗日同盟軍做了大量工作。他犧牲半月後,5月26日,察省民眾抗日同盟軍宣佈正式成立,在張家口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抗日同盟軍成立大會,公推馮玉祥為總司令。六七月間,同盟軍血戰察東收復失地。8月,在同盟軍總部大院修建了民眾抗日同盟軍收復察東失地陣亡將士紀念塔,塔身鐫刻陣亡官兵153人的英名,陳鏡湖名列第二位。

陳鏡湖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黨員,為熱河、內蒙古地區建立和發展黨的組織,為組建領導抗日武裝,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遼寧省人民政府於1983年1月7日追認他為革命烈士,同年12月7日,在建平縣隆重舉行陳鏡湖革命烈士追認大會及謁陵儀式,1984年10月,又舉行了陳鏡湖烈士陵園和烈士紀念碑落成典禮。陳鏡湖烈士的高大形象,猶如塞北高原上的青松,永遠挺拔,萬古長青!

(文章摘選自中國軍網烈士名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