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城“楊樹哥放棄百萬年收入 創業帶領鄉親們走上綠色富裕路'

"

【核心提示】20多年前,柘城縣安平鎮的張繼峰“窮怕了”,他最終離開家鄉,經過多年吃苦在外打工、創業,從打工仔到創業成功,年收入百萬。

10年前,張繼峰卻又毅然放棄外面豐收收入而回鄉創業,只為了讓家鄉父老鄉親富裕起來,他培育楊樹新品種、摸索套種模式、成立加工企業、建立農業合作聯社,現在張繼峰培育的新品種獲得國家林業部門認可,並被遠銷到東南亞。他的苗圃基地有近100名貧苦戶在工作,每年收入將近10000元。其他鄉親們則採用新型套種模式,收入也頗豐,鄉親們在他的帶領下,逐漸走上綠色致富路。

"

【核心提示】20多年前,柘城縣安平鎮的張繼峰“窮怕了”,他最終離開家鄉,經過多年吃苦在外打工、創業,從打工仔到創業成功,年收入百萬。

10年前,張繼峰卻又毅然放棄外面豐收收入而回鄉創業,只為了讓家鄉父老鄉親富裕起來,他培育楊樹新品種、摸索套種模式、成立加工企業、建立農業合作聯社,現在張繼峰培育的新品種獲得國家林業部門認可,並被遠銷到東南亞。他的苗圃基地有近100名貧苦戶在工作,每年收入將近10000元。其他鄉親們則採用新型套種模式,收入也頗豐,鄉親們在他的帶領下,逐漸走上綠色致富路。

柘城“楊樹哥放棄百萬年收入 創業帶領鄉親們走上綠色富裕路


(國家林業局林促會主席及眾多林業方面博士與張繼峰合影(中))

在外收入百萬 可他仍念念不忘家鄉

在柘城縣安平鎮張樓村,有一片800畝的楊樹新品種培育基地,這裡鬱鬱蔥蔥,種植的全部是楊樹苗,分佈非常均勻。有的已有大拇指粗,有的則剛剛發芽。而在這裡工作的民工們,全部是周邊村莊的貧困戶。

這些村民或因年齡較大,或因殘疾,出外無法打工,在這裡,他們每個月能有將近500——1500元收入不等。11月19日,東方今報.猛獁新聞記者見到張繼峰時,他正在田園查看苗圃生長情況。

"

【核心提示】20多年前,柘城縣安平鎮的張繼峰“窮怕了”,他最終離開家鄉,經過多年吃苦在外打工、創業,從打工仔到創業成功,年收入百萬。

10年前,張繼峰卻又毅然放棄外面豐收收入而回鄉創業,只為了讓家鄉父老鄉親富裕起來,他培育楊樹新品種、摸索套種模式、成立加工企業、建立農業合作聯社,現在張繼峰培育的新品種獲得國家林業部門認可,並被遠銷到東南亞。他的苗圃基地有近100名貧苦戶在工作,每年收入將近10000元。其他鄉親們則採用新型套種模式,收入也頗豐,鄉親們在他的帶領下,逐漸走上綠色致富路。

柘城“楊樹哥放棄百萬年收入 創業帶領鄉親們走上綠色富裕路


(國家林業局林促會主席及眾多林業方面博士與張繼峰合影(中))

在外收入百萬 可他仍念念不忘家鄉

在柘城縣安平鎮張樓村,有一片800畝的楊樹新品種培育基地,這裡鬱鬱蔥蔥,種植的全部是楊樹苗,分佈非常均勻。有的已有大拇指粗,有的則剛剛發芽。而在這裡工作的民工們,全部是周邊村莊的貧困戶。

這些村民或因年齡較大,或因殘疾,出外無法打工,在這裡,他們每個月能有將近500——1500元收入不等。11月19日,東方今報.猛獁新聞記者見到張繼峰時,他正在田園查看苗圃生長情況。

柘城“楊樹哥放棄百萬年收入 創業帶領鄉親們走上綠色富裕路


(柘城縣大規模栽種楊樹新品種)

“當時我準備回來是,有朋友就說,你咋越活越倒退呢?”回憶往事,張繼峰感慨不已,1990年,年僅20歲的張繼峰高中畢業後,毅然拿著包裹去了東北打工。“家裡兄弟姐妹多,吃不飽飯”他立志以後一定要風風光光的回到家鄉。

可真到了外面,沒有一技之長的他,很難找到如意工作。飯店、小作坊、黑工廠他都呆過。一次,辛苦了三個月一分錢沒拿到,他就被黑工廠老闆趕了出來,身無分文餓暈在了街頭。

幸運的是,後來他進入了一家林業公司,張繼峰工作踏實、認真、肯幹,最終成為銷售主管。後來,張繼峰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以銷售木材做筷子,因為誠信經營,為人樸實,他的公司不斷壯大發展,打通了一條條銷售渠道,年收入可達到百萬元,“外面拼搏了10多年,也算是實現了自己當初的誓言,可不知為啥,有時心裡總是空落落的。”張繼峰說,自己在外,時刻在關注的家鄉。

雖然家鄉這些年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和外面飛速變化的世界相比還是慢,“每次聽說老家還有一些鄉親們辛苦到頭收入不多,心裡挺難受的”

"

【核心提示】20多年前,柘城縣安平鎮的張繼峰“窮怕了”,他最終離開家鄉,經過多年吃苦在外打工、創業,從打工仔到創業成功,年收入百萬。

10年前,張繼峰卻又毅然放棄外面豐收收入而回鄉創業,只為了讓家鄉父老鄉親富裕起來,他培育楊樹新品種、摸索套種模式、成立加工企業、建立農業合作聯社,現在張繼峰培育的新品種獲得國家林業部門認可,並被遠銷到東南亞。他的苗圃基地有近100名貧苦戶在工作,每年收入將近10000元。其他鄉親們則採用新型套種模式,收入也頗豐,鄉親們在他的帶領下,逐漸走上綠色致富路。

柘城“楊樹哥放棄百萬年收入 創業帶領鄉親們走上綠色富裕路


(國家林業局林促會主席及眾多林業方面博士與張繼峰合影(中))

在外收入百萬 可他仍念念不忘家鄉

在柘城縣安平鎮張樓村,有一片800畝的楊樹新品種培育基地,這裡鬱鬱蔥蔥,種植的全部是楊樹苗,分佈非常均勻。有的已有大拇指粗,有的則剛剛發芽。而在這裡工作的民工們,全部是周邊村莊的貧困戶。

這些村民或因年齡較大,或因殘疾,出外無法打工,在這裡,他們每個月能有將近500——1500元收入不等。11月19日,東方今報.猛獁新聞記者見到張繼峰時,他正在田園查看苗圃生長情況。

柘城“楊樹哥放棄百萬年收入 創業帶領鄉親們走上綠色富裕路


(柘城縣大規模栽種楊樹新品種)

“當時我準備回來是,有朋友就說,你咋越活越倒退呢?”回憶往事,張繼峰感慨不已,1990年,年僅20歲的張繼峰高中畢業後,毅然拿著包裹去了東北打工。“家裡兄弟姐妹多,吃不飽飯”他立志以後一定要風風光光的回到家鄉。

可真到了外面,沒有一技之長的他,很難找到如意工作。飯店、小作坊、黑工廠他都呆過。一次,辛苦了三個月一分錢沒拿到,他就被黑工廠老闆趕了出來,身無分文餓暈在了街頭。

幸運的是,後來他進入了一家林業公司,張繼峰工作踏實、認真、肯幹,最終成為銷售主管。後來,張繼峰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以銷售木材做筷子,因為誠信經營,為人樸實,他的公司不斷壯大發展,打通了一條條銷售渠道,年收入可達到百萬元,“外面拼搏了10多年,也算是實現了自己當初的誓言,可不知為啥,有時心裡總是空落落的。”張繼峰說,自己在外,時刻在關注的家鄉。

雖然家鄉這些年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和外面飛速變化的世界相比還是慢,“每次聽說老家還有一些鄉親們辛苦到頭收入不多,心裡挺難受的”

柘城“楊樹哥放棄百萬年收入 創業帶領鄉親們走上綠色富裕路


(柘城縣領導多次到苗圃基地視察)

發展綠色經濟 他的樹種遠銷東南亞

2008年,張繼峰與柘城縣安平鎮政府招商團隊接觸後,毅然而然決定回鄉創業。這次,他立下誓言,決定將綠色經濟引入家鄉,創造新的楊樹樹種,走綠色經濟,帶動鄉親們共同致富。

“當下很多木材生長週期都比較慢,砍伐後儲存量會越來越少,這是對大自然的破壞”張繼峰說,在外這麼多年,他逐漸接觸了很多經濟學、環境學和管理學等方面的專家和同行,聽到越來越多的是“綠色經濟”。而家鄉的父老鄉親都喜歡種植楊樹,卻因其生長週期慢、木材品質差等未能產生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於是,張繼峰創辦了柘城縣吉德智慧農林有限公司,多次前往外地考察,和國家林科院、南京林業大學、河南林科院、等國內多所林業專業院校合作,經過專業的技術支撐,歷經8年培育,成功研製出了“吉德1號楊”。“吉德1號楊”是雄性無楊絮,對環境有益無害,其生長速度是普通樹種的3倍,單株4年便成材,且其抗病能力非常強。最重要的是,材質好出材率高。目前成為唯一可以在熱帶和亞熱帶快速生長的可替代桉樹的楊樹新品種,。

2016年9月5號在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來自該院楊樹所、西北林業科技大學、河北農業大學、國家林業局審定組等國內楊樹專家組,現場聯合審議,認定了吉德楊的特異優勢。同時獲國家林業局植物新品種認定,並頒發了品種權號20160173,也獲得河南省林木良種認定,良種編號豫R-SC-PD-004-2016。目前,吉德楊遠銷到內蒙,山西,山西、河北、山東、安徽、江蘇、廣東、廣西等,以及東南亞國家,吉德楊成為速生林推廣的品牌。

"

【核心提示】20多年前,柘城縣安平鎮的張繼峰“窮怕了”,他最終離開家鄉,經過多年吃苦在外打工、創業,從打工仔到創業成功,年收入百萬。

10年前,張繼峰卻又毅然放棄外面豐收收入而回鄉創業,只為了讓家鄉父老鄉親富裕起來,他培育楊樹新品種、摸索套種模式、成立加工企業、建立農業合作聯社,現在張繼峰培育的新品種獲得國家林業部門認可,並被遠銷到東南亞。他的苗圃基地有近100名貧苦戶在工作,每年收入將近10000元。其他鄉親們則採用新型套種模式,收入也頗豐,鄉親們在他的帶領下,逐漸走上綠色致富路。

柘城“楊樹哥放棄百萬年收入 創業帶領鄉親們走上綠色富裕路


(國家林業局林促會主席及眾多林業方面博士與張繼峰合影(中))

在外收入百萬 可他仍念念不忘家鄉

在柘城縣安平鎮張樓村,有一片800畝的楊樹新品種培育基地,這裡鬱鬱蔥蔥,種植的全部是楊樹苗,分佈非常均勻。有的已有大拇指粗,有的則剛剛發芽。而在這裡工作的民工們,全部是周邊村莊的貧困戶。

這些村民或因年齡較大,或因殘疾,出外無法打工,在這裡,他們每個月能有將近500——1500元收入不等。11月19日,東方今報.猛獁新聞記者見到張繼峰時,他正在田園查看苗圃生長情況。

柘城“楊樹哥放棄百萬年收入 創業帶領鄉親們走上綠色富裕路


(柘城縣大規模栽種楊樹新品種)

“當時我準備回來是,有朋友就說,你咋越活越倒退呢?”回憶往事,張繼峰感慨不已,1990年,年僅20歲的張繼峰高中畢業後,毅然拿著包裹去了東北打工。“家裡兄弟姐妹多,吃不飽飯”他立志以後一定要風風光光的回到家鄉。

可真到了外面,沒有一技之長的他,很難找到如意工作。飯店、小作坊、黑工廠他都呆過。一次,辛苦了三個月一分錢沒拿到,他就被黑工廠老闆趕了出來,身無分文餓暈在了街頭。

幸運的是,後來他進入了一家林業公司,張繼峰工作踏實、認真、肯幹,最終成為銷售主管。後來,張繼峰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以銷售木材做筷子,因為誠信經營,為人樸實,他的公司不斷壯大發展,打通了一條條銷售渠道,年收入可達到百萬元,“外面拼搏了10多年,也算是實現了自己當初的誓言,可不知為啥,有時心裡總是空落落的。”張繼峰說,自己在外,時刻在關注的家鄉。

雖然家鄉這些年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和外面飛速變化的世界相比還是慢,“每次聽說老家還有一些鄉親們辛苦到頭收入不多,心裡挺難受的”

柘城“楊樹哥放棄百萬年收入 創業帶領鄉親們走上綠色富裕路


(柘城縣領導多次到苗圃基地視察)

發展綠色經濟 他的樹種遠銷東南亞

2008年,張繼峰與柘城縣安平鎮政府招商團隊接觸後,毅然而然決定回鄉創業。這次,他立下誓言,決定將綠色經濟引入家鄉,創造新的楊樹樹種,走綠色經濟,帶動鄉親們共同致富。

“當下很多木材生長週期都比較慢,砍伐後儲存量會越來越少,這是對大自然的破壞”張繼峰說,在外這麼多年,他逐漸接觸了很多經濟學、環境學和管理學等方面的專家和同行,聽到越來越多的是“綠色經濟”。而家鄉的父老鄉親都喜歡種植楊樹,卻因其生長週期慢、木材品質差等未能產生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於是,張繼峰創辦了柘城縣吉德智慧農林有限公司,多次前往外地考察,和國家林科院、南京林業大學、河南林科院、等國內多所林業專業院校合作,經過專業的技術支撐,歷經8年培育,成功研製出了“吉德1號楊”。“吉德1號楊”是雄性無楊絮,對環境有益無害,其生長速度是普通樹種的3倍,單株4年便成材,且其抗病能力非常強。最重要的是,材質好出材率高。目前成為唯一可以在熱帶和亞熱帶快速生長的可替代桉樹的楊樹新品種,。

2016年9月5號在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來自該院楊樹所、西北林業科技大學、河北農業大學、國家林業局審定組等國內楊樹專家組,現場聯合審議,認定了吉德楊的特異優勢。同時獲國家林業局植物新品種認定,並頒發了品種權號20160173,也獲得河南省林木良種認定,良種編號豫R-SC-PD-004-2016。目前,吉德楊遠銷到內蒙,山西,山西、河北、山東、安徽、江蘇、廣東、廣西等,以及東南亞國家,吉德楊成為速生林推廣的品牌。

柘城“楊樹哥放棄百萬年收入 創業帶領鄉親們走上綠色富裕路


(群眾正在苗圃基地內工作)

用科技帶動鄉親共同致富

有了新樹種,張繼峰開始不斷擴大苗圃基地,現在,他的苗圃基地有800畝,除了專業的25名管理技術人員外,日常用工150人全部都是安平鎮的鄉親們,而且多是當地貧困戶。

今年30多歲的劉飛,是一名殘疾人,也是當地有名的貧困戶,來到苗圃基地工作後,收入每個月平均3000多元,“這裡工作非常輕鬆,平時就是來鬆鬆土、修建樹杈、治理蟲害”劉飛告訴東方今年.猛獁新聞記者,他和弟弟都在苗圃工作,在家門口收入能這麼高,真是沒想到。

同時張繼峰還帶動相當多的貧困戶和當地低收入者共同創辦了合作社,由公司出錢和技術,大家出勞動力,年底每人來分紅。但這只是帶動了部分鄉親致富。

張繼峰又邀請農業、林業專家,發明和推廣了楊樹嫁接復萌及多輪採伐技術和造林模式,因生長週期快、種植成本低,5年楊樹每畝收入達11676元,每畝七年收入25600元,同時楊樹林下可種植紅薯、每畝地年可收入2400元,可連續種植兩年,第三年又可改種大蒜、改種綠色蔬菜。而這些用地,基本上都是在村裡的荒地、廢地、鹽鹼地、坑池邊,不佔用農田。

而部分不想採用套種模式的群眾,則由張繼峰提供技術搞樹下養殖,僅養殖這一項收入農民收入便可上萬元。如時節不好,養殖、套種後過剩,由張繼峰則實施回購。“我就想著,決不能讓家鄉的父老鄉們吃虧,一定要帶領他們走上富裕路。”“”

經過多年的普及,現在張繼峰的新樹種在商丘市、特別是柘城縣的大小村莊都種植開來,村在林中,林在村中,城鄉一體綠色同生的局面已經出現。

“剛回來創業時,有些朋友問我幹嘛回來,可我已經吃過苦了,也不想讓鄉親們再吃苦。”張繼峰說,下一步,他除了繼續加大新樹種的科研與技術升級外,還準備在家鄉打造一個楊樹產品深加工產業園。“沒有深加工,鄉親們的經濟林根本不掙錢”,張繼峰說,通過深加工,讓經濟效益最大化,讓鄉親們在綠色致富路上越走越遠。

"

【核心提示】20多年前,柘城縣安平鎮的張繼峰“窮怕了”,他最終離開家鄉,經過多年吃苦在外打工、創業,從打工仔到創業成功,年收入百萬。

10年前,張繼峰卻又毅然放棄外面豐收收入而回鄉創業,只為了讓家鄉父老鄉親富裕起來,他培育楊樹新品種、摸索套種模式、成立加工企業、建立農業合作聯社,現在張繼峰培育的新品種獲得國家林業部門認可,並被遠銷到東南亞。他的苗圃基地有近100名貧苦戶在工作,每年收入將近10000元。其他鄉親們則採用新型套種模式,收入也頗豐,鄉親們在他的帶領下,逐漸走上綠色致富路。

柘城“楊樹哥放棄百萬年收入 創業帶領鄉親們走上綠色富裕路


(國家林業局林促會主席及眾多林業方面博士與張繼峰合影(中))

在外收入百萬 可他仍念念不忘家鄉

在柘城縣安平鎮張樓村,有一片800畝的楊樹新品種培育基地,這裡鬱鬱蔥蔥,種植的全部是楊樹苗,分佈非常均勻。有的已有大拇指粗,有的則剛剛發芽。而在這裡工作的民工們,全部是周邊村莊的貧困戶。

這些村民或因年齡較大,或因殘疾,出外無法打工,在這裡,他們每個月能有將近500——1500元收入不等。11月19日,東方今報.猛獁新聞記者見到張繼峰時,他正在田園查看苗圃生長情況。

柘城“楊樹哥放棄百萬年收入 創業帶領鄉親們走上綠色富裕路


(柘城縣大規模栽種楊樹新品種)

“當時我準備回來是,有朋友就說,你咋越活越倒退呢?”回憶往事,張繼峰感慨不已,1990年,年僅20歲的張繼峰高中畢業後,毅然拿著包裹去了東北打工。“家裡兄弟姐妹多,吃不飽飯”他立志以後一定要風風光光的回到家鄉。

可真到了外面,沒有一技之長的他,很難找到如意工作。飯店、小作坊、黑工廠他都呆過。一次,辛苦了三個月一分錢沒拿到,他就被黑工廠老闆趕了出來,身無分文餓暈在了街頭。

幸運的是,後來他進入了一家林業公司,張繼峰工作踏實、認真、肯幹,最終成為銷售主管。後來,張繼峰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以銷售木材做筷子,因為誠信經營,為人樸實,他的公司不斷壯大發展,打通了一條條銷售渠道,年收入可達到百萬元,“外面拼搏了10多年,也算是實現了自己當初的誓言,可不知為啥,有時心裡總是空落落的。”張繼峰說,自己在外,時刻在關注的家鄉。

雖然家鄉這些年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和外面飛速變化的世界相比還是慢,“每次聽說老家還有一些鄉親們辛苦到頭收入不多,心裡挺難受的”

柘城“楊樹哥放棄百萬年收入 創業帶領鄉親們走上綠色富裕路


(柘城縣領導多次到苗圃基地視察)

發展綠色經濟 他的樹種遠銷東南亞

2008年,張繼峰與柘城縣安平鎮政府招商團隊接觸後,毅然而然決定回鄉創業。這次,他立下誓言,決定將綠色經濟引入家鄉,創造新的楊樹樹種,走綠色經濟,帶動鄉親們共同致富。

“當下很多木材生長週期都比較慢,砍伐後儲存量會越來越少,這是對大自然的破壞”張繼峰說,在外這麼多年,他逐漸接觸了很多經濟學、環境學和管理學等方面的專家和同行,聽到越來越多的是“綠色經濟”。而家鄉的父老鄉親都喜歡種植楊樹,卻因其生長週期慢、木材品質差等未能產生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於是,張繼峰創辦了柘城縣吉德智慧農林有限公司,多次前往外地考察,和國家林科院、南京林業大學、河南林科院、等國內多所林業專業院校合作,經過專業的技術支撐,歷經8年培育,成功研製出了“吉德1號楊”。“吉德1號楊”是雄性無楊絮,對環境有益無害,其生長速度是普通樹種的3倍,單株4年便成材,且其抗病能力非常強。最重要的是,材質好出材率高。目前成為唯一可以在熱帶和亞熱帶快速生長的可替代桉樹的楊樹新品種,。

2016年9月5號在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來自該院楊樹所、西北林業科技大學、河北農業大學、國家林業局審定組等國內楊樹專家組,現場聯合審議,認定了吉德楊的特異優勢。同時獲國家林業局植物新品種認定,並頒發了品種權號20160173,也獲得河南省林木良種認定,良種編號豫R-SC-PD-004-2016。目前,吉德楊遠銷到內蒙,山西,山西、河北、山東、安徽、江蘇、廣東、廣西等,以及東南亞國家,吉德楊成為速生林推廣的品牌。

柘城“楊樹哥放棄百萬年收入 創業帶領鄉親們走上綠色富裕路


(群眾正在苗圃基地內工作)

用科技帶動鄉親共同致富

有了新樹種,張繼峰開始不斷擴大苗圃基地,現在,他的苗圃基地有800畝,除了專業的25名管理技術人員外,日常用工150人全部都是安平鎮的鄉親們,而且多是當地貧困戶。

今年30多歲的劉飛,是一名殘疾人,也是當地有名的貧困戶,來到苗圃基地工作後,收入每個月平均3000多元,“這裡工作非常輕鬆,平時就是來鬆鬆土、修建樹杈、治理蟲害”劉飛告訴東方今年.猛獁新聞記者,他和弟弟都在苗圃工作,在家門口收入能這麼高,真是沒想到。

同時張繼峰還帶動相當多的貧困戶和當地低收入者共同創辦了合作社,由公司出錢和技術,大家出勞動力,年底每人來分紅。但這只是帶動了部分鄉親致富。

張繼峰又邀請農業、林業專家,發明和推廣了楊樹嫁接復萌及多輪採伐技術和造林模式,因生長週期快、種植成本低,5年楊樹每畝收入達11676元,每畝七年收入25600元,同時楊樹林下可種植紅薯、每畝地年可收入2400元,可連續種植兩年,第三年又可改種大蒜、改種綠色蔬菜。而這些用地,基本上都是在村裡的荒地、廢地、鹽鹼地、坑池邊,不佔用農田。

而部分不想採用套種模式的群眾,則由張繼峰提供技術搞樹下養殖,僅養殖這一項收入農民收入便可上萬元。如時節不好,養殖、套種後過剩,由張繼峰則實施回購。“我就想著,決不能讓家鄉的父老鄉們吃虧,一定要帶領他們走上富裕路。”“”

經過多年的普及,現在張繼峰的新樹種在商丘市、特別是柘城縣的大小村莊都種植開來,村在林中,林在村中,城鄉一體綠色同生的局面已經出現。

“剛回來創業時,有些朋友問我幹嘛回來,可我已經吃過苦了,也不想讓鄉親們再吃苦。”張繼峰說,下一步,他除了繼續加大新樹種的科研與技術升級外,還準備在家鄉打造一個楊樹產品深加工產業園。“沒有深加工,鄉親們的經濟林根本不掙錢”,張繼峰說,通過深加工,讓經濟效益最大化,讓鄉親們在綠色致富路上越走越遠。

柘城“楊樹哥放棄百萬年收入 創業帶領鄉親們走上綠色富裕路


來源:網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