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國的秋聲,你若用心聆聽,則願用壽命的三分之二換得三分之一'

"


"


北國的秋聲,你若用心聆聽,則願用壽命的三分之二換得三分之一


歐陽修在他的名篇《秋聲賦》中這樣寫道:“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其觸於物也,鏦鏦錚錚,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歐陽先生夜裡正在讀書,忽然聽到有聲音從西南方向傳來,這聲音初聽時像淅淅瀝瀝的雨聲,其中還夾雜著蕭蕭颯颯的風吹樹木聲,然後忽然變得洶湧澎湃起來,像是江河夜間波濤突起、風雨驟然而至。碰到物體上發出鏗鏘之聲,又好像金屬撞擊的聲音,再仔細聽,又像銜枚奔走去襲擊敵人的軍隊,聽不到任何號令聲,只聽見有人馬行進的聲音。

秋天,自古就是文人騷客著墨最多的季節,而歐陽子的立意實在獨特,面對秋天,有人感嘆萬物凋零,有人表達豐收的喜悅,有人描繪那楓紅菊黃的絢爛,可他為之作賦的是秋的聲音。我們通常是先通過視覺來認知某一時節的變化,或是某種景緻的特徵,然後傳達到心理層面,更深層次的表達出這種視覺效果給自己內心帶來的感受,卻往往忽略了聽覺的效果。有些東西是可以通過耳朵來感受的,比如,聽秋。


"


北國的秋聲,你若用心聆聽,則願用壽命的三分之二換得三分之一


歐陽修在他的名篇《秋聲賦》中這樣寫道:“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其觸於物也,鏦鏦錚錚,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歐陽先生夜裡正在讀書,忽然聽到有聲音從西南方向傳來,這聲音初聽時像淅淅瀝瀝的雨聲,其中還夾雜著蕭蕭颯颯的風吹樹木聲,然後忽然變得洶湧澎湃起來,像是江河夜間波濤突起、風雨驟然而至。碰到物體上發出鏗鏘之聲,又好像金屬撞擊的聲音,再仔細聽,又像銜枚奔走去襲擊敵人的軍隊,聽不到任何號令聲,只聽見有人馬行進的聲音。

秋天,自古就是文人騷客著墨最多的季節,而歐陽子的立意實在獨特,面對秋天,有人感嘆萬物凋零,有人表達豐收的喜悅,有人描繪那楓紅菊黃的絢爛,可他為之作賦的是秋的聲音。我們通常是先通過視覺來認知某一時節的變化,或是某種景緻的特徵,然後傳達到心理層面,更深層次的表達出這種視覺效果給自己內心帶來的感受,卻往往忽略了聽覺的效果。有些東西是可以通過耳朵來感受的,比如,聽秋。


北國的秋聲,你若用心聆聽,則願用壽命的三分之二換得三分之一


在我所處的北方,秋最顯著的特徵就是風之猛烈。古人喜歡把秋風稱為金風,我想這樣稱呼秋風的人一定是生活在南方。宋代著名詞人晏殊在他的一首《清平樂》中這樣描寫秋風:“金風細細。葉葉梧桐墜,綠酒初嘗人易醉。一枕小窗濃睡。 ”意思是微微的秋風正在細細吹拂,梧桐樹葉正在飄飄墜下。初嘗香醇綠酒便讓人陶醉,在小窗之前一枕酣眠濃睡。 這樣的風,哪裡有秋的感覺,難怪郁達夫會認為“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這種心理,只有北方人才能夠深刻的理解。憑窗而坐,閉上眼睛,隔著玻璃單單只是傳來純粹的“呼呼”的聲響,這是秋風自行遊走的腳步聲;如果聽到很多薄片狀的物體相互拍打發出的“沙沙”聲,這是秋風穿梭於林間與樹葉的對話聲;要是發覺耳中灌滿了帶著些憤怒意味的“嗚嗚”的聲音,那不用細想,一定是秋風在疾速前行的過程中遇到了房屋或是高山之類的大型物體的阻擋,在和它們對抗。所以,北國的秋風一定要用長飈、扶搖、山吹這樣粗獷豪放的別名來稱呼方才恰如其分。


"


北國的秋聲,你若用心聆聽,則願用壽命的三分之二換得三分之一


歐陽修在他的名篇《秋聲賦》中這樣寫道:“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其觸於物也,鏦鏦錚錚,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歐陽先生夜裡正在讀書,忽然聽到有聲音從西南方向傳來,這聲音初聽時像淅淅瀝瀝的雨聲,其中還夾雜著蕭蕭颯颯的風吹樹木聲,然後忽然變得洶湧澎湃起來,像是江河夜間波濤突起、風雨驟然而至。碰到物體上發出鏗鏘之聲,又好像金屬撞擊的聲音,再仔細聽,又像銜枚奔走去襲擊敵人的軍隊,聽不到任何號令聲,只聽見有人馬行進的聲音。

秋天,自古就是文人騷客著墨最多的季節,而歐陽子的立意實在獨特,面對秋天,有人感嘆萬物凋零,有人表達豐收的喜悅,有人描繪那楓紅菊黃的絢爛,可他為之作賦的是秋的聲音。我們通常是先通過視覺來認知某一時節的變化,或是某種景緻的特徵,然後傳達到心理層面,更深層次的表達出這種視覺效果給自己內心帶來的感受,卻往往忽略了聽覺的效果。有些東西是可以通過耳朵來感受的,比如,聽秋。


北國的秋聲,你若用心聆聽,則願用壽命的三分之二換得三分之一


在我所處的北方,秋最顯著的特徵就是風之猛烈。古人喜歡把秋風稱為金風,我想這樣稱呼秋風的人一定是生活在南方。宋代著名詞人晏殊在他的一首《清平樂》中這樣描寫秋風:“金風細細。葉葉梧桐墜,綠酒初嘗人易醉。一枕小窗濃睡。 ”意思是微微的秋風正在細細吹拂,梧桐樹葉正在飄飄墜下。初嘗香醇綠酒便讓人陶醉,在小窗之前一枕酣眠濃睡。 這樣的風,哪裡有秋的感覺,難怪郁達夫會認為“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這種心理,只有北方人才能夠深刻的理解。憑窗而坐,閉上眼睛,隔著玻璃單單只是傳來純粹的“呼呼”的聲響,這是秋風自行遊走的腳步聲;如果聽到很多薄片狀的物體相互拍打發出的“沙沙”聲,這是秋風穿梭於林間與樹葉的對話聲;要是發覺耳中灌滿了帶著些憤怒意味的“嗚嗚”的聲音,那不用細想,一定是秋風在疾速前行的過程中遇到了房屋或是高山之類的大型物體的阻擋,在和它們對抗。所以,北國的秋風一定要用長飈、扶搖、山吹這樣粗獷豪放的別名來稱呼方才恰如其分。


北國的秋聲,你若用心聆聽,則願用壽命的三分之二換得三分之一


秋雨是秋風最忠實的追隨者,颳風的時候不一定下雨,可下雨的時候一定會颳風。有時,秋雨是滂沱而來、瓢潑而至,一如北方人豪爽的性格,“噼噼啪啪”的落在地面、屋頂和任意的什麼地方。像有千千萬萬個奔赴疆場的將士打馬揚鞭從你耳旁飛奔而過,時而擂鼓鳴鑼搖旗吶喊;像寬且長的瀑布從高處急流而下,時而撞擊到了巨石震驚四周;又像無數支羽箭齊發力道勁猛,時而穿透了許多標靶發出巨裂的聲響。有時,秋雨也會一反常態,淅淅瀝瀝、不溫不火的下個沒完沒了。如溪水潺潺從你身邊一圈又一圈的繞過,如風韻綽約的女子穿著高跟鞋來來回回地上下樓梯,又如久別重逢的故人絮絮叨叨而又娓娓動聽地互訴著心聲。這樣的時候,不要睜開眼睛,不要記得你在哪裡,聽著聽著居然聽出了些許江南水鄉的靈動溫婉和二十四橋邊的煙柳悽迷。


"


北國的秋聲,你若用心聆聽,則願用壽命的三分之二換得三分之一


歐陽修在他的名篇《秋聲賦》中這樣寫道:“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其觸於物也,鏦鏦錚錚,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歐陽先生夜裡正在讀書,忽然聽到有聲音從西南方向傳來,這聲音初聽時像淅淅瀝瀝的雨聲,其中還夾雜著蕭蕭颯颯的風吹樹木聲,然後忽然變得洶湧澎湃起來,像是江河夜間波濤突起、風雨驟然而至。碰到物體上發出鏗鏘之聲,又好像金屬撞擊的聲音,再仔細聽,又像銜枚奔走去襲擊敵人的軍隊,聽不到任何號令聲,只聽見有人馬行進的聲音。

秋天,自古就是文人騷客著墨最多的季節,而歐陽子的立意實在獨特,面對秋天,有人感嘆萬物凋零,有人表達豐收的喜悅,有人描繪那楓紅菊黃的絢爛,可他為之作賦的是秋的聲音。我們通常是先通過視覺來認知某一時節的變化,或是某種景緻的特徵,然後傳達到心理層面,更深層次的表達出這種視覺效果給自己內心帶來的感受,卻往往忽略了聽覺的效果。有些東西是可以通過耳朵來感受的,比如,聽秋。


北國的秋聲,你若用心聆聽,則願用壽命的三分之二換得三分之一


在我所處的北方,秋最顯著的特徵就是風之猛烈。古人喜歡把秋風稱為金風,我想這樣稱呼秋風的人一定是生活在南方。宋代著名詞人晏殊在他的一首《清平樂》中這樣描寫秋風:“金風細細。葉葉梧桐墜,綠酒初嘗人易醉。一枕小窗濃睡。 ”意思是微微的秋風正在細細吹拂,梧桐樹葉正在飄飄墜下。初嘗香醇綠酒便讓人陶醉,在小窗之前一枕酣眠濃睡。 這樣的風,哪裡有秋的感覺,難怪郁達夫會認為“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這種心理,只有北方人才能夠深刻的理解。憑窗而坐,閉上眼睛,隔著玻璃單單只是傳來純粹的“呼呼”的聲響,這是秋風自行遊走的腳步聲;如果聽到很多薄片狀的物體相互拍打發出的“沙沙”聲,這是秋風穿梭於林間與樹葉的對話聲;要是發覺耳中灌滿了帶著些憤怒意味的“嗚嗚”的聲音,那不用細想,一定是秋風在疾速前行的過程中遇到了房屋或是高山之類的大型物體的阻擋,在和它們對抗。所以,北國的秋風一定要用長飈、扶搖、山吹這樣粗獷豪放的別名來稱呼方才恰如其分。


北國的秋聲,你若用心聆聽,則願用壽命的三分之二換得三分之一


秋雨是秋風最忠實的追隨者,颳風的時候不一定下雨,可下雨的時候一定會颳風。有時,秋雨是滂沱而來、瓢潑而至,一如北方人豪爽的性格,“噼噼啪啪”的落在地面、屋頂和任意的什麼地方。像有千千萬萬個奔赴疆場的將士打馬揚鞭從你耳旁飛奔而過,時而擂鼓鳴鑼搖旗吶喊;像寬且長的瀑布從高處急流而下,時而撞擊到了巨石震驚四周;又像無數支羽箭齊發力道勁猛,時而穿透了許多標靶發出巨裂的聲響。有時,秋雨也會一反常態,淅淅瀝瀝、不溫不火的下個沒完沒了。如溪水潺潺從你身邊一圈又一圈的繞過,如風韻綽約的女子穿著高跟鞋來來回回地上下樓梯,又如久別重逢的故人絮絮叨叨而又娓娓動聽地互訴著心聲。這樣的時候,不要睜開眼睛,不要記得你在哪裡,聽著聽著居然聽出了些許江南水鄉的靈動溫婉和二十四橋邊的煙柳悽迷。


北國的秋聲,你若用心聆聽,則願用壽命的三分之二換得三分之一


不下雨,風也小一些的時候,秋蟬是另一種秋聲。柳永說“寒蟬悽切”,寒蟬本是夏末秋初時叫聲低微的蟬,也是古詩詞的重要意象之一,與通常意義上的蟬在古詩詞中所代表的高潔不同,寒蟬常常表達悲慼之情,多用於離別的感傷。可是這北方的秋蟬卻一點兒寒意也沒有,叫聲也並不悽切、更不低微,能從秋初一直延續到秋末。許是土生土長習慣了的緣故,這蟬耐涼得很,不怕秋風,也不怕秋雨。若是把蟬比作歌唱家,夏天的蟬便是所有唱音的混合,唱法的種類多,歌唱者的數量也多,民族唱法裡帶著美聲的唱法,通俗歌者停下了,搖滾選手又登場了。與夏蟬不同的是,秋蟬的歌唱只有高音,響亮清晰,聲音的洪亮度非但沒有被這秋涼的天氣所壓倒,反而愈發的高亢,而且都是精品,寧可數量少一些,唱累了停一會兒,歇夠了再繼續引吭高歌。不去看秋那凋零蕭條的景象,只聽這秋蟬剛毅爽利的聲音,你便不得不信服劉禹錫的說法“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秋聲,這北國的秋聲啊,你若用心去聆聽,果真如郁達夫所言——若留得住的話,願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

"


北國的秋聲,你若用心聆聽,則願用壽命的三分之二換得三分之一


歐陽修在他的名篇《秋聲賦》中這樣寫道:“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其觸於物也,鏦鏦錚錚,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歐陽先生夜裡正在讀書,忽然聽到有聲音從西南方向傳來,這聲音初聽時像淅淅瀝瀝的雨聲,其中還夾雜著蕭蕭颯颯的風吹樹木聲,然後忽然變得洶湧澎湃起來,像是江河夜間波濤突起、風雨驟然而至。碰到物體上發出鏗鏘之聲,又好像金屬撞擊的聲音,再仔細聽,又像銜枚奔走去襲擊敵人的軍隊,聽不到任何號令聲,只聽見有人馬行進的聲音。

秋天,自古就是文人騷客著墨最多的季節,而歐陽子的立意實在獨特,面對秋天,有人感嘆萬物凋零,有人表達豐收的喜悅,有人描繪那楓紅菊黃的絢爛,可他為之作賦的是秋的聲音。我們通常是先通過視覺來認知某一時節的變化,或是某種景緻的特徵,然後傳達到心理層面,更深層次的表達出這種視覺效果給自己內心帶來的感受,卻往往忽略了聽覺的效果。有些東西是可以通過耳朵來感受的,比如,聽秋。


北國的秋聲,你若用心聆聽,則願用壽命的三分之二換得三分之一


在我所處的北方,秋最顯著的特徵就是風之猛烈。古人喜歡把秋風稱為金風,我想這樣稱呼秋風的人一定是生活在南方。宋代著名詞人晏殊在他的一首《清平樂》中這樣描寫秋風:“金風細細。葉葉梧桐墜,綠酒初嘗人易醉。一枕小窗濃睡。 ”意思是微微的秋風正在細細吹拂,梧桐樹葉正在飄飄墜下。初嘗香醇綠酒便讓人陶醉,在小窗之前一枕酣眠濃睡。 這樣的風,哪裡有秋的感覺,難怪郁達夫會認為“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這種心理,只有北方人才能夠深刻的理解。憑窗而坐,閉上眼睛,隔著玻璃單單只是傳來純粹的“呼呼”的聲響,這是秋風自行遊走的腳步聲;如果聽到很多薄片狀的物體相互拍打發出的“沙沙”聲,這是秋風穿梭於林間與樹葉的對話聲;要是發覺耳中灌滿了帶著些憤怒意味的“嗚嗚”的聲音,那不用細想,一定是秋風在疾速前行的過程中遇到了房屋或是高山之類的大型物體的阻擋,在和它們對抗。所以,北國的秋風一定要用長飈、扶搖、山吹這樣粗獷豪放的別名來稱呼方才恰如其分。


北國的秋聲,你若用心聆聽,則願用壽命的三分之二換得三分之一


秋雨是秋風最忠實的追隨者,颳風的時候不一定下雨,可下雨的時候一定會颳風。有時,秋雨是滂沱而來、瓢潑而至,一如北方人豪爽的性格,“噼噼啪啪”的落在地面、屋頂和任意的什麼地方。像有千千萬萬個奔赴疆場的將士打馬揚鞭從你耳旁飛奔而過,時而擂鼓鳴鑼搖旗吶喊;像寬且長的瀑布從高處急流而下,時而撞擊到了巨石震驚四周;又像無數支羽箭齊發力道勁猛,時而穿透了許多標靶發出巨裂的聲響。有時,秋雨也會一反常態,淅淅瀝瀝、不溫不火的下個沒完沒了。如溪水潺潺從你身邊一圈又一圈的繞過,如風韻綽約的女子穿著高跟鞋來來回回地上下樓梯,又如久別重逢的故人絮絮叨叨而又娓娓動聽地互訴著心聲。這樣的時候,不要睜開眼睛,不要記得你在哪裡,聽著聽著居然聽出了些許江南水鄉的靈動溫婉和二十四橋邊的煙柳悽迷。


北國的秋聲,你若用心聆聽,則願用壽命的三分之二換得三分之一


不下雨,風也小一些的時候,秋蟬是另一種秋聲。柳永說“寒蟬悽切”,寒蟬本是夏末秋初時叫聲低微的蟬,也是古詩詞的重要意象之一,與通常意義上的蟬在古詩詞中所代表的高潔不同,寒蟬常常表達悲慼之情,多用於離別的感傷。可是這北方的秋蟬卻一點兒寒意也沒有,叫聲也並不悽切、更不低微,能從秋初一直延續到秋末。許是土生土長習慣了的緣故,這蟬耐涼得很,不怕秋風,也不怕秋雨。若是把蟬比作歌唱家,夏天的蟬便是所有唱音的混合,唱法的種類多,歌唱者的數量也多,民族唱法裡帶著美聲的唱法,通俗歌者停下了,搖滾選手又登場了。與夏蟬不同的是,秋蟬的歌唱只有高音,響亮清晰,聲音的洪亮度非但沒有被這秋涼的天氣所壓倒,反而愈發的高亢,而且都是精品,寧可數量少一些,唱累了停一會兒,歇夠了再繼續引吭高歌。不去看秋那凋零蕭條的景象,只聽這秋蟬剛毅爽利的聲音,你便不得不信服劉禹錫的說法“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秋聲,這北國的秋聲啊,你若用心去聆聽,果真如郁達夫所言——若留得住的話,願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

北國的秋聲,你若用心聆聽,則願用壽命的三分之二換得三分之一


"


北國的秋聲,你若用心聆聽,則願用壽命的三分之二換得三分之一


歐陽修在他的名篇《秋聲賦》中這樣寫道:“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其觸於物也,鏦鏦錚錚,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歐陽先生夜裡正在讀書,忽然聽到有聲音從西南方向傳來,這聲音初聽時像淅淅瀝瀝的雨聲,其中還夾雜著蕭蕭颯颯的風吹樹木聲,然後忽然變得洶湧澎湃起來,像是江河夜間波濤突起、風雨驟然而至。碰到物體上發出鏗鏘之聲,又好像金屬撞擊的聲音,再仔細聽,又像銜枚奔走去襲擊敵人的軍隊,聽不到任何號令聲,只聽見有人馬行進的聲音。

秋天,自古就是文人騷客著墨最多的季節,而歐陽子的立意實在獨特,面對秋天,有人感嘆萬物凋零,有人表達豐收的喜悅,有人描繪那楓紅菊黃的絢爛,可他為之作賦的是秋的聲音。我們通常是先通過視覺來認知某一時節的變化,或是某種景緻的特徵,然後傳達到心理層面,更深層次的表達出這種視覺效果給自己內心帶來的感受,卻往往忽略了聽覺的效果。有些東西是可以通過耳朵來感受的,比如,聽秋。


北國的秋聲,你若用心聆聽,則願用壽命的三分之二換得三分之一


在我所處的北方,秋最顯著的特徵就是風之猛烈。古人喜歡把秋風稱為金風,我想這樣稱呼秋風的人一定是生活在南方。宋代著名詞人晏殊在他的一首《清平樂》中這樣描寫秋風:“金風細細。葉葉梧桐墜,綠酒初嘗人易醉。一枕小窗濃睡。 ”意思是微微的秋風正在細細吹拂,梧桐樹葉正在飄飄墜下。初嘗香醇綠酒便讓人陶醉,在小窗之前一枕酣眠濃睡。 這樣的風,哪裡有秋的感覺,難怪郁達夫會認為“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這種心理,只有北方人才能夠深刻的理解。憑窗而坐,閉上眼睛,隔著玻璃單單只是傳來純粹的“呼呼”的聲響,這是秋風自行遊走的腳步聲;如果聽到很多薄片狀的物體相互拍打發出的“沙沙”聲,這是秋風穿梭於林間與樹葉的對話聲;要是發覺耳中灌滿了帶著些憤怒意味的“嗚嗚”的聲音,那不用細想,一定是秋風在疾速前行的過程中遇到了房屋或是高山之類的大型物體的阻擋,在和它們對抗。所以,北國的秋風一定要用長飈、扶搖、山吹這樣粗獷豪放的別名來稱呼方才恰如其分。


北國的秋聲,你若用心聆聽,則願用壽命的三分之二換得三分之一


秋雨是秋風最忠實的追隨者,颳風的時候不一定下雨,可下雨的時候一定會颳風。有時,秋雨是滂沱而來、瓢潑而至,一如北方人豪爽的性格,“噼噼啪啪”的落在地面、屋頂和任意的什麼地方。像有千千萬萬個奔赴疆場的將士打馬揚鞭從你耳旁飛奔而過,時而擂鼓鳴鑼搖旗吶喊;像寬且長的瀑布從高處急流而下,時而撞擊到了巨石震驚四周;又像無數支羽箭齊發力道勁猛,時而穿透了許多標靶發出巨裂的聲響。有時,秋雨也會一反常態,淅淅瀝瀝、不溫不火的下個沒完沒了。如溪水潺潺從你身邊一圈又一圈的繞過,如風韻綽約的女子穿著高跟鞋來來回回地上下樓梯,又如久別重逢的故人絮絮叨叨而又娓娓動聽地互訴著心聲。這樣的時候,不要睜開眼睛,不要記得你在哪裡,聽著聽著居然聽出了些許江南水鄉的靈動溫婉和二十四橋邊的煙柳悽迷。


北國的秋聲,你若用心聆聽,則願用壽命的三分之二換得三分之一


不下雨,風也小一些的時候,秋蟬是另一種秋聲。柳永說“寒蟬悽切”,寒蟬本是夏末秋初時叫聲低微的蟬,也是古詩詞的重要意象之一,與通常意義上的蟬在古詩詞中所代表的高潔不同,寒蟬常常表達悲慼之情,多用於離別的感傷。可是這北方的秋蟬卻一點兒寒意也沒有,叫聲也並不悽切、更不低微,能從秋初一直延續到秋末。許是土生土長習慣了的緣故,這蟬耐涼得很,不怕秋風,也不怕秋雨。若是把蟬比作歌唱家,夏天的蟬便是所有唱音的混合,唱法的種類多,歌唱者的數量也多,民族唱法裡帶著美聲的唱法,通俗歌者停下了,搖滾選手又登場了。與夏蟬不同的是,秋蟬的歌唱只有高音,響亮清晰,聲音的洪亮度非但沒有被這秋涼的天氣所壓倒,反而愈發的高亢,而且都是精品,寧可數量少一些,唱累了停一會兒,歇夠了再繼續引吭高歌。不去看秋那凋零蕭條的景象,只聽這秋蟬剛毅爽利的聲音,你便不得不信服劉禹錫的說法“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秋聲,這北國的秋聲啊,你若用心去聆聽,果真如郁達夫所言——若留得住的話,願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

北國的秋聲,你若用心聆聽,則願用壽命的三分之二換得三分之一


北國的秋聲,你若用心聆聽,則願用壽命的三分之二換得三分之一


吳瓊,1986年生於吉林省蛟河市,畢業於牡丹江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在校期間與學友創辦文學社,並出版報紙《鏡泊學魂》,自2003年起開始在《蛟河市作文報》上發表散文、詩歌,現就職於蛟河市漂河鎮人民政府。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