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為兒撐起了一片天

正能量 社會 三峽秭歸在線 2017-06-22

——記六十年如一日照顧殘疾兒的偉大母親朱興鳳

三峽秭歸在線訊(通訊員 朱興成)正當中央電視臺及宜昌電視臺“尋找中國好人”欄目之際,我向您們推薦一個發生在秭歸縣茅坪鎮西楚社區西楚路109號平凡而偉大的中國母親:朱興鳳老人真實的感人事蹟,可歌可泣,值得宣傳,傳遞後人。其事蹟如下:

1947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幹部嶽西海同志隨軍南下,放棄武漢公安局工作不幹,到貧困山區秭歸縣茅坪鄉工作,於1955年與鄉姑朱興風結婚,“系嶽金平父親已故“。1955年10月28日生一男孩取名嶽金平,家人皆大歡喜,不料於1 957年,孩子嶽金平因患腦膜炎無法治癒,留下後遺症,從此2歲的孩子癱瘓、呆傻,似植物人一般,生活不能治理,一年四季,吃住拉撒全靠母親料理。

古今中外,成千上萬的父母不願撫養親生殘疾的孩子,嫌棄、遺棄、拋棄、折磨殘疾兒的人與事,數不勝舉。當時也有人勸嶽西海及朱興鳳放棄對癱瘓孩子的撫養,交給政府或者拋向社會。但嶽、朱夫婦沒有這樣做。他們認為:兒子嶽金平雖然呆傻變癱,但他還是中國殘疾兒,是一條生命,殘疾人來到這個世上,來到這個家庭,他有生活、生存下去的權利。我們作力父母的,應盡撫養之責,也是善待殘疾人盡一箇中國公民的義務。

從此,朱興鳳老人年復一年,春夏秋冬,日以繼夜,精心照料著一箇中國殘疾人。她以常人難以想象、難以做到的艱難辛苦,不怕髒、不怕累、不怕熱、不怕冷,擔當著一箇中國婦女、一位普通母親的職責,創造了六十年如一日照顧一個殘疾兒子平凡而偉大的奇蹟。

六十餘年!一個花甲,毛主席說:“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這六十餘年裡,朱興鳳對一箇中國殘疾人的精心照料,維護了中國殘疾人生活、生存的權力,樹立了正確對待殘疾人的榜樣,焦裕祿同志說過: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朱興風的事蹟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偉大母愛精神,中華民族的美德傳承精神,是正確對待中國殘疾人的楷模。無論是偉大的母親朱興鳳,還是傳承美德的嶽金華,他們明知對呆傻的殘疾人辛勤的付出得不到回報,但他們還是一如既往地堅持盡到一個親人及公民的義務,其精神可佳,值得全社會關注及後人學習。

我作為一個知情者,說一句公道話,病人嶽金平度過一生無力回報親人的恩德,那麼,社會上流行一句話“好人必有好報”,傳承中華美德的人必有好結果,應該體現在黨和政府及相關部門樹好人,樹榜樣,增加正能量,應得到全社會的關注。

現在偉大的母親朱興風已82高齡,殘疾兒子已62歲,都已迸入了安享晚年的時期。常年累月對殘疾兒的照料,老人已腰弓背駝,筋疲力盡,心有餘而力不足。每當看到殘疾兒子,淚水往心裡流,想:兒子,老孃如果走了,誰來照護你,維持一個殘疾人的生命啊?現在小兒子嶽金華,心疼母親,辭掉了賺錢糊家的工作,選擇了讓母親安度晚年,回家協助母親照料哥哥生存下去的義務。這是中華美德的傳承精神,這種精神的可貴之處,是貴在擔當和堅持。希望黨和政府及職能部門對好人朱興鳳及家人在精神上、生活上、物資上予以資助,讓好人朱興鳳、殘疾人嶽金平一個安度晚年的好心情,在經濟上給嶽金華一個寬鬆環境,讓廣大群眾、公民看到,一輩子做好事的人的好結果。

同時,建議縣委、縣委宣傳部、縣婦聯、縣殘聯、縣紅十字會到實地考察,實事求是地加大宣傳力度,為弘揚中華民族美德,宣傳身邊的好人好事,樹立正能量作貢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