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命對決,高澄的人生大棋,誘餌竟然是侯景?

中國古代史 侯景 高澄 東魏 東籬文史書苑 2017-05-16

上一講我們講到高歡死後長子高澄子承父業,繼續把持東魏朝政,在大刀闊斧推進改革的同時,又一改老爹的寬厚作風,變本加厲打壓凌辱孝靜帝,清洗保皇派,軟禁天子,更換皇宮侍衛......

明眼人都不難看出高澄的狼子野心,真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然而就在高澄緊鑼密鼓準備篡位時,發生了一件事打亂了他們的計劃。

什麼事呢?

刺頭侯景叛國了。宿命對決,高澄的人生大棋,誘餌竟然是侯景?

我們前面講過在東魏政權中,侯景歷來以桀驁不馴、飛揚跋扈而著稱,除了高歡沒人能壓住他。侯景盤踞河南長達十四年,早就形成了獨立王國。高歡在世時,這廝尚有所畏懼不敢胡來。高歡病危後,侯景第一時間獲取了這個情況,心中開始打小算盤,當高澄寫信召他回晉陽時,侯景毫不猶豫地斷然拒絕。

武定五年(547年)正月,高歡病死,雖然祕不發喪。但侯景還是第一時間獲取了這個情報,於五天后起兵叛亂,河南諸州紛紛響應。

東魏去年在玉璧之戰中損失七萬精銳,元氣大傷,再加上高歡新死,朝野震恐。東魏兩面受敵,形勢極為嚴峻。高澄畢竟是高歡的兒子,臨危不亂,一面開出優厚條件誘降侯景;一面派韓軌等人率重兵晝夜兼行趕往河南,企圖將侯景堵在河南圍而殲之。

侯景倉促之間難以抵抗,急忙以河南六州之地向西魏請降求援。不久侯景扭臉又以河南十三州之地向南樑請降,從這個細節能看出侯景的老奸巨猾,又能從不同的州數上看出侯景對西魏懷有深深地疑慮。

消息傳到建康(今江蘇南京),南樑朝野一片譁然,很多人反對接納侯景,認為侯景這個羯族酋長絕非善類,如果接納他只怕會引狼入室。當時在位的是歷史上著名的崇佛皇帝梁武帝蕭衍,老爺子今年高壽八十三,估計連自己姓啥都忘了還在臨朝聽政。

老爺子晚年痴迷佛教,三次捨身同泰寺出家,都被大臣天價贖回,這更是人人皆知的奇觀。與其說老爺子宅心仁厚、慈悲為懷,不如說他昏聵胡塗、鬼迷心竅。

老皇帝聽說侯景舉河南十三州之地來降,不禁心花怒放,打算利用這次機會北伐中原收復失地,所以有心接納侯景,而當時的南樑權臣朱異為了討好武帝,也極力贊成接納侯景。

武帝見朱異也支持他,決定接納侯景,封他為河南王、大將軍、大行臺,承製如東漢鄧禹故事。

到了武定五年(547年)五月,東魏韓軌大軍將侯景圍困於潁川(今河南許昌)。侯景在東魏軍界打拼多年,非常瞭解東魏軍的底細,對韓軌、高嶽等人不屑一顧。他一面備戰,一面又割四城向西魏求援,宇文泰不想錯過這個機會,又對侯景非常戒備,他派荊州刺史王思政以救援侯景為名,出兵東魏,奪取河南七州十二縣之地。

與此同時,南梁武帝派出的水陸十萬大軍在武帝侄子貞陽侯、豫州刺史蕭淵明的率領下浩浩蕩蕩向彭城(今江蘇徐州)進發,準備接應侯景。

東魏、西魏和南樑三足鼎立的局面被侯景這麼一攪和就熱鬧了。

一邊是侯景盤踞潁川固守待援;

一邊是東魏韓軌大軍晝夜圍攻潁川;

一邊是西魏王思政趁火打劫,攻城掠地;

一邊是南樑蕭淵明興師動眾,大舉北伐;

宿命對決,高澄的人生大棋,誘餌竟然是侯景?

侯景叛亂之初,軍容強盛,不可一世,加之他對那些東魏同事知根知底,因此非常狂妄。韓軌前來討伐,侯景騎在馬上大罵韓軌是“啃豬腸的傢伙”。

老韓,你這傢伙不夠意思,上次打牌你欠我的錢啥時候還!

高嶽前來討伐,侯景依舊滿不在乎,嘲笑高嶽的部隊兵器裝備不錯,就是人不怎麼樣。

一幫人在馬背上狂笑不止。

無論是韓軌也好,元坦、高嶽也罷,都不是侯景對手。高澄大怒,我就不信沒人治得了你!

這時親信陳元康提醒高澄:

大王,先王遺言給大王留了破侯景之人呀。

高澄想起來了,他說:“我知道,可這個慕容紹宗畢竟曾是爾朱榮餘黨,我還是不太放心。”

陳元康以慕容紹宗曾向他行賄打聽高澄對他的態度為由,極力說服高澄起用慕容紹宗,高澄這才決定起用慕容紹宗為將討伐侯景。

果然不出所料,當侯景聽說慕容紹宗走馬上任,出任新一任討逆軍司令時,臉色大變,騎在馬上自言自語嘀咕道:

是誰讓這個鮮卑小兒(高澄)派慕容紹宗來的,果真如此,大王(高歡)應該沒死呀!

慕容紹宗果然不辱使命,在寒山(今江蘇徐州一帶)擊敗樑軍,生擒蕭淵明。侯景固守渦陽和慕容紹宗對峙,侯景這時候也是拼了,組織敢死隊殺入東魏陣中,上砍人頭下砍馬腿,大敗東魏軍。慕容紹宗感慨道:“從來沒有見過像侯景這麼難對付的傢伙。”

於是當即改變戰略,變主動進攻為圍困孤城。

兩軍對峙數月之久,侯景軍糧絕,被迫突圍。

武定六年(548年)正月,侯景準備逃往南樑,他的部下都是北方人,很多人都不願意跟隨他去南方。大將暴顯投降慕容紹宗,侯景的四萬大軍頓時分崩離析,慕容紹宗趁機發動總攻,侯景招架不住收集八百殘兵突圍而走。衝出重圍的侯景一時竟不知該何去何從。期間宇文泰曾召他去長安,侯景當然不會上當,傻子都知道這一去就變成楚懷王了。

就在侯景的革命事業陷入低谷時,突然轉機出現了。

南樑的馬頭戍主劉神茂一直對南豫州(治所在今安徽壽陽)監州事韋黯不滿,此時見侯景到處流竄,心中竊喜,一個借刀殺人毒計冒了出來......

他跑去見侯景,並獻上取壽陽的計謀,侯景大喜過望,便依計行事。

侯景帶兵來到壽陽城下,自稱是梁武帝封的河南王,要進京見駕,成功騙開了城門,侯景一進城便凶相畢露,驅逐韋黯,奪取了壽陽城。

我們知道一個外來降將擅自驅逐地方大員,取而代之,這在任何英明君主那裡都是不可饒恕的死罪,都要派兵討伐的。可梁武帝聽到這件事後,不但不責罰侯景,反而順勢任命他為南豫州牧,負責江淮防務。由此可見老爺子糊塗到了什麼地步,如此昏聵安能守國長久,臺城之禍豈能免乎?

侯景接到委任狀後,心中對梁武帝的蔑視也就可想而知了。

慕容紹宗在渦陽一戰擊潰侯景,高澄聞訊大喜,親自領兵南下虎牢關、洛陽,於新城大敗西魏軍,擒獲大將裴寬,收復了因侯景叛亂而喪失的河南諸州。

此時東魏丟失的土地只剩下潁川的長社(今河南長葛)還控制在西魏王思政手裡,高澄先派慕容紹宗、劉豐生等人率軍十萬圍攻長社,王思政堅守不出,東魏軍屢攻不克,高澄一面增兵,一面掘河水灌城。王思政身先士卒,奮力守城,而西魏援軍趙貴等人又被擋在南陽,長社內外交困,危在旦夕。

就在長社即將陷落之時,東魏軍主帥慕容紹宗、劉豐生和慕容永珍在乘船視察敵情時不慎中伏,三人全部遇難,東魏軍士氣大喪,攻勢減弱,高澄聞訊親率十一萬大軍增援,切斷西魏軍糧道,繼續掘河灌城。

王思政力屈計窮,再也無力堅守,本打算自殺殉國。但在部將苦勸之下為了保全一城百姓,不得不投降東魏,高澄大喜,以其忠於職事,禮遇甚厚。至此全部收復侯景叛亂而失去的國土。

再說蕭淵明被俘後,高澄對他奉為上賓,希望利用蕭淵明作為籌碼,向南樑表達和好之意(本來東魏和南樑的關係就一直不錯)另一個險惡用意就是離間南樑和侯景的關係,將侯景這股禍水引向蕭老爺子,高澄自己坐收漁利,此計不可謂不毒辣。

而高澄選在這個時候向南樑伸出橄欖枝,也可以看出高澄的老謀深算、智慧過人,因為此時的侯景在經過一連串敗仗後,要兵沒兵、要地沒地、要權沒權。他最雄厚的資本四萬精兵和河南十三州之地全都灰飛煙滅,你說梁武帝收留他不就是看中他在河南巨大的影響力嘛。

如今侯景成了喪家之犬、光桿司令,他對南樑還有什麼價值呢?

高澄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才主動派人議和,梁武帝也積極迴應,雙方使節不斷,關係逐步升溫。

侯景不幹了,你們這幫傢伙在搞什麼鬼!

害怕南北和議達成後自己被出賣的侯景上書梁武帝訴苦:

陛下和高氏和好,俺老侯咋辦?宿命對決,高澄的人生大棋,誘餌竟然是侯景?

梁武帝信誓旦旦向侯景保證不會出賣他,讓侯景放心好啦。侯景怎麼可能放心,為了自保,他又上書梁武帝請求與南朝王、謝高門大族女子通婚,企圖藉此混入南朝上流社會,擺脫自己羯族酋長的身份。

眾所周知在兩晉南北朝歷史上,王、謝、桓、庾四姓號稱“四大家族”,是響噹噹的名門望族,一旦和這四家之一結親,馬上躋身上流社會。

梁武帝雖然老糊塗了,可在這件事上卻清醒的很,他委婉地回絕了侯景的請求。

王謝門第太高,不如退而求其次,向朱、張以下門第試試如何?

侯景恨恨地說:什麼門第,總有一天俺要把江南美女全收做奴隸!

梁武帝的態度進一步加重了侯景的疑慮,而這時候建康又傳來了梁武帝準備和東魏議和,用侯景交換蕭淵明的小道消息。

侯景一開始還不相信,認為蕭老頭不敢出賣他,謀士建議他試探一下樑武帝的真實態度。於是侯景偽造了一封高澄的書信送到建康。

也有人說這封信確實是高澄本人寫的,企圖用反間計離間侯景和梁武帝的關係,讓他們自相殘殺,最後高澄出來收拾殘局。

這兩種說法都有一定道理,無論信究竟出自何人之手,有一點是確定無疑的,就是梁武帝看到了信,還寫了回信。

侯景在信裡以高澄的口氣說東魏願意用蕭淵明交換侯景,以恢復兩國的友好邦交關係。

梁武帝不知是計,召集群臣商議,有人反對議和,說侯景勢窮來投,我們怎麼可以如此對待他呢?如此豈不冷了北方義士的向化之心。何況侯景是北方猛將,豈肯束手就擒。

權臣朱異這時又站出來支持和議,說侯景眾叛親離,惶惶如喪家之犬,以數百殘卒來投,擒之乃一使節之力耳!

由此可見朱異的耳目閉塞到了什麼程度,侯景來時確實是八百殘卒,但他在壽陽休整擴軍,如今早已東山再起,豈可小視!

梁武帝果真是老了,他聽從朱異的建議,回信道只要東魏早上送回蕭淵明,他晚上就送回侯景。

侯景截獲回信後,諸君可想而知他的憤怒程度,侯景勃然大怒,怒罵道:

我早就知道這老頭薄情寡義,心腸黑得很吶!

心腹謀士王偉也不失時機的火上澆油:

是坐以待斃還是開創大業,大王該決斷了!

侯景考慮再三,決心起兵反樑。宿命對決,高澄的人生大棋,誘餌竟然是侯景?

武定六年(548年)八月,侯景於壽陽起兵反樑。十一月渡江包圍建康。次年三月建康陷落。五月,86歲高齡的梁武帝簫衍餓死於臺城,這就是南朝歷史上著名的“侯景之亂”。

當然這已經屬於南朝史範疇了,不在我們的計劃內,就不過多講了。

侯景起兵後,高澄心情好極了,他密切關注南樑政局變化,並及時出兵江淮,奪取南樑長江以北23州之地,將東魏疆域從淮河以北推進到長江以北。此舉也奠定了後來北齊的疆域範圍。

說實話在開疆拓土方面,高澄的功勞遠大於高歡。因此在武定七年(549年)四月,也就是梁武帝餓死臺城前一個月,高澄再次升官了,以大將軍兼相國,封齊王,加殊禮,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這些禮遇在古代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二皇帝”了。

歷朝歷代的權臣在篡位前最後一個環節都是加殊禮,而此時的高澄還是一個不到30歲的年輕人就做到了這一步。

權力鞏固了,失地收復了,擊退西魏,打跑侯景,奪取江淮。好啦,該忙完的都忙完了,下一步就要問鼎大位了。

高澄從前線回國後便天天召集親信商議篡位一事,就在他們緊鑼密鼓策劃陰謀時,一件突發事件再次打亂他們的計劃,甚至可以說改變了歷史的進程,高澄的運氣實在不怎麼好,那麼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呢?

文/東籬把酒: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前讀萬卷書。

喜歡看歷史文章的朋友們可以關注一下頭條號:東籬文史書苑,用今天的眼光來看歷史上發生的趣聞瑣事,歡迎大家關注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