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出兵,秦朝絕不至滅亡,但關鍵時刻他下了道命令,結果可惜了

中國古代史 秦朝 中國歷史 章邯 趙佗 趣聊雜史 2018-11-28

這人是誰?

秦朝一個很重要,比章邯還能打的將軍,事情其實是這個樣子滴。

此人出兵,秦朝絕不至滅亡,但關鍵時刻他下了道命令,結果可惜了

將軍

簡單點講,秦朝的軍隊分地方軍和中央軍。

地方軍即秦朝各郡縣的地方部隊,數字多寡不一,主要作用就是維持地方治安和鎮壓匪亂,軍費、物資、裝備等都由地方供應,戰鬥力較弱。

而中央軍呢,秦朝直屬部隊,大部參加過統一六國的戰役,是精銳中的精銳,戰鬥力是相當驚人的。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一共進行了兩項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哪兩項?

北方修長城,驅匈奴,出動中央軍30萬,由當時最能打的將領蒙恬帶領;南方呢,平百越,闢疆土,對一個大一統的國家同樣重要,所以秦始皇一下子派出中央軍50萬,由屠雎、任囂、趙佗等人帶領。

大軍出動,負責後勤以及移民的軍隊還有不下20餘萬,秦朝中央軍當時能有多少,100來萬就頂了天了。

所以呢,秦始皇的這兩項軍事行動,基本上將國家兵力全騰空了。

國家腹心地帶兵力空虛,只留下地方部隊鎮守,而地方部隊呢,又多是六國遺民,當時秦朝剛剛統一,老百姓心裡還沒有大一統的概念;再加上郡縣制推行不久,地方郡與郡之間,郡與縣之間,以及地方與中央之間的銜接上還有點問題。

出現這三個原因,所以當陳勝吳廣起義時,各地方的防守就有些混亂,秦朝表面上有些虛弱,讓六國貴族看到了復國的希望,於是起來這麼一吆喝,老百姓便紛紛以復辟為榮,形勢就有點星火燎原,有點不大好控制了。

此人出兵,秦朝絕不至滅亡,但關鍵時刻他下了道命令,結果可惜了

起義

這時候呢,中央兵力空虛,無力鎮壓。

導致義軍很快兵逼武關,眼看著就要打進咸陽。

二世祖胡亥以及趙高等人無可奈何,只得起用以前並不看好的將領——少府章邯,徵用了20萬驪山修建陵墓的囚徒。

就靠這樣的部隊很快打退義軍進攻,暫時和義軍處於對峙的態勢。

20萬未經訓練的囚徒就能打敗義軍凶猛的進攻,最後呢,連陳勝吳廣都兵敗被殺,一方面當然是章邯指揮有方,20萬囚徒作戰勇猛;但從另一個角度講,義軍戰鬥力低下怕也是個很重要的原因。

這時候呢,如果有人能幫一把秦朝,秦也不會滅亡的,事實上,按秦朝的軍力,也有這個能力?

為什麼這麼說?

就是秦始皇派出去的兩個強力軍團上。

當然北方軍團是靠不住的,因為蒙恬在北方軍團當中威信很高,但蒙恬被趙高、李斯等糾詔殺害後,北方軍團人心離散,戰鬥力大不如前。

北方軍團雖然靠不上,但南方軍團還是很給力的。

當時南方軍團什麼情況?

此人出兵,秦朝絕不至滅亡,但關鍵時刻他下了道命令,結果可惜了

軍團

主力足足50萬人馬,這支部隊自屠雎死後,由其麾下重要將領任囂帶領,任囂這人非常能幹,公元前222年出征,經過幾次挫折後,到公元前214年,就已經統一嶺南,有了割據一方的實力,嶺南現在什麼地方?

廣東、廣西、海南以及越南一部,生生給秦朝增加了三個郡,哪三個?

南海、象郡、桂林。

其實力呢,當時就有北匈南越之說,也就是說任囂帶領的人馬,戰鬥力已經可以和匈奴匹敵,你想想,這得厲害到什麼程度。

陳勝吳廣起義,中原大亂之時,任囂治下的嶺南地區,仰仗五關地利,並未受到波及,人馬養的是兵精糧足。

章邯出兵與各路義軍對峙之時,陳勝吳廣已死,天下各路諸侯各行其是,亂成了一鍋粥,此時假如任囂帶領的南方軍團忽然出手,也別說與章邯的部隊合力,就單靠南方軍團的戰鬥力,攻打各行其是的義軍,那還不像砍瓜切菜那樣容易。

從這個角度講,秦朝原本是不會滅亡的。

看起來是很有希望的事情,可在最關鍵的時候,就因為任囂的一個命令,秦朝滅亡好像也就成板上釘釘的事情了。

什麼命令?

有人說:中原大亂之時任囂之所以不出兵全是秦始皇留下不允許出兵的遺詔所致,漫說秦始皇沒那麼聰明,即便能預感到自己死後秦國就要滅亡,他也不可能在滅亡的時候還對義軍手下留情,這種說法一來於理不合,二來也沒有資料證明。

事實上,有據可考的原因是:

此人出兵,秦朝絕不至滅亡,但關鍵時刻他下了道命令,結果可惜了

遺命

公元前208年,就在陳勝吳廣起義一年以後,中原大亂之時,任囂病重,臨終之時,把最最得力的部下趙佗叫到跟前,囑咐說:

……秦政無道,中原擾亂,番禺,負山險,阻南海,東西數千裡,頗有中國人相輔,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國……

什麼意思?

秦國暴虐無道,無藥可救,我死之後,你可以接替我的位子,利用嶺南的便利條件自立一國,不必為秦國殉葬了。

任囂臨死之時,遺命趙佗自立一國,趙佗當然聽了他的話 ,所以任囂死後,中原不管有多亂,趙佗都是割據嶺南,閉關自守,好好經營自己的南越國。

有了秦朝50萬精銳的幫忙,南越國當然越來越是強大,然而秦朝,就這樣因為一個命令,最後也只能無可奈何的滅亡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