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行長劉桂平:今年新增普惠貸款2210億 線上佔比88%'

"

本報記者 楊井鑫 北京報道

8月2日,中國建設銀行行長劉桂平在“2019年中國普惠金融創新發展峰會”上稱,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深入發展,數字化技術賦予了普惠金融全新的時代價值和豐富內涵,為解決小微貸款、涉農貸款難題提供了可行的路徑。

據他透露,今年上半年建設銀行普惠型的貸款已經突破了9000億元,新增規模2210億元,增長36.2%,增量超過去年全年。在新增普惠貸款中,線上貸款佔比88%,不良率為0.4%。而在運用數字化技術以前,該行這類貸款一年新增僅200億元左右。

科技提效 破解普惠難題

“經過幾年努力,傳統的普惠金融發展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融資成本得到合理控制,金融可獲得性持續提升,金融服務效率不斷提高,這些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劉桂平表示。

但他同時提及,由於信息和信用的不對稱,客戶分散、點多面廣,傳統普惠金融一直難以解決客戶維護和管理成本高、風險控制壓力大、服務不均衡、商業模式不可持續等問題,一些弱勢群體依然沒有能力進入金融體系,不能以恰當的方式獲得必要的金融服務。

據劉桂平介紹,解決普惠金融這些難題的關鍵在於數字化技術。該項技術的應用已經極大改變了銀行在普惠金融中的生態,具體表現在6個方面。

第一,拓展了普惠金融的廣度和深度。利用大數據等現代科技,降低了銀行獲取長尾客戶的邊際成本,提高運營效率和風控能力,讓金融服務得以下沉,極大提高了普惠金融的服務覆蓋面。

第二,創新了普惠金融的風控模式。利用大數據深度挖掘信貸需求群體的行為特徵、經營特徵、信用特徵,進而發展其運行規律,做好全流程風險管控。

第三,改變了普惠金融銀行和客戶之間的互動範式。通過在業務流程中全面提升客戶參與度,從客戶視角設計金融產品,從“相敬如賓”到“攜手同行”,從被動感知到主動融入,提供個性化、專屬化、定製化服務。

第四,豐富了普惠金融的服務體系。除了信貸支持等金融服務外,商業銀行圍繞客戶生產、經營以及衍生出的服務需求,提供支付交易、財富管理等非信貸金融服務和教育培訓、資源共享等非金融服務,實現了啟蒙輔導,助力孵化成長。

第五,重塑了普惠金融的經營生態。大數據改變了普惠金融參與主體的連接方式,重塑產業鏈、交易鏈、金融鏈、服務鏈等關係鏈條,推動金融生態向大眾化、共享化、透明化、智能化和差異化發展。通過藉助合作伙伴力量,將服務搭載在豐富的用戶場景之上,完善業務鏈條,實現開放協同。

第六,重構了普惠金融的信用體系。通過大數據的挖掘整合,提供了發現信用、整合信用的手段和方式,有利於引導並規範市場主體的行為,增進社會誠信。

普惠新方向 解決金融排斥

據瞭解,現在各商業銀行都在擁抱數字技術,大力推動普惠金融發展,也取得了明顯成效。相關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末,全國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已經達到10.7萬億元,較年初增長14.3%。

劉桂平表示,建行2018年將普惠金融明確為全行發展戰略。今年上半年,建設銀行普惠型的貸款已經突破了9000億元,新增規模2210億元,增長36.2%,增量已經超過了去年全年。而在運用數字技術以前,該行這類貸款一年新增只有200億元左右。

在對普惠金融中技術的作用給予極大肯定之後,劉桂平也認為:“僅僅依靠數字和技術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普惠金融發展的問題。新時代普惠金融的發展方向是要從根本上解決金融排斥這一世界性難題。”

他表示,要激發普惠金融供給的內生動力,解決“願意做”的問題;提升大數據的整合能力,解決“能夠做”的問題;優化普惠金融發展的外部環境,解決“鼓勵做”的問題;加強普惠金融風險防控,解決“持續做”的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劉桂平認為數字普惠金融要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必須內外兼修,築牢風險防控的底板。一方面,商業銀行自身要建立更加智能和嚴密的風險防控體系。另一方面,要強化金融監管與指導,探索建立制度化的同業信息溝通和業務協同機制,防止對部分小微企業過度融資、多頭融資。

據他透露,建行在今年發放的2210億元新增普惠貸款中,其線上貸款佔比88%,不良率僅為0.4%。

(編輯:朱紫雲 校對:顏京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