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炮擊金門時空投臺灣的吳化文寫給胡璉的信策反起義傳單

中國近代史 吳化文 胡璉 葉飛 紅色收藏家姜小平 2017-05-18

1958年炮擊金門時空投臺灣的吳化文寫給胡璉的信策反起義傳單

1958年炮擊金門時空投臺灣的吳化文寫給胡璉的信策反起義傳單

吳化文寫給胡璉的勸降信傳單

傳單內容:

伯玉兄:

我們自兗州分別以來已十餘年了。

近聞我兄擔任金門的防衛任務,未知你對前途是什麼感想,不過從金門所的形勢,在金門地區,最近我陸海空軍的聯合行動,以及全國人民對解放臺灣的決心和準備上來看,我實在不能不為我兄存在著極大的焦慮。

從前濟南解放之役,我認為為大勢已去,為了減少軍民的死亡,就毫不猶豫的率部起義,歸向人民。人民對我是愛護備至的,起初我在心理上,曾經也有些顧慮。共產黨真的對我不究既往嗎?不久即知道共產黨是要把我栽培成為一個很好的幹部,我現在一直任浙江交通廳廳長,一家人過著安定愉快的生活。假使我當時不歸向人民的話,一方面不知要死多少人,而我個人也可能戰死或是被俘。這樣對於我個人,以及因戰事傷亡的人,又有什麼好處呢?

我輩都將年邁古稀,還能再活多少年,過去我們走錯了路,現在可以在轉眼之間彌補過去的一切。當此可以造福人類,有利國家的緊要時機,為國家為同胞為個人與未來的孩子們著想,我兄都應該當機立斷,投向祖國的懷抱。情況迫切,欲言不盡翹首金門不盡依依。望兄深加保重,尤盼早聞佳音。

弟 吳化文 啟

1958年炮擊金門時空投臺灣的吳化文寫給胡璉的信策反起義傳單

吳化文(1904年—1962年),字紹周,山東人,原馮玉祥部任參謀,他先是追隨馮玉祥,後投奔蔣介石,再投靠汪精衛,又反投蔣介石,最後加入解放軍,解放南京城,打下偽總統府。

解放後,吳化文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級解放勳章。其他有些官兵也得到了不同級別或種類的勳章或獎章。吳化文轉至地方工作後,被任命為浙江省人民政府委員、浙江省人民政府交通廳廳長,1959年起任浙江省政協副主席。


耐人尋味:揭祕解放軍炮擊金門的前前後後(來源於:環球時報)

1958年炮擊金門時空投臺灣的吳化文寫給胡璉的信策反起義傳單 人民解放軍炮兵某部在炮擊金門前表決心

編者按:從1948至1958年,世界兩大陣營之間經過軍事或準軍事對抗完成了世界戰略地圖的精確製作過程。1958年發生在中國東南沿海金門海域的獨特戰爭,成了這10年中精彩而又耐人尋味的一戰。

“今天開炮,時機選擇得當”

1955年萬隆會議後,毛澤東和中共中央逐步確立了爭取和平解放臺灣的方針,但這一努力遭到了美國政府的阻撓。1956年的“波匈事件”(波蘭和匈牙利國內爆發的反對蘇聯干涉其內政的大規模群眾運動)後,美國調整了對社會主義陣營的冷戰政策。1957年6月28日,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在舊金山發表演說,毫不掩飾地道出要消滅一切社會主義國家的圖謀。從這年12月起,美國先是中斷了中美大使級會談,繼而慫恿逃到臺灣的蔣介石集團對大陸沿海進行騷擾破壞,妄圖通過製造既成事實把臺海兩岸的分裂狀況永久固定下來。1958年5月,美國在臺灣成立“美軍聯合協防軍援司令部”。

在美國艾森豪威爾政府的慫恿和包庇下,臺灣方面不斷出動飛機深入祖國大陸內地,在雲南、貴州、青海、四川等地空投特務、散發傳單,甚至對福建沿海地區進行轟炸。與此同時,蔣介石政府還不斷向金門、馬祖等靠近大陸的島嶼增兵,至1958年夏季,金、馬兩地的兵力已達10萬之眾。臺灣海峽的局勢日趨緊張。

金門列島位於福建南部廈門以東,距大陸約5.5海里,分為大金門和小金門兩島,附近還有大擔、二擔兩個小島被蔣軍困守,他們不斷對福建沿岸進行騷擾。

1957年12月,由鐵道兵承建的連接福建鷹潭和廈門之間的鷹廈鐵路通車,這極大地提高了福建前線的國防運輸能力。12月18日,毛澤東作出批示:“請考慮我空軍1958年進入福建的問題。”

1958年6月30日,中國政府發表聲明,限定美國政府在15日內恢復中美大使級會談,“否則,中國政府就不能不認為美國已經決心破裂中美大使級會談”。中國政府發表聲明的次日,杜勒斯親自站出來發表講話宣稱,如果中國政府同意更改會談地點,美國政府將派它的駐波蘭大使參加會談。但是,杜勒斯在談話中還表示,美國不會向中國限定舉行大使級會談的“最後通牒”低頭。

7月15日,就在中國政府為中美重開大使級會談限定的最後期限到達之時,新中國領導人非但沒有等到美國人重開談判的答覆,相反,卻得到了美國出兵黎巴嫩,干涉伊拉克革命的消息。美國的霸道行徑使得世界輿論為之譁然。美國出兵中東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臺灣海峽的緊張局勢,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它後來對臺灣局勢的反應能力。偏安一隅的蔣介石集團也想趁火打劫,於7月17日宣佈進入“特別警戒狀態”,同時加緊針對大陸的軍事演習和空中偵察,擺出一副反攻大陸的架勢。此時,中國人民解放軍炮擊金門的方案已在案頭,毛澤東果斷決定,“今天開炮,時機選擇得當”。

聶鳳智旗開得勝,解放軍劍指金門

美國入侵黎巴嫩事件發生後,毛澤東於7月15日至18日連續召開會議,分析情況,研究對策,作出了炮擊金門、以實際行動聲援中東人民革命的決定。7月18日晚,在召集各軍事部門負責人開會時,毛澤東談到:金門炮戰,意在擊美。支援阿拉伯人民的反侵略鬥爭,不能僅侷限於道義上的,還要有實際行動。金門、馬祖是中國的領土,打金門、馬祖,懲罰國民黨軍,是中國的內政,敵人找不到藉口,但對美帝國主義有牽制作用。

根據他的設想,這一戰役將以地面炮兵打擊為主,準備打兩三個月,再以空軍兩個師在炮擊的同時或稍後轉場南下,分別進駐汕頭和連城,準備下一步作戰。當夜,中央軍委召開會議,對炮擊金門做了進一步的安排。隨後,經中央軍委批准成立了以福建省委書記、福州軍區司令員葉飛為首的前線指揮所,還分別成立了以福州軍區空軍司令員聶鳳智和東海艦隊副司令員彭德清為首的空軍前線指揮所和艦隊前方指揮所。

7月下旬,福州軍區空軍部隊冒著連日暴雨順利完成了入閩轉場任務。

臺灣軍方在得到我空軍進入福建的情報後,企圖趁我軍立足未穩之際先發制人,不斷派機騷擾福建前線。從7月29日至8月14日,福州軍區空軍旗開得勝,接連擊落擊傷臺灣方面美製戰機9架,取得了福建沿海地區的制空權。

聞聽金門炮響,蔣介石一連說了三個“好”

雖然福建前線連日大雨,但炮轟金門的各項準備還是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就在金門作戰即將開始的時候,7月21日,蘇聯駐華大使尤金突然造訪,向毛澤東提出蘇軍在中國沿海設立“長波電臺”和建立中蘇“聯合艦隊”的要求。後來,赫魯曉夫親自來華解釋此事,遭到了毛澤東的斷然拒絕。中蘇關係的橫生枝

節迫使毛澤東不得不將精力分散開處理此事。7月27日上午,毛澤東寫信給彭德懷和黃克誠,推遲了戰役的發起時間。

8月6日,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得到確切情報:中國大陸方面準備炮擊金門。同一天,臺灣當局宣佈:臺澎金馬地區進入緊急備戰狀態。臺海局勢陡然緊張起來。1958年炮擊金門時空投臺灣的吳化文寫給胡璉的信策反起義傳單

8月21日下午,毛澤東在北戴河召集有關人員研究炮擊金門的具體方案。根據葉飛將軍在1984年回憶,當他彙報完作戰計劃後,毛主席突然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你們用這麼多的炮打,會不會把美國人打死啊?當時,國民黨軍隊中美國顧問配備到營一級。葉飛答道:那是打得到的。主席沉吟半晌,又問:能不能避免打到美國人?葉飛答:避免不了。聞聽此言,毛澤東沒有表態,只是宣佈散會。第二天繼續開會時,毛澤東下了決心:那好,照計劃打!並要葉飛留在北戴河指揮戰鬥。

1958年8月23日下午17時30分,炮擊持續了兩個多小時,發射炮彈3萬發,擊斃擊傷國民黨中將以下官兵600餘人,兩名美軍顧問也在炮擊中喪生。據說,前線戰報傳到北戴河時,毛澤東閱後問身邊的總參作戰部長王尚榮將軍:“兩位‘大總統’那裡有什麼情況,請立即告我。”在毛澤東的眼中,此時閃現的並不只是那座小島,他關注的兩個目標,一個在臺北,一個在華盛頓。

根據美蔣雙方1954年12月4日簽訂的《美臺共同防禦條約》,美臺之間的戰略伙伴關係基本形成。儘管國民黨當局公開地為這個條約的簽訂表示歡欣鼓舞,但私下裡,美臺雙方對於“條約”的解釋存在明顯的差異。在該“條約”第六條中規定:所謂共同防禦的“領土”,“就‘中華民國’而言,應指臺灣與澎湖”,這顯然就將仍被蔣軍佔領的金門和馬祖等沿海島嶼排除在外。在臺灣方面和蔣介石的心中,始終有一個懸念:如果解放軍只取金、馬而不跨海攻臺,美國是否要根據上述條約出兵干涉?

8月23日的17時30分,遠在臺北的蔣介石剛剛準備吃飯,就收到了金門正在遭受猛烈炮轟的報告。聞聽此訊,已是七十古稀的蔣介石先是一怔,不一會兒眉頭舒展,連說了三個“好”,隨即命令左右:給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去訊求援。

炮轟金門前一天,蔣介石巡視金門

人民解放軍萬炮齊轟金門,打得金門守軍措手不及。臺灣老兵王先生回憶:“那天,吃過晚飯,幾個弟兄又來叫我去散步。我想起床底下還有兩件髒衣服要洗,就說:你們先去,我等一下去找你們。我剛給髒衣服抹上肥皂,解放軍的炮彈就鋪天蓋地地飛過來了,打得太準太猛,營區裡亮光閃閃一片煙塵,大地像裝了彈簧似的一跳一跳的,抖得人都站不住。弟兄們根本沒有防備,四下裡亂跑著躲避。幸好水房離營房比較遠,落彈不多,我就勢臥倒,滾到一個一尺來深的地溝裡,兩隻手抱住頭,心說:乖乖,聽天由命吧!後來知道,出去散步的弟兄們死了好幾位,掛彩的就更多了。阿彌陀佛,是那兩件髒衣服保了我一命。”

8月22日,也就是解放軍炮轟金門前一天,蔣介石的“國防部長”俞大維奉命匆匆飛抵金門視察防務。次日下午5時許,金門防衛司令官胡璉在北太武山麓翠谷的水上餐廳設宴款待俞大維。

此前兩天,蔣介石祕密巡視金門時,也曾在這個水上餐廳用膳。飯後,他召集金門守軍團以上軍官訓話,以手杖指點地形地物,告誡眾人要特別注意各級指揮所的安全。對於在場的胡璉和幾位副司令,蔣介石的訓話更為嚴厲:你們司令部的辦公室、宿舍區多沿著狹窄的北太武山谷地兩側建築,空間太小,又過於密集,完全暴露在敵火之下,一旦戰爭發生,敵機空襲,敵炮奇襲,極易遭受嚴重損害,造成指揮上很多不利,故應將司令部遷移,愈快愈好。在指揮作戰中難得幾回正確的蔣氏此番確實“英明”了一回。1958年炮擊金門時空投臺灣的吳化文寫給胡璉的信策反起義傳單

意外收穫:第一陣炮擊就消滅三名中將

讓我們回到炮戰之日的金門島。炮響之前,俞大維正與胡璉在招待所附近一塊平地上對坐交談。此時,人民解放軍的數千發炮彈從不同發射陣地彙集北太武山。

俞大維本能地蜷縮身體趴在地上,緊緊抓住胡璉的手臂說:“這裡不安全,你跟著我走!”胡璉看到他已被彈片炸傷多處,血流滿面。10分鐘後,待炮火稍稀時,俞大維被兩名憲兵攙扶著進入坑道,借微弱的燭光包紮傷口。當晚,這位“國防部長”就頭纏繃帶,被人抬上飛機返回臺北。

身處水上餐廳的三位中將副司令就沒那麼幸運了。巨炮響後,副司令趙家驤拔腿衝上連接水上餐廳與陸地的小橋,腰部被紛飛的彈片擊中,不治而亡。另一名副司令官吉星文在向水上餐廳匆匆走去的途中遭密集的彈片重創,急送醫院手術後,彈片被逐一取出,接著又調來一排兵獻了3000毫升的血,傷情稍加穩定,院方認為已無大礙。不料吉星文腹中仍殘留有一極微小的彈片未及時發現,3天后引發腹膜炎而亡。

第三位副司令章傑之死是炮擊次日黎明才確認的。炮擊過後,胡璉清點軍官時,惟獨不見章傑。至次日清晨,有人在水上餐廳附近發現了章傑若干殘碎遺物,並經其傳令兵辨認,證實章傑確已死亡。

1958年炮擊金門時空投臺灣的吳化文寫給胡璉的信策反起義傳單 人民解放軍炮兵積極練兵,隨時準備炮擊金門島上的國民黨軍隊

1958年炮擊金門時空投臺灣的吳化文寫給胡璉的信策反起義傳單

1958年8月27日,美國航母“埃塞克斯”號離開地中海,加入第七艦隊進入臺灣海峽附近。

蔣經國金門督戰,郝柏村差點被炸死

當年在金門的國民黨老兵回憶炮擊期間士兵的生活:大陸的炮雖然厲害,但不可怕,因為我們都鑽到洞庫地堡裡去了。真正可怕的是在洞庫地堡裡的生活。

你想想,10萬軍隊5萬百姓成天貓在地底下,蓬頭垢面,不見天日,靠定量配給的罐頭食品度日。好多人身體浮腫,營養不良,加上蚊蟲叮咬,缺醫少藥,得痢疾、胃病的人特別多。那時正是最熱的天氣,一天到晚出汗,又沒多餘的淡水洗澡洗衣,人長痱子衣長毛,每個地堡都成了一個“毒氣罐”。那確實不是人過的日子。

金門炮擊最激烈的時刻,蔣介石的兒子蔣經國被派到金門督戰。蔣介石對蔣經國說:“我最不放心金門,那個島離大陸太近,離臺灣卻很遠,我10萬將士人人抱定拼死一戰的決心,堅守5日,美國必會出兵助戰。如3天都守不到,那就沒有人會來救它了。你要常去金門,越有緊急情況越要去。金門必須確保無虞,那裡的事情辦不好,你就不要回來。”

有人計算過,蔣經國一生共去了金門123次。難怪郝柏村1993年卸任臺灣“行政院長”前,意味深長地重訪金門。他對官兵講得最多的一句話是:“守著大擔,守著金門,就是保衛中華民國的生存!”當年,38歲的郝柏村是蔣軍中最年輕的將軍,其駐守的小金門承受了解放軍發射炮彈總數的近一半,有578人陣亡。在一次視察途中,郝柏村如廁小解完剛離開,一發炮彈便擊中廁所的左角,他差點被炸死。

美軍6艘航母集結臺灣海峽附近

金門炮戰一開始,美國政府立即作出了強烈反應。總統艾森豪威爾命令駐紮在亞洲的美軍迅速完成作戰準備,同時下令從地中海的第六艦隊調出兩艘航空母艦駛過蘇伊士運河,加入臺灣海峽的第七艦隊。幾天後,臺灣海峽附近集結了6艘航空母艦(美國海軍當時在役的航空母艦共有12艘)、3艘巡洋艦、40艘驅逐艦、1個潛艇集群和20多艘後勤補給船隻。

艾森豪威爾對毛澤東選擇這樣的時機發動大規模炮擊高度重視。他懷疑這件事背後有蘇聯人撐腰。美國政府認為,如果失去了金門和馬祖,那麼接下去他們還將“失去”臺灣、日本、菲律賓、泰國、越南、韓國,進而威脅美國的根本利益。

8月27日,艾森豪威爾公開聲明:必要時將會協助臺灣方面協防金門和馬祖。他一方面怕丟失金、馬挫傷了臺灣軍隊的士氣,一方面又擔心一旦捲入中國內戰,則勢必陷入久拖不決的泥潭。當時的美國政府內有不少人叫囂對新中國使用核武器,國務卿杜勒斯甚至說:“我們的武器庫中有那麼多原子彈,留著有什麼用?”

在炮擊金門後的兩個多月裡,儘管美國政府和軍方向蔣介石提供了“響尾蛇”導彈和大口徑遠程火炮,但美國人始終與這場戰爭保持著一段微妙的距離。美艦都在距金門島3海里外拋錨,由國民黨士兵卸貨後運抵金門。

美國人沒看懂毛澤東的招數

按毛澤東最初的戰役構想,炮擊金門的目的是為了封鎖金門列島,迫使臺灣方面從金門撤兵,達到收復金門的目的。

在炮擊金門當日召開的政治局常委會上,毛澤東說:“我們的要求是美軍從臺灣撤退,蔣軍從金門、馬祖撤退。你不撤我就打。臺灣太遠打不到,我就打金、馬。這肯定會引起國際震動,不僅美國人震動,亞洲人震動,歐洲人也震動。在美國干涉臺海後,中央決定因勢利導,將金門和馬祖作為拴住美國人的兩根鉸鏈,使其如食雞肋,騎虎難下。”

據文獻披露,毛澤東在炮擊金門一週年後曾經對來華訪問的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說:“美國人沒有多大本領,他們以為我們(中蘇兩國)在炮打金門的問題上達成了協議。我們沒有想到打炮會引起這麼大的風波”,“美國人在黎巴嫩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反對,生怕別人打他。美國人沒有立刻弄清楚我們的目的,以為我們要打臺灣,就把他們的軍隊從地中海、太平洋、西太平洋、日本、菲律賓調來。等到地中海艦隊開到新加坡的時候,一看沒什麼事情了,就在新加坡停下來了,引起了印尼的恐慌。我們一罵,他們就退回菲律賓去了,住了兩個禮拜。可以看得出來,美國人這次部署很慌很亂。”

中美雙方互亮底牌

1958年9月4日,中國政府發表聲明,宣佈中國領海寬度為12海里,“一切外國飛機和軍用船舶,未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許可,不得進入中國的領海和領海上空”。聲明中,中國政府嚴正指出:“臺灣和澎湖等地尚待收復,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有權採取一切適當的方法在適當的時候,收復這些地區,這是中國的內政,不容外國干涉。”這個聲明向美國政府表明了中國人民捍衛祖國領海、領空的嚴正立場,又包含著試探美國底牌的意思。

果然,美國沉不住氣了,也亮出了底牌。就在聲明發表的當天,杜勒斯代表美國政府發表了措辭強硬的聲明,公然宣佈美國政府將會派兵協防金、馬;同時,杜勒斯又在同一份聲明中向新中國暗示,美國並沒有放棄通過中美大使級會談解決臺灣問題的希望。毛澤東後來評價道:“(杜勒斯的聲明),前面很硬,後面就軟了,就是雷聲大,雨點小。”

在9月6日的最高國務會議上,毛澤東在談到金、馬問題時,再次分析道:“(對於美國人),你不打他就不想談,要把這個絞索捏緊一下,他感覺到痛了,他說,好好好,我們來談吧。你不捏他就不談。”

周恩來說:我們做好了迎接核襲擊的準備

當金門島上炮聲隆隆時,作為東方集團的盟主蘇聯的態度卻很微妙。

炮戰開始時,赫魯曉夫擔心中國的行動擴大,會導致美蘇之間的衝突。

9月5日晚,蘇聯駐華臨時代辦蘇達利科夫面見周恩來。會見時,周恩來表示,中國炮擊金門、馬祖,如果打出亂子,中國自己承擔後果,不會拖蘇聯下水。次日,蘇聯外長葛羅米柯祕密來華,與周恩來進行會談。會談中,周恩來表示,中共中央已做好了迎擊美國可能對中國進行的局部戰爭,包括核襲擊的準備。據葛羅米柯回憶,毛澤東後來在與他會談時也表達了相同的看法。此次訪華,葛羅米柯特意帶來了核試驗的紀錄片,請中國領導人觀看。毛澤東看後淡淡地說:“中國人不怕核訛詐,如果美國人膽敢施行核打擊,中國就把政府遷到延安,然後繼續鬥爭。”

9月7日,護航的美國軍艦開向金門,毛澤東發出試探性命令:只打蔣艦,不打美艦。結果有數艘蔣艦中彈沉沒,而美國人見勢不妙,拔腿便撤。

“只要臺灣歸回祖國,我們可以同他合作”

10月6日,《人民日報》刊載了毛澤東以國防部長彭德懷名義發表的《告臺灣同胞書》:“我們都是中國人。三十六計,和為上計。”“你們與我們之間的戰爭,三十年了,尚未結束,這是不好的。建議舉行談判,實行和平解決。這一點,周恩來總理在幾年前已經告訴你們了。這是中國內部貴我兩方有關的問題,不是中美兩國有關的問題。”“美國人總是要走的,不走是不行的。早走於美國有利,因為它可以取得主動。遲走不利,因為它老是被動。一個東太平洋國家,為什麼跑到西太平洋來了呢?西太平洋是西太平洋人的西太平洋,正如東太平洋是東太平洋人的東太平洋一樣。這一點是常識,美國人應當懂得。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之間並無戰爭,無所謂停火。無火而談停火,豈非笑話?臺灣的朋友們,我們之間是有戰火的,應當停止。這就需要談判。當然,再打三十年,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大事,但是終究以早日和平解決較為妥當。何去何從,請你們酌定。”

《告臺灣同胞書》宣佈:“從10月6日起,暫以7天為期,停止炮擊,你們可以充分地自由地運輸供應品,但以沒有美國人護航為條件。如有護航,不在此例。”

10月13日,也就是《告臺灣同胞書》發表一週後,毛澤東在會見新加坡《南洋商報》撰稿人、著名報人曹聚仁先生時說:“只要蔣氏父子能抵制美國,我們可以同他合作。”毛澤東的這次談話後來被周恩來概括成“一綱四目”,並由張治中和傅作義通過信件方式轉達蔣介石的副手陳誠。

其中“一綱”是:只要臺灣歸回祖國,其他一切問題悉尊重總裁(蔣介石)與兄(陳誠)意見妥善處理;“四目”包括:臺灣歸回祖國後,除外交必須統一於中央外,所有軍政大權、人事安排等悉由總裁與兄全權處理;所有軍政及建設費用,不足之數,悉由中央撥付;臺灣之社會改革,可以從緩,必俟條件成熟,並尊重總裁與兄意見協商決定,然後進行;雙方互約不派人進行破壞對方團結之事。

鑑於美國在停止炮擊後,斗膽再次為臺灣軍艦進行所謂“護航”,福建前線於10月20日對金門再次進行炮擊。炮擊只打金門列島的工事、陣地和灘頭船隻。10月25日,毛澤東再以國防部長彭德懷的名義發表《再告臺灣同胞書》,著重揭露美國政府製造“兩個中國”的企圖。在《再告臺灣同胞書》中,毛澤東明確宣佈對金門“逢雙日不打炮”,“打打停停,半打半停”的策略,並告知臺灣人民:這“不是詭計,而是當前具體情況下的正常產物”。隔日炮擊的結果,一方面使金門繼續成為美國人脖子上的一根絞索,另一方面也使蔣介石不能從金、馬撤軍,繼續保持與大陸的聯繫,從而避免臺灣孤懸海外,成為美國製造“兩個中國”和“臺灣獨立”的藉口。

金門炮戰的高潮由此過去。

1979年1月1日,我國公佈了人大常委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告臺灣同胞書》,指出:“一箇中國”的立場,是兩岸合作的基礎,“希望臺灣當局以民族利益為重,對實現祖國統一的事業作出寶貴的貢獻”。

當天,國防部長徐向前發佈命令,福建前線部隊停止對大金門、小金門、大擔、二擔等島嶼的炮擊。

炮擊金門影響深遠

炮擊金門是國共之間武裝鬥爭的延續。從戰略角度看,這次特殊“內戰”的雙方都不約而同地著眼於當時美國的對華政策,並對中蘇關係產生了重大影響。對此,炮擊金門的直接指揮者葉飛將軍曾說:“金門炮戰是我們與美國互相摸底的一齣戲,一出很緊張很有意思的戲。”

金門炮戰並沒有如美蘇曾顧慮的演變為一場大戰,其主要原因在於毛澤東始終控制著戰場上的主動,一步步按照自己的目的去打。在達到目的後,又適時地將其轉變為政治和外交鬥爭。

金門炮擊已成為歷史。時至今日,每逢中國傳統節日,金門與廈門都會響起陣陣轟鳴聲。但這已不是兩岸互相對峙的炮火,而是相互祝福的陣陣禮花。持續20餘年的炮戰非但沒有泯滅海峽兩岸炎黃兒女的手足情,反倒加深了兩岸人民的民族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