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場涉臺論壇同日舉行 兩岸學者共議中美博弈、政黨政治、傳統文化

政治 臺灣 文化 經濟 郭振家 臺灣大學 大學 中國新聞網 2019-07-12

中新社北京7月10日電 (記者 楊程晨)正於北京舉行的第十二屆政治學與國際關係學術共同體年會,三場分論壇涉及兩岸關係及臺灣問題。

中國勞動關係學院公共管理系副教授郭振家10日在“大國競爭視閾下的兩岸關係”分論壇上表示,臺當局過去不斷聲稱警惕外部干預選舉,言下之意是警惕所謂“大陸干預”,另一方面卻對美方几近公開干預選舉的行徑解讀為“背後支持”。中國外交部、國臺辦等近日表態言簡意賅,即不會干預臺灣選舉同時反對其他勢力插手,這其中包括了美國等。

郭振家表示,去年“九合一”選舉結果超出美方預料,為增進對臺灣政治經濟社會的影響力,此次選舉選擇加大幹預力度,其表現包括干預民進黨黨內初選、對臺軍售、軍艦穿越臺灣海峽等。目前兩岸情勢日趨複雜,美國在兩岸間所謂的“平衡政策”已被打破,這將對臺海局勢造成更大沖擊。

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賈選凝以“後‘太陽花’世代的認同意識初探”為題作報告。她提到,2014年“反服貿”運動發酵,“太陽花”世代創造“天然獨”一詞。

賈選凝認為,後“太陽花”世代被稱作“悶世代”“崩世代”,其社會經濟地位比屬白領的“太陽花”族群更弱勢,承受經濟條件惡化的苦果,不願被兩黨政治裹挾。他們不囿於“天然獨”的標籤,對“中國”與“臺灣”的刻意區隔並不熱衷,在身份認同上具含混性。加之標榜“反中”“仇中”的民進黨當局無法解決臺灣經濟結構困境,因而該世代認同意識中的“天然獨”成分降低。去年韓國瑜在“九合一”的勝選被認為是“天然獨”概念的幻滅。

另一場“民粹主義與臺灣政黨政治”分論壇上,福建社科院臺灣文獻信息中心助理研究員黨俊說,臺灣社會過去長期存在三大主要矛盾,隨世代更替,族群、省籍矛盾逐漸式微但統“獨”矛盾依然尖銳。此外社會貧富差距加劇,不同階層間的矛盾有取代統“獨”成為主要矛盾的趨勢,也成為近幾次選舉中非典型政治人物崛起的主因。

黨俊分析,臺灣年輕世代一改過去對政治冷漠的態度、轉為積極的政治參與者,其原因在於相較上一代,他們面對就業、收入、房價等的壓力更大,在寄望藍綠兩黨皆不可得的情況下開始轉而支持非典型政治人物。

當天較晚舉行的“百年傳統文化探索與兩岸合作實踐”分論壇,臺北市立大學社會暨公共事務學系兼任助理教授顧立民強調,刻意將中華文化與臺灣文化做出區隔是徒勞的。如果將文字、習俗、飲食等代表中華文化的要素全部抽離,臺灣文化便所剩無幾。

湖北經濟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的臺籍講師謝雅卉在回答民間信仰和臺灣政治的有關提問時說,上至臺當局領導人、下至地方首長,臺灣政治人物均表現出對於民間信仰的熱情,特別是在選舉期間會更為積極地投身相關活動。諸如此類,增加了普通民眾在投票行為時將候選人信仰納入考量的比例,也讓許多外界聽來不合理的選舉行為、語言得到合理解釋。

由北京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主辦的第十二屆政治學與國際關係學術共同體年會,主題為“大國競爭與世界分化:反思百年國際關係”,會期兩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