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

從7歲開始,他的大部分記憶都是在後廚不停地剝蝦。每天放學後都必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刨土豆,住的房間裡沒有任何暖氣,所以冬天必須穿上厚厚的衣服刨土豆,小手被凍得通紅也不能放下手裡的活計......

本文經授權轉自公眾號:發現澳大利亞(ID:Go_Aussie)

"

從7歲開始,他的大部分記憶都是在後廚不停地剝蝦。每天放學後都必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刨土豆,住的房間裡沒有任何暖氣,所以冬天必須穿上厚厚的衣服刨土豆,小手被凍得通紅也不能放下手裡的活計......

本文經授權轉自公眾號:發現澳大利亞(ID:Go_Aussie)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最近,英國BBC故事頻道播出了一部名為“外賣兒女”的短片,將鏡頭對準了從小在中餐館、外賣店長大的年輕華裔們。

"

從7歲開始,他的大部分記憶都是在後廚不停地剝蝦。每天放學後都必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刨土豆,住的房間裡沒有任何暖氣,所以冬天必須穿上厚厚的衣服刨土豆,小手被凍得通紅也不能放下手裡的活計......

本文經授權轉自公眾號:發現澳大利亞(ID:Go_Aussie)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最近,英國BBC故事頻道播出了一部名為“外賣兒女”的短片,將鏡頭對準了從小在中餐館、外賣店長大的年輕華裔們。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1950年的英國,大批的中國移民從香港蜂擁而至。到中餐館打工,成為大部分移民在這個陌生國度求生存的唯一選擇。

從早晨天還沒亮就出門買菜,到晚上披星戴月地回到家中,不少移民為了生存,就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埋頭在中餐館的那一方寸封閉的空間裡,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每週無休地默默揹負著生活的艱辛……

"

從7歲開始,他的大部分記憶都是在後廚不停地剝蝦。每天放學後都必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刨土豆,住的房間裡沒有任何暖氣,所以冬天必須穿上厚厚的衣服刨土豆,小手被凍得通紅也不能放下手裡的活計......

本文經授權轉自公眾號:發現澳大利亞(ID:Go_Aussie)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最近,英國BBC故事頻道播出了一部名為“外賣兒女”的短片,將鏡頭對準了從小在中餐館、外賣店長大的年輕華裔們。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1950年的英國,大批的中國移民從香港蜂擁而至。到中餐館打工,成為大部分移民在這個陌生國度求生存的唯一選擇。

從早晨天還沒亮就出門買菜,到晚上披星戴月地回到家中,不少移民為了生存,就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埋頭在中餐館的那一方寸封閉的空間裡,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每週無休地默默揹負著生活的艱辛……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而這些艱辛最直接的見證者,其實就是他們的孩子!

01

“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傷疤”

英國某一家普通的中餐館裡,Ying,Cafie,Jun Kit,Jhen,Kaz和Elaine圍坐在一起,面前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中國菜。

"

從7歲開始,他的大部分記憶都是在後廚不停地剝蝦。每天放學後都必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刨土豆,住的房間裡沒有任何暖氣,所以冬天必須穿上厚厚的衣服刨土豆,小手被凍得通紅也不能放下手裡的活計......

本文經授權轉自公眾號:發現澳大利亞(ID:Go_Aussie)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最近,英國BBC故事頻道播出了一部名為“外賣兒女”的短片,將鏡頭對準了從小在中餐館、外賣店長大的年輕華裔們。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1950年的英國,大批的中國移民從香港蜂擁而至。到中餐館打工,成為大部分移民在這個陌生國度求生存的唯一選擇。

從早晨天還沒亮就出門買菜,到晚上披星戴月地回到家中,不少移民為了生存,就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埋頭在中餐館的那一方寸封閉的空間裡,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每週無休地默默揹負著生活的艱辛……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而這些艱辛最直接的見證者,其實就是他們的孩子!

01

“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傷疤”

英國某一家普通的中餐館裡,Ying,Cafie,Jun Kit,Jhen,Kaz和Elaine圍坐在一起,面前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中國菜。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6個人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卻因為同樣的身份被英國BBC的主持人聚集在一起——他們是在中餐館、外賣店長大的小孩

Kaz,從6歲開始就幫家裡扛起餐廳的活計:“一開始只是幫忙洗碗,但是我太矮了,只能在後廚搬了椅子站在上面洗碗。”

"

從7歲開始,他的大部分記憶都是在後廚不停地剝蝦。每天放學後都必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刨土豆,住的房間裡沒有任何暖氣,所以冬天必須穿上厚厚的衣服刨土豆,小手被凍得通紅也不能放下手裡的活計......

本文經授權轉自公眾號:發現澳大利亞(ID:Go_Aussie)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最近,英國BBC故事頻道播出了一部名為“外賣兒女”的短片,將鏡頭對準了從小在中餐館、外賣店長大的年輕華裔們。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1950年的英國,大批的中國移民從香港蜂擁而至。到中餐館打工,成為大部分移民在這個陌生國度求生存的唯一選擇。

從早晨天還沒亮就出門買菜,到晚上披星戴月地回到家中,不少移民為了生存,就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埋頭在中餐館的那一方寸封閉的空間裡,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每週無休地默默揹負著生活的艱辛……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而這些艱辛最直接的見證者,其實就是他們的孩子!

01

“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傷疤”

英國某一家普通的中餐館裡,Ying,Cafie,Jun Kit,Jhen,Kaz和Elaine圍坐在一起,面前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中國菜。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6個人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卻因為同樣的身份被英國BBC的主持人聚集在一起——他們是在中餐館、外賣店長大的小孩

Kaz,從6歲開始就幫家裡扛起餐廳的活計:“一開始只是幫忙洗碗,但是我太矮了,只能在後廚搬了椅子站在上面洗碗。”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Jun Kit的記憶中,則是12歲時幫父母把剛剛炒好的麵條裝進打包盒,並且蓋上蓋子。而這看起來很簡單的工作,對於Jun來說,卻是稚嫩的小手一次又一次被盒子裡冒出來的水蒸汽燙到。

Ying的父母在上世紀60年代末從中國香港移民到英國,經過打拼開啟了自家的餐飲事業,而從7歲開始,他的大部分記憶都是在後廚不停地剝蝦。

Jhen和哥哥每天放學後都必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刨土豆,“我們住的房間沒有任何暖氣,所以冬天我們必須穿上厚厚的衣服刨土豆,小手被凍得通紅也不能放下手裡的活計。”

"

從7歲開始,他的大部分記憶都是在後廚不停地剝蝦。每天放學後都必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刨土豆,住的房間裡沒有任何暖氣,所以冬天必須穿上厚厚的衣服刨土豆,小手被凍得通紅也不能放下手裡的活計......

本文經授權轉自公眾號:發現澳大利亞(ID:Go_Aussie)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最近,英國BBC故事頻道播出了一部名為“外賣兒女”的短片,將鏡頭對準了從小在中餐館、外賣店長大的年輕華裔們。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1950年的英國,大批的中國移民從香港蜂擁而至。到中餐館打工,成為大部分移民在這個陌生國度求生存的唯一選擇。

從早晨天還沒亮就出門買菜,到晚上披星戴月地回到家中,不少移民為了生存,就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埋頭在中餐館的那一方寸封閉的空間裡,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每週無休地默默揹負著生活的艱辛……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而這些艱辛最直接的見證者,其實就是他們的孩子!

01

“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傷疤”

英國某一家普通的中餐館裡,Ying,Cafie,Jun Kit,Jhen,Kaz和Elaine圍坐在一起,面前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中國菜。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6個人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卻因為同樣的身份被英國BBC的主持人聚集在一起——他們是在中餐館、外賣店長大的小孩

Kaz,從6歲開始就幫家裡扛起餐廳的活計:“一開始只是幫忙洗碗,但是我太矮了,只能在後廚搬了椅子站在上面洗碗。”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Jun Kit的記憶中,則是12歲時幫父母把剛剛炒好的麵條裝進打包盒,並且蓋上蓋子。而這看起來很簡單的工作,對於Jun來說,卻是稚嫩的小手一次又一次被盒子裡冒出來的水蒸汽燙到。

Ying的父母在上世紀60年代末從中國香港移民到英國,經過打拼開啟了自家的餐飲事業,而從7歲開始,他的大部分記憶都是在後廚不停地剝蝦。

Jhen和哥哥每天放學後都必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刨土豆,“我們住的房間沒有任何暖氣,所以冬天我們必須穿上厚厚的衣服刨土豆,小手被凍得通紅也不能放下手裡的活計。”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對於Cafie來說,她每天在送外賣的路上都會在大腦裡幻想客人說錯了地址,這樣她就可以吃了手中熱騰騰的食物,而不是在街頭餓著肚子……

如今已經長大成人的6個人,再說起小時候的這些經歷,多是歡笑釋然。

可又有誰知道,幼年時候的他們,是如何排解那個年齡所本不該揹負的生活重壓。

而更讓人心疼的是,他們每一個人無一例外地都有著被燙傷的經歷:

"

從7歲開始,他的大部分記憶都是在後廚不停地剝蝦。每天放學後都必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刨土豆,住的房間裡沒有任何暖氣,所以冬天必須穿上厚厚的衣服刨土豆,小手被凍得通紅也不能放下手裡的活計......

本文經授權轉自公眾號:發現澳大利亞(ID:Go_Aussie)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最近,英國BBC故事頻道播出了一部名為“外賣兒女”的短片,將鏡頭對準了從小在中餐館、外賣店長大的年輕華裔們。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1950年的英國,大批的中國移民從香港蜂擁而至。到中餐館打工,成為大部分移民在這個陌生國度求生存的唯一選擇。

從早晨天還沒亮就出門買菜,到晚上披星戴月地回到家中,不少移民為了生存,就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埋頭在中餐館的那一方寸封閉的空間裡,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每週無休地默默揹負著生活的艱辛……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而這些艱辛最直接的見證者,其實就是他們的孩子!

01

“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傷疤”

英國某一家普通的中餐館裡,Ying,Cafie,Jun Kit,Jhen,Kaz和Elaine圍坐在一起,面前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中國菜。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6個人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卻因為同樣的身份被英國BBC的主持人聚集在一起——他們是在中餐館、外賣店長大的小孩

Kaz,從6歲開始就幫家裡扛起餐廳的活計:“一開始只是幫忙洗碗,但是我太矮了,只能在後廚搬了椅子站在上面洗碗。”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Jun Kit的記憶中,則是12歲時幫父母把剛剛炒好的麵條裝進打包盒,並且蓋上蓋子。而這看起來很簡單的工作,對於Jun來說,卻是稚嫩的小手一次又一次被盒子裡冒出來的水蒸汽燙到。

Ying的父母在上世紀60年代末從中國香港移民到英國,經過打拼開啟了自家的餐飲事業,而從7歲開始,他的大部分記憶都是在後廚不停地剝蝦。

Jhen和哥哥每天放學後都必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刨土豆,“我們住的房間沒有任何暖氣,所以冬天我們必須穿上厚厚的衣服刨土豆,小手被凍得通紅也不能放下手裡的活計。”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對於Cafie來說,她每天在送外賣的路上都會在大腦裡幻想客人說錯了地址,這樣她就可以吃了手中熱騰騰的食物,而不是在街頭餓著肚子……

如今已經長大成人的6個人,再說起小時候的這些經歷,多是歡笑釋然。

可又有誰知道,幼年時候的他們,是如何排解那個年齡所本不該揹負的生活重壓。

而更讓人心疼的是,他們每一個人無一例外地都有著被燙傷的經歷: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在油鍋旁炸堆成高山一樣的薯條,330度高溫的油飛濺到手上,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

從7歲開始,他的大部分記憶都是在後廚不停地剝蝦。每天放學後都必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刨土豆,住的房間裡沒有任何暖氣,所以冬天必須穿上厚厚的衣服刨土豆,小手被凍得通紅也不能放下手裡的活計......

本文經授權轉自公眾號:發現澳大利亞(ID:Go_Aussie)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最近,英國BBC故事頻道播出了一部名為“外賣兒女”的短片,將鏡頭對準了從小在中餐館、外賣店長大的年輕華裔們。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1950年的英國,大批的中國移民從香港蜂擁而至。到中餐館打工,成為大部分移民在這個陌生國度求生存的唯一選擇。

從早晨天還沒亮就出門買菜,到晚上披星戴月地回到家中,不少移民為了生存,就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埋頭在中餐館的那一方寸封閉的空間裡,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每週無休地默默揹負著生活的艱辛……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而這些艱辛最直接的見證者,其實就是他們的孩子!

01

“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傷疤”

英國某一家普通的中餐館裡,Ying,Cafie,Jun Kit,Jhen,Kaz和Elaine圍坐在一起,面前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中國菜。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6個人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卻因為同樣的身份被英國BBC的主持人聚集在一起——他們是在中餐館、外賣店長大的小孩

Kaz,從6歲開始就幫家裡扛起餐廳的活計:“一開始只是幫忙洗碗,但是我太矮了,只能在後廚搬了椅子站在上面洗碗。”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Jun Kit的記憶中,則是12歲時幫父母把剛剛炒好的麵條裝進打包盒,並且蓋上蓋子。而這看起來很簡單的工作,對於Jun來說,卻是稚嫩的小手一次又一次被盒子裡冒出來的水蒸汽燙到。

Ying的父母在上世紀60年代末從中國香港移民到英國,經過打拼開啟了自家的餐飲事業,而從7歲開始,他的大部分記憶都是在後廚不停地剝蝦。

Jhen和哥哥每天放學後都必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刨土豆,“我們住的房間沒有任何暖氣,所以冬天我們必須穿上厚厚的衣服刨土豆,小手被凍得通紅也不能放下手裡的活計。”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對於Cafie來說,她每天在送外賣的路上都會在大腦裡幻想客人說錯了地址,這樣她就可以吃了手中熱騰騰的食物,而不是在街頭餓著肚子……

如今已經長大成人的6個人,再說起小時候的這些經歷,多是歡笑釋然。

可又有誰知道,幼年時候的他們,是如何排解那個年齡所本不該揹負的生活重壓。

而更讓人心疼的是,他們每一個人無一例外地都有著被燙傷的經歷: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在油鍋旁炸堆成高山一樣的薯條,330度高溫的油飛濺到手上,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為了不被燙傷,小小的年紀就要學會如何把魚輕輕地放到油表面,而不是一整條地丟進鍋裡。

“我們每一個人身上都有傷疤,不僅僅是身體上的,還有精神上的、情感上的……”,6個人有些無奈地說。

而他們口中提到的精神上的傷害,還包括因為在外賣店長時間工作,正值青春期的他們根本不可能找到玩伴。

"

從7歲開始,他的大部分記憶都是在後廚不停地剝蝦。每天放學後都必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刨土豆,住的房間裡沒有任何暖氣,所以冬天必須穿上厚厚的衣服刨土豆,小手被凍得通紅也不能放下手裡的活計......

本文經授權轉自公眾號:發現澳大利亞(ID:Go_Aussie)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最近,英國BBC故事頻道播出了一部名為“外賣兒女”的短片,將鏡頭對準了從小在中餐館、外賣店長大的年輕華裔們。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1950年的英國,大批的中國移民從香港蜂擁而至。到中餐館打工,成為大部分移民在這個陌生國度求生存的唯一選擇。

從早晨天還沒亮就出門買菜,到晚上披星戴月地回到家中,不少移民為了生存,就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埋頭在中餐館的那一方寸封閉的空間裡,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每週無休地默默揹負著生活的艱辛……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而這些艱辛最直接的見證者,其實就是他們的孩子!

01

“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傷疤”

英國某一家普通的中餐館裡,Ying,Cafie,Jun Kit,Jhen,Kaz和Elaine圍坐在一起,面前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中國菜。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6個人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卻因為同樣的身份被英國BBC的主持人聚集在一起——他們是在中餐館、外賣店長大的小孩

Kaz,從6歲開始就幫家裡扛起餐廳的活計:“一開始只是幫忙洗碗,但是我太矮了,只能在後廚搬了椅子站在上面洗碗。”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Jun Kit的記憶中,則是12歲時幫父母把剛剛炒好的麵條裝進打包盒,並且蓋上蓋子。而這看起來很簡單的工作,對於Jun來說,卻是稚嫩的小手一次又一次被盒子裡冒出來的水蒸汽燙到。

Ying的父母在上世紀60年代末從中國香港移民到英國,經過打拼開啟了自家的餐飲事業,而從7歲開始,他的大部分記憶都是在後廚不停地剝蝦。

Jhen和哥哥每天放學後都必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刨土豆,“我們住的房間沒有任何暖氣,所以冬天我們必須穿上厚厚的衣服刨土豆,小手被凍得通紅也不能放下手裡的活計。”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對於Cafie來說,她每天在送外賣的路上都會在大腦裡幻想客人說錯了地址,這樣她就可以吃了手中熱騰騰的食物,而不是在街頭餓著肚子……

如今已經長大成人的6個人,再說起小時候的這些經歷,多是歡笑釋然。

可又有誰知道,幼年時候的他們,是如何排解那個年齡所本不該揹負的生活重壓。

而更讓人心疼的是,他們每一個人無一例外地都有著被燙傷的經歷: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在油鍋旁炸堆成高山一樣的薯條,330度高溫的油飛濺到手上,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為了不被燙傷,小小的年紀就要學會如何把魚輕輕地放到油表面,而不是一整條地丟進鍋裡。

“我們每一個人身上都有傷疤,不僅僅是身體上的,還有精神上的、情感上的……”,6個人有些無奈地說。

而他們口中提到的精神上的傷害,還包括因為在外賣店長時間工作,正值青春期的他們根本不可能找到玩伴。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每個週末,就在學校裡的同齡夥伴都在家裡開派對時,這些在中餐外賣店辛苦工作的孩子卻絲毫抽不出時間赴約。而更為重要的是,他們也不願意去,“因為我們全身上下都散發著魚炸薯條的味道”!

"

從7歲開始,他的大部分記憶都是在後廚不停地剝蝦。每天放學後都必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刨土豆,住的房間裡沒有任何暖氣,所以冬天必須穿上厚厚的衣服刨土豆,小手被凍得通紅也不能放下手裡的活計......

本文經授權轉自公眾號:發現澳大利亞(ID:Go_Aussie)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最近,英國BBC故事頻道播出了一部名為“外賣兒女”的短片,將鏡頭對準了從小在中餐館、外賣店長大的年輕華裔們。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1950年的英國,大批的中國移民從香港蜂擁而至。到中餐館打工,成為大部分移民在這個陌生國度求生存的唯一選擇。

從早晨天還沒亮就出門買菜,到晚上披星戴月地回到家中,不少移民為了生存,就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埋頭在中餐館的那一方寸封閉的空間裡,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每週無休地默默揹負著生活的艱辛……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而這些艱辛最直接的見證者,其實就是他們的孩子!

01

“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傷疤”

英國某一家普通的中餐館裡,Ying,Cafie,Jun Kit,Jhen,Kaz和Elaine圍坐在一起,面前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中國菜。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6個人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卻因為同樣的身份被英國BBC的主持人聚集在一起——他們是在中餐館、外賣店長大的小孩

Kaz,從6歲開始就幫家裡扛起餐廳的活計:“一開始只是幫忙洗碗,但是我太矮了,只能在後廚搬了椅子站在上面洗碗。”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Jun Kit的記憶中,則是12歲時幫父母把剛剛炒好的麵條裝進打包盒,並且蓋上蓋子。而這看起來很簡單的工作,對於Jun來說,卻是稚嫩的小手一次又一次被盒子裡冒出來的水蒸汽燙到。

Ying的父母在上世紀60年代末從中國香港移民到英國,經過打拼開啟了自家的餐飲事業,而從7歲開始,他的大部分記憶都是在後廚不停地剝蝦。

Jhen和哥哥每天放學後都必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刨土豆,“我們住的房間沒有任何暖氣,所以冬天我們必須穿上厚厚的衣服刨土豆,小手被凍得通紅也不能放下手裡的活計。”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對於Cafie來說,她每天在送外賣的路上都會在大腦裡幻想客人說錯了地址,這樣她就可以吃了手中熱騰騰的食物,而不是在街頭餓著肚子……

如今已經長大成人的6個人,再說起小時候的這些經歷,多是歡笑釋然。

可又有誰知道,幼年時候的他們,是如何排解那個年齡所本不該揹負的生活重壓。

而更讓人心疼的是,他們每一個人無一例外地都有著被燙傷的經歷: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在油鍋旁炸堆成高山一樣的薯條,330度高溫的油飛濺到手上,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為了不被燙傷,小小的年紀就要學會如何把魚輕輕地放到油表面,而不是一整條地丟進鍋裡。

“我們每一個人身上都有傷疤,不僅僅是身體上的,還有精神上的、情感上的……”,6個人有些無奈地說。

而他們口中提到的精神上的傷害,還包括因為在外賣店長時間工作,正值青春期的他們根本不可能找到玩伴。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每個週末,就在學校裡的同齡夥伴都在家裡開派對時,這些在中餐外賣店辛苦工作的孩子卻絲毫抽不出時間赴約。而更為重要的是,他們也不願意去,“因為我們全身上下都散發著魚炸薯條的味道”!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朋友們問起我們為什麼不去參加派對,我們就裝作若無其事地說,我要工作,但是他們沒人知道我做的是什麼工作!”

而對於像Kaz一樣的女孩來說,最讓她難以啟齒的,還包括在自家外賣店上餐時,被顧客一次又一次“騷擾”,而那時候的她只不過是10多歲的花季少女。

"

從7歲開始,他的大部分記憶都是在後廚不停地剝蝦。每天放學後都必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刨土豆,住的房間裡沒有任何暖氣,所以冬天必須穿上厚厚的衣服刨土豆,小手被凍得通紅也不能放下手裡的活計......

本文經授權轉自公眾號:發現澳大利亞(ID:Go_Aussie)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最近,英國BBC故事頻道播出了一部名為“外賣兒女”的短片,將鏡頭對準了從小在中餐館、外賣店長大的年輕華裔們。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1950年的英國,大批的中國移民從香港蜂擁而至。到中餐館打工,成為大部分移民在這個陌生國度求生存的唯一選擇。

從早晨天還沒亮就出門買菜,到晚上披星戴月地回到家中,不少移民為了生存,就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埋頭在中餐館的那一方寸封閉的空間裡,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每週無休地默默揹負著生活的艱辛……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而這些艱辛最直接的見證者,其實就是他們的孩子!

01

“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傷疤”

英國某一家普通的中餐館裡,Ying,Cafie,Jun Kit,Jhen,Kaz和Elaine圍坐在一起,面前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中國菜。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6個人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卻因為同樣的身份被英國BBC的主持人聚集在一起——他們是在中餐館、外賣店長大的小孩

Kaz,從6歲開始就幫家裡扛起餐廳的活計:“一開始只是幫忙洗碗,但是我太矮了,只能在後廚搬了椅子站在上面洗碗。”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Jun Kit的記憶中,則是12歲時幫父母把剛剛炒好的麵條裝進打包盒,並且蓋上蓋子。而這看起來很簡單的工作,對於Jun來說,卻是稚嫩的小手一次又一次被盒子裡冒出來的水蒸汽燙到。

Ying的父母在上世紀60年代末從中國香港移民到英國,經過打拼開啟了自家的餐飲事業,而從7歲開始,他的大部分記憶都是在後廚不停地剝蝦。

Jhen和哥哥每天放學後都必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刨土豆,“我們住的房間沒有任何暖氣,所以冬天我們必須穿上厚厚的衣服刨土豆,小手被凍得通紅也不能放下手裡的活計。”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對於Cafie來說,她每天在送外賣的路上都會在大腦裡幻想客人說錯了地址,這樣她就可以吃了手中熱騰騰的食物,而不是在街頭餓著肚子……

如今已經長大成人的6個人,再說起小時候的這些經歷,多是歡笑釋然。

可又有誰知道,幼年時候的他們,是如何排解那個年齡所本不該揹負的生活重壓。

而更讓人心疼的是,他們每一個人無一例外地都有著被燙傷的經歷: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在油鍋旁炸堆成高山一樣的薯條,330度高溫的油飛濺到手上,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為了不被燙傷,小小的年紀就要學會如何把魚輕輕地放到油表面,而不是一整條地丟進鍋裡。

“我們每一個人身上都有傷疤,不僅僅是身體上的,還有精神上的、情感上的……”,6個人有些無奈地說。

而他們口中提到的精神上的傷害,還包括因為在外賣店長時間工作,正值青春期的他們根本不可能找到玩伴。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每個週末,就在學校裡的同齡夥伴都在家裡開派對時,這些在中餐外賣店辛苦工作的孩子卻絲毫抽不出時間赴約。而更為重要的是,他們也不願意去,“因為我們全身上下都散發著魚炸薯條的味道”!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朋友們問起我們為什麼不去參加派對,我們就裝作若無其事地說,我要工作,但是他們沒人知道我做的是什麼工作!”

而對於像Kaz一樣的女孩來說,最讓她難以啟齒的,還包括在自家外賣店上餐時,被顧客一次又一次“騷擾”,而那時候的她只不過是10多歲的花季少女。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而16歲的Cafie甚至遇到餐廳顧客向他求婚的事,被嚇壞了而不敢告訴父母的她只能故作鎮定地回答:“我還只有16歲而已,我不能結婚!”

02

“我不是為了自己,我是為了孩子”

和BBC紀錄的英國“外賣兒女”一樣,美國、新西蘭的中餐館也早已開遍了各個角落。

在每一箇中餐館裡,都有一樣的文化和相似的故事:“外賣兒女”的童年不是家裡的電視機和玩具,而是父母每天都在忙碌的餐廳。

"

從7歲開始,他的大部分記憶都是在後廚不停地剝蝦。每天放學後都必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刨土豆,住的房間裡沒有任何暖氣,所以冬天必須穿上厚厚的衣服刨土豆,小手被凍得通紅也不能放下手裡的活計......

本文經授權轉自公眾號:發現澳大利亞(ID:Go_Aussie)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最近,英國BBC故事頻道播出了一部名為“外賣兒女”的短片,將鏡頭對準了從小在中餐館、外賣店長大的年輕華裔們。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1950年的英國,大批的中國移民從香港蜂擁而至。到中餐館打工,成為大部分移民在這個陌生國度求生存的唯一選擇。

從早晨天還沒亮就出門買菜,到晚上披星戴月地回到家中,不少移民為了生存,就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埋頭在中餐館的那一方寸封閉的空間裡,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每週無休地默默揹負著生活的艱辛……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而這些艱辛最直接的見證者,其實就是他們的孩子!

01

“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傷疤”

英國某一家普通的中餐館裡,Ying,Cafie,Jun Kit,Jhen,Kaz和Elaine圍坐在一起,面前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中國菜。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6個人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卻因為同樣的身份被英國BBC的主持人聚集在一起——他們是在中餐館、外賣店長大的小孩

Kaz,從6歲開始就幫家裡扛起餐廳的活計:“一開始只是幫忙洗碗,但是我太矮了,只能在後廚搬了椅子站在上面洗碗。”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Jun Kit的記憶中,則是12歲時幫父母把剛剛炒好的麵條裝進打包盒,並且蓋上蓋子。而這看起來很簡單的工作,對於Jun來說,卻是稚嫩的小手一次又一次被盒子裡冒出來的水蒸汽燙到。

Ying的父母在上世紀60年代末從中國香港移民到英國,經過打拼開啟了自家的餐飲事業,而從7歲開始,他的大部分記憶都是在後廚不停地剝蝦。

Jhen和哥哥每天放學後都必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刨土豆,“我們住的房間沒有任何暖氣,所以冬天我們必須穿上厚厚的衣服刨土豆,小手被凍得通紅也不能放下手裡的活計。”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對於Cafie來說,她每天在送外賣的路上都會在大腦裡幻想客人說錯了地址,這樣她就可以吃了手中熱騰騰的食物,而不是在街頭餓著肚子……

如今已經長大成人的6個人,再說起小時候的這些經歷,多是歡笑釋然。

可又有誰知道,幼年時候的他們,是如何排解那個年齡所本不該揹負的生活重壓。

而更讓人心疼的是,他們每一個人無一例外地都有著被燙傷的經歷: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在油鍋旁炸堆成高山一樣的薯條,330度高溫的油飛濺到手上,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為了不被燙傷,小小的年紀就要學會如何把魚輕輕地放到油表面,而不是一整條地丟進鍋裡。

“我們每一個人身上都有傷疤,不僅僅是身體上的,還有精神上的、情感上的……”,6個人有些無奈地說。

而他們口中提到的精神上的傷害,還包括因為在外賣店長時間工作,正值青春期的他們根本不可能找到玩伴。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每個週末,就在學校裡的同齡夥伴都在家裡開派對時,這些在中餐外賣店辛苦工作的孩子卻絲毫抽不出時間赴約。而更為重要的是,他們也不願意去,“因為我們全身上下都散發著魚炸薯條的味道”!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朋友們問起我們為什麼不去參加派對,我們就裝作若無其事地說,我要工作,但是他們沒人知道我做的是什麼工作!”

而對於像Kaz一樣的女孩來說,最讓她難以啟齒的,還包括在自家外賣店上餐時,被顧客一次又一次“騷擾”,而那時候的她只不過是10多歲的花季少女。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而16歲的Cafie甚至遇到餐廳顧客向他求婚的事,被嚇壞了而不敢告訴父母的她只能故作鎮定地回答:“我還只有16歲而已,我不能結婚!”

02

“我不是為了自己,我是為了孩子”

和BBC紀錄的英國“外賣兒女”一樣,美國、新西蘭的中餐館也早已開遍了各個角落。

在每一箇中餐館裡,都有一樣的文化和相似的故事:“外賣兒女”的童年不是家裡的電視機和玩具,而是父母每天都在忙碌的餐廳。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開餐館累,但至少大部分華人移民都能為此貸款買房,給這些在中餐館裡成長的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環境和教育資源。一位在美國開餐廳的女主人說,“我不是為了我自己,我是為了孩子們。

1993年從中國廣州移民到新西蘭的Ella(化名),如今在奧克蘭開著一家小有名氣的咖啡館,這家咖啡館還曾多次獲得新西蘭的美食獎。

"

從7歲開始,他的大部分記憶都是在後廚不停地剝蝦。每天放學後都必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刨土豆,住的房間裡沒有任何暖氣,所以冬天必須穿上厚厚的衣服刨土豆,小手被凍得通紅也不能放下手裡的活計......

本文經授權轉自公眾號:發現澳大利亞(ID:Go_Aussie)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最近,英國BBC故事頻道播出了一部名為“外賣兒女”的短片,將鏡頭對準了從小在中餐館、外賣店長大的年輕華裔們。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1950年的英國,大批的中國移民從香港蜂擁而至。到中餐館打工,成為大部分移民在這個陌生國度求生存的唯一選擇。

從早晨天還沒亮就出門買菜,到晚上披星戴月地回到家中,不少移民為了生存,就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埋頭在中餐館的那一方寸封閉的空間裡,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每週無休地默默揹負著生活的艱辛……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而這些艱辛最直接的見證者,其實就是他們的孩子!

01

“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傷疤”

英國某一家普通的中餐館裡,Ying,Cafie,Jun Kit,Jhen,Kaz和Elaine圍坐在一起,面前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中國菜。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6個人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卻因為同樣的身份被英國BBC的主持人聚集在一起——他們是在中餐館、外賣店長大的小孩

Kaz,從6歲開始就幫家裡扛起餐廳的活計:“一開始只是幫忙洗碗,但是我太矮了,只能在後廚搬了椅子站在上面洗碗。”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Jun Kit的記憶中,則是12歲時幫父母把剛剛炒好的麵條裝進打包盒,並且蓋上蓋子。而這看起來很簡單的工作,對於Jun來說,卻是稚嫩的小手一次又一次被盒子裡冒出來的水蒸汽燙到。

Ying的父母在上世紀60年代末從中國香港移民到英國,經過打拼開啟了自家的餐飲事業,而從7歲開始,他的大部分記憶都是在後廚不停地剝蝦。

Jhen和哥哥每天放學後都必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刨土豆,“我們住的房間沒有任何暖氣,所以冬天我們必須穿上厚厚的衣服刨土豆,小手被凍得通紅也不能放下手裡的活計。”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對於Cafie來說,她每天在送外賣的路上都會在大腦裡幻想客人說錯了地址,這樣她就可以吃了手中熱騰騰的食物,而不是在街頭餓著肚子……

如今已經長大成人的6個人,再說起小時候的這些經歷,多是歡笑釋然。

可又有誰知道,幼年時候的他們,是如何排解那個年齡所本不該揹負的生活重壓。

而更讓人心疼的是,他們每一個人無一例外地都有著被燙傷的經歷: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在油鍋旁炸堆成高山一樣的薯條,330度高溫的油飛濺到手上,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為了不被燙傷,小小的年紀就要學會如何把魚輕輕地放到油表面,而不是一整條地丟進鍋裡。

“我們每一個人身上都有傷疤,不僅僅是身體上的,還有精神上的、情感上的……”,6個人有些無奈地說。

而他們口中提到的精神上的傷害,還包括因為在外賣店長時間工作,正值青春期的他們根本不可能找到玩伴。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每個週末,就在學校裡的同齡夥伴都在家裡開派對時,這些在中餐外賣店辛苦工作的孩子卻絲毫抽不出時間赴約。而更為重要的是,他們也不願意去,“因為我們全身上下都散發著魚炸薯條的味道”!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朋友們問起我們為什麼不去參加派對,我們就裝作若無其事地說,我要工作,但是他們沒人知道我做的是什麼工作!”

而對於像Kaz一樣的女孩來說,最讓她難以啟齒的,還包括在自家外賣店上餐時,被顧客一次又一次“騷擾”,而那時候的她只不過是10多歲的花季少女。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而16歲的Cafie甚至遇到餐廳顧客向他求婚的事,被嚇壞了而不敢告訴父母的她只能故作鎮定地回答:“我還只有16歲而已,我不能結婚!”

02

“我不是為了自己,我是為了孩子”

和BBC紀錄的英國“外賣兒女”一樣,美國、新西蘭的中餐館也早已開遍了各個角落。

在每一箇中餐館裡,都有一樣的文化和相似的故事:“外賣兒女”的童年不是家裡的電視機和玩具,而是父母每天都在忙碌的餐廳。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開餐館累,但至少大部分華人移民都能為此貸款買房,給這些在中餐館裡成長的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環境和教育資源。一位在美國開餐廳的女主人說,“我不是為了我自己,我是為了孩子們。

1993年從中國廣州移民到新西蘭的Ella(化名),如今在奧克蘭開著一家小有名氣的咖啡館,這家咖啡館還曾多次獲得新西蘭的美食獎。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Ella坦言,雖然開餐館很辛苦,可她很少會讓孩子參與到廚房的各種重體力活中。

哪怕是早年在新西蘭的小鎮開了一家給當地工人提供便當的Lunch Bar,她也寧願多花些錢請4個員工,而讓孩子花更多時間在學習上。

如今,Ella的大兒子已經從大學畢業,有意向投身IT行業,而小女兒在大學選修了雙學位,對未來的人生充滿了憧憬。

"

從7歲開始,他的大部分記憶都是在後廚不停地剝蝦。每天放學後都必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刨土豆,住的房間裡沒有任何暖氣,所以冬天必須穿上厚厚的衣服刨土豆,小手被凍得通紅也不能放下手裡的活計......

本文經授權轉自公眾號:發現澳大利亞(ID:Go_Aussie)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最近,英國BBC故事頻道播出了一部名為“外賣兒女”的短片,將鏡頭對準了從小在中餐館、外賣店長大的年輕華裔們。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1950年的英國,大批的中國移民從香港蜂擁而至。到中餐館打工,成為大部分移民在這個陌生國度求生存的唯一選擇。

從早晨天還沒亮就出門買菜,到晚上披星戴月地回到家中,不少移民為了生存,就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埋頭在中餐館的那一方寸封閉的空間裡,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每週無休地默默揹負著生活的艱辛……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而這些艱辛最直接的見證者,其實就是他們的孩子!

01

“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傷疤”

英國某一家普通的中餐館裡,Ying,Cafie,Jun Kit,Jhen,Kaz和Elaine圍坐在一起,面前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中國菜。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6個人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卻因為同樣的身份被英國BBC的主持人聚集在一起——他們是在中餐館、外賣店長大的小孩

Kaz,從6歲開始就幫家裡扛起餐廳的活計:“一開始只是幫忙洗碗,但是我太矮了,只能在後廚搬了椅子站在上面洗碗。”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Jun Kit的記憶中,則是12歲時幫父母把剛剛炒好的麵條裝進打包盒,並且蓋上蓋子。而這看起來很簡單的工作,對於Jun來說,卻是稚嫩的小手一次又一次被盒子裡冒出來的水蒸汽燙到。

Ying的父母在上世紀60年代末從中國香港移民到英國,經過打拼開啟了自家的餐飲事業,而從7歲開始,他的大部分記憶都是在後廚不停地剝蝦。

Jhen和哥哥每天放學後都必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刨土豆,“我們住的房間沒有任何暖氣,所以冬天我們必須穿上厚厚的衣服刨土豆,小手被凍得通紅也不能放下手裡的活計。”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對於Cafie來說,她每天在送外賣的路上都會在大腦裡幻想客人說錯了地址,這樣她就可以吃了手中熱騰騰的食物,而不是在街頭餓著肚子……

如今已經長大成人的6個人,再說起小時候的這些經歷,多是歡笑釋然。

可又有誰知道,幼年時候的他們,是如何排解那個年齡所本不該揹負的生活重壓。

而更讓人心疼的是,他們每一個人無一例外地都有著被燙傷的經歷: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在油鍋旁炸堆成高山一樣的薯條,330度高溫的油飛濺到手上,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為了不被燙傷,小小的年紀就要學會如何把魚輕輕地放到油表面,而不是一整條地丟進鍋裡。

“我們每一個人身上都有傷疤,不僅僅是身體上的,還有精神上的、情感上的……”,6個人有些無奈地說。

而他們口中提到的精神上的傷害,還包括因為在外賣店長時間工作,正值青春期的他們根本不可能找到玩伴。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每個週末,就在學校裡的同齡夥伴都在家裡開派對時,這些在中餐外賣店辛苦工作的孩子卻絲毫抽不出時間赴約。而更為重要的是,他們也不願意去,“因為我們全身上下都散發著魚炸薯條的味道”!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朋友們問起我們為什麼不去參加派對,我們就裝作若無其事地說,我要工作,但是他們沒人知道我做的是什麼工作!”

而對於像Kaz一樣的女孩來說,最讓她難以啟齒的,還包括在自家外賣店上餐時,被顧客一次又一次“騷擾”,而那時候的她只不過是10多歲的花季少女。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而16歲的Cafie甚至遇到餐廳顧客向他求婚的事,被嚇壞了而不敢告訴父母的她只能故作鎮定地回答:“我還只有16歲而已,我不能結婚!”

02

“我不是為了自己,我是為了孩子”

和BBC紀錄的英國“外賣兒女”一樣,美國、新西蘭的中餐館也早已開遍了各個角落。

在每一箇中餐館裡,都有一樣的文化和相似的故事:“外賣兒女”的童年不是家裡的電視機和玩具,而是父母每天都在忙碌的餐廳。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開餐館累,但至少大部分華人移民都能為此貸款買房,給這些在中餐館裡成長的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環境和教育資源。一位在美國開餐廳的女主人說,“我不是為了我自己,我是為了孩子們。

1993年從中國廣州移民到新西蘭的Ella(化名),如今在奧克蘭開著一家小有名氣的咖啡館,這家咖啡館還曾多次獲得新西蘭的美食獎。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Ella坦言,雖然開餐館很辛苦,可她很少會讓孩子參與到廚房的各種重體力活中。

哪怕是早年在新西蘭的小鎮開了一家給當地工人提供便當的Lunch Bar,她也寧願多花些錢請4個員工,而讓孩子花更多時間在學習上。

如今,Ella的大兒子已經從大學畢業,有意向投身IT行業,而小女兒在大學選修了雙學位,對未來的人生充滿了憧憬。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而Ella的同行中,也有被生活重壓逼得不得已讓孩子在餐廳長期幫忙的。

“我那個朋友家裡有5個孩子,大女兒9歲時候就揹著弟弟在廚房幹活了,有一次她太累了抱著我哭,我的心都碎了……”Ella回憶說。

和Ella一樣為了孩子移民新西蘭的,還有奧克蘭一家知名麵館的老闆黃師傅(化名)。

本是在國內五星級大酒店當大廚的他,放下了國內的一切為了孩子移民新西蘭。

"

從7歲開始,他的大部分記憶都是在後廚不停地剝蝦。每天放學後都必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刨土豆,住的房間裡沒有任何暖氣,所以冬天必須穿上厚厚的衣服刨土豆,小手被凍得通紅也不能放下手裡的活計......

本文經授權轉自公眾號:發現澳大利亞(ID:Go_Aussie)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最近,英國BBC故事頻道播出了一部名為“外賣兒女”的短片,將鏡頭對準了從小在中餐館、外賣店長大的年輕華裔們。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1950年的英國,大批的中國移民從香港蜂擁而至。到中餐館打工,成為大部分移民在這個陌生國度求生存的唯一選擇。

從早晨天還沒亮就出門買菜,到晚上披星戴月地回到家中,不少移民為了生存,就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埋頭在中餐館的那一方寸封閉的空間裡,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每週無休地默默揹負著生活的艱辛……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而這些艱辛最直接的見證者,其實就是他們的孩子!

01

“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傷疤”

英國某一家普通的中餐館裡,Ying,Cafie,Jun Kit,Jhen,Kaz和Elaine圍坐在一起,面前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中國菜。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6個人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卻因為同樣的身份被英國BBC的主持人聚集在一起——他們是在中餐館、外賣店長大的小孩

Kaz,從6歲開始就幫家裡扛起餐廳的活計:“一開始只是幫忙洗碗,但是我太矮了,只能在後廚搬了椅子站在上面洗碗。”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Jun Kit的記憶中,則是12歲時幫父母把剛剛炒好的麵條裝進打包盒,並且蓋上蓋子。而這看起來很簡單的工作,對於Jun來說,卻是稚嫩的小手一次又一次被盒子裡冒出來的水蒸汽燙到。

Ying的父母在上世紀60年代末從中國香港移民到英國,經過打拼開啟了自家的餐飲事業,而從7歲開始,他的大部分記憶都是在後廚不停地剝蝦。

Jhen和哥哥每天放學後都必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刨土豆,“我們住的房間沒有任何暖氣,所以冬天我們必須穿上厚厚的衣服刨土豆,小手被凍得通紅也不能放下手裡的活計。”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對於Cafie來說,她每天在送外賣的路上都會在大腦裡幻想客人說錯了地址,這樣她就可以吃了手中熱騰騰的食物,而不是在街頭餓著肚子……

如今已經長大成人的6個人,再說起小時候的這些經歷,多是歡笑釋然。

可又有誰知道,幼年時候的他們,是如何排解那個年齡所本不該揹負的生活重壓。

而更讓人心疼的是,他們每一個人無一例外地都有著被燙傷的經歷: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在油鍋旁炸堆成高山一樣的薯條,330度高溫的油飛濺到手上,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為了不被燙傷,小小的年紀就要學會如何把魚輕輕地放到油表面,而不是一整條地丟進鍋裡。

“我們每一個人身上都有傷疤,不僅僅是身體上的,還有精神上的、情感上的……”,6個人有些無奈地說。

而他們口中提到的精神上的傷害,還包括因為在外賣店長時間工作,正值青春期的他們根本不可能找到玩伴。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每個週末,就在學校裡的同齡夥伴都在家裡開派對時,這些在中餐外賣店辛苦工作的孩子卻絲毫抽不出時間赴約。而更為重要的是,他們也不願意去,“因為我們全身上下都散發著魚炸薯條的味道”!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朋友們問起我們為什麼不去參加派對,我們就裝作若無其事地說,我要工作,但是他們沒人知道我做的是什麼工作!”

而對於像Kaz一樣的女孩來說,最讓她難以啟齒的,還包括在自家外賣店上餐時,被顧客一次又一次“騷擾”,而那時候的她只不過是10多歲的花季少女。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而16歲的Cafie甚至遇到餐廳顧客向他求婚的事,被嚇壞了而不敢告訴父母的她只能故作鎮定地回答:“我還只有16歲而已,我不能結婚!”

02

“我不是為了自己,我是為了孩子”

和BBC紀錄的英國“外賣兒女”一樣,美國、新西蘭的中餐館也早已開遍了各個角落。

在每一箇中餐館裡,都有一樣的文化和相似的故事:“外賣兒女”的童年不是家裡的電視機和玩具,而是父母每天都在忙碌的餐廳。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開餐館累,但至少大部分華人移民都能為此貸款買房,給這些在中餐館裡成長的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環境和教育資源。一位在美國開餐廳的女主人說,“我不是為了我自己,我是為了孩子們。

1993年從中國廣州移民到新西蘭的Ella(化名),如今在奧克蘭開著一家小有名氣的咖啡館,這家咖啡館還曾多次獲得新西蘭的美食獎。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Ella坦言,雖然開餐館很辛苦,可她很少會讓孩子參與到廚房的各種重體力活中。

哪怕是早年在新西蘭的小鎮開了一家給當地工人提供便當的Lunch Bar,她也寧願多花些錢請4個員工,而讓孩子花更多時間在學習上。

如今,Ella的大兒子已經從大學畢業,有意向投身IT行業,而小女兒在大學選修了雙學位,對未來的人生充滿了憧憬。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而Ella的同行中,也有被生活重壓逼得不得已讓孩子在餐廳長期幫忙的。

“我那個朋友家裡有5個孩子,大女兒9歲時候就揹著弟弟在廚房幹活了,有一次她太累了抱著我哭,我的心都碎了……”Ella回憶說。

和Ella一樣為了孩子移民新西蘭的,還有奧克蘭一家知名麵館的老闆黃師傅(化名)。

本是在國內五星級大酒店當大廚的他,放下了國內的一切為了孩子移民新西蘭。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以前工作輕鬆,待遇好,有雙休,現在每天工作最少14個小時,但是為了孩子都值”,在黃師傅的朋友圈裡,總能看到他晒孩子的照片。

不久前女兒剛從AUT服裝設計專業畢業,朋友圈裡滿是女兒的設計作品,黃師傅說雖然他看不懂女兒的設計,但是他為女兒感到驕傲。

"

從7歲開始,他的大部分記憶都是在後廚不停地剝蝦。每天放學後都必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刨土豆,住的房間裡沒有任何暖氣,所以冬天必須穿上厚厚的衣服刨土豆,小手被凍得通紅也不能放下手裡的活計......

本文經授權轉自公眾號:發現澳大利亞(ID:Go_Aussie)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最近,英國BBC故事頻道播出了一部名為“外賣兒女”的短片,將鏡頭對準了從小在中餐館、外賣店長大的年輕華裔們。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1950年的英國,大批的中國移民從香港蜂擁而至。到中餐館打工,成為大部分移民在這個陌生國度求生存的唯一選擇。

從早晨天還沒亮就出門買菜,到晚上披星戴月地回到家中,不少移民為了生存,就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埋頭在中餐館的那一方寸封閉的空間裡,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每週無休地默默揹負著生活的艱辛……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而這些艱辛最直接的見證者,其實就是他們的孩子!

01

“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傷疤”

英國某一家普通的中餐館裡,Ying,Cafie,Jun Kit,Jhen,Kaz和Elaine圍坐在一起,面前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中國菜。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6個人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卻因為同樣的身份被英國BBC的主持人聚集在一起——他們是在中餐館、外賣店長大的小孩

Kaz,從6歲開始就幫家裡扛起餐廳的活計:“一開始只是幫忙洗碗,但是我太矮了,只能在後廚搬了椅子站在上面洗碗。”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Jun Kit的記憶中,則是12歲時幫父母把剛剛炒好的麵條裝進打包盒,並且蓋上蓋子。而這看起來很簡單的工作,對於Jun來說,卻是稚嫩的小手一次又一次被盒子裡冒出來的水蒸汽燙到。

Ying的父母在上世紀60年代末從中國香港移民到英國,經過打拼開啟了自家的餐飲事業,而從7歲開始,他的大部分記憶都是在後廚不停地剝蝦。

Jhen和哥哥每天放學後都必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刨土豆,“我們住的房間沒有任何暖氣,所以冬天我們必須穿上厚厚的衣服刨土豆,小手被凍得通紅也不能放下手裡的活計。”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對於Cafie來說,她每天在送外賣的路上都會在大腦裡幻想客人說錯了地址,這樣她就可以吃了手中熱騰騰的食物,而不是在街頭餓著肚子……

如今已經長大成人的6個人,再說起小時候的這些經歷,多是歡笑釋然。

可又有誰知道,幼年時候的他們,是如何排解那個年齡所本不該揹負的生活重壓。

而更讓人心疼的是,他們每一個人無一例外地都有著被燙傷的經歷: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在油鍋旁炸堆成高山一樣的薯條,330度高溫的油飛濺到手上,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為了不被燙傷,小小的年紀就要學會如何把魚輕輕地放到油表面,而不是一整條地丟進鍋裡。

“我們每一個人身上都有傷疤,不僅僅是身體上的,還有精神上的、情感上的……”,6個人有些無奈地說。

而他們口中提到的精神上的傷害,還包括因為在外賣店長時間工作,正值青春期的他們根本不可能找到玩伴。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每個週末,就在學校裡的同齡夥伴都在家裡開派對時,這些在中餐外賣店辛苦工作的孩子卻絲毫抽不出時間赴約。而更為重要的是,他們也不願意去,“因為我們全身上下都散發著魚炸薯條的味道”!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朋友們問起我們為什麼不去參加派對,我們就裝作若無其事地說,我要工作,但是他們沒人知道我做的是什麼工作!”

而對於像Kaz一樣的女孩來說,最讓她難以啟齒的,還包括在自家外賣店上餐時,被顧客一次又一次“騷擾”,而那時候的她只不過是10多歲的花季少女。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而16歲的Cafie甚至遇到餐廳顧客向他求婚的事,被嚇壞了而不敢告訴父母的她只能故作鎮定地回答:“我還只有16歲而已,我不能結婚!”

02

“我不是為了自己,我是為了孩子”

和BBC紀錄的英國“外賣兒女”一樣,美國、新西蘭的中餐館也早已開遍了各個角落。

在每一箇中餐館裡,都有一樣的文化和相似的故事:“外賣兒女”的童年不是家裡的電視機和玩具,而是父母每天都在忙碌的餐廳。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開餐館累,但至少大部分華人移民都能為此貸款買房,給這些在中餐館裡成長的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環境和教育資源。一位在美國開餐廳的女主人說,“我不是為了我自己,我是為了孩子們。

1993年從中國廣州移民到新西蘭的Ella(化名),如今在奧克蘭開著一家小有名氣的咖啡館,這家咖啡館還曾多次獲得新西蘭的美食獎。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Ella坦言,雖然開餐館很辛苦,可她很少會讓孩子參與到廚房的各種重體力活中。

哪怕是早年在新西蘭的小鎮開了一家給當地工人提供便當的Lunch Bar,她也寧願多花些錢請4個員工,而讓孩子花更多時間在學習上。

如今,Ella的大兒子已經從大學畢業,有意向投身IT行業,而小女兒在大學選修了雙學位,對未來的人生充滿了憧憬。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而Ella的同行中,也有被生活重壓逼得不得已讓孩子在餐廳長期幫忙的。

“我那個朋友家裡有5個孩子,大女兒9歲時候就揹著弟弟在廚房幹活了,有一次她太累了抱著我哭,我的心都碎了……”Ella回憶說。

和Ella一樣為了孩子移民新西蘭的,還有奧克蘭一家知名麵館的老闆黃師傅(化名)。

本是在國內五星級大酒店當大廚的他,放下了國內的一切為了孩子移民新西蘭。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以前工作輕鬆,待遇好,有雙休,現在每天工作最少14個小時,但是為了孩子都值”,在黃師傅的朋友圈裡,總能看到他晒孩子的照片。

不久前女兒剛從AUT服裝設計專業畢業,朋友圈裡滿是女兒的設計作品,黃師傅說雖然他看不懂女兒的設計,但是他為女兒感到驕傲。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朋友圈裡滿是對孩子的驕傲

黃師傅的麵店如今在奧克蘭已經開了三家,生意越來越好,他也會讓家裡兩個孩子來幫忙,不過也僅僅侷限於店面的一些送餐、點菜等服務性工作。

黃師傅不怕累到孩子,他說孩子從小在餐廳長大,是對於意志的磨練,也讓他們知道賺錢的不易。

"

從7歲開始,他的大部分記憶都是在後廚不停地剝蝦。每天放學後都必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刨土豆,住的房間裡沒有任何暖氣,所以冬天必須穿上厚厚的衣服刨土豆,小手被凍得通紅也不能放下手裡的活計......

本文經授權轉自公眾號:發現澳大利亞(ID:Go_Aussie)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最近,英國BBC故事頻道播出了一部名為“外賣兒女”的短片,將鏡頭對準了從小在中餐館、外賣店長大的年輕華裔們。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1950年的英國,大批的中國移民從香港蜂擁而至。到中餐館打工,成為大部分移民在這個陌生國度求生存的唯一選擇。

從早晨天還沒亮就出門買菜,到晚上披星戴月地回到家中,不少移民為了生存,就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埋頭在中餐館的那一方寸封閉的空間裡,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每週無休地默默揹負著生活的艱辛……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而這些艱辛最直接的見證者,其實就是他們的孩子!

01

“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傷疤”

英國某一家普通的中餐館裡,Ying,Cafie,Jun Kit,Jhen,Kaz和Elaine圍坐在一起,面前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中國菜。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6個人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卻因為同樣的身份被英國BBC的主持人聚集在一起——他們是在中餐館、外賣店長大的小孩

Kaz,從6歲開始就幫家裡扛起餐廳的活計:“一開始只是幫忙洗碗,但是我太矮了,只能在後廚搬了椅子站在上面洗碗。”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Jun Kit的記憶中,則是12歲時幫父母把剛剛炒好的麵條裝進打包盒,並且蓋上蓋子。而這看起來很簡單的工作,對於Jun來說,卻是稚嫩的小手一次又一次被盒子裡冒出來的水蒸汽燙到。

Ying的父母在上世紀60年代末從中國香港移民到英國,經過打拼開啟了自家的餐飲事業,而從7歲開始,他的大部分記憶都是在後廚不停地剝蝦。

Jhen和哥哥每天放學後都必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刨土豆,“我們住的房間沒有任何暖氣,所以冬天我們必須穿上厚厚的衣服刨土豆,小手被凍得通紅也不能放下手裡的活計。”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對於Cafie來說,她每天在送外賣的路上都會在大腦裡幻想客人說錯了地址,這樣她就可以吃了手中熱騰騰的食物,而不是在街頭餓著肚子……

如今已經長大成人的6個人,再說起小時候的這些經歷,多是歡笑釋然。

可又有誰知道,幼年時候的他們,是如何排解那個年齡所本不該揹負的生活重壓。

而更讓人心疼的是,他們每一個人無一例外地都有著被燙傷的經歷: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在油鍋旁炸堆成高山一樣的薯條,330度高溫的油飛濺到手上,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為了不被燙傷,小小的年紀就要學會如何把魚輕輕地放到油表面,而不是一整條地丟進鍋裡。

“我們每一個人身上都有傷疤,不僅僅是身體上的,還有精神上的、情感上的……”,6個人有些無奈地說。

而他們口中提到的精神上的傷害,還包括因為在外賣店長時間工作,正值青春期的他們根本不可能找到玩伴。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每個週末,就在學校裡的同齡夥伴都在家裡開派對時,這些在中餐外賣店辛苦工作的孩子卻絲毫抽不出時間赴約。而更為重要的是,他們也不願意去,“因為我們全身上下都散發著魚炸薯條的味道”!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朋友們問起我們為什麼不去參加派對,我們就裝作若無其事地說,我要工作,但是他們沒人知道我做的是什麼工作!”

而對於像Kaz一樣的女孩來說,最讓她難以啟齒的,還包括在自家外賣店上餐時,被顧客一次又一次“騷擾”,而那時候的她只不過是10多歲的花季少女。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而16歲的Cafie甚至遇到餐廳顧客向他求婚的事,被嚇壞了而不敢告訴父母的她只能故作鎮定地回答:“我還只有16歲而已,我不能結婚!”

02

“我不是為了自己,我是為了孩子”

和BBC紀錄的英國“外賣兒女”一樣,美國、新西蘭的中餐館也早已開遍了各個角落。

在每一箇中餐館裡,都有一樣的文化和相似的故事:“外賣兒女”的童年不是家裡的電視機和玩具,而是父母每天都在忙碌的餐廳。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開餐館累,但至少大部分華人移民都能為此貸款買房,給這些在中餐館裡成長的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環境和教育資源。一位在美國開餐廳的女主人說,“我不是為了我自己,我是為了孩子們。

1993年從中國廣州移民到新西蘭的Ella(化名),如今在奧克蘭開著一家小有名氣的咖啡館,這家咖啡館還曾多次獲得新西蘭的美食獎。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Ella坦言,雖然開餐館很辛苦,可她很少會讓孩子參與到廚房的各種重體力活中。

哪怕是早年在新西蘭的小鎮開了一家給當地工人提供便當的Lunch Bar,她也寧願多花些錢請4個員工,而讓孩子花更多時間在學習上。

如今,Ella的大兒子已經從大學畢業,有意向投身IT行業,而小女兒在大學選修了雙學位,對未來的人生充滿了憧憬。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而Ella的同行中,也有被生活重壓逼得不得已讓孩子在餐廳長期幫忙的。

“我那個朋友家裡有5個孩子,大女兒9歲時候就揹著弟弟在廚房幹活了,有一次她太累了抱著我哭,我的心都碎了……”Ella回憶說。

和Ella一樣為了孩子移民新西蘭的,還有奧克蘭一家知名麵館的老闆黃師傅(化名)。

本是在國內五星級大酒店當大廚的他,放下了國內的一切為了孩子移民新西蘭。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以前工作輕鬆,待遇好,有雙休,現在每天工作最少14個小時,但是為了孩子都值”,在黃師傅的朋友圈裡,總能看到他晒孩子的照片。

不久前女兒剛從AUT服裝設計專業畢業,朋友圈裡滿是女兒的設計作品,黃師傅說雖然他看不懂女兒的設計,但是他為女兒感到驕傲。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朋友圈裡滿是對孩子的驕傲

黃師傅的麵店如今在奧克蘭已經開了三家,生意越來越好,他也會讓家裡兩個孩子來幫忙,不過也僅僅侷限於店面的一些送餐、點菜等服務性工作。

黃師傅不怕累到孩子,他說孩子從小在餐廳長大,是對於意志的磨練,也讓他們知道賺錢的不易。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黃師傅說自己還是不希望孩子未來做餐飲行業了,畢竟太辛苦!

03

對於生活的磨難,他們心存感恩

就在英國BBC故事頻道的“外賣兒女”播出後,關於這部紀實短片的議論就一直沒有停止過。

更多人關注的是:這些移民後代,在長大後會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

從7歲開始,他的大部分記憶都是在後廚不停地剝蝦。每天放學後都必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刨土豆,住的房間裡沒有任何暖氣,所以冬天必須穿上厚厚的衣服刨土豆,小手被凍得通紅也不能放下手裡的活計......

本文經授權轉自公眾號:發現澳大利亞(ID:Go_Aussie)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最近,英國BBC故事頻道播出了一部名為“外賣兒女”的短片,將鏡頭對準了從小在中餐館、外賣店長大的年輕華裔們。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1950年的英國,大批的中國移民從香港蜂擁而至。到中餐館打工,成為大部分移民在這個陌生國度求生存的唯一選擇。

從早晨天還沒亮就出門買菜,到晚上披星戴月地回到家中,不少移民為了生存,就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埋頭在中餐館的那一方寸封閉的空間裡,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每週無休地默默揹負著生活的艱辛……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而這些艱辛最直接的見證者,其實就是他們的孩子!

01

“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傷疤”

英國某一家普通的中餐館裡,Ying,Cafie,Jun Kit,Jhen,Kaz和Elaine圍坐在一起,面前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中國菜。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6個人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卻因為同樣的身份被英國BBC的主持人聚集在一起——他們是在中餐館、外賣店長大的小孩

Kaz,從6歲開始就幫家裡扛起餐廳的活計:“一開始只是幫忙洗碗,但是我太矮了,只能在後廚搬了椅子站在上面洗碗。”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Jun Kit的記憶中,則是12歲時幫父母把剛剛炒好的麵條裝進打包盒,並且蓋上蓋子。而這看起來很簡單的工作,對於Jun來說,卻是稚嫩的小手一次又一次被盒子裡冒出來的水蒸汽燙到。

Ying的父母在上世紀60年代末從中國香港移民到英國,經過打拼開啟了自家的餐飲事業,而從7歲開始,他的大部分記憶都是在後廚不停地剝蝦。

Jhen和哥哥每天放學後都必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刨土豆,“我們住的房間沒有任何暖氣,所以冬天我們必須穿上厚厚的衣服刨土豆,小手被凍得通紅也不能放下手裡的活計。”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對於Cafie來說,她每天在送外賣的路上都會在大腦裡幻想客人說錯了地址,這樣她就可以吃了手中熱騰騰的食物,而不是在街頭餓著肚子……

如今已經長大成人的6個人,再說起小時候的這些經歷,多是歡笑釋然。

可又有誰知道,幼年時候的他們,是如何排解那個年齡所本不該揹負的生活重壓。

而更讓人心疼的是,他們每一個人無一例外地都有著被燙傷的經歷: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在油鍋旁炸堆成高山一樣的薯條,330度高溫的油飛濺到手上,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為了不被燙傷,小小的年紀就要學會如何把魚輕輕地放到油表面,而不是一整條地丟進鍋裡。

“我們每一個人身上都有傷疤,不僅僅是身體上的,還有精神上的、情感上的……”,6個人有些無奈地說。

而他們口中提到的精神上的傷害,還包括因為在外賣店長時間工作,正值青春期的他們根本不可能找到玩伴。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每個週末,就在學校裡的同齡夥伴都在家裡開派對時,這些在中餐外賣店辛苦工作的孩子卻絲毫抽不出時間赴約。而更為重要的是,他們也不願意去,“因為我們全身上下都散發著魚炸薯條的味道”!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朋友們問起我們為什麼不去參加派對,我們就裝作若無其事地說,我要工作,但是他們沒人知道我做的是什麼工作!”

而對於像Kaz一樣的女孩來說,最讓她難以啟齒的,還包括在自家外賣店上餐時,被顧客一次又一次“騷擾”,而那時候的她只不過是10多歲的花季少女。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而16歲的Cafie甚至遇到餐廳顧客向他求婚的事,被嚇壞了而不敢告訴父母的她只能故作鎮定地回答:“我還只有16歲而已,我不能結婚!”

02

“我不是為了自己,我是為了孩子”

和BBC紀錄的英國“外賣兒女”一樣,美國、新西蘭的中餐館也早已開遍了各個角落。

在每一箇中餐館裡,都有一樣的文化和相似的故事:“外賣兒女”的童年不是家裡的電視機和玩具,而是父母每天都在忙碌的餐廳。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開餐館累,但至少大部分華人移民都能為此貸款買房,給這些在中餐館裡成長的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環境和教育資源。一位在美國開餐廳的女主人說,“我不是為了我自己,我是為了孩子們。

1993年從中國廣州移民到新西蘭的Ella(化名),如今在奧克蘭開著一家小有名氣的咖啡館,這家咖啡館還曾多次獲得新西蘭的美食獎。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Ella坦言,雖然開餐館很辛苦,可她很少會讓孩子參與到廚房的各種重體力活中。

哪怕是早年在新西蘭的小鎮開了一家給當地工人提供便當的Lunch Bar,她也寧願多花些錢請4個員工,而讓孩子花更多時間在學習上。

如今,Ella的大兒子已經從大學畢業,有意向投身IT行業,而小女兒在大學選修了雙學位,對未來的人生充滿了憧憬。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而Ella的同行中,也有被生活重壓逼得不得已讓孩子在餐廳長期幫忙的。

“我那個朋友家裡有5個孩子,大女兒9歲時候就揹著弟弟在廚房幹活了,有一次她太累了抱著我哭,我的心都碎了……”Ella回憶說。

和Ella一樣為了孩子移民新西蘭的,還有奧克蘭一家知名麵館的老闆黃師傅(化名)。

本是在國內五星級大酒店當大廚的他,放下了國內的一切為了孩子移民新西蘭。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以前工作輕鬆,待遇好,有雙休,現在每天工作最少14個小時,但是為了孩子都值”,在黃師傅的朋友圈裡,總能看到他晒孩子的照片。

不久前女兒剛從AUT服裝設計專業畢業,朋友圈裡滿是女兒的設計作品,黃師傅說雖然他看不懂女兒的設計,但是他為女兒感到驕傲。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朋友圈裡滿是對孩子的驕傲

黃師傅的麵店如今在奧克蘭已經開了三家,生意越來越好,他也會讓家裡兩個孩子來幫忙,不過也僅僅侷限於店面的一些送餐、點菜等服務性工作。

黃師傅不怕累到孩子,他說孩子從小在餐廳長大,是對於意志的磨練,也讓他們知道賺錢的不易。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黃師傅說自己還是不希望孩子未來做餐飲行業了,畢竟太辛苦!

03

對於生活的磨難,他們心存感恩

就在英國BBC故事頻道的“外賣兒女”播出後,關於這部紀實短片的議論就一直沒有停止過。

更多人關注的是:這些移民後代,在長大後會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和許多移民後代都有身份焦慮一樣,面對BBC的採訪,“外賣兒女”也並不確認自己的身份是中國人。

他們說著純正的英式英語,幾乎所有的青春期都是在外賣店裡度過,“我們不知道中國人到底應該是什麼樣,因為我們根本接觸不到中國城之外的中國人!

"

從7歲開始,他的大部分記憶都是在後廚不停地剝蝦。每天放學後都必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刨土豆,住的房間裡沒有任何暖氣,所以冬天必須穿上厚厚的衣服刨土豆,小手被凍得通紅也不能放下手裡的活計......

本文經授權轉自公眾號:發現澳大利亞(ID:Go_Aussie)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最近,英國BBC故事頻道播出了一部名為“外賣兒女”的短片,將鏡頭對準了從小在中餐館、外賣店長大的年輕華裔們。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1950年的英國,大批的中國移民從香港蜂擁而至。到中餐館打工,成為大部分移民在這個陌生國度求生存的唯一選擇。

從早晨天還沒亮就出門買菜,到晚上披星戴月地回到家中,不少移民為了生存,就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埋頭在中餐館的那一方寸封閉的空間裡,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每週無休地默默揹負著生活的艱辛……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而這些艱辛最直接的見證者,其實就是他們的孩子!

01

“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傷疤”

英國某一家普通的中餐館裡,Ying,Cafie,Jun Kit,Jhen,Kaz和Elaine圍坐在一起,面前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中國菜。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6個人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卻因為同樣的身份被英國BBC的主持人聚集在一起——他們是在中餐館、外賣店長大的小孩

Kaz,從6歲開始就幫家裡扛起餐廳的活計:“一開始只是幫忙洗碗,但是我太矮了,只能在後廚搬了椅子站在上面洗碗。”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Jun Kit的記憶中,則是12歲時幫父母把剛剛炒好的麵條裝進打包盒,並且蓋上蓋子。而這看起來很簡單的工作,對於Jun來說,卻是稚嫩的小手一次又一次被盒子裡冒出來的水蒸汽燙到。

Ying的父母在上世紀60年代末從中國香港移民到英國,經過打拼開啟了自家的餐飲事業,而從7歲開始,他的大部分記憶都是在後廚不停地剝蝦。

Jhen和哥哥每天放學後都必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刨土豆,“我們住的房間沒有任何暖氣,所以冬天我們必須穿上厚厚的衣服刨土豆,小手被凍得通紅也不能放下手裡的活計。”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對於Cafie來說,她每天在送外賣的路上都會在大腦裡幻想客人說錯了地址,這樣她就可以吃了手中熱騰騰的食物,而不是在街頭餓著肚子……

如今已經長大成人的6個人,再說起小時候的這些經歷,多是歡笑釋然。

可又有誰知道,幼年時候的他們,是如何排解那個年齡所本不該揹負的生活重壓。

而更讓人心疼的是,他們每一個人無一例外地都有著被燙傷的經歷: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在油鍋旁炸堆成高山一樣的薯條,330度高溫的油飛濺到手上,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為了不被燙傷,小小的年紀就要學會如何把魚輕輕地放到油表面,而不是一整條地丟進鍋裡。

“我們每一個人身上都有傷疤,不僅僅是身體上的,還有精神上的、情感上的……”,6個人有些無奈地說。

而他們口中提到的精神上的傷害,還包括因為在外賣店長時間工作,正值青春期的他們根本不可能找到玩伴。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每個週末,就在學校裡的同齡夥伴都在家裡開派對時,這些在中餐外賣店辛苦工作的孩子卻絲毫抽不出時間赴約。而更為重要的是,他們也不願意去,“因為我們全身上下都散發著魚炸薯條的味道”!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朋友們問起我們為什麼不去參加派對,我們就裝作若無其事地說,我要工作,但是他們沒人知道我做的是什麼工作!”

而對於像Kaz一樣的女孩來說,最讓她難以啟齒的,還包括在自家外賣店上餐時,被顧客一次又一次“騷擾”,而那時候的她只不過是10多歲的花季少女。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而16歲的Cafie甚至遇到餐廳顧客向他求婚的事,被嚇壞了而不敢告訴父母的她只能故作鎮定地回答:“我還只有16歲而已,我不能結婚!”

02

“我不是為了自己,我是為了孩子”

和BBC紀錄的英國“外賣兒女”一樣,美國、新西蘭的中餐館也早已開遍了各個角落。

在每一箇中餐館裡,都有一樣的文化和相似的故事:“外賣兒女”的童年不是家裡的電視機和玩具,而是父母每天都在忙碌的餐廳。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開餐館累,但至少大部分華人移民都能為此貸款買房,給這些在中餐館裡成長的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環境和教育資源。一位在美國開餐廳的女主人說,“我不是為了我自己,我是為了孩子們。

1993年從中國廣州移民到新西蘭的Ella(化名),如今在奧克蘭開著一家小有名氣的咖啡館,這家咖啡館還曾多次獲得新西蘭的美食獎。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Ella坦言,雖然開餐館很辛苦,可她很少會讓孩子參與到廚房的各種重體力活中。

哪怕是早年在新西蘭的小鎮開了一家給當地工人提供便當的Lunch Bar,她也寧願多花些錢請4個員工,而讓孩子花更多時間在學習上。

如今,Ella的大兒子已經從大學畢業,有意向投身IT行業,而小女兒在大學選修了雙學位,對未來的人生充滿了憧憬。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而Ella的同行中,也有被生活重壓逼得不得已讓孩子在餐廳長期幫忙的。

“我那個朋友家裡有5個孩子,大女兒9歲時候就揹著弟弟在廚房幹活了,有一次她太累了抱著我哭,我的心都碎了……”Ella回憶說。

和Ella一樣為了孩子移民新西蘭的,還有奧克蘭一家知名麵館的老闆黃師傅(化名)。

本是在國內五星級大酒店當大廚的他,放下了國內的一切為了孩子移民新西蘭。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以前工作輕鬆,待遇好,有雙休,現在每天工作最少14個小時,但是為了孩子都值”,在黃師傅的朋友圈裡,總能看到他晒孩子的照片。

不久前女兒剛從AUT服裝設計專業畢業,朋友圈裡滿是女兒的設計作品,黃師傅說雖然他看不懂女兒的設計,但是他為女兒感到驕傲。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朋友圈裡滿是對孩子的驕傲

黃師傅的麵店如今在奧克蘭已經開了三家,生意越來越好,他也會讓家裡兩個孩子來幫忙,不過也僅僅侷限於店面的一些送餐、點菜等服務性工作。

黃師傅不怕累到孩子,他說孩子從小在餐廳長大,是對於意志的磨練,也讓他們知道賺錢的不易。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黃師傅說自己還是不希望孩子未來做餐飲行業了,畢竟太辛苦!

03

對於生活的磨難,他們心存感恩

就在英國BBC故事頻道的“外賣兒女”播出後,關於這部紀實短片的議論就一直沒有停止過。

更多人關注的是:這些移民後代,在長大後會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和許多移民後代都有身份焦慮一樣,面對BBC的採訪,“外賣兒女”也並不確認自己的身份是中國人。

他們說著純正的英式英語,幾乎所有的青春期都是在外賣店裡度過,“我們不知道中國人到底應該是什麼樣,因為我們根本接觸不到中國城之外的中國人!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除了對於自己身份的不認同,“外賣兒女”同樣忍受著來自社會的各種歧視。很多時候父母很難從客人的語言中,分辨出哪些是善意的玩笑,哪些是刻意的侮辱,而這時候這些孩子們只能選擇默默地承受。

許多人也提出了這樣的質疑:這些父母為了孩子移民國外,幹著做苦最累的活,無非是希望孩子能通過接受西方教育,過上更好的生活。可在中餐館長大的孩子們,真的能在西方社會“翻身”嗎?

"

從7歲開始,他的大部分記憶都是在後廚不停地剝蝦。每天放學後都必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刨土豆,住的房間裡沒有任何暖氣,所以冬天必須穿上厚厚的衣服刨土豆,小手被凍得通紅也不能放下手裡的活計......

本文經授權轉自公眾號:發現澳大利亞(ID:Go_Aussie)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最近,英國BBC故事頻道播出了一部名為“外賣兒女”的短片,將鏡頭對準了從小在中餐館、外賣店長大的年輕華裔們。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1950年的英國,大批的中國移民從香港蜂擁而至。到中餐館打工,成為大部分移民在這個陌生國度求生存的唯一選擇。

從早晨天還沒亮就出門買菜,到晚上披星戴月地回到家中,不少移民為了生存,就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埋頭在中餐館的那一方寸封閉的空間裡,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每週無休地默默揹負著生活的艱辛……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而這些艱辛最直接的見證者,其實就是他們的孩子!

01

“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傷疤”

英國某一家普通的中餐館裡,Ying,Cafie,Jun Kit,Jhen,Kaz和Elaine圍坐在一起,面前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中國菜。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6個人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卻因為同樣的身份被英國BBC的主持人聚集在一起——他們是在中餐館、外賣店長大的小孩

Kaz,從6歲開始就幫家裡扛起餐廳的活計:“一開始只是幫忙洗碗,但是我太矮了,只能在後廚搬了椅子站在上面洗碗。”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Jun Kit的記憶中,則是12歲時幫父母把剛剛炒好的麵條裝進打包盒,並且蓋上蓋子。而這看起來很簡單的工作,對於Jun來說,卻是稚嫩的小手一次又一次被盒子裡冒出來的水蒸汽燙到。

Ying的父母在上世紀60年代末從中國香港移民到英國,經過打拼開啟了自家的餐飲事業,而從7歲開始,他的大部分記憶都是在後廚不停地剝蝦。

Jhen和哥哥每天放學後都必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刨土豆,“我們住的房間沒有任何暖氣,所以冬天我們必須穿上厚厚的衣服刨土豆,小手被凍得通紅也不能放下手裡的活計。”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對於Cafie來說,她每天在送外賣的路上都會在大腦裡幻想客人說錯了地址,這樣她就可以吃了手中熱騰騰的食物,而不是在街頭餓著肚子……

如今已經長大成人的6個人,再說起小時候的這些經歷,多是歡笑釋然。

可又有誰知道,幼年時候的他們,是如何排解那個年齡所本不該揹負的生活重壓。

而更讓人心疼的是,他們每一個人無一例外地都有著被燙傷的經歷: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在油鍋旁炸堆成高山一樣的薯條,330度高溫的油飛濺到手上,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為了不被燙傷,小小的年紀就要學會如何把魚輕輕地放到油表面,而不是一整條地丟進鍋裡。

“我們每一個人身上都有傷疤,不僅僅是身體上的,還有精神上的、情感上的……”,6個人有些無奈地說。

而他們口中提到的精神上的傷害,還包括因為在外賣店長時間工作,正值青春期的他們根本不可能找到玩伴。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每個週末,就在學校裡的同齡夥伴都在家裡開派對時,這些在中餐外賣店辛苦工作的孩子卻絲毫抽不出時間赴約。而更為重要的是,他們也不願意去,“因為我們全身上下都散發著魚炸薯條的味道”!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朋友們問起我們為什麼不去參加派對,我們就裝作若無其事地說,我要工作,但是他們沒人知道我做的是什麼工作!”

而對於像Kaz一樣的女孩來說,最讓她難以啟齒的,還包括在自家外賣店上餐時,被顧客一次又一次“騷擾”,而那時候的她只不過是10多歲的花季少女。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而16歲的Cafie甚至遇到餐廳顧客向他求婚的事,被嚇壞了而不敢告訴父母的她只能故作鎮定地回答:“我還只有16歲而已,我不能結婚!”

02

“我不是為了自己,我是為了孩子”

和BBC紀錄的英國“外賣兒女”一樣,美國、新西蘭的中餐館也早已開遍了各個角落。

在每一箇中餐館裡,都有一樣的文化和相似的故事:“外賣兒女”的童年不是家裡的電視機和玩具,而是父母每天都在忙碌的餐廳。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開餐館累,但至少大部分華人移民都能為此貸款買房,給這些在中餐館裡成長的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環境和教育資源。一位在美國開餐廳的女主人說,“我不是為了我自己,我是為了孩子們。

1993年從中國廣州移民到新西蘭的Ella(化名),如今在奧克蘭開著一家小有名氣的咖啡館,這家咖啡館還曾多次獲得新西蘭的美食獎。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Ella坦言,雖然開餐館很辛苦,可她很少會讓孩子參與到廚房的各種重體力活中。

哪怕是早年在新西蘭的小鎮開了一家給當地工人提供便當的Lunch Bar,她也寧願多花些錢請4個員工,而讓孩子花更多時間在學習上。

如今,Ella的大兒子已經從大學畢業,有意向投身IT行業,而小女兒在大學選修了雙學位,對未來的人生充滿了憧憬。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而Ella的同行中,也有被生活重壓逼得不得已讓孩子在餐廳長期幫忙的。

“我那個朋友家裡有5個孩子,大女兒9歲時候就揹著弟弟在廚房幹活了,有一次她太累了抱著我哭,我的心都碎了……”Ella回憶說。

和Ella一樣為了孩子移民新西蘭的,還有奧克蘭一家知名麵館的老闆黃師傅(化名)。

本是在國內五星級大酒店當大廚的他,放下了國內的一切為了孩子移民新西蘭。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以前工作輕鬆,待遇好,有雙休,現在每天工作最少14個小時,但是為了孩子都值”,在黃師傅的朋友圈裡,總能看到他晒孩子的照片。

不久前女兒剛從AUT服裝設計專業畢業,朋友圈裡滿是女兒的設計作品,黃師傅說雖然他看不懂女兒的設計,但是他為女兒感到驕傲。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朋友圈裡滿是對孩子的驕傲

黃師傅的麵店如今在奧克蘭已經開了三家,生意越來越好,他也會讓家裡兩個孩子來幫忙,不過也僅僅侷限於店面的一些送餐、點菜等服務性工作。

黃師傅不怕累到孩子,他說孩子從小在餐廳長大,是對於意志的磨練,也讓他們知道賺錢的不易。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黃師傅說自己還是不希望孩子未來做餐飲行業了,畢竟太辛苦!

03

對於生活的磨難,他們心存感恩

就在英國BBC故事頻道的“外賣兒女”播出後,關於這部紀實短片的議論就一直沒有停止過。

更多人關注的是:這些移民後代,在長大後會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和許多移民後代都有身份焦慮一樣,面對BBC的採訪,“外賣兒女”也並不確認自己的身份是中國人。

他們說著純正的英式英語,幾乎所有的青春期都是在外賣店裡度過,“我們不知道中國人到底應該是什麼樣,因為我們根本接觸不到中國城之外的中國人!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除了對於自己身份的不認同,“外賣兒女”同樣忍受著來自社會的各種歧視。很多時候父母很難從客人的語言中,分辨出哪些是善意的玩笑,哪些是刻意的侮辱,而這時候這些孩子們只能選擇默默地承受。

許多人也提出了這樣的質疑:這些父母為了孩子移民國外,幹著做苦最累的活,無非是希望孩子能通過接受西方教育,過上更好的生活。可在中餐館長大的孩子們,真的能在西方社會“翻身”嗎?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在BBC的這部短片中,6個“外賣兒女”無一例外地都比同齡的孩子更早認清社會現實,也更成熟、懂事。

他們的經歷似乎也應證了中國那句老話: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雖然片中並沒有對6個人如今的工作和生活做交代,但在短片的結尾,所有人身上都呈現出的是對於父母的感恩之情。

"

從7歲開始,他的大部分記憶都是在後廚不停地剝蝦。每天放學後都必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刨土豆,住的房間裡沒有任何暖氣,所以冬天必須穿上厚厚的衣服刨土豆,小手被凍得通紅也不能放下手裡的活計......

本文經授權轉自公眾號:發現澳大利亞(ID:Go_Aussie)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最近,英國BBC故事頻道播出了一部名為“外賣兒女”的短片,將鏡頭對準了從小在中餐館、外賣店長大的年輕華裔們。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1950年的英國,大批的中國移民從香港蜂擁而至。到中餐館打工,成為大部分移民在這個陌生國度求生存的唯一選擇。

從早晨天還沒亮就出門買菜,到晚上披星戴月地回到家中,不少移民為了生存,就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埋頭在中餐館的那一方寸封閉的空間裡,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每週無休地默默揹負著生活的艱辛……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而這些艱辛最直接的見證者,其實就是他們的孩子!

01

“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傷疤”

英國某一家普通的中餐館裡,Ying,Cafie,Jun Kit,Jhen,Kaz和Elaine圍坐在一起,面前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中國菜。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6個人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卻因為同樣的身份被英國BBC的主持人聚集在一起——他們是在中餐館、外賣店長大的小孩

Kaz,從6歲開始就幫家裡扛起餐廳的活計:“一開始只是幫忙洗碗,但是我太矮了,只能在後廚搬了椅子站在上面洗碗。”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Jun Kit的記憶中,則是12歲時幫父母把剛剛炒好的麵條裝進打包盒,並且蓋上蓋子。而這看起來很簡單的工作,對於Jun來說,卻是稚嫩的小手一次又一次被盒子裡冒出來的水蒸汽燙到。

Ying的父母在上世紀60年代末從中國香港移民到英國,經過打拼開啟了自家的餐飲事業,而從7歲開始,他的大部分記憶都是在後廚不停地剝蝦。

Jhen和哥哥每天放學後都必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刨土豆,“我們住的房間沒有任何暖氣,所以冬天我們必須穿上厚厚的衣服刨土豆,小手被凍得通紅也不能放下手裡的活計。”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對於Cafie來說,她每天在送外賣的路上都會在大腦裡幻想客人說錯了地址,這樣她就可以吃了手中熱騰騰的食物,而不是在街頭餓著肚子……

如今已經長大成人的6個人,再說起小時候的這些經歷,多是歡笑釋然。

可又有誰知道,幼年時候的他們,是如何排解那個年齡所本不該揹負的生活重壓。

而更讓人心疼的是,他們每一個人無一例外地都有著被燙傷的經歷: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在油鍋旁炸堆成高山一樣的薯條,330度高溫的油飛濺到手上,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為了不被燙傷,小小的年紀就要學會如何把魚輕輕地放到油表面,而不是一整條地丟進鍋裡。

“我們每一個人身上都有傷疤,不僅僅是身體上的,還有精神上的、情感上的……”,6個人有些無奈地說。

而他們口中提到的精神上的傷害,還包括因為在外賣店長時間工作,正值青春期的他們根本不可能找到玩伴。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每個週末,就在學校裡的同齡夥伴都在家裡開派對時,這些在中餐外賣店辛苦工作的孩子卻絲毫抽不出時間赴約。而更為重要的是,他們也不願意去,“因為我們全身上下都散發著魚炸薯條的味道”!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朋友們問起我們為什麼不去參加派對,我們就裝作若無其事地說,我要工作,但是他們沒人知道我做的是什麼工作!”

而對於像Kaz一樣的女孩來說,最讓她難以啟齒的,還包括在自家外賣店上餐時,被顧客一次又一次“騷擾”,而那時候的她只不過是10多歲的花季少女。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而16歲的Cafie甚至遇到餐廳顧客向他求婚的事,被嚇壞了而不敢告訴父母的她只能故作鎮定地回答:“我還只有16歲而已,我不能結婚!”

02

“我不是為了自己,我是為了孩子”

和BBC紀錄的英國“外賣兒女”一樣,美國、新西蘭的中餐館也早已開遍了各個角落。

在每一箇中餐館裡,都有一樣的文化和相似的故事:“外賣兒女”的童年不是家裡的電視機和玩具,而是父母每天都在忙碌的餐廳。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開餐館累,但至少大部分華人移民都能為此貸款買房,給這些在中餐館裡成長的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環境和教育資源。一位在美國開餐廳的女主人說,“我不是為了我自己,我是為了孩子們。

1993年從中國廣州移民到新西蘭的Ella(化名),如今在奧克蘭開著一家小有名氣的咖啡館,這家咖啡館還曾多次獲得新西蘭的美食獎。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Ella坦言,雖然開餐館很辛苦,可她很少會讓孩子參與到廚房的各種重體力活中。

哪怕是早年在新西蘭的小鎮開了一家給當地工人提供便當的Lunch Bar,她也寧願多花些錢請4個員工,而讓孩子花更多時間在學習上。

如今,Ella的大兒子已經從大學畢業,有意向投身IT行業,而小女兒在大學選修了雙學位,對未來的人生充滿了憧憬。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而Ella的同行中,也有被生活重壓逼得不得已讓孩子在餐廳長期幫忙的。

“我那個朋友家裡有5個孩子,大女兒9歲時候就揹著弟弟在廚房幹活了,有一次她太累了抱著我哭,我的心都碎了……”Ella回憶說。

和Ella一樣為了孩子移民新西蘭的,還有奧克蘭一家知名麵館的老闆黃師傅(化名)。

本是在國內五星級大酒店當大廚的他,放下了國內的一切為了孩子移民新西蘭。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以前工作輕鬆,待遇好,有雙休,現在每天工作最少14個小時,但是為了孩子都值”,在黃師傅的朋友圈裡,總能看到他晒孩子的照片。

不久前女兒剛從AUT服裝設計專業畢業,朋友圈裡滿是女兒的設計作品,黃師傅說雖然他看不懂女兒的設計,但是他為女兒感到驕傲。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朋友圈裡滿是對孩子的驕傲

黃師傅的麵店如今在奧克蘭已經開了三家,生意越來越好,他也會讓家裡兩個孩子來幫忙,不過也僅僅侷限於店面的一些送餐、點菜等服務性工作。

黃師傅不怕累到孩子,他說孩子從小在餐廳長大,是對於意志的磨練,也讓他們知道賺錢的不易。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黃師傅說自己還是不希望孩子未來做餐飲行業了,畢竟太辛苦!

03

對於生活的磨難,他們心存感恩

就在英國BBC故事頻道的“外賣兒女”播出後,關於這部紀實短片的議論就一直沒有停止過。

更多人關注的是:這些移民後代,在長大後會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和許多移民後代都有身份焦慮一樣,面對BBC的採訪,“外賣兒女”也並不確認自己的身份是中國人。

他們說著純正的英式英語,幾乎所有的青春期都是在外賣店裡度過,“我們不知道中國人到底應該是什麼樣,因為我們根本接觸不到中國城之外的中國人!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除了對於自己身份的不認同,“外賣兒女”同樣忍受著來自社會的各種歧視。很多時候父母很難從客人的語言中,分辨出哪些是善意的玩笑,哪些是刻意的侮辱,而這時候這些孩子們只能選擇默默地承受。

許多人也提出了這樣的質疑:這些父母為了孩子移民國外,幹著做苦最累的活,無非是希望孩子能通過接受西方教育,過上更好的生活。可在中餐館長大的孩子們,真的能在西方社會“翻身”嗎?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在BBC的這部短片中,6個“外賣兒女”無一例外地都比同齡的孩子更早認清社會現實,也更成熟、懂事。

他們的經歷似乎也應證了中國那句老話: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雖然片中並沒有對6個人如今的工作和生活做交代,但在短片的結尾,所有人身上都呈現出的是對於父母的感恩之情。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這就像小時候是他們在保護我們,如今我們懂事了,換成我們來保護他們。呵護父母的內心,讓他們不要受到惡意的傷害。”

04

“大膽告訴世人我來自哪裡”

同樣是在中餐館長大的美國紐約華裔設計師Sandy Liang,卻用另一種形式,將她對於自己是“外賣兒女”這一身份的態度展現了出來!

"

從7歲開始,他的大部分記憶都是在後廚不停地剝蝦。每天放學後都必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刨土豆,住的房間裡沒有任何暖氣,所以冬天必須穿上厚厚的衣服刨土豆,小手被凍得通紅也不能放下手裡的活計......

本文經授權轉自公眾號:發現澳大利亞(ID:Go_Aussie)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最近,英國BBC故事頻道播出了一部名為“外賣兒女”的短片,將鏡頭對準了從小在中餐館、外賣店長大的年輕華裔們。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1950年的英國,大批的中國移民從香港蜂擁而至。到中餐館打工,成為大部分移民在這個陌生國度求生存的唯一選擇。

從早晨天還沒亮就出門買菜,到晚上披星戴月地回到家中,不少移民為了生存,就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埋頭在中餐館的那一方寸封閉的空間裡,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每週無休地默默揹負著生活的艱辛……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而這些艱辛最直接的見證者,其實就是他們的孩子!

01

“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傷疤”

英國某一家普通的中餐館裡,Ying,Cafie,Jun Kit,Jhen,Kaz和Elaine圍坐在一起,面前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中國菜。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6個人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卻因為同樣的身份被英國BBC的主持人聚集在一起——他們是在中餐館、外賣店長大的小孩

Kaz,從6歲開始就幫家裡扛起餐廳的活計:“一開始只是幫忙洗碗,但是我太矮了,只能在後廚搬了椅子站在上面洗碗。”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Jun Kit的記憶中,則是12歲時幫父母把剛剛炒好的麵條裝進打包盒,並且蓋上蓋子。而這看起來很簡單的工作,對於Jun來說,卻是稚嫩的小手一次又一次被盒子裡冒出來的水蒸汽燙到。

Ying的父母在上世紀60年代末從中國香港移民到英國,經過打拼開啟了自家的餐飲事業,而從7歲開始,他的大部分記憶都是在後廚不停地剝蝦。

Jhen和哥哥每天放學後都必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刨土豆,“我們住的房間沒有任何暖氣,所以冬天我們必須穿上厚厚的衣服刨土豆,小手被凍得通紅也不能放下手裡的活計。”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對於Cafie來說,她每天在送外賣的路上都會在大腦裡幻想客人說錯了地址,這樣她就可以吃了手中熱騰騰的食物,而不是在街頭餓著肚子……

如今已經長大成人的6個人,再說起小時候的這些經歷,多是歡笑釋然。

可又有誰知道,幼年時候的他們,是如何排解那個年齡所本不該揹負的生活重壓。

而更讓人心疼的是,他們每一個人無一例外地都有著被燙傷的經歷: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在油鍋旁炸堆成高山一樣的薯條,330度高溫的油飛濺到手上,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為了不被燙傷,小小的年紀就要學會如何把魚輕輕地放到油表面,而不是一整條地丟進鍋裡。

“我們每一個人身上都有傷疤,不僅僅是身體上的,還有精神上的、情感上的……”,6個人有些無奈地說。

而他們口中提到的精神上的傷害,還包括因為在外賣店長時間工作,正值青春期的他們根本不可能找到玩伴。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每個週末,就在學校裡的同齡夥伴都在家裡開派對時,這些在中餐外賣店辛苦工作的孩子卻絲毫抽不出時間赴約。而更為重要的是,他們也不願意去,“因為我們全身上下都散發著魚炸薯條的味道”!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朋友們問起我們為什麼不去參加派對,我們就裝作若無其事地說,我要工作,但是他們沒人知道我做的是什麼工作!”

而對於像Kaz一樣的女孩來說,最讓她難以啟齒的,還包括在自家外賣店上餐時,被顧客一次又一次“騷擾”,而那時候的她只不過是10多歲的花季少女。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而16歲的Cafie甚至遇到餐廳顧客向他求婚的事,被嚇壞了而不敢告訴父母的她只能故作鎮定地回答:“我還只有16歲而已,我不能結婚!”

02

“我不是為了自己,我是為了孩子”

和BBC紀錄的英國“外賣兒女”一樣,美國、新西蘭的中餐館也早已開遍了各個角落。

在每一箇中餐館裡,都有一樣的文化和相似的故事:“外賣兒女”的童年不是家裡的電視機和玩具,而是父母每天都在忙碌的餐廳。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開餐館累,但至少大部分華人移民都能為此貸款買房,給這些在中餐館裡成長的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環境和教育資源。一位在美國開餐廳的女主人說,“我不是為了我自己,我是為了孩子們。

1993年從中國廣州移民到新西蘭的Ella(化名),如今在奧克蘭開著一家小有名氣的咖啡館,這家咖啡館還曾多次獲得新西蘭的美食獎。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Ella坦言,雖然開餐館很辛苦,可她很少會讓孩子參與到廚房的各種重體力活中。

哪怕是早年在新西蘭的小鎮開了一家給當地工人提供便當的Lunch Bar,她也寧願多花些錢請4個員工,而讓孩子花更多時間在學習上。

如今,Ella的大兒子已經從大學畢業,有意向投身IT行業,而小女兒在大學選修了雙學位,對未來的人生充滿了憧憬。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而Ella的同行中,也有被生活重壓逼得不得已讓孩子在餐廳長期幫忙的。

“我那個朋友家裡有5個孩子,大女兒9歲時候就揹著弟弟在廚房幹活了,有一次她太累了抱著我哭,我的心都碎了……”Ella回憶說。

和Ella一樣為了孩子移民新西蘭的,還有奧克蘭一家知名麵館的老闆黃師傅(化名)。

本是在國內五星級大酒店當大廚的他,放下了國內的一切為了孩子移民新西蘭。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以前工作輕鬆,待遇好,有雙休,現在每天工作最少14個小時,但是為了孩子都值”,在黃師傅的朋友圈裡,總能看到他晒孩子的照片。

不久前女兒剛從AUT服裝設計專業畢業,朋友圈裡滿是女兒的設計作品,黃師傅說雖然他看不懂女兒的設計,但是他為女兒感到驕傲。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朋友圈裡滿是對孩子的驕傲

黃師傅的麵店如今在奧克蘭已經開了三家,生意越來越好,他也會讓家裡兩個孩子來幫忙,不過也僅僅侷限於店面的一些送餐、點菜等服務性工作。

黃師傅不怕累到孩子,他說孩子從小在餐廳長大,是對於意志的磨練,也讓他們知道賺錢的不易。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黃師傅說自己還是不希望孩子未來做餐飲行業了,畢竟太辛苦!

03

對於生活的磨難,他們心存感恩

就在英國BBC故事頻道的“外賣兒女”播出後,關於這部紀實短片的議論就一直沒有停止過。

更多人關注的是:這些移民後代,在長大後會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和許多移民後代都有身份焦慮一樣,面對BBC的採訪,“外賣兒女”也並不確認自己的身份是中國人。

他們說著純正的英式英語,幾乎所有的青春期都是在外賣店裡度過,“我們不知道中國人到底應該是什麼樣,因為我們根本接觸不到中國城之外的中國人!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除了對於自己身份的不認同,“外賣兒女”同樣忍受著來自社會的各種歧視。很多時候父母很難從客人的語言中,分辨出哪些是善意的玩笑,哪些是刻意的侮辱,而這時候這些孩子們只能選擇默默地承受。

許多人也提出了這樣的質疑:這些父母為了孩子移民國外,幹著做苦最累的活,無非是希望孩子能通過接受西方教育,過上更好的生活。可在中餐館長大的孩子們,真的能在西方社會“翻身”嗎?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在BBC的這部短片中,6個“外賣兒女”無一例外地都比同齡的孩子更早認清社會現實,也更成熟、懂事。

他們的經歷似乎也應證了中國那句老話: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雖然片中並沒有對6個人如今的工作和生活做交代,但在短片的結尾,所有人身上都呈現出的是對於父母的感恩之情。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這就像小時候是他們在保護我們,如今我們懂事了,換成我們來保護他們。呵護父母的內心,讓他們不要受到惡意的傷害。”

04

“大膽告訴世人我來自哪裡”

同樣是在中餐館長大的美國紐約華裔設計師Sandy Liang,卻用另一種形式,將她對於自己是“外賣兒女”這一身份的態度展現了出來!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2014年,已是小有名氣的Sandy Liang沒有迴避自己的身份和背景,而是大膽地將自己從小的成長環境放在所有人面前——她選擇在父親的中餐館裡拍攝自己品牌秋冬系列的廣告。

"

從7歲開始,他的大部分記憶都是在後廚不停地剝蝦。每天放學後都必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刨土豆,住的房間裡沒有任何暖氣,所以冬天必須穿上厚厚的衣服刨土豆,小手被凍得通紅也不能放下手裡的活計......

本文經授權轉自公眾號:發現澳大利亞(ID:Go_Aussie)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最近,英國BBC故事頻道播出了一部名為“外賣兒女”的短片,將鏡頭對準了從小在中餐館、外賣店長大的年輕華裔們。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1950年的英國,大批的中國移民從香港蜂擁而至。到中餐館打工,成為大部分移民在這個陌生國度求生存的唯一選擇。

從早晨天還沒亮就出門買菜,到晚上披星戴月地回到家中,不少移民為了生存,就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埋頭在中餐館的那一方寸封閉的空間裡,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每週無休地默默揹負著生活的艱辛……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而這些艱辛最直接的見證者,其實就是他們的孩子!

01

“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傷疤”

英國某一家普通的中餐館裡,Ying,Cafie,Jun Kit,Jhen,Kaz和Elaine圍坐在一起,面前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中國菜。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6個人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卻因為同樣的身份被英國BBC的主持人聚集在一起——他們是在中餐館、外賣店長大的小孩

Kaz,從6歲開始就幫家裡扛起餐廳的活計:“一開始只是幫忙洗碗,但是我太矮了,只能在後廚搬了椅子站在上面洗碗。”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Jun Kit的記憶中,則是12歲時幫父母把剛剛炒好的麵條裝進打包盒,並且蓋上蓋子。而這看起來很簡單的工作,對於Jun來說,卻是稚嫩的小手一次又一次被盒子裡冒出來的水蒸汽燙到。

Ying的父母在上世紀60年代末從中國香港移民到英國,經過打拼開啟了自家的餐飲事業,而從7歲開始,他的大部分記憶都是在後廚不停地剝蝦。

Jhen和哥哥每天放學後都必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刨土豆,“我們住的房間沒有任何暖氣,所以冬天我們必須穿上厚厚的衣服刨土豆,小手被凍得通紅也不能放下手裡的活計。”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對於Cafie來說,她每天在送外賣的路上都會在大腦裡幻想客人說錯了地址,這樣她就可以吃了手中熱騰騰的食物,而不是在街頭餓著肚子……

如今已經長大成人的6個人,再說起小時候的這些經歷,多是歡笑釋然。

可又有誰知道,幼年時候的他們,是如何排解那個年齡所本不該揹負的生活重壓。

而更讓人心疼的是,他們每一個人無一例外地都有著被燙傷的經歷: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在油鍋旁炸堆成高山一樣的薯條,330度高溫的油飛濺到手上,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為了不被燙傷,小小的年紀就要學會如何把魚輕輕地放到油表面,而不是一整條地丟進鍋裡。

“我們每一個人身上都有傷疤,不僅僅是身體上的,還有精神上的、情感上的……”,6個人有些無奈地說。

而他們口中提到的精神上的傷害,還包括因為在外賣店長時間工作,正值青春期的他們根本不可能找到玩伴。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每個週末,就在學校裡的同齡夥伴都在家裡開派對時,這些在中餐外賣店辛苦工作的孩子卻絲毫抽不出時間赴約。而更為重要的是,他們也不願意去,“因為我們全身上下都散發著魚炸薯條的味道”!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朋友們問起我們為什麼不去參加派對,我們就裝作若無其事地說,我要工作,但是他們沒人知道我做的是什麼工作!”

而對於像Kaz一樣的女孩來說,最讓她難以啟齒的,還包括在自家外賣店上餐時,被顧客一次又一次“騷擾”,而那時候的她只不過是10多歲的花季少女。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而16歲的Cafie甚至遇到餐廳顧客向他求婚的事,被嚇壞了而不敢告訴父母的她只能故作鎮定地回答:“我還只有16歲而已,我不能結婚!”

02

“我不是為了自己,我是為了孩子”

和BBC紀錄的英國“外賣兒女”一樣,美國、新西蘭的中餐館也早已開遍了各個角落。

在每一箇中餐館裡,都有一樣的文化和相似的故事:“外賣兒女”的童年不是家裡的電視機和玩具,而是父母每天都在忙碌的餐廳。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開餐館累,但至少大部分華人移民都能為此貸款買房,給這些在中餐館裡成長的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環境和教育資源。一位在美國開餐廳的女主人說,“我不是為了我自己,我是為了孩子們。

1993年從中國廣州移民到新西蘭的Ella(化名),如今在奧克蘭開著一家小有名氣的咖啡館,這家咖啡館還曾多次獲得新西蘭的美食獎。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Ella坦言,雖然開餐館很辛苦,可她很少會讓孩子參與到廚房的各種重體力活中。

哪怕是早年在新西蘭的小鎮開了一家給當地工人提供便當的Lunch Bar,她也寧願多花些錢請4個員工,而讓孩子花更多時間在學習上。

如今,Ella的大兒子已經從大學畢業,有意向投身IT行業,而小女兒在大學選修了雙學位,對未來的人生充滿了憧憬。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而Ella的同行中,也有被生活重壓逼得不得已讓孩子在餐廳長期幫忙的。

“我那個朋友家裡有5個孩子,大女兒9歲時候就揹著弟弟在廚房幹活了,有一次她太累了抱著我哭,我的心都碎了……”Ella回憶說。

和Ella一樣為了孩子移民新西蘭的,還有奧克蘭一家知名麵館的老闆黃師傅(化名)。

本是在國內五星級大酒店當大廚的他,放下了國內的一切為了孩子移民新西蘭。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以前工作輕鬆,待遇好,有雙休,現在每天工作最少14個小時,但是為了孩子都值”,在黃師傅的朋友圈裡,總能看到他晒孩子的照片。

不久前女兒剛從AUT服裝設計專業畢業,朋友圈裡滿是女兒的設計作品,黃師傅說雖然他看不懂女兒的設計,但是他為女兒感到驕傲。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朋友圈裡滿是對孩子的驕傲

黃師傅的麵店如今在奧克蘭已經開了三家,生意越來越好,他也會讓家裡兩個孩子來幫忙,不過也僅僅侷限於店面的一些送餐、點菜等服務性工作。

黃師傅不怕累到孩子,他說孩子從小在餐廳長大,是對於意志的磨練,也讓他們知道賺錢的不易。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黃師傅說自己還是不希望孩子未來做餐飲行業了,畢竟太辛苦!

03

對於生活的磨難,他們心存感恩

就在英國BBC故事頻道的“外賣兒女”播出後,關於這部紀實短片的議論就一直沒有停止過。

更多人關注的是:這些移民後代,在長大後會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和許多移民後代都有身份焦慮一樣,面對BBC的採訪,“外賣兒女”也並不確認自己的身份是中國人。

他們說著純正的英式英語,幾乎所有的青春期都是在外賣店裡度過,“我們不知道中國人到底應該是什麼樣,因為我們根本接觸不到中國城之外的中國人!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除了對於自己身份的不認同,“外賣兒女”同樣忍受著來自社會的各種歧視。很多時候父母很難從客人的語言中,分辨出哪些是善意的玩笑,哪些是刻意的侮辱,而這時候這些孩子們只能選擇默默地承受。

許多人也提出了這樣的質疑:這些父母為了孩子移民國外,幹著做苦最累的活,無非是希望孩子能通過接受西方教育,過上更好的生活。可在中餐館長大的孩子們,真的能在西方社會“翻身”嗎?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在BBC的這部短片中,6個“外賣兒女”無一例外地都比同齡的孩子更早認清社會現實,也更成熟、懂事。

他們的經歷似乎也應證了中國那句老話: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雖然片中並沒有對6個人如今的工作和生活做交代,但在短片的結尾,所有人身上都呈現出的是對於父母的感恩之情。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這就像小時候是他們在保護我們,如今我們懂事了,換成我們來保護他們。呵護父母的內心,讓他們不要受到惡意的傷害。”

04

“大膽告訴世人我來自哪裡”

同樣是在中餐館長大的美國紐約華裔設計師Sandy Liang,卻用另一種形式,將她對於自己是“外賣兒女”這一身份的態度展現了出來!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2014年,已是小有名氣的Sandy Liang沒有迴避自己的身份和背景,而是大膽地將自己從小的成長環境放在所有人面前——她選擇在父親的中餐館裡拍攝自己品牌秋冬系列的廣告。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這就是我最熟悉的地方,也是我能成為現在的我的理由!”Sandy Liang不懼來自社會的任何評判,大膽地告訴世人她來自哪裡,在怎樣的環境中長大,以及她現在是怎樣的一個人。

這樣的態度也越來越多出現在新一代華裔身上。

此前在國內很火的綜藝節目《中國有嘻哈》中表現活躍的“嘻哈俠”歐陽靖(MC Jin)亦在多首表達身份認同感的歌裡,唱過有關美式中餐的內容。

"

從7歲開始,他的大部分記憶都是在後廚不停地剝蝦。每天放學後都必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刨土豆,住的房間裡沒有任何暖氣,所以冬天必須穿上厚厚的衣服刨土豆,小手被凍得通紅也不能放下手裡的活計......

本文經授權轉自公眾號:發現澳大利亞(ID:Go_Aussie)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最近,英國BBC故事頻道播出了一部名為“外賣兒女”的短片,將鏡頭對準了從小在中餐館、外賣店長大的年輕華裔們。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1950年的英國,大批的中國移民從香港蜂擁而至。到中餐館打工,成為大部分移民在這個陌生國度求生存的唯一選擇。

從早晨天還沒亮就出門買菜,到晚上披星戴月地回到家中,不少移民為了生存,就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埋頭在中餐館的那一方寸封閉的空間裡,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每週無休地默默揹負著生活的艱辛……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而這些艱辛最直接的見證者,其實就是他們的孩子!

01

“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傷疤”

英國某一家普通的中餐館裡,Ying,Cafie,Jun Kit,Jhen,Kaz和Elaine圍坐在一起,面前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中國菜。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6個人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卻因為同樣的身份被英國BBC的主持人聚集在一起——他們是在中餐館、外賣店長大的小孩

Kaz,從6歲開始就幫家裡扛起餐廳的活計:“一開始只是幫忙洗碗,但是我太矮了,只能在後廚搬了椅子站在上面洗碗。”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Jun Kit的記憶中,則是12歲時幫父母把剛剛炒好的麵條裝進打包盒,並且蓋上蓋子。而這看起來很簡單的工作,對於Jun來說,卻是稚嫩的小手一次又一次被盒子裡冒出來的水蒸汽燙到。

Ying的父母在上世紀60年代末從中國香港移民到英國,經過打拼開啟了自家的餐飲事業,而從7歲開始,他的大部分記憶都是在後廚不停地剝蝦。

Jhen和哥哥每天放學後都必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刨土豆,“我們住的房間沒有任何暖氣,所以冬天我們必須穿上厚厚的衣服刨土豆,小手被凍得通紅也不能放下手裡的活計。”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對於Cafie來說,她每天在送外賣的路上都會在大腦裡幻想客人說錯了地址,這樣她就可以吃了手中熱騰騰的食物,而不是在街頭餓著肚子……

如今已經長大成人的6個人,再說起小時候的這些經歷,多是歡笑釋然。

可又有誰知道,幼年時候的他們,是如何排解那個年齡所本不該揹負的生活重壓。

而更讓人心疼的是,他們每一個人無一例外地都有著被燙傷的經歷: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在油鍋旁炸堆成高山一樣的薯條,330度高溫的油飛濺到手上,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為了不被燙傷,小小的年紀就要學會如何把魚輕輕地放到油表面,而不是一整條地丟進鍋裡。

“我們每一個人身上都有傷疤,不僅僅是身體上的,還有精神上的、情感上的……”,6個人有些無奈地說。

而他們口中提到的精神上的傷害,還包括因為在外賣店長時間工作,正值青春期的他們根本不可能找到玩伴。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每個週末,就在學校裡的同齡夥伴都在家裡開派對時,這些在中餐外賣店辛苦工作的孩子卻絲毫抽不出時間赴約。而更為重要的是,他們也不願意去,“因為我們全身上下都散發著魚炸薯條的味道”!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朋友們問起我們為什麼不去參加派對,我們就裝作若無其事地說,我要工作,但是他們沒人知道我做的是什麼工作!”

而對於像Kaz一樣的女孩來說,最讓她難以啟齒的,還包括在自家外賣店上餐時,被顧客一次又一次“騷擾”,而那時候的她只不過是10多歲的花季少女。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而16歲的Cafie甚至遇到餐廳顧客向他求婚的事,被嚇壞了而不敢告訴父母的她只能故作鎮定地回答:“我還只有16歲而已,我不能結婚!”

02

“我不是為了自己,我是為了孩子”

和BBC紀錄的英國“外賣兒女”一樣,美國、新西蘭的中餐館也早已開遍了各個角落。

在每一箇中餐館裡,都有一樣的文化和相似的故事:“外賣兒女”的童年不是家裡的電視機和玩具,而是父母每天都在忙碌的餐廳。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開餐館累,但至少大部分華人移民都能為此貸款買房,給這些在中餐館裡成長的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環境和教育資源。一位在美國開餐廳的女主人說,“我不是為了我自己,我是為了孩子們。

1993年從中國廣州移民到新西蘭的Ella(化名),如今在奧克蘭開著一家小有名氣的咖啡館,這家咖啡館還曾多次獲得新西蘭的美食獎。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Ella坦言,雖然開餐館很辛苦,可她很少會讓孩子參與到廚房的各種重體力活中。

哪怕是早年在新西蘭的小鎮開了一家給當地工人提供便當的Lunch Bar,她也寧願多花些錢請4個員工,而讓孩子花更多時間在學習上。

如今,Ella的大兒子已經從大學畢業,有意向投身IT行業,而小女兒在大學選修了雙學位,對未來的人生充滿了憧憬。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而Ella的同行中,也有被生活重壓逼得不得已讓孩子在餐廳長期幫忙的。

“我那個朋友家裡有5個孩子,大女兒9歲時候就揹著弟弟在廚房幹活了,有一次她太累了抱著我哭,我的心都碎了……”Ella回憶說。

和Ella一樣為了孩子移民新西蘭的,還有奧克蘭一家知名麵館的老闆黃師傅(化名)。

本是在國內五星級大酒店當大廚的他,放下了國內的一切為了孩子移民新西蘭。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以前工作輕鬆,待遇好,有雙休,現在每天工作最少14個小時,但是為了孩子都值”,在黃師傅的朋友圈裡,總能看到他晒孩子的照片。

不久前女兒剛從AUT服裝設計專業畢業,朋友圈裡滿是女兒的設計作品,黃師傅說雖然他看不懂女兒的設計,但是他為女兒感到驕傲。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朋友圈裡滿是對孩子的驕傲

黃師傅的麵店如今在奧克蘭已經開了三家,生意越來越好,他也會讓家裡兩個孩子來幫忙,不過也僅僅侷限於店面的一些送餐、點菜等服務性工作。

黃師傅不怕累到孩子,他說孩子從小在餐廳長大,是對於意志的磨練,也讓他們知道賺錢的不易。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黃師傅說自己還是不希望孩子未來做餐飲行業了,畢竟太辛苦!

03

對於生活的磨難,他們心存感恩

就在英國BBC故事頻道的“外賣兒女”播出後,關於這部紀實短片的議論就一直沒有停止過。

更多人關注的是:這些移民後代,在長大後會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和許多移民後代都有身份焦慮一樣,面對BBC的採訪,“外賣兒女”也並不確認自己的身份是中國人。

他們說著純正的英式英語,幾乎所有的青春期都是在外賣店裡度過,“我們不知道中國人到底應該是什麼樣,因為我們根本接觸不到中國城之外的中國人!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除了對於自己身份的不認同,“外賣兒女”同樣忍受著來自社會的各種歧視。很多時候父母很難從客人的語言中,分辨出哪些是善意的玩笑,哪些是刻意的侮辱,而這時候這些孩子們只能選擇默默地承受。

許多人也提出了這樣的質疑:這些父母為了孩子移民國外,幹著做苦最累的活,無非是希望孩子能通過接受西方教育,過上更好的生活。可在中餐館長大的孩子們,真的能在西方社會“翻身”嗎?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在BBC的這部短片中,6個“外賣兒女”無一例外地都比同齡的孩子更早認清社會現實,也更成熟、懂事。

他們的經歷似乎也應證了中國那句老話: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雖然片中並沒有對6個人如今的工作和生活做交代,但在短片的結尾,所有人身上都呈現出的是對於父母的感恩之情。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這就像小時候是他們在保護我們,如今我們懂事了,換成我們來保護他們。呵護父母的內心,讓他們不要受到惡意的傷害。”

04

“大膽告訴世人我來自哪裡”

同樣是在中餐館長大的美國紐約華裔設計師Sandy Liang,卻用另一種形式,將她對於自己是“外賣兒女”這一身份的態度展現了出來!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2014年,已是小有名氣的Sandy Liang沒有迴避自己的身份和背景,而是大膽地將自己從小的成長環境放在所有人面前——她選擇在父親的中餐館裡拍攝自己品牌秋冬系列的廣告。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這就是我最熟悉的地方,也是我能成為現在的我的理由!”Sandy Liang不懼來自社會的任何評判,大膽地告訴世人她來自哪裡,在怎樣的環境中長大,以及她現在是怎樣的一個人。

這樣的態度也越來越多出現在新一代華裔身上。

此前在國內很火的綜藝節目《中國有嘻哈》中表現活躍的“嘻哈俠”歐陽靖(MC Jin)亦在多首表達身份認同感的歌裡,唱過有關美式中餐的內容。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他在美國發行的首張專輯中,收錄了一首名為《Learn Chinese(學中國話)》的作品。

歐陽靖演繹在這首作品裡以一箇中餐館外賣送餐員,唱道:

“Let me tell you thisThe days of the pork fried rice and the chicken wings coming to your house by me is overYa'll gonna wanna be ChineseYa'll gonna learn Chinese“


讓我告訴你我去你家給你送豬肉炒飯和雞翅外賣的日子已經過去

你們都想當中國人

你們都要學漢語”

"

從7歲開始,他的大部分記憶都是在後廚不停地剝蝦。每天放學後都必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刨土豆,住的房間裡沒有任何暖氣,所以冬天必須穿上厚厚的衣服刨土豆,小手被凍得通紅也不能放下手裡的活計......

本文經授權轉自公眾號:發現澳大利亞(ID:Go_Aussie)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最近,英國BBC故事頻道播出了一部名為“外賣兒女”的短片,將鏡頭對準了從小在中餐館、外賣店長大的年輕華裔們。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1950年的英國,大批的中國移民從香港蜂擁而至。到中餐館打工,成為大部分移民在這個陌生國度求生存的唯一選擇。

從早晨天還沒亮就出門買菜,到晚上披星戴月地回到家中,不少移民為了生存,就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埋頭在中餐館的那一方寸封閉的空間裡,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每週無休地默默揹負著生活的艱辛……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而這些艱辛最直接的見證者,其實就是他們的孩子!

01

“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傷疤”

英國某一家普通的中餐館裡,Ying,Cafie,Jun Kit,Jhen,Kaz和Elaine圍坐在一起,面前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中國菜。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6個人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卻因為同樣的身份被英國BBC的主持人聚集在一起——他們是在中餐館、外賣店長大的小孩

Kaz,從6歲開始就幫家裡扛起餐廳的活計:“一開始只是幫忙洗碗,但是我太矮了,只能在後廚搬了椅子站在上面洗碗。”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Jun Kit的記憶中,則是12歲時幫父母把剛剛炒好的麵條裝進打包盒,並且蓋上蓋子。而這看起來很簡單的工作,對於Jun來說,卻是稚嫩的小手一次又一次被盒子裡冒出來的水蒸汽燙到。

Ying的父母在上世紀60年代末從中國香港移民到英國,經過打拼開啟了自家的餐飲事業,而從7歲開始,他的大部分記憶都是在後廚不停地剝蝦。

Jhen和哥哥每天放學後都必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刨土豆,“我們住的房間沒有任何暖氣,所以冬天我們必須穿上厚厚的衣服刨土豆,小手被凍得通紅也不能放下手裡的活計。”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對於Cafie來說,她每天在送外賣的路上都會在大腦裡幻想客人說錯了地址,這樣她就可以吃了手中熱騰騰的食物,而不是在街頭餓著肚子……

如今已經長大成人的6個人,再說起小時候的這些經歷,多是歡笑釋然。

可又有誰知道,幼年時候的他們,是如何排解那個年齡所本不該揹負的生活重壓。

而更讓人心疼的是,他們每一個人無一例外地都有著被燙傷的經歷: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在油鍋旁炸堆成高山一樣的薯條,330度高溫的油飛濺到手上,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為了不被燙傷,小小的年紀就要學會如何把魚輕輕地放到油表面,而不是一整條地丟進鍋裡。

“我們每一個人身上都有傷疤,不僅僅是身體上的,還有精神上的、情感上的……”,6個人有些無奈地說。

而他們口中提到的精神上的傷害,還包括因為在外賣店長時間工作,正值青春期的他們根本不可能找到玩伴。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每個週末,就在學校裡的同齡夥伴都在家裡開派對時,這些在中餐外賣店辛苦工作的孩子卻絲毫抽不出時間赴約。而更為重要的是,他們也不願意去,“因為我們全身上下都散發著魚炸薯條的味道”!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朋友們問起我們為什麼不去參加派對,我們就裝作若無其事地說,我要工作,但是他們沒人知道我做的是什麼工作!”

而對於像Kaz一樣的女孩來說,最讓她難以啟齒的,還包括在自家外賣店上餐時,被顧客一次又一次“騷擾”,而那時候的她只不過是10多歲的花季少女。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而16歲的Cafie甚至遇到餐廳顧客向他求婚的事,被嚇壞了而不敢告訴父母的她只能故作鎮定地回答:“我還只有16歲而已,我不能結婚!”

02

“我不是為了自己,我是為了孩子”

和BBC紀錄的英國“外賣兒女”一樣,美國、新西蘭的中餐館也早已開遍了各個角落。

在每一箇中餐館裡,都有一樣的文化和相似的故事:“外賣兒女”的童年不是家裡的電視機和玩具,而是父母每天都在忙碌的餐廳。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開餐館累,但至少大部分華人移民都能為此貸款買房,給這些在中餐館裡成長的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環境和教育資源。一位在美國開餐廳的女主人說,“我不是為了我自己,我是為了孩子們。

1993年從中國廣州移民到新西蘭的Ella(化名),如今在奧克蘭開著一家小有名氣的咖啡館,這家咖啡館還曾多次獲得新西蘭的美食獎。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Ella坦言,雖然開餐館很辛苦,可她很少會讓孩子參與到廚房的各種重體力活中。

哪怕是早年在新西蘭的小鎮開了一家給當地工人提供便當的Lunch Bar,她也寧願多花些錢請4個員工,而讓孩子花更多時間在學習上。

如今,Ella的大兒子已經從大學畢業,有意向投身IT行業,而小女兒在大學選修了雙學位,對未來的人生充滿了憧憬。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而Ella的同行中,也有被生活重壓逼得不得已讓孩子在餐廳長期幫忙的。

“我那個朋友家裡有5個孩子,大女兒9歲時候就揹著弟弟在廚房幹活了,有一次她太累了抱著我哭,我的心都碎了……”Ella回憶說。

和Ella一樣為了孩子移民新西蘭的,還有奧克蘭一家知名麵館的老闆黃師傅(化名)。

本是在國內五星級大酒店當大廚的他,放下了國內的一切為了孩子移民新西蘭。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以前工作輕鬆,待遇好,有雙休,現在每天工作最少14個小時,但是為了孩子都值”,在黃師傅的朋友圈裡,總能看到他晒孩子的照片。

不久前女兒剛從AUT服裝設計專業畢業,朋友圈裡滿是女兒的設計作品,黃師傅說雖然他看不懂女兒的設計,但是他為女兒感到驕傲。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朋友圈裡滿是對孩子的驕傲

黃師傅的麵店如今在奧克蘭已經開了三家,生意越來越好,他也會讓家裡兩個孩子來幫忙,不過也僅僅侷限於店面的一些送餐、點菜等服務性工作。

黃師傅不怕累到孩子,他說孩子從小在餐廳長大,是對於意志的磨練,也讓他們知道賺錢的不易。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黃師傅說自己還是不希望孩子未來做餐飲行業了,畢竟太辛苦!

03

對於生活的磨難,他們心存感恩

就在英國BBC故事頻道的“外賣兒女”播出後,關於這部紀實短片的議論就一直沒有停止過。

更多人關注的是:這些移民後代,在長大後會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和許多移民後代都有身份焦慮一樣,面對BBC的採訪,“外賣兒女”也並不確認自己的身份是中國人。

他們說著純正的英式英語,幾乎所有的青春期都是在外賣店裡度過,“我們不知道中國人到底應該是什麼樣,因為我們根本接觸不到中國城之外的中國人!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除了對於自己身份的不認同,“外賣兒女”同樣忍受著來自社會的各種歧視。很多時候父母很難從客人的語言中,分辨出哪些是善意的玩笑,哪些是刻意的侮辱,而這時候這些孩子們只能選擇默默地承受。

許多人也提出了這樣的質疑:這些父母為了孩子移民國外,幹著做苦最累的活,無非是希望孩子能通過接受西方教育,過上更好的生活。可在中餐館長大的孩子們,真的能在西方社會“翻身”嗎?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在BBC的這部短片中,6個“外賣兒女”無一例外地都比同齡的孩子更早認清社會現實,也更成熟、懂事。

他們的經歷似乎也應證了中國那句老話: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雖然片中並沒有對6個人如今的工作和生活做交代,但在短片的結尾,所有人身上都呈現出的是對於父母的感恩之情。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這就像小時候是他們在保護我們,如今我們懂事了,換成我們來保護他們。呵護父母的內心,讓他們不要受到惡意的傷害。”

04

“大膽告訴世人我來自哪裡”

同樣是在中餐館長大的美國紐約華裔設計師Sandy Liang,卻用另一種形式,將她對於自己是“外賣兒女”這一身份的態度展現了出來!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2014年,已是小有名氣的Sandy Liang沒有迴避自己的身份和背景,而是大膽地將自己從小的成長環境放在所有人面前——她選擇在父親的中餐館裡拍攝自己品牌秋冬系列的廣告。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這就是我最熟悉的地方,也是我能成為現在的我的理由!”Sandy Liang不懼來自社會的任何評判,大膽地告訴世人她來自哪裡,在怎樣的環境中長大,以及她現在是怎樣的一個人。

這樣的態度也越來越多出現在新一代華裔身上。

此前在國內很火的綜藝節目《中國有嘻哈》中表現活躍的“嘻哈俠”歐陽靖(MC Jin)亦在多首表達身份認同感的歌裡,唱過有關美式中餐的內容。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他在美國發行的首張專輯中,收錄了一首名為《Learn Chinese(學中國話)》的作品。

歐陽靖演繹在這首作品裡以一箇中餐館外賣送餐員,唱道:

“Let me tell you thisThe days of the pork fried rice and the chicken wings coming to your house by me is overYa'll gonna wanna be ChineseYa'll gonna learn Chinese“


讓我告訴你我去你家給你送豬肉炒飯和雞翅外賣的日子已經過去

你們都想當中國人

你們都要學漢語”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節目播出後,許多人開始深挖歐陽靖的成長史,發現她的父母也是通過開中餐館養活全家,而這位嘻哈達人身上呈現出來的,也是對於自己身份以及成長背景的不迴避和自信。

在YouTube英國BBC“外賣兒女”短片的頁面,讓小編感動的是,許多在不同國家長大的“外賣兒女”也紛紛留言,沒有一個人因為自己成長環境的特殊而表現出羞愧。

@LittleLoli Annie:“我14歲隨家人來到英國,那時候幾乎不會說英語,我也得在家裡的外賣店幫忙。我遇到了視頻裡提到的所有歧視,在外賣店工作你自然被視為第三等公民。沒有周末,沒有社交生活,而學校成為我最後的港灣,教育可以說徹底改變了我的人生。作為家裡年級最大,並且唯一能說英文的孩子是很痛苦的,每次外賣店電話響起我都很害怕,因為不知道會遇到什麼樣的客人!現在我是一名科學課的老師,終於有很大勇氣可以在30多名孩子面前說話!”

@rebecawcleung:“我們家以前也是外賣店,我們住在倫敦東部。這部短片勾起了我所有的回憶,我從12歲就開始在店裡幫忙:接單、送餐、備菜、切菜、清潔……我曾經只能在接訂餐電話的間隙做作業,我很高興地說我從來沒有為此迷失,考進了倫敦最好的醫學校,現在我已經當了10多年醫生……在外賣店的日子是充滿挑戰的,但卻讓我成長並且學會如何面對困難,是那段日子造就了現在的我!”
"

從7歲開始,他的大部分記憶都是在後廚不停地剝蝦。每天放學後都必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刨土豆,住的房間裡沒有任何暖氣,所以冬天必須穿上厚厚的衣服刨土豆,小手被凍得通紅也不能放下手裡的活計......

本文經授權轉自公眾號:發現澳大利亞(ID:Go_Aussie)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最近,英國BBC故事頻道播出了一部名為“外賣兒女”的短片,將鏡頭對準了從小在中餐館、外賣店長大的年輕華裔們。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1950年的英國,大批的中國移民從香港蜂擁而至。到中餐館打工,成為大部分移民在這個陌生國度求生存的唯一選擇。

從早晨天還沒亮就出門買菜,到晚上披星戴月地回到家中,不少移民為了生存,就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埋頭在中餐館的那一方寸封閉的空間裡,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每週無休地默默揹負著生活的艱辛……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而這些艱辛最直接的見證者,其實就是他們的孩子!

01

“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傷疤”

英國某一家普通的中餐館裡,Ying,Cafie,Jun Kit,Jhen,Kaz和Elaine圍坐在一起,面前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中國菜。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6個人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卻因為同樣的身份被英國BBC的主持人聚集在一起——他們是在中餐館、外賣店長大的小孩

Kaz,從6歲開始就幫家裡扛起餐廳的活計:“一開始只是幫忙洗碗,但是我太矮了,只能在後廚搬了椅子站在上面洗碗。”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Jun Kit的記憶中,則是12歲時幫父母把剛剛炒好的麵條裝進打包盒,並且蓋上蓋子。而這看起來很簡單的工作,對於Jun來說,卻是稚嫩的小手一次又一次被盒子裡冒出來的水蒸汽燙到。

Ying的父母在上世紀60年代末從中國香港移民到英國,經過打拼開啟了自家的餐飲事業,而從7歲開始,他的大部分記憶都是在後廚不停地剝蝦。

Jhen和哥哥每天放學後都必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刨土豆,“我們住的房間沒有任何暖氣,所以冬天我們必須穿上厚厚的衣服刨土豆,小手被凍得通紅也不能放下手裡的活計。”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對於Cafie來說,她每天在送外賣的路上都會在大腦裡幻想客人說錯了地址,這樣她就可以吃了手中熱騰騰的食物,而不是在街頭餓著肚子……

如今已經長大成人的6個人,再說起小時候的這些經歷,多是歡笑釋然。

可又有誰知道,幼年時候的他們,是如何排解那個年齡所本不該揹負的生活重壓。

而更讓人心疼的是,他們每一個人無一例外地都有著被燙傷的經歷: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在油鍋旁炸堆成高山一樣的薯條,330度高溫的油飛濺到手上,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為了不被燙傷,小小的年紀就要學會如何把魚輕輕地放到油表面,而不是一整條地丟進鍋裡。

“我們每一個人身上都有傷疤,不僅僅是身體上的,還有精神上的、情感上的……”,6個人有些無奈地說。

而他們口中提到的精神上的傷害,還包括因為在外賣店長時間工作,正值青春期的他們根本不可能找到玩伴。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每個週末,就在學校裡的同齡夥伴都在家裡開派對時,這些在中餐外賣店辛苦工作的孩子卻絲毫抽不出時間赴約。而更為重要的是,他們也不願意去,“因為我們全身上下都散發著魚炸薯條的味道”!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朋友們問起我們為什麼不去參加派對,我們就裝作若無其事地說,我要工作,但是他們沒人知道我做的是什麼工作!”

而對於像Kaz一樣的女孩來說,最讓她難以啟齒的,還包括在自家外賣店上餐時,被顧客一次又一次“騷擾”,而那時候的她只不過是10多歲的花季少女。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而16歲的Cafie甚至遇到餐廳顧客向他求婚的事,被嚇壞了而不敢告訴父母的她只能故作鎮定地回答:“我還只有16歲而已,我不能結婚!”

02

“我不是為了自己,我是為了孩子”

和BBC紀錄的英國“外賣兒女”一樣,美國、新西蘭的中餐館也早已開遍了各個角落。

在每一箇中餐館裡,都有一樣的文化和相似的故事:“外賣兒女”的童年不是家裡的電視機和玩具,而是父母每天都在忙碌的餐廳。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開餐館累,但至少大部分華人移民都能為此貸款買房,給這些在中餐館裡成長的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環境和教育資源。一位在美國開餐廳的女主人說,“我不是為了我自己,我是為了孩子們。

1993年從中國廣州移民到新西蘭的Ella(化名),如今在奧克蘭開著一家小有名氣的咖啡館,這家咖啡館還曾多次獲得新西蘭的美食獎。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Ella坦言,雖然開餐館很辛苦,可她很少會讓孩子參與到廚房的各種重體力活中。

哪怕是早年在新西蘭的小鎮開了一家給當地工人提供便當的Lunch Bar,她也寧願多花些錢請4個員工,而讓孩子花更多時間在學習上。

如今,Ella的大兒子已經從大學畢業,有意向投身IT行業,而小女兒在大學選修了雙學位,對未來的人生充滿了憧憬。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而Ella的同行中,也有被生活重壓逼得不得已讓孩子在餐廳長期幫忙的。

“我那個朋友家裡有5個孩子,大女兒9歲時候就揹著弟弟在廚房幹活了,有一次她太累了抱著我哭,我的心都碎了……”Ella回憶說。

和Ella一樣為了孩子移民新西蘭的,還有奧克蘭一家知名麵館的老闆黃師傅(化名)。

本是在國內五星級大酒店當大廚的他,放下了國內的一切為了孩子移民新西蘭。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以前工作輕鬆,待遇好,有雙休,現在每天工作最少14個小時,但是為了孩子都值”,在黃師傅的朋友圈裡,總能看到他晒孩子的照片。

不久前女兒剛從AUT服裝設計專業畢業,朋友圈裡滿是女兒的設計作品,黃師傅說雖然他看不懂女兒的設計,但是他為女兒感到驕傲。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朋友圈裡滿是對孩子的驕傲

黃師傅的麵店如今在奧克蘭已經開了三家,生意越來越好,他也會讓家裡兩個孩子來幫忙,不過也僅僅侷限於店面的一些送餐、點菜等服務性工作。

黃師傅不怕累到孩子,他說孩子從小在餐廳長大,是對於意志的磨練,也讓他們知道賺錢的不易。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黃師傅說自己還是不希望孩子未來做餐飲行業了,畢竟太辛苦!

03

對於生活的磨難,他們心存感恩

就在英國BBC故事頻道的“外賣兒女”播出後,關於這部紀實短片的議論就一直沒有停止過。

更多人關注的是:這些移民後代,在長大後會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和許多移民後代都有身份焦慮一樣,面對BBC的採訪,“外賣兒女”也並不確認自己的身份是中國人。

他們說著純正的英式英語,幾乎所有的青春期都是在外賣店裡度過,“我們不知道中國人到底應該是什麼樣,因為我們根本接觸不到中國城之外的中國人!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除了對於自己身份的不認同,“外賣兒女”同樣忍受著來自社會的各種歧視。很多時候父母很難從客人的語言中,分辨出哪些是善意的玩笑,哪些是刻意的侮辱,而這時候這些孩子們只能選擇默默地承受。

許多人也提出了這樣的質疑:這些父母為了孩子移民國外,幹著做苦最累的活,無非是希望孩子能通過接受西方教育,過上更好的生活。可在中餐館長大的孩子們,真的能在西方社會“翻身”嗎?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在BBC的這部短片中,6個“外賣兒女”無一例外地都比同齡的孩子更早認清社會現實,也更成熟、懂事。

他們的經歷似乎也應證了中國那句老話: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雖然片中並沒有對6個人如今的工作和生活做交代,但在短片的結尾,所有人身上都呈現出的是對於父母的感恩之情。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這就像小時候是他們在保護我們,如今我們懂事了,換成我們來保護他們。呵護父母的內心,讓他們不要受到惡意的傷害。”

04

“大膽告訴世人我來自哪裡”

同樣是在中餐館長大的美國紐約華裔設計師Sandy Liang,卻用另一種形式,將她對於自己是“外賣兒女”這一身份的態度展現了出來!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2014年,已是小有名氣的Sandy Liang沒有迴避自己的身份和背景,而是大膽地將自己從小的成長環境放在所有人面前——她選擇在父親的中餐館裡拍攝自己品牌秋冬系列的廣告。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這就是我最熟悉的地方,也是我能成為現在的我的理由!”Sandy Liang不懼來自社會的任何評判,大膽地告訴世人她來自哪裡,在怎樣的環境中長大,以及她現在是怎樣的一個人。

這樣的態度也越來越多出現在新一代華裔身上。

此前在國內很火的綜藝節目《中國有嘻哈》中表現活躍的“嘻哈俠”歐陽靖(MC Jin)亦在多首表達身份認同感的歌裡,唱過有關美式中餐的內容。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他在美國發行的首張專輯中,收錄了一首名為《Learn Chinese(學中國話)》的作品。

歐陽靖演繹在這首作品裡以一箇中餐館外賣送餐員,唱道:

“Let me tell you thisThe days of the pork fried rice and the chicken wings coming to your house by me is overYa'll gonna wanna be ChineseYa'll gonna learn Chinese“


讓我告訴你我去你家給你送豬肉炒飯和雞翅外賣的日子已經過去

你們都想當中國人

你們都要學漢語”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節目播出後,許多人開始深挖歐陽靖的成長史,發現她的父母也是通過開中餐館養活全家,而這位嘻哈達人身上呈現出來的,也是對於自己身份以及成長背景的不迴避和自信。

在YouTube英國BBC“外賣兒女”短片的頁面,讓小編感動的是,許多在不同國家長大的“外賣兒女”也紛紛留言,沒有一個人因為自己成長環境的特殊而表現出羞愧。

@LittleLoli Annie:“我14歲隨家人來到英國,那時候幾乎不會說英語,我也得在家裡的外賣店幫忙。我遇到了視頻裡提到的所有歧視,在外賣店工作你自然被視為第三等公民。沒有周末,沒有社交生活,而學校成為我最後的港灣,教育可以說徹底改變了我的人生。作為家裡年級最大,並且唯一能說英文的孩子是很痛苦的,每次外賣店電話響起我都很害怕,因為不知道會遇到什麼樣的客人!現在我是一名科學課的老師,終於有很大勇氣可以在30多名孩子面前說話!”

@rebecawcleung:“我們家以前也是外賣店,我們住在倫敦東部。這部短片勾起了我所有的回憶,我從12歲就開始在店裡幫忙:接單、送餐、備菜、切菜、清潔……我曾經只能在接訂餐電話的間隙做作業,我很高興地說我從來沒有為此迷失,考進了倫敦最好的醫學校,現在我已經當了10多年醫生……在外賣店的日子是充滿挑戰的,但卻讓我成長並且學會如何面對困難,是那段日子造就了現在的我!”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我們每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

都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

如果成長的道路上佈滿荊棘

我們不如讓自己變成勇士

勇敢地去面對它

讓生活中的磨難成為成就我們未來人生的基石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涉侵權,請聯繫刪除。

-end-

"

從7歲開始,他的大部分記憶都是在後廚不停地剝蝦。每天放學後都必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刨土豆,住的房間裡沒有任何暖氣,所以冬天必須穿上厚厚的衣服刨土豆,小手被凍得通紅也不能放下手裡的活計......

本文經授權轉自公眾號:發現澳大利亞(ID:Go_Aussie)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最近,英國BBC故事頻道播出了一部名為“外賣兒女”的短片,將鏡頭對準了從小在中餐館、外賣店長大的年輕華裔們。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1950年的英國,大批的中國移民從香港蜂擁而至。到中餐館打工,成為大部分移民在這個陌生國度求生存的唯一選擇。

從早晨天還沒亮就出門買菜,到晚上披星戴月地回到家中,不少移民為了生存,就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埋頭在中餐館的那一方寸封閉的空間裡,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每週無休地默默揹負著生活的艱辛……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而這些艱辛最直接的見證者,其實就是他們的孩子!

01

“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傷疤”

英國某一家普通的中餐館裡,Ying,Cafie,Jun Kit,Jhen,Kaz和Elaine圍坐在一起,面前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中國菜。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6個人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卻因為同樣的身份被英國BBC的主持人聚集在一起——他們是在中餐館、外賣店長大的小孩

Kaz,從6歲開始就幫家裡扛起餐廳的活計:“一開始只是幫忙洗碗,但是我太矮了,只能在後廚搬了椅子站在上面洗碗。”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Jun Kit的記憶中,則是12歲時幫父母把剛剛炒好的麵條裝進打包盒,並且蓋上蓋子。而這看起來很簡單的工作,對於Jun來說,卻是稚嫩的小手一次又一次被盒子裡冒出來的水蒸汽燙到。

Ying的父母在上世紀60年代末從中國香港移民到英國,經過打拼開啟了自家的餐飲事業,而從7歲開始,他的大部分記憶都是在後廚不停地剝蝦。

Jhen和哥哥每天放學後都必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刨土豆,“我們住的房間沒有任何暖氣,所以冬天我們必須穿上厚厚的衣服刨土豆,小手被凍得通紅也不能放下手裡的活計。”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對於Cafie來說,她每天在送外賣的路上都會在大腦裡幻想客人說錯了地址,這樣她就可以吃了手中熱騰騰的食物,而不是在街頭餓著肚子……

如今已經長大成人的6個人,再說起小時候的這些經歷,多是歡笑釋然。

可又有誰知道,幼年時候的他們,是如何排解那個年齡所本不該揹負的生活重壓。

而更讓人心疼的是,他們每一個人無一例外地都有著被燙傷的經歷: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在油鍋旁炸堆成高山一樣的薯條,330度高溫的油飛濺到手上,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為了不被燙傷,小小的年紀就要學會如何把魚輕輕地放到油表面,而不是一整條地丟進鍋裡。

“我們每一個人身上都有傷疤,不僅僅是身體上的,還有精神上的、情感上的……”,6個人有些無奈地說。

而他們口中提到的精神上的傷害,還包括因為在外賣店長時間工作,正值青春期的他們根本不可能找到玩伴。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每個週末,就在學校裡的同齡夥伴都在家裡開派對時,這些在中餐外賣店辛苦工作的孩子卻絲毫抽不出時間赴約。而更為重要的是,他們也不願意去,“因為我們全身上下都散發著魚炸薯條的味道”!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朋友們問起我們為什麼不去參加派對,我們就裝作若無其事地說,我要工作,但是他們沒人知道我做的是什麼工作!”

而對於像Kaz一樣的女孩來說,最讓她難以啟齒的,還包括在自家外賣店上餐時,被顧客一次又一次“騷擾”,而那時候的她只不過是10多歲的花季少女。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而16歲的Cafie甚至遇到餐廳顧客向他求婚的事,被嚇壞了而不敢告訴父母的她只能故作鎮定地回答:“我還只有16歲而已,我不能結婚!”

02

“我不是為了自己,我是為了孩子”

和BBC紀錄的英國“外賣兒女”一樣,美國、新西蘭的中餐館也早已開遍了各個角落。

在每一箇中餐館裡,都有一樣的文化和相似的故事:“外賣兒女”的童年不是家裡的電視機和玩具,而是父母每天都在忙碌的餐廳。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開餐館累,但至少大部分華人移民都能為此貸款買房,給這些在中餐館裡成長的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環境和教育資源。一位在美國開餐廳的女主人說,“我不是為了我自己,我是為了孩子們。

1993年從中國廣州移民到新西蘭的Ella(化名),如今在奧克蘭開著一家小有名氣的咖啡館,這家咖啡館還曾多次獲得新西蘭的美食獎。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Ella坦言,雖然開餐館很辛苦,可她很少會讓孩子參與到廚房的各種重體力活中。

哪怕是早年在新西蘭的小鎮開了一家給當地工人提供便當的Lunch Bar,她也寧願多花些錢請4個員工,而讓孩子花更多時間在學習上。

如今,Ella的大兒子已經從大學畢業,有意向投身IT行業,而小女兒在大學選修了雙學位,對未來的人生充滿了憧憬。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而Ella的同行中,也有被生活重壓逼得不得已讓孩子在餐廳長期幫忙的。

“我那個朋友家裡有5個孩子,大女兒9歲時候就揹著弟弟在廚房幹活了,有一次她太累了抱著我哭,我的心都碎了……”Ella回憶說。

和Ella一樣為了孩子移民新西蘭的,還有奧克蘭一家知名麵館的老闆黃師傅(化名)。

本是在國內五星級大酒店當大廚的他,放下了國內的一切為了孩子移民新西蘭。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以前工作輕鬆,待遇好,有雙休,現在每天工作最少14個小時,但是為了孩子都值”,在黃師傅的朋友圈裡,總能看到他晒孩子的照片。

不久前女兒剛從AUT服裝設計專業畢業,朋友圈裡滿是女兒的設計作品,黃師傅說雖然他看不懂女兒的設計,但是他為女兒感到驕傲。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朋友圈裡滿是對孩子的驕傲

黃師傅的麵店如今在奧克蘭已經開了三家,生意越來越好,他也會讓家裡兩個孩子來幫忙,不過也僅僅侷限於店面的一些送餐、點菜等服務性工作。

黃師傅不怕累到孩子,他說孩子從小在餐廳長大,是對於意志的磨練,也讓他們知道賺錢的不易。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黃師傅說自己還是不希望孩子未來做餐飲行業了,畢竟太辛苦!

03

對於生活的磨難,他們心存感恩

就在英國BBC故事頻道的“外賣兒女”播出後,關於這部紀實短片的議論就一直沒有停止過。

更多人關注的是:這些移民後代,在長大後會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和許多移民後代都有身份焦慮一樣,面對BBC的採訪,“外賣兒女”也並不確認自己的身份是中國人。

他們說著純正的英式英語,幾乎所有的青春期都是在外賣店裡度過,“我們不知道中國人到底應該是什麼樣,因為我們根本接觸不到中國城之外的中國人!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除了對於自己身份的不認同,“外賣兒女”同樣忍受著來自社會的各種歧視。很多時候父母很難從客人的語言中,分辨出哪些是善意的玩笑,哪些是刻意的侮辱,而這時候這些孩子們只能選擇默默地承受。

許多人也提出了這樣的質疑:這些父母為了孩子移民國外,幹著做苦最累的活,無非是希望孩子能通過接受西方教育,過上更好的生活。可在中餐館長大的孩子們,真的能在西方社會“翻身”嗎?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在BBC的這部短片中,6個“外賣兒女”無一例外地都比同齡的孩子更早認清社會現實,也更成熟、懂事。

他們的經歷似乎也應證了中國那句老話: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雖然片中並沒有對6個人如今的工作和生活做交代,但在短片的結尾,所有人身上都呈現出的是對於父母的感恩之情。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這就像小時候是他們在保護我們,如今我們懂事了,換成我們來保護他們。呵護父母的內心,讓他們不要受到惡意的傷害。”

04

“大膽告訴世人我來自哪裡”

同樣是在中餐館長大的美國紐約華裔設計師Sandy Liang,卻用另一種形式,將她對於自己是“外賣兒女”這一身份的態度展現了出來!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2014年,已是小有名氣的Sandy Liang沒有迴避自己的身份和背景,而是大膽地將自己從小的成長環境放在所有人面前——她選擇在父親的中餐館裡拍攝自己品牌秋冬系列的廣告。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這就是我最熟悉的地方,也是我能成為現在的我的理由!”Sandy Liang不懼來自社會的任何評判,大膽地告訴世人她來自哪裡,在怎樣的環境中長大,以及她現在是怎樣的一個人。

這樣的態度也越來越多出現在新一代華裔身上。

此前在國內很火的綜藝節目《中國有嘻哈》中表現活躍的“嘻哈俠”歐陽靖(MC Jin)亦在多首表達身份認同感的歌裡,唱過有關美式中餐的內容。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他在美國發行的首張專輯中,收錄了一首名為《Learn Chinese(學中國話)》的作品。

歐陽靖演繹在這首作品裡以一箇中餐館外賣送餐員,唱道:

“Let me tell you thisThe days of the pork fried rice and the chicken wings coming to your house by me is overYa'll gonna wanna be ChineseYa'll gonna learn Chinese“


讓我告訴你我去你家給你送豬肉炒飯和雞翅外賣的日子已經過去

你們都想當中國人

你們都要學漢語”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節目播出後,許多人開始深挖歐陽靖的成長史,發現她的父母也是通過開中餐館養活全家,而這位嘻哈達人身上呈現出來的,也是對於自己身份以及成長背景的不迴避和自信。

在YouTube英國BBC“外賣兒女”短片的頁面,讓小編感動的是,許多在不同國家長大的“外賣兒女”也紛紛留言,沒有一個人因為自己成長環境的特殊而表現出羞愧。

@LittleLoli Annie:“我14歲隨家人來到英國,那時候幾乎不會說英語,我也得在家裡的外賣店幫忙。我遇到了視頻裡提到的所有歧視,在外賣店工作你自然被視為第三等公民。沒有周末,沒有社交生活,而學校成為我最後的港灣,教育可以說徹底改變了我的人生。作為家裡年級最大,並且唯一能說英文的孩子是很痛苦的,每次外賣店電話響起我都很害怕,因為不知道會遇到什麼樣的客人!現在我是一名科學課的老師,終於有很大勇氣可以在30多名孩子面前說話!”

@rebecawcleung:“我們家以前也是外賣店,我們住在倫敦東部。這部短片勾起了我所有的回憶,我從12歲就開始在店裡幫忙:接單、送餐、備菜、切菜、清潔……我曾經只能在接訂餐電話的間隙做作業,我很高興地說我從來沒有為此迷失,考進了倫敦最好的醫學校,現在我已經當了10多年醫生……在外賣店的日子是充滿挑戰的,但卻讓我成長並且學會如何面對困難,是那段日子造就了現在的我!”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我們每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

都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

如果成長的道路上佈滿荊棘

我們不如讓自己變成勇士

勇敢地去面對它

讓生活中的磨難成為成就我們未來人生的基石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涉侵權,請聯繫刪除。

-end-

BBC記錄6位“亞裔外賣兒女”,移民二代長大後如何應對“中餐廳”外面的世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