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往前數四十年,北京城裡的塵沙,還常常吹進老人們的記憶。再後來,參天樹木下乘涼的人,轉身走進林立的高樓裡。

從上世紀80年代的“飛播造林”到如今,森林日漸迴歸城市。不僅如此,北京還使用更多鄉土樹種、地被植物營造郊野風格,引入動物棲息地招引野生小動物,緩掃落葉、留下供人們“打卡”欣賞的秋季景觀……

在城市精細化治理的大方向下,北京的綠化走在越來越“高級”的路上,居民身邊也有了越來越多的綠。今年北京將新增31處城市公園,新建口袋公園和小微綠地50處,並將推動200多公里綠道建設。

未來,城市的“畫風”將是什麼模樣?

"

往前數四十年,北京城裡的塵沙,還常常吹進老人們的記憶。再後來,參天樹木下乘涼的人,轉身走進林立的高樓裡。

從上世紀80年代的“飛播造林”到如今,森林日漸迴歸城市。不僅如此,北京還使用更多鄉土樹種、地被植物營造郊野風格,引入動物棲息地招引野生小動物,緩掃落葉、留下供人們“打卡”欣賞的秋季景觀……

在城市精細化治理的大方向下,北京的綠化走在越來越“高級”的路上,居民身邊也有了越來越多的綠。今年北京將新增31處城市公園,新建口袋公園和小微綠地50處,並將推動200多公里綠道建設。

未來,城市的“畫風”將是什麼模樣?

一片森林的迴歸

緊鄰工人體育館的新中街城市森林公園。攝影/何建勇

"

往前數四十年,北京城裡的塵沙,還常常吹進老人們的記憶。再後來,參天樹木下乘涼的人,轉身走進林立的高樓裡。

從上世紀80年代的“飛播造林”到如今,森林日漸迴歸城市。不僅如此,北京還使用更多鄉土樹種、地被植物營造郊野風格,引入動物棲息地招引野生小動物,緩掃落葉、留下供人們“打卡”欣賞的秋季景觀……

在城市精細化治理的大方向下,北京的綠化走在越來越“高級”的路上,居民身邊也有了越來越多的綠。今年北京將新增31處城市公園,新建口袋公園和小微綠地50處,並將推動200多公里綠道建設。

未來,城市的“畫風”將是什麼模樣?

一片森林的迴歸

緊鄰工人體育館的新中街城市森林公園。攝影/何建勇

一片森林的迴歸

新中街城市森林公園,市民在長椅上休憩。攝影/新京報記者 周依

能午休的祕密花園

新中街城市森林公園緊鄰工人體育館,2018年3月開工建設,7月底正式開園。不同樹種、年齡的林木,由高大喬木圍合形成密林,還設有三處造型奇特、引人注目的“昆蟲旅館”。

羅軍提上運動水壺,騎上共享單車,前往一條馬路之隔的新中街城市森林公園。退休之後,這裡是他每天都去的“祕密花園”。

羅軍喜歡一個人來,有時候也和家人朋友一起。清早遛彎兒、午間乘涼,有時候傍晚去隔壁的工人體育館運動,也會從這裡穿過。閒著沒事就到公園裡來走走,這已經成為他的習慣。

雖然正值盛夏8月,“祕密花園”還是能容納羅軍胡思亂想的午休時光。

這天下午兩點,羅軍從公園西門進園,沿著道旁遍佈地被綠植和粉紫色小花的林間小路走十來步,在一片樹蔭下的長椅躺下。這片位於東二環附近,隱於五星級酒店、工體之間的城市森林此時格外寧靜,似乎比外面的世界涼快些許。閉上眼,樹上鳥叫、草間蟲鳴陣陣,有節奏的籃球落地聲隱隱約約從工體籃球公園傳來。

2008年以前,這裡還是一片平房,為迎接北京奧運會,拆遷後改建成簡易綠地。在羅軍的記憶裡,此後這片地一度荒草叢生。“經過也不會多看兩眼,更不會來玩”。

如今這座城市森林公園於2018年3月開工建設,7月底正式開園。以前常去奧森的羅軍,現在想去公園不用跑那麼遠了。不同樹種、年齡的林木,由高大喬木圍合形成密林;場地中心原有的兩株大加楊周圍,設有一圈供林下休閒的座椅,還鋪上了木屑“地毯”。

羅軍注意到,這裡和普通公園不太一樣。

這裡有三處造型奇特、引人注目的“昆蟲旅館”。柿樹、山楂、海棠等食源植物和紫丁香、松果菊等蜜源植物,招引鳥類和蝴蝶、蜜蜂等昆蟲。木材、竹筒、氣孔磚、瓦片等材料搭建的“旅館”,成為多種昆蟲居住和越冬的場所。

和傳統的公園相比,這裡沒有修剪整齊的草坪,種的花不是月季之類的常見綠化花卉,也見不到亭臺樓閣的景點,比較“郊野風”。但從早到晚,都能看見穿著橙色背心的綠化工人在園子裡忙活。

"

往前數四十年,北京城裡的塵沙,還常常吹進老人們的記憶。再後來,參天樹木下乘涼的人,轉身走進林立的高樓裡。

從上世紀80年代的“飛播造林”到如今,森林日漸迴歸城市。不僅如此,北京還使用更多鄉土樹種、地被植物營造郊野風格,引入動物棲息地招引野生小動物,緩掃落葉、留下供人們“打卡”欣賞的秋季景觀……

在城市精細化治理的大方向下,北京的綠化走在越來越“高級”的路上,居民身邊也有了越來越多的綠。今年北京將新增31處城市公園,新建口袋公園和小微綠地50處,並將推動200多公里綠道建設。

未來,城市的“畫風”將是什麼模樣?

一片森林的迴歸

緊鄰工人體育館的新中街城市森林公園。攝影/何建勇

一片森林的迴歸

新中街城市森林公園,市民在長椅上休憩。攝影/新京報記者 周依

能午休的祕密花園

新中街城市森林公園緊鄰工人體育館,2018年3月開工建設,7月底正式開園。不同樹種、年齡的林木,由高大喬木圍合形成密林,還設有三處造型奇特、引人注目的“昆蟲旅館”。

羅軍提上運動水壺,騎上共享單車,前往一條馬路之隔的新中街城市森林公園。退休之後,這裡是他每天都去的“祕密花園”。

羅軍喜歡一個人來,有時候也和家人朋友一起。清早遛彎兒、午間乘涼,有時候傍晚去隔壁的工人體育館運動,也會從這裡穿過。閒著沒事就到公園裡來走走,這已經成為他的習慣。

雖然正值盛夏8月,“祕密花園”還是能容納羅軍胡思亂想的午休時光。

這天下午兩點,羅軍從公園西門進園,沿著道旁遍佈地被綠植和粉紫色小花的林間小路走十來步,在一片樹蔭下的長椅躺下。這片位於東二環附近,隱於五星級酒店、工體之間的城市森林此時格外寧靜,似乎比外面的世界涼快些許。閉上眼,樹上鳥叫、草間蟲鳴陣陣,有節奏的籃球落地聲隱隱約約從工體籃球公園傳來。

2008年以前,這裡還是一片平房,為迎接北京奧運會,拆遷後改建成簡易綠地。在羅軍的記憶裡,此後這片地一度荒草叢生。“經過也不會多看兩眼,更不會來玩”。

如今這座城市森林公園於2018年3月開工建設,7月底正式開園。以前常去奧森的羅軍,現在想去公園不用跑那麼遠了。不同樹種、年齡的林木,由高大喬木圍合形成密林;場地中心原有的兩株大加楊周圍,設有一圈供林下休閒的座椅,還鋪上了木屑“地毯”。

羅軍注意到,這裡和普通公園不太一樣。

這裡有三處造型奇特、引人注目的“昆蟲旅館”。柿樹、山楂、海棠等食源植物和紫丁香、松果菊等蜜源植物,招引鳥類和蝴蝶、蜜蜂等昆蟲。木材、竹筒、氣孔磚、瓦片等材料搭建的“旅館”,成為多種昆蟲居住和越冬的場所。

和傳統的公園相比,這裡沒有修剪整齊的草坪,種的花不是月季之類的常見綠化花卉,也見不到亭臺樓閣的景點,比較“郊野風”。但從早到晚,都能看見穿著橙色背心的綠化工人在園子裡忙活。

一片森林的迴歸

新中街城市森林公園,綠化養護工人老趙在除草。攝影/新京報記者 周依

他們把樹當孩子養

每年過完春節開始忙“澆春水”和裸露土地補植,修剪花卉、施肥、病蟲害防治……一年四季的養護方案都不相同。“綠化人做的很多工作可能市民看不到,不過一旦落了哪項,問題一下就暴露出來了。”

今年55歲的老趙,就是羅軍見到的穿橙色背心的綠化工人之一。

新中街城市森林公園開放以來,老趙每天6點半開始工作,澆水、除草、打掃衛生,幹到晚上十一二點,再回到公園一角的小木屋睡下。

看似“野生”的林子,相對普通公園養護成本較低,但老趙的任務也不輕鬆。為突出森林特性,公園在保留32株加楊、國槐、檜柏等原有大喬木的基礎上,新種了銀杏、元寶楓、楸樹、梓樹、銀紅槭等喬灌木21種470株。同時,種植嶗峪苔草、萎陵菜、繡球、毛茛、玉簪等地被植物和宿根花卉36種,還鋪設了600平方米的冷季型草坪。

植物種類更多樣,意味著更豐富的養護措施。

一入秋,叢生元寶楓的葉子會變成漂亮的金黃色。它很嬌貴,不同於大多數樹在秋天修剪枝條,而要在春季生長期修剪。絹毛匍匐委陵菜的黃色小花開起來像野花,但若不盯著,周邊雜草就會瘋長。

從每年過完春節開始忙“澆春水”和裸露土地補植,修剪花卉、施肥、病蟲害防治,到冬季樹木保溫防凍,一年四季的養護方案都不相同。

方案的制定者,是東城區園林綠化局綠化一隊。每天老趙工作的同一時刻,綠化一隊養護組管理員滕煒毅也會在這一片區巡視,哪些樹枝該修剪、哪些樹該打藥防病蟲害,都逃不過他的眼睛。滕煒毅隨身帶著剪刀和鋸,一路走一路修剪,發現養護問題就指導工人們及時調整,回去後再伏案整理成材料。

和這位園林專業畢業的“學術派”不同,滕煒毅的搭檔李凱是有著三十多年實戰經驗的老園藝師傅。

來這兒工作後,李凱補上了土壤學、花卉學、昆蟲學,還參加大量培訓和考試。因為僅靠老師傅們傳下來的經驗,並不夠科學。

90年代李凱剛來北京時,國槐生一種蟲叫尺蠖,俗稱“吊死鬼”,走在樹下唰唰往人身上掉,“跟下雨似的”。現在,國槐每年要打三遍藥,但不是固定的幾月打,而是根據物候來判斷,比如第一遍要在洋槐開花時,效果才好。

“變”是綠化的難點,每一年每一季都不一樣,跟天氣、溼度、物候都有關。於是,綠化隊的隊員們就把經驗寫出來編成冊子。

“綠化人都把樹當成孩子養,有經驗的,看一棵樹的照片就能認出來在什麼地方。”李凱說。

綠化人們也有難處。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對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綠化養護工作越來越精細,管理難度不斷增加。

最難的是修剪行道樹。李凱說,樹下停的車、路旁的欄杆都成了“路障”,為防止落枝劃傷車頂,他們只好給114打電話挪車,派工人在這值守,什麼時候開走什麼時候開工。一直不挪車怎麼辦?他們又想出一招,買來棉被、棕墊鋪在車上,再上手修剪。

時間也有講究。由於園林車車型較大,怕影響交通,開工得避開居民出行的高峰期。打藥更得在夜裡“偷著打”,在新中街是11點到凌晨2、3點打,在簋街則要等到凌晨四五點吃夜宵的人散去才能開始。工人連軸轉,加班、大夜班是常態,全程“監工”的管理員,一宿下來也常常嗓子都啞了。

“綠化人做的很多工作可能市民看不到,不過一旦落了哪項,問題一下就暴露出來了。”綠化一隊副隊長耿麗萍說。

"

往前數四十年,北京城裡的塵沙,還常常吹進老人們的記憶。再後來,參天樹木下乘涼的人,轉身走進林立的高樓裡。

從上世紀80年代的“飛播造林”到如今,森林日漸迴歸城市。不僅如此,北京還使用更多鄉土樹種、地被植物營造郊野風格,引入動物棲息地招引野生小動物,緩掃落葉、留下供人們“打卡”欣賞的秋季景觀……

在城市精細化治理的大方向下,北京的綠化走在越來越“高級”的路上,居民身邊也有了越來越多的綠。今年北京將新增31處城市公園,新建口袋公園和小微綠地50處,並將推動200多公里綠道建設。

未來,城市的“畫風”將是什麼模樣?

一片森林的迴歸

緊鄰工人體育館的新中街城市森林公園。攝影/何建勇

一片森林的迴歸

新中街城市森林公園,市民在長椅上休憩。攝影/新京報記者 周依

能午休的祕密花園

新中街城市森林公園緊鄰工人體育館,2018年3月開工建設,7月底正式開園。不同樹種、年齡的林木,由高大喬木圍合形成密林,還設有三處造型奇特、引人注目的“昆蟲旅館”。

羅軍提上運動水壺,騎上共享單車,前往一條馬路之隔的新中街城市森林公園。退休之後,這裡是他每天都去的“祕密花園”。

羅軍喜歡一個人來,有時候也和家人朋友一起。清早遛彎兒、午間乘涼,有時候傍晚去隔壁的工人體育館運動,也會從這裡穿過。閒著沒事就到公園裡來走走,這已經成為他的習慣。

雖然正值盛夏8月,“祕密花園”還是能容納羅軍胡思亂想的午休時光。

這天下午兩點,羅軍從公園西門進園,沿著道旁遍佈地被綠植和粉紫色小花的林間小路走十來步,在一片樹蔭下的長椅躺下。這片位於東二環附近,隱於五星級酒店、工體之間的城市森林此時格外寧靜,似乎比外面的世界涼快些許。閉上眼,樹上鳥叫、草間蟲鳴陣陣,有節奏的籃球落地聲隱隱約約從工體籃球公園傳來。

2008年以前,這裡還是一片平房,為迎接北京奧運會,拆遷後改建成簡易綠地。在羅軍的記憶裡,此後這片地一度荒草叢生。“經過也不會多看兩眼,更不會來玩”。

如今這座城市森林公園於2018年3月開工建設,7月底正式開園。以前常去奧森的羅軍,現在想去公園不用跑那麼遠了。不同樹種、年齡的林木,由高大喬木圍合形成密林;場地中心原有的兩株大加楊周圍,設有一圈供林下休閒的座椅,還鋪上了木屑“地毯”。

羅軍注意到,這裡和普通公園不太一樣。

這裡有三處造型奇特、引人注目的“昆蟲旅館”。柿樹、山楂、海棠等食源植物和紫丁香、松果菊等蜜源植物,招引鳥類和蝴蝶、蜜蜂等昆蟲。木材、竹筒、氣孔磚、瓦片等材料搭建的“旅館”,成為多種昆蟲居住和越冬的場所。

和傳統的公園相比,這裡沒有修剪整齊的草坪,種的花不是月季之類的常見綠化花卉,也見不到亭臺樓閣的景點,比較“郊野風”。但從早到晚,都能看見穿著橙色背心的綠化工人在園子裡忙活。

一片森林的迴歸

新中街城市森林公園,綠化養護工人老趙在除草。攝影/新京報記者 周依

他們把樹當孩子養

每年過完春節開始忙“澆春水”和裸露土地補植,修剪花卉、施肥、病蟲害防治……一年四季的養護方案都不相同。“綠化人做的很多工作可能市民看不到,不過一旦落了哪項,問題一下就暴露出來了。”

今年55歲的老趙,就是羅軍見到的穿橙色背心的綠化工人之一。

新中街城市森林公園開放以來,老趙每天6點半開始工作,澆水、除草、打掃衛生,幹到晚上十一二點,再回到公園一角的小木屋睡下。

看似“野生”的林子,相對普通公園養護成本較低,但老趙的任務也不輕鬆。為突出森林特性,公園在保留32株加楊、國槐、檜柏等原有大喬木的基礎上,新種了銀杏、元寶楓、楸樹、梓樹、銀紅槭等喬灌木21種470株。同時,種植嶗峪苔草、萎陵菜、繡球、毛茛、玉簪等地被植物和宿根花卉36種,還鋪設了600平方米的冷季型草坪。

植物種類更多樣,意味著更豐富的養護措施。

一入秋,叢生元寶楓的葉子會變成漂亮的金黃色。它很嬌貴,不同於大多數樹在秋天修剪枝條,而要在春季生長期修剪。絹毛匍匐委陵菜的黃色小花開起來像野花,但若不盯著,周邊雜草就會瘋長。

從每年過完春節開始忙“澆春水”和裸露土地補植,修剪花卉、施肥、病蟲害防治,到冬季樹木保溫防凍,一年四季的養護方案都不相同。

方案的制定者,是東城區園林綠化局綠化一隊。每天老趙工作的同一時刻,綠化一隊養護組管理員滕煒毅也會在這一片區巡視,哪些樹枝該修剪、哪些樹該打藥防病蟲害,都逃不過他的眼睛。滕煒毅隨身帶著剪刀和鋸,一路走一路修剪,發現養護問題就指導工人們及時調整,回去後再伏案整理成材料。

和這位園林專業畢業的“學術派”不同,滕煒毅的搭檔李凱是有著三十多年實戰經驗的老園藝師傅。

來這兒工作後,李凱補上了土壤學、花卉學、昆蟲學,還參加大量培訓和考試。因為僅靠老師傅們傳下來的經驗,並不夠科學。

90年代李凱剛來北京時,國槐生一種蟲叫尺蠖,俗稱“吊死鬼”,走在樹下唰唰往人身上掉,“跟下雨似的”。現在,國槐每年要打三遍藥,但不是固定的幾月打,而是根據物候來判斷,比如第一遍要在洋槐開花時,效果才好。

“變”是綠化的難點,每一年每一季都不一樣,跟天氣、溼度、物候都有關。於是,綠化隊的隊員們就把經驗寫出來編成冊子。

“綠化人都把樹當成孩子養,有經驗的,看一棵樹的照片就能認出來在什麼地方。”李凱說。

綠化人們也有難處。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對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綠化養護工作越來越精細,管理難度不斷增加。

最難的是修剪行道樹。李凱說,樹下停的車、路旁的欄杆都成了“路障”,為防止落枝劃傷車頂,他們只好給114打電話挪車,派工人在這值守,什麼時候開走什麼時候開工。一直不挪車怎麼辦?他們又想出一招,買來棉被、棕墊鋪在車上,再上手修剪。

時間也有講究。由於園林車車型較大,怕影響交通,開工得避開居民出行的高峰期。打藥更得在夜裡“偷著打”,在新中街是11點到凌晨2、3點打,在簋街則要等到凌晨四五點吃夜宵的人散去才能開始。工人連軸轉,加班、大夜班是常態,全程“監工”的管理員,一宿下來也常常嗓子都啞了。

“綠化人做的很多工作可能市民看不到,不過一旦落了哪項,問題一下就暴露出來了。”綠化一隊副隊長耿麗萍說。

一片森林的迴歸"

往前數四十年,北京城裡的塵沙,還常常吹進老人們的記憶。再後來,參天樹木下乘涼的人,轉身走進林立的高樓裡。

從上世紀80年代的“飛播造林”到如今,森林日漸迴歸城市。不僅如此,北京還使用更多鄉土樹種、地被植物營造郊野風格,引入動物棲息地招引野生小動物,緩掃落葉、留下供人們“打卡”欣賞的秋季景觀……

在城市精細化治理的大方向下,北京的綠化走在越來越“高級”的路上,居民身邊也有了越來越多的綠。今年北京將新增31處城市公園,新建口袋公園和小微綠地50處,並將推動200多公里綠道建設。

未來,城市的“畫風”將是什麼模樣?

一片森林的迴歸

緊鄰工人體育館的新中街城市森林公園。攝影/何建勇

一片森林的迴歸

新中街城市森林公園,市民在長椅上休憩。攝影/新京報記者 周依

能午休的祕密花園

新中街城市森林公園緊鄰工人體育館,2018年3月開工建設,7月底正式開園。不同樹種、年齡的林木,由高大喬木圍合形成密林,還設有三處造型奇特、引人注目的“昆蟲旅館”。

羅軍提上運動水壺,騎上共享單車,前往一條馬路之隔的新中街城市森林公園。退休之後,這裡是他每天都去的“祕密花園”。

羅軍喜歡一個人來,有時候也和家人朋友一起。清早遛彎兒、午間乘涼,有時候傍晚去隔壁的工人體育館運動,也會從這裡穿過。閒著沒事就到公園裡來走走,這已經成為他的習慣。

雖然正值盛夏8月,“祕密花園”還是能容納羅軍胡思亂想的午休時光。

這天下午兩點,羅軍從公園西門進園,沿著道旁遍佈地被綠植和粉紫色小花的林間小路走十來步,在一片樹蔭下的長椅躺下。這片位於東二環附近,隱於五星級酒店、工體之間的城市森林此時格外寧靜,似乎比外面的世界涼快些許。閉上眼,樹上鳥叫、草間蟲鳴陣陣,有節奏的籃球落地聲隱隱約約從工體籃球公園傳來。

2008年以前,這裡還是一片平房,為迎接北京奧運會,拆遷後改建成簡易綠地。在羅軍的記憶裡,此後這片地一度荒草叢生。“經過也不會多看兩眼,更不會來玩”。

如今這座城市森林公園於2018年3月開工建設,7月底正式開園。以前常去奧森的羅軍,現在想去公園不用跑那麼遠了。不同樹種、年齡的林木,由高大喬木圍合形成密林;場地中心原有的兩株大加楊周圍,設有一圈供林下休閒的座椅,還鋪上了木屑“地毯”。

羅軍注意到,這裡和普通公園不太一樣。

這裡有三處造型奇特、引人注目的“昆蟲旅館”。柿樹、山楂、海棠等食源植物和紫丁香、松果菊等蜜源植物,招引鳥類和蝴蝶、蜜蜂等昆蟲。木材、竹筒、氣孔磚、瓦片等材料搭建的“旅館”,成為多種昆蟲居住和越冬的場所。

和傳統的公園相比,這裡沒有修剪整齊的草坪,種的花不是月季之類的常見綠化花卉,也見不到亭臺樓閣的景點,比較“郊野風”。但從早到晚,都能看見穿著橙色背心的綠化工人在園子裡忙活。

一片森林的迴歸

新中街城市森林公園,綠化養護工人老趙在除草。攝影/新京報記者 周依

他們把樹當孩子養

每年過完春節開始忙“澆春水”和裸露土地補植,修剪花卉、施肥、病蟲害防治……一年四季的養護方案都不相同。“綠化人做的很多工作可能市民看不到,不過一旦落了哪項,問題一下就暴露出來了。”

今年55歲的老趙,就是羅軍見到的穿橙色背心的綠化工人之一。

新中街城市森林公園開放以來,老趙每天6點半開始工作,澆水、除草、打掃衛生,幹到晚上十一二點,再回到公園一角的小木屋睡下。

看似“野生”的林子,相對普通公園養護成本較低,但老趙的任務也不輕鬆。為突出森林特性,公園在保留32株加楊、國槐、檜柏等原有大喬木的基礎上,新種了銀杏、元寶楓、楸樹、梓樹、銀紅槭等喬灌木21種470株。同時,種植嶗峪苔草、萎陵菜、繡球、毛茛、玉簪等地被植物和宿根花卉36種,還鋪設了600平方米的冷季型草坪。

植物種類更多樣,意味著更豐富的養護措施。

一入秋,叢生元寶楓的葉子會變成漂亮的金黃色。它很嬌貴,不同於大多數樹在秋天修剪枝條,而要在春季生長期修剪。絹毛匍匐委陵菜的黃色小花開起來像野花,但若不盯著,周邊雜草就會瘋長。

從每年過完春節開始忙“澆春水”和裸露土地補植,修剪花卉、施肥、病蟲害防治,到冬季樹木保溫防凍,一年四季的養護方案都不相同。

方案的制定者,是東城區園林綠化局綠化一隊。每天老趙工作的同一時刻,綠化一隊養護組管理員滕煒毅也會在這一片區巡視,哪些樹枝該修剪、哪些樹該打藥防病蟲害,都逃不過他的眼睛。滕煒毅隨身帶著剪刀和鋸,一路走一路修剪,發現養護問題就指導工人們及時調整,回去後再伏案整理成材料。

和這位園林專業畢業的“學術派”不同,滕煒毅的搭檔李凱是有著三十多年實戰經驗的老園藝師傅。

來這兒工作後,李凱補上了土壤學、花卉學、昆蟲學,還參加大量培訓和考試。因為僅靠老師傅們傳下來的經驗,並不夠科學。

90年代李凱剛來北京時,國槐生一種蟲叫尺蠖,俗稱“吊死鬼”,走在樹下唰唰往人身上掉,“跟下雨似的”。現在,國槐每年要打三遍藥,但不是固定的幾月打,而是根據物候來判斷,比如第一遍要在洋槐開花時,效果才好。

“變”是綠化的難點,每一年每一季都不一樣,跟天氣、溼度、物候都有關。於是,綠化隊的隊員們就把經驗寫出來編成冊子。

“綠化人都把樹當成孩子養,有經驗的,看一棵樹的照片就能認出來在什麼地方。”李凱說。

綠化人們也有難處。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對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綠化養護工作越來越精細,管理難度不斷增加。

最難的是修剪行道樹。李凱說,樹下停的車、路旁的欄杆都成了“路障”,為防止落枝劃傷車頂,他們只好給114打電話挪車,派工人在這值守,什麼時候開走什麼時候開工。一直不挪車怎麼辦?他們又想出一招,買來棉被、棕墊鋪在車上,再上手修剪。

時間也有講究。由於園林車車型較大,怕影響交通,開工得避開居民出行的高峰期。打藥更得在夜裡“偷著打”,在新中街是11點到凌晨2、3點打,在簋街則要等到凌晨四五點吃夜宵的人散去才能開始。工人連軸轉,加班、大夜班是常態,全程“監工”的管理員,一宿下來也常常嗓子都啞了。

“綠化人做的很多工作可能市民看不到,不過一旦落了哪項,問題一下就暴露出來了。”綠化一隊副隊長耿麗萍說。

一片森林的迴歸一片森林的迴歸

今年6月,朝陽區恆惠路,CBD區域首個以“城市森林”為設計理念的城市公園亮相。圖/視覺中國

森林來到城市裡

城市森林建設有“鄉土、長壽、抗逆、食源、美觀”五大原則,強調合理配置植物。這樣打造的城市森林,雖無寬敞的道路,也沒有大廣場那樣的活動場地,但林蔭下曲徑通幽,鳥飛蟲鳴其間。

在另一位“綠化人”曹睿的眼裡,以新中街城市森林公園為例的城市森林,與其說是一種公園的建設形式,更可以說是一種建設理念的集中體現。

從曹睿的辦公室窗子,能望見街道兩旁綠意蔥蘢,樹木花草錯落有致。作為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城鎮綠化處的相關負責人,“休閒公園、城市森林、口袋公園、小微綠地”是他天天打交道的高頻詞彙,他的辦公桌上常年堆著一沓厚厚的資料。

2017年,北京開始試點建設城市森林,並印發《北京市城市森林建設指導書》,當年共建成6處。去年起,北京提出總共建成20處城市森林,每個區至少一處。

城市森林建設有“鄉土、長壽、抗逆、食源、美觀”五大原則,強調合理配置植物。在新中街城市森林公園,就以主幹高度兩三米以上的喬木為主,如柳楊、油松、側柏、國槐等,生態效益更大,遮陰效果也好。同時中層有灌木,下層有地被,形成多層次的景觀。此外還講究使用粗細、年齡都不同的樹,形成長期穩定的系統。

講究綠色低碳環保理念也是城市森林的一大特點。比如公園林下廣場建設“海綿綠地”,採用園林樹木修剪下來的樹枝打碎壓制成的材料做鋪裝,無毒、透水、可降解。同時,利用卵石溝、生物滯留池等形成集雨綠地,消納地表徑流。

這樣打造的城市森林,雖無寬敞的道路,也沒有大廣場那樣的活動場地,但林蔭下曲徑通幽,鳥飛蟲鳴其間。羅軍看到的“郊野風”,奧祕就在於此。

這個設計不同於以往城市公園休閒方式,也曾經遇到過一些居民的不解。對此曹睿解釋,把森林引入城市,更多考慮的是生態修復功能。“現在城市面臨種種生態問題,比如空氣質量,還有生物多樣性,高樓大廈連鳥都不飛過來了,迴歸自然、修復生態的緊迫性不言而喻。”

北京綠化的“新概念”

城市森林引入了小型生態環境,以一個小土堆為核心,把石塊、枯樹枝幹堆在土堆上,並在堆內種植薔薇等多刺、蔓生的保護性植物,為一些小型動物提供適宜的棲息環境。

去年起,北京啟動實施新一輪百萬畝造林綠化行動計劃,目標是到2022年,北京新增100萬畝森林綠地溼地,森林覆蓋率達到45%以上。

按照年初園林綠化工作會披露的最新進展和計劃,今年北京市將新增海淀東昇科技苑二期、豐臺豐宜公園、石景山新安公園等31處城市公園。同時,平賀新森林公園、朝陽朝南森林公園等8處城市公園啟動建設,朝陽黑橋公園、金盞森林公園等3處郊野公園建設也將繼續推進。

這意味著,北京平原地區的“綠海”將相連成片。

“首都園林綠化從‘綠起來’‘美起來’,到‘活起來’的歷史性轉變正在發生。”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局長鄧乃平指出,新一輪百萬畝造林綠化堅持用生態的方法解決生態問題,“高質量建綠”成為最大特色。

如今,北京在規劃設計、地塊選址、工程建設各個環節,均注重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同時,在造林綠化建設中利用建築垃圾和資源化處理再生骨料及衍生品,利用原生植被、園林廢棄物等生態措施實施裸露地治理。

北京綠化工作中,出現了一連串“新概念”。

隨著北京“疏整促”推進,留白增綠的空間越來越多,北京就提出了口袋公園和小微綠地兩個新概念。

“一公頃以下統稱小微綠地,其中比較精緻一點的,會鋪上園路、增設服務設施做成口袋公園。”曹睿介紹,建口袋公園的同時還提倡挖掘地區文化資源,比如紀曉嵐故居旁的“京韻園口袋公園”就融入了京劇文化,西單附近的“西單口袋公園”會展示一些歷史老照片,講述過去的故事。

今年年底之前,北京將新建口袋公園和小微綠地50處,並推動200多公里綠道建設。到年底,全市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將提高到83%,目標是“讓更多市民出行500米見綠”。

金欣是“出行見綠”的受益者。7號線大郊亭站附近有一塊操場大小的地塊,緊挨東四環,原是一片農民宅基房屋。騰退拆遷後,今年初陸續種上了草地、樹木,鋪設了步道供路人穿行。金欣每天下班都路過這裡,晚飯後也常和家人來散散步。

對於城市綠化的理念更新,曹睿的感觸也很深。

這些年他明顯感受到,北京的城市綠化是一個不斷摸索的過程,整體要求越來越高,標準也越來越細緻。大到建設理念,小到樹種選擇。

此前,北京綠化大量使用楊樹,雖是速生樹種,但楊樹的壽命其實僅有三五十年,老了之後長勢弱、病蟲害增多,雌株還會引發楊絮問題。這些年,北京正逐步替換成其他樹種,同時全面禁用雌株。還有一年春天,一場突如其來的“倒春寒”,城裡種植的非鄉土樹種雪松一夜間死去大片。這些都是教訓。

現在,北京對不同地塊種什麼樹、怎麼搭配,園林綠化部門都出臺了詳細的指導意見。

曹睿說,例如城市森林,就引入了符合動物生活需要的小型生態環境“本傑士堆”(benjes hedge),以一個小土堆為核心,把石塊、枯樹枝幹堆在土堆上,並在堆內種植薔薇等多刺、蔓生的保護性植物,為很多昆蟲、鳥類以及一些小型動物提供適宜的棲息環境。

"

往前數四十年,北京城裡的塵沙,還常常吹進老人們的記憶。再後來,參天樹木下乘涼的人,轉身走進林立的高樓裡。

從上世紀80年代的“飛播造林”到如今,森林日漸迴歸城市。不僅如此,北京還使用更多鄉土樹種、地被植物營造郊野風格,引入動物棲息地招引野生小動物,緩掃落葉、留下供人們“打卡”欣賞的秋季景觀……

在城市精細化治理的大方向下,北京的綠化走在越來越“高級”的路上,居民身邊也有了越來越多的綠。今年北京將新增31處城市公園,新建口袋公園和小微綠地50處,並將推動200多公里綠道建設。

未來,城市的“畫風”將是什麼模樣?

一片森林的迴歸

緊鄰工人體育館的新中街城市森林公園。攝影/何建勇

一片森林的迴歸

新中街城市森林公園,市民在長椅上休憩。攝影/新京報記者 周依

能午休的祕密花園

新中街城市森林公園緊鄰工人體育館,2018年3月開工建設,7月底正式開園。不同樹種、年齡的林木,由高大喬木圍合形成密林,還設有三處造型奇特、引人注目的“昆蟲旅館”。

羅軍提上運動水壺,騎上共享單車,前往一條馬路之隔的新中街城市森林公園。退休之後,這裡是他每天都去的“祕密花園”。

羅軍喜歡一個人來,有時候也和家人朋友一起。清早遛彎兒、午間乘涼,有時候傍晚去隔壁的工人體育館運動,也會從這裡穿過。閒著沒事就到公園裡來走走,這已經成為他的習慣。

雖然正值盛夏8月,“祕密花園”還是能容納羅軍胡思亂想的午休時光。

這天下午兩點,羅軍從公園西門進園,沿著道旁遍佈地被綠植和粉紫色小花的林間小路走十來步,在一片樹蔭下的長椅躺下。這片位於東二環附近,隱於五星級酒店、工體之間的城市森林此時格外寧靜,似乎比外面的世界涼快些許。閉上眼,樹上鳥叫、草間蟲鳴陣陣,有節奏的籃球落地聲隱隱約約從工體籃球公園傳來。

2008年以前,這裡還是一片平房,為迎接北京奧運會,拆遷後改建成簡易綠地。在羅軍的記憶裡,此後這片地一度荒草叢生。“經過也不會多看兩眼,更不會來玩”。

如今這座城市森林公園於2018年3月開工建設,7月底正式開園。以前常去奧森的羅軍,現在想去公園不用跑那麼遠了。不同樹種、年齡的林木,由高大喬木圍合形成密林;場地中心原有的兩株大加楊周圍,設有一圈供林下休閒的座椅,還鋪上了木屑“地毯”。

羅軍注意到,這裡和普通公園不太一樣。

這裡有三處造型奇特、引人注目的“昆蟲旅館”。柿樹、山楂、海棠等食源植物和紫丁香、松果菊等蜜源植物,招引鳥類和蝴蝶、蜜蜂等昆蟲。木材、竹筒、氣孔磚、瓦片等材料搭建的“旅館”,成為多種昆蟲居住和越冬的場所。

和傳統的公園相比,這裡沒有修剪整齊的草坪,種的花不是月季之類的常見綠化花卉,也見不到亭臺樓閣的景點,比較“郊野風”。但從早到晚,都能看見穿著橙色背心的綠化工人在園子裡忙活。

一片森林的迴歸

新中街城市森林公園,綠化養護工人老趙在除草。攝影/新京報記者 周依

他們把樹當孩子養

每年過完春節開始忙“澆春水”和裸露土地補植,修剪花卉、施肥、病蟲害防治……一年四季的養護方案都不相同。“綠化人做的很多工作可能市民看不到,不過一旦落了哪項,問題一下就暴露出來了。”

今年55歲的老趙,就是羅軍見到的穿橙色背心的綠化工人之一。

新中街城市森林公園開放以來,老趙每天6點半開始工作,澆水、除草、打掃衛生,幹到晚上十一二點,再回到公園一角的小木屋睡下。

看似“野生”的林子,相對普通公園養護成本較低,但老趙的任務也不輕鬆。為突出森林特性,公園在保留32株加楊、國槐、檜柏等原有大喬木的基礎上,新種了銀杏、元寶楓、楸樹、梓樹、銀紅槭等喬灌木21種470株。同時,種植嶗峪苔草、萎陵菜、繡球、毛茛、玉簪等地被植物和宿根花卉36種,還鋪設了600平方米的冷季型草坪。

植物種類更多樣,意味著更豐富的養護措施。

一入秋,叢生元寶楓的葉子會變成漂亮的金黃色。它很嬌貴,不同於大多數樹在秋天修剪枝條,而要在春季生長期修剪。絹毛匍匐委陵菜的黃色小花開起來像野花,但若不盯著,周邊雜草就會瘋長。

從每年過完春節開始忙“澆春水”和裸露土地補植,修剪花卉、施肥、病蟲害防治,到冬季樹木保溫防凍,一年四季的養護方案都不相同。

方案的制定者,是東城區園林綠化局綠化一隊。每天老趙工作的同一時刻,綠化一隊養護組管理員滕煒毅也會在這一片區巡視,哪些樹枝該修剪、哪些樹該打藥防病蟲害,都逃不過他的眼睛。滕煒毅隨身帶著剪刀和鋸,一路走一路修剪,發現養護問題就指導工人們及時調整,回去後再伏案整理成材料。

和這位園林專業畢業的“學術派”不同,滕煒毅的搭檔李凱是有著三十多年實戰經驗的老園藝師傅。

來這兒工作後,李凱補上了土壤學、花卉學、昆蟲學,還參加大量培訓和考試。因為僅靠老師傅們傳下來的經驗,並不夠科學。

90年代李凱剛來北京時,國槐生一種蟲叫尺蠖,俗稱“吊死鬼”,走在樹下唰唰往人身上掉,“跟下雨似的”。現在,國槐每年要打三遍藥,但不是固定的幾月打,而是根據物候來判斷,比如第一遍要在洋槐開花時,效果才好。

“變”是綠化的難點,每一年每一季都不一樣,跟天氣、溼度、物候都有關。於是,綠化隊的隊員們就把經驗寫出來編成冊子。

“綠化人都把樹當成孩子養,有經驗的,看一棵樹的照片就能認出來在什麼地方。”李凱說。

綠化人們也有難處。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對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綠化養護工作越來越精細,管理難度不斷增加。

最難的是修剪行道樹。李凱說,樹下停的車、路旁的欄杆都成了“路障”,為防止落枝劃傷車頂,他們只好給114打電話挪車,派工人在這值守,什麼時候開走什麼時候開工。一直不挪車怎麼辦?他們又想出一招,買來棉被、棕墊鋪在車上,再上手修剪。

時間也有講究。由於園林車車型較大,怕影響交通,開工得避開居民出行的高峰期。打藥更得在夜裡“偷著打”,在新中街是11點到凌晨2、3點打,在簋街則要等到凌晨四五點吃夜宵的人散去才能開始。工人連軸轉,加班、大夜班是常態,全程“監工”的管理員,一宿下來也常常嗓子都啞了。

“綠化人做的很多工作可能市民看不到,不過一旦落了哪項,問題一下就暴露出來了。”綠化一隊副隊長耿麗萍說。

一片森林的迴歸一片森林的迴歸

今年6月,朝陽區恆惠路,CBD區域首個以“城市森林”為設計理念的城市公園亮相。圖/視覺中國

森林來到城市裡

城市森林建設有“鄉土、長壽、抗逆、食源、美觀”五大原則,強調合理配置植物。這樣打造的城市森林,雖無寬敞的道路,也沒有大廣場那樣的活動場地,但林蔭下曲徑通幽,鳥飛蟲鳴其間。

在另一位“綠化人”曹睿的眼裡,以新中街城市森林公園為例的城市森林,與其說是一種公園的建設形式,更可以說是一種建設理念的集中體現。

從曹睿的辦公室窗子,能望見街道兩旁綠意蔥蘢,樹木花草錯落有致。作為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城鎮綠化處的相關負責人,“休閒公園、城市森林、口袋公園、小微綠地”是他天天打交道的高頻詞彙,他的辦公桌上常年堆著一沓厚厚的資料。

2017年,北京開始試點建設城市森林,並印發《北京市城市森林建設指導書》,當年共建成6處。去年起,北京提出總共建成20處城市森林,每個區至少一處。

城市森林建設有“鄉土、長壽、抗逆、食源、美觀”五大原則,強調合理配置植物。在新中街城市森林公園,就以主幹高度兩三米以上的喬木為主,如柳楊、油松、側柏、國槐等,生態效益更大,遮陰效果也好。同時中層有灌木,下層有地被,形成多層次的景觀。此外還講究使用粗細、年齡都不同的樹,形成長期穩定的系統。

講究綠色低碳環保理念也是城市森林的一大特點。比如公園林下廣場建設“海綿綠地”,採用園林樹木修剪下來的樹枝打碎壓制成的材料做鋪裝,無毒、透水、可降解。同時,利用卵石溝、生物滯留池等形成集雨綠地,消納地表徑流。

這樣打造的城市森林,雖無寬敞的道路,也沒有大廣場那樣的活動場地,但林蔭下曲徑通幽,鳥飛蟲鳴其間。羅軍看到的“郊野風”,奧祕就在於此。

這個設計不同於以往城市公園休閒方式,也曾經遇到過一些居民的不解。對此曹睿解釋,把森林引入城市,更多考慮的是生態修復功能。“現在城市面臨種種生態問題,比如空氣質量,還有生物多樣性,高樓大廈連鳥都不飛過來了,迴歸自然、修復生態的緊迫性不言而喻。”

北京綠化的“新概念”

城市森林引入了小型生態環境,以一個小土堆為核心,把石塊、枯樹枝幹堆在土堆上,並在堆內種植薔薇等多刺、蔓生的保護性植物,為一些小型動物提供適宜的棲息環境。

去年起,北京啟動實施新一輪百萬畝造林綠化行動計劃,目標是到2022年,北京新增100萬畝森林綠地溼地,森林覆蓋率達到45%以上。

按照年初園林綠化工作會披露的最新進展和計劃,今年北京市將新增海淀東昇科技苑二期、豐臺豐宜公園、石景山新安公園等31處城市公園。同時,平賀新森林公園、朝陽朝南森林公園等8處城市公園啟動建設,朝陽黑橋公園、金盞森林公園等3處郊野公園建設也將繼續推進。

這意味著,北京平原地區的“綠海”將相連成片。

“首都園林綠化從‘綠起來’‘美起來’,到‘活起來’的歷史性轉變正在發生。”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局長鄧乃平指出,新一輪百萬畝造林綠化堅持用生態的方法解決生態問題,“高質量建綠”成為最大特色。

如今,北京在規劃設計、地塊選址、工程建設各個環節,均注重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同時,在造林綠化建設中利用建築垃圾和資源化處理再生骨料及衍生品,利用原生植被、園林廢棄物等生態措施實施裸露地治理。

北京綠化工作中,出現了一連串“新概念”。

隨著北京“疏整促”推進,留白增綠的空間越來越多,北京就提出了口袋公園和小微綠地兩個新概念。

“一公頃以下統稱小微綠地,其中比較精緻一點的,會鋪上園路、增設服務設施做成口袋公園。”曹睿介紹,建口袋公園的同時還提倡挖掘地區文化資源,比如紀曉嵐故居旁的“京韻園口袋公園”就融入了京劇文化,西單附近的“西單口袋公園”會展示一些歷史老照片,講述過去的故事。

今年年底之前,北京將新建口袋公園和小微綠地50處,並推動200多公里綠道建設。到年底,全市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將提高到83%,目標是“讓更多市民出行500米見綠”。

金欣是“出行見綠”的受益者。7號線大郊亭站附近有一塊操場大小的地塊,緊挨東四環,原是一片農民宅基房屋。騰退拆遷後,今年初陸續種上了草地、樹木,鋪設了步道供路人穿行。金欣每天下班都路過這裡,晚飯後也常和家人來散散步。

對於城市綠化的理念更新,曹睿的感觸也很深。

這些年他明顯感受到,北京的城市綠化是一個不斷摸索的過程,整體要求越來越高,標準也越來越細緻。大到建設理念,小到樹種選擇。

此前,北京綠化大量使用楊樹,雖是速生樹種,但楊樹的壽命其實僅有三五十年,老了之後長勢弱、病蟲害增多,雌株還會引發楊絮問題。這些年,北京正逐步替換成其他樹種,同時全面禁用雌株。還有一年春天,一場突如其來的“倒春寒”,城裡種植的非鄉土樹種雪松一夜間死去大片。這些都是教訓。

現在,北京對不同地塊種什麼樹、怎麼搭配,園林綠化部門都出臺了詳細的指導意見。

曹睿說,例如城市森林,就引入了符合動物生活需要的小型生態環境“本傑士堆”(benjes hedge),以一個小土堆為核心,把石塊、枯樹枝幹堆在土堆上,並在堆內種植薔薇等多刺、蔓生的保護性植物,為很多昆蟲、鳥類以及一些小型動物提供適宜的棲息環境。

一片森林的迴歸

北辰中心花園小微溼地。攝影/何建勇

"

往前數四十年,北京城裡的塵沙,還常常吹進老人們的記憶。再後來,參天樹木下乘涼的人,轉身走進林立的高樓裡。

從上世紀80年代的“飛播造林”到如今,森林日漸迴歸城市。不僅如此,北京還使用更多鄉土樹種、地被植物營造郊野風格,引入動物棲息地招引野生小動物,緩掃落葉、留下供人們“打卡”欣賞的秋季景觀……

在城市精細化治理的大方向下,北京的綠化走在越來越“高級”的路上,居民身邊也有了越來越多的綠。今年北京將新增31處城市公園,新建口袋公園和小微綠地50處,並將推動200多公里綠道建設。

未來,城市的“畫風”將是什麼模樣?

一片森林的迴歸

緊鄰工人體育館的新中街城市森林公園。攝影/何建勇

一片森林的迴歸

新中街城市森林公園,市民在長椅上休憩。攝影/新京報記者 周依

能午休的祕密花園

新中街城市森林公園緊鄰工人體育館,2018年3月開工建設,7月底正式開園。不同樹種、年齡的林木,由高大喬木圍合形成密林,還設有三處造型奇特、引人注目的“昆蟲旅館”。

羅軍提上運動水壺,騎上共享單車,前往一條馬路之隔的新中街城市森林公園。退休之後,這裡是他每天都去的“祕密花園”。

羅軍喜歡一個人來,有時候也和家人朋友一起。清早遛彎兒、午間乘涼,有時候傍晚去隔壁的工人體育館運動,也會從這裡穿過。閒著沒事就到公園裡來走走,這已經成為他的習慣。

雖然正值盛夏8月,“祕密花園”還是能容納羅軍胡思亂想的午休時光。

這天下午兩點,羅軍從公園西門進園,沿著道旁遍佈地被綠植和粉紫色小花的林間小路走十來步,在一片樹蔭下的長椅躺下。這片位於東二環附近,隱於五星級酒店、工體之間的城市森林此時格外寧靜,似乎比外面的世界涼快些許。閉上眼,樹上鳥叫、草間蟲鳴陣陣,有節奏的籃球落地聲隱隱約約從工體籃球公園傳來。

2008年以前,這裡還是一片平房,為迎接北京奧運會,拆遷後改建成簡易綠地。在羅軍的記憶裡,此後這片地一度荒草叢生。“經過也不會多看兩眼,更不會來玩”。

如今這座城市森林公園於2018年3月開工建設,7月底正式開園。以前常去奧森的羅軍,現在想去公園不用跑那麼遠了。不同樹種、年齡的林木,由高大喬木圍合形成密林;場地中心原有的兩株大加楊周圍,設有一圈供林下休閒的座椅,還鋪上了木屑“地毯”。

羅軍注意到,這裡和普通公園不太一樣。

這裡有三處造型奇特、引人注目的“昆蟲旅館”。柿樹、山楂、海棠等食源植物和紫丁香、松果菊等蜜源植物,招引鳥類和蝴蝶、蜜蜂等昆蟲。木材、竹筒、氣孔磚、瓦片等材料搭建的“旅館”,成為多種昆蟲居住和越冬的場所。

和傳統的公園相比,這裡沒有修剪整齊的草坪,種的花不是月季之類的常見綠化花卉,也見不到亭臺樓閣的景點,比較“郊野風”。但從早到晚,都能看見穿著橙色背心的綠化工人在園子裡忙活。

一片森林的迴歸

新中街城市森林公園,綠化養護工人老趙在除草。攝影/新京報記者 周依

他們把樹當孩子養

每年過完春節開始忙“澆春水”和裸露土地補植,修剪花卉、施肥、病蟲害防治……一年四季的養護方案都不相同。“綠化人做的很多工作可能市民看不到,不過一旦落了哪項,問題一下就暴露出來了。”

今年55歲的老趙,就是羅軍見到的穿橙色背心的綠化工人之一。

新中街城市森林公園開放以來,老趙每天6點半開始工作,澆水、除草、打掃衛生,幹到晚上十一二點,再回到公園一角的小木屋睡下。

看似“野生”的林子,相對普通公園養護成本較低,但老趙的任務也不輕鬆。為突出森林特性,公園在保留32株加楊、國槐、檜柏等原有大喬木的基礎上,新種了銀杏、元寶楓、楸樹、梓樹、銀紅槭等喬灌木21種470株。同時,種植嶗峪苔草、萎陵菜、繡球、毛茛、玉簪等地被植物和宿根花卉36種,還鋪設了600平方米的冷季型草坪。

植物種類更多樣,意味著更豐富的養護措施。

一入秋,叢生元寶楓的葉子會變成漂亮的金黃色。它很嬌貴,不同於大多數樹在秋天修剪枝條,而要在春季生長期修剪。絹毛匍匐委陵菜的黃色小花開起來像野花,但若不盯著,周邊雜草就會瘋長。

從每年過完春節開始忙“澆春水”和裸露土地補植,修剪花卉、施肥、病蟲害防治,到冬季樹木保溫防凍,一年四季的養護方案都不相同。

方案的制定者,是東城區園林綠化局綠化一隊。每天老趙工作的同一時刻,綠化一隊養護組管理員滕煒毅也會在這一片區巡視,哪些樹枝該修剪、哪些樹該打藥防病蟲害,都逃不過他的眼睛。滕煒毅隨身帶著剪刀和鋸,一路走一路修剪,發現養護問題就指導工人們及時調整,回去後再伏案整理成材料。

和這位園林專業畢業的“學術派”不同,滕煒毅的搭檔李凱是有著三十多年實戰經驗的老園藝師傅。

來這兒工作後,李凱補上了土壤學、花卉學、昆蟲學,還參加大量培訓和考試。因為僅靠老師傅們傳下來的經驗,並不夠科學。

90年代李凱剛來北京時,國槐生一種蟲叫尺蠖,俗稱“吊死鬼”,走在樹下唰唰往人身上掉,“跟下雨似的”。現在,國槐每年要打三遍藥,但不是固定的幾月打,而是根據物候來判斷,比如第一遍要在洋槐開花時,效果才好。

“變”是綠化的難點,每一年每一季都不一樣,跟天氣、溼度、物候都有關。於是,綠化隊的隊員們就把經驗寫出來編成冊子。

“綠化人都把樹當成孩子養,有經驗的,看一棵樹的照片就能認出來在什麼地方。”李凱說。

綠化人們也有難處。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對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綠化養護工作越來越精細,管理難度不斷增加。

最難的是修剪行道樹。李凱說,樹下停的車、路旁的欄杆都成了“路障”,為防止落枝劃傷車頂,他們只好給114打電話挪車,派工人在這值守,什麼時候開走什麼時候開工。一直不挪車怎麼辦?他們又想出一招,買來棉被、棕墊鋪在車上,再上手修剪。

時間也有講究。由於園林車車型較大,怕影響交通,開工得避開居民出行的高峰期。打藥更得在夜裡“偷著打”,在新中街是11點到凌晨2、3點打,在簋街則要等到凌晨四五點吃夜宵的人散去才能開始。工人連軸轉,加班、大夜班是常態,全程“監工”的管理員,一宿下來也常常嗓子都啞了。

“綠化人做的很多工作可能市民看不到,不過一旦落了哪項,問題一下就暴露出來了。”綠化一隊副隊長耿麗萍說。

一片森林的迴歸一片森林的迴歸

今年6月,朝陽區恆惠路,CBD區域首個以“城市森林”為設計理念的城市公園亮相。圖/視覺中國

森林來到城市裡

城市森林建設有“鄉土、長壽、抗逆、食源、美觀”五大原則,強調合理配置植物。這樣打造的城市森林,雖無寬敞的道路,也沒有大廣場那樣的活動場地,但林蔭下曲徑通幽,鳥飛蟲鳴其間。

在另一位“綠化人”曹睿的眼裡,以新中街城市森林公園為例的城市森林,與其說是一種公園的建設形式,更可以說是一種建設理念的集中體現。

從曹睿的辦公室窗子,能望見街道兩旁綠意蔥蘢,樹木花草錯落有致。作為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城鎮綠化處的相關負責人,“休閒公園、城市森林、口袋公園、小微綠地”是他天天打交道的高頻詞彙,他的辦公桌上常年堆著一沓厚厚的資料。

2017年,北京開始試點建設城市森林,並印發《北京市城市森林建設指導書》,當年共建成6處。去年起,北京提出總共建成20處城市森林,每個區至少一處。

城市森林建設有“鄉土、長壽、抗逆、食源、美觀”五大原則,強調合理配置植物。在新中街城市森林公園,就以主幹高度兩三米以上的喬木為主,如柳楊、油松、側柏、國槐等,生態效益更大,遮陰效果也好。同時中層有灌木,下層有地被,形成多層次的景觀。此外還講究使用粗細、年齡都不同的樹,形成長期穩定的系統。

講究綠色低碳環保理念也是城市森林的一大特點。比如公園林下廣場建設“海綿綠地”,採用園林樹木修剪下來的樹枝打碎壓制成的材料做鋪裝,無毒、透水、可降解。同時,利用卵石溝、生物滯留池等形成集雨綠地,消納地表徑流。

這樣打造的城市森林,雖無寬敞的道路,也沒有大廣場那樣的活動場地,但林蔭下曲徑通幽,鳥飛蟲鳴其間。羅軍看到的“郊野風”,奧祕就在於此。

這個設計不同於以往城市公園休閒方式,也曾經遇到過一些居民的不解。對此曹睿解釋,把森林引入城市,更多考慮的是生態修復功能。“現在城市面臨種種生態問題,比如空氣質量,還有生物多樣性,高樓大廈連鳥都不飛過來了,迴歸自然、修復生態的緊迫性不言而喻。”

北京綠化的“新概念”

城市森林引入了小型生態環境,以一個小土堆為核心,把石塊、枯樹枝幹堆在土堆上,並在堆內種植薔薇等多刺、蔓生的保護性植物,為一些小型動物提供適宜的棲息環境。

去年起,北京啟動實施新一輪百萬畝造林綠化行動計劃,目標是到2022年,北京新增100萬畝森林綠地溼地,森林覆蓋率達到45%以上。

按照年初園林綠化工作會披露的最新進展和計劃,今年北京市將新增海淀東昇科技苑二期、豐臺豐宜公園、石景山新安公園等31處城市公園。同時,平賀新森林公園、朝陽朝南森林公園等8處城市公園啟動建設,朝陽黑橋公園、金盞森林公園等3處郊野公園建設也將繼續推進。

這意味著,北京平原地區的“綠海”將相連成片。

“首都園林綠化從‘綠起來’‘美起來’,到‘活起來’的歷史性轉變正在發生。”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局長鄧乃平指出,新一輪百萬畝造林綠化堅持用生態的方法解決生態問題,“高質量建綠”成為最大特色。

如今,北京在規劃設計、地塊選址、工程建設各個環節,均注重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同時,在造林綠化建設中利用建築垃圾和資源化處理再生骨料及衍生品,利用原生植被、園林廢棄物等生態措施實施裸露地治理。

北京綠化工作中,出現了一連串“新概念”。

隨著北京“疏整促”推進,留白增綠的空間越來越多,北京就提出了口袋公園和小微綠地兩個新概念。

“一公頃以下統稱小微綠地,其中比較精緻一點的,會鋪上園路、增設服務設施做成口袋公園。”曹睿介紹,建口袋公園的同時還提倡挖掘地區文化資源,比如紀曉嵐故居旁的“京韻園口袋公園”就融入了京劇文化,西單附近的“西單口袋公園”會展示一些歷史老照片,講述過去的故事。

今年年底之前,北京將新建口袋公園和小微綠地50處,並推動200多公里綠道建設。到年底,全市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將提高到83%,目標是“讓更多市民出行500米見綠”。

金欣是“出行見綠”的受益者。7號線大郊亭站附近有一塊操場大小的地塊,緊挨東四環,原是一片農民宅基房屋。騰退拆遷後,今年初陸續種上了草地、樹木,鋪設了步道供路人穿行。金欣每天下班都路過這裡,晚飯後也常和家人來散散步。

對於城市綠化的理念更新,曹睿的感觸也很深。

這些年他明顯感受到,北京的城市綠化是一個不斷摸索的過程,整體要求越來越高,標準也越來越細緻。大到建設理念,小到樹種選擇。

此前,北京綠化大量使用楊樹,雖是速生樹種,但楊樹的壽命其實僅有三五十年,老了之後長勢弱、病蟲害增多,雌株還會引發楊絮問題。這些年,北京正逐步替換成其他樹種,同時全面禁用雌株。還有一年春天,一場突如其來的“倒春寒”,城裡種植的非鄉土樹種雪松一夜間死去大片。這些都是教訓。

現在,北京對不同地塊種什麼樹、怎麼搭配,園林綠化部門都出臺了詳細的指導意見。

曹睿說,例如城市森林,就引入了符合動物生活需要的小型生態環境“本傑士堆”(benjes hedge),以一個小土堆為核心,把石塊、枯樹枝幹堆在土堆上,並在堆內種植薔薇等多刺、蔓生的保護性植物,為很多昆蟲、鳥類以及一些小型動物提供適宜的棲息環境。

一片森林的迴歸

北辰中心花園小微溼地。攝影/何建勇

一片森林的迴歸

北辰中心花園,市民在池塘邊拍攝野鴨子。攝影/新京報記者 周依

喚起鄉愁的溼地

小微溼地是北京城市綠化建設的最新嘗試,希望通過營造這種自然景觀,給孩子帶來更多童年樂趣,也給成年人提供一種鄉愁記憶。

今年夏天,北四環中路建成一處小微溼地“城市花園”——北辰中心花園,給家住亞運村的程阿姨帶來了驚喜。

這個佔地四千餘平方米的小微溼地公園,在高樓之間鬧中取靜,湖面荷花亭亭,水中魚鴨嬉戲,成為北京市首個小微溼地保護修復示範項目。

此前,這裡原本是一條旱溪,景觀欠佳、黃土裸露,“不太像個公園”。2018年3月起,園林部門對其進行修復提升,通過地形地貌恢復、溼地植被恢復、生態護岸等,最終形成一處溪水潺潺、鳥鳴蝶舞的小微溼地公園,公園建成後不久,就有野鴨一家子到此定居,每天在這遛彎兒、洗澡、覓食。

讓程阿姨最滿意的是園內新修的步道、涼亭,還有山石、瀑布等景觀,現在她每天都來這裡散步鍛鍊,呼吸新鮮空氣。

“這麼大的城區裡,怎樣讓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北京市園林綠化局野生動植物和溼地保護處相關負責人黃三祥介紹,小微溼地是北京城市綠化建設的最新嘗試,希望通過營造這種自然景觀,給孩子帶來更多童年樂趣,也給成年人提供一種鄉愁記憶。

從一片森林到一塊溼地,北京的“綠”將以更加自然的方式來到人們身邊,守護這座城市的生態底色。

程阿姨還記得,90年代她從上海剛到北京時,感覺這座城市有些灰頭土臉,一時令她難以適應。這些年,北京的綠色越來越多,越來越近,還愈加註重自然特色和服務功能。

她覺得,這座城市的綠化“用心了”。

記者手記

這片綠色裡,裝著什麼?

和植物打交道,可不簡單。我養過很多盆栽植物,白掌、仙人掌、橡皮樹,都是號稱易成活的種類,但無一善終。我總把原因歸結為“水澆太少”“太陽沒晒夠”之類,直到這次採訪中,得知北京的一棵行道樹都有細化到月的“培養方案”。

新中街城市森林的綠化養護工人老趙告訴我,他和同事輪班從早幹到晚,一天都停不了。這話讓我回想起此前採訪過的一位園藝師傅,他帶領團隊用半年時間調整月季花期,讓它在世園會上一展最佳狀態。這些園林工作者習慣了和自然做伴,愛把養護的植物比喻成自己的孩子,有一套和它們之間的“專屬語言”。他們用這套語言,守著這座城市日漸生長、繁盛的綠色。

來自南方的我,剛來北京時有著和報道中市民程女士相似的感受,對北京的第一印象是灰撲撲的。因此常常要等週末,專程跑到公園裡去“吸吸綠”,甚至搬家選址的時候,都會把周圍是否有公園作為考慮因素——誰不想生活綠意蔥蘢的環境裡呢?

而這幾年,地鐵口、馬路旁新“長”出了成片成片的綠地。那是一個個可以隨時停留、休整的地方,草木在一次次光合作用之間,接納了城市生活的喘息。今年夏天,偶然經過菜市口地鐵站西北角的廣陽谷城市森林,溫度驟降。我暗自驚訝,上一次有這種感覺還是在天壇公園的古柏林深處。

綠色越來越多,越來越近了,它以城市森林、口袋公園、小微溼地種種面貌,改變著我們對城市綠化的認知。不種大開大合的花,一年四季的景緻都素淡,步道也不寬,走到哪裡頭頂都有樹蔭,野生動物自由棲息……這是我們久違的“森林”。兜兜轉轉,北京這座鋼鐵叢林終於要讓綠色迴歸到最原初的狀態,而綠色報以更好的空氣、水源等等,人類賴以生存的東西。

走到跟前凝神看,在這“森林”深處,細枝末節的紋理逐漸清晰,浮現出這座城市未來的模樣。

新京報記者 周依

編輯 張暢 校對 李世輝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