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立醫院完成安徽省首次捐獻肺移植手術 兩位患者即將康復出院

正能量 社會 安徽網 2017-08-03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6月25日,一名廣西南寧志願者腦死亡後捐出雙肺,通過器官分配系統,我省的郝慶和王康(均為化名)分配到了捐獻者的雙肺,並同時完成單側“換肺”手術,這也是我省首次進行的同一供體兩例肺移植。如今,他們的生命體徵平穩,即將康復出院。

手術:兩位患者“換肺”重生

省立醫院完成安徽省首次捐獻肺移植手術 兩位患者即將康復出院

郝慶在進行肺部功能鍛鍊。

“他以前走十幾步路就開始喘,氣胸發作了 3 次,差點就沒命了。”回憶起丈夫手術前的身體狀況,郝慶的妻子楊恩英仍心有餘悸。她還記得當初陪丈夫從亳州老家來到省立醫院看病,醫生告訴她,丈夫的病只能換肺,但是肺源很不好等。他們在醫院等了兩個月,因為擔心家裡的地沒人種又回去了,沒想到 3 天后,醫院就打電話給他們,“說等到肺源了”。

在給丈夫辦住院手續的時候,楊恩英忐忑不安。“醫生跟我說,這是省內第一次做這樣的手術。我當時就想,要是他死在手術檯上可咋辦?”抱著一線希望,楊恩英和丈夫決定做“換肺”手術。

6月25日,郝慶和王康在省立醫院同時接受了單側肺移植手術。幸運的是,手術取得了成功。“感謝醫生的辛苦付出,也感謝捐獻者的愛心,給了我第二次生命。”昨天上午,記者在省立醫院見到了郝慶,“劫後重生”的他張開雙臂,開心地和大家打招呼。

釋疑:肺移植手術難在哪兒?

肺移植不像肝腎移植那樣被大眾知曉。在國內,能開展肺移植的醫院不多。和其他臟器移植相比,肺移植到底難在哪兒?

“術後感染是肺移植患者術後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因為呼吸道與外界相通,無時無刻不與外界的微生物打交道,同時肺移植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能否控制感染是決定肺移植成敗的關鍵因素。”省立醫院胸外科主任徐美青介紹,術後第八天開始,郝慶和王康就相繼出現多重耐藥菌感染、白細胞增高等情況,嚴重影響術後恢復。

更讓人擔心的是,兩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也逐漸下降,王康一度出現拒絕抽血化驗、排斥氣管鏡下治療等情況,而郝慶只要出現一點治療上的反覆,就表現出大難臨頭、認為自己活不了多長時間的情緒。

經歷了抗排斥反應、抗感染、氣道狹窄、貧血等一道道難關後,郝慶和王康終於迎來了新生。目前,兩人術後已經 30 多天,身體狀況和生命體徵都很平穩,生活完全可以自理,今後還可以進行輕度體力勞動。

呼籲:多瞭解器官捐獻的意義

在臟器移植中,肺移植的難度是最高的,對供受體的匹配要求極高,而且需要多個醫院和多個學科的通力合作,因此一直進展緩慢。

安徽省立醫院胸外科主任徐美青介紹,全國有近 30家肺移植准入醫院,但 2016 年總共僅開展了 204例肺移植手術。很多終末期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纖維化、結節病、原發性或繼發性肺動脈高壓等患者需要肺移植才能挽救生命。“在醫院,很多患者沒有等到合適的肺源就去世了,非常遺憾。”徐美青說。

對此,徐美青呼籲更多的人能夠了解器官捐獻的意義,加入到器官捐獻志願者隊伍中來,讓更多患者能重獲新生。

方萍 高概 新安晚報 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 葉曉 攝影報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