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清之戰:曾立昌北伐援軍的失敗,斷了洪秀全取清帝而代之的念想

曾立昌(1826-1854年),太平天國將領,廣西潯州(今桂平)人。參加太平軍後,因避韋昌輝,諱改名為曾立滄。1853年,任太平軍指揮,5月,太平軍出師北伐,與陳仕保鎮守江蘇揚州五個月,清閩浙總督慧成、署漕運總督查文經、漕運總督福濟、左副都御史雷以誠、欽差大臣琦善等先後來犯城圍合,曾立昌憑城扼運河固守,後又升檢點。在揚州守衛戰中,曾立昌充分地表現出了一個優秀守將的風範,開始在太平軍將領中嶄露頭角,後為東王楊秀清所器重。11月,天王派賴漢英來救,從三汊河進揚州,擊潰清軍包圍,曾立昌會同賴漢英等軍及大部分民眾撤出揚州,經瓜洲迴天京,敘功升為夏官又副丞相。

臨清之戰:曾立昌北伐援軍的失敗,斷了洪秀全取清帝而代之的念想

當北伐軍被阻天津靜海時,林鳳祥派出的信使回到天京請求增兵。楊秀清即以曾立昌堅忍不拔,有大將才而被任命為主將,與夏官副丞相陳仁保、冬官副丞相許宗揚於1854年2月4日率軍由安慶率師15軍,共7500人北援,3月10日,進入江蘇碭山、蕭縣。3月11日到盤龍集(蟠龍集),在包家樓渡過黃河,3月17日,援軍攻克豐縣,在江蘇豐縣劉家莊整頓隊伍,即分三路向山東挺進,疾趨千里,勢如破竹。當援軍途經江蘇、山東省時,由於黃河連年決口,水災嚴重,難民很多,北伐太平軍援軍一到,當地大批的捻黨、鹽販、白蓮教徒、天理教徒、災民、饑民、水手等紛紛加入到太平軍中,使得援軍隊伍一下子迅速擴大了起來。可惜,這些新兵大多保留著自己原有組織和領袖,因而不願服從新加入的太平軍的指揮和約束,肆意破壞軍紀,無論在勝利面前還是在給養缺乏、清軍以重兵威脅之際,多數新兵都經不住嚴峻考驗。

北伐援軍突然逼近山東時,山東巡撫張亮基和布政使崇恩仍奉清政府命令率兵駐紮在直隸景州一帶,而魯西南一帶只有少量地方營兵和鄉勇支撐防局,兵力薄弱,因而北伐援軍能乘虛北上。援軍一再攻城陷地,迫使清政府組織兵力南下阻擊。3月20日,清廷先派綏遠將軍善祿統兵南下山東,同時張亮基亦率練勇2000人由德州南下濟寧。這兩部分官兵不及5000人,而援軍這時已達三四萬餘眾,加上山東各地農民起義軍的響應,使得這兩位清廷大員不敢應戰,只好聽任援軍北上。

臨清之戰:曾立昌北伐援軍的失敗,斷了洪秀全取清帝而代之的念想

3月23日,太平軍援軍克鄆城。24日,兵力分兩路:一路赴梁山、壽張,一路沿運河赴東平而北。25日,兩路大軍在張秋鎮會合,壽東主薄韓怡與陽谷主薄史榮曾等被殲滅。一時,“運河東西彌望皆賊”,援軍聲威大震。28日,北伐援軍進攻莘縣。29日,援軍赴冠縣。知縣傅士珍開始還“會僚佐,集紳董,籌商防禦之策”,30日,援軍拔隊北行。3月31日進至距阜城僅200餘里的南北水陸要衝軍事重鎮臨清城下。清廷大為恐慌,咸豐帝驚呼“將斃之虎,又添雙翼”,急命欽差大臣勝保等督軍反撲,派重兵對臨清進行合圍。4月1日,在距臨清5裡的馬市街安營,遣數千人往攻臨清州城。於是,臨清戰役由此開始。

勝保自阜城分兵10000人赴援後,此前的清軍參將武殿魁統高唐州城守兵入臨清,與知州張積功合守,太平軍以地雷炸城,城破數丈,曾立昌身先士卒,率眾踴躍登城,城中抵死相拒。勝保至城北,畏懼立昌軍勢浩盛,竟不敢逼。臨危受命出任山東巡撫的張亮基,定下堅壁清野、據城死守的策略。但欽差大臣勝保等人為爭功,彈劾張亮基作戰不力、冒功請賞,張被革職發配。清廷將領內訌,太平軍乘勢攻城,激戰十餘天。

臨清之戰:曾立昌北伐援軍的失敗,斷了洪秀全取清帝而代之的念想

4月12日,北伐援軍將臨清城南門炸開,一擁而入,攻克了臨清城,清軍參將武殿魁在巷戰中戰死。在太平軍即將攻陷臨清時,州官張積功等人“將糧食聚於一處,外圍火藥……盡焚之”。

此時,臨清城離北伐太平軍林鳳祥、李開芳固守的阜城僅200餘里,自此,軍行數日可至阜城與北伐軍會師,由是“清人大恐,以為禍在旦夕而已。”城中存糧軍火均被敵燒光,且清軍紛紛趕到,北伐援軍有陷入重圍的危險。此時,在北京的咸豐皇帝聞訊大驚,責令勝保等人增加兵勇,限期奪回臨清。很快,各路增援數萬清軍又反過來將太平軍團團圍在城內,援軍屢戰不利,4月15日,援軍攻擊勝保兵營,由於勝保營外有伏炮,致援軍很快被擊退。

臨清之戰:曾立昌北伐援軍的失敗,斷了洪秀全取清帝而代之的念想

此後,雙方連日鏖戰,官軍屢獲勝仗,援軍卻連戰失利,傷亡頗多。18日,曾立昌等撤出臨清,退守清水集(今館陶東北)一帶。4月21日夜間分股退出,同時在城中扎草人迷惑官軍。其間,新兵乘夜紛紛逃遁,約計數千人。22日,援軍大隊人馬退至李官莊,入村內紮營。勝保、德勒克色楞、善祿等各率軍追至,並乘援軍立足未穩,直前接仗,援軍失利,死傷千餘人。但援軍拼死抵抗,擊傷德勒克色楞及營總等將領。23日,援軍在李官莊再住一日,又與官兵接仗。南退至李官莊、清水鎮一帶。24日,援軍由李官莊退走清水鎮,官兵緊追,雙方在途中交戰,官軍再度擊敗援軍。是役,官兵僅被打死百餘人,而援軍卻有千餘人戰死。

臨清之戰:曾立昌北伐援軍的失敗,斷了洪秀全取清帝而代之的念想

4月27日,援軍南退冠縣,部隊潰散,北伐援軍至此失敗。28日夜,曾立昌組織了千餘名具有豐富作戰經驗的太平軍戰士,“各攜火球,名先鋒炮”,“乘黑暗中,近各官兵帳篷縱火,火隨風烈,各營盤頃刻延燒,官兵奔避,聲如山裂”。是役,援軍燒燬勝保軍桂明所部5座營盤,勝保狼狽逃往館陶,遠避其鋒,而後隊官兵及隨營糧臺紛紛撤退。起初,援軍仍有“要出城上阜城去打救舊兄弟”之意,但偵知官兵人多,北路備嚴,便不再前進。在北上“被官兵阻扼”,困守又“火藥、糧食見少”,官軍卻圍而不退的情況下,援軍決定退出臨清。當時清朝欽差大臣勝保統清兵紮營在城外,北伐援軍撤出臨清四天後,清軍才發現。勝保入城後,以克復州城奏聞,並率軍來追。

臨清之戰:曾立昌北伐援軍的失敗,斷了洪秀全取清帝而代之的念想

決戰時刻,輪到北伐援軍內部出現了動盪,其時,曾立昌主張北進,復取臨清、高唐,直抵阜城,與北伐軍會合,奈何"眾心已散,皆不從命",當時援軍將領的陳仕保、許宗楊都反對繼續北進,說稍事休整再行出擊,而勝保清軍隨後又到,與地主鄉勇聯合發動攻擊,援軍再次失敗。城內的糧械已被清軍焚燬殆盡,火藥糧草漸少,將士補給不繼,城外又有勝保部清軍趕到圍困,清軍大兵壓境,新收編的部分捻軍軍紀渙散,難以管束,曾立昌遷就部分新成員的畏敵懼戰情緒,竟置北援任務於不顧,最終無心戀戰,援軍遂被進一步引上了絕路,於3月24夜裡,曾立昌只得下令從冠縣向南繼續撤退。援軍由清水鎮至冠縣時,武生馬昌圖糾合鄉勇,“各持槍械以待”,勝保則“親督馬隊官兵亦俱趕上”,援軍在前後夾擊下顯得兵單難支,倉皇應戰,結果傷亡慘重,被殺二三千人,加上官兵追得緊,眾人逃散。於是,“眾尚萬餘”的援軍,在火藥、糧草嚴重缺乏的情況下繼續南奔。當援軍赴莘縣時,“各頭目擅自分股,每人或帶千餘人,分路四竄”,方便了官兵與鄉勇團練的截殺。大股走到冠縣三裡莊,又遇官兵追趕,雙方再度交手,結果,完全處於劣勢的援軍不堪一擊,加上兵力分散,不能相顧,被追兵殺得大敗,重要將領陳士保陣亡,這更加速了援軍的崩潰。

臨清之戰:曾立昌北伐援軍的失敗,斷了洪秀全取清帝而代之的念想

5月1日上午,援軍逃至陽谷張秋鎮,因兵力分散,沿途多人被官兵民團擒斬。是日中午,援軍退至東平州,在義和集為知州吳煒所率鄉勇截殺200餘人,而尾追於後的勝保軍恰又趕上,援軍被迫再戰,又被斬散1000多人。

2日晨,援軍逃往鄆城,勝保命令清軍縱火攻太平軍援軍,致使援軍又有1000多人傷亡。這時援軍已是潰不成軍,“飢疲無形”,仍分若干股南撤,鄆城知縣王煊帶領練勇途中又殲滅了2000餘人。援軍不敢再戰,分股南竄。其後,援軍又為東平練勇截擊,傷亡數百。在汶上,援軍又遭團練分擊於皇甫集、齊家崗。在鉅野,援軍又損失400餘人。勝保復追援軍於獨山、羊山、金鄉,將援軍擊潰於李家莊、葛家村、化雨集、菜園莊、李家樓、石佛坊、陳家樓諸處。

3日,援軍殘部二、三千人進入豐縣,佔縣城,築起木城,準備拒守。勝保命令兵勇分攻四門,拋施火罐、噴筒,援軍堅守了兩日,於5日夜突圍而出,奔至豐北堤口黃河漫口支河一帶,開始以為水淺可渡,遂決意渡河,勝保又緊追而至,“槍箭齊施”,接著又轉至黃河岸邊,曾立昌指揮餘部渡河,這時河水突然上漲,湍流很急。將士騎馬或浮水渡河,可太平軍援軍連人帶馬被陷入泥潭中,損失甚重,曾立昌捨身忘己,親自斷後,待追兵趕到,他又援槍挺槍塵戰,終因力竭不屈,躍馬入黃河,人馬即刻就被急流淹沒而殉難。

臨清之戰:曾立昌北伐援軍的失敗,斷了洪秀全取清帝而代之的念想

渡過黃河的援軍當時尚有將士一兩千人。他們擊潰了清廷河防軍,沿途衝破團練武裝的堵截,經江蘇入河南境內,後復入皖北,於5月20日抵達蒙城。最後,許宗揚帶一些部眾於8月間輾轉回天京覆命,以北援失敗而被打入天牢。援軍自2月出發至5月失敗,以七千餘眾,驟增至三四萬人,後又由三四萬人減少到一兩千人,可謂勝利來得快,失敗得也來快。北伐援軍以三四萬之眾攻至距北伐軍僅二百里的臨清,眼看就要與北伐軍會師,但卻功虧一簣,攻守之勢一旦逆轉,便一發不可收拾,當初在臨清時3萬多人的大軍,最後僅有千餘人得以生還太平軍轄區。至此,固守無援的林鳳祥、李開芳部的慘淡結局已成定局,曾立昌也成為了一個時代悲劇的英雄。後人評說,如果曾立昌沒有擴軍不治軍,而能馭下有方,成功地統援軍與北伐軍會合的話,則鹿死誰手,猶未可知也。因此,在忠王李秀成後來總結太平天國失敗十誤時,其中就有:誤因李開芳、林鳳祥掃北兵敗後,調丞相曾立昌、陳仕保、許十八去救,到臨清州之敗。臨清之戰是有能之將曾立昌率領無制之兵導致北伐的失敗,由此斷送了洪秀全取清帝而代之的念想。

臨清之戰:曾立昌北伐援軍的失敗,斷了洪秀全取清帝而代之的念想

更多精彩內容可點擊:

1、太平天國曆史疑案:李秀成被曾氏兄弟偷天換日祕密送回海州之謎

2、洪秀全第五子下落之謎:幼東王洪天佑是否隨王妃逃脫來到了淮南

3、臨洺關之戰:太平軍大敗北方兵馬,直隸總督納爾經額也為此而丟官

4、天津之戰:城防空虛的津城釋囚犯充兵勇,清軍開堤放水堵截太平軍

5、懷慶之戰:太平軍圍城僵持兩月失利,對北伐軍後來的敗局影響至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