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雪域——和碩特入藏前的烏思藏局勢

"烏思藏"是一個地理範疇的名詞,區域是以拉薩為中心的西藏地區。是藏傳佛教傳播的中心區域。藏傳佛教在歷史上又分為若干教派,由於各種歷史原因,各教派之間曾經產生過很多教義和其它方面的分歧,曾經出現一派武裝打壓另一派的極端現象。要說清為何黃教教廷需要衛拉特前去解救,就要從黃教的產生髮展說起。而要說清黃教的產生和發展,則要從元朝末年西藏薩迦政權的滅亡說起。

亂世雪域——和碩特入藏前的烏思藏局勢

自從吐蕃帝國崩潰之後,西藏就直陷入諸侯割據狀態,長久以來都沒能再出現一個足以統一整個青藏高原的政權。直到1244年,蒙古帝國第二任大汗窩闊臺汗的次子闊端率軍兵臨西藏。割據分裂的西藏根本沒有還手之力。為了避免生靈塗炭,薩迦派第四任教主薩迦班智達以古稀之齡面見坐鎮涼州的闊端,商定歸順條件,並向各個地方勢力寫信,勸說他們接受條件歸順蒙古。這是西藏納入蒙古帝國版圖的開始。

亂世雪域——和碩特入藏前的烏思藏局勢

到蒙哥汗統治時期,西藏成為忽必烈的封地,忽必烈對西藏進行人口普查,按照蒙古本土製度設立13個萬戶,每個萬戶有一個萬戶長。元朝建立後,忽必烈冊封薩迦派第五任教主八思巴為"帝師大寶法王",將衛藏13萬戶作為灌頂的供養奉獻賜給了八思巴,並於1265年(元至元二年)賜予薩迦本欽"烏思藏路軍民萬戶"頭銜,建立了薩迦政權。這是吐蕃帝國崩潰388年後,西藏第一次有了統一的政權。

亂世雪域——和碩特入藏前的烏思藏局勢

元朝在確定薩迦政權是統治西藏所有軍民的萬戶之餘,還冊封了其他12個萬戶的官職。各萬戶長通常都要元朝皇帝詔封,雖然這種詔封都要有薩迦政權的提請,但這一做法使得薩迦派對其他十二萬戶的管理極為有限,其管理權並非以自身的實力為基礎,而是元朝強加於其他萬戶之上的。各萬戶分別從元朝手中獲得詔封,並各自管理著自己的轄地和莊園屬民,他們在其各自的轄區內仍擁有絕對的權威。

所以,薩迦政權雖是元朝冊封的西藏統治者,卻不能進行內部的整合,其統治是建立在元朝的庇護之下的,一旦元朝的威勢不再,便無法控制局勢。到公元1354年(元至正十四年),元朝在中原內地的統治由於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而自顧不暇,薩迦政權便難以為繼,宣佈滅亡,僅統治西藏89年。

亂世雪域——和碩特入藏前的烏思藏局勢

滅亡薩迦政權的,是前藏帕竹萬戶長"身披袈裟的英雄"絳曲堅贊。他是吐蕃王朝時代朗氏家族後裔,出生於13萬戶之一的前藏帕竹萬戶之家,7歲受居士戒,9歲受沙彌戒,14歲至薩迦寺學法,1321年(元至治元年)被正式委任為帕竹萬戶長。絳曲堅贊向來很有雄心,成為萬戶長之後,在領地內實行政教合一統治,將帕竹萬戶治理得兵強馬壯,趁著薩迦政權衰微,頻頻進行擴張,先後吞併雅桑萬戶、蔡巴萬戶、止貢萬戶等前藏萬戶,到1349年(元至正九年)幾乎完全控制了前藏地區。到1354年(元至正十四年),薩迦政權出現內訌,絳曲堅贊出兵包圍薩迦寺,收繳了元朝賜予薩迦世代管理烏思藏的敕封,兼併後藏大部分地區,薩迦政權壽終正寢。

亂世雪域——和碩特入藏前的烏思藏局勢

絳曲堅贊設首城於乃東,開始了帕竹政權統治時代。為了獲得統治的合法性,絳曲堅贊遣使元朝,希望獲得承認。此時已經自顧不暇的元惠宗,對於祖先所尊崇的薩迦派的敗亡自然無可奈何,只得承認現實,封絳曲堅贊為大司徒,承認其在西藏的地位。受封於元朝的帕竹政權後又受到明王朝的承認,歷任統治者都被稱為"第悉",一直穩固地控制著西藏的教派和諸侯,直到藏傳佛教出現了傳奇人物—宗喀巴為止。15世紀初,看到佛教徒們沉淪於享受和奢靡,藏傳佛教一代宗師宗喀巴倡導宗教改革,提出喇嘛遵守戒律、重苦行、禁娶妻,並制定僧人的生活準則,寺院的組織體系、學經程序和是非標準等等。

亂世雪域——和碩特入藏前的烏思藏局勢

無論哪種宗教,一旦進行改革,便會出現分裂,便會有新的教派產生,藏傳佛教也不例外。於是,一個新的教派—藏傳佛教最大的宗派格魯派,也就是通稱的黃教,應運而生。藏語"格魯"是善律的意思,該教派強調嚴守戒律,故此得名。創建之初,格魯派受到帕竹政權闡化王扎巴堅讚的庇護,發展順利。1409年(明永樂七年),宗喀巴在帕竹政權支持下,在拉薩發起大祈願法會,顯示其權威地位,同年建甘丹寺為主寺。1419年(明永樂十七年),宗喀巴圓寂。弟子們本著大師遺願,發揚其宗風,又分頭建寺,先後建立哲蚌寺色拉寺、扎什倫布寺,與甘丹寺一起合稱為衛藏四大寺。各寺內均成立學院,分科修學顯教,此後又相繼成立了上下密乘院。有四大寺為根基,格魯派的僧眾信徒日益增多,勢力日漸擴張。

亂世雪域——和碩特入藏前的烏思藏局勢

然而,福兮禍所伏,宗教改革會產生新的教派,便難免和舊教派產生矛盾,輕則分道揚鑣,重則便會發生宗教戰爭。格魯派是藏傳佛教各宗派中出現最晚的一個,而發展卻最為迅速。隨著它的日益壯大,其他教派都或明或暗地對格魯派進行著詆譭破壞和輿論打擊。其中,反對最激烈的,是噶瑪噶舉派。噶舉派是藏傳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

藏語"噶舉"中的"噶"字本意指佛語,而"舉"字則意為傳承。故"噶舉"一詞可理解為教授傳承,該宗派歷史悠久,形成於"佛法後弘期",也就是大約在宋朝初年。噶舉派的始祖為米拉日巴尊者。這一宗派經過多年演變流傳,逐漸形成香巴噶舉、達波噶舉、噶瑪噶舉、蔡巴噶舉、拔絨噶舉、帕竹噶舉等派。而噶瑪噶舉派是噶舉派中勢力最強、影響最大的一支派別,其創始人都鬆欽巴在臨終時口囑他要在人世間再次轉世,讓後人教法繼承者到時要尋訪認定轉世靈童,從而開創了"活佛轉世"之先河。

亂世雪域——和碩特入藏前的烏思藏局勢

這麼一個樹大根深的教派自然不願意格魯派壓自己一頭,不但在教法上處處與之爭論,還想將格魯派徹底剷除。可打擊格魯派,就必須消滅其身後的支持者——帕竹政權,噶瑪噶舉派對此沒有辦法。而此時,帕竹政權的家臣仁蚌巴家族也在希望架空主家奪取政權。兩者一拍即合,聯起手來1462年(明天順六年),年僅3歲的阿旺扎西扎巴登上第悉寶座。這麼小的孩子自然不能治國,於是,仁蚌巴家族的首領措傑多吉以攝政官的名義管理帕竹第悉的政務。這樣少主強臣的格局在歷史上實在出現得太多最後的結果也很相似。從此之後,仁蚌巴家族掌握了前後藏的統治權,帕竹政權僅剩下了一個名義。措傑多在擔任攝政官期間,將尊崇噶舉派壓制格魯派作為既定國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