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債基的鑫元基金偏偏在債券上出事 張樂賽“固收+”折戟'

"
"
重債基的鑫元基金偏偏在債券上出事 張樂賽“固收+”折戟

Photo by Henk Holveck on Reshot


《金證研》滬深金融組 艾茉/研究員 蘇果 洪力/編審

憑藉大股東南京銀行這顆“大樹”,以及在金融業同業交易中的分量,鑫元基金從成立到2018年,公司的淨利潤連續增長,財報甚是靚麗。

不過,根據《金證研》滬深金融組的觀察,從規模來看,即便發展了6年,截至到今年6月中旬的最新規模也僅為404.49億元,排在行業第53位,而且鑫元基金旗下的權益產品佔比從2018年開始就降到了1%以下,公司的債基規模卻逐漸上升到接近六成的水平。

但就是這樣一家對於債基高度依賴的公司,卻在今年2月份爆雷,並且和債市有關。根據南京銀行的公告,南京銀行資產管理業務中心總經理戴娟、資金運營中心副總經理董文昭及南京銀行投資機構鑫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雁三人,因個人原因,不能正常履職。而根據媒體報道,三人被帶走名義上是“協助調查”,但實際上和近幾年的債市大額利益輸送有關。佔鑫元基金半壁尖山的債基,或將受到牽連。

財務數據“靚麗” 債基撐起“半邊天”

對於公募基金行業來說,牌照的紅利雖然逐漸退卻,但總的來說還是稀缺。也正是這個原因,近年來不斷有機構甚至是個人控股的公募基金公司紛紛投身於行業中。當然,在這位“晚輩”公司中,擁有銀行背景的公司相對來說往往活的 更加滋潤些。

作為2013年成立的鑫元基金公司來說,憑藉大股東南京銀行的地位和同業交易業務中的分量,其在成立以後就凸顯了固收產品的優勢,而且相比其他以貨幣基金為主的公司來說,鑫元基金的債市操作能力更加突出。

《金證研》滬深金融組統計,從2013年到最新的規模變化看,鑫元基金以貨基為起點,在過去幾年逐漸建立了債基的優秀管理能力。比如,從2013年公司剛成立一直到2014年,公司都沒有任何權益類產品,2013年公司產品全部都是貨幣型基金,2014年債基就突然發力,佔到了公司公募規模的半壁江山。

"
重債基的鑫元基金偏偏在債券上出事 張樂賽“固收+”折戟

Photo by Henk Holveck on Reshot


《金證研》滬深金融組 艾茉/研究員 蘇果 洪力/編審

憑藉大股東南京銀行這顆“大樹”,以及在金融業同業交易中的分量,鑫元基金從成立到2018年,公司的淨利潤連續增長,財報甚是靚麗。

不過,根據《金證研》滬深金融組的觀察,從規模來看,即便發展了6年,截至到今年6月中旬的最新規模也僅為404.49億元,排在行業第53位,而且鑫元基金旗下的權益產品佔比從2018年開始就降到了1%以下,公司的債基規模卻逐漸上升到接近六成的水平。

但就是這樣一家對於債基高度依賴的公司,卻在今年2月份爆雷,並且和債市有關。根據南京銀行的公告,南京銀行資產管理業務中心總經理戴娟、資金運營中心副總經理董文昭及南京銀行投資機構鑫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雁三人,因個人原因,不能正常履職。而根據媒體報道,三人被帶走名義上是“協助調查”,但實際上和近幾年的債市大額利益輸送有關。佔鑫元基金半壁尖山的債基,或將受到牽連。

財務數據“靚麗” 債基撐起“半邊天”

對於公募基金行業來說,牌照的紅利雖然逐漸退卻,但總的來說還是稀缺。也正是這個原因,近年來不斷有機構甚至是個人控股的公募基金公司紛紛投身於行業中。當然,在這位“晚輩”公司中,擁有銀行背景的公司相對來說往往活的 更加滋潤些。

作為2013年成立的鑫元基金公司來說,憑藉大股東南京銀行的地位和同業交易業務中的分量,其在成立以後就凸顯了固收產品的優勢,而且相比其他以貨幣基金為主的公司來說,鑫元基金的債市操作能力更加突出。

《金證研》滬深金融組統計,從2013年到最新的規模變化看,鑫元基金以貨基為起點,在過去幾年逐漸建立了債基的優秀管理能力。比如,從2013年公司剛成立一直到2014年,公司都沒有任何權益類產品,2013年公司產品全部都是貨幣型基金,2014年債基就突然發力,佔到了公司公募規模的半壁江山。

重債基的鑫元基金偏偏在債券上出事 張樂賽“固收+”折戟

經歷過2014年的A股大牛市,鑫元基金才慢慢推出自家的權益產品,在2015年混合型基金佔比達到了17.79%,隨著2016年股市回調,公司的混基規模也大降到7.72億元,當年底僅佔到公司規模的3.08%。與此同時,雖然債基規模也有所縮水,但貨基規模的大增彌補了其他產品的“漏洞”,讓公司整體資管規模繼續穩定增長。

從2017年到今年中旬,鑫元基金的債基規模佔比連續穩定增長,而貨幣基金規模小幅縮水,權益產品在本來就不佔規模優勢的情況下,更加變得“微不足道”。從截止到6月30日的最新數據看,鑫元基金旗下權益產品規模佔比僅有0.79%、貨基佔比為39.48%,而債基佔比則為59.73%,規模優勢明顯。

再來看看鑫元基金公司成立之後的整體財報情況。成立當年的2013年,公司雖然全都是貨幣基金,但在規模實在太小和剛性運營成本的情況下,虧損了0.19億元。2014年雖然是大牛市,但沒有絲毫權益產品的鑫元基金憑藉半數債基和半數貨基的產品佈局,小幅盈利了0.11億元。

"
重債基的鑫元基金偏偏在債券上出事 張樂賽“固收+”折戟

Photo by Henk Holveck on Reshot


《金證研》滬深金融組 艾茉/研究員 蘇果 洪力/編審

憑藉大股東南京銀行這顆“大樹”,以及在金融業同業交易中的分量,鑫元基金從成立到2018年,公司的淨利潤連續增長,財報甚是靚麗。

不過,根據《金證研》滬深金融組的觀察,從規模來看,即便發展了6年,截至到今年6月中旬的最新規模也僅為404.49億元,排在行業第53位,而且鑫元基金旗下的權益產品佔比從2018年開始就降到了1%以下,公司的債基規模卻逐漸上升到接近六成的水平。

但就是這樣一家對於債基高度依賴的公司,卻在今年2月份爆雷,並且和債市有關。根據南京銀行的公告,南京銀行資產管理業務中心總經理戴娟、資金運營中心副總經理董文昭及南京銀行投資機構鑫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雁三人,因個人原因,不能正常履職。而根據媒體報道,三人被帶走名義上是“協助調查”,但實際上和近幾年的債市大額利益輸送有關。佔鑫元基金半壁尖山的債基,或將受到牽連。

財務數據“靚麗” 債基撐起“半邊天”

對於公募基金行業來說,牌照的紅利雖然逐漸退卻,但總的來說還是稀缺。也正是這個原因,近年來不斷有機構甚至是個人控股的公募基金公司紛紛投身於行業中。當然,在這位“晚輩”公司中,擁有銀行背景的公司相對來說往往活的 更加滋潤些。

作為2013年成立的鑫元基金公司來說,憑藉大股東南京銀行的地位和同業交易業務中的分量,其在成立以後就凸顯了固收產品的優勢,而且相比其他以貨幣基金為主的公司來說,鑫元基金的債市操作能力更加突出。

《金證研》滬深金融組統計,從2013年到最新的規模變化看,鑫元基金以貨基為起點,在過去幾年逐漸建立了債基的優秀管理能力。比如,從2013年公司剛成立一直到2014年,公司都沒有任何權益類產品,2013年公司產品全部都是貨幣型基金,2014年債基就突然發力,佔到了公司公募規模的半壁江山。

重債基的鑫元基金偏偏在債券上出事 張樂賽“固收+”折戟

經歷過2014年的A股大牛市,鑫元基金才慢慢推出自家的權益產品,在2015年混合型基金佔比達到了17.79%,隨著2016年股市回調,公司的混基規模也大降到7.72億元,當年底僅佔到公司規模的3.08%。與此同時,雖然債基規模也有所縮水,但貨基規模的大增彌補了其他產品的“漏洞”,讓公司整體資管規模繼續穩定增長。

從2017年到今年中旬,鑫元基金的債基規模佔比連續穩定增長,而貨幣基金規模小幅縮水,權益產品在本來就不佔規模優勢的情況下,更加變得“微不足道”。從截止到6月30日的最新數據看,鑫元基金旗下權益產品規模佔比僅有0.79%、貨基佔比為39.48%,而債基佔比則為59.73%,規模優勢明顯。

再來看看鑫元基金公司成立之後的整體財報情況。成立當年的2013年,公司雖然全都是貨幣基金,但在規模實在太小和剛性運營成本的情況下,虧損了0.19億元。2014年雖然是大牛市,但沒有絲毫權益產品的鑫元基金憑藉半數債基和半數貨基的產品佈局,小幅盈利了0.11億元。

重債基的鑫元基金偏偏在債券上出事 張樂賽“固收+”折戟

2015年,在股債雙雙走好的情況下,公司年度財報亮眼,淨利潤達到0.74億元,增長了6倍以上。2016年,雖然股市整體回調,但在權益產品僅佔公司規模3.08%,而債基和貨基佔比在49.61%、47.31%的情況下,公司淨利潤繼續翻倍,達到了1.41億元。

此後,鑫元基金的權益產品規模佔比更是下降明顯,債基逐漸成為支撐公司的主要產品類型,而在公司債市的優秀操作能力上,鑫元基金的淨利潤繼續穩定增長。截止去年底,公司整體盈利2.54億元,創出新高。

從截止8月5日鑫元旗下48只產品的累計收益率看,在37只累計業績上漲的產品中,僅有2只是混基,4只是貨幣基金,剩下的全都是債券型基金。累計收益率超過10%的14只產品中,11只都是債基,足見鑫元基金在債市上面的操作能力不俗。

而累計業績虧損的11只基金中,除2只債基以外,剩下的全都是混合型與股票型基金。

如果要問為啥鑫元基金的債市產品業績如此優秀,那或許得從根上看了。據瞭解,鑫元基金現任黨委書記兼董事長肖炎,曾在中國農業銀行任職,歷任南京銀行總行計劃財務部總經理、常州分行黨委書記兼行長。

而鑫元基金總經理張樂賽,目前兼任鑫沅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歷任南京銀行債券交易員,諾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固定收益部總監、同時兼任諾安基金債券型、保本型、貨幣型基金的基金經理、鑫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

焦世經和安國俊兩位獨立董事分別具有建設銀行、中信銀行以及工商銀行總行的工作經歷。

從高管就可以清晰的看出,這家基金公司對於債券市場以及金融同業交易方面的過人之處。

權益產品邊緣化 權益投研部總監業績低迷

其實鑫元基金是由南京銀行發起,與南京高科聯合組建的公募基金公司。在成立當年也就是2013年,資管市場面臨著股市行情不佳,蛋糕被龍頭公司瓜分殆盡的形勢,而鑫元基金通過對自身優勢的分析,堅定了走固收產品的路線。

而且大股東南京銀行在這方面也確實強大,《金證研》滬深金融組瞭解,南京銀行在債券業務上面的優勢顯著,其也被業內譽為“債市的黃埔軍校”,為國內債券投資培養了大批專業人才。

與旗下的債券基金相比,鑫元基金的權益產品業績就實在難看了,累計業績虧損的產品幾乎讓權益包圓。從成立時間看,這些權益產品均是在2017年年底和2018年成立。

鑫元價值精選混合C從2018年1月底成立至今年8月5日,累計虧損了18.05%,是鑫元基金旗下產品裡業績最差的。就算不看去年股市大跌行情,在今年初以來股市上漲期間,該基金也僅僅上漲了2.26%,遠遠不及18.16%的同類均值和18%的指數漲幅。

該基金成立時由基金經理張明凱和丁玥兩人管理,十幾天後,張明凱就迅速離任,轉投富國基金旗下,而丁玥獨自管理該基金到2018年11月12日,累計虧損了14%以上。此時,趙慧加入進來形成目前和丁玥“二管一”的局面,不過,兩位女將合作以來的任職回報還是虧損4.96%。

而且從鑫元價值精選混合C的前十大重倉股看,偏重大盤股為主,但行業相對分散,而且股價表現遜色。

另外,從兩位基金經理的經歷上也可以看出鑫元基金在權益產品上的遜色。資料顯示,趙慧擔任基金經理的經驗有3年半,在去年11月份之前,其管理的基金類型其實全都是債券和貨幣這類固收產品,也就是說,趙慧是在張明凱離任又向權益產品進行的“補位”,其重點的投資領域還是固收類。

而丁玥實則是鑫元基金旗下管理權益產品的“老將”,其2009年7月至2015年7月,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擔任研究部副總經理,2015年7月加入鑫元基金擔信用研究主管,2016年7月擔任研究部總監,2018年6月擔任權益投研部總監兼首席權益投資官,同時兼任基金投資決策委員會委員。

而這位在權益產品方面“位高權重”的基金經理,其實擔任基金經理職務的時間至今剛剛滿3年。除了早年管理的債基任職回報為正外,其餘產品全都是虧損。這樣看來,鑫元基金的“偏科”明顯。

從上述這些權益產品任職期間的收益率看,最好的就是不虧。另一隻名為鑫元欣享靈活配置混合A的基金,當然也躲不開投研總監的管理,而且更是由三位基金經理管理,分別是丁玥、王美芹、陳令朝。

其實從2017年12月14日到2019年1月10日,該基金是由丁玥、王美芹管理,從重倉股看,有丁玥青睞的中字頭大盤股,也有部分科技股,今年1月11日,陳令朝加入進來。一季報顯示,其前十大重倉股為用友網絡、東華軟件、機器人、四維圖新、廣電運通、立訊精密、中興通訊、貴州茅臺、瑞普生物、恆生電子,基本上消除了“丁玥色彩”,或許這樣,也才有了今年6.23%的收益。

“盈虧同源” 鑫元基金債券業務遭遇危機

但誰也沒有想到,就在股市觸底反彈的時候,鑫元基金最重要的高管卻和大股東南京銀行的高管一起“出事了”。

今年2月份,南京銀行發佈公告稱,“日前,本行資產管理業務中心總經理戴娟、資金運營中心副總經理董文昭及本行投資機構鑫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雁三人,因個人原因,不能正常履職。本行及鑫元基金已指定專人負責以上三人的工作。上述情況不涉及當前本行及鑫元基金業務,本行及鑫元基金經營管理一切正常。”

隨後,據媒體報道,戴娟與董文昭是在2月15日在辦公場所被一同帶走的,並牽扯到了鑫元基金的李雁。三人被帶走的原因或與近幾年的債券市場丙類戶有關聯,可能存在大額的利益輸送問題。

從鑫元基金高管的情況介紹看,李雁曾任職於南京信聯證券計劃財務部,1997年進入南京銀行前身——南京銀行城市合作銀行,從事資金交易及結算工作;2001年5月至2013年10月,擔任南京銀行資金交易部部門經理;2013年10月至2016年3月,擔任南京銀行金融同業部副總經理兼任市場營銷部總監;2016年4月加入鑫元基金;2016年5月19日起擔任鑫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鑫元基金總經理張樂賽在此前公開表示,公司取得的優異成績得益於成立之初的決策判斷,“一家基金公司的發展,一定要和行業的發展相結合”,現在看,鑫元堅持做固收這條路算是走對了。而借鑑國外經驗,未來固定收益發展的空間依然可期,固定收益的投資體量會遠遠超過權益投資的體量。

張樂賽還表示,鑫元基金接下來不僅要接著做固收,還要做“固收+”,擴展權益類投資、期貨類投資甚至衍生品投資,來給固定收益增加利潤空間,鞏固優勢,提高盈利能力,力爭為投資者賺取滿意的回報。

根據張樂賽此前透露,鑫元基金從2016年就加大了對國債期貨的研究,在套期保值、方向交易和跨品種套利等方面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同時在模擬盤中也取得了較好的業績表現。

不過從目前的情況看,鑫元基金旗下的權益產品無論從業績上還是從人才上,均沒有優勢,想要往權益類投資方向上拓展幾無可能。而期貨投資或者衍生品投資需要的是更加專業的人才,尤其是在風險對衝上,而這這類產品上,鑫元更是一片空白。張樂賽3年前的“豪言壯志”,似乎一切都隨風飄散了。

如今,留給鑫元基金的是新業務無從談起,債基類業務遭遇動盪,規模落後同類,“千瘡百孔”的鑫元基金這艘小船能走的多遠只能讓投資者擔憂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