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儀為啥會在歷朝末代皇帝中結局最好?有個女人在此間起了大作用

愛新覺羅·溥儀(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皇帝。在所有的末代皇帝裡,他應該是結局很好的了。據說,退位後,有人曾陪他到過景山公園,那裡曾經叫“煤山”,是故宮倒煤渣的地方。山上有棵歪脖樹,是明末皇帝崇禎上吊的樹。溥儀面對那棵樹深思良久,甚至還在旁邊的石凳上坐了一會兒。旁邊的人問他:“同為末代皇帝,你有什麼想法?”他說:“歷史上的末代皇帝,下場大都悲慘。”隨後,溥儀說到了歷史上很多末代皇帝,也說到自己小時候被人趕出故宮的往事。不過,最後他摸了摸自己的頭,高興地說道:“我這個末代皇帝能得到這樣一個好下場,真是值得慶幸啊!”那時候,溥儀心裡想什麼,我們不知道,但溥儀能有如此結局在某種程度上應該感謝兩個女人。

溥儀為啥會在歷朝末代皇帝中結局最好?有個女人在此間起了大作用

溥儀

這兩個女人我們都很熟悉,她們就是隆裕太后和慈禧太后。慈禧太后有很多人可能不喜歡她,但在這個問題上,溥儀確實應該感謝她。現在就讓我們從清帝退位詔書說起。退位詔書的原文我們在這裡不說了,其中有一句很牛的話,即是“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這句話的背後即是當時人們提出的“五族共和”,其最早源自清末立憲運動的“五族大同”,而這讓人想不到的是,竟與慈禧有些關聯。

當時,奉慈禧和光緒之命考察外國憲政歸來的滿人大臣載澤和端方等《條陳化滿漢畛域辦法八條折》,主張“憲政之基在弭隱患,滿漢之界宜歸大同”,“放棄滿洲根本,化除滿漢畛域,諸族相忘,混成一體”。同時,以恆鈞、烏澤聲、穆都哩、裕端等一批滿族留日學生為主,在東京、北京創辦《大同報》及《北京大同日報》,專門以提倡“漢滿人民平等,統合滿、漢、蒙、回、藏為一大國民”為宗旨,宣傳“五族大同”。

今天,我們說慈禧這個人“封閉”那是一定的,她第一次坐汽車都要司機為她跪著開,但在宣傳“五族大同”這件事兒上她偏偏就同意了。按當時慈禧的地位與權勢,她要不同意這事兒,誰也拿她沒轍。“五族大同”隨後演變成了“五族共和”,清帝順應這一趨勢,一方面保證了當時中國領土的完整;另一方面也確實減少了一些不必要的流血犧牲。

溥儀為啥會在歷朝末代皇帝中結局最好?有個女人在此間起了大作用

隆裕

郭盛民《“五族共和”及其歷史意義》:“五族共和整合了立憲派五族建國和共和派民主革命的政治訴求,成為19世紀末至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社會政治領域的核心話語,儘管這一政治主張並沒有發展成為體系完備的理論學說,但它深刻地把握了這一社會變革時期的兩個關鍵問題,即維護民族團結、維護歷史上長期形成的利益攸關的多民族共同體和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國家,從而對近代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原載《光明日報》)

很顯然地,慈禧在這裡面或多或少扮演了一點“影子”的角色。而就個人而言,溥儀著實應該感謝的應是隆裕。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12月6日,載灃辭去監國攝政王的職位,垂簾聽政的隆裕成為清王朝事實上的最高統治者。這時候的溥儀也就5歲,全國各地要求清帝遜位的呼聲越來越高。12月28日,隆裕太后召集袁世凱等王公貴族和國務大臣共商國是。她說:“我全交與你們辦,你們辦得好,我自然感激,即使辦不好,我亦不怨你們。皇上現在年紀小,將來大了也必不怨你們,都是我的主意。”

然而,隆裕讓袁世凱等王公貴族辦什麼事呢?即是清帝遜位的大政方針。事實上,隆裕在說這話時清帝遜位已初步確定,所以,她說完這話時自己率先放聲大哭,袁世凱等王公大臣隨後也一同大哭了起來。哭過之後,隆裕進一步表示:“只要天下平安就好。”1912年2月12日,《清帝遜位詔書》由袁世凱在養心殿內呈獻給隆裕太后,隆裕太后閱未終篇已淚如雨下,隨後交給軍機大臣世續、軍諮大臣徐世昌蓋用御寶。此時反對遜位共和的恭親王溥偉自請召見,隆裕太后表示說:“彼親貴將國事辦得如此腐敗,猶欲阻撓共和詔旨,將置我母子於何地!”

溥儀為啥會在歷朝末代皇帝中結局最好?有個女人在此間起了大作用

清末民初女子

“將置我母子於何地”當然有著隆裕與溥儀“自保”的成分,溥儀當時不主事,但他一定是記事的,長大後的他在《我的前半生》一書中,有著這樣的回憶和描述:“在最後的日子裡所發生的事情,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天,在養心殿的東暖閣裡,隆裕太后坐在靠南窗的炕上,用手絹擦眼,面前地上的紅氈子墊上跪著一個粗胖的老頭子,滿臉淚痕。”這個“粗胖的老頭子”就是袁世凱,說的大約就是宣佈遜位詔書前後的事。

試想,如果沒有隆裕“力主共和”,經清朝畫上一個較為體面的句號,溥儀的結局恐怕會很難預料。因此,在煤山面對明末皇帝崇禎上吊的樹溥儀成了“慶幸”的,而他確實也是值得慶幸的。明末,崇禎被迫無奈,在臨死前,逼著自己的皇后自殺,且眼含淚水責問自己的兒女為什麼生在帝王之家,並親自殺死他們,比起這個結局來,溥儀的確很“幸運”。孫中山先生有句名言:“天下大勢,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歷史潮流不可逆轉,隆裕顯然是“替”溥儀順應了當時的“天下大勢”,進而讓溥儀有了全身而“退”的,也讓他在“煤山”與崇禎皇帝有了“對話”的機會。而隆裕在下詔遜位後,心中難以釋懷,鬱鬱寡歡,終至染病,沒有多長時間便離世了。(文/路生)

溥儀為啥會在歷朝末代皇帝中結局最好?有個女人在此間起了大作用

清末私塾照片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歡迎關注作者更多原創文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